2022年江西赣州市于都县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_第1页
2022年江西赣州市于都县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_第2页
2022年江西赣州市于都县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_第3页
2022年江西赣州市于都县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_第4页
2022年江西赣州市于都县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22年江西赣州市于都县八上期末语文试卷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簌簌(s) 婆娑 摩肩接踵(zhng) 因地制宜B一绺(l) 嶙峋 不折不挠(no) 锐不可挡C罅隙(xi) 吹虚 恹恹欲睡(yn) 抑扬顿挫D悄然(qio)踌躇 深恶痛疾() 杏无消息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夏天的晚霞像妙手绘制的丹青,精美绝伦。B拜访者们在客厅里正襟危坐地等待着托尔斯泰的接见。C遥想当年,威海湾刘公岛前舳舻相接,旌旗招展,盛极一时。D车子在坑坑洼洼坦荡如砥的道路上行驶了两个多小时才到达目的地。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班主任严肃处置了小明欺负班上弱小同学。B不可否认网络通信技术

2、没有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C他的成绩不仅在学校很突出,而且在班里也名列前茅。D脐橙是赣南著名的经济作物,许多当地农民以种植脐橙为生。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所以说,种善得福,所以根本的解决途径在于努力行善爱惜身体,这才是永久的保富之法。反之,如果他本来就体质好,却当成有着重大疾病一样的爱惜身体,他必定会益寿延年。我们常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眼前光景很好不代表以后很好,原因多半是因为人无远虑。一个家庭即使富贵至极,他终究挡不住只消福不种福。比如一个人身体很健康,但若他过度消耗,不注意养生,那大病总有一天会找到他。ABCD下列与画线句子表意最相近的一项是 人生就像峡谷里的一粒种

3、子,只有顽强拼搏,势力生长,才能长出峡谷,看见太阳。如果放弃,就会坠落在峡谷的深处,肯定看不见太阳。A怎么可能看见太阳?B肯定不能看见太阳吗?C应该看不见太阳。D肯定能看见太阳吗?阅读古诗,完成下列各题山馆余靖野馆萧条晚,凭轩对竹扉。树藏秋色老,禽带夕阳归。远岫穿云翠,畲田得雨肥。渊明谁送酒?残菊绕墙飞。【注释】山馆:指诗人在曲江的乡居,亦即后文中的“野馆”。远岫(xi):远处的山恋,岫,峰峦。畲田:畲(sh),火耕。畲田,焚烧草木,以灰肥田。(1) 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交代了时间、地点、所处环境。B颔联写凭轩远眺所见之景:树因秋色更显苍老,倦鸟在暮色中低回归巢。C颈联从

4、“穿云翠”、“得雨肥”可见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D尾联诗人自比陶潜,但陶潜尚有亲友送酒上门,而自己只有残菊相伴,又有谁来嘘寒问暖呢?(2) 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萧条”一词写出了山馆的寂寥冷清,烘托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凄凉。B颔联以哀景写哀情,是反衬的写法;而颈联则以乐景写哀情,是正衬的写法。C全诗采用由近及远、从景到情的写法,情景交融、浑然一体。D诗歌平淡而精工,深得陶潜、谢眺及王维、孟浩然诗派的旨趣。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高凤,字文通,南阳叶人也。少为书生,家以农亩为业,而专精诵读,昼夜不息。妻尝之田,曝麦于庭,令凤护鸡。时天暴雨,而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妻

5、还怪问,凤方悟之。其后遂为名儒,乃教授业于西唐山中。邻里有争财者,持兵而斗,凤往解之,不已,乃脱巾叩头,故请曰:“仁义逊让,柰何弃之!”于是争者怀感,投兵谢罪。凤年老,执志不倦,名声著闻。太守连召请,恐不得免,自言本巫家,不应为吏,又诈与寡嫂讼田,遂不仕。建初中,将作大匠任隗举凤直言,到公车,托病逃归。推其财产,悉与孤兄子。隐身渔钓,终于家。【注】高凤:东汉人。在庭院中晒麦子。潦水:积水。柰何:怎么、怎么办。柰同“奈”。将作大匠:古代官名。公车:汉代官署名。臣民上书、召,都由“公车”接待。(1) 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曝麦/于庭B时天/暴雨C乃/教授业于西唐山中D邻里/有争财者

6、(2)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i 怪 ii 已 iii 举 (3) 翻译文中画线句子。i 其后遂为名儒,乃教授业于西唐山中。ii 于是争者怀感,投兵谢罪。(4) 从本文看,高凤是一个怎样的人?填补下列句子空缺处。(1) 黑云压城城欲摧, 。(2) 晴川历历汉阳树, 。(3) ,悠然见南山。(4) ,家书抵万金。(5) ,自将磨洗认前朝。(6) 我报路长嗟日暮, 。(7) 富贵不能淫, ,威武不能屈。(8)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挥手怀念我的父亲 记忆中,父亲的一双手老是在我的面前挥动。人生路上的三次远足,都是父亲去送我的。他站在路上,远远地向我挥动着手,伫立在路边

7、的人影由大而小,一直到我看不见 第一次送别是我小学毕业,我考上了一所郊区的住宿中学。那天去学校报到时,送我去的是父亲。 一路上,父亲很少说话,只是面带微笑默默地看着我。当公共汽车在郊区的公路上疾驰时,父亲望着窗外绿色的田野,表情变得很开朗。我感觉到离家越来越远,不禁有些害怕,有些紧张,便忐忑不安地问:“我们是不是快要到了?”父亲没有直接回答我,指着窗外翠绿的稻田和在风中飘动的林荫,答非所问地说:“你看,这里的绿颜色多好。”他看了我一眼,大概发现了我的惶惑和不安,便轻轻地抚摸着我的肩胛:“你闻闻这风中的味道,有草和树叶的气味。这味道会使人健康的。我离开父母去学生意的时候,只有十二岁,比你还小两岁

8、。” 父亲说话时,抚摸着我的肩胛的手始终没有移开,他用很轻松的语气,谈着他少年时代的往事,所有的艰辛和严峻,都融化在他温和的微笑中。在我的印象中,父亲并不是一个深沉的人,但谈起遥远往事的时候,尽管他微笑着,我却感到了他的深沉。 那天到学校后,父亲陪我报到,又陪我找到自己的寝室,帮我铺好了床铺。接下来,就是我送父亲了,我要把他送到校门口。在校门口,父亲拍拍我肩膀,又摸摸我头,然后笑着说:“以后,一切都要靠你自己了。开始不习惯,不要紧,慢慢就会习惯的。”说完,他就大步走出了校门。我站在校门里,目送着父亲的背影。校门外是一条大路,父亲慢慢地向前走着,并不回头。我想,父亲一定会回过头来看看我的。果然,

9、走出十几米远时,父亲回过头来,见我还站着不动,父亲就转过身,使劲向我挥手,叫我回去。我只觉得自己的视线模糊起来在我少年的心中,我还是第一次感到自己对父亲是如此依恋。 父亲第二次送我,是我要出远门,去农村“插队落户”。当时,父亲不能随便走动,只能送我到离家不远的车站。那天,我提着行李,父亲默默地走在我身边。快分手时,他才呐呐地说:“你自己当心了。有空常写信回家。”我上了车,父亲站在车站上看着我。他的脸上没有露出别离的伤感,而是带着他常有的那种温和的微笑,只是有一点勉强。我知道,父亲心里并不好受,他是怕我难过,所以尽量不流露出伤感的情绪。车开动了,父亲一边随着车的方向往前走,一边向我挥着手。这时我

10、看见,他的眼睛里闪烁着晶莹的泪光 父亲第三次送我,是我考上大学去报到那一天。父亲快七十岁了。那天,父亲执意要送我去学校,我坚决不要他送。父亲拗不过我,便让步说:“那好,我送你到弄堂口。”这次父亲送我的路程比前两次短得多,但还没有走出弄堂,我发现他的脚步慢下来。回头一看,我有些吃惊,帮我提着一个小包的父亲竟已是泪流满面。以前送我,他都没有这样动感情,和前几次相比,这次离家我的前景应该是最光明的一次,父亲为什么这样伤感?我有些奇怪,便连忙问:“我是去上大学,是好事情啊,你干吗这样难过呢?”父亲一边擦眼泪,一边回答:“我知道,我知道。可是,我想为什么总是我送你离开家呢?我想我还能送你几次呢?”说着,

11、泪水又从他的眼眶里涌了出来。 这时,我突然发现,父亲花白的头发比前几年稀疏得多,他的额头也有了我先前未留意过的皱纹。父亲是有点老了。唉,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儿女的长大,总是以父母青春的流逝乃至衰老为代价的,这过程,总是在人们不知不觉中悄悄地进行。(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父亲三次送“我”的经历。第一次 父亲面带微笑,言语深沉第二次父亲送我去农村“插队落户” 第三次 父亲泪流满面,脚步缓慢(2) 根据要求,完成下面的两小题。i 联系上下文,分析第段中父亲为什么会对我的问题“答非所问”。ii 文中第段和第段都写到父亲送我的时候脚步“慢”下来,试分析两次慢下来的原因。(3) 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回答

12、后面的问题。 【链接】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朱自清背影 文章第段和链接材料,都运用了哪两种表达方式?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Newspeak 瑞士著名记者盖尔梅栋对西方媒体常用宣传技巧进行了归纳。 反俄的宣传主要采用扭曲认知的方法,但外行人难以察觉,因为这些宣传通常都由专家们加工过。有 20 多位乌克兰政府内的公关专家,在俄乌冲突爆发的第一时间,就已成功地在西方媒体中炮制了反俄的“Newspeak”。Newspeak 这个概念是由乔治奥威尔在1984这部作品中创造的,意指用于宣传目的、控制思想的

13、话语体系。 “Newspeak”的第一种构造技巧是词语的选择。例如,不说分裂主义者的反叛运动,而是说,俄罗斯武装恐怖分子。不说克里米亚回归祖国俄罗斯,而说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 第二个技巧是选择信息的来源。梅栋说道,“实际上,对有关俄罗斯的事件,媒体的引用对象也别有讲究,主要是一些在美国和欧洲智库中工作的研究员,以及另一些美国、欧洲和乌克兰政府资助的非政府组织的负责人,还有一些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有密切联系的机构,例如欧洲民主和安全中心、言论自由和人权研究所、和平分析中心等。” 第三种技巧是任意地选用、重组事实,主要是扭曲事件的起因。典型的做法是确定一个事件开始日期,这个日期有利于一方,而损害另一

14、方,事件日期的选择总是为接下来的争议做好铺垫。以乌克兰危机为例子:关心事态进展的人会留意到,西方大媒体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 2014 年 3 月作为乌克兰危机或是克里米亚被兼并的发生时间,吸引公众关注 3 月份的事态,将注意力放在俄国的动作上,营造出似乎俄国是罪魁祸首的错觉。 最后一个技巧是制造“我们”和“他们”的区分,营造出感同身受的偏见和潜意识的反感。树立假想敌,有史以来都是人性中一种可怕的倾向。1980 年,萨达姆侯赛因攻打伊朗阿亚图拉霍梅尼时,似乎忽然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1991 年他试图收复科威特(1914 年被英国殖民主义者占领),就更是如此。而普京不正是西方的现任假想敌吗?从上

15、任之初,普京就一直被丑化,这也催生了许多控诉他的文章和讽刺漫画。 这些丑化愈来愈强烈,读者可到法文 La Toile 报的普京专栏上观察。但这种丑化也有其失败之处,过分偏颇的题目、合成照和指责产生了相反的作用:由于如此不公正地描绘一个人物,我们必须很努力才能不对他产生同情。所以,过分的丑化最终反倒激起民众对普京的同情。 梅栋质疑,对俄国的非难和指责,应当考虑到俄国是一个横跨 11 个时区的地理巨国。这无疑增加了它的治理压力。“对于一个西方的自由主义者,无政府是美好的梦想,但对于一个俄罗斯人而言,是恶梦。就如离婚时是由两个人承担责任,西方和俄国的分裂,也不应该由俄罗斯独自承担责任。” 在 18

16、世纪人类历史的启蒙运动中,“平等”是核心价值之一,如果没有后来的帝国主义和侵略主义的腐蚀,今日欧洲会不会对俄罗斯平等以待呢?(节选自西方千年“恐俄症”,较原文有删改)(1) 阅读全文,说说什么是 newspeak?(2) 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 根据文章表达,说说 Newspeak 有哪几种构造技巧?(4) 结合全文,说说我们在阅读新闻时,可以依据什么来辨别新闻的立场及真伪?悟精神,谈理解。 红星照耀中国中写到:“四川军队大概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战士这些人当兵不只是为了有个饭碗,这些青年为了胜利而甘于送命。他们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迷信的四川军队这样嘀咕。”你认为红

17、军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请结合整本书阅读感受,阐述你的观点与理由。请以“有你才幸福”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2)不少于 600 字;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答案1. 【答案】A【解析】A正确;B有误,“一绺”的“绺”应读“li”,“锐不可挡”应写作“锐不可当”;C有误,“吹虚”应写为“吹嘘”,“恹恹欲睡”的“恹”应读“yn”;D有误,“深恶痛绝”的“恶”应读“w”,“杏无消息”应写为“杳无消息”;故选:A。2. 【答案】D【解析】ABC 正确;D 有误,“坦荡如砥”平坦得像磨刀石一样,多用来形容大面积的地方很平坦。本句“坦荡如砥”与“坑坑洼

18、洼”矛盾。故选:D。3. 【答案】D【解析】A有误,成分残缺,缺宾语,应在“同学”后加“的行为”;B有误,否定选项不当,应删去“没有”;C语序不当,应改为“他的成绩不仅在班里名列前茅,而且在学校也很突出”;D正确。故选:D。4. 【答案】B【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认真阅读所给的句子,寻找句子之间内在的联系,依照其内在关系确定出首句,首句往往是总领或总结性的句子,表达的是某种现象或作者的观点。本题的六个句子中,提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观点,可做首句;然后句阐释“人无远虑”的含义,可做第二句;第句紧接进一步阐释,为第三句;正面举例论证,可做第四句,从反面加以论述,为第五句;为结尾总结句,可做第六

19、句。依此即可确定排序为:。故选:B。5. 【答案】A【解析】A正确。用反问的形式表示肯定看不见太阳这个内容,语气强烈。B有误,这里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对不能看到太阳感到怀疑,与原来意思不符。C虽然也表示看不到太阳,但是语气不够肯定。D用疑问句对能看到太阳表示怀疑,与原来意思不符。故选:A。6. 【答案】(1) C(2) B【解析】(1)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ABD.正确;C.有误,“穿云翠”是美丽而生动的景象,“得雨肥”意味着丰足,这是用美好的景物来反衬诗人穷困潦倒和黯然神伤的心情。故选:C。(2)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赏析。ACD.正确;B.有误,中间这两联,颔联以哀景写哀情,是衬托的写

20、法;而颈联以乐景写哀情,是反衬的写法。故选:B。译文:夜晚荒野野馆内十分萧条站在窗前对着竹门。老树萧条一副深秋景色,家禽带着夕阳回来了。远处的烟云缭绕的山上依然翠绿,畲田因为刚刚得到雨水的滋润长势旺盛。谁给陶渊明送酒呢?残菊绕着墙乱飞。7. 【答案】(1) B(2) i 使感到奇怪ii 停止iii 推举(3) i 后来高凤成了著名的学者,在西唐山教书。ii 于是争斗者心受感动,放下武器向他谢罪。(4) 勤奋专注、崇尚仁义、与人为善和淡泊名利的人。【解析】(1) 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

21、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仔细分析各个选项,得出答案即可。B 项有误;句意为:后来突然下了暴雨;故断句为:时/天暴雨。(2) i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句意为:妻子回来后惊奇地询问。怪:使感到奇怪。ii 句意为:格斗的人不肯住手。已:停止。iii 句意为:将作大匠任隗举高凤直言。举:推举。(3) i 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句中重点词:遂,于是;名儒,著

22、名的学者;于,在。句意为:后来高凤成了著名的学者,在西唐山教书。ii 句中重点词:怀感,心受感动;投兵,放下武器。(4)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结合内容,从“时天暴雨,而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中可知,高凤专心读书以至于雨水把麦子冲走,可见他是一个勤奋专注的人;从“乃脱巾叩头,固请日:仁义逊让,奈何弃之”中可知,高凤脱巾叩头劝说持兵而斗的邻居,可见他是一个崇尚仁义、与人为善的人;从“太守连召请,恐不得免,自言本巫家,不应为吏,又作与寡嫂讼田,遜不仕”中可知,高凤百般推脱不去做官,可见他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参考译文: 高凤,字文通,是南阳叶

23、人。在他青年还是书生时,他的家庭以种田为生,但却精通读书,白天黑夜都不停息。他的妻子(曾经)有一次到田地里去,庭院里面晾晒着麦子,让高凤看住鸡(以防吃麦)。后来突然下了暴雨,高凤拿着竹竿读经书,没有发觉雨水冲走了麦子。妻子回来后惊奇地询问,高凤这才恍然大悟(小麦被冲走了)。后来高凤成了著名的学者,在西唐山教书。邻里有人为争夺财物的,拿了器械格斗,高凤前去调解,格斗的人不肯住手,高凤就摘下头巾叩头,一再请求说:“仁义谦让,为什么丢掉它呢!”于是争斗者心受感动,放下武器向他谢罪。高凤年老了,坚持志向不知疲倦,名声传闻很远。太守连续召请,高凤恐怕不得免,自称本是巫家,不应为吏,又假称与寡嫂为田产打官

24、司,于是不出去做官。建初年间,将作大匠任隗举高凤直言,到公车,托病逃回家。推让自己的财产,全部与兄之孤子。自己隐身渔钓,死在家中。8. 【答案】(1) 甲光向日金鳞开(2) 芳草萋萋鹦鹉洲(3) 采菊东篱下(4) 烽火连三月(5) 折戟沉沙铁未销(6) 学诗谩有惊人句(7) 贫贱不能移(8) 入则无法家拂士9. 【答案】(1) 父亲送我去郊区的住宿中学报到;父亲笑容勉强,眼含泪光;父亲在弄堂口坚持要送我去大学报到(2) i 因为我是第一次离家,从没离开过家,我很紧张。对于我的紧张,父亲故意用一种很轻松的语气来减轻我内心的恐惧和忐忑不安,对我的深深的疼爱。ii 第段:父亲“慢慢地”向前走着,并不

25、回头,父亲是想让第一次离家的我要懂得坚强,学会自己照顾自己,表现了父亲的不舍和疼爱。第段:父亲放慢脚步,是因为觉得自己年纪大了,对于自己不能亲自送儿子去大学报到,心中感到遗憾,流露出对儿子的不舍。(3) 都运用了描写、抒情的表达方式。表达的情感不同点:本文:表达了对父亲日渐衰老的感伤,对父亲的深深的爱。链接材料:对年轻时不懂父爱的深深的愧疚,对父亲现状的担忧,对父亲深深的思念。【解析】(1) 本题考查文中事件的概括。解答此题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按行文顺序找出事件,并用简洁的语句概括即可。文章主要写了父亲三次送我的情景:父亲送我去郊区的住宿中学报到,他一直面带微笑,鼓励我;父亲送我去农村“插

26、队落户”,他笑容勉强,眼含泪光;父亲在弄堂口坚持要送我去大学报到,他竟然泪流满面。(2) i 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第三段写的是我第一次离家,从文中的叙述可知,“我感觉到离家越来越远,不禁有些害怕,有些紧张”,那么父亲此时如果老是提到“家”的事情,肯定会增加我的紧张感,所以他故意岔开了话题,在引领我看外面的景色后,委婉地说出他离家时还比我小,意在鼓励我不要害怕。ii 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根据前后文内容来分析,第五段描写的是父亲送我第一次离家后离开的情景,“我想,父亲一定会回过头来看看我的。果然,走出十几米远时,父亲回过头来”,可见父亲并舍不得离开,但为了孩子的坚强,为了孩子能适应一个

27、人的生活,他又不得不离开,而这份不舍只能表现在他行走的缓慢上了。第七段描述的是父亲送我上大学时的情景,结合后面父亲的话,可知他之所以会放慢脚步,是在心里想:自己年龄大了,再也送不了孩子几次了,心中不觉得悲伤、遗憾,所以脚步也慢了下来。(3) 本题考查不同文本的比较阅读。比较两文的表达方式。本文的第八段,描写了父亲的白发,表达了对父亲老去的遗憾,对离开父亲的不舍,运用了描写与抒情的表达方式;而背影中的语段,再现父亲的背影,并抒发对父亲的思念之情,也是描写与抒情,可见二者在表达方式上是相同的。比较两文的写作意图。本文回忆了父亲三次送我的情景,表达了对父爱的赞美,对父亲老年境况的担忧与思念。而链接材

28、料背影一文,是以往事的回忆,表达年轻时不懂父爱的愧疚,也有对父亲现状的担忧,也有对父亲的思念,比起本文要复杂一些。10. 【答案】(1) 由乔治奥威尔创造的用于宣传目的、控制思想的话语体系。(2) 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西方和俄国的分裂,也不应该由俄罗斯独自承担责任。(3) 第一种构造技巧是词语的选择,第二个技巧是选择信息的来源,第三种技巧是任意地选用、重组事实,主要是扭曲事件的起因,最后一个技巧是制造“我们”和“他们”的区分,营造出感同身受的偏见和潜意识的反感。(4) 第一、是否有意进行词语的选择。第二、信息来自于哪里。第三、有没有扭曲了事件的起因。第四、有没有营造出读者的偏见和潜意识里的

29、反感。【解析】(1)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根据第二段中的“Newspeak 这个概念是由乔治奥威尔在1984这部作品中创造的,意指用于宣传目的、控制思想的话语体系。”可知 Newspeak 是由乔治奥威尔创造的用于宣传目的、控制思想的话语体系。(2) 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细读画线句可知,这句话把俄国与西方之间的矛盾比作是离婚时夫妻双方的矛盾。这是打比方地说明方法。结合语境可知,这处打比方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西方和俄国的分裂,也不应该由俄罗斯独自承担责任。(3)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第三段、第四段、第五段、第六段的首句可提炼作答。(4) 本题考查阅读迁移的能力。根据第三段中分析得出的四种构造技巧可知,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判断。一、是否有意进行词语的选择。二、信息来自于哪里。第三、有没有扭曲了事件的起因。四、有没有营造出读者的偏见和潜意识里的反感。11. 【答案】示例一:“人”的角度。我认为红军是人,是平常人,有平常人的喜怒哀乐,也有平常人的爱好。如有的红军战士喜欢打乒乓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