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七年级上册新人教版初中历史课件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学习目标12通过本课的学习,比较系统地了解两汉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医学成就、史学成就,包括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张仲景和华佗的医学成就、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及其撰写史记的简要内容。简单了解道教和佛教在两汉时期的发展情况,理解宗教在两汉得以传播的原因及其影响。导入新课传说西汉时,有一个名叫东方朔的年轻人,曾经写了一篇几万字的文章呈给汉武帝看。这篇文章一共用了三千片竹简,要两人合力才能抬进皇宫,汉武帝更花费了三个月才把文章看完。我们现在书写文章的纸很轻很薄,今天人们日常广泛应用的纸出现在什么朝代?本课,
2、让我们从纸的发明和改造人手,共同了解一下两汉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新课探究造纸术的发明彩陶青铜器甲骨竹木简帛书新课探究纸出现之前中国书写材料的演进陶 器龟甲、兽骨青铜器竹木简、帛原始社会刻画符号商朝甲骨文商周金文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新课探究早期的文字刻在甲骨和钟鼎上,由于材料的局限性,难以被广泛地传播,所以直至殷商时期,掌握文字的仍只有上层社会的百余人,这极大地限制了文化和思想的传播,这一切直到竹简的出现才得以改变。但是一片竹简写不了多少字,所以现在的几页书,那时候也许就是重重的一大册呢。因此,西汉时,东方朔写了一篇几万字的文章呈给汉武帝看,这篇文章一共用了三千片竹简,要两人合力才能抬进皇宫,汉武
3、帝更是花费了三个月才把文章看完。这样的故事应该不是传说了。新课探究随着文化的发展,读书、写字对书写材料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因此,书成了读书人感到最困扰的大问题。我们的祖先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这个问题直到东汉时期才得以解决。它的解决与一个名叫蔡伦的人有很大的关系。材料展示“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也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范晔的后汉书新课探究考古学家在陕西西安、甘肃天水、敦煌等地多次发现了西汉时期的麻纸,有的纸上面还有文字和地图。这证明西汉时已生产纸。但这种纸质地粗糙,使用不便。蔡伦在此基础上改进工艺,扩大造纸原料,使
4、纸的质量和产量有了重大改进和提高。甘肃天水放马滩汉墓出土的西汉早期的麻纸新课探究汉代造纸工艺流程图新课探究新课探究蔡伦改进造纸术所使用的原料是:树皮、麻头、破布、旧鱼网等植物纤维。“汉代造纸工艺流程图形象地再现了东汉时期的造纸过程,即将麻头、破布等原料经水浸、切碎、洗涤、蒸煮、漂洗、春捣、加水配成悬浮的浆液、捞取纸浆、干燥后即成为纸张。新课探究蔡伦,东汉和帝时任掌管制造宫廷使用器物的尚方令,负责建造宝剑和其他器械。他于105年采用新技术制造出了质地细软、价格低廉耐用的纸。汉和帝封他为“龙亭侯”,人们称他造的纸为“蔡侯纸”。新课探究蔡伦改进造纸术的意义降低造纸成本提高纸的质量促进文化传播造纸术的
5、改进,便利了书写,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推动了世界科学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历史的进程。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多是从我国直接或间接传出的,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化的伟大贡献之一。新课探究张仲景和华佗两汉时期名医辈出,医学著作很多,诊断和治疗手段更加先进,发展到了较高的水平,建立起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逐渐形成了世界上独具一格的中医药学体系。其中成就突出、影响最大的是东汉两大名医:张仲景和华佗。张仲景华佗新课探究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当时连年战乱,疾病流行,为使人民解除病痛,挽救病人的生命,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
6、了举世闻名的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这部著作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提出在诊断上要辨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书中还提出了“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新课探究伤寒杂病论一书是我国第一部中医临床诊断治疗的专著。这部著作系统地总结了东汉以前历代医生和张仲景本人对“伤寒(指霍乱、痢疾、肺炎、感冒等急性传染病等)和“杂病”(以内科病症为主,也包括其他科的疾病)在诊断、治疗方面的丰富经验,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奠定了我国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对后世医药学的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影响。新课探究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当时做官的人不能随便接近民众,张仲景就想了一个办法,在每月初一和
7、十五,打开衙门,贴出告示,让民众进来看病,他坐在大堂上逐一问诊。后来,人们就把坐在药铺里给人看病的医生通称为“坐堂医生”用来纪念张仲景。河南南阳张仲景祠新课探究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人工呼吸”的记载张仲景在南阳、修武一带行医,始终放不下写书传播医理的心愿。为了写好金匮要略,他除了寻找、研究各种祖国的医学典籍外,还尽力采集民间的验方,不断积累资料。有一次,他听说邻近老乡们把一个上吊的人救活了,便忙去打听用的是什么方法,回来后,他在书上这样写道:“把自缢的人抱住,再轻轻地解下来。在死者挂着时不可截断绳索,以免跌伤。然后将死者仰放在床板上,两人蹲在死者的头两旁,揉摩他的臂部和颈部,并拿起两手一起一落地行
8、动。另外一人反复按死者的胸脯,和抬手的人节拍一致。这样进行了约煮熟一顿饭的功夫,死者则能恢复呼吸,运动仍然继续进行,但这时动作不可太猛,以免患者过于劳累”新课探究张仲景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后世尊称他为“医圣”。历史上是如何评价张仲景的医学成就与贡献的呢?新课探究“神医”华佗华佗是东汉末年的民间“神医”。他勤奋好学,学识非常渊博,精通内科、外科、妇产科、小儿科和针灸科,尤其擅长外科手术。他最大的贡献是制成了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手术前他让病人和酒服下,待病人失去知觉后,然后进行各种外科手术,如腹腔肿瘤的摘除、胃肠缝合等大手术。新课探
9、究相关史事后汉书华佗传记载:华佗对他的学生吴普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销,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终不朽也。”他还传授吴善“五禽之戏”,吴普长期坚持,“年九十余,耳日聪明,齿牙完坚”。新课探究这段史实说明华佗很提倡并重视积极锻炼身体、预防疾病。华佗创制了一套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活动姿态,来锻炼人身体各部位的医疗体操,即“五禽戏”。练习它能强身健体,因此至今还有许多人学习它,而受益良多。新课探究华佗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个施行剖腹手术的外科医生。有一次,华佗看见一个面色焦黄、呼吸紧促、病势很重的推车人,一问,才知他肚内绞痛。华佗断定这人得的是肠痈(即阑尾炎)。
10、于是华佗让病人喝了“麻沸散”,病人很快就麻醉过去。接着,他用刀子切开病人的腹部,割去其肠子溃烂部分,洗涤内部,然后缝合起来,又涂上消炎生肌的药膏。过了几天,病人的伤口很快就愈合了。新课探究这一手术的成功,不仅说明了“麻沸散”的效力,而且也说明了华佗在人体解剖上有丰富的知识。“麻沸散”的成功创制不仅是我国医学史上的重大发明,也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这项发明比西方早一千七百多年。由于华佗医术高明,又具有救死扶伤的精神,因此被人们誉为“神医”。新课探究历史巨著史记司马迁(公元前145一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
11、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他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史记,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司马迁新课探究想一想司马迁为什么能写出史记这样一部巨著?一是受家庭的熏陶。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和国家典籍;二是司马迁从小勤奋好学,饱读书籍。青年时游历名山大川,实地考察风土人情,搜集历史资料,开阔了视野;三是他发愤著述,不懈努力。新课探究司马迁于公元前104年开始编写史记,其间因“李陵之祸”触怒汉武帝,遭受“酷刑”,直到55岁时,才完成史记的编写,前后花了十多年的时间。司马迁在命运的灾难面前却坚忍不拔地写出历史巨著,他的这种精神对我们有什么教育意义?司马迁具有远大的理想和严谨修
12、史的态度。他坚定志向绝不动摇、坚持真理绝不妥协、坚持探究绝不轻信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司马迁采访史迹新课探究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想一想:司马迁这句名言的含义是什么?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有的人死得很有价值,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得毫无意义,比鸿毛还轻。司马迁的这句名言反映了司马迁比较进步的生死观,即为了某种信念而视死如归,把死看得比鸿毛还轻。表现出了他为实现可贵的理想而甘受凌辱、坚韧不屈的战斗精神。新课探究史记(1)史记这部史学巨著的写作体裁是什么? (2)史记记述了哪段时间内的史事?(3)史记主要记述了什么内容?(4)史记的历史地位怎样?新课探究(1)史记的写作体
13、裁是纪传体通史。“纪”指本纪,按年编写帝王的传记及国家大事;“传”指列传,以传记的方式记录各类人物。按这种体裁编写的历史书叫纪传体通史书。(2)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约3000年的史实。(3)史记记录了帝王将相的历史活动,既肯定了他们的功绩,也无情揭露了他们的腐朽和罪恶。书中也为许多下层人物写了传记。(4)司马迁在史记中公正记事,爱憎分明,秉笔直书,对中国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史记文笔优美,所记人物形象生动,在文学史上有崇高的地位。新课探究鲁迅先生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指史记是一部杰出的历史著作。这样说主要是因为司马迁开创了编写历史著作的新体例
14、纪传体,而这种体例一直被后代的史学家所沿用。同时史记还反映了司马迁全面的历史观和实事求是的写作精神。“无韵之离骚”指史记具有很高的文学成就。司马迁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新课探究道教和佛教道教的兴起东汉末年,极度苦难的人民需要寻找精神上的寄托,为道教的兴起提供了土壤。新课探究道教在兴起时,主要有张角创立的太平道和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河北钜鹿(今河北刑台巨鹿)人张角创立了太平道,把民间巫术与尊奉黄帝和老子相结合,利用符咒手法,以治病来传道,广收弟子,宣传教义,传扩奉天地、致太平的政治理想,对贫苦民众有很大的吸引力。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人们只要出五斗米,就可人道或治病
15、,具有浓厚的巫风。在宗教法术上,以病人叩头思过、符水治病为主要手段,也受到了下层民众的信奉。新课探究佛教的传入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又称释迦牟尼。佛教认为人生来是受苦的,受苦的根源在于人有各种欲望,人如果能够忍受苦难,消灭欲望,修行为善,才能得到解脱。佛教主张众生平等,迎合了贫苦民众渴求生活平安的愿望,因此得以传播。新课探究张骞通西城后,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人中国。东汉明帝时,西域的僧人运载佛经到洛阳,得到上层统治阶级的扶持,佛教逐步在社会上传播开来。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在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新课探究汉明帝并不懂佛经,对佛教的道理也不清楚,但是对送经前来的两位沙门倒很尊敬。第二年,他命令在洛阳城的西面按照天竺的式样,造一座佛寺,把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纺织材料的创新使用与环境影响试题及答案
- 果园种植合同协议书模板
- 美工合同协议书
- 审计合作协议书合同
- 卖房合同协议书照片
- 二人合作协议书合同内容
- 劳动合同和就业协议书
- 司机违章合同协议书
- 泵管租赁合同协议书范本
- 合同封顶协议书
- 2021-2022学年浙江省“9 1”高中联盟高一年级下册学期期中数学试题【含答案】
- 硬笔书法:幼小衔接识字写字教学课件
- 盘扣支模架工程监理细则
- 崇尚科学反邪教主题教育PPT反对邪教主题教育宣讲课件
- smt首件检验记录表
- 大众Formel-Q培训材料全解析含案例
- 莫扎特贝多芬肖邦英文简介课件
- 青岛中瑞泰丰新材料有限公司2万吨无机环保新材料来料加工项目 环境影响报告书
- 《现代汉语词汇》PPT课件(教学)
- 编码理论第3章
- 北京市46家种猪场地址及联系方式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