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规划标准》综述_第1页
《镇规划标准》综述_第2页
《镇规划标准》综述_第3页
《镇规划标准》综述_第4页
《镇规划标准》综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南省《镇规划标准》CB50188-2007培训镇规划标准Standardforplanningoftown河南匠人国际建筑规划设计顾问有限公司河南省建筑职工大学刘焱2007年6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公告

第553号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

《镇规划标准》的公告

现批准《镇规划标准》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50188-2007,自2007年5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3.1.1、3.1.2、3.1.3、4.1.3、4.2.2、5.1.1、5.1.3、5.2.1、5.2.2、5.2.3、5.4.4、5.4.5、6.0.4、7.0.4、7,0.5、8.0.1(3)(4)、8.0.2(3)(4)、9.2.3、9.2.5(l)(2)、9.3.3、10.2.5(4)、10.3.6、10.4.6、11.2.2、11.2.6、11.3.4、11.3.6、11.3.7、11.4.4、11.4.5、11.5.4、12.4.3、13.0.1、13.0.4、13.0.5、13.0.6、13.0.7条(款)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原《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6同时废止。

本规范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2007年1月16日

这次修订是在总结《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颁布十多年来我国村镇规划建设事业发展变化的基础上,特别是镇的数量增加和建设质量不断提高,镇的发展变化对于改变农村面貌和推进农村的现代化建设,加速我国城镇化的进程,日益显示出其重要性,而进行修编的。

改革开放初期全国有建制镇2173个,乡52534个,镇乡比1:24。2002年底建制镇20021个(县城城关镇1646个,县城外建制镇18375个),集镇22612个。建制镇人口(不含县城城关镇)13663.56万人。建制镇人口:13663.56万人;7435.9人/镇

集镇人口:5174.21万人;2288人/乡

建制镇用地:2032391hm2

;148.7m2/人

集镇用地:79144hm2

;152.9m2/人东、中、西部差异地区数量(个)比例(%)密度(个/km2)东部8113418.5中部620731.31.8西部549127.70.77陕北:平均855KM2一个镇;江苏南部30KM2一个镇珠江三角洲100个/万KM2,建设用地面积0.4万M2/1.5万M2目前我国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一、小城镇建设整体水平不高,重数量、轻质量我国小城镇建设速度非常快,但建设水平低,规模偏小,建设混乱。难以吸引周边资源,集聚、辐射作用不明显。在规划中盲目扩大人口及用地范围,缺乏分类引导,盲目攀比,建设无序。大量占用耕地。二、小城镇规划建设引导不力,随意性大建设用地粗放经营,浪费严重;论证不充分,规划不科学;规划起点低,缺乏战略眼光;生产生活设施不配套;特色不突出,个性不明显,缺乏严肃性,随意更改规划。有效的城乡规划监督制约机制尚未建立,缺乏明确的行政责任追究制度。三、基础设施建设薄弱,资金投入不足

一些地方小城镇发展重点不突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产业基础薄弱,发展动力不足。

四、城镇功能不完备,浪费与滞后并存

公共设施严重短缺,环境脏、乱、差。城乡发展不协调,规划的综合调控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五、企业污染严重,环境问题突出

农村工业垃圾和建筑垃圾年产量达6.5亿吨

污水灌溉面积已占灌溉总面积的7.3%

农村3亿多人口饮用水水质不合格《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局限和不足1)对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考虑不足,表现在规划引导和调控村镇建设与发展的强制性和灵活性都存在明显不足;2)过于偏重对建设开发的指导作用,对人文和自然资源环境的保护强调不足,对社会公平和公众利益的关注也显不够;3)在城乡关系上体现了较强的城乡二元特点,对上位规划的指导性强调不足,与其他规划衔接不够,无法保证规划在促进区域统筹和城乡统筹发展方面应当发挥的作用;4)缺乏基本的村镇安全和公共政策理念。修订的必要性强制性条文内容GB50188-93GB50188-20073镇村体系和人口预测一三4用地分类和计算一二5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四七6居住用地规划一一7公共设施用地规划三二8生产设施和仓储用地规划一二9道路交通规划三三10公用工程设施规划四三11防灾减灾规划八12环境规划一13历史文化保护规划五合计十八三十七1总则GB

50188-93GB50188-20071.0.1

为了科学地编制村镇规划,加强村镇建设和管理工作,创造良好的劳动和生活环境,促进城乡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制定本标准。1.0.2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的村庄和集镇的规划,县城以外的建制镇的规划亦按本标准执行。1.0.3

编制村镇规划,除执行本标准外,尚应符合现行的有关国家标准、规范的规定。1.0.1为了科学地编制镇规划,加强规划建设和组织管理,创造良好的劳动和生活条件,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制定本标准。1.0.2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县级人民政府驻地以外的镇规划,乡规划可按本标准执行。1.0.3编制镇规划,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规划系统结构框图——解读“城乡规划法”2术语GB

50188-93GB50188-2007缺2.0.1镇2.0.2镇域2.0.3镇区2.0.4村庄2.0.5县域城镇体系2.0.6镇域镇村体系2.0.7中心镇2.0.8一般镇2.0.9中心村2.0.10基层村3镇村体系和人口规模预测

3.1镇村体系和规模分级GB

50188-93GB50188-20072.1.1

村庄、集镇按其在村镇体系中的地位和职能宜分为基层村、中心村、一般镇、中心镇四个层次。3.1.l镇域镇村体系规划应依据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中确定的中心镇、一般镇的性质、职能和发展规模进行制定。3.l.2镇域镇村体系规划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调查镇区和村庄的现状,分析其资源和环境等发展条件,预测一、二、三产业的发展前景以及劳力和人口的流向趋势;2落实镇区规划人口规模,划定镇区用地规划发展的控制范围;3根据产业发展和生活提高的要求,确定中心村和基层村,结合村民意愿,提出村庄的建设调整设想;4确定镇域内主要道路交通,公用工程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生态环境、历史文化保护、防灾减灾防疫系统。镇村体系中的职能,即有行政职能,又有经济与社会职能。体系:中心镇、一般镇、中心村、基层村2.1.2

村镇规划规模分级应按其不同层次及规划常住人口数量,分别划分为大、中、小型三级。3.1.3镇区和村庄的规划规模应按人口数量划分为特大、大、中、小型四级。GB

50188-93GB50188-2007规划人口规模分级镇区村庄特大型>50000>1000大型30001~50000601~1000中型10001~30000201~600小型<10000<200

村庄集镇基层村中心村一般镇中心镇大型>300>1000>3000>10000中型100-300300-10001000-30003000-10000小型<100<300<1000<3000规模分级:考虑各类建筑和设施的配置、建设的规模和标准,规划的编制程序、方法和要求考虑地域差异:不再对中心镇、一般镇及中心村、基层村提出规模要求3.2规划人口预测

GB

50188-93GB50188-2007公式:Q=Q0(1十K)n十P人口类别统计范围预测计算常住人口村民规划范围内的农业人口按自然增长率计算居民规划范围内的非农业人口按自然增长率和机械增长率计算集体单身职工、寄宿学生等按机械增长率计算通勤人口劳动、学习在集镇内,住在规划范围外的职工、学生等按机械增长率计算流动人口出差、探亲、旅游、赶集等临时参与集镇活动的人员进行估算人口类别统计范围预测计算常住人口户籍人口户籍在镇区规划用地范围内的人口按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计算寄住人口居住半年以上的外来人口寄宿在规划用地范围内的学生按机械增长计算通勤人口劳动、学习在镇区内,住在规划范围外的职工、学生等按机械增长计算流动人口出差、探亲、旅游、赶集等临时参与镇区活动的人员根据调查进行估算3.2规划人口预测

GB

50188-93GB50188-2007P——机械增长:1平均增长法2带眷系数法3劳力转化法4环境容量法P——机械增长:1劳力转化因素2环境容量因素带眷情况平均增长因素常住人口——居住用地面积、建设用地规模和基础设施配置的主要依据;通勤人口——对镇区部分公建、基础设施及生产设施的规模有较大影响;流动人口——对一些公共设施、集贸市场、道路交通都有影响综合考虑建设条件(用地、水、能源)及生态环境状况等客观制约条件,避免造成建设的“超载”现象。3.2.2镇区人口规模应以县域城镇体系规划预测的数量为依据,结合镇区具体情况进行核定;村庄人口规模应在镇域镇村体系规划中进行预测。4用地分类和计算

4.1用地分类GB

50188-93GB50188-2007居住建筑用地、公共建筑用地、生产建筑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公用工程设施用地、绿化用地、水域和其它用地9大类、28小类。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生产设施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工程设施用地、绿地、水域和其他用地9大类、30小类。变化:居住用地、工程设施用地、水域和其他用地1概念明确、系统性强、易于掌握。2既同城市用地分类方法大致相同,又具有镇用地的特点。3有利于用地的定量分析,便于制订定额指标。4既同国家建设主管部门颁布的有关规定的精神一致,又同各地编制的镇规划以及制订的定额指标的分类基本相符。用地分类——居住用地GB

50188-93GB50188-2007R1—村民住宅用地:村民户独家使用的住房和附属设施及其户间间距用地、进户小路用地;不包括自留地及其它生产性用地R2—居民住宅用地:居民户的住宅、庭院及其间距用地R3—其他居住用地:属于R1、R2以外的居住用地,如单身宿舍、敬老院等用地一类居住用地—以—~三层为主的居住建筑和附属设施及其间距内的用地,含宅间绿地、宅间路用地;不包括宅基地以外的生产性用地二类居住用地—以四层和四层以上为主的居住建筑和附属设施及其间距、宅间路、组群绿化用地镇区多为小住宅,严格划分村民、居民住宅用地很难;敬老院属哪类用地?用地分类——工程设施用地GB

50188-93GB50188-2007U1—公用工程用地:给水、排水、供电、邮电、供气、供热、殡葬、防灾和能源等工程设施用地U2—环卫设施用地:公厕、垃圾站、粪便和垃圾处理设施等用地U1—公用工程用地:给水、排水、供电、邮政、通信、燃气、供热.交通管理、加油、维修、殡仪等设施用地U2—环卫设施用地:公厕、垃圾站、环卫站、粪便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等用地U3—防灾设施用地:各项防灾设施的用地,包括消防、防洪、防风等防灾规划单独列出,许多内容作为强制性条文;用地分类——水域和其他用地GB

50188-93GB50188-2007E1——水域E2——农林种植地E3——牧草地E4——闲置地E5——特殊用地E1——水域E2——农林用地E3——牧草和养殖用地E4——保护区:水源保护区、文物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

E5——墓地E6——未利用地E7——特殊用地明确了各类保护区的属性用地分类——其他GB

50188-93GB50188-2007S1——道路用地:规划范围内宽度等于和大于3.5m以上的各种道路及交叉口等用地S1——道路用地:规划范围内路面宽度等于和大于6m的各种道路、交叉口等用地苗木、花圃属于农林生产用地,不参与平衡G2——生产防护绿地:提供苗木、草皮、花卉的圃地,以及用于安全、卫生、防风等的防护林带和绿地G2——防护绿地:用于安全、卫生、防风等的防护绿地4.2用地计算GB50188-20074.2.1镇的现状和规划用地,应统一按规划范围进行计算。4.2.2规划范围应为建设用地以及因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包括规划确定的预留发展、交通设施、工程设施等用地,以及水源保护区、文物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规划范围用一条封闭的点划线表示,即是统计范围,也是工作范围3.2.1

村镇的现状和规划用地,应统一按规划范围进行计算。GB

50188-935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5.1一般规定GB50188-20075.1.1建设用地应包括本标准表4.1.2用地分类中的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生产设施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工程设施用地和绿地8大类用地之和。5.1.3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应为规划范围内的建设用地面积除以常住人口数量的平均数值。人口统计应与用地统计的范围相一致。增加一条强制性条文水域和其他用地不参加用地平衡和指标计算建设用地标准包括人均用地指标、建设用地比例和用地选择三项人口统计范围与用地统计范围一致5.2人均建设用地指标GB

50188-93GB50188-2007统计资料:1988年人均用地幅度相差约15倍(50—742m2/人)1991年人均用地幅度相差约10倍(64—647m2/人)2001年人均用地幅度相差约6倍(84—509m2/人)2005年人均用地幅度相差约5倍(72.4—387m2/人)取消50—60m2和150m2的指标总区间调整为60—140m2之间级别一二三四人均建设用地指标(m2/人)>60≤80>80≤100>100≤120>120≤140级别一二三四五人均建设用地指标(m2/人)>50≤60>60≤80>80≤100>100≤120>120≤1505.2.1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应按表5.2.1的规定分为四级。5.2人均建设用地指标5.2.2新建镇区的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应按表5.2.1中第二级确定;当地处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气候区划标准》GB50178的Ⅰ、Ⅶ建筑气候区时,可按第三级确定;在各建筑气候区内新建镇区均不得采用第一、四级人均建设用地指标。5.2.3对现有的镇区进行规划时,其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应在现状人均建设用地指标的基础上,按表5.2.3规定的幅度进行调整。第四级用地指标可用于Ⅰ、Ⅶ建筑气候区的现有镇区。引入气候区划第四级指标只能用于Ⅰ、Ⅶ建筑气候区的现有镇区现状人均建设用地指标(m2/人)规划调整幅度(m2/人)≤60增0~15>60~≤80增0~10>80~≤100增、减0~10>100~≤120减0~10>120~≤140减0~15>140减至140以内现状人均建设用地水平(M2/人)人均建设用地指标级别允许调整幅度(M2/人)≤50一、二应增5---2050.1—60一、二可增0--1560.1—80二、三可增0--1080.1—100二、三、四可增、减0--10100.1—120三、四可减0--15120.1—150四、五可减0--20>150五应减至150以内5.2人均建设用地指标GB

50188-93GB50188-2007类别代号类别名称占建设用地比例(%)中心镇镇区一般镇镇区R居住用地28~3833~43C公共设施用地12~2010~18S道路广场用地11~1910~17G1公共绿地8~126~10四类用地之和64~8465~85类别代号用地类别占建设用地比例(%)中心镇一般镇中心村R居住建筑用地30——5035——5555——70C公共建筑用地12——2010——186——12S道路广场用地11——1910——179——16G1公共绿地2——62——62——4四类用地之和65——8567——8772——92GB

50188-93GB50188-20075.3建设用地比例5.4建设用地选择GB50188-20075.4.4建设用地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避开河洪、海潮、山洪、泥石流、滑坡、风灾、地震断裂等灾害影响以及生态敏感的地段;2应避开水源保护区、文物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3应避开有开采价值的地下资源和地下采空区以及文物埋藏区。5.4.5在不良地质地带严禁布置居住、教育、医疗及其他公众密集活动的建设项目。因特殊需要布置本条严禁建设以外的项目时,应避免改变原有地形、地貌和自然排水体系,并应制订整治方案和防止引发地质灾害的具体措施。

生态敏感的地段是指生态敏感与脆弱的地区,如沙尘暴源区、荒漠中的绿洲、严重缺水地区、珍稀动植物栖息地或特殊生态系统、天然林、热带雨林、红树林、珊瑚礁、鱼虾产卵场、重要湿地和天然渔场等。不良地质地带是指对建设项目具有危害和潜在威胁的滑坡、泥石流、崩塌以及岩溶、土洞的发育地段等6居住用地规划6.0.4居住建筑的布置应根据气候、用地条件和使用要求,确定建筑的标准、类型、层数、朝向、间距、群体组合、绿地系统和空间环境,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符合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的镇区住宅用地面积标准和容积率指标,以及居住建筑的朝向和日照间距系数;

2应满足自然通风要求,在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气候区划标准》GB50178的Ⅱ、Ⅲ、Ⅳ气候区,居住建筑的朝向应符合夏季防热和组织自然通风的要求。GB50188-20075.0.1村民宅基地和居民住宅用地的规模,应根据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规定的用地面积指标进行确定。

5.0.4.1居住建筑的布置应符合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规定的居住建筑的朝向和日照间距系数。GB

50188-936居住用地规划6.0.5居住组群的规划应遵循方便居民使用、住宅类型多样、优化居住环境、体现地方特色的原则,应综合考虑空间组织、组群绿地、服务设施、道路系统、停车场地、管线敷设等的要求,区别不同的建设条件进行规划,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新建居住组群的规划,镇区住宅宜以多层为主,并应具有配套的服务设施;

2旧区居住街巷的改建规划,应因地制宜体现传统特色和控制住户总量,并应改善道路交通、完善公用工程和服务设施,搞好环境绿化。针对镇区居住用地规模与城市居住区相比要小得多,一次性建设开发的规模相对也小。“居住组群”是为了适应镇区发展建设要求,按不同居住人口规模而建设的居住建筑群体,其规模及组织形式具有因地制宜的特点。结合不同的地区、周围环境和建设条件,组织住宅空间,配置服务设施,以及布置绿地、道路交通和管线等,以提高居住用地的规划水平。7公共设施用地规划GB

50188-93GB50188-2007六类,共39个项目六类,共40个项目3.建设、土地管理机构4.农、林、水、电管理机构5.工商、税务所6.粮管所3.各专项管理机构合并10.高级中学、职业中学6.职业学校、成人教育及培训机构7.高级中学分解14.图书馆、展览馆、博物馆15.游乐健身场16.广播电视台(站)新增条文18.防疫站30.宾馆、旅店34.银行、信用社、保险机构一般镇由可设项目提升为应设项目合并、分解、新增、提升设置要求7公共设施用地规划7.0.4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用地,应设在阳光充足、环境安静、远离污染和不危及学生、儿童安全的地段,距离铁路干线应大于300m,主要入口不应开向公路。7.0.5医院、卫生院、防疫站的选址,应方便使用和避开人流和车流量大的地段,并应满足突发灾害事件的应急要求。取消了公共建筑人均用地面积分类指标,但应满足5.3建设用地比例的范围:公共设施用地:12~20(中心镇)

10~18(一般镇)6.0.4学校用地应设在阳光充足、环境安静的地段,距离铁路干线应大于300M,主要入口不应开向公路。GB

50188-93GB50188-20078生产设施和仓储用地规划GB

50188-93GB50188-20078.0.13

新建工业项目应集中建设在规划的工业用地中;4

对已造成污染的二类、三类工业项目必须迁建或调整转产。

7.0.1.3

本标准用地分类中的三类工业用地应按环境保护的要求进行选址,并严禁在该地段内布置居住建筑。

7.0.1.4

对已造成污染的二类、三类工业,必须治理或调整。8.0.2镇区工业用地的规划布局应符合下列规定:

1同类型的工业用地应集中分类布置,协作密切的生产项目应邻近布置,相互于扰的生产项目应予分隔;

2应紧凑布置建筑,宜建设多层厂房;

3应有可靠的能源、供水和排水条件,以及便利的交通和通信设施;

4公用工程设施和科技信息等项目宜共建共享;

5应设置防护绿带和绿化厂区;

6应为后续发展留有余地。工业区:集约布置、基础设施共享、环境绿化、预留用地9道路交通规划

9.2镇区道路规划规划技术指标道

别主干路干路支路巷路计算行车速度(km/h)403020—道路红线宽度(m)24~3616~2410~14—车行道宽度(m)14~2410~146~73.5每侧人行道宽度(m)4~63~50~30道路间距(m)≥500250~500120~30060~150GB

50188-93GB50188-2007规划技术指标村镇道路级别一二三四计算行车速度(KM/H)403020—道路红线宽度(M)24—3216—2410—14—车行道宽度(M)14—2010—146—73.5每侧人行道宽度(M)4—63—50—20道路间距(M)≥500250—500120—30060—150将镇区的道路按使用功能和通行能力划分为主干路、干路、支路、巷路,不再称为一、二、三、四级,以避免与公路等级名称相混淆。9.2.5镇区道路应根据用地地形、道路现状和规划布局的要求,按道路功能性质进行布置,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连接工厂、仓库、车站、码头、货场等以货运为主的道路不应穿越镇区的中心地段;(保留的强制性条文)

2文体娱乐、商业服务等大型公共建筑出入口处应设置人流、车辆集散场地;(提升为强制性条文)

3商业、文化、服务设施集中的路段,可布置为商业步行街,根据集散要求应设置停车场地,紧急疏散出口的间距不得大于160m;

4人行道路宜布置无障碍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9道路交通规划

9.2镇区道路规划9.3对外交通规划GB

50188-93GB50188-20078.1.5

汽车专用公路,一般公路中的二、三级公路,不应从村镇内部穿过;对于已在公路两侧形成的村镇,应进行调整。

9.3.1镇域内的道路交通规划应满足镇区与村庄间的车行、人行以及农机通行的需要。9.3.2镇域的道路系统应与公路、铁路、水运等对外交通设施相互协调,并应配置相应的站场、码头、停车场等设施,公路、铁路、水运等用地及防护地段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的规定。9.3.3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的用地范围应与镇区建设用地范围之间预留发展所需的距离。(新增条文)规划中的二、三级公路不应穿过镇区和村庄内部,对于现状穿过镇区和村庄的二、三级公路应在规划中进行调整。(保留的强制性条文)10公用工程设施规划

10.2给水工程规划建筑气候区划镇

区镇区外Ⅲ、Ⅳ、Ⅴ区100~20080~160Ⅰ、Ⅱ区80~16060~120Ⅵ、Ⅶ区70~14050~100表10.2.2居住建筑的生活用水量指标(L/人·d)消防用水量:《村镇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表10.2.3人均综合用水量指标(L/人·d)建筑气候区划镇

区镇区外Ⅲ、Ⅳ、Ⅴ区150~350120~260Ⅰ、Ⅱ区120~250100~200Ⅵ、Ⅶ区100~20070~160选择地下水作为给水水源时,不得超量开采;选择地表水作为给水水源时,其枯水期的保证率不得低于90%;10.3排水工程规划生活污水量计算:按生活用水量的75%—90%

调整为75%~85%

10.3.6污水采用集中处理时,污水处理厂的位置应选在镇区的下游,靠近受纳水体或农田灌溉区。变更为强制性条文10.3.7利用中水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中水设计规范》GB50336和《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规范》GB50335的有关规定。新增条文10.4供电工程规划用电负荷可采用现状年人均综合用电指标乘以增长率进行预测。Q=Q1(1十K)nK:5%-8%

明确了变电所规划用地面积指标规定了镇区电网电压等级宜定为110、66、35、10kV和380/220V,采用其中2~3级和二个变压层次规定了电力线路的输送功率、输送距离及线路走廊宽度广播、电视线路应与电信线路统筹规划。

10.5通信工程规划9.3.7重要公用设施、医疗单位或用电大户应单独设置变压设备或供电电源。10.4.6重要工程设施、医疗单位、用电大户和救灾中心应设专用线路供电,并应设置备用电源。10.4.7结合地区特点,应充分利用小型水力、风力和太阳能等能源。GB

50188-93GB50188-2007新增10.6燃气工程规划10.7供热工程规划10.8工程管线综合规划10.9用地竖向规划11防灾减灾规划11.2消防规划11.2.2消防安全布局应符合下列规定:

1生产和储存易燃、易爆物品的工厂、仓库、堆场和储罐等应设置在镇区边缘或相对独立的安全地带;

2生产和储存易燃、易爆物品的工厂、仓库、堆场、储罐以及燃油、燃气供应站等与居住、医疗、教育、集会、娱乐、市场等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50m;

3现状中影响消防安全的工厂、仓库、堆场和储罐等应迁移或改造,耐火等级低的建筑密集区应开辟防火隔离带和消防车通道,增设消防水源。11.2.6镇区应设置火警电话。特大、大型镇区火警线路不应少于两对,中、小型镇区不应少于一对。镇区消防站应与县级消防站、邻近地区消防站,以及镇区供水、供电、供气等部门建立消防通信联网。11.3防洪规划11.3.4修建围埝、安全台、避水台等就地避洪安全设施时,其位置应避开分洪口、主流顶冲和深水区,其安全超高值应符合表11.3.4的规定。表11.3.4就地避洪安全设施的安全超高安全设施安置人口(人)安全超高(m)围埝地位重要、防护面大、人口≥10000的密集区>2.0≥100002.0~1.51000~<1000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