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知识点汇总古代汉语_第1页
2023年知识点汇总古代汉语_第2页
2023年知识点汇总古代汉语_第3页
2023年知识点汇总古代汉语_第4页
2023年知识点汇总古代汉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古代汉语》(上册)通论知识要点■绪论一什么是古代汉语:1古代汉语:古代汉民族的语言。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古代汉语泛指“五四”以前的汉民族语言,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狭义的古代汉语特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即文言﹙或文言文、古文﹚。2汉语发展的历史分期:①上古汉语:先秦两汉到魏晋时期。其书面语是在先秦口语基础上形成的文言。②中古汉语:南北朝到唐宋时期。其书面语是在六朝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③近代汉语:元明清时期。其书面语是以近代北方话为基础的近代白话。④现代汉语:“五四”以后。其书面语是在现代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普通话。3古汉语书面语的两大分支:①文言系统:文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的上古汉语的书面语系统。②白话系统:白话是六朝以来在北方口语基础上形成的中古和近代汉语的书面语系统,含古白话﹙中古汉语﹚和近代白话﹙近代汉语﹚。二如何学好古代汉语:1古汉语研究的重要对象是文言。由于:①文言是汉语书面语的源头,全面结识汉语书面语必从文言开始。②我国古代文献、典籍浩如烟海,多用文言写成的,传承古代文化,必须从掌握文言入手。2学习古汉语的基本方法:①把握知识体系,突出重点难点;②文选与通论有机结合;③充足运用工具书和现代学习工具;④博学好问、勤于积累、善于总结。附:古汉语研究的三个重要阶段1汉初到东晋末:偏重于文字、训诂研究,是古代汉语语义研究的重要阶段。著作有毛亨《诗诂训传》、扬雄《方言》、许慎《说文解字》、郑玄《毛诗笺》等。2南北朝到明末:偏重于韵律及音系研究,是古代汉语语音研究的重要阶段。著作有沈约《四声谱》、陆法言《切韵》、陈彭年《广韵》、周德清《中原音韵》等。3清代:古汉语研究全面发展并成就辉煌的阶段。出现了一大批古文字、音韵、训诂等国学大师及语言学名著。如: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王筠《说文句读》、桂馥《说文解字义证》(以上说文四大家)、王念孙《广雅疏证》、王引之《经义述闻》、刘淇《助字辨略》、陈澧《切韵考》、戴震《声韵考》、阮元《经籍纂诂》、章炳麟《国故论衡》、孙怡让《契文举例》、罗振玉《殷文存》等。■第一单元:文字、词汇、工具书●笫一节文字一什么是文字:1定义: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2起源:文字起源于记事图画。两万数年前的山洞壁画,多具记事性质。我国云南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是当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被誉称为“人类古文化的活化石”。3三大古老文字:古美索不达尼亚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圣书文字(钉头文字)、甲骨文体系的古汉字。﹙周有光认为发源于中美洲古土著族的玛雅文字是笫四大古文字﹚二汉字的性质:1汉字形成:①历史传说:“仓颉造字”。②原始汉字产生的时代:约502023前黄帝时代。据史书记载,仓颉是黄帝时期的一位史官,大约曾从事过汉字的搜集与整理工作。2汉字的表意性:表意性文字。形成汉字表意性的因素:①先人造字“因形示意、意寓形中”的理念所致:汉字字形多数是直接与字义相联系。形形汉字↗↘拼音文字↙↖音←义音→义②由古汉语的特有属性所规定:“因形示意”的表意性汉字与以单音词为主、少有形态变化、同音词数量大等为重要特点的古汉语有较好地适应性。三汉字的结构(造字法):1许慎《说文解字》“六书”:许慎《说文解字·叙》:“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批准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①象形:用描摹事物轮廓或特性来表意的造字法。如:日.月.人.鱼.羊.水。独体象形:目、木、手。合体象形:眉、果、聿。②指事:用象征性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增长象征性符号来表意的造字方法。如:上、下、亦[腋]、刃、本、末。独体指事:一、三、五、高。加(合)体指事:寸、叉、厷、甘。③会意:把两个或几个表意形体组合在一起表达一种新意的造字方法。如:武.信.步.牧.莫[暮].斗[鬥]。同体会意:棘、卉、品、北[背]。异体会意:孚[俘]、牧、即、间[間閒]。④形声:把表义的形符和表音的声符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新字的一种造字方法。如:江、河、问[問]、里[裏]、裹、袒。形声字的常见结构方式:A左形右声:河杜诂/B右形左声:鸭胡颈C上形下声:竿室震/D下形上声:璧忠衾/E外形内声:围匣裹/F内形外声:辩闻哀。形声字的特殊结构:A形旁偏于一隅:载、倏、颖(从禾顷声);B声旁偏于一隅:旌、徒、寶(从宀、玉、貝,缶声)。形声字的形、声变化:A省形:从某省,某声。耆(从老省,旨声)。B省声:从某,某省声。豪(从豕,高省声)。C亦声:从某某,某亦声。仲(从人、中,中亦声)。⑤转注:《说文》“转注者,建类一首,批准相受,考、老是也。”“考,老也”、“老,考也”。﹙考:实为形声字,从老省,丂声;老:实为会意字,从人、毛、匕。﹚⑥假借:《说文》“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令:实为会意字,从亼、卪;长〔長〕:实为形声字,从兀、匕,亾声。﹚2清人“四体二用”说:戴震《声韵考·答江慎修先生论小学书》:“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者,字之体也;转注、假借两者,字之用也。”四汉字的发展(形体演变):分古文字、今文字两个阶段。1秦以前的古文字:①甲骨文:殷商时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古文字,主用于占卜。又叫甲骨卜辞、殷墟文字等。②金文:周代铸在青铜器上的古文字,多为铭记之辞。又叫钟鼎文、铜器铭文。③战国古文字:分秦大篆和六国古文字。秦大篆:战国时秦国古文字,保存于籀文、石鼓文、诅楚文等里面。六国古文字:指与秦大篆同时代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的古文字。④小篆:又叫秦篆,省改大篆而形成的秦代通行的标准文字。《说文·叙》:“皆取《史籀》大籀,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2秦以后的今文字:①隶书:有秦隶、汉隶之分。秦隶:又叫古隶,相传为秦时徒隶创制,是对小篆的一种简化写法。秦隶承上启下,处在由小篆到汉隶的过渡阶段。汉隶:又叫今隶,汉代通行的标准文字。汉隶承秦隶而来,假如说秦隶是古文字的结尾,那么汉隶就是今文字的开端。②楷书:又叫真书或正书,是魏晋以来的通行的汉字字体。“楷”有“楷模”、“法式”之义。楷书直接从“八分”汉隶演变来,是综隶、草之长而产生的新字体。③草书:是某种正规书体的草率写法。又分章草、今草和狂草三种。章草由隶书草化而来,又叫隶草,东汉章帝时命名;今草由章草演变而来,去掉隶草的波折挑法而趋楷化;狂草由今草演变而来,书写快速诡奇,笔画顺势勾连,泼洒随意恣肆。④行书:行书是一种介于楷书和今草之间的字体,产生于东汉末年,盛行于晋代。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是行书书法代表人物。行书又有行楷和行草之分。3“隶变”及其意义:汉字形体由小篆到隶书的演变在汉字学史上被称为“隶变”。下面所示“春”字头与“西”字头的几种不同来源,说明篆体是多种写法,到隶书已合并为一种写法了。春秦奉奏泰“隶变”的重要意义在于它结束了古文字的旧时代,开创了今文字的新时期,使汉字的形体发生了由形象的表意文字阶段过渡到符号的表意文字阶段的质的变化,并为汉字的进一步声化、符号化和定型化打下了重要的基础。4甲骨文的发现及其意义:1898年前后,河南省安阳县小屯村附近的农民,在耕作中发现了许多奇特的古代龟甲兽骨,有人称其为“龙骨”。“龙骨”经古董商人之手(如山东潍县商人范春清)被带进了天津和北京,作为一种中药材摆进了各大中药房。当时在京城作国子监祭酒的山东福山人王懿荣因患病抓药,则成为发现和收集“甲骨文”的第一人。192023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王懿荣自杀。刘鹗购其甲骨萃印为《铁云藏龟》。此后罗振玉、孙怡让、王国维及郭沫若等在收集研究甲骨文方面均做出了重大奉献。甲骨文的出土是世界文化史上最重大的发现之一。甲骨文的发现在学术上促进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形成,拓宽了古文字学的领域,并且推动了古史的重建;甲骨文又是非常珍贵的艺术品,它的发现对中国艺术史的研究及对现代艺术的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五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繁简字:1古今字:古代字少词多,常一字写多词。为减少一字写多词现象,后人便在原字基础上另造新字来专记其中某个词的意义,于是导致了汉字的“孳乳分化”。分化前“一字写多词”的原字被称为“古字”,分化后产生的新字被称作“今字”,两者合称为“古今字”。如“取”与“娶”,“反”与“返”,“昏”与“婚”、“希”与“稀”等都是古今字关系。古今字有两个来源:①同源分化:意义上有词义分化的同源关系。为了区分一个词的本义和分化义(又叫孳乳义、派生义等)而另造一个新的区别字,这样形成的古今字就属于“同源分化”。“反返”、“责债”、“取娶”、“奉捧”等。②同音假借:声音上有音同音近的假借关系。为区分一个词的本义和假借义(指“本无其字,以声託事”的假借造字法)而此外新造区别字,这样形成的古今字属于“同音假借”。如“来麦”、“其箕”、“自鼻”、“辟避”等。2通假字:又称“古音通假”。古人用字,有时舍本字不用而临时借用音同音近的其他字来代替,这种写别﹙白﹚的字就是通假字。如《孟子·公孙丑下》:“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为通假字,本字应为“叛”)∕《诗.豳风.七月》:“四之日其蚤。”(“蚤”通“早”)等。通假字中本该使用的字叫本字或正字,被临时借用的字叫借字或通假字。古人用通假字相沿成习,在古音上“音同音近”就也许形成通假字。通假字是训诂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3异体字:又叫或体字。指语音、意义完全相同而字形不相同的一对或一组字。异体中最常用的叫通用字。如“村”和“邨”,“蚓”和“螾”,“睹”和“覩”等。异体字的成因有:①因造字方法不同而形成的异体字。如:泪(会意)-涙(形声)/灾(会)-烖(形)等。②因造字部件(字符)不同形成的异体字。如:畔—泮(形符不同)∕啗—啖(声符不同)。③因字符结构位置不同而形成的异体字。如:峰-峯期-朞胸-胷鞍-鞌秋-秌等。4繁简字:记写同一词的汉字中,笔画多、结构复杂的叫繁体字,笔画少、结构简朴的叫简体字,两者合称为“繁简字”。繁简字各时代都有,今谓“繁简字”,其中繁体字特指古文献中的楷体汉字,简体字特指1956年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化字。繁简字在意义和用法上有以下几种关系:①意义、用法完全相同,类似于“异体字”关系。如:衆-众書-书畫-画禮-礼等。②意义、用法有同有异,类似“古今字”关系。如:“舍-捨”在“舍弃”义上是古今字,今简化合并为一个简体“舍”字。“采-採”在“摘取”义上是古今字,今简化为“采”字。③意义、用法完全不同,类似于“通假字”关系。如:“筑-築”,“筑”为乐器,“築”为建造,两者本无意义联系,只是同音字。今简化将其合为一“筑”字,有人误为“築”是繁体。●笫二节词汇一古汉语词的构成:▲词的音节构成:单音词和复音词﹙略﹚▲词的语素构成:单纯词和合成词。仅以复音词为例说明各自的分类。1单纯词:由一个语素构成。共分3类。①叠音词:又叫“重言”。由两个相同音节重叠构成,重要是拟声摹状。如:关关雎鸠、车辚辚、伐木丁丁、磨刀霍霍(拟声)∕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盈盈公府步、杨柳依依(摹状)。②联绵词:又叫“连语”。由两个音节连缀成义。如:流离、参差、仓卒等(双声)∕仓皇、窈窕、逍遥、荒唐等(叠韵)∕缤纷、辗转等(双声叠韵)∕扶摇、狼藉等(非双声叠韵)。③音译外来词:葡萄、浮屠、罗汉、乌孙、琵琶、天竺、刹那、鲜卑、月氏(ròuzh等。2合成词:主指复合词,简称复词。由两个或多个语素构成的词。共分3类8种。①并列式复词:由两个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关的语素构成的复词。又可分为3种:A同义复词:由两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语素构成,其词义跟语素义基本相同。如:师旅、封疆、险阻、逾越、愤懑、众庶、货贿等。《报任安书》:“是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B偏义复词:由两意义相近、相反或相关语素构成,词义偏于一个语素义,另语素只作陪衬。如:治乱、作息、耳目、异同、园圃、寒暑等。《谏逐客书》:“快耳目者,其秦声也。”C变义复词:由两个意义相关的语素构成,词义不是语素义简朴加合,而是产生新的意义。如:春秋、干戈、社稷、寻常、聪明、规矩等。《论语·季氏》:“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②主从式复词:由两个有主从关系的语素构成。又可分为3种。A偏正复词:两语素有偏正关系。如:东宫、百姓、黔首、布衣、夏至、朱门等。B动宾复词:两语素有动宾关系。如:将军、司令、知县、执事、稽首等。C主谓复词:两语素有主谓关系。如:霜降、月食、御用、公主、锋利、狐疑等。③加缀式复词:(现汉称为附加式合成词)在实语素前或后粘附一虚语素而构成。分为2种。A加前缀的:阿姊、有夏、言采、于役、其凉、薄污等。《韩非·五蠹》:“号之曰有巢氏。”B加后缀的:沃若、欣然、沛然、晏如、率尔、铿尔等。《论语·乡党》:“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诗·小雅·裳裳者华》:“乘其四骆,六辔沃若。”二古今词汇与词义的异同:1古今词汇的异同:有三种情况。①古用今废:这种词已成“历史词”。如:觥、笏、媵、匦、簋、匜、徒属、膏腴、舆师等。②古无今有:即现代的“新生词”(例略)③古今传承:古今都使用,多为“基本词”。如:人、山、神、走、说、美、之、寻常等。2古今词义的异同:亦有三种情况。①词义基本相同:多为“基本词”。②词义基本不同:少量。如“丑”古义为“类”,《尔雅》:“凫,雁丑也。”今义“丑陋”。③词义有同有异、关系密切:大量。如“偷”古义:苟且、偷窃等。今义:偷盗、暗中档。三古今词义发展演变的基本规律:1从词义范围变化看古今词义的演变规律:①词义﹙范围﹚的扩大:今义比古义外延扩大或义项增长。如:【河】古义:专指黄河。今义:泛指河流。∕【睡】古义:坐着打瞌睡。今义:泛指一切形式的睡眠。②词义﹙范围﹚的缩小:今义比古义外延缩小或义项减少。如:【臭】古义:泛指各种气味,音xiù。今义:专指秽气,音chòu。∕【子】古义:子女总称不分男女。今义:只指儿子。③词义﹙范围﹚的转移:今义比古义范围方向发生转移。如:【兵】古义:武器。今义:士兵。/【写】古义:描画。《国语》:“王命工以良金写范蠡之状。”今义:书写、抄录。2从词义色彩变化看古今词义的演变规律:①褒贬色彩发生变化:古今褒贬色彩有异。如:【侵】古义:进攻,中性词。今义:侵略,贬义词。∕【爪牙】古义:武臣、辅佐之臣。褒义词。今义:坏人党羽。贬义。②轻重限度发生变化:古今语意轻重有异。如:【诛】古义:责备。轻语意。今义:诛杀、杀戳。语意重。∕【感激】古义:感慨、激愤。轻语重。今义:感动、感谢。轻语轻。(古今词义之异同及其辨析,可参考教材上册P99-121举例)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1关于词的本义:①何谓本义:是指一个词本来的意义,但不一定是原始义,可以是文献证明最早的意义。②探求词的本义的基本方法:A字形分析法:通过度析汉字原始字形寻求本义。如:【启】(啟):甲骨文作“”,用手开门,故“开门”或“打开”为其本义。B归纳推断法:通过归纳义项之间的引申关系推求本义。如:【秀】的义项至少有⑴谷物吐穗;⑵特出、优秀;⑶美丽、俊秀。小篆【秀】作“”,象谷物吐穗形,故⑴为本义。2关于词的引申义:①何谓申义:又叫转义或派生义。指在本义基础上转化派生出来的意义。有狭义与广义之分。A狭义的引申义:在本义基础上通过由此及彼地联系而产生的新义。如:【好】⑴女子貌美。《西门豹治邺》:“巫行视小家女好者。”引申为:⑵一般事物美丽好看。B广义的引申义:含狭义引申义、比方义、假借义等多种类型。如:比方义:【果】本义为木本植物果实。→象果实样饱满。《逍遥遊》:三飡而反,腹犹果然。假借义:【豆】本义为古代盛食物的高足盘。→后假借并替代豆类植物“菽”,产生假借义。②引申义产生的途径:即本义与引申义的基本关系。两种情况。A直接引申:又称近引申。【心】(心脏→心志):甲骨作,本义心脏。引申为心志等。B间接引申:又称远引申或展转引申。【朝】(上午→朝见、朝拜→朝廷、朝代)本义上午,音zhāo。→引申到早上见面:朝见,音cháo。→再引申到朝见之所:朝廷。③词义引申的基本方式:A并列式:又叫放射型。如【引】本义“拉开弓”,并列引申出“延长”“引导”“引退”义。B连锁式:自本义开始沿同方向但在不同层次上连续间接引申。如【极】本义“屋脊之栋”,并列引申出“顶点”“标准”“远”等义,而从“顶点”义又引申出“君位”“最”等义。﹙分析词的本义与引申义,可参考教材上册P362-379、562-594,下册P717-744举例)五同义词和同源词:1同义词及其辨析:①同义词: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一组词叫同义词。如:牙与齿、唯与诺、完与备、言与语等。②同义词的来源:A因造词、用词的角度不同而形成同义词。如:望﹑见﹑视、睹﹑看等。B因词义发展变化而形成同义词。如:屦与履。屦本义麻鞋;履本义踩、践,后引申为鞋。C因词的逐渐积累而形成同义词。如:几与案。几:座前小桌。案:矮小长方桌。有先后。D因方言差异而形成同义词。如:迎、逢、逆。杨雄《方言》:“逢﹑逆,迎也。自关而西或曰迎,或曰逢,自关而东曰逆。”③同义词辨析的几个方面:﹙具体例析可参见教材下册P890-906﹚A从词汇意义方面辨析:看词义内容的异同,如完与备;看词义范围的大小,如官与吏。B从色彩意义方面辨析:看感情色彩的褒贬。如赐与畀;看语义轻重的限度。如疾与病。C从语法功能方面辨析:如畏与惧,都有怕义,动词;“畏”可带宾语,“惧”一般不带宾语,若带宾语,则形成使动关系。《老子》:“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使之惧)2关于同源词﹙字﹚:①何谓同源词:由同一语源直接或间接孳乳、派生出的一组音义相通而不完全相同的词,叫作同源词﹙字﹚。如:江河缺水为“涸”或“竭”,草木缺水为“枯”,人畜缺水为“渴”。“涸、竭、枯、渴”音、义相通(即古音的声类、韵部相同或近),属于同源词﹙字﹚。②拟定同源词(字)的三个标准:A一组词在古音上必须相通:古韵部相同(“叠韵”)或相近,声类相同(“双声”)或相近。B一组词在意义上必须相通:语义或相同,或相近,或相关。如:竭、渴、枯,都有尽义。C必须有古代文献或充足的语言材料证明其出自同一语源。﹙参见下册P1113-1123分析﹚●笫三节文史工具书一文史工具书的分类:1字词类工具书(字典、词典):①《说文解字》:我国第一部字典。东汉许慎著。全书14篇,每篇分上下两部,以小篆字体为据,收字9353个,重文﹙即小篆以前的籀文等古字形﹚1163个,说解文133441字。将所收字分为540部首,并用“六书说”归纳了汉字造字法。《说文》是一部重要的文字学和训诂学著作。研究者多,形成“《说文》学”。北宋徐铉校订《说文》成流行较广的“大徐本”;其弟徐锴作《说文解字系传》,世称“小徐本”。清代有“说文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正义》,王筠《说文释例》、《说文解字句读》,朱骏声《说文解字通训定声》。②《尔雅》:尔,近也;雅,正也。我国最早的-部同义词词典。十三经之一。作者不详。《汉书.艺文志》载《尔雅》共三卷19篇。释词内容分19类: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其中释诂、释言、释训为语词部分,其余是专类解释。释词具体方法是把几个同义词放在一起,然后用一个词作总括性解释,有的也可对个别词另作补充性解释。如《释诂》:乔、嵩、崇,高也。崇,充也。∕《释诂》: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权舆,始也。③《释名》:我国最早声训词典,东汉刘熙撰。共收词1502条,分为27篇,即:释天、地、山、水、丘、道、州国、形体、姿容、长幼、亲属、言语、饮食、采帛、首饰、衣服、宫室、床帐、书契、典艺、用器、乐器、兵、车、船、疾病、丧制。编排体例大体与《尔雅》同,以被释词为词头,逐条训释。重要从词的读音及名实关系上释词。声训方式有同音相训、双声为训、叠韵为训三类。如《释天》:光,晃也,晃晃然也。/《释水》:涧,间也,言在两山之间也。④《康熙字典》:清康熙年间张玉书、陈廷敬等奉敕编撰。设214部首,收字47035个。据部首笔画多少分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戊、亥12集,每集又分上中下三卷。解字方法是先注音后释义。注音取《唐韵》《广韵》《集韵》《韵会》等韵书的反切;释义重要依《说文》等工具书,先释本义再释他义,并引古书作例证,不同义项用“又”字隔开。正文外附有“辨似”、“补遗”、“备考”等。﹙《康熙字典》引书、引文存在许多错误,清王引之写《字典考证》,指出其误2500多处﹚⑤《助字辨略》与《经传释词》:《助字辨略》为清·刘淇撰,是一部用训诂方法解释古汉语虚词的专门工具书。收虚词476个,按“平水韵”及平上去入四声排列。虚词分“重言、省文、助语、断辞”等30类,训释有“正训、反训、通训、借训、互训、转训”等多种方法。《经传释词》为清·王引之﹙江苏高邮人﹚著,是一部解释古文献虚词的专门工具书。书中收录先秦与西汉经传著述中单音虚词160个,按古声母喉、牙、舌、半舌、齿、半齿、唇七音排列。收词范围虽小,释词重在说明特殊用法,恰在这一点上超越了前人成果。(王引之与其父王念孙擅音韵训诂之学,在经传训释方面颇有建树,世称高邮王氏父子)⑥《辭源》:有新旧两种旧《辞源》由陆尔奎等编撰,192023出版正编,1931年出版续编。新《辞源》由国家统一规划自1958年开始修订,1979年开始出版,1983年出齐四册。新《辞源》是一部以收录古汉语词汇为主的大型工具书,收单字一万多个、词目十万余条。仍立214部首,单字按部首排列,同部字按笔画多少排列,字形用繁体。以笔画部首检字为主,后附四角号码、汉语拼音索引,检索十分方便。注音采用汉语拼音、注音字母、《广韵》反切三种方法,并标明中古音的声、韵、调。⑦《詞詮》与《古书虚字集解》:《詞詮》为杨树达1928年著,一部文言虚词词典。全书收古书常用介、连、助、叹词及部分代名词、内动词、副词等500余词,先别词性,再释音义,后举书例。原书依旧注音字母编次,并附部首目录;今再版时又加汉语拼音索引附后,方便了查阅。《古书虚字集解》为裴学海1934年编著。以王引之《经传释词》为基础,酌采刘淇《助字辨略》王念孙《读书杂志》俞樾《古书疑义举例》杨树达《词诠》等书之长。收先秦两汉虚字290个,解释较完备。但以守温36字母为编字顺序,给读者带来翻检困难。⑧《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大中文系汉语专业师生编。1979年出版。收古汉语常用单字3700多,选收双音词约2023个。书后附《难字表》,收难字2600多。按音序排列,书前有部首检字表,书后附《古汉语语法简介》和《我国历代纪元表》备查。⑨《汉语大字典》:

以释汉字形、音、义为主的大型语文工具书。由四川、湖北组织编写,1984年成初稿,1990年出齐。全书共八卷,前七卷为正文,后一卷收附录、检字表、补遗等。收单字56000左右,字数大大超过《康熙字典》,设200部首。单字条目用楷书繁体,并注明简化字和异体字,下列有代表性的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形体,并简要说明其结构的演变情况。注音先用汉语拼音,再用《广韵》《集韵》反切标注中古音,对中古前出现的字再标上古声韵调,对现代字则只注汉语拼音。释义一般按本义、引申义、通假义顺序排列,释本义以《说文》为据又不拘泥。⑩《汉语大词典》:ﻫ以释词语音义源流为主的大型语文工具书。由上海、山东等组织编写,1986-1994出齐13卷,前12卷为正文,每卷首都有该卷部首检字;第13卷为附录,附有音序与笔画检字。收词目37万左右,5000余万字,设200个部首。其编排和注释体例是:字形为繁体与简体、正体与异体兼收;注音兼用现代音和古音(含中古音、上古音);释义先释单字各义项并引书证,再分列以该字为字头的复音词或词组,词语义项力求穷尽。引书证古今兼顾,以便反映词语演变历程。书证凡古代的用繁体,凡现代的用简体字形。2资料类工具书:又叫类书。①《通典》:唐代杜佑编撰,是一部关于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资料性工具书。书成于唐贞元十七年,历时三十六年。全书200卷,分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等九门,门下又分若干子目。所收典章制度上自黄帝,下至唐代天宝年间,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有较高参考与研究价值。《通典》又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专门论述典章制度的通史,与宋人编的《通志》、元人编的《文献通考》合称“三通”。②《通志》:宋人郑樵编撰,共200卷,体例仿《通典》。分帝纪、皇后列传、年谱、诸略、列传等目,上自三皇,下迄隋代。其中氏族、六书、七帝、天文、地理、都邑、礼、谥、器服、乐、职官、选举、刑法、食货、艺文、校雠、图谱、金石、灾祥、草木昆虫等内容为全书之精华。③《太平御览》:宋代李昉等奉太宗命编撰,是一部辑录古籍文献的大型资料类工具书。全书共1000卷,分55门。辑录了古籍材料1600多种,其中多为古籍佚文。书初名《太平类编》,太宗赐名《太平御览》。④《佩文韵府》:清代张玉书等编撰,成书于172023(康熙五十年),是一部汇辑词汇、典故等资料的工具书,可供作诗写赋查找典故、词藻之用。该书是在元代阴时夫《韵府群玉》、明代凌稚隆《五车韵瑞》的基础上增补辑录而成的。全书按诗韵排列,故称“韵府”。全书212卷,按平、上、去、入四声标目,每一部收录同韵的字,并注音释义。每单字下辑录尾字与单字相同的词语(即“韵藻”),按顺序排列,并举书证,罗列典故。所列材料以经、史、子、集为序,后面再附以“对语”、“摘句”。⑤《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民国初刘钧仁编撰。全书12集,集中再分部,部中再分画,书前列《笔画检字表》,按地名的第一字笔画查检,在第一字下注反切与《广韵》韵目,下列以字为头的地名。释地名时先介绍地理位置,再介绍曾在此发生过的历史事件。⑥《中国人名大辞典》:民国初藏励龢等编撰。所载人物“起自太古,断于清末”,“凡群经重要人名、上古圣贤、历代帝王诸侯,及正史有传之人,无论贤奸,悉为甄录”。按姓氏笔画排列,书前列有笔画检字表,书后附有四角号码索引。所释之人,先说朝代、任职,后叙业绩、著述。3图表类工具书:

①《中国历史地图集》:谭其骧主编。共8册,收304幅地图。按历史时期编排,每册书后都附有《地名索引》,可按部首查检地名。②《中外历史年表》:翦伯赞主编,1958年初版。全书编入从公元前452023至192023间中外重要历史事件,全书按年代顺序编排,方便于查考。③《中国历史纪年表》:万国鼎编,本书只注历代政权交接年代、年号,不记历史事件。书后附有索引,可按笔画查找帝号年号。④《历代职官表》:清乾隆年间官修,共72卷。以清设职官为纲,追溯历代职官沿革,先列图表次述官职名称、员额、职责、品级等。4索引类工具书:如《二十四史传目索引》《二十五史人名索引》《史记人名索引》《中国地名索引》《中国历史地名索引》《中国古典文学论文索引》《中国语言学论文索引》《列宁全集索引》《全国重要报刊资料索引》《四库全书总目及未收书目引得》等。▲《十三经索引》:叶绍钧(圣陶)编撰。1934年开明书店初版,1982年中华书局出重订。是文、史、哲各科研究者普遍需要的重要工具书。可与《十三经注疏》配合使用,凡十三经的经文都可通过第一字查到所在的书、篇(年)等。重订本在经文索引之后还标明了合订本《十三经注疏》的页数、栏次等。附中华书局影印重刻宋版《十三经注疏》目录:⒈周易正义十卷魏王弼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⒉尚书正义二十卷,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⒊毛诗正义七十卷汉毛公传郑元笺唐孔颖达正义。(郑元即郑玄,下同)⒋周礼注疏四十二卷,汉郑元注,唐贾公彦疏。⒌仪礼注疏五十卷,汉郑元注,唐贾公彦疏。⒍礼记正义六十三卷,汉郑元注唐孔颖达等正义。⒎春秋左传正义六十卷,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⒏春秋公羊传注疏二十八卷,汉何休注唐徐彦疏。⒐春秋穀梁传注疏二十卷,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⒑论语注疏二十卷,魏何晏等注,宋邢昺疏。⒒孝经注疏九卷,唐元宗明皇帝御注,宋邢昺疏。⒓尔雅注疏十卷,晋郭璞注,宋邢昺疏。⒔孟子注疏十四卷,汉赵岐注,宋孙奭疏。二工具书的编排(检索)方式:1部首和笔画编排(检索)法:该编排法先把部首按笔画多少排列,列出部首表;再将同一部首的所有字都归在该部首下,以每字笔画多少(不计部首笔画)为序排列。各辞书对部首的设立并不一致,如《说文》540部,《康熙字典》214部,《辞海》250部,《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设200部。检索这类工具书的关键在准确拟定所查字词的部首。(对变形的部首应认真加以辨识,如:忄、心/牛、牜/礻、示/糹、糸,等等)2音序编排(检索)法:ﻫ音序排列的方法较复杂,大体有三种情况。①清及清以前:多按“平上去入”四声或《平水韵》106韵来排列,如《佩文韵府》等。②民国及解放初期:许多字词典用注音字母顺序(ㄅㄆㄇㄈㄉㄊㄋㄌㄍㄎㄏㄐㄑㄒㄓㄔㄕㄖㄗㄘㄙㄚㄛㄜㄝㄞㄟㄠㄡㄢㄣㄤㄥㄦㄧㄨㄩ)排列,如《国语词典》等。③汉语拼音方案公布后:多按汉语拼音字母顺序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编排,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3四角号码编排(检索)法:四角号码法把每个汉字的四角形状分析为10种形式,再分别用0到9十个号码来代表它们。这样,每个汉字就可由四个号码来代表。如:=0128左上0→右上1→左下2→右下8四角号码检字口诀:横1、竖2、3点捺,叉4、插5、方块6,7角、8八、9是小,点下有横变0头。用四角号码编排的字典,汉字的顺序是按数字的大小排列的。使用这种方法编排的工具书有《四角号码新词典》等。■第二单元语法●笫一节实词及相关句式一词类活用:3类实词的活用1名词等活用为动词:﹙含名、形、数量词﹚①名词活用为动词:如“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左传·成二年》)“肘”→以肘触之。∕“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战国策·齐策》)“衣冠”→穿衣戴帽。∕“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号病,独忍弃寡人乎?”(《史记·白起王剪列传》)“西”→向西进。②形容词、数量词活用为动词:如“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短→谗毁、说坏话。∕“夷吾善鲍叔牙。”(《吕氏春秋·贵公》)善→与之友善、善待。∕“食马者,不知其千里而食也。”(韩愈《杂说》)千里→行千里。∕“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孟子·梁惠王上》)一→统一。附:判断名词等活用为动词的一般方法①两名词连用并形成主谓关系,则后名词活用为动词。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王”→称王(作谓语)。∕“六王毕,四海一。”(杜牧《阿房宫赋》)“一”→统一。(数词直接充当谓语)②两名词连用并形成述宾、述补关系,则前名词活用为动词。(作述语)如“驴不胜怒,蹄之。”(柳宗元《三戒·黔之驴》)蹄→用蹄踢。后带宾语“之”。∕“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左传·僖卅年》军→驻扎、屯兵。后带补语“函陵”、“汜南”。③名词等出现在辅助性代词“所”(今称结构助词)之后,一般是活用为动词。如“置人所罾魚腹中。”(《史记·陈胜世家》)“罾”→本为名词“渔网”,在“所”之后意为“用渔网捕捞”,用为动词。④名词等在代词“之、我”等之前,多活用为动词。如“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论贵粟疏》)∕“是欲臣妾我也,是欲刘豫我也。”(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两例“衣之”“臣妾我”“刘豫我”中代词前的名词均为动用。⑤名词等在能愿动词或副词之后,多活用为动词。如“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水→游泳。“能”为能愿动词。⑥名词等出现在连词“而”之后,或指示代词“焉”之前,一般也活用为动词。如“不蚕而衣,不耕而食。”《盐铁论·相刺》∕“子路入,及门,公孙敢门焉。”《左传·哀公十五年》“门”→把门。“焉”相称“于此”。2动、形容词等活用为名词:如“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乎?”(《战国策·赵策》)“继”→继承侯位者。∕“夫大国难测也,俱有伏焉。”(《左传·庄公十年》)“伏”→伏兵。∕“送往迎来,吊死问疾。”(晁错《论贵粟疏》)“往、来、死”→走、来、死的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老”→老人;“幼”→小孩。∕“将军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史记·陈涉世家》)“坚”→坚固的甲胄。“锐”锐利的武器。3名词用作状语:①普通名词作状语:有4种情况A表达行为的处所或方式:如“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廷”→在朝廷上。作“叱”的状语,表处所。∕“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战国策·齐策》)“面”→当面。作“刺”状语,表方式。B表达行为的工具方法、依凭等:如“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柳宗元《三戒·黔之驴》)“船”→用船,状语,表工具。∕“失期,法皆斩。”(《史记·陈涉世家》)“法”→依法。作“斩”的状语,表依凭。C表达行为者的身份与态度: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纪》“兄”→以尊兄长的礼节对待他。作“事”的状语,表身份态度。D表达行为的状态:(多以比方的方式出现)如“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云”→象云样(集合);“响”→象回声样(应和);“景”(影)→象影子样(跟随)。“有狼当道,人立而啼。”∕(马中锡《中山狼传》)“人”→象人似地(站立)。②方位名词作状语:2种情况

A多表处所方向,译时可加“在”“向”“对”等。如“田驰东慢齐侯,南欺荆王。”(《韩非子·说林上》)东:在东边;南:在南边,表处所。B常与动词“向(乡嚮)”“面”结合,共同表达行为的处所或方向。如“哙遂入,披帷而西向立。”(《史记·项羽本纪》)西:向西(方位名作状);向、立:皆为动词。合译为:面向西站立。∕“郑于是不敢南面。”《左传·襄公二六》南:向南。面:面向。译:面向南边。③时间名词作状语:2种情况A一般时间名词作状语:多表行为发生的时间。如“长驱到齐,晨而求见。”(《战国策·齐策》)晨:在清晨时。表达求见的时间。B特定期间名词“日、月、岁”作状语:“日、月、岁”表达动作行为的经常性,具有“每一”义。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子篇》)日:每一日。作“省”的状语。参:三次。∕“良包岁更刀,割也;族包月更刀,折也。”《庄子·养生主》岁:每年,月:每月。作“更”的状语。“日”作状语,有时表情况逐渐地变化,具有“一天天地”意思。如“贱妾守空房,相见常日稀。”(《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日:一天天地。作“稀”的状语。“日”作句首状语,多表达追溯往事,具有“当初、往日、以前”等义。如“日君以夫公孙段为能任其事,而赐州田。”(《左传·昭公七年》)日:当初。作句首时间状语。∕“日者,秦楚战于田,韩出锐师以佐秦。”(《战国策·赵策》)日:往日、先前。二古汉语几种特殊动宾关系:﹙使动、意动〔处动〕、为动用法﹚1动词等的使动用法:①什么是使动用法:例:“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寡)妇。” ̄()﹋﹋ ̄()﹋﹋﹋﹋(苏轼《前赤壁赋》)→使幽壑之潜蛟舞;使孤舟之嫠妇泣。-()≌--()≌-这种需要按“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来理解和语译的特殊动宾关系,就是使动用法。②使动用法的性质:使动用法构成的“动·宾”关系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即:它是以“动·宾”结构的形式,表达了兼语结构(旧称“递系结构”)的内容。公式:X+Y→“使”+Y+X-~-≌-③使动用法的类型:3类A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这是使动用法的重要类型。不及物动词本来是不带宾语的,但使动用法使之可以带宾语。如“先生举手出狼。”﹙《中山狼传》﹚→使狼出。∕“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使之来。∕“庄公寤生,惊姜氏。”(《左传·隐元》)→使姜氏惊。B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较少如“公将尝膳,姬曰:‘所由远也,请使人尝之。尝人,人死;食狗,狗死。”(《吕氏春秋·上德》)→使人尝,使狗食。C活用为动词的名词等的使动用法:如“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韩非子·难一》→使之为相。(名词使动用法)∕“今君有一窟,高枕而卧也。”(《战国策·齐策》)→使枕高。(形容词使动用法)∕“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诗经·卫风·氓》)→使行为两样,德性不一。D使动用法的宾语省略:语译时要补出已省宾语。如“羌尝反,吾诱而降[],降者八百余人。”《史记·李将军列传》”降[之],→使之降。2形容词等的意动(处动)用法:①什么是意动用法:例“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以鲁为小,以天下为小。这种需要按“主语认为(认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来理解和语译的特殊动宾关系,就是意动用法。②意动用法的性质:意动用法构成的动宾关系,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即它是以“动·宾”结构的形式,表达了认定结构(含处置结构)的内容。公式:“x+y”→“以y为x”,“认为y是x”或“认为y有x的性质”,或“把y当作x”等。③意动用法的类型:2种(意动用法只限于活用为动词的形容词或名词,动词自身没故意动用法)A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已用如动词的形容词所表达的性质或状态。如“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晁错《论贵粟疏》)→以五谷为贵,以金玉为贱。∕“甘其食,美其服。”(《老子·六十七章》)→以其食为甘,以其服为美。B名词的意动(处动)用法:名词先用如动词,再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已用作动词的那个名词所具有的内涵。如“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卫灵公》)→以无能为病,不以人不知己为病。(君子怕的是自己无能,不怕…)名词意动用法中凡可译为“把”字句的,强调了对宾语的处置,所以又称之为“处动用法”。如“孟尝君客我!”(《战国策·齐策》)可有两种译法:a,→以我为客。(意动用法);b,→把我当作客人(“把”字句→处动用法)。④名词、形容词使动、意动用法的对比:A名词使动、意动用法对比:例:“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来宾以业诸侯。”(李斯《谏逐客书》)→使诸侯成就功业。(使动用法)∕“不如吾闻而药之也。”(《左传·子产不毁乡校》)→以之为药。(意动用法)→把它当作苦口良药。(“把”字句→处动用法)B形容词使动、意动用法比较:例:“于是废先王之道,燔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贾谊《过秦论》)→使黔首愚。(使动)“夫差智太宰嚭而愚子胥,故灭于越。”《韩非子·难三》)→认为太宰嚭智伍子胥愚。(意动)3动词等的为动用法:①什么是为动用法:例:“大叔完聚,…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左传·隐公元年》)→为之启。(为动)这种需要按“主语为宾语做什么、由于什么而…”等意思理解的特殊动宾关系就是为动用法。②为动用法的性质:以“动·宾”形式表达“介宾短语作状语”结构的意义。“为”字与宾语形成“介宾短语”充当状语,可按介词“为、为了、给、替、因、对”等语译。公式:“x+y”→“为y而x”¯﹋[]¯③为动用法的类型:A动词的为动用法:例:“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诸葛亮《出师表》)死节→为节(操)而死。∕“臣有子三人。家贫,无以妻之,佣未反。”(《韩非子·外储说右下》)妻之→为之妻(给他们娶妻)。B名词、形容词的为动用法:例:“名余曰则兮,字余曰灵均。”(屈原《离骚》)名余、字余→为余名,为余字(给我取名,给我取字)。∕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槨大夫礼葬之。(《史记·滑稽列传》)马病肥死→马因肥而病而死(或因肥、病而死);丧之→为之(治)丧。三宾语前置:古汉语“宾语前置”重要有以下4种情况。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的宾语前置:①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都要前置。如:“吾谁欺?欺天乎?”《论语·颜渊》②“介宾短语”中宾语是疑问代词的也要前置。如:“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战国策·赵策》﹙加点者为介词﹚2否认句中“代词作宾语”的宾语前置:﹙以下加点者为否认副词﹚否认句中只要是“代词作宾语”,一般要前置,个别的也可不前置。如:“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魏风·硕鼠》∕“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十五》3宾语用代词“是、之、焉”等来复指的一类句子的宾语前置。(“是、之、焉”等亦可当作是宾语前置的标志词性虚词,例句中在字下加点以示之)如:“岂不毂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左传·僖四年》→“是”复指宾语“不毂”和“先君之好”。∕“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之”复指宾语“何罪”。∕“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左传·隐公六年》→“焉”复指宾语“晋郑”。(依仗晋郑)。为强调单一性,带上述复指代词﹙标志词﹚的前置宾语可在句首加“唯”字,构成“唯×是×、唯×之×”等古汉语宾语前置的固定格式。如“今周与四国服事君王,将唯命是从。”(《左传·昭公十二年》)∕“当臣之临河持竿时,心无杂念唯鱼之念。”《列子·汤问》若宾语自身是代词,则有的要加复指的代词,有的则可不加。(下两例句,前句加,后句没加)如:“诗云‘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此之谓也。”《孟子·离娄上》。∕“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传·僖四年》(“是”为指示代词,作宾语)四双宾语古汉语的双宾语重要有三种情况1多为指人的间接宾语在前,指物的直接宾语在后。例如:“〔数〕遗魏王及公子书。”《史记·魏公子列传》∕“帝〔尝〕问衡天下所疾恶者。”《汉书·张衡传》⒉若直接宾语是“之”等代词,则代词在前。例如:“果收文子后车二乘而献之其君矣。”《韩非子·说林下》⒊有的动宾关系可作“为动”用法理解。例如:“庸次比藕以艾杀此地,斩之蓬、蒿、藜、藋,而共处之。”(《左传·昭公十六年》)可译作“为之斩蓬蒿藜藋”。五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1判断句:①古汉语判断句的基本特点:A谓语由名、代或名词性短语充当。如“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史记·管晏传》B主语、谓语间多数不用判断词。如“刘备,天下枭雄。”(《资治通鉴·汉献建安十三年》)②古汉语判断句的类型:3种A不用判断词而用语气词的判断句。(主类型)○××者,××也:“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也:“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孟子·公孙丑下》○××者,××:“粟者,民之所种。”(晁错《论贵粟疏》)○××,××:“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史记·高祖本纪》)○××也者,××者也:“竽也者,五声之长者也。”(《韩非子·解老》)B用“为”字作判断词的判断句。“为”作判断词,可译“是”或“算是”“算作”等。如:“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魏学洢《核舟记》)∕“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孟子·尽心下》)C用“是”字作判断词的判断句。“是”在古汉语中重要作指示代词,战国后才用作判断词。如:“此必是豫让也。”(《史记·刺客列传》)“同军十五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2被动句:主语是谓语动动作行为的受事者的一类句子属被动句。重要有以下几类:A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主语只在意念上是谓语动词的受事者。如:“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庄子·胠箧》)→窃钩者被诛。∕“狡兔死,良狗烹;…”(《史记·淮阴侯列传》)→良狗被烹。B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常见的有4种格式。○“于”字式:动词+<“于”+名词(施动者)>介词“于”引入施动者构成介词短语,处在动词之后作补语。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滕文公上》)→劳力者被人所治。∕“兵破〈于陈涉〉,地夺〈于刘氏〉。”(《汉书·贾山传》)→兵被陈涉所破,地被刘氏所夺。○“为”字式:[“为”+名词(施动者)]+(所)动词由介词“为”引入行为施动者,构成介词短语充当状语,可译为“被××…”或“被××所…”。如:“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五蠹》)→被宋国人耻笑。∕“兵[为人马]所蹈藉。”司马光《赤壁之战》)→被人马所踏蹈。∕“官府加讨,屡为[]所败。”《旧唐书·黄巢传》→为所…(“为”后省名词,“为、所”均为助词)○“见”字式:“见”+动词∕“见”+动词+“于”+名词谓语动词前加上表被动的助词“见”(“见”相称于“被”)。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此例为单纯“见”字式:见××。∕“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此例为复合“见”字式:“见”××+“于”××。○“被”字式:“被”(介词)+名词(施动者)+动词如:“〔庾〕亮子[被苏峻]害。”(《世说新语·方正》)→“被”为介词。3省略句:①省略的类型:A省略主语。如:楚人为食,吴人及之。[]奔,[]食而从之。(《左传·定公四年》)→前省主语“楚人”,后省主语“吴人”。B省谓语。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庄公十年》)→皆省谓语“鼓”。C省宾语。如:“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史记·陈涉世家》)→省了宾语“剑”。D省兼语。如:“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史记·陈涉世家》)→省了兼语“之”。E省定语。如:“秦伯师于河西,魏人在[]东。”(《左传·文公十三年》)→省了定语“河”。F省介词。如:“熟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柳宗元《捕蛇者说》)→省了介词“于”。∕“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战国策·赵策》)→省了介词“以”。②省略的方式:(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A承前省。如:“射其左,[]越于车下。(《左传·成公二年》)→承前省“其左”。B蒙后省。如:“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行人如恐不胜。”(《史记·项羽本纪》)→蒙后省“恐”。C背景省。如:“秋,[]师及齐师,战于乾时,我师败绩。”(《左传·庄公九年》)→依成书背景知省略了“鲁”字或“我”字。●第二节虚词及相关句式古汉语的虚词:副词、代词、介词、连词、助词一副词:六大类1限度副词:3小类①表限度很深的:殊、孔、良﹙极、至、尤、大、甚、颇、绝﹚→可译为“很、特别”等。如:《战国策·赵策》:“老臣今殊不欲食,乃自强步。”∕《诗·七月》:“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史记·李将军列传》:“良久乃许之。”②表限度稍轻的:略、少、颇→可译为“大略、稍微”等。如:《史记·项羽本记》:“略知其意,又不愿竟学。”∕《战国策·赵策》:“太后之色少解。”∕《史记·儒林列传》:“学者由是颇能言〈尚书〉。”“颇”有时表限度很深,可译为“很、非常”等。如:“为此传颇详密。”(《〈张中丞传〉后序》)“少”相称于现代的“稍”,而“稍”则相称于现代的时间副词“逐渐”。如:“其后秦稍蚕食魏。”(《史记·魏公子列传》)“稍蚕食”即“逐渐蚕食”。③表限度加深的:益、愈、兹、加→可译为“更加”等。如:《墨子》:“以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孟子·梁惠王上》:“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专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2范围副词:2小类①表总括范围的:尽、悉、咸、举、率、凡﹙皆、具、毕、共﹚→可译为“全、都、大凡、所有”等。如:《孟子·尽心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诸葛亮《出师表》:事无大小,悉以咨之。∕陶渊明《桃花源记》: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孟子·告子上》:“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进学解》:“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用。”②表限制范围的:第〔弟〕、徒、特、直、仅、但〔亶〕﹙只、止、独、唯﹚→可译为“只、仅仅、白白地、空、只是”等。如:《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群第重射,臣能令君胜。”∕《史记·魏公子列传》:“诸侯徒闻魏公子…”∕《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孟子·梁惠王下》:“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战国策·齐策》“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陆游《示儿诗》:“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汉书·苏武传》:“还,亶为典属国。”(但)“仅”多为言其少,而唐代亦可言其多:“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仅:几乎)3时间副词:4小类①表达过去的时间:向、业、曾、尝→可译为“从前、已经、曾经”等。如:马中锡《中山狼传》:“向者草木无知,谬言害事,今牛禽兽耳,更何问为?”∕《史记·留侯世家》:“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史记·孟尝君列传》:“孟尝君曾待客夜食。”∕《荀子·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②表达现在的时间:正、方、适、会→可译为“正在、正好、刚刚、适逢”等。如:《资治通鉴》:“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论语·季氏》: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后汉书·方术列传·华佗传》:“己故到谯,适值佗见收,急忙不忍从求。”∕《战国策·赵策》“此时鲁仲连适游赵,会秦围赵。”③表达将来的时间:将、且、行、垂/竟→可译为“将要、将近、即将/终于、最终”等。如:《孟子·滕文公上》:“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史记·魏公子列传》:“吾攻赵,旦暮且下。”∕《三国志·华佗传》:“应便拔针,病已行差。”(差:瘥)∕《三国志》:“今大事垂可立,如何释此去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竟为秦所灭。”④表达时间长短﹙时段﹚的:暂、少、俄、寻、旋、雅→可译为“一会儿、短时、不久、向来”等。如:江淹《别赋》:驾鹤上汉…暂游万里,少别千年。∕《荀子·君道》:故有社稷者莫不欲强,俄则弱矣。∕《桃花源记》:“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韩愈《平淮西碑》:“既斩吴、蜀,旋取山东。”∕《史记·高祖本记》:“雍齿雅不欲属沛公。”4语气副词:3小类①表肯定语气:固、诚、良、则→可译为“固然、本来、的确、就是”等。如:马中锡《中山狼传》:“子固仁者,然愚亦甚矣!”∕诸葛亮《出师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曹丕《与吴质书》:“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国语·越语上》:“此则寡人之罪也。”②表反诘语气:岂、宁、庸、巨〔讵〕、独→可译“难道、莫非”等。如:《史记·礼书》:“仲尼没后,受业之徒沈湮而不举,或适齐、楚,或入河海,岂不痛哉!”∕《史记·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三国志·魏武帝纪》: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汉书·高帝纪》:“沛公不先破关中兵,公巨能入乎?”∕《战国策·楚策》:“王独不见夫蜻蛉乎?”③表达猜度、转折等语气:盖、殆、反、顾→可译为“大约、也许、反而”等。如:《论语·里仁》:“我未见力局限性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司马迁《报任安书》:“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贾谊《治安策》:“足反居上,首顾居下,倒悬如此,莫之能解。”5否认副词:不、弗、毋、无、勿/未、非、否、微如:《左传·成公三年》: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孟子·告子上》:“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史记·项羽本纪》:“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左传·隐元》:“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孟子·粱惠王上》:“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左传·宣二年》:“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孟子·滕文公上》:“否,许子衣褐。”∕《论语·雍也》:“非不说子之道也,力局限性也。”∕范仲淹《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6敬谦副词:2小类①表恭敬别人的:请、谨、惠、幸、垂、蒙、辱如:马中锡《中山狼传》:“请诉之,愿丈人垂听。”(请允许,俯身)∕《史记·平原君列传》:“诚若先生之言,谨奉社稷而以从。”(敬请)∕《战国策·范睢说秦王》:“秦王跽曰‘先生不幸教寡人乎?’”∕《左传·僖四年》: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恩惠,自辱)∕《后汉书·班超传》:“三年于今,未蒙省录。”(承蒙)②表达自谦的:敢、窃、忝、伏、猥如:《左传·僖公三十年》:“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斗胆、冒昧地)∕李斯《谏逐客书》:“臣闻吏议逐客,窃认为过矣。”(私下)∕《三国志·魏书·帝纪》:“臣忝当大任,义在安国。”(有愧于)∕《后汉书·史弼传》:“太守忝荷重任,当选士报国。”(有愧于)∕李密《陈情表》:“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伏地。惟:思、想。)∕李密《陈情表》:“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鄙贱)二代词:五类1人称代词:①第一人称代词:古代常用“吾、我、予(余)”(多作主宾定)∕少用的“朕、卬、台”如:《庄子·齐物论》: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孟子·公孙丑下》:“予三宿而出画,于予心犹认为速也。”∕《左传·成公年》:“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屈原《离骚》: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诗·邶·匏有苦叶》:人涉卬否,卬须我友。∕《尚书·说命上》:“朝夕纳诲,以辅台德。”②第二人称代词:女〔汝〕汝、尔〔爾〕、若、而、乃〔廼〕如:《诗·魏·硕鼠》“三岁贯女,莫我肯顾。”∕《列子·汤问》:“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韩非子·内储说上》“吾已为尔请之矣。”∕《史记·项羽本记》:“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陆游《示儿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③第三人称代词:之、其、彼、夫、厥如:《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曰鲲。”∕《孟子·滕文公上》:“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苏洵《六国论》:“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附:第三人称代词“之”和“其”在用法上的几个特点A“之”重要充当宾语,不作主语。如:《史记·滑稽列传》:“即使吏卒共抱大巫妪投之河中。”﹙作主语的“之”为指示代词,见下﹚B“其”在先秦重要充当定语,相称“它(他)的”。如:《论语·卫灵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C“之”、“其”有时可用为第一或第二人称。如:《史记·信陵君列传》:“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使之存(之:我。第一人称)∕《墨子·尚同》:“闻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你们的上司(其:你、你们的。第二人称)④人称代词的复数表达法:A与表单数的使用相同词语。如:《列子·汤问》:“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汝:你们。∕《史记·项羽本记》:“纵江东父兄怜我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之:他们。B在单数人称代词之后加名词性词语“等、属、辈、曹、侪”等。如:《史记·留侯世家》“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为公者必利,不为公者必害,吾曹何爱不为公?”2指示代词:①近指代词:是、此、兹、斯/然、尔、之、焉→当“这、这样、这个、这些、这是”等。如:《论语·里仁》:“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孟子·公孙丑上》“彼一时,此一时也。”∕《论语·子罕》:“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论语·子罕》:“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孟子·梁惠王上》:“物皆然,心为甚。”∕陶渊明《饮酒》“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宽。”∕《诗·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论语·子罕》“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②远指代词:彼/夫、其→相称“那、那个、那里、那样、那些”等。如:韩愈《柳子厚墓志铭》:“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者。”∕《左传·僖公三十年》:“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史记·项羽本记》:今欲举大事,将非其人不可。∕《论语·宪问》:“子曰:‘惠人也。’问子西,曰:‘彼哉!彼哉!’”(译:那人啊)③旁指代词:他、它、佗→相称“旁的、别的、旁人、别人”等。如:《孟子·梁惠王下》:“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梁惠王下》:“岂有它哉?避水火也。”∕《左传·隐元》制,巗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3疑问代词:作宾语时一般要前置①问人的:谁、孰如:《孟子·离娄下》:“追我者谁也?”∕《荀子·非相》:“圣王有百,吾孰法焉?”②问物的:何、曷、奚、胡、恶、安、焉如:《左传·昭公三年》:何贵何贱?∕《荀子·性恶》:“途之人可认为禹”,曷谓也?∕《孟子·滕文公下》:许子奚为不自织?∕《战国策·齐策》:客胡为若此?∕《孟子·尽心上》:居恶在?仁是也。∕《史记·项羽本记》:沛公安在?∕《左传·隐公元年》:姜氏欲之,焉辟害?4无定指代词:或、莫①“或”:表肯定义,相称于“有人、有的人”。如:《孟子·滕文公下》:“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也。”∕《左传·襄公十五年》:“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②“莫”:表否认义,相称于“没有谁、没有什么事”等。如:《墨子·公输》:“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左传·宣公二年》:“过而能改,善莫大焉。”5辅助性代词:者、所“者”、“所”都能称代一定的人或物,但不能独立作句子成分,必须放在其他词或词组之后或之前构成“‘者’字结构”或“‘所’字结构”才干充当句子成分。学术界有的称之为“辅助性代词”,有的称之为“结构助词”,本案将于“结构助词”中进行讲授。三介词与连词:1介词:于(於、乎),以,为wèi,与,因①介词“于(於、乎)”的用法:重要有5种 A引入动作行为的时间和处所,可译为“从、在、到”等。如:《论语·述而》:子於是日哭,则不歌。(在)∕《左传·僖三年》:自十月不雨至於五月。(到)∕《左传·僖二二年》:宋人及楚人战于泓。(在)∕《墨子·公输》:子墨子闻之,起於齐,行十日十夜而至於郢。(从…,到…)B引入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向”。如:《战国策·赵策》:赵氏求救于齐。(向)∕《左传·隐公元年》:亟请於武公。(向)C引入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多用“於”字)如:《荀子·劝学》:青,取之於蓝而青於蓝;冰,水为之而寒於水。(从…,比…,比…)∕韩愈《师说》:“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比…)D引入动作行为的积极者,表被动,可译为“被”或“被…所”。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故内惑於郑袖,外欺於张仪。(被…所…)∕《荀子·王霸》:刑赏已诺,信乎天下矣。(被…信)E引入动作目的因素,可译为“因、由于、在于”等。如:韩愈《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因…、由于…、在于…)②介词“以”的用法:重要有5种A引入动作行为的工具或凭借,可译为“用、拿、凭着、按照”等。如:《荀子·劝学》: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用…,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凭…身份)B引入动作行为之因素,可译“由于、由于”等。如:《论语·卫灵公》: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由于…,由于…)∕《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因…,因…)C引入动作行为之时间,可译为“在”等。如:《汉书·李广苏建传》:“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在…、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赏以春夏,刑以秋冬。(在…,在…)D为强调介词的宾语,可将宾语置于介词“以”之前。如:《左传·僖公四年》:“楚国方城认为城,汉水认为池。”(以方城为城,以汉水为池)E在一定条件下,介词“以”的宾语或者“以”自身可省略。如:《谏逐客书》: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省宾语:之)∕《战国策·齐策》:遣使者〔〕黄金千斤、车百乘,往聘孟尝君。(省介词:以)③介词“为wèi”的用法:重要有5种A引入动行涉及对象,译“替、给、向、对”等。如:《战国策·齐策》:“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替…[他])∕《史记·高祖本纪》:“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对…[他怎么样])B引入动作行为因素、目的,译“由于、为了”。如:《荀子·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杰亡。”(由于…)∕白居易《与元九书》:“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因…,因…)C引入动作行为的积极者表达被动,可译为“被”。如:《庄子·盗跖》:此两者,世谓忠臣也,然卒为天下笑。(被…)∕《韩非子·五蠹》: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被…)D介词词组的宾语是疑问代词时,宾语要置于介词“为”之前如:《史记·淮阴侯列传》:“今战而胜之,齐之半可得,何为止?”(即“为什么止”)E有时“为”字后的宾语可省略:如:《战国策·齐策》:乃故意欲为〔〕收责于薛乎?﹙省略宾语“我”﹚④介词“与”的用法:重要有3种A多与名词结合成介词短语,相称于现代汉语的介词“与、和、同、跟”等。如:《左传·僖公三十年》:“秦伯说,与郑人盟。”B介词“与”后的宾语是疑问代词时,宾语要前置:如:《韩非子·难一》:“晋阳无君,尚谁与守战?”(即“与谁守战”,宾语“谁”前置)C介词“与”后宾语若是代词“之”时,则可省略“之”。如:《史记·项羽本纪》:项伯即日因留沛公与〔〕饮。﹙省略宾语“之”﹚⑤介词“因”的用法:重要有2种A形成介词短语表因素、凭借等,可译为“由于、趁着、根据”等。如:《史记·商君列传》:魏往年大破于齐,诸侯畔之,可因此时伐魏。(趁着)B介词“因”后宾语若是代词“之”时,则可省略“之”。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王因〔〕以括为将。(省略宾语“之”)附:合音词“诸”/“旃”①“诸”相称于“之于”或“之乎”合音,“之”为代词,“于”为介词,“乎”为语气词。如:《左传》:“穆公访诸蹇叔。”(访之于蹇叔)∕《论语》:“子闻诸?”(闻之乎)②“旃”相称“之焉”合音,“之”为代词,“焉”为语气词。如:杨恽《报孙会宗书》:“愿勉旃,毋多谈。”(愿勉之焉)2连词:而、以、且、则、然①连词“而”的用法:重要有5种,多用于谓词成分、主谓、状中、分句之间表达关联。A表并列或承接关系,可译“又”或“就、便、才”等。如:《左传·僖二三》:“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战国策·楚策》:“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史记·陈涉》:“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B表转折或递进关系,可译为“却、可是”或“并且、并且”等。如:《论语·季氏》:“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战国策·齐》:“左右皆恶之,认为贪而不知足。”C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假如、假如”等。如:《论语·八佾》:“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说苑·奉使》:“意而安之,愿假冠以见;意如不安,愿无变国俗。”D用在“状中”或“主谓”间表偏正或主谓关系:如:《战国策·齐策》: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左传·襄三十年》:子产而死,谁其嗣之?E用在复句的分句之间表达一般的关联。如:《荀子·劝学》:“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②连词“以”的用法:与“而”相似,重要有3种。A表达目的或因素、结果,可译为“来、以便”或“以致、使得”、“由于、由于”等。如:《答司马谏议书》:“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害。”∕《韩非子·五蠹》:“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论语·学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汉书·息夫躬传》:“昔秦穆公不从百里奚、蹇叔之言,以败其师。”∕《左传·僖公三十年》:“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史记·张释之列传》:“以不能取容当世,故终身不仕。”B表达并列、递进或承接关系,可译为“又、并且”或“才、就、以后”等。如:《礼记·乐记》:“治世之音安以乐,乱世之音怨以怒。”∕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荀子·天论》:“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译“才”或“就”)C连接“状·中”结构,表达偏正关系,可不译。如:柳宗元《三戒·黔之驴》:“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左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