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高考历史模拟试卷
请考生注意:
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
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9331934年,苏联农民的小麦交售给国家的价格为每公斤3.2到9.4戈比;通过国家商业渠道销售的面粉每公斤
零售价格最高约是400到500戈比。这说明当时苏联
A.集全部力量保障前线的胜利B.为迅速发展商品经济创造条件
C.把提高农民积极性放在首位D.举全国之力汇聚发展工业资金
2.如图是“世界经济中心地理转移趋势图”。其中,18世纪时有西欧(法、英、德)和亚洲(中、印)两个经济中
心。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对此现象的分析最恰当的是
水平
生产力上W识经济
--------2*世纪初:T国、西欧、求业
:累宰go世:纪末:美国、西欧、日本
___________________y北美:知识革命
王蛆悠SL纪中:美国、西咚、剪苏联
:上世纪初:美国、国欧:俅,罗华
世纪:西欧(英法建)、美国、破,罗斯
西欧:工业•革命彳^«世纪:西欧(英法健)、及刑(中印)
16―17世纪:亚洲(中即)欧洲(意葡西荷)
农业经界一十世纪:亚洲(中印阿拉•伯》
古典:亚洲(中印)、欧洲(希腊罗马)
古代:及非(苏美尔、印、中、埃)
非:衣业革命
结构
世界经济中心的地理转移(经济中心的经济总•超过世界的一半)
A.当时欧洲和亚洲处于同等的经济发展水平
B.工业革命是出现两大经济中心的根本原因
C.中国的手工业发展水平不逊于西欧手工业
D.当时的两大经济中心的经济发展趋势不同
3.“过去数年间之经验已证明,帝国主义者及卖国之军阀实为和平统一之障碍,为革命势力之仇敌。”为此,当时
某政府发动了
A.鸦片战争B.甲午战争C.日俄战争D.北伐战争
4.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
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对于中国而言,最能体现这一特征的现象是
A.百家争鸣
B.“焚书坑儒”
C.独尊儒术
D.崇儒尚佛
5.1456年,德国古登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机,推动《圣经》的大规模印刷,此外《九十五条论纲》也得以大量印刷,
迅速传遍德国甚至欧洲,让民众能直接接触到这类文本媒介。印刷术的进步
A.利于民众冲破教会思想控制B.使德国成为欧洲的文化中心
C.推动德国世俗化的迅速实现D.直接开启了理性王国的时代
6.金字塔作为法老权力的象征,体现了
A.古老的埃及文明B.精湛的建筑艺术
C.王权的绝对专制D.先进的数学水平
7.考古学家在今辽宁朝阳、韩国庆州地区7—9世纪的墓葬中陆续发现了大量胡俑,俑的形象既有来自地中海地区的
东罗马人、波斯人,还有中亚地区的回鹘人,粟特人。这表明当时
A.东亚风俗深受西方文化影响
B.中西交流主要依赖于海上交通
C.丝绸之路已延伸到朝鲜半岛
D.中国与东罗马建立了外交关系
8.1842年后,英国的一所蜡像馆里陈列了一尊林则徐的坐像,仪态庄严,膝上摊开一本用中英文写的《禁烟条例》,
这说明
①禁烟运动得到英国政府的赞同②禁毒对人类文明有贡献
③林则徐的开明和爱国精神受到尊重
④禁毒成为当时世界共识
A.②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9.重大传染性疾病是全人类的敌人。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蔓延。截止2020年4月10日,全球累计确诊超160万,
累计死亡达9万,超过180个国家和地区卷入。面对全球公共卫生安全的巨大挑战,国际社会应该
①发挥国际组织的重要作用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③共享信息、开展科研合作④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A.①②④B.①(D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0.庄子认为:“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他还指出:“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
凡物无成与毁,道通为一。”下列项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①庄子将“道”作为最高的原则②庄子表达了“齐物”的思想
③庄子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④庄子追求天地万物为一的精神境界
A.①④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
11.下图为1961年9月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召开的一次以拉美、亚洲、非洲国家为主的国际性会议,这次会议
召开的背景是
A.大国强权政治的威胁
B.支持和巩固成员国民族独立
C.促进成员国经济发展
D.第三世界国家成为重要的国际力量
12.《续文献通考》对中国古代某机构职责的解释为“其职同于古相,而所不同者,主票拟而身不与其事。”该机构是
A.唐代中书省B.宋代枢密院C.明代内阁D.清代军机处
13.15世纪的意大利,很多城市的宗教活动都有政府介入或主持,政府还承担了原本由教会负责的引导和整肃公共道
德的职责,帕奇家族、美第奇家族等望族还修建了自己的私属教堂。这些现象反映出
A.意大利是欧洲的宗教中心B.宗教活动中的人文主义倾向
C.文艺复兴瓦解了教会势力D.意大利地区宗教改革的兴起
14.《诗经》中有记载:“载芟除草”载柞(砍树),其耕泽泽。干耦其耘,徂隰哇地)徂畛(坡田)。…为酒为醴,蒸
畀祖妣,以洽百礼楚楚者茨,言抽其棘。自昔何为,我艺黍稷。诗文形象地反映了西周的社会生产和生活。下列选项
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①简单落后的耕作方式②集体劳作的生产方式
③祭祀和重大典礼的乐歌④南方地域特色和神话色彩
A.①④B.②③C.①②③D.②③④
15.下图为一学术讲座的海报。下列各项中与讲座主题内容不相符的是
海掀
主题: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主讲人:王晓东
地点:学术报告厅
时间:2013年5月5日下午
A.自由主义的兴起B.英国国有化政策
C.凯恩斯主义失灵D.“福利国家”制度
16.下列可供研究古代红海以西地区历史的第一手资料是
A.泥版文书B.金字塔C.《罗摩衍那》D.《吉尔伽美什》
17.《汉书•地理志》载:“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材料
中的“周制”是指
A.郡县制B.分封制C.王位世袭制D.行省制
18.下图为1954年创作的一幅美术作品《一辈子第一回》(画中老人手捧“选民证”)o该作品反映了
A.农民土地改革之后的喜悦B.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成就
C.扫盲教育带来的巨大变化D.生产资料所有制根本变革
19.如表是中国1978年和2018年各项统计指标列表。导致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原目1978年2018年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3645900309
城市57.5%27.7%
恩格尔系数
农村67.7%30.1%
农村贫困人口(万人)770001660
A.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B.国家政策的调整
C.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D.外交政策的成熟
20.《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主编、英国学者麦克法夸尔说:“1949年是政权的更替,1979年才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解
放。从这个意义上讲,邓小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比毛泽东高。”作者的观点主要是立足于()
A.民主政治建设B.思想大解放
C.发展生产力D.推进全球化发展
21.明清时期引进、推广高产作物玉米和甘薯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不包括
A.养活了众多人口B.经济作物专业生产区域扩大
C.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D.提高了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
22.美国学者罗兹•墨菲在《亚洲史》中说:“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都是个最令人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
未见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期。”下列属宋朝“创新”表现的是
①推行科举制②打破“坊”“市”界限③发明灌钢法④开创青瓷制作技术⑤形成理学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⑤D.③④
23.有学者指出:“史学虽不是史料的单纯排列,史学却离不开史料。理论虽不是史料的单纯排列可以产生,理论不
是原型一摆,就算成功了的。中国社会史的理论斗争,总算热闹过去了。但是如不经一番史料的搜求,特殊问题的提
出和解决,那进一步的理论争斗,断断是不能出现的。”这段话的主旨是
A.史学研究依赖于史料学B.理论争斗推动了史学发展
C.史学理论的价值有限D.理论建构离不开史料研究
24.明清商人往往采取“合伙”、委托资本(把资金委托给有商业才能且值得信赖的人经营)通过各种人际关系(包
括亲戚、朋友、同乡等)提供资本等方式进行筹资活动。这些筹资方式
A.推动了商帮的形成与发展B.促使股份制企业出现
C.导致重农抑商政策的瓦解D.催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25.下图是中华民国邮政于1939年发行的纪念邮票,结合时事推测发行此邮票的主要意图是
A.纪念美国成立一百五十年
B.希望和美国建立外交关系
C.借鉴美国的民主共和制度
D.争取美国支持中国的抗战
26.某论文的中心词主要有“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苏联解体”。
此论文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
B.美国霸权地位的崩溃
C.世界政治的多元化趋势
D.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27.“当时,尤其是15世纪,绝大多数人口是自由的自耕农,尽管他们的所有权还隐藏在封建招牌的后面。……在
17世纪最后十几年,自耕农即独立农民还比租地农民阶级的人数多。……大约在1750年,自耕农消灭了。”在英国发
生这种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光荣革命B.工业革命C.圈地运动D.城市化进程
28.1950年,在印度“独立日”,国大党发表誓言:“我们认为,拥有自由、享有自己辛勤劳动的成果、占有生活必
需品,以致可以有充分机会发展——这是其他任何民族的不可转让的权利,也是印度人民的不可转让的权利。我们还
认为,如果任何一个政府使一个民族丧失这些权利,并压迫他们,那么,这个民族就有改变它或废除它的进一步的权
利。”该誓言能够反映()
A.殖民主义产生了客观上的积极作用
B.”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理论渊源
C.印度人民在甘地领导下赢得了民族独立
D.印度积极号召开展不结盟运动维护独立
29.商代出土的青铜器,礼器居多,大多凝重庄严,配以繁缚、神秘的饰纹。然而,西周中期以后的青铜器,食器组
合渐趋增多,形制较前期简便,饰纹也趋于简化,渐渐失去神秘意味。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分封制度的影响B.儒家思想的出现
C.治国理念的转变D.工商食官的衰败
30.在14世纪欧洲的鼠疫期间,“由于宗教在血腥的死亡面前显得那样苍白无力,一种新的怀疑论开始兴起……”人
们需要找到新的教义来对这些苦难做出解释.当时这种情况
A.动摇了基督教的统治地位B.促进了思想领域的变革
C.推动了欧洲的信仰自由D.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
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31.材料昭和天皇的战争责任问题,是东京审判的焦点之一。1945年8月9日,日本决定接受《波茨坦公
告》,但同时照会美国等主要盟国,确认无条件投降,并不包含改变天皇统治国家大权的要求。美国政府内的部分高官
希望通过不废除天皇制,以促使日本早日投降.1945年9月22日,美国政府宣布的《战后初期的对日政策》决定:“美
国希望使用最低限度的军队和资源达到占领目的,在能够达到满足美国目的的限度内,最高统帅将通过包括天皇在内
的日本政府机关团体行使权力”。英国也希望利用日本现存天皇制体制进行民主改革即实行间接统治的对日方针。国
民政府特别是蒋介石对这一问题采取了非常慎重的态度。早在1943年11月,蒋介石与罗斯福总统在开罗会议期间谈
到天皇制问题时,表示:此次日本战争祸首,实只几个军阀,应先将军阀打倒。至于国体问题,宜由日本人民自己解
决,以免构成民族间永久之错误。在东京审判过程中日本内阁和军部为了保护天皇,承担了侵略战争的全部责任,这
使得昭和天皇的责任更加难以追究。1946年4月3日远东委员会通过了《远东委员会关于远东战犯的逮捕、审判及处
罚政策的决定》,规定“如果没有特别的授权,对日本国天皇免于战犯起诉”.
——摘编自宋志勇《论东京审判的几个问题》
(1)根据材料,概括东京审判中日本天皇能够逃避审判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天皇逃避审判带来的影响。
32.(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大陆由于连续3年遭受自然灾害以及“大跃进”和反右倾斗争的失误,加上苏联
“老大哥”的背信弃义和中印边境冲突,使国民经济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蒋介石仿佛看到了“光复大陆”的星星之
火。美国总统约翰逊执政后,蒋介石借助越南战争,向美国施压,要求约翰逊政府对''中华民国的未来”表示支持。
但美国极力想避免与中国在越南战场上公开交战。尽管如此,蒋介石仍继续向白宫施压,1965年,他派蒋经国前往美
国,提出了美蒋协同反攻大陆的计划——GT-5号计划。1966年1月,美国国务院向美国“驻台大使馆”发出电报,以
书面形式拒绝了蒋介石反攻西南五省的GT-5号计划。
——摘编自张治宇《蒋介石反攻大陆的GT-5号计划》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蒋介石制定GT-5号计划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GT-5号计划的结局及其影响。
33.极端的年代然而,正踩在“短促二十世纪”尽头的这个世界,与当年起点时刻之间的比较,并不是一道“孰多孰
少”的历史计算题。因为两者之间,有着极大的“质的不同”
其一,这个世界再也不以欧洲为其中心。在它的春秋去来之间,欧洲已然日渐衰败。
第二项变迁的意义,则较第一项为重大。在1914年至20世纪90年代之间,世界已经逐渐演变成一个单一的运
作单位。……而旧有以领土国家政治为界定的“国家经济”,却一落而为跨国性作业的复杂体。
——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
问题:
(1)你是如何理解二十世纪"这个世界再也不以欧洲为其中心”?
(2)“在1914年至20世纪90年代之间,世界已经逐渐演变成一个单一的运作单位。”你认同该观点吗?请说明理
由。
参考答案(含详细解析)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D
【答案解析】
苏联低价收购农民小麦,高价出售面粉,通过产品差价积累了大量发展工业的资金,D项符合题意;1933-1934年,苏
联没有处于战争状态,排除A;苏联的措施主要是为工业化积累资金,不是为了发展商品经济,排除B;苏联的做法
明显抑制了农民的积极性,排除C。故选D。
2,D
【答案解析】
根据图中内容可知,亚非是农业革命,而欧洲则是工业革命,两大经济重心的经济发展趋势是不同的,选D;“同等的
经济发展水平”说法绝对,排除A项;工业革命不是造就两大经济中心的根本原因,排除B;由图示内容看不出中国和
西欧的手工业发展水平,排除C项。
3、D
【答案解析】
国民革命的目标是“打倒列强除军阀”,为此国民政府发动了北伐战争,故答案为D项;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是外国
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与‘'卖国之军阀”无关,排除A、B项;日俄战争是日本与俄国之间的战争,排除C项。
4、A
【答案解析】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
的基础。从材料中的“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来看,最能体现这一特征的现象是百家争鸣。故答案为A项。
“焚书坑儒”和独尊儒术从本质上来看,都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C项;公元前2世纪佛教
还没有传入中国,当时不可能形成崇儒尚佛的文化现象,排除D项。
5、A
【答案解析】
印刷术的发展推动了《圣经》《九十五条论纲》的大量印刷,使得民众能直接接触到这类文本媒介,可见印刷术推动了
宗教改革思想的传播,有利于民众冲破教会思想控制,A正确;德国是活字印刷机发明地,但是不能由此证明德国成
为欧洲的文化中心,B正确;民众接触的文本媒介是《圣经》和《九十五条论纲》,这依然是以宗教信仰为主题,不能
迅速推动德国世俗化,C排除;题干背景是宗教改革,理性王国是启蒙运动,排除D。
6、C
【答案解析】
由材料中金字塔作为法老权力的象征,因此金字塔体现了王权的绝对专制,C选项符合题意;埃及文明、建筑艺术和
数学水平与法老权力的象征无关,ABD选项排除。
7、C
【答案解析】
中国古代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是沟通中国与中亚、西亚、欧洲之间贸易的重要通道,材料中“在今辽宁朝阳、韩国
庆州地区7—9世纪的墓葬中陆续发现了大量胡俑”,以及发现来自中亚、西亚、欧洲的人俑,可知当时丝绸之路已经
延伸至朝鲜半岛,故C正确。材料知识提及的胡俑并非西方文化,故A错。材料未强调海上丝绸之路,B错。材料未
提及与东罗马的外交,故D错。
8、A
【答案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禁烟在当时损害了以英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利益,故①④不符合当时的时
代背景。从材料中“仪态庄严”等信息可知,禁毒对人类文明有贡献,林则徐的开明和爱国精神受到尊重,②③正确,
故选A项。
考点:虎门销烟
点评:虎门销烟是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销毁了缴获的鸦片100多万斤,打击了鸦片贩子的嚣张气焰,反映了中华
民族反侵略的精神。林则徐是中华民族英雄,其爱国精神也得到英国的认可。与此相关的有鸦片战争、鸦片战争的原
因、影响等,需要掌握。
【题目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9、D
【答案解析】
重大传染性疾病是全人类的敌人,面对全球公共卫生安全的巨大挑战,国际社会应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享信息、
开展科研合作,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还要发挥国际组织的重要作用,①②③④正确,故选D;ABC不全面,排除。
10>D
【答案解析】
依据材料“道通为一”可以得出庄子将“道”作为最高的原则,故①正确;依据材料“凡物无成与毁”可以得出庄子
表达了“齐物”的思想,故②正确;依据材料“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可以得出庄子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故③正确;材料体现了庄子的齐物论,体现了他追求天地万物为一的精神境界,故④正确。综上所述,D正确,排除
ABCo故选D。
11、A
【答案解析】
20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新独立的广大亚非拉国家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主张团结起来,相互支持,
不结盟运动兴起。因此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召开的背景是大国强权政治的威胁,故答案为A项。支持和
巩固成员国民族独立、促进成员国经济发展是不结盟运动前后不同时期的斗争内容,不是背景,排除B、C项;标志第
三世界国家成为重要的国际力量,是这次会议的影响,不是背景,排除D项。
【答案点睛】
1956年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埃及总统纳赛尔和印度总理尼赫鲁举行会谈,针对当时东西方两大军事集团严重对抗殃及
广大中小国家的情况,提出了不结盟的主张。1961年9月首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
标志着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不结盟运动的成立是发展中国家走向联合自强的新开端,在支持和巩固成员国民族独立
和经济发展、维护成员国权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国际社会的重要力量。
12、C
【答案解析】
明代内阁拥有票拟权,但票拟须皇上朱批才行,因此没有决策权。C正确;ABD三项中书省、枢密院、军机处没有票拟
权,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13、B
【答案解析】
材料提到意大利的部分宗教活动不再受到教会的控制,而是由政府和私人主导,这体现出教会神权的影响在减弱,宗
教活动中的人文主义倾向明显。B正确;意大利是欧洲的宗教中心与材料无关,A错误;文艺复兴宣传了人文主义,但
没有瓦解教会势力,C错误;宗教改革运动开始于16世纪,时间不符,D错误。故选B。
14、C
【答案解析】
材料信息“千耦其耘”体现了简单落后的耕作方式和集体劳作的生产方式,“为酒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礼”体现
了祭祀和重大典礼的乐歌,由此可知,①②③正确;“楚辞”具有南方地域特色和神话色彩,故④错误。所以本题答
案为C项,ABD错误。
15、A
【答案解析】
依据英国的崛起可知,自由主义兴起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与'二战后’的时间不符。A符合题意;二战后英国
实行混合型经济体制,国有企业迅速发展,B不符合题意;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面临经济滞胀的状况,仍然采
取凯恩斯主义会加剧经济滞涨的状态,因此凯恩斯主义失灵了,C不符合题意;二战后资产阶级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并
维护其统治地位,通过政府所推行各种社会福利措施,形成了“福利国家”制度,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6、B
【答案解析】
根据所学,红海以西是非洲,而金字塔在埃及境内,地理位置相符,故B正确;泥板文书是古代西亚一种刻在泥板上
的文字记录,A项不符合题意;《罗摩衍那》是印度两大史诗之一,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吉尔伽美什》属于古巴
比伦地区,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17>B
【答案解析】
根据材料“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可知,秦朝未实行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因此题干中的“周制”指的是
分封制,B正确;周朝为实行郡县制,排除A;秦朝继承了世袭制,排除C;元朝实行行省制,排除D。
18、B
【答案解析】
由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及“画中老人手捧‘选民证'”的描述可知,该作品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的成就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故选及画中老人持有的是选民证,而非土地证,且土地改革在1952年已经基本
完成,与材料时间也不符合,故排除A;画中老人持有的是选民证,而非与教育相关的证书,排除C;三大改造完成于
1956年,即1954年生产资料所有制还未实现根本变革,排除D。
【答案点睛】
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建设的成就,旨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并解决问题的能力,画不是重点,对画背景的解读
才是,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务必请关注括号内的解释信息。
19、B
【答案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生产总值显著增长,恩格尔系数下降和大量农村人口脱贫等现象出现的主要和
改革开放和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关,是国家政策调整的结果,B项正确;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的第三次科
技革命、21世纪初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和(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均不是表
格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ACD三项错误。
20、C
【答案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改革开放的理解。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建立了独立自主的新中国,为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创
造了条件;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领导的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故C正确。
21、C
【答案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的出现是由于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基础上带来
商品经济繁荣基础上形成的,与农作物引进关系不大,故选择C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农业发展•明朝农作物引进。
22、C
【答案解析】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宋代的商业概况;古代中国
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冶金业、陶瓷业;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理学的创立及发展。
【题目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的综合时间判断能力。采用排除法即可答题。①项开始于隋朝;③项发明于南北朝;④
大约在原始社会晚期到商周时期;①③④都不属于“宋代创新”,故被排除;②⑤属于宋代在经济、思想上的“创新”,
即为本题正确答案。故选C。
23、D
【答案解析】
从材料“但是如不经一番史料的搜求,特殊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那进一步的理论争斗,断断是不能出现的”可以看出
史学理论的构建离不开史料,故D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史料对于史学研究的作用,但“依赖于”的说法过于绝对,故
A不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理论斗争的信息,故B不正确;C向本身说法不正确。
24、A
【答案解析】
商帮是以乡土亲缘为纽带,拥有会馆办事机构和标志性建筑的商业集团。由材料“明清商人往往采取'合伙'、委托
资本通过各种人际关系提供资本等方式进行筹资活动”这种筹资方式推动了商帮的形成与发展,故A符合题意;中国
古代不存在股份制企业,故B不符合题意;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自战国以来基本的经济政策,故C不符合题意;
材料没有涉及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25、D
【答案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题中所给的时间1939年可知,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所以此举应为抗战服务,所以选D,1939
年美国开国150年已过,国民政府和美国已经建立了外交关系,辛亥革命时早已提出学习美国的民主共和,所以ABC
均不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伟大的抗日战争•抗战时期的中美关系
【题目详解】
26、A
【答案解析】
B、D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中不仅有经济现象,也有政治现象,排除C;材料中“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
为世界经济大国”“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苏联解体”体现了多极化因素的成长和两极格局的结束,故选A。
27、C
【答案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从15-18世纪,英国农村自耕农逐渐减少,最终消失。最直接原因在于圈地运动使自耕农失去了土地,
故C项正确。A项,光荣革命是英国代议制建立起了重要推动作用,与材料无关,故排除。B项,此时工业革命尚未
开始,故排除。城市化进程是英国工业革命、圈地运动的结果,故D项排除。
28、A
【答案解析】
根据材料,1950年印度庆祝独立日,宣扬民族主义。结合所学可知,这个誓言反映出殖民主义客观上促进了印度民族
主义和民族国家理念的发展,A选项符合题意;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理念,在材料里面无从体现,B选项错误;在尼赫
鲁的领导下,印度获得了民族独立,C选项不符合题意;1950年印度独立日誓言中,不包含不结盟运动的宗旨,与不结
盟运动的展开无关,D选项错误。
29、C
【答案解析】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西周的青铜器纹饰神秘意味渐淡,而青铜器在商周时期多为礼器,商周青铜器的纹饰风格
变化反映了周代政治伦理相对于商代更加世俗化,即治国理念的转变,故C正确;分封制不是纹饰风格变化的主要原
因,排除A;儒家思想在西周并未出现,排除B;西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并没有衰败,故D项错误。
30、B
【答案解析】
依据材料“14世纪”“人们需要找到新的教义来对这些苦难做出解释”来看,天主教会的以神为中心的思想受到冲
击,新的思想应运而出,表明思想领域出现了变革。B正确;文艺复兴动摇基督教的统治地位,A排除;材料未涉及信
仰自由,C排除;16世纪初,马丁•路德开始揭开宗教改革的序幕,D排除。故选B。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
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31、(1)原因:日本以保留天皇为投降条件;美国为了督促日本投降以及战后占领日本主张保留天皇制;英国等盟国
支持美国;中国国民政府态度不明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正版授权】 ISO 7404-3:2025 EN Coal - Methods for petrographic analysis - Part 3: Method of determining maceral group composition
- 2025鞋厂转让合同范文
- 介入外科护理科普
- 克朋面条企业介绍
- 2025版胰腺炎常见症状及护理指引培训
- 2025年河北导游证考试真题及答案
- 桥梁提升改造工程方案
- GMP基础知识试题附答案
- 2025年中级铁路扳道员职业技能鉴定理论考试题库(含答案)
- 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考试试题及答案
- 河流与湖泊课件-地理粤人版八年级上册
- 北京市海淀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数学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 医院感染管理科十五五发展规划
- 2025年及未来5年中国足浴服务行业发展潜力分析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
- 学堂在线 实验室安全教育 章节测试答案
- 小红书运营知识培训班课件
-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及三年行动计划全面解读
- 2025四川天府银行秋季校园招聘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及考点剖析附带答案详解
- 请求权基础课件大纲
- 4.6.3神经系统支配下的运动教学设计-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 T/CSBME 056.1-2022血液透析器用中空纤维原料第1部分:聚砜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