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2020:2019年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全国版)文言文阅读_第1页
中考2020:2019年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全国版)文言文阅读_第2页
中考2020:2019年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全国版)文言文阅读_第3页
中考2020:2019年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全国版)文言文阅读_第4页
中考2020:2019年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全国版)文言文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十二文言文阅读

类型1课标文言文阅读

七年级

《论语》十二章

(2019•广西百色)阅读下列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

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

【乙】孟子曰:“尽信书①,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

而何其血之流杵(chii)②也。”(《孟子•尽心下》)

孟子曰:“君子深造③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④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

原⑤,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孟子•离娄下》)

孟子曰:“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告子上》)

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

孟子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孟子•告子下》)

孟子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公孙丑下》)

【注释】①书:指《尚书》,②杵(chd):捣物的棒槌,这里指古代战车上所用的一种长杆兵器,③深造:高深

的造诣。④资:积累。⑤原:同“源”。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B.必有我师焉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C.一日暴之屠暴起,以刀劈狼首

D.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

的含义,进行比较,得出答案即可。A.第一个“乐”,以……为快乐;第二个“乐”,乐趣。选项加点词意思不同。

B.第一个“焉”,在其中;第二个“焉”,助词。选项加点词意思不同。C.第一个“暴”,晒;第二个“暴”,突然。

选项加点词意思不同。D.两个“矣”都是助词。选项加点词意思相同。

(2)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节选自《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B.【乙】文画线文字的断句划分为“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

C.【甲】文中‘'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乙】文中‘'策”指马鞭。

D.【甲】文的”可以为师矣”与【乙】文的“域民不以封疆之界”这两个句子均为省略句。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断句、词语解释和句式。结合自己掌握的知识,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

正误即可。C项,“子夏”是孔子的学生,都指孔子分析不正确。

故选Co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强调时间流逝,生命短暂,要珍惜时间。

B.【乙】文中演化的成语“一曝十寒”,比喻勤奋的时候少,懒怠的时候多,没有恒心。

C.【甲】【乙】两文所选的言论都只是强调做学问时应有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D.【甲】【乙】两文孔子与孟子同为儒家文化的大师,都推崇“仁”的思想,认为“仁”即“爱人”。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一

一判断正误。C项,乙文最后一则是关于治理国家的,“两文所选的言论都只是强调做学问时应有的学习方法和学习

态度”分析不正确。故选C。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始。

译文:

②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译文:

【答案】①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②学问之道没有别的什么,不过就是把那失去了的本心找回来罢了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①句中重点词“罔”“殆”分别解释为“迷

惑”和“有害②句中重点词“无他”解释为“没有什么别的”。

【乙】文翻译:

孟子说:“要是完全相信《书》,那还不如没有《书》。我对《武成》篇只不过取其中两、三竹简罢了。仁者

在天下无敌,以最讲仁道的人去征伐最不仁道的人,怎能不使血多得把木槌都漂流起来呢?”

孟子说:“君子遵循一定的方法来加深造诣,是希望自己有所收获。自己有所收获,就能够掌握牢固;掌握得

牢固,就能够积累深厚;积累得深厚,用起来就能够左右逢源。所以,君子总是希望自己有所收获。”

孟子说:“即使有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凉它十天,没有能够长大的。”

孟子说:“学问之道没有别的什么,不过就是把那失去了的本心找回来罢了。”

孟子说:“教育也有多种方式方法,我不屑于教诲他,本身就是对他的教诲。”

孟子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

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诫子书》

(2019•云南昆明)阅读【甲】【乙】两则选文,完成问题。(12分)

【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

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

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乙】

世家子弟最易犯“奢”字、“傲”字。不必锦衣玉食而后谓之奢也,但使皮袍呢褂俯拾

即是,车马仆从习惯为常,此即日®趋于奢矣。见乡人则嗤其朴陋②,见雇工则颐指气使®,此即日习于傲矣。京师

子弟之坏,未有不由于“奢”“傲”二字者。初五夜,又接弟信,余固恐弟之焦躁也。余前年所以废弛,亦以焦躁

故尔。一经焦躁,则心绪少佳,办事不能妥善。弟总宜平心静气。尔与诸弟戒之,至嘱至嘱!

(节选自《曾国家书》)

注释:①日:一天天地。②朴陋:粗俗鄙陋。③颐指气使:不说话而用面部表情或口鼻出气发声来示意,形容

有权势的人随意支使人的傲慢神气。

1.请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1)非宁静无以第匹致远:(2)淫慢则不能期精励精:

(3)悲守多个穷庐:(4)此即日习于傲矣习:

【答案】(1)致远:实现远大目标(2)励精:振奋精神(3)穷庐:偏偏简陋的房屋(4)习:习惯,熟悉

【解析】本题考查解释文言实词。第(1)、(2)题中所考查的词语来自课内,故可以结合平时的学习积累作答;第

(3)、(4)题中所考查的词语来自课外,可以由课内到课外进行知识迁移,如解释“穷庐”可联想到“吾庐独破受

冻死亦足”中的“庐"(房子);解释“习”一词,可联想到成语“习以为常"中的''习"(习惯)。

2.请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

A.静步修身/皆场美于徐公

B.险躁则不能治性/至则无可用

C.不必锦衣玉食画后谓之奢也/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D.车马仆从习惯为常/二虫尽为所吞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一词多义。A项,来/认为;B项,就/却;C项,前后两词都表述顺承关系;D项,成

为/被。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答案】不把名利看淡就不能明确志向。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答题时,需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根据赋分,抓住句中

的关键实词、虚词,分析句式特点,运用“留”“删”“调”“换”

“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做到文从字顺。这里需要将“渲迫”“明志”;同时

注意该句是一个双重否定句。

4.【甲】文中诸葛亮认为“学须静也,才须学也”,以“A"四字比喻了过度懈怠、不静心于学的人精力衰

竭、失去活力的状态;【乙】文中曾国藩以自己为例劝诚弟弟,提出做事宜“B”,否则会导致“心绪少佳,

办事不能妥善”的结果;【甲】【乙】两文的作者都认为C会阻碍“静”的养成,从而影响学习与做事。(3

分)

【答案】A.遂成枯落B.平心静气C.躁(险躁/焦躁)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答题时,可以在理解两文大意的基础上,结合题干的提示,如由“精力衰竭、失去活

力”可对应找出其比喻体“遂成枯落”,由“心绪少佳”可以找出其反而“平心静气”,由“静”可找出对立面“躁,

5.【甲】文中诸葛亮提出“俭以养德”的观点,请你结合【乙】文内容,谈谈在生活中该

如何培养“俭”的习惯。(3分)

【答案】培养俭的习惯要从日常小事做起。如【乙】文所说并不是“锦衣玉食”才是奢,

如果“皮袍呢褂”随处都是,“车马仆从”成为习惯,这样就靠近奢而远离俭了。所以要提醒自己,在衣食住行等

方面注意节俭,不过度消费。

【解析】本题考查把拓展延伸。此类试题,需要结合文本,联系实际,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序,言之有据。对于

本题,可以紧扣“俭以养德”的观点,联系【乙】文中描述“奢”的细节,如“锦衣玉食”“使皮袍呢褂”“车马仆

从”,由此提出远离“俭”的危险;最后结合生活实际,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做到节俭.

【乙文参考译文】世家子弟,最容易犯奢侈、骄傲的毛病,并不是说锦衣玉食才算是奢侈,只要皮袍呢褂多得俯拾

就皆是、车马仆人习以为常,这样就一天天接近奢侈了;见到乡下人就讥笑他们朴素丑陋,见到雇工就颐指气使,

不可一世,这样就一天天习惯于骄傲了。京城子弟道德败坏,都是因为“骄”“傲”二字所引起的。初五晚上王六

等回来,又接到你的信,我本来就怕弟弟焦急。我前年之所以那么废弛,也是焦躁的缘故。人一焦躁,那么心情就

不好,办事便不能妥当。你和各位兄弟一定要引以为戒,再三叮嘱再三叮嘱。

《河中石兽》

[2019•湖北荆门]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

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钿,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口:“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拐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

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澄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

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逐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

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呆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选自纪的《河中石兽》)

[乙]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2,然不谓善,括母问会其故,奢曰:

“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巳,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她。”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通,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

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持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泰,秦悉坑之。

(选自司马迁《史记》)

[注]①言兵事:议论用兵打仗的事。②难:驳倒。③易置:撒换.@从奇兵:调遣派出变化莫测的军队。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章不可得竟然

B.尔辈不能究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C.仔败走假装

D.而绝其粮道裁断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A句的含义为:最终也没有找到。据此推断“竟”字的含义为“最终”而不

是“竟然”,因此解释有误的一项应为A。

2.下列句中加点诃语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山门圮于河介词,在B.如基言代词,他(的)

C.以天下莫能当连词,因而D.两括易言之连词,表转折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A项中“于”是介词,“于”后的“河”是表示地理位置的名词,因此“于”的

用法应为“介词,在”;B项中的“其”前面是老河兵对石兽位置的推测,所以后面的“其”应为“代词,他”;C

项中“以”承前面赵括谈论兵法的事情而来,整个句子的意思是:以为全天下没人能比得上他,所以“以”是“以

为,认为”的意思;D项中“而”前面是赵奢认为战场是事关生死的大事,后面写赵括谈论起来很轻松,两者含义

相反,所以是转折。故正确答案为“C”。

3.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甲文作者以简洁的语言,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而且从中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

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B.甲文中寺僧只注意到“石性坚重,沙性松浮”,忽视了水流的运动规律;讲学家过高估计了水流的推力而忽

视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只有老河兵综合考虑多方因素,做出了正确推断.

C.乙文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赵括年轻时熟读兵法,后来接替廉颇为赵

将,只知道按兵法行事,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D.两篇选文都阐明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甲文中寺僧和讲学家都脱离实际、主观臆断,老河兵实践经验丰

富,因而能提出正确的看法;乙文中赵括虽懂兵法却不会实际作战,因而战败。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其中B项对寺僧和讲学家观点的陈述整好相反,所以正确答案应为“B”

项。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答案](1)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2)假使赵国不让赵括做将军就罢了,如果一定要他担任将军,(那么)毁掉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第一个句子中的重点词语有:是非,注意分开,“是”是“这”的意思,“非”

是“不是”的意思;第二句中的重点词语为“使”是假使的意思,“将”是担任将军,带兵的意思。

[参考译文]赵括从年轻的时候起就学习兵法,谈论用兵打仗的事,认为天下没有人能够抵挡他。(赵括)曾经跟他

的父亲赵奢议论过用兵打仗的事,赵奢不能驳倒(他),但是(赵奢)不承认他有军事才能。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其

中的原因,赵奢说:“打仗是要以命相搏的事,但是赵括把它说得轻而易举。假使赵国不让赵括做将军也就算了,

如果一定要他担任将军,那么毁掉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

赵括代替了廉颇(担任抗秦大将)后,全部更改(原有的)纪律和规定,并撤换重新安排军官。秦将白起听说

了这件事后,便派出引诱赵括做出错误判断的小股部队,佯装失败,却断绝他的粮道,分段两军,士卒的士气大乱。

四卜多天后,军队士兵饥饿,赵括带领精锐的兵士亲自上阵战斗。秦军射死了赵括。赵括的军队大败,于是几十万

兵士投降于秦军,秦军把他们全部活埋了。

《伯牙善鼓琴》

[2019•柳州]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甲]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日:“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

日:“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阳,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初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方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日:“善哉善哉,子听之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

于何逃声哉?”(选自《列子•汤问》)

[乙]董源①善画,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其后建业巨然,祖述法源法,大体源及巨然画笔,皆

宜远观。其用笔甚草草,近视之几不物象,远观则景物粲④然,幽情远思,如睹异境。如源画《落照图》,近视无功,远

村落杳然深远,言是晚景,远峰之顶宛有反照之色。此妙处也。(节选自《梦溪笔谈》)

[注释]①董源:五代南唐画家,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②巨然:建业(今南京)僧人五代宋初画家,师承董源。③祖

述:效法、遵循前人的学说或行为。④粲:鲜明。

1.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伯牙游于泰山之阳佳木秀而繁明

B.钟子期辄穹其趣欲下其林

C.近视之几不等物象佛印绝等弥勒

D.卷是晚景香以咨之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中一词多义现象的分析理解能力,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结合具体语

境来准确辨析即可。A项,第一个“阴”的意思是北面,第二个"阴”的意思是树荫。B项,两个“穷”的意思都

是尽:C项,两个“类”的意思都是像;D项,两个“悉”的意思都是都。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琥的一项是()(2分)

A.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比,哉

B.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否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C.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D.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首先要明确句子的含义,重点字词的意思是:“逃”的意思是,隐藏;

“逃声”的意思是躲开,隐藏自己的声音。本句话的意思是:你听琴时所想到的,就像我弹琴时所想到的。我到哪

去隐匿自己的心声呢?”按照句意来断句即可。

3.下列对[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一一凡是伯牙想药而人,钟子期一定能找得到。

B.卒逢暴雨,止于岩下一一士兵遇到暴雨,被困在山岩下。

C.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口里悲愁,于是弹起琴来鼓励他。

D.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一一起先弹奏雨水连绵的乐曲,再奏出山岩崩塌的音乐。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要直译为主,意义为辅。根据注释,先了解字词义,再组成句子。重

点字词:A项,“念”的意思是心里所想的;“必”的意思是一定,必定。B项,“卒”的意思是突然;C项,“鼓”的

意思是弹奏。每句话的意思是:A项,凡是伯牙想象的情景,钟子期一定能知道。B项,突然遇到暴雨,被困在山岩

下,C项,心里悲愁,于是拿起琴弹奏起来。

4.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甲]文讲述了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袤在3他们心意想通、惺惺相惜的深厚情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因为知音

难遇,所以一定要珍惜好友,要保持友谊长存。

B.[乙]文记述了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董源画作工于雾霭远景,描绘真山真水的特点,反映了我国古代在山水画技法

方面所达到的高水平。

C.两文内容上均着眼于“善”。[甲]文伯牙“善弹”,一把琴就可弹奏出高山流水的意境,造出崩山之音;而子期“善

听”,从伯牙的琴声中就可读出他的旨趣。[乙]文董源“善画”,他的画作奇妙,宜“远观”不宜“近视”。

D.两文都是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甲]文正面描写了伯牙鼓琴之“善:侧面写子期对琴声的评

价,突出伯牙琴技之高;[乙]文正面描写了董源画作“远观”景物鲜明之状,侧面描写《落照图》,突出董源画技高

妙。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首先要明确这两篇文章的内容,其次要明确所表达的作者的情

感,再次要掌握文章运用的写作手法。[乙]文内容是先写董源的画“宜远观”,然后写“远观”和“近视”效果不

同,再以《落照图》为例加以说明。突出董源画技高妙。而对《落照图》的描写是,近看没有什么效果,远看村落

隐约深远,完全是一派晚景,远处山峰顶上好像有夕照的亮色,这正是神妙之处。是描述性语句,而不是侧面描写。

5.把[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大体源及巨然画笔,皆宜远观。

[答案]大体上董源和巨然的画作,都适宜远观。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文言文句子翻译现代汉语的能力。根据上下文语境,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把句子放在

原文当中,结合语境来翻译。另外还要注意这句话当中的一些关键词,如“及”的意思是和,“皆”的意思是都,“宜”

的意思是适宜。采用直译,然后组成一句通顺的话。

[参考译文]]董源擅长绘画,尤其拿手的是秋天山岚远景,大多数描摹江南的真山,不用奇特峭拔的笔法。后

来建业的僧人巨然效法董源的画法,大体上董源和巨然的画都适于远看,他们用笔非常粗放,近看画走近了看几乎

看不清物象;退远了看却景物鲜明,情思幽远,像看奇异之景。如几乎不像任何事物的形象,远看就觉得景物鲜明,

意境深远悠长,如同人间胜境。例如董源画的《落照图》,近看没有什么效果,远看村落隐约深远,完全是一派晚

景,远处山峰顶上好像有夕照的亮色,这正是神妙之处。

八年级

《答谢中书书》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7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

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存艾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1.[2019•德州]解释下面加点的词。(2分)

(1)四町俱备(2)近鳞竞跃

[答案](1)季节(时节时令)(2)鱼

2.[2019•株洲]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组是()(3分)

A.①古来去谈共:共同②高峰△云入:耸入

B.①五色登辉交:交相②四时俱备俱:都

C.①猿鸟乱鸣舌L:纷乱②沉鳞竞跃竞:争相,争着

D.①超竹柏影也盖:只是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大概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理解词语意思的能力。D,“年竹柏影也”是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表示推测关系。所

以这里的“盖”是大概的意思。“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尔”意思是只是像我们这样的清闲的人太少了。所以这里的

“但”是只是的意思。

3.[2019•株洲]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晓雾将歌,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答案](1)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

相跳出水面。

(2)(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两个人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最好采用直译的方式逐字落实意思,做到准确、通顺即可。(1)“欲

颓”意译为“落山”(2)“相与”的意思是“一起”。

3.[2019•株洲]“自康乐(谢灵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有什么言外之意?(3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这句话表达了作者要像谢灵运那样,陶情怡乐于这美妙的山水之中;②这句话同时也抒发了作者自己

归隐林泉的终身志趣。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本文主旨的能力。先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

奇丽的景色了。前文写了山川之美,可以看出作者喜欢美丽的山水之景,也就向往着这种生活,因为和他们一样陶

情怡乐于自然的人不多了。

4.[2019•德州]《答谢中书书》文是一篇美文,请从不同角度简要赏析。(3分)

[答案]对仗工整,节奏鲜明;色彩斑斓,动静结合;言简义丰,耐人寻味;情景交融,忘情山水。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描写的赏析。文中“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

动景的描写。从清晨到黄昏,从猿猴、飞鸟到水中的鱼儿,动静结合;且上下两句对仗工整;在前文写景的基础上,

发出“实是欲界之仙都”的赞叹,文末“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表达了作者要

像谢灵运那样,陶情怡乐于这美妙的山水之中,抒发了归隐林泉的终身志趣。

5.[2019•株洲]《记承天寺夜游》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里的“闲人”如何理解?(2分)

[答案](1)既指自己当时身为闲官的身份;(2)又表明了贬谪中的那份从容流连于光景闲适的心境;

[解析]联系作者写作时的身世处境-一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有职无权,是典型的闲官,自称“闲人”无疑。但作者

并不消沉,能够随缘自适,从容流连于光景,表现出一种闲适的心境。

《富贵不能淫》

(一)[2019•盐城]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5分)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三章》)

[乙]同敞有文武材,意气慷慨。每出师,辄跃马为诸将先。或败奔,同敞危坐不去,诸将复还战,或取胜。军中

以是服同敞。大将王永祚等久围永州,大兵赴救,胡一青率众迎敌,战败。同敞驰至全州,檄杨国栋兵策应,乃解

去。顺治七年,大兵破严关,诸将尽弃桂林走。城中虚无人,独式耙端坐府中。适同敞自灵川至,见式耙。式耙曰:

“我为留守,当死此。子无城守责,盍去诸?”同敞正色曰:“昔人耻独为君子,公顾不许同敞共死乎?”式相喜,

取酒与饮,明烛达旦。侵晨被执,谕之降,不从。令为僧,亦不从。乃幽之民舍。虽异室,声息相闻,晒人且赋诗

倡和。阅四十余H,整衣冠就刃,颜色不变。(选自《明史•张居正传》)

①同敞:张居正的曾孙。②式相(si):即瞿式耙,和张同敞同为抗清名臣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

⑴往之玄家()⑵更败奔()

⑶同敞危坐不去()⑷道同敞自灵川至()

[答案](1)同"汝",你,你的(2)有时(3)离开(4)恰逢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释义。第(1)题“往之女家”就是“到了你的家",“女”是通假字,同"汝”,你,

你的。此为课内学过的知识比较简单;第(2)题“或败奔”的“或”是古今异义词,联系我们学习的《马说》中

“或尽粟一石”中的“或”,可知其在这里表示“有时”。第(3)题“同敞危坐不去”中“去”联系《岳阳楼记》:

“便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可知在这里的意思是“离开”。第(4)题“适同敞自灵川至”中的“适”联系成语“适

逢其会”可知“适”是“恰逢”的意思。

2、用斜线“/”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2分)

虽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

[答案]虽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断句。阅读句子,判断其大意,本句可以大致理解意思为“虽然处在不同的房间内,但

是可以听到对方的声息,两人每天都能以诗词相酬答”。据此可以正确断句。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意义相同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行天下多大道录毕,走送书(《送东阳马生序》

B.是罩得为大丈夫乎?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覆(《曹列论战》)

C.乃幽之民舍。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D.岂不调大丈夫哉?臣旭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A.助词,的/代词,指所借书籍;B.疑问代词。相当于“怎么”、

“哪里”(多用于反问句)。/语气词。用于句尾,补足某种语气;C.连词,于是/乃:副词,解释为竟然,居然;D.<gi]>

实在;确实/〈副〉实在;确实。

4.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汉语。(4分)

⑴军中以是服同敞。

(1)[答案]军中的将士因此都很敬服同敞。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本句中的关键词“以是”是“因此”之意,“服”是“敬服佩服”之意,抓住重

点词的解释,连词成句即可。

⑵阅四十余日,整衣冠就刃,颜色不变。

(2)[答案]经过了四十几天,同敞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服帽子,准备就义,脸色没有一点改变。[解析]本题考查

翻译句子的能力。根据上下文语境,抓住重点词语:“阅”的意思是“经过、经历”;“就刃”的意思是“靠近刀刃”

引申为“就义”;“颜色”的意思是“脸色”,最后连词成句即可。

5.[乙]中的事例能否作为[甲]文中“威武不能屈”的事实论据?请结合选文内容说明理由。(3分)

[答案]能,因为同敞不同意投降,被敌人幽禁之后,依旧坦然自若,与他人吟诗作赋,临刑时脸色一点也没变,

正是“威武不能屈”的精神体现。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翻译全文的基础上,我们知道同敞被捕后,不投降、不偷生,囚禁时坦然

自处,就义时面不改色,这就是威武不能屈的表现。当然可以作为论据了。

[参考译文]张同敞具有文武才能,为人慷慨,意气奋发。每次随军出征,他都冲锋在众将的前面,有时战争失利

溃退时,张同敞端正地坐着不离开,众将见之又杀了回来,有时获得胜利,军中将士因此敬服张同敞。大将王永祚

等人长时间围困永州,大军赶去救援,胡一青率领众将应战敌人,战争失败了。张同敞骑马赶到全州,让杨国栋军

队策应,才解围。顺治七年,大军攻破严关,众将都放弃桂林离开,城中空虚无人,唯有矍式耙端正地坐在府中,

恰逢张同敞从灵川赶到,见到矍式耙。矍式朝说:我是留守,应当为守城牺牲,你没有守城的责任,为什么不离开?

同敞态度严肃地说:古人以独自做君子为耻辱,你怎么能不允许我与你一起赴死呢?矍式耙大喜,拿酒与其同饮,

一直到天亮。第二天早晨,被俘。敌人劝他们投降,不听从;又劝他们削发为僧,又不听从。于是敌人将他们幽居

在民房里,虽然处于不同的屋子,但能听到彼此的声息,两人每天都赋诗唱和。经过40多天后,张同敞整理好衣

帽,准备就义,毫不改色。

(二)[2019•荆州]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6分)

富贵不能淫《孟子》

景春日:“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

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

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与元九书(节选)

白居易

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仆虽不肖①,常师此语。大丈夫所守者道,所待者时②。时之来也,

为云龙,为风鹏,勃然突然,陈力③以出;时之不来也,为雾豹④,为冥鸿,寂兮寥兮,奉身而退。进退出处⑤,

何往而不自得哉?故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⑥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

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故览仆诗,知仆之道焉。

[注释]①仆虽不肖:我虽不贤。②所守者道,所待者时:所坚守的是大道,所等待的是时机。③陈力:尽全力。

④雾豹:藏在深山的豹,与“冥鸿”均喻指隐退的贤人。⑤出处:出,出仕;处,退隐。⑥言而发明:用语言阐

发清楚。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往送之门,墩之曰戒:告诫。

B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命:教导,训诲。

C以顺为思者,妾妇之道也正:准则,标准。

D得志,与民由之由:缘由,理由。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的辨析。D项,“由”的意思是“遵从”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一怒地天下惧/学画不思则罔

B.公孙衍、张仪甚不诚大丈夫哉/孤官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C.妾妇之道也/不闻天子之诏

D.独行基道/不独亲基亲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辨析。A项,前个“而”表顺接,后一个“而”表转接。B项,都

是表反问,难道;C项,都是结构助词,的;D项,都是代词,代“自己”。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三处)(3分)

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

[答案]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断句的能力。断句的时候,尤其要注意句式对理解句子的帮助。“谓之讽谕诗”与

“谓之闲适诗”这两句句式较一致,意义相关;“兼济之志也”与“独善之义也”这两句句式较一致,

意义相关;由此可作为断句的根据,正确断出。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答案]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翻译时注意“淫”、“移”、“屈”的解释。“淫”译为:迷惑;“移”译为:动

摇;“屈”译为:屈服。且这三个词均为使动用法,应译为:使他迷惑;使他动摇;使他屈服。

5.对《富贵不能淫》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2分)

A.景春非常崇拜公孙衍、张仪等人的雄才大略,认为他们是大丈夫。

B.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等人只是一味顺从君王,没有独立之人格。

C.文章以“妾妇之道”作比,指出顺从君王意志是坚守儒家仁义之道。

D.讲仁德、守礼法、合道义,穷达有道、威武不屈,才称得上大丈夫。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C项中,“指出顺从君王意志是坚守儒家仁义之道”错误。以“妾妇之

道”作比,讽刺公孙衍、张仪之流没有仁义道德准则,并非大丈夫。

6.对《与元九书》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A.首句引用孟子的话,统领全段,也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行事准则。

B.作者写闲适诗是表达“兼济之志”,写讽谕诗是表达“独善之义”。

C.白居易奉行孟子思想,认为大丈夫要做到独善其身、兼济天下。

D.选文提出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创作观。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B项中,作者写讽谕诗是表达“兼济之志”,写闲适诗是表达“独善之

义”。

[参考译文]古人说:“不见用的时候就只顾自我修养,见用的时候就要为天下人造福。”我虽然不贤,也常常以这

两句话为师。大丈夫所坚守的是圣贤的大道,所等待的是时机。时机到来,就是作云的龙,搏风的鹏,生气勃勃,

勇往直前。时机不来,就是深山的豹,远空的鸿,安安静静地,引身而退。仕进退隐,往何处而不怡然自乐呢?因

此,我的志向是在造福于天下,我的行为是在只顾自我修养。我所奉行并贯彻始终的是圣贤的大道,以言词表达出

来的就是诗歌。所谓讽谕诗,表达的就是造福天下的志向;所谓闲适诗,表达的就是只顾自我修养的思想。因此,

读了我的诗,就知道我所坚持的圣贤之道了.

(三)[2019•达州]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3分)

【甲】景春日:“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口: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住,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孟子》二章》)

【乙】海瑞,字汝贤,琼山人。署南平教谕。御史诣学宫,属吏咸伏谒,瑞独长揖,口:“台谒当以属礼,此堂,

师长教士地,不当屈。”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令老仆艺②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日:“昨闻海令为母寿,市

肉二斤矣。”宗宪子过淳安,怒驿吏,倒悬之。瑞日:“囊③胡公按部,令所过毋从张。今其行装盛,必非胡公子。”

发④橐⑤金数千,纳之库,驰告宗宪,宗宪无以罪。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十四》,有删改)

【注释】①脱粟:吃糙米饭。②艺:种植。③曩:从前。④发:打开。⑤橐:布袋的一种。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岂不避大丈夫哉诚:是

B.得志,与民申之由:遵循

C.御史诣学宫诣:到

D.属吏感伏谒咸:都

【答案】A

【解析】这道题考查文言实词义。解答的时候,要注意区分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A项"诚",意思是"真正,确实”。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倒悬之/父命之

B.独行再道/其迁淳安知县

C.谒当以属礼/以顺为正者

D.是焉得为大丈夫乎/昨闻海令为母寿

【答案】A

【解析】这道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A项相同;“之”都是代词;B项。指示代词,他的/人称代词,他;C

项,介词,用,按/介词,把;D项,动词,是/介词,给。

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甲文围绕“何谓大丈夫”的问题,景春提出观点,孟子反驳,有破有立。

B.甲文中孟子运用对比表达了对景春推崇的公孙衍、张仪之流的不屑和鄙视,接着从正面提出自己心目中的大丈夫

的标准。

C.乙文中海瑞在南平和淳安的言行,体现了甲文中大丈夫标准的“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D.乙文通过“布袍

脱粟、艺蔬自给”和胡宗宪的话,分别从正面和侧面表现了作为淳安知县的海瑞生活的清贫。

【答案】B

【解析】这道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B项错误在于甲文中孟子运用的是类比的手法。

4.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1)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得志的时候和老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关键词:“由”“之”“道”)

(2)昨天(我)听说海瑞县令给母亲做寿,(只)买了两斤肉。(关键词:“市”“为”“寿”)

【解析】这道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要扣紧关键词语,把单音节词语翻译成双音节词语。根据文言句式,进行适

当的增、删、调、换,使语句通顺流畅。(1)句里,要把握住关键词语"由""之""独","由”在这里是动词“遵从”

的意思,“之”是代词,在这里代指“正道”。(2)句要把握住关键词语"闻""为""寿”“市:“闻”可以联系《小

石潭记》里“隔篁竹,闻水声”的“闻”,是“听到”的意思,“闻”前省略了主语,补充上“我”,“为”在这里是

介词,“给”的意思,“为……寿”,是固定搭配,即''为……做寿”,“市”联系《木兰诗》里“愿为市鞍马”的“市”,

解释为“买”的意思。

5.包拯、海瑞在民间人称“包青天”“海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