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古诗歌鉴赏题答题技巧_第1页
中考古诗歌鉴赏题答题技巧_第2页
中考古诗歌鉴赏题答题技巧_第3页
中考古诗歌鉴赏题答题技巧_第4页
中考古诗歌鉴赏题答题技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考古诗歌鉴赏题答题技巧鉴赏要点一

对作品中重点词句的理解;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词?为什么?”或“甲词可否换成乙词或其他词?请简述理由。”答题方式:①解释字面意思和内涵

②指出运用的手法

③点明妙在何处(可从景物特点、主旨、情感和意境等方面分析)【典型例题】2006年福建卷:端居①

李商隐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⑴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答案及分析】

⑴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表明赞成的一点)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引文赏析)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突出的情感)

用“对”或其它词难以速到这种表达效果。(照应试题)【迁移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木兰花

宋祁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注]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残照。

〖注〗縠皱:皱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鉴赏要点二:对作者情感、主旨的把握答题方式:①描写了……生活(景物)

②抒发(寄寓、揭露、赞颂)了……的情感(感叹)

③表达了……感情。

——描写了……抒发了……表达了……【典型例题】2006年全国卷第12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南柯子

王炎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答案及分析】(1)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2)作者通过对农民辛劳生活的感叹,抒发了怜悯农民的思想感情。【迁移练习】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夜归

周密夜深归客依筇行,

冷磷依萤聚土塍。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注]筇:此代指竹杖。“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

鉴赏要点三:对作品手法(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的辨析答题方式:①指出用了什么技巧。②结合诗句分析,怎样用了这种手法;③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主旨。命题方法:1、从“是什么”的角度出题:【典型例题】2006年江西卷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三江小渡

杨万里溪水将①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注]

①将:行,流过。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答案及分析】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回答“是什么”方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具体回答“怎样采用”这些方法)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好处——对主旨的作用)2、从“为什么”(好、不好)的角度出题,分析好或不好的原因。【典型例题】2006年福建卷:端居①

李商隐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⑵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答案及分析】⑵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是什么”手法)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具体分析怎样运用的)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对情感和主旨的作用)

从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也可。3、从“怎么样”写的角度命题:常见的描写角度:①五种感觉:视觉、听觉、

味觉、触觉、嗅觉。②空间方位。如上下、远近等。③时间的变化。例如华清宫前后的变化。④情感角度的变化,以他人思念自己,来写自己对他人的思念。例如,“遥知兄弟登山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⑤各种修辞方法(是从句子而言)。⑥抒情的方法:借景抒情、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和借古讽今。⑦其他描写的技巧。例如虚实、抑扬、动静等。【典型例题】东郊

(唐)韦应物吏舍①局终年,出郊②旷清曙。杨柳散和风,青山淡吾虑。依丛适自憩,缘涧还复去③。微雨霭芳草,春鸠鸣何处?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终罢斯结庐,慕陶直可庶。注释:①吏舍,官署。②郊,郊外。③还复去,徘徊。(2)“微雨霭芳草,春鸠鸣何处”两句,是如何描写这里的迷人春景的?【答案及分析】(2)“微雨”和“春鸠”,一见一闻,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写出迷人的春景(具体谈角度)表现了诗人的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表现的情感)【迁移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宋〕王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这首词在写法上有独到之处,请以词的上片为例作具体分析。

鉴赏要点四:分析诗歌意境答题方式:①描摹物象。联想和想像再现画面。②概括特点。点明景物的氛围特点,能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③揭示寓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主旨。【典型例题】2006年湖北卷14、阅读下列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丹阳关韦参军

严维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注】①凤城:京城(1)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4分)(2)《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4分)【答案及分析】(1)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2)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由“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迁移练习】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余干①施舍

刘长卿摇落②暮天迥,青枫霜叶稀。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注:①余干:地名,今属江西

②摇落:草木凋零。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意象,其作用是什么?鉴赏要点五:比较阅读比较阅读要明确可比点,看出思维的轨迹,可比点要对应。考查思辨性。命题特点:1、辨析同与异;2、评价优与劣。答题方式:方式一:直接回答方法:针对问题,直截了当回答,不需要做分析。主要题型:相比较,有何异同?表达的是什么感情?【典型例题】2005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游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答案及分析】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不同点:

a

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b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方式二:简要分析【原则】答题必引文,观点材料要结合。【步骤】①摘选的重点词语

②分析字面意思

③剖析内涵(表现了……情感)【典型例题】2006年1月北京海淀区期末考试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题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苏轼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诗中“苦雨终风也解晴”与苏轼《定风波》词中“也无风雨也无晴”,它们都使用了哪种艺术手法?简要分析这两句分别表达了苏轼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答案及分析】一问:使用了“比”的艺术手法(或:象征手法)。(1分)二问:“苦雨终风也解晴”句写历经“苦雨终风”的仕途坎坷之后,终于盼来“解晴”的一天,(①②)表达了遇赦北还的喜悦之情。(③)“也无风雨也无晴”句是说人生旅途上的坎坷就像大自然的风雨阴晴一样总是暂时的,总会过去的,因此不必太耿耿于怀,要从容面对,(①②)这表现了诗人豁达的胸襟和“宠辱不惊”的淡泊之情。(③)(意思答对即可,3分)【迁移练习】阅读下面的两首清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新雷张维屏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两首诗的末句寄托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迁移练习】参考答案1.“闹”用得好。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让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注意:解题要全面。不要只答“花开的热烈”或“春天的生机勃勃”,而要从表层和深层两方面做答,即正面描写花开的热烈,侧面衬托春天的生机勃勃。2.这幅画面描绘的是诗人想象(见到)的情景:竹篱茅舍中,一缕昏黄的灯光从竹窗里斜漏出来。青灯之下,诗人日思夜盼的妻子(母亲)正在一针一线地缝补着衣服。诗人那怀乡思归的急切心情,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正从这幅画面中流溢出来。3.这首词的上片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指出用了什么技巧)。将人的眉眼直接化为旅程山水,将人的感情直接赋予其中,让山光水色如同作者的目光一样来送别友人,形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结合诗句分析,怎样用了这种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将要离去的友人的无限眷恋,对归途中风餐露宿的友人的深切关注与牵挂(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作者把水比作人的眼泪横流,把山比作人的愁眉紧锁,既以此新奇的比喻描绘山水之貌,又一语双关地暗示了对友人的离别之情,可谓一举两得。接下来两句把离别友人欲去的地方比作是“眉眼盈盈处”,这既实指明丽的江南山水,又隐喻了双方含泪之态。4.诗歌描写了暮天、清枫、霜叶、孤城、独鸟、渡口、初上月等意象。(写对6个,得2分,写对3个得1分)这些意象的作用;交代时令景象(秋景)烘托泻染诗人凄清悲愁的内心世界;暗示了一种郁郁的离情乡里。5.前者寄托了对新生活、新气象的渴望与期盼;后者寄托了对新生事物的无私关爱。二、诗歌鉴赏2.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回答各题。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粪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丰匹红纱一丈皱,系向牛头充炭直。(1)这首诗作者是________(人名),诗中“直”一词的意思是________(2)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这一肖像描写,把卖炭老人尘灰满面,十指熏黑的形象刻画得极为传神。B.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一极度反常的心理,突显老翁内心的忧伤。C.

诗歌揭露了当时宦官假借“宫市”之名强取豪夺民间财物的社会现实。D.

诗歌表达了对受“宫市”之苦的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答案】(1)白居易;同“值”,价钱。(2)B【解析】【分析】(1)本题第一空要根据平时对文学常识的积累答题,第二空要根据平时积累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直”这里是通假字,通“值”,价值。(2)ACD理解正确。B“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一极度反常的心理,写出了卖炭翁艰难的处境和复杂的内心矛盾。故答案为:⑴白居易

同“值”,价钱。⑵B【点评】⑴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及理解词语的能力。考查时一般会涉及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的基本知识。解答这类题目,要求学生熟记学过的名家名篇及基本的介绍。解答此题,还要根据平时对课文注释的识记及积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解释。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⑵此题考查鉴赏古诗的能力。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语来鉴赏,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各题。【甲】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营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乙】山坡羊·潼关怀古峰恋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蹲露。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阀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1)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甲】文“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一句所呈现的形象。(2)对【乙】文“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一句展开想象,描述一下你由此而联想到的画面。(3)下面对这两首词曲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甲】文“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两句的意思是说中原土地已非我有,寓有“故国之思”。B.

【甲】文上片对景抒怀,抒发“兴亡”之叹,下片歌颂孙权的英雄业绩,含蓄地讽刺最高统治集团的昏庸、无能,表达自己收复中原,统一中国的强烈愿望。C.

【乙】文“聚”“怒”二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分别从听觉、视觉描写了潼关之险,暗示它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D.

【乙】文最后两句为全曲点睛之笔,是作者对历史的概括与批判,表达了作者对百姓的深切同情。【答案】(1)年纪轻轻的孙权统率千军万马,雄踞东南一隅,奋发自强,战斗不息,何等英雄气概!(2)西都长安高楼林立,皇家宫苑富丽堂皇,但随着敌军的攻入,战火四起,万间宫阙都被焚毁,硝烟散尽,一切都化为尘土。(3)C【解析】【分析】(1)在理解关键词语的基础上再结合全诗进行描述。年少:年轻。指孙权十九岁继父兄之业统治江东。兜鍪:指千军万马。原指古代作战时兵士所带的头盔,这里代指士兵。坐断:坐镇,占据,割据。东南:指吴国在三国时地处东南方。休:停止。因此这句话的意思是:想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已带领了千军万马。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过头,是何等的英雄气概。据此答题意对即可。(2)描述画面时要发挥联想和想象,想象“宫阙万间都”之前辉煌的情景,“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的原因是:战乱。经过和结果是:敌军的攻入,战火四起,万间宫阙都被焚毁,硝烟散尽,一切都化为尘土。把这些想象组合成画面并按一定的顺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来。(3)ABD理解分析正确。C【乙】文“聚”“怒”二字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不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故答案为:⑴年纪轻轻的孙权统率千军万马,雄踞东南一隅,奋发自强,战斗不息,何等英雄气概!⑵西都长安高楼林立,皇家宫苑富丽堂皇,但随着敌军的攻入,战火四起,万间宫阙都被焚毁,硝烟散尽,一切都化为尘土。⑶C【点评】⑴本题考查描绘诗句景象的能力。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很多写景的诗句都给人以美的享受。解答这样的题,首先要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意境,并在头脑里想象这样的意境,然后再结合诗意进行描绘。描绘的语言一定要恰当、优美、生动、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⑵此题考查理解意象、意境和诗歌散文化的能力。归纳:答题步骤:步骤一、抓住每个意象。步骤二、展开联想把该意象进行描述。具体做法,在此意象前加修饰词或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步骤三、点出所用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⑶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解答此题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要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况。4.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1)“洛城”指什么地方?(2)这首诗的前两句运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赏析。【答案】(1)洛阳。(2)洛阳城的夜里非常寂静,笛声呜咽好似飘散传遍整个洛阳,以声衬静。表达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解析】【分析】(1)洛城:今洛阳,唐时的繁华之都。(2)这首诗的前两句运用拟人和夸张修辞手法,赋予玉笛人的情态,写出了诗人李白的丰富想象力和浪漫主义情怀。听觉描写和触觉描写相结合,写出了笛声随春风时隐时现的特点。以声音反衬夜晚的安静,写出诗人此时百无聊赖,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心理。故答案为:⑴洛阳。⑵洛阳城的夜里非常寂静,笛声呜咽好似飘散传遍整个洛阳,以声衬静。表达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点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考生在平时学习中注意注释,稍加留心能够回答。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考生要理解诗歌的内容,感悟作者的情感,结合语句,从表现手法、内容来分析作者的情感。5.阅读诗歌,完成小题。满江红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1)这首词的作者是________。(2)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展现的画面。(3)简要赏析“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答案】(1)秋瑾(2)天高气爽,篱笆下菊花盛开,一地金黄;秋风拂来,暗香盈袖,秋天的容颜像擦拭过一般明净。(3)示例一:引用白居易《琵琶行》“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典故。抒发了词人走向革命前夕的苦闷、知音难觅的悲伤、对自己前途的担忧。示例二:直抒胸臆。抒发了词人走向革命前夕的苦闷、知音难觅的悲伤、对自己前途的担忧。【解析】【分析】(1)根据对这首词文学常识的积累可知作者是秋瑾。(2)“篱”,篱笆;“黄花”,菊花,“黄花开遍”就是到处都是盛开的菊花;“秋容”,秋天的容颜;“如拭”,像被擦拭过一样,非常的明净。明确描写的景物后,就在头脑当中想象出一幅美丽的画面并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天高气爽,篱笆下菊花盛开,一地金黄;秋风拂来,暗香盈袖,秋天的容颜像擦拭过一般明净。意对即可。(3)

结合这句话的内容及秋瑾的经历分析,“青衫湿:失意伤心。用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诗意,这是秋瑾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丈夫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虽由吴芝瑛出面调解,但秋瑾下决心投身革命。东渡日本留学。诗人抒发了走向革命前夕的苦闷、知音难觅的悲伤、对自己前途的担忧。故答案为:⑴秋瑾;⑵天高气爽,篱笆下菊花盛开,一地金黄;秋风拂来,暗香盈袖,秋天的容颜像擦拭过一般明净。⑶示例一:引用白居易《琵琶行》“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典故。抒发了词人走向革命前夕的苦闷、知音难觅的悲伤、对自己前途的担忧。示例二:直抒胸臆。抒发了词人走向革命前夕的苦闷、知音难觅的悲伤、对自己前途的担忧。【点评】⑴此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考查时一般会涉及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的基本知识。解答这类题目,要求学生熟记学过的名家名篇及基本的介绍。⑵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意象、意境和诗歌散文化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⑶本题考查对诗歌中作者情感和重点语句的分析能力。熟读原诗,结合写作背景,把握诗歌主要内容,揣摩作者情感。6.下列诗句节选自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请结合具体诗句简析诗中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大堰河,今天,你的乳儿是在狱里,写着一首呈给你的赞美诗,呈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呈给你拥抱过我的直伸着的手,呈给你吻过我的唇,呈给你泥黑的温柔的脸颜,呈给你养育了我的乳房,呈给你的儿子们,我的兄弟们,呈给大地上一切的,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她们的儿子,呈给爱我如爱她自己的儿子般的大堰河。大堰河,我是吃了你的奶而长大了的你的儿子,我敬你爱你!【答案】抒发了作者对抚养他的保姆——大堰河深深的挚爱和无尽的怀念。【解析】【分析】《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于1933年1月14日写的一首诗,全诗分为四部分。作者通过对自己的乳母的回忆与追思,抒发了对贫苦农妇大堰河的怀念之情、感激之情和赞美之情,从而激发人们对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同情,对这"不公道的世界"的强烈仇恨。结合八个“呈给”句式及结尾句“我敬你/爱你!”可以体会出这部分内容抒发了作者对抚养他的保姆——大堰河深深的挚爱和无尽的怀念。故答案为:抒发了作者对抚养他的保姆——大堰河深深的挚爱和无尽的怀念。【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整首诗的大意从中找出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关键句子,然后结合关键句子再仔细揣摩每个词语、每个句子所蕴含的的感情,最后再理解整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用准确、恰当的词语表述出来。7.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1)词中写到的“遗篇”是指________(人名)的诗《________》。(2)请结合具体词句,赏析这首词的“时空美”。(3)这首词上阕写景寄情,下阕怀古抚今,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答案】(1)曹操;观沧海(2)上阕“白浪滔天”从下到上,“秦皇岛外”由近及远,词人视通万里,写出了阔达辽远的境界。下阕“往事越千年”由今及古,“今又是”又由古及今,词人思接千载,寄托了鉴古颂今之豪情。全词拓展了空间,拉长了历史,时空交错,富有张力,尽显词的时空美。(3)词人鉴古颂今,抒发坚定乐观、奋发进取、改天换地的自豪欣慰之情。【解析】【分析】(1)原诗为:“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2)上片前两句,一为仰观,一为前瞻,随着视角的变化,空间画面也由陆而海,从上而下。后三句则显示视线由近而远的渐次推移,极富层次感。“秦皇岛外打鱼船”回应开头一句的“幽燕”,点明地点,又与题目相吻合。“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的意境或也取轧于古人对大海惊涛骇浪的描写,但《浪淘沙》是小令,不直铺叙,用精炼的设问句式写出来,化实为虚,以简驭繁,真乃神来之笔!与其说是写人写船,不如说是以小衬大,将较小的意象置于广阔巨大的空间之中,进一步烘托渲染“白浪滔天”的威猛旷悍,突出风雨中的海天莫辨、浩茫混沌、旷荡无崖的景象,从而扩大作品的空间容量,显示出一种寥廓深邃的宇宙感。(3)这首词写于1954年夏毛泽东到北戴河住过一些日子,在此填了这首词。词中描绘了北戴河壮阔的场景和渔民出海的情形,怀古思今,热情地歌颂了新时代的新生活。故答案:(1)曹操;观沧海;(2)上阙“白浪滔天”从下到上,“秦皇岛外”由近及远;词人视通万里,写出了阔达辽远的境界。

下阙“往事越千年”由今及古,“今又是”又由古及今;词人思接千载,寄托了鉴古颂今之豪情。全词拓展了空间,拉长了历史,时空交错,富有张力,尽显词的时空美。(3)词人鉴古颂今,抒发坚定乐观、奋发进取、改天换地的自豪欣慰之情。【点评】⑴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观沧海》为《步出夏门行》组诗的第一章。这首诗作于曹操屯军无终之时^诗中描写登山所见海上雄浑壮观的景色,是古诗中写景的四百名篇;⑵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⑶本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一般要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8.古诗阅读《舟过安仁》(宋)杨万里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襄邑道中》(宋)陈与义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船夜援琴》(唐)自居易鸟栖鱼不动,月照夜江深。身外都元事。舟中只有琴。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心静即声淡,其问无古今。依据这组诗的某个共同点,分别阐述你对这三首诗的理解。【答案】三首诗都写了船上之景,借助诗人所做之事表达闲适、欣喜之情。《舟过安仁》作者见小渔船上孩童收篙停桨的异常行为,经过更认真地观察、思考,恍然大悟:原来是撑伞聚风,使船前行,饱含疑窦顿解的愉悦,为小童子的聪明,为他们的童真和稚气感到欣喜;《襄邑道中》诗人乘船东行,河两岸上原野落花缤纷,随风飞舞等景物的描述,从路长与时短的对比中突出一路顺风,通过仰卧看云表现诗人一路闲适、喜悦心情;《船夜援琴》诗人身处晴朗之夜,身心澄净,除了舟中的琴,没有任何事情的骚扰,独坐抚琴,当那恬淡自然的声音溶入心海,整个世界永恒而美丽,尽享悠闲自在。【解析】【分析】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舟过安仁》中“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这是诗人看到的情景。两个小孩之所以引起了诗人的注意,是因为他们虽坐在船上,却没有划船,撑船用的竹竿收起来了,船桨也停在那里,这是奇怪的事。由此可见,此时诗人的心情是闲适的,也是比较愉快的,所以才注意到两个孩童的所作所为。

《襄邑道中》全诗写坐船行进于襄邑水路的情景。首句写两岸飞花,一望通红,把作者所坐的船都照红了。次句也写了颜色:“榆堤”,是长满榆树的堤岸;“飞花两岸”,表明是春末夏初季节,两岸榆树,自然是一派新绿。三、四两句,通过仰卧看云表现闲适心情,妙在通过看云的感受在第二句描写的基础上进一步验证了既遇顺风、风速又大,而作者的闲适之情,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表现。《船夜援琴》描写了一副极为宁静的氛围,不动的鸟和鱼,明月倒映如江中,现在除了被拨动的琴弦,没有任何事的打扰,将心沉下,欣赏着这份淡然宜人的景色。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故答案为:三首诗都写了船上之景,借助诗人所做之事表达闲适、欣喜之情。《舟过安仁》作者见小渔船上孩童收篙停桨的异常行为,经过更认真地观察、思考,恍然大悟:原来是撑伞聚风,使船前行,饱含疑窦顿解的愉悦,为小童子的聪明,为他们的童真和稚气感到欣喜;《襄邑道中》诗人乘船东行,河两岸上原野落花缤纷,随风飞舞等景物的描述,从路长与时短的对比中突出一路顺风,通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