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_第1页
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_第2页
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_第3页
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_第4页
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一、积累与运用(共25分)1.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完成不面的题目。丹桂飘香的季节,同学们走出校园进行了一次小型的游学活动,追寻课本中的作家在北京留下的足迹。第一站是老舍的故居,隐匿()在灯市口西街丰盛胡19号。在这个静谧()的小院中,老舍创作了24部戏剧剧本和两部长篇小说,其中引起轰动是《龙须沟》。《龙须沟》这部作品让他获得了“人民艺术家”的称号,《茶馆》成为北京人民艺术社的保留剧目。第二站是史铁生的精神家园——地坛。1972年,在双腿瘫(huàn)的沉重打击下,史铁生“走”进地坛,并与它结下了不解之缘。当人们为《我与地坛》中通透和超越之美而感(kǎi)的时候,很少有人能够想象和体会他的艰难困苦。每个人有自己需要面对命运,而每个人的命运中会有坎坷与曲折,只是呈现出不同的方式而已。甲,乙,丙,丁。(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瘫(huàn)_______感(kǎi)________隐匿()静谧()(2)依据文段内容,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文中甲、乙、丙、丁处正确的顺序是()①只有勇敢地面对命运的残缺②生命本来就是不圆满的③挑战命运④才能体现出生命的价值来A.②①④③ B.②①③④ C.③④②① D.③④①②【答案】(1)①.痪②.慨③.nì④.mì(2)B【解析】【分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字音字形。瘫痪:由于神经功能发生障碍,身体的一部分完全或不完全的丧失运动的能力。感慨:有所感触而慨叹。隐匿(nì):隐藏,躲起来出处。静谧(mì):安静【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语句衔接与排序。由上文的史铁生事例和“每个人有自己需要面对命运,而每个人的命运中会有坎坷与曲折,只是呈现出不同的方式而已”,可以得出结论②“生命本来就是不圆满的”;由此,引出①和③的做法,两者之间的“面对”和“挑战”有前后关系;再由①的“只有”连接到④句的“才能”;因此排列顺序是②①③④;故选B。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班主任提出全班同学一起去紫云山春游的想法,同学们随声附和,纷纷表示赞同。B.我站在泰山主峰玉皇顶极目四望,只见层林叠翠,云环雾绕,美不胜收。C.杨老师上课旁征博引,趣味横生,尤其是他咄咄逼人的气势让学生非常信服。D.从青竹湖到清水塘,再到清华大学,曾晨希同学的成长轨迹真是骇人听闻,让人羡慕不已。【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A.随声附和:意思是形容自己没有主见,人家说什么,也跟着说什么。含贬义,不能形容学生赞同老师的意见。使用不正确;B.美不胜收:意思是美好的东西很多,一时看不过来。使用正确;C.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使人难堪。与“让学生非常信服”不相符。使用不正确;D.骇人听闻:意思是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害怕(多指社会上发生坏事)。不能形容“曾晨希同学的成长轨迹”。使用不正确;故选B。3.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列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B.《皇帝的新装》的作者是印度作家安徒生,《海的女儿》《丑小鸭》是他的代表作。C.《聊斋志异》是清代蒲松龄写的一部文言小说集,“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D.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比如“愚”是谦称自己,“子”是尊称对方,“尊君”是对自己父亲的尊称。【答案】C【解析】【详解】A.《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B.安徒生是丹麦作家,不是印度作家;D.“尊君”是对对方父亲的尊称。故“‘尊君’是对自己父亲的尊称”表述有误;故选C。4.古诗文默写。(1)水何澹澹,__________。(曹操《观沧海》)(2)__________,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3)河流大野犹嫌束,__________。(谭嗣同《潼关》)(4)《<论语>十二章》中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都不可偏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5)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中道出征人思乡之情的深重与急切的诗句是:不知何处吹芦管,__________。(6)诗人常借助丰富的想象来表达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诗人想象明月将思念带给被贬远方的友人,抒发对朋友的同情和关切之情:__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夜雨寄北》)是诗人想象未来重逢之日的欢聚场景,抒发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答案】①.山岛竦峙②.僵卧孤村不自哀③.山入潼关不解平④.学而不思则罔⑤.思而不学则殆⑥.一夜征人尽望乡⑦.我寄愁心与明月⑧.随君直到夜郎西⑨.何当共剪西窗烛⑩.却话巴山夜雨时【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竦、峙、僵、哀、潼、罔、殆、郎、烛”等字词容易写错。5.《朝花夕拾》中,鲁迅写了自己的两位老师——寿镜吾先生和藤野先生;《西游记》中,孙悟空也有两位老师——菩提祖师和唐僧。在“我心目中的好老师”评选活动中,你觉得这四位老师,哪位入选最为合适?请结合名著具体内容,说明你的选择和理由。(100字左右)【答案】示例一:藤野先生是我心目中的好老师。藤野先生治学严谨,学生解剖图画得不准确,他也要指出来。藤野先生关心爱护学生,帮助学生改笔记,和学生谈心,特别是容易被孤立的学生。临别还给鲁迅照片,加以鼓励,令鲁迅终生难忘。示例二:唐僧学识渊博,被唐太宗选定,去西天取经。唐僧作为老师以身作则。面对困难,绝不退缩。在火焰山,沙僧和猪八戒不知所措,唐僧坚定地要向取经处前进,可谓身教重于言教。因此,唐僧是我心目中好老师。【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著中的人物形象。开放性试题,任选一位,结合名著中人物的具体情节,阐释其能称之为“好老师”的理由,言之有理即可。寿镜吾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寿镜吾是鲁迅在三味书屋的老师。他是一个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深受鲁迅的爱戴。在当时比较开明,不打骂学生;对学生既和蔼又严格。他学问渊博,厌恶功名,忠实遵守父训,立志不当官,但在封建社会里,他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都是守旧的。在文中,似乎很严厉,但他的戒尺不常用,可见他是一个严而不厉的人,再看他读书时候自我陶醉的样子,是慈祥的老师形象。藤野先生:《藤野先生》中,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在日本求学时期的老师。他是一个衣着简朴、对外表不拘小节,穿衣服马虎,会忘记戴领结,甚至被误会成扒手;但他也是一位治学严谨、认真负责、热诚待人、没有民族偏见、对学生一视同仁的好老师,他曾为鲁迅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验,临别时还赠送给鲁迅照片,对鲁迅先生影响深远。菩提祖师:《西游记》中的菩提祖师精通三教诸子百家,法力无边,弟子众多,教化广泛,深得一方尊敬,他品德高尚,口碑甚好,与他交往的却不乏樵夫野老,须菩提祖师虽然法力通天,却并不给人以高不可攀、触不能及之感,他更像一位在世间的高士、圣人。菩提祖师曾传授孙悟空七十二般变化、长生不老和筋斗云的法门。他预知孙悟空一定会惹出是非,故要求孙悟空保密,绝不能提起师门状况、习道往事,对弟子要求严格。唐僧:《西游记》中的唐僧受观世音菩萨点化,受唐王指令,去往西天拜佛求经。他老实善良,慈悲为怀,老鼠精和红孩儿两个妖怪变化成凡人被绑在树上求救,他慈悲为怀,一心要救下他们,虽然他有不辨是非之过,但是也是慈悲为怀,一心想要救人;乌鸡国国王晚上托梦给他,含泪向他求救,他也非常同情,慈悲为怀,梦醒后马上叫孙悟空师兄弟展开营救活动;他取经信念坚定,意志坚强,一路从大唐走到灵山西天拜佛求经,毫无怨言;他崇信佛法、严守戒律、目标明确。示例一:菩提祖师是我心中的好老师。他法力无边,弟子众多,教徒有方,在悟空始终一心寻求长生之法时,在其头上敲三下,私下传其七十二般变化、长生不老和筋斗云的法门;同时他对待弟子要求严格,在悟空犯错后,即使看出了悟空的天分,依旧按照规定将悟空赶下山去。这样的老师能够培养出有才能的学生,对学生影响深远。示例二:寿镜吾是我心中的好老师。他在当时比较开明,不打骂学生,对学生既和蔼又严格,虽然他有一个戒尺,但却不常用,教导学生时也很少严厉的呵斥;同时他质朴博学,有着渊博的学识,他读书时极为陶醉,立志不当官,这些都能够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二、阅读(共65分)(一)(7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潼关谭嗣同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从视觉角度,以一种远景式的遥望,展现潼关一带苍茫雄浑的景象。B.第二句从听觉角度渲染出寂寥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感伤的基调。C.第三、四句写黄河浩浩荡荡以及潼关境域内山峦起伏,将写景与言情巧妙地结合。D.诗人把自己的精神投射给高山、大河,这两个意象是其心态与胸怀的外化。7.诗中的“犹嫌束”“不解平”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答案】6.B7.示例一: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河、山以人的情感,写出河的奔腾壮阔和山的巍峨险峻,表达了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示例二: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增强气势,让诗句富有音韵美,突出了河的奔腾壮阔和山的巍峨险峻,表达了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题内容理解。B.“为全诗奠定了感伤的基调”表述错误。第二句“秋风吹散马蹄声”意思是:秋风阵阵总是吹散哒哒的马蹄声。以轻捷、有力的笔调,将“秋风”“马蹄声”引入诗中,不但以听觉形象补充了前一句所造成的视觉形象,进一步渲染出潼关一带独具的氛围,而且打破了原先画面的静态,给全诗增添了一种动感。秋风中那矫健的马蹄声却更能催动豪情。他在壮阔的天地间策马驰骋,感到欣喜,感到痛快,感到精神上的极大的自由。可见并没有所谓“感伤”的基调。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重点诗句赏析。“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意思是:奔流的黄河流入辽阔的草原还嫌太束缚,秦岭山脉进去潼关以后就再也不知道何为平坦。本句将黄河人格化,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写景与言情巧妙地结合起来,融进了诗人要求冲破约束的奔放情怀,是自我性格含蓄而又生动的描绘。写河、山雄伟的气势,表现其奔腾壮阔,让我们感受到诗人渴望冲决罗网,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与豪情,从而看出作者远大的抱负。(二)(1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狼蒲松龄ㅤㅤ①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ㅤㅤ②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ㅤㅤ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ㅤㅤ④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ㅤㅤ⑤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①止有剩骨②恐前后受其敌③乃悟前狼假寐④狼亦黠矣9.翻译下列句子。①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10.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的基本情节依次是:遇狼——御狼——惧狼——杀狼。B.“投以骨”和“复投之”表现了屠夫对狼的怜悯和抱有希望。C.“狼不敢前,耽耽相向”和“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表现了狼的凶狠和狡猾。D.文章主要告诉我们,对待像狼一样恶势力,我们要先作让步,心存幻想,如果其得寸进尺,贪得无厌,就勇敢地进行斗争。11.概括文中狼的形象,并说说这则故事讽喻了什么?【答案】8.①同“只”,仅,只②攻击③睡觉④狡猾9.①骨头已经没有了,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②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10.C11.狼是凶恶贪婪的,是非常阴险狡诈的。讽喻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要失败。【解析】【8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尤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现象。①句意:只剩下骨头。止:同“只”,仅,只。②句意:担心前后都受到狼的攻击。敌:攻击。③句意:他才领悟到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寐:睡觉。④句意:狼也是狡猾的。黠:狡猾。【9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到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①尽:完;而:连词,表转折;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并:一起;驱:追随,追赶;如故:跟原来一样。②之:结构助词,的;变诈:巧变诡诈;几何:多少,这里有“能有多少”的意思;止:只是;耳:语气词,罢了。【1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A.有误,文章的基本情节依次是:遇狼——惧狼——御狼——杀狼。B.有误,“投以骨”和“复投之”表现了屠夫对狼的恐惧、妥协、退让,并非“怜悯”;D.有误,文章主要告诉我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我们不要心存侥幸做出让步,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形象概括和文章主旨的把握。第一问:根据文章第②段“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可知,狼吃完骨头后就还会跟着屠夫,可见狼是贪婪的;根据第④段“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写两只狼图谋前后夹击攻击屠户,一只狼还用假寐的方式迷惑屠户,给另一只打洞的狼创造机会,表现了狼的凶狠、狡诈。因此,可用“贪婪”“凶狠”“狡诈”等形容词来概括狼的形象。第二问:从狼的角度来说,狼是如此的贪婪、凶狠、狡诈,但是最终还是失败了,结合“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可知,作者对狼以及狼一样的人是持讽刺态度的,故可知这则故事讽喻了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论恶人怎样狡诈,最终都会失败的。从屠户的角度来说,屠户开始时心存幻想,充满畏惧,步步后退,换来的是狼的步步紧逼,后来终于醒悟,抛弃幻想和恐惧,勇敢的和狼斗争,并且知道依靠柴草堆,防止狼的前后夹击,识破了狼的诱敌之策,击败了狼。由此启示人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和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点睛】参考译文:一个屠户傍晚回来,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骨头。屠户半路上遇到两只狼,紧跟着(他)走了很远。屠户感到害怕,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就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屠户)。屠户再次扔骨头,较晚得到骨头的狼停住了,之前获得骨头的狼又跟上来了。骨头已经没有了,可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屠户感到处境危急,担心前面后面受到狼攻击。他往旁边看了看发现田野中有个麦场,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里面,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跑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眼瞪着屠户。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过了一会儿,蹲坐在那里的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砍狼的头,又连砍了几刀把狼杀死。他刚刚想离开上路,转身看柴草堆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挖洞,想要从柴草堆中打洞来从后面攻击屠户。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去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掉了狼的大腿,这只狼也被杀死了。他才领悟到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引敌人的。狼也是狡猾的,而眨眼间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三)(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雕花烟斗冯骥才①他被这一大盆金光灿灿的凤尾菊迷住了。②这菊花从一人多高的花架上喷涌而出,闪着一片辉煌夺目的亮点点儿,活像一扇艳丽动人的凤尾,一道瀑布——静止、无声、散着浓香的瀑布。③不知不觉间,他掏出一个挺大的核桃木雕花烟斗,插在嘴角,突然意识到花房里不准吸烟,他慌忙四下窥探,忽见身旁几片肥大浓绿的美人蕉叶子中间,有一张黑黑的老汉的脸直对着他。一双灰色的小眼睛牢牢盯着他嘴上的烟斗,他刚要承认过错,那老汉却和气地说:“没关系,到这边来抽吧!”④这里便是花房的一角,这老汉是花农老范。老范坐在他对面,“唐先生,您还画画不?”他怔住了。“您怎么知道我姓唐?还知道我画画?”“先前,您带学生到这儿来画过花儿,您画得美,美呀……”老范赞美的语气是由衷的,他不禁泛起一阵酸楚和温暖的感动。像他这样一位红极一时的大画家,好比高高悬挂的闪烁辉煌的大吊灯,如今被一棒打落下来,曾经光彩照人的玻璃片片,被人踩在脚下,甚至无人顾惜。难道在这奇花异卉中间,在这五彩缤纷的花的天地里,隐藏着一个知音吗?⑤谁能从这老范身上找到聪慧、美和知识的影子呢?老范身子矮墩墩,微微驼背,穿一身皱巴巴的黑裤褂,沾满污痕;面色黛黑,眼睛小,眸子发灰,动作迟缓而不灵便。发现老范仍不时瞅他嘴上的烟斗。“您来尝尝我的烟斗丝吧?”唐先生诚恳地说。“不!”老范笑眯眯地,“俺是瞧您的烟斗很特别……”⑥他的烟斗是特别。上面雕着一只肥胖的猫头鹰,栖息在一段短短的秃枝上,“这烟斗是我自己刻的。”他说。他想起了靠边站之后的整天无所事事,想起了某天灵机一动用木刻刀雕刻烟斗的感觉,想起了把每只烟斗都当作创作的倾尽心血的狂热,想起了家里摆满一个玻璃书柜的绝妙艺术品——雕好的烟斗。“美,美呀!”对面灰色的小眼睛流露出真切的钦慕之情,“您要是喜欢这烟斗,就送给您吧!”“不,不,俺要不得!”老范固执地一个劲儿摇脑袋。⑦从此以后,唐先生常来花房坐坐,在饱尝冷淡、受尽歧视的他看来,这一片单纯、温厚、自然而然的人情十分珍贵。⑧秋风一吹,又是赏菊的好时节。可唐先生却没有到小花房去。半年前,他被落实了政策,名画家的桂冠重新戴在头上。求画的、求烟斗的,让他忙得不亦乐乎。一天,家中高朋满座。外边又有人敲门。打开门,不觉双目一亮。面前一大盆光彩照人的凤尾菊,花后是半年多未见的老范。“哟,老范,是您呀!”矮墩墩的老范笑眯眯地站在他面前,额上沁出亮闪闪的汗珠,只频频点头。唐先生请老范坐下后,就顾不上再和他搭腔,老范一声不响地蹲坐在屋角,露出满足的神情。后来他发现了身边陈列烟斗的玻璃柜。一下子见到这么多雕着花、千奇百怪的烟斗,他看呆了,不禁发出一声声很特别的赞叹:“美,美,美呀……”没人搭理老范,唐先生感到自己认识这么一位无知的傻里傻气的怪老头很难为情。⑨在又收到老范送的两次花后,唐先生从陈列柜下边一层属于一般水平的烟斗中,选择一只雕工比较简单、刻着五朵牡丹花的,送给老范。“您……”老范喜得声音都震颤了,眼睛像一对灰色的小灯泡亮了起来,双手郑重地接过烟斗,激动地吭吭巴巴,“谢谢您,唐先生,真谢谢您……”⑩又一阵秋风吹起,唐先生倚坐在皮椅上,疲惫不堪。他的一幅画被莫名其妙地定为黑画,他再一次落魄,无人理睬了。这时,他听见有人轻轻叩门。打开门,一盆特大的金光灿烂的凤尾菊正堵在门口。“老范,快请进,请进!”来人把花放在地上,喘着气,“俺是老范的儿子。俺爹今年夏天得了肺炎,走了。他吩咐俺说,他要是不在了,无论如何也要把花给您送来。”“唐先生,您知道俺爹多喜欢您送给他的烟斗吗?临终时,他叫俺把那只烟斗插在他嘴角上。”ㅤㅤ⑪“什么?”唐先生惊愕地问,他好像没听清这句话。他感到心上像压了一块沉重的石板,他后悔,没有把雕刻得最精美的一只拿出来,送给老范……(有删改)12.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A.一盆凤尾菊,一只雕花烟斗,几次普通的交往,表现出人性的大美,也显示了人性的缺陷,小说折射出的社会现象,引发人们深思。B.看到烟斗柜时赞叹“美,美,美呀”,接受雕工简单的烟斗时“谢谢您……真谢谢您”等语言描写,刻画出老范纯朴、木讷、无知、傻气的形象。C.老范的儿子在父亲去世之后,依照叮咛,把一盆特大的凤尾菊送给唐先生,既写出了他的忠厚、孝顺,也表现了他们父子的信守承诺。D.唐先生的画再次被打成黑画,他又落魄了,无人理睬,这种境遇的变化,直接反映了畸形的社会现实,深刻批判了人们的虚伪。13.请赏析第⑨段划线的句子。(从描写方法角度赏析)14.结合上下文,说说第④段画线句“他不禁泛起一阵酸楚和温暖感动”中“酸楚”“感动”的原因分别是什么?15.小说多处写到了凤尾菊,其作用是什么?16.小说中的唐先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试作简要概括。【答案】12.A13.运用了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手法,生动地写出了老范在收到唐先生赠送的雕花烟斗时喜悦、激动的心情,表现出老范纯朴、憨厚的性格特点。14.“酸楚”是因为红极一时大画家被人踩在脚下,甚至无人顾惜。“感动”是因为在这奇花异卉中间,在这五彩缤纷的花的天地里隐藏着一个知音。(或者:酸楚是因为“他”饱尝冷淡、受尽歧视。“感动”是因为“他”得到了单纯、温厚自然而然的人情)15.①凤尾菊是贯穿小说情节的线索,是连接小说中两个人物感情的纽带。花农养凤尾菊,画家喜欢凤尾菊,花农几次给画家送凤尾菊,临终还托付儿子给画家送凤尾菊,画家因凤尾菊而悔悟。②凤尾菊是花农美好心灵的象征,也寄托着作者对美好感情的歌颂。16.①有才华,热爱艺术,绘画雕刻都有造诣。②温良、和善,懂得感恩。③有些势利,有等级观念,顺境时漠视真挚的情意。【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对小说内容理解和概括能力。B.刻画出“老范木讷、无知、傻气的形象”表述错误;第⑧段“老范喜得声音都震颤了,眼睛像一对灰色的小灯泡亮了起来,双手郑重地接过烟斗,激动地吭吭巴巴,‘谢谢您,唐先生,真谢谢您……’”老范真诚赞美烟斗柜,收到别人的礼物时懂得感谢,通过神态与语言描写表现出老范纯朴、真诚的人物形象;C.“表现了他们父子信守承诺的”表述有误。根据第⑧段“唐先生请老范坐下后,就顾不上再和他搭腔,老范一声不响地蹲坐在屋角,露出满足的神情”,第⑩段“他吩咐俺说,他要是不在了,无论如何也要把花给您送来”“唐先生,您知道俺爹多喜欢您送给他的烟斗吗?临终时,他叫俺把那只烟斗插在他嘴角上”可知,老范儿子送来凤尾菊,是对唐先生的感激与美好祝福,并不能体现出信守承诺。与选项内容不相符,错误。D.“直接反映了畸形的社会现实”表述有误。根据第⑩段“他的一幅画被莫名其妙地定为黑画,他再一次落魄,无人理踩了”“打开门,一盆特大的金光灿烂的凤尾菊正堵在门口。‘老范,快请进,请进!’来人把花放在地上,喘着气,‘俺是老范的儿子。俺爹今年夏天得了肺炎,走了。他吩咐俺说,他要是不在了,无论如何也要把花给您送来。’”可知,无论唐先生际遇如何变化,老范对唐先生的诚挚的心从未改变,在临终前还嘱托孩子送花给唐先生,表现了老范的质朴、真诚,暗示(间接反映)社会的残酷,人性的虚伪,与选项内容不相符,错误。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文章内容赏析。根据第⑨段“‘谢谢您,唐先生,真谢谢您……’”可知,运用了语言描写,“眼睛像一对灰色的小灯泡亮了起”分析,此处运用了神态描写,根据“双手郑重地接过烟斗”分析,此处是动作描写,三种描写方式结合,表现了老范在收到唐先生赠送的雕花烟斗时喜悦、激动的心情,其中“郑重地接过”,也表现老范对唐先生的尊敬,对唐先生所赠烟斗的喜爱,表现了老范的纯朴和憨厚。【14题详解】本题考查文章语句的理解。根据第④段“像他这样一位红极一时的大画家,好比高高悬挂的闪烁辉煌的大吊灯,如今被一棒打落下来,曾经光彩照人的玻璃片片,被人踩在脚下,甚至无人顾惜”分析,这句暗示了唐先生的身份和遭遇,根据句中“被人踩在脚下,无人顾惜”即可理解知名画家内心的“酸楚”,根据“难道在这奇花异卉中间,在这五彩缤纷的花的天地里,隐藏着一个知音吗”分析,唐先生因被老范的真诚热情和知音而“感动”。【15题详解】本题考查文章线索的作用。根据第①段“他被这一大盆金光灿灿的凤尾菊迷住了”,第②段“这菊花从一人多高的花架上喷涌而出,闪着一片辉煌夺目的亮点点儿,活像一扇艳丽动人的凤尾”,第⑧段“打开门,不觉双目一亮。面前一大盆光彩照人的凤尾菊,花后是半年多未见的老范”等语句可知,“凤尾菊”贯穿全文,作为文章的线索,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根据第④段“这里便是花房的一角,这老汉是花农老范。老范坐在他对面,‘唐先生,您还画画不?’”,第⑦段“从此以后,唐先生常来花房坐坐,在饱尝冷淡、受尽歧视的他看来,这一片单纯、温厚、自然而然的人情十分珍贵”等语句可知,花农老范喜欢养凤尾菊,画家唐先生喜欢凤尾菊,花房赏花让饱尝人间冷暖的唐先生有了情感寄托,凤尾菊是连接小说中两个人物感情的纽带;联系第⑩段“打开门,一盆特大的金光灿烂的凤尾菊正堵在门口。‘老范,快请进,请进!’来人把花放在地上,喘着气,‘俺是老范的儿子。俺爹今年夏天得了肺炎,走了。他吩咐俺说,他要是不在了,无论如何也要把花给您送来。’”,第⑪段“他感到心上像压了一块沉重的石板,他后悔,没有把雕刻得最精美的一只拿出来,送给老范……”可知,老范临终前还不忘嘱托孩子给自己(唐先生)送凤尾菊,因此悔悟,表现了唐先生情感态度的转变;表现了花农老范朴实憨厚,“凤尾菊”正是花农美好心灵的象征,是善良、真情的象征,表现了作者对人间真情的赞颂。据此作答即可。【16题详解】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解答时,要结合文本内容,从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中把握人物,分析人物形象要客观全面。根据第④段老范的叙述“先前,您带学生到这儿来画过花儿,您画得美,美呀……”,第⑧段“求画的、求烟斗的,让他忙得不亦乐乎”可知:唐先生绘画技艺高,还会雕刻精致的烟斗,这说明唐先生是一个有才华,热爱艺术的人;根据第⑦段“在饱尝冷淡、受尽歧视的他看来,这一片单纯、温厚、自然而然的人情十分珍贵”可知:唐先生对老范很客气,没有因为老范的身份而疏远他;第⑨段“唐先生从陈列柜下边一层属于一般水平的烟斗中,选择一只雕工比较简单、刻着五朵牡丹花的,送给老范”赠送老范烟斗,这说明他还是有善良、温和的一面的,懂得感恩;根据第⑧段“秋风一吹,又是赏菊的好时节。可唐先生却没有到小花房去。半年前,他被落实了政策,名画家的桂冠重新戴在头上”可知:唐先生东山再起时,对于送花到他家的老范,他生了嫌恶之意;结合第⑧段“唐先生感到自己认识这么一位无知的傻里傻气的怪老头很难为情”,第⑨段“唐先生从陈列柜下边一层属于一般水平的烟斗中,选择一只雕工比较简单、刻着五朵牡丹花的,送给老范”可知:他有些势利,有等级观念,顺境时就漠视曾经真挚的情意。据此作答即可。(四)(13分)绣眼与芙蓉赵丽宏①我曾经养过两只鸟,一只绣眼,一只芙蓉。②绣眼体型很小,通体翠绿的羽毛,嫩黄的胸脯,红色的小嘴,它黑色的眼睛被一圈白色包围着,像戴着一副秀气的眼镜,绣眼之名便由此而得。绣眼是江南的名鸟,据说无法人工哺育。一般都是从野地捕来笼养。它的动作极其灵敏,虽在小小的笼子里,上下飞跃时却快如闪电。它的叫声并不大,但却奇特,就像从树林中远远传来群鸟的齐鸣,回旋起伏,变化万端,妙不可言。③那只芙蓉是桔黄色的,毛色很鲜艳,头顶隆起一簇红色的绒毛,黑眼睛,黄嘴,黄爪,模样很清秀。它的鸣叫婉转多变,如银铃在风中颤动,也如美声女高音,清泠百啭。晴朗的早晨,它的鸣唱就像一缕缕阳光在空气中飘动。④两只鸟笼,并排挂在阳台上。绣眼和芙蓉能相互看见,却无法站在一起。它们用不同的鸣叫打着招呼,两种声音,韵律不同,调门也不一样,很难融合成一体,只能各唱各的曲调。它们似乎达成了默契,一只鸣唱时,另一只便静静地站在那里倾听。⑤在鸟儿的欢唱中,日子不知不觉地也欢快起来。⑥一次在为芙蓉加食后我忘记了关笼门,发现时已是一个多小时以后,想那笼子可能已经空了。却没想到,芙蓉依然在茏中欢快地高歌,全然无视洞开的笼门。更没想到的是,从此以后,绣眼的鸣唱声却莫名其妙地消失了。阳台上只剩下芙蓉的独唱,时而高亢,时而低沉。⑦有一天,我突然发现,芙蓉的叫声似乎有了变化,它一改从前那种清亮高亢的音调,声音变得轻幽飘忽起来。那旋律,分明有点像绣眼的鸣啼。莫非是芙蓉在模仿绣眼的歌声来引导它重新开口?然而绣眼不为所动,依然保持着沉默。芙蓉执着地独自鸣唱着,而且唱得越来越像绣眼的声音。而绣眼不仅停止了鸣叫,也停止了那闪电般的上下飞跃。它只是瞪大了眼睛默默地立在那里,仿佛在回忆,在思考。它是在回想自己昔日的歌声,还是在回忆那遥远的自由时光?我感到困惑。⑧日子一天天过去,芙蓉照旧每天欢歌,已多日无语的绣眼显得更落寞了,它整日在笼中一声不吭,常常一动不动地呆立在横杆上。一天下午,我从外面回来,刚进门,就听见阳台上传来很热闹的鸟叫声,那是绣眼的鸣唱,但比它原先的叫声要响亮得多,也丰富得多。我感到惊奇,绣眼重新开口,竟会有如此大的变化。走近阳台一看,我几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鸟笼外,来了另一只绣眼。笼中的绣眼在飞舞鸣叫,笼外的绣眼围着笼子飞舞,不时停落在鸟笼上。那只自由的野绣眼,翠绿色的羽毛要鲜亮得多,相比之下,在笼里的绣眼毛色显得黯淡无光。不过此刻它一改前些日子的颓丧,变得异常活泼。两只绣眼,面对面上下飞窜,鸣叫声激动而急切,仿佛在哀哀地互相倾诉,在快乐地互相询问。⑨那两只绣眼此刻的情状,让我看到了“欢呼雀跃”是怎样一种生动的景象。这情景深深震撼了我:从野地捕来笼养的小鸟,它们无奈地进入人类的鸟笼,痛苦地做了人类的囚徒。绣眼的重新开口,应该是对自由的呼唤吧。想到这里,我小心翼翼地伸出手去,还没碰到鸟笼,就惊飞了笼外那只野绣眼。我打开笼门,再退回到屋里。笼里那只绣眼对着打开的笼门迟疑了片刻,便一蹦两跳,飞出了鸟笼,它拍拍翅膀,飞过楼下的花坛,转眼就消失得无影无踪……⑩它一定是飞到了那个郁郁葱葱的鸟的世界。这样想着,我的内心不觉得欣慰起来。17.请从绣眼的角度概括文章情节。绣眼鸣唱→绣眼莫名停止鸣唱→____________→绣眼因野绣眼的召唤而重新开→___________18.请从修辞角度品析第③段划直线的句子。晴朗的早晨,它的鸣唱就像一缕缕阳光在空气中飘动。19.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运用了对比手法,表达出作者对绣眼的喜爱与赞美之情。B.文章中芙蓉长时间被关在笼中,已经习惯舒适的生活,失去了对自由的追求。C.第③段写出了绣眼毛色鲜艳、容貌清秀、动作敏捷、鸣叫婉转多变的特点。D.文章第⑨段中划波纹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对失去自由的绣眼的同情,也谴责了人类让鸟儿失去自由的行为。20.读了全文并结合下面当今现象谈谈我们人类应深思些什么?当今现象:有人为了取悦自己而牺牲某些动物的自由,强行圈养或笼囚宠物;有人为了大饱自己的口福而滥捕滥杀无辜生灵,使其成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答案】17.①.绣眼冷看芙蓉②.绣眼回归自然18.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早晨芙蓉的叫声给“我”带来的愉悦,表现出芙蓉鸣叫声的优美婉转。19.C20.我们应知道动物和我们人类一样同是地球上生物大家庭中的一员,命运共同,因此我们人类应尊重动物、善待动物、关爱动物、保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解析】【17题详解】此题考查文章脉络梳理和内容概括。本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①—⑤),写“我”养了两只乌:芙蓉与绣眼,日子就在两只鸟的欢叫声中快乐起来了;第二部分(⑥—⑦),写一日忽然发现。阳台上的绣眼不再啼叫,只有那只芙蓉在唱。而且声音越来越像绣眼,似乎在唤起绣眼的记忆;第三部分(⑧—⑩),写后来的一天,一只野绣眼的到来,让家中的绣眼重新发出了幸福快乐的叫声,“我”忽地明白了它需要的是什么,打开笼门,绣眼飞出了乌笼。从绣眼的角度概括文章情节,第一空,根据选文第⑦段“而绣眼不仅停止了鸣叫,也停止了那闪电般的上下飞跃。它只是瞪大了眼睛默默地立在那里,仿佛在回忆,在思考。它是在回想自己昔日的歌声,还是在回忆那遥远的自由时光?我感到困惑”概括可得:绣眼冷看芙蓉;第二空,根据选文⑨段“笼里那只绣眼对着打开的笼门迟疑了片刻,便一蹦两跳,飞出了鸟笼,它拍拍翅膀,飞过楼下的花坛,转眼就消失得无影无踪”、第⑩段“它一定是飞到了那个郁郁葱葱的鸟的世界。这样想着,我的内心不觉得欣慰起来”概括可得:绣眼回归自然。【18题详解】本题考查句子赏析。从修辞的角度来看,把“它的鸣唱”比作“一缕缕阳光”,这是比喻的修辞手法。联系本段“它的鸣叫婉转多变”可知,此处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芙蓉鸟鸣叫的优美婉转。联系作者感情可知,阳光给人以温暖和愉悦,把鸟叫比作阳光,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听到芙蓉鸟叫声后的愉悦心情。【19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分析。C.有误,根据选文第③段“那只芙蓉是桔黄色的,毛色很鲜艳,头顶隆起一簇红色的绒毛,黑眼睛,黄嘴,黄爪,模样很清秀。它的鸣叫婉转多变”,很显然在写“芙蓉”,不是写“绣眼”;故选C。【20题详解】本题考查拓展运用和主观表达。结合材料中所列举的现象,从与和动物之间和谐相处这一方面加以分析阐述,言之有理即可。示例:自然界中的生物都是互相依存的,正因为有各种动物,我们的地球家园才能美好。因此,我们要善待动物,保护动物,学会与动物和谐相处,共建美好、和谐的地球生态家园。

(五)(1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材料一】①为了保护学生视力,让学生在学校专心学习,防止沉迷网络和游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②《通知》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确有需求的,须经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应将手机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③《通知》强调,学校要将手机管理纳入日常管理,制定具作办法,明确统一保管的场所、方式、责任人、提供必委保管装置。应通过设立校内公共电话、班主任沟通热线等途径,解决学生与家长通话需求。不得使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④《通知》指出,学校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强教育引导,让学生科学理性对待并合理使用手机,避免简单粗暴管理行为。各校要做好家校沟通,家长应切实履行教育职责,形成家校协同育人合力。《通知》要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工作指导,及时解决学校手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教育督导部门要加强日常监督,确保有关要求全面落实到位,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材料二】①教育部这一新规公布后,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就此新规,光明中学程校长接受了记者的采访。②记者:穆校长,您对此项规定有何看法呢?③穆校长:学校非常赞成教育部对手机管理的规定。这样的措施不仅能够改变学生普遍存在的“低头一族”的现象,可以起到保护视力等有利于学生身体健康的作用,同时还能改善学生边学习边刷微信,甚至不动脑筋直接查找答案等不良行为。④记者:______⑤穆校长:教育部的规定中,“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其中“原则上”的表述为学校结合不同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差别化管理,预留了空间。所以我们会考虑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措施。【材料三】图注:箭头代表对另一个因素积极(+)或消极(一)的影响。【材料四】北京师范大学著名心理学家陈会昌教授跟踪研究北京208个普通孩子的社会行为与家庭教养方式长达20年,研究结果发现:每个孩子身上都有自控力和主动性“两颗种子”,孩子成长最理想的状态,就是两颗种子都饱满地、和谐平衡地得到发展。第一颗种子的核心品质是自我控制力,是控制自己、按照外界环境提出的要求,学习社会期望的知识、技能,完成成人要求的任务的能力:第二颗种子的核心成分是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出于个人内在兴趣、动机和愿望,自发地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的能力。21.阅读材料一,下列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教育部以《通知》形式,明确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B.《通知》实际上也禁止中小学生在校外等其他场合情形下的手机使用。C.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教育督导部门要加强日常监督,确保有关要求全面落实到位。D.要想真正有效加强教育引导,教育部门、学校、家长责无旁贷,要形成合力。22.认真阅读材料二,为记者设计一个采访问题。23.根据材料三、材料四,分析材料——《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提出的必要性。【答案】21.B22.请问是任何情况都不可以带手机入校园吗?23.手机成瘾对孩子的睡眠质量、注意力、自我控制力都有消极影响,而这些都与学业表现息息相关,因此拒绝手机进校园很有必要性。另外,自控力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拒绝手机进校园也是帮助孩子培养自控力的重要方式之一。【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和辨析。B.有误,根据材料一“《通知》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确有需求的,须经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应将手机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可知,《通知》并未提到“禁止中小学生在校外等其他场合情形下的手机使用”,选项无中生有;故选B。【22题详解】本题考查采访词。根据材料二第⑤段“‘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其中‘原则上’的表述为学校结合不同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差别化管理,预留了空间。所以我们会考虑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措施”可知,穆校长回答是针对“中小学生”带手机进校园的现象,也指出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管理,不会“一刀切”,即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带手机进校园,可据此提出问题。示例:穆校长,是不是学生在任何情况下都一律禁止带手机进校园呢?【23题详解】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提炼和概括。根据材料三,“智能手机成瘾”对“睡眠质量”和“注意”“自我控制”都会造成消极的影响,而只有拥有良好的“睡眠质量”,集中“注意”,“自我控制”,才能让学业取得进步,据此可知,《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中“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是很有必要的;再根据材料四“每个孩子身上都有自控力和主动性‘两颗种子’,孩子成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