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三重点知识点考点串讲复习课件(1-8课)_第1页
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三重点知识点考点串讲复习课件(1-8课)_第2页
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三重点知识点考点串讲复习课件(1-8课)_第3页
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三重点知识点考点串讲复习课件(1-8课)_第4页
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三重点知识点考点串讲复习课件(1-8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知识串讲教材知识体系一、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第1、2课)二、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第3、4、5课)三、人口迁徙、文化交流与认同第6、7、8课)四、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第9、10课)五、战争与文化交流(第11、12、13课)六、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第14、15课)七、信息革命与人类文化共享地域文化发展交流与传播的途径传承、保护、共享多样性交互性传承性着重通过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主要方式、途径和载体,展现中外历史上重要文化产品和文化成就交流传播的过程,以及对不同文化发展变化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时空史观】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1.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中华文明多元起源;以中原华夏族为核心;推动着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的形成东夷西戎南蛮北狄(1)起源——原始社会思考1:读图分析中华文化的起源的特征①华夏认同: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2)春秋战国——华夏认同、百家争鸣②百家争鸣(中外历史纲要上P12、P13)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1.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1)起源——原始社会学习聚焦: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各家学派针对当时社会现实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纲要》上册P12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术往往主动触及时事,注重矫正社会弊病。“拨乱世,反之正”,虽最早由儒家提出,却无疑是诸子百家的共同愿景。这反映了A.各学派学术研究领域的局限性 B.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的一致性C.儒家思想所具有的政治前瞻性 D.巨变时代知识分子的担当精神(3)秦汉——文化主流的确立秦朝:推崇法家思想。汉初:道家“无为而治”汉武帝: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主流建立“太学”和地方官学,设五经博士,儒学独尊地位确立(纲要p21)(4)魏晋南北朝——文化主流的确立百家争鸣①背景②代表人物:儒家的代表人物为孟子和荀子。道家的代表是庄子,崇尚逍遥自由。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相生相胜”理论。墨家的代表墨子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尚贤”。法家代表韩非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了中央集权③影响: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理论思想基础。

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知识链接】经济:社会经济发展(铁犁牛耕出现、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政治: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阶级关系: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提出政治社会主张思想文化:私学兴起,学术下移,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先秦儒学:孔子、孟子及荀子的思想1.孔子①核心思想:仁和礼;②为政以德;敬鬼神而远之③教育上提倡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创办私学,整理六经2.孟子①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政②性善说:仁、义、礼、智3.荀子①性恶说;隆礼重法②君舟民水的民本思想。【知识链接】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1.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4)魏晋南北朝——文化多元①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东汉末年,道教兴起,

儒、佛、道交汇融通的景象;②魏晋玄学盛行,逃避现实政治斗争、崇尚老庄,政治上应当“无为”,生活作风上要任其“自然”,社会风气上崇尚“清淡”(5)隋唐——文化融合与发展创新③唐中期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纲要上P42)①唐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②武则天时期佛教禅宗成为主流并对世影响最大,佛教完成本土化;(6)宋元——理学形成,文化高度繁荣(概念)理学: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形成,包括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理论体系。代表:北宋程颐程颢、南宋朱熹地位:理学的集大成者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1.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6)宋明——理学形成,陆王心学(完成填空)结合教材掌握关于“理学”的基本内容:组成

基本主张认为“

”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人生的目标是“

”,即通过道德修养克服

的欲望,达到“

”的精神境界“

”,认为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

”,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哲学范畴

倾向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方法论天理存天理,灭人欲过度圣人格物致知理客观唯心主义(理是外在的、客观的)(吸收佛、道)评价:积:理学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南宋后程朱理学收到官方尊崇,产生深远影响。消:宣扬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1.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6)宋明——理学形成,陆王心学心学派别代表人物主要主张(理是内在的)陆九渊王守仁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致良知、知行合一(陆王)心学(7)明清——批判继承到禁锢①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明朝后期的李贽为代表②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等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明代王艮在传承阳明心学的基础上,提出“百姓日用即道”,认为“道”就存在于百姓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这反映了心学

A.逐步走向大众化、世俗化 B.进一步得到民众的支持C.理论体系发生根本变化

D.逐步背离传统民本思想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1.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6)宋明——理学形成,陆王心学(7)明清——批判继承到禁锢(8)鸦片战争后——救亡图存成为主流林则徐的《四洲志》、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思想、徐继畬的《瀛寰志略》是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8)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的兴起①开始: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②阵地:北京大学和迁往北京的《新青年》杂志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③代表: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等④影响:抨击封建思想,科学与民主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9)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1.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9)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①时间和宣传中心:俄国十月革命后开始,北京和上海是宣传中心②代表人物及概况a.1919年,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1920年发起马克思学说研究会b.1920年,陈独秀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c.李达、陈望道、李汉俊等人,投身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翻译和宣传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2.中华优秀文化的内涵重视以人为本,强调民本思想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主张和而不同123654中华文化的内涵人本在政治伦理上的体现影响:这些思想不仅在各国掀起人才使用革故鼎新的大变革;也对历史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境界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3.中华优秀文化的特点(1)本土性:本国风情,地域特征。(2)多样性: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3)包容性: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4)凝聚性: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5)连续性:绵延不绝,传承至今,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4.中华优秀文化的价值(1)对民族: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2)对个人: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体现着价值标准,影响着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3)对国家: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

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二、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1.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1)吸收融合印度佛教文化过程两汉之际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佛教日益兴盛,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隋唐时期①玄奘前往天竺取经②主张顿悟成佛的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宋明时期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影响积极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风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消极佛教文化宣扬的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二、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1.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2)西学东渐①古代明末,利玛窦等带来西方科技知识,刊印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方以智等人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17世纪,清政府任命来自欧洲的汤若望、南怀仁等人主持钦天监工作清朝前期,传教士运用欧洲测绘技术,帮助清廷绘制了较为精确的全国地图(纲要上P87)②19世纪中叶:林则徐和魏源主张学习西方,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③19C60S洋务派:①1862年设立京师同文馆,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②创办一些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赴欧美学习③1868年,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创办④19世纪末:康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展开;⑤20世纪初: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学说在中国传播,成为辛亥革命的思想武器洋务思想及活动⑥近代西方的工程技术、科学理论以及社会改革等内容传入中国。(选必三P10)①主张引进资本主义国家新的军事和生产技术。(纲要上P97)②1862年设立的京师同文馆相继开设了英文、法文和俄文等馆,还增设了天文算学馆。③1864年,美国人丁韪良完成了美国惠顿所著《国际法原理》的中文翻译工作,奕䜣资助此书以《万国公法》为名在中国印行,这标志着源自西方的国际法被正式介绍到中国。(选必一P71)④1868年,专门引进、翻译西方书籍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翻译馆创办,大量军事、工程方面的书籍得到翻译。⑤清政府开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赴欧美学习,严复、詹天佑是中国较早接受西方教育的近代知识分子。康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展开知识链接纲要上5.3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戊戌变法a.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梁启超:《变法通议》b.变法过程:“公车上书”拉开了序幕;“明定国是”诏书颁布,开始百日维新;变法失败c.失败原因:守旧势力强大,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把希望寄托在并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d.历史意义: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学说在中国传播,成为辛亥革命的思想武器知识链接纲要上6.1辛亥革命:a.邹容撰写的《革命军》:论证了推翻清朝统治、实行革命的正义性和必然性b.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成为中国同盟会纲领,在《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二、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1.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2)西学东渐⑥1915年新文化运动,吸收民主与科学的思想⑦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陈独秀、李大钊等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

五四运动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知识链接纲要上7.1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五四运动的意义:(1)性质:①知识分子、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②是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③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2)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3)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开始标志主要阵地核心主张指导思想历史影响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并迁往北京)北京大学和《新青年》杂志①要拥护“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礼教、礼法、贞洁、旧伦理、旧政治②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③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④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民主与科学(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①在《新青年》推动下,各地拥护新文化运动刊物纷纷出版,全国报刊面貌为之一新;②是一场文学革命,推动了白话文的逐渐普及③妇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口号的提出,也使这场运动所涉及的内容远比辛亥革命时期更为广泛和深刻④抨击了封建思想,推动思想文化革新,有着解放思想的重要意义(选三4)(纲上117)1914年,陈独秀首次以“独秀”的署名发表《爱国心与自觉心》,文章指出“中国语言,亦有所谓忠君爱国之说。惟中国人之视国家也,与社稷齐观,斯其释爱国也,与忠君同义”,并指出国人没有建立近代国家的“自觉心”,判断“国民智力不足以建国”。陈独秀的这一思想主张()A.将矛头直指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B.阐发了新文化运动发起的初衷C.是对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运用D.颠覆了封建旧文化的统治地位1915年新文化运动,吸收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对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辐射影响文化思想(1)汉字:①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

②各国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本国文字,推动了当地的文化交流和发展(2)儒学:①3-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②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3)佛教:大约在4世纪以后,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各国佛教得到发展社会制度(1)朝鲜的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国(2)7世纪,日本大化改新,以唐制为蓝本(3)越南的教育体制主要移植于中国,科举制度跟中国的基本一样(4)在律令、建筑、绘画、音乐、习俗等方面,也深受唐文化影响二、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2.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东亚文化圈:在古代是以中国为主,包括了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地。其主要特征包括汉字表达的种种文化模式、以儒学为主的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中国佛教和至唐朝臻于完善的律令制度。移民与文化传播二、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2.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14世纪末,中国人进入琉球,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逐渐在琉球传播

15世纪,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在当地传播中华文化

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扩大并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a.概况:明成祖派遣郑和远航海外。郑和先后七次率船队出海,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b.地位: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主要目的是“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但是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

二、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2.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四大发明的外传——科学技术①8世纪以后,造纸术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②13世纪火药传入欧洲,推动火药武器的发展,骑士阶层日渐衰落③指南针促进了远洋航行,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④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儒家文化对启蒙思想家产生重要影响——思想文化茶、丝绸等传统中国特产和中式建筑成为欧洲社会的风尚丰富世界文明的内涵,促进文明的多元发展辐射其他国家,推动文明的交流互鉴助力世界难题的解决,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3.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价值【时空史观】第二单元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单元时间线索:公元前公元前公元前公元前公元前公元前

4000年3100年1500年1000年5世纪4世纪古代西亚苏美尔文明产生印度吠陀时代古典希腊文化2世纪4世纪5世纪7世纪9世纪12世纪15世纪16世纪古代朝鲜、日本文化美洲印第安文化中古西欧基督教文化古代埃及初步实现统一单元阶段特征:1.古代西亚和北非文化: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和古代埃及文明,深刻影响了地中海周边区域;阿拉伯人融合了东西方文化遗产,阿拉伯帝国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2.欧洲文化:古典希腊和罗马的文化对欧洲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古西欧形成了基督教文明;拜占庭帝国和俄罗斯的文化深受东正教的影响。3.南亚、东亚与美洲文化:南亚的古代印度文化颇具特色;东亚的朝鲜和日本文化及东南亚文化既有本土文化的底蕴,又受到中华文化等外来文化的影响。美洲印第安人独立发展出了特色鲜明的古代文化。/video/BV1yt4y1Q72T?t=338.8B站5分钟看懂古埃及文明西亚的地理范围选必二:古代西亚的经济1.西亚是最早农业革命的发生地:小麦、大麦的原产地2.青铜器最早出现在西亚、北非;赫梯人率先掌握冶铁技术3.前22-21世纪,两河流域出现经营借贷的商人,神庙宫廷也从事房贷,前8-7世纪,小亚细亚出现金属货币4.前3500-前3100,两河流域苏美尔地区出现最早的城市。阿拉伯半岛小亚细亚两河流域知识链接:三、古代西亚、非洲的文化苏美尔文明(前3500产生)阿卡德王国时期(前24C-前23C)乌尔第三王朝(前22C末-前21C末)汉谟拉比时期古巴比伦王国(约前18世纪)赫梯时期(约前17C-前13C)亚述帝国时期(前8C-前7C)波斯帝国时期(前6C-前4C晚期)(君主专制制度)马其顿帝国(公元前4C晚期消灭波斯)罗马帝国教材中出现过的古代西亚重要文明或政权:古代西亚的政治知识链接:三、古代西亚、非洲的文化三、古代西亚、非洲的文化文字文学数学艺术法律楔形文字是苏美尔人创造的目前所知的世界上最早的文字,它是用削尖的芦苇杆或木杆在泥板上压出一道道的笔画,每道笔画看起来都像楔子。《吉尔伽美什》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史诗,其中包括著名的洪水故事。苏美尔人发明了60进制,用于测量土地、计算粮食产量和人工。苏美尔人泥偶雕像生动有趣,壁画主题多样,别出心裁;亚述帝国王宫规模宏大,大门上标志性雕刻是人首飞牛(既是王宫的守护神,又是国王权力的象征);波斯王宫装饰豪华,雕梁画栋,多幅雕刻刻画了臣民进贡的场景,体现了专制帝国统治者的威严。《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它宣扬君权神授,炫耀国王的功德,反映了古巴比伦王国政治、社会和经济等多方面情况,是研究古代两河流域历史的重要资料。1.古代西亚的文化某同学在学习亚非文明古国时査找了一张地图,相关内容标注正确的是()A.将阿拉伯数字标注在①B.将人首飞牛石雕标注在②C.将莎草纸制作标注在③D.将大小麦原产地标注在④选必二:古代埃及的经济P4.古埃及的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种庙占有;以尼罗河为中心的农业体系决定了埃及的命运P20.用杠杆原理进行灌溉P36.金字塔壁画上有交换场景,对外贸易控制在国家手中BC16-BC11.出现较完备的借贷合约;P38.BC11开始用铜块银块做货币BC3000.契约在古埃及广泛使用知识链接:三、古代西亚、非洲的文化2.古代埃及的文化时空定位:时期时间发展历程文明起始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100年左右公元前5000年出现了最早的新石器文明,公元前3100年左右,古埃及统一古王国时期公元前2920年至公元前2152年修建金字塔、大型神庙,领土扩张至努比亚地区中王国时期公元前2065年至公元前1781年进行军事扩张,埃及各地出现很多地方性的墓葬群。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年至公元前1075年底比斯成为全国的政治与宗教中心,修建了很多雄伟的纪念性建筑后埃及时代与异族统治公元前1075年至公元前394年埃及分裂,先后被波斯、马其顿、罗马征服,随着基督教的兴起公元4世纪埃及文明宣告终结三、古代西亚、非洲的文化2.古代埃及的文化文字文学建筑历法数学医学埃及人创造了象形文字,由表音符号、表意符号和限定符号组成,在莎草纸上书写(那尔迈调色板是象形文字文物的代表)。埃及人创造的神话包括世界诞生和人类起源等内容;诗歌大多是宗教诗,也有爱情诗;哲理故事传达着埃及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散文故事包含寓言和传记等。埃及给统治者修建了豪华的陵墓金字塔;法老们修建了众多神庙,表达自己对神的敬畏,祭司们宣扬法老是神的化身,法老则赐予神庙大量财富(卡尔纳克神庙为代表之一)。埃及人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太阳历是古代世界最精确的历法之一。该历法将一年分为三季,分别是泛滥季、播种季和收获季,每季四个月,年末另加五天为节日。古罗马的凯撒在制定作为今天公历重要基础的儒略历时,吸收了埃及历法的成就。金字塔的建造证明了埃及人在数学方面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许多埃及医生就职波斯帝国宫廷。三、古代西亚、非洲的文化2.古代埃及的文化阿拉伯帝国(632年-1258年)7C初穆罕穆德创立伊斯兰教;622年迁居麦地那,建立政权;8C中期建立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鼎盛时期;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宗教大全;阿拉伯人在东西方交流中扮演重要角色。前6C——4C晚期4C末分裂,5C后期西罗马帝国灭亡4C晚期消灭波斯帝国时空定位:三、古代西亚、非洲的文化3.阿拉伯文化文学代数学天文学医学数学地位①“悬诗”②《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最有代表性和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其中的很多故事来源于古代埃及和西亚等地的民间传说,比较有名的是《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阿拉丁和神灯》。该书在中国广泛流传,但丁《神曲》和莎士比亚《终成眷属》等都受其影响。伊本·穆萨的《积分和方程计算法》,把代数学发展为独立学科。白塔尼修正了计算太阳和部分行星轨道的方法,证明了发生日环食的可能性,他的《萨比天文历表》曾被欧洲哥白尼等人多次引用。伊本•西那的《医典》是一部医学百科全书,传入欧洲后被翻译成拉丁文,长期用作医学的标准教科书。印度的数字符号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至今仍被称为“阿拉伯数字”。阿拉伯人吸收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他们广泛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文献,融合东西方文化,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称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三、古代西亚、非洲的文化3.阿拉伯文化四、欧洲文化的形成1.欧洲文化的源头——古典希腊文化与罗马文化【知识链接】古希腊的政治、经济状况政治:小国寡民的城邦政体经济:工商业经济、海外贸易发达;社会:平民阶层力量强大;地理:多山地少平原,三面环海

多优良港湾;“古典时代”:时间:公元前5世纪——前4世纪上半叶特征:古希腊文化高度发展的时期;雅典民主政治的高峰时期;公元前公元前公元前公元前公元前公元前公元前

公元前公元前

20世纪12世纪11世纪9世纪8世纪6世纪

5世纪4世纪

2世纪爱琴文明荷马时代古风时代古典时代希腊化时代(1)古希腊文化四、欧洲文化的形成1.欧洲文化的源头——古典希腊文化与罗马文化(1)古希腊文化哲学:产生背景:①产生于希腊人对宇宙起源和人生意义等自然和社会问题的知识追求②古希腊哲学家力图用理性的思维方式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代表人物:“三大哲人”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探讨人生哲理和社会伦理,用对话的形式提出哲学思想创建“学园”将哲学和数学知识融会贯通,对几何学作出重要贡献“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对欧洲科学知识系统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P22:从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定义中了解古希腊戏剧的表演形式和教育功能。【答案】(1)表演形式:①通过打手势等动作进行模仿某些物体;②通过才大声地背诵台词,用语言进行交流;③用怜悯与恐惧的表情来吸引观众(2)教育功能:①将文化转化成乐于接受的娱乐形式进行传播,起到对市民进行教育的作用;②戏剧是对古希腊民族文化的传播,是对古希腊人民所做的传统文化教育;③古希腊戏剧是对民众的民主平等思想的教育。四、欧洲文化的形成1.欧洲文化的源头——古典希腊文化与罗马文化(1)古希腊文化文学:①《荷马史诗》:成为后世西方文学创作的源泉②戏剧:古典时代希腊文学的最高成就,悲剧和喜剧是杰出代表雕塑:《掷铁饼者》是人物雕塑的典范;建筑成就:帕特农神庙史学成就——古希腊是欧洲史学的源头①“史学之父”希罗多德的《历史》开创了叙事体的撰史体裁②“政治史传统的奠基人”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是西方史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认为,“使战争不可避免的真正原因是雅典势力的增长和因而引起斯巴达的恐惧”。后人把这一现象称为“修昔底德陷阱”。——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等你认为应如何避免落入“修昔底德陷阱”。避免:“修昔底德陷阱”论是后人的引申,传统大国与新兴大国之间除了对抗,还可合作,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防止战略误判。四、欧洲文化的形成1.欧洲文化的源头——古典希腊文化与罗马文化(2)古罗马文化罗马王政时期前753~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前509~前27年罗马帝国前27~476年罗马帝国灭亡1453年时空定位:法律文学史学建筑历法①《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于公元前450年左右颁布,虽然法律内容以维护贵族和富人的财产利益为核心,但明文公示和按律量刑限制了贵族滥用权力,规范了社会契约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平民利益,成为后来陆续颁布的一系列公民法的基础。②罗马帝国时期法律制度更加完善,罗马法体系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对后世国家的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卢克莱修、西塞罗和维吉尔是古罗马时期最杰出的文学家。李维的《罗马史》和塔西佗的《编年史》代表了古罗马史学的最高成就。万神殿(至今唯一保存完整的罗马帝国时期的建筑物)、大竞技场等是罗马建筑风格的代表。四、欧洲文化的形成1.欧洲文化的源头——古典希腊文化与罗马文化(2)古罗马文化凯撒时期制定的儒略历后经修订成为世界通用的公历四、欧洲文化的形成2.中古西欧文化——以基督教文化为特征的地域文化中世纪:指从公元5世纪后期到公元15世纪中期,是欧洲历史三大传统划分(古典时代、中世纪、近现代)的一个中间时期。始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终于公元1453年东罗马帝国的灭亡,最终融入文艺复兴运动和大航海时代(地理大发现)中。术语“黑暗时代”一般指中世纪早期。回顾中古西欧政治经济的主要特征。政治:封君封臣制度、世俗王权和基督教会的权力长期并立。经济:庄园与农奴制度文化特征:在中古时期,西欧地区形成了以基督教文化为特征的地域文化。知识链接:基督教文化世俗文学①神学(研究教义)◆代表人物及作品:托马斯•阿奎那《神学大全》。◆特点:a.神学家用形式逻辑论证基督教教义,维护基督教会和封建主的统治。

b.神学家思维方式源自古希腊哲学,对西欧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很大影响②《圣经》(阐述教义):对西欧文学艺术有重要影响,文学艺术创作的很多素材来自其中的元素。①骑士文学◆特点:大多反映骑士阶层的道德和理想。◆体裁:叙事诗(主要颂扬国王的武功伟业和骑士英雄的传奇)和抒情诗(爱情主题是对教会禁欲主义的挑战)。◆代表作:《罗兰之歌》②市民文学◆特点:主要叙述市民家庭的爱情生活和悲欢离合,抨击贵族的专横和教士的贪婪。◆体裁:寓言、诗歌和戏剧等。◆代表作:《列那狐的故事》四、欧洲文化的形成2.中古西欧文化——以基督教文化为特征的地域文化评价:消极:少有科学成就;积极:①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传统

②为后来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科学革命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四、欧洲文化的形成3.拜占庭、俄罗斯文化——东正教文明区域(1)拜占庭文化①395年罗马帝国分裂②1054年基督教分裂③地处欧、亚、非三洲交界处基督教文化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北非西亚背景:表现: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文化,融汇了基督教文化和来自西亚、北非的文化①宗教:东正教是拜占庭帝国的国教②法律:查士丁尼在位编纂《罗马民法大全》

意义:a.为传承罗马法作出了贡献b.对欧洲的法学思想和法制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c.是拜占庭文化的标志性成就③拜占庭帝国保存了大量希腊古典书籍。④其建筑和雕塑艺术也继承了古希腊、罗马的遗产并有所发展四、欧洲文化的形成3.拜占庭、俄罗斯文化——东正教文明区域(2)俄罗斯文化被金帐汗国征服莫斯科公国建立16世纪初沙皇俄国154717世纪末地跨两洲的庞大帝国基辅罗斯9世纪13世纪进入基督教文化圈10世纪中叶时空定位:宗教文学建筑拜占庭帝国灭亡后,俄罗斯成为东正教的中心,东正教逐渐成为君主专制统治国家的工具。史诗《伊戈尔远征记》是基辅罗斯时期最杰出的文学作品。圆顶多塔风格的教堂建筑与西欧中古时期的哥特式教堂建筑形成鲜明对比,被视作东正教象征。四、欧洲文化的形成3.拜占庭、俄罗斯文化——东正教文明区域(2)俄罗斯文化:深受拜占庭文化和东正教的影响创作于12世纪的史诗《伊戈尔远征记》,是基辅罗斯时期最杰出的文学作品。对此说法正确的是A.主要叙述中世纪民众的爱情生活和悲欢离合B.此书会涉及到基辅罗斯反抗蒙古西征的相关史实C.书中反映了古代斯拉夫民族的历史、传说和风土人情D.所在地区逐渐受罗马天主教会影响,哥特式教堂林立五、南亚、东亚与美洲文化1.古代印度文化BC1500年4-6世纪旃陀罗笈多笈多帝国13世纪突厥人德里苏丹国16世纪蒙古人莫卧尔王朝荼印度教伊斯兰教婆罗门教佛教佛教产生包括今天南亚次大陆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等广大地区五、南亚、东亚与美洲文化1.古代印度文化(1)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2)佛教:(3)印度教:实质是森严的等级制度,《吠陀经》为主要经典公元前6世纪产生,提倡“众生平等”和忍耐顺从4世纪时,在古代婆罗门教的基础上兴起,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文学:诗歌总集“四吠陀”,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艺术:多与宗教有关,佛塔、石柱、石窟数学:发明了包括0在内的十个数字符号,提出了按位计值的方法文字:印章文字是古代印度早期文化的代表

梵文是古代印度最有代表性的文字

巴利文影响东南亚国家的文字发展宗教文化:影响:印度的佛教、文字语言、建筑艺术、思想以及风俗习惯等在东南亚产生了广泛影响(佛教和印度教的特征在柬埔寨吴哥窟中都有体现)。五、南亚、东亚与美洲文化2.古代朝鲜文化公元前5世纪前后,朝鲜出现青铜器,后出现铁器类别时间成就①天文学7世纪庆州瞻星台,东亚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②历史学

12世纪朝鲜现存最早的正史《三国史记》15世纪《高丽史》仿照中国史书的编写体例③文字15世纪朝鲜世宗创制朝鲜文字“谚文”④音乐舞蹈源远流长,特色鲜明科学成就:⑴中国对朝鲜的影响:中朝文化交流①佛教、道教、儒学从中国传入朝鲜②朝鲜的典章制度、文字、学术文化、风俗习惯等受中国影响(中央集权;三省六部、地方十道;土地国有;科举选官;建立学校教育

制度,传播儒家文化和汉文学,中国儒家经典和辞章之学广为传播)③学习中国汉字,创造本民族文字(谚文)④仿照中国的史书体例编写历史,如《高丽史》⑵朝鲜文化对中国影响:朝鲜半岛的乐舞传入中国谚文是一种参考借鉴汉字方体形态的方块拼音文字。五、南亚、东亚与美洲文化3.古代日本文化思想文学建筑艺术文字其他①神道:古代日本人认为,太阳、海等都有神灵,应该加以崇拜,神道逐渐发展起来;7世纪,天皇制度形成,天皇为巩固权力,自称是太阳神的后裔。②武士道:12世纪以后,随着武士阶层的崛起,神道融合了佛教等外来文化,逐渐形成了武士道,它在日本历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诗歌集《万叶集》和小说《源氏物语》(作者为紫式部)享誉世界文坛。法隆寺是日本古代建筑的代表。大和绘和浮世绘都是极具特色的日本绘画艺术。日本人先是直接使用汉字,后来根据日本语言的发音,借用汉字的楷体笔画和草体,分别创制了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中国的制度、儒学、佛教等深刻影响了日本文化的发展。大和绘:日本10世纪前后产生的民族绘画。以贵族的日常生活为题材,具有华丽的特征。多画在隔扇和屏风上。浮世绘:日本江户时代的木刻版画艺术,为顺应市民经济文化发展而产生,表现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百态和流行时尚。五、南亚、东亚与美洲文化4.古代美洲文明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印加文化宗教都是多神崇拜;玛雅人崇拜自然神,其中创造之神伊查姆•纳是最重要的神,兼具其他神的本领;在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的信仰中,太阳神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文字文字独特图画文字没有书面语言,结绳记事历法玛雅历(太阳历)按照月亮的运行计算出阴历太阳历和太阴历建筑金字塔,并在塔顶建起祭祀神灵的神庙,祭司也在塔上观察天象羽蛇神金字塔神庙祭坛特诺奇蒂特兰城驿道和太阳庙数学创造出20进制,知道“零”的概念在数学计算上也使用20进制(医学)会使用麻醉剂,能进行人体解剖印第安文化衰亡原因:a.西方殖民者的武力征服和掠夺;疾病、瘟疫等灾害b.缺少与外界的沟通和交往;内部之间的交往有限,无法相互借鉴进步。【阶段总结】第三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单元时间线索:公元前公元前

2千纪2世纪2世纪3世纪6世纪1492年约16世纪18世纪19世纪中叶20世纪单元阶段特征:印欧人早期迁徙发现美洲、美洲族群变化大洋洲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华工出国经济全球化难民问题1.古代:游牧民族大迁徙对亚欧大陆主要区域文化的形成和转型产生重大的影响;2.近代:欧洲人的殖民扩张改变了美洲和大洋洲的人口结构,造成了非洲人口的严重损失,驱动亚洲劳工的大量迁移,导致文化重构,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3.现代:人口迁徙的主要动力是经济全球化,战争灾难和经济等是造成难民群体的重要因素,现代移民社会面着文化认同的新课题。目的:求生存谋发展人口迁移文化交融文化认同原因和动力单元主题内在联系:起源及生活方式迁徙概况东欧平原,游牧民,驯养了马匹,制造了马拉战车进入小亚细亚进入伊朗高原进入巴尔干地区进入印度河、恒河流域被称为赫梯人被称为波斯人与当地居民融合,形成古代的希腊人被称为雅利安人时间:长期性空间:西起欧洲、东到印度方式:武力征服、与被征服者融合特点六、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1.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东欧平原赫梯人波斯人希腊人雅利安人凯尔特人六、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1.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

公元前15-14世纪,小亚细亚东部的赫梯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后传入两河流域、中亚、北非和欧洲。---选择性必修2p20(1)小亚细亚的赫梯人①建立:公元前17世纪,建立赫梯帝国②鼎盛:公元前14世纪③衰落:公元前13世纪末(2)伊朗高原的波斯人①建立帝国:公元前6世纪,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②影响:西亚和北非文明区首次被统一起来;西亚文明和希腊文明发生了深入、广泛的交流。①成就:②地位:希腊文明成为西方文明的一个重要源头他们思考人类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在哲学、科学等多个领域取得成就。(3)巴尔干半岛的希腊人种姓制度和佛教成为古代印度社会的重要符号(4)印度河、恒河流域的雅利安人六、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2.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对区域文化发展的影响(1)第一轮大迁徙: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亚洲欧洲①中国北方,匈奴势力强大,不断扩张;②大月氏人西迁,建立贵霜帝国,势力一度到达印度北部。日耳曼人在与罗马帝国的接触中不断南迁(2)第二轮大迁徙:3—6世纪亚洲欧洲①匈奴人逐步内迁,在中原地区建立政权②“五胡内迁”形成中国北方的民族大交融③部分北方人民因战乱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日耳曼人进入罗马帝国并建立国家,灭亡了西罗马帝国,欧洲开始进入中古时期。(3)第三轮大迁徙:7—8世纪中期西亚:7世纪,阿拉伯人开始扩张,征服西亚和北非广大地区

8世纪中期,阿拉伯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帝国影响:1.改变了欧亚大陆政治格局,一批新的国家先后崛起;eg:大月氏西迁建立贵霜帝国,日耳曼人灭掉西罗马帝国,建立起一系列国家2.推动了区域文化的交流、融合与碰撞;

eg:融合东西方文化的阿拉伯文化;拜占庭文化保存、继承了古希腊罗马的文化3.各民族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促进了本民族文化的发展。eg:相对落后的游牧世界学习吸收先进农耕世界的文化:北魏孝文帝改革七、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1.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1)背景: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欧洲国家开始在美洲进行殖民扩张和掠夺(2)美洲族群的变化①印第安人数量锐减原因欧洲殖民者的屠杀、奴役传染病的流行,欧洲的天花等病原体带到美洲和大洋洲结果美洲劳动力严重不足,黑人奴隶贸易的兴起只有秘鲁等少数国家印第安人相对较多②大量非洲黑人进入美洲原因黑人奴隶贸易的进行(“三角贸易”的一个环节)影响严重影响了非洲的社会发展;为美洲的种植园和矿山提供了劳动力;为欧洲殖民者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在西印度群岛国家,黑人人口占多数③美洲白人数量大增原因很多欧洲人因为各种原因远涉重洋,来到美洲影响在美国和加拿大,白人占据了人口的大多数④混血人种出现原因白人、黑人、印第安人等杂居影响成为拉美的最大族群;美洲成为世界上族群混合程度很高的地区;大洋洲、非洲和亚洲等地区也有族群混合现象七、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1.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3)影响:①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出现了新的族群;②形成了新的美洲文化:欧洲文化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③造成美洲国家人口结构差异;(表现)白人占据了人口的大多数;幸存的印度安人在保留区生活。混血人种成为拉美的最大族群。印第安人相对较多,但也很少超过人口的半数。黑人人口占多数。《现代拉丁美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