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复习提纲含答案_第1页
政治经济学复习提纲含答案_第2页
政治经济学复习提纲含答案_第3页
政治经济学复习提纲含答案_第4页
政治经济学复习提纲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资本论》的对象、中心、体系、方法及其意义。对象: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目的是揭示资本主义关系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中心:剩余价值体系:第1卷“资本的生产过程”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包括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以及资本积累理论。第2卷“资本的流通过程”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包括资本的循环理论、资本的周转理论以及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理论。第3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分配问题,包括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商业利润、利息、地租理论,并批判了“三位一体”公式。第4卷“剩余价值理论”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理论史,主要评述了李嘉图及其前后的政治经济学。方法:唯物辩证法意义:概括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完成了政治经济学的伟大变革,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巨大的理论意义。

一、它是一部伟大的政治经济学著作,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基本原理,是工人阶级反对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强大武器,具有巨大的革命意义。

二、它是一部光辉的哲学著作,是唯物史观的典范,是活的辩证法,它仍然是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理论基础。

三、它是一部叙述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的主要的著作,它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指路明灯,马克思在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的同时,不仅直接揭示了社会主义运动的一系列规律,而且揭示了人类社会普遍适用的经济规律,它的基本原理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四、它是改造世界观的强大动力。2、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实质在于把价值归结为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并将这种社会关系视为历史运动的结果,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首先,严格区分了价值和使用价值,认为商品虽然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对立统一,但经济学只在使用价值作为价值的物质承担者的范围内关注使用价值,此外,经济学不研究使用价值,即不研究物的效用。这就在价值论中彻底排除了人与物的关系。其次,严格区分了价值和交换价值(价格),这是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重要发展。在考察交换价值时,他第一次把价值从交换价值抽象出来。“马克思在从交换价值抽象出价值的基础上,论述了价值形式:由简单形式到其扩大形式,再到其一般形式,最后到其货币形式;解决了古典派所不能解决的商品如何变成为货币的问题”。

其三,科学地论证了价值的源泉,而这正是古曲经济学所困惑的。“马克思首创了劳动二重性的理论,指出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抽象劳动创造新的价值,具体劳动则实现包含在生产资料和原料中原有价值到新商品的转移,这就彻底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资本说成和劳动一起创造价值的辩解企图”。

其四,在抽象劳动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价值量的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范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所花费的劳动时间。进入总量分析之后,马克思又对“社会必要劳动”赋予了新的含义,指出社会必要包含社会总需求承认的含义,即根据社会需要应该分配到某个部分的劳动时间。

其五,分析了商品的价值形式和货币的起源及本质,而这一点也是古曲经济学所忽略的。由简单的物物交换发展到商品货币交换,归根到底是由于社会经济中的基本矛盾的变化,即生产的私人性和社会性的对立统一。之所以存在生产的私人性与社会性的矛盾,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经济制度上产生了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私有制这两个基本条件。马克思批判地继承和改造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确立了价值作为商品经济的一个最重要最根本的范畴。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石。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价格决定和价值决定的关系。

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第二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社会总劳动中根据社会需要应该分配到这个部门的劳动时间。它决定了商品价值的实现程度。从全社会来看: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价值决定的基础,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是价值的实现。

4、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是怎样分析剩余价值生产的?

剩余价值生产分为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必要劳动时间不变时,依靠延长工作日,从而增加剩余劳动时间而榨取的剩余价值。因此,在必要劳动时间一定时,工作日越长,剩余劳动时间也就越长,资本家榨取的剩余价值也就越多,剩余价值率也就越高。但是,延长工作日要受到生理的和社会道德等因素的限制,也会遭到工人阶级的反抗。因此,资本家必然进一步采取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工作日长度不变时,依靠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榨取的剩余价值。为了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必须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但是,必要劳动时间是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要降低劳动力的价值;劳动力价值是由维持工人及其家属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构成的,这些生活资料的价值和生产它们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因而要降低生活资料的价值,必须先提高生产这些生活资料的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因此,实现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和劳动力价值降低为前提的。在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过程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总是从个别企业开始的。个别资本家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获取超额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指的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超额剩余价值的源泉也是工人的剩余劳动。超额剩余价值是由提高了企业个别劳动生产率的个别资本家获得的。但是,资本家企业的竞争中,个别企业的先进技术必然逐渐普及,从而使整个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最后,原来先进的生产条件转变为正常的生产条件,商品的价值下降,个别价值和社会价值之间的差额消失,超额剩余价值不再存在。如果价值降低的商品是工人所必需的生活资料,那末,劳动力价值也随之下降,从而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地延长,整个资本家阶级普遍地获得了相对剩余价值。可见,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动机,而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却是相对剩余价值的形成。因此,“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发展劳动生产力的目的,是为了缩短工人必须为自己劳动的工作日部分,以此来延长工人能够无偿地为资本家劳动的工作日的另一部分。”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作为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本质上,这两种方法是一致的,因为它们都是通过延长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来增加剩余价值量的。但它们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区别。首先,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其次,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这两种方法起着不同的作用。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主要方法。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有了迅猛的发展,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日益成为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主要方法。当然,这两种方法并不能截然分开,在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它们是相互结合在一起的。5、再生产的连续性与资本预付量。社会再生产就是生产的连续进行,它分为生产资料的生产和生活消费资料的生产两大类。社会产品的总价值等于不变成本(C)、可变成本(v)和剩余价值(m)的总和。马克思认为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即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在实物上的到替代。部分产品的供过于求影响了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的补偿和实物上的替代,影响了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所以社会两大部类的生产应该按照比例协调发展。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社会资本再生产要顺利进行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①Ⅰ(v+m)=Ⅱc。这一条件表明Ⅰ部类资本家和工人对消费资料的购买要求,必须同Ⅱ部类资本家对生产资料的购买要求在价值量上相等,才能在实物形式上满足Ⅱ部类补偿生产资料的需要和Ⅰ部类的资本家和工人对消费资料的需要。这个等式表示两大部类之间互为市场、互相交换,必须维持一种平衡关系。如果公式的两端不等,简单再生产就遭到了破坏。

②Ⅰ(c+v+m)=Ⅰc+Ⅱc。它表示Ⅰ部类产品价值的实现,必须同两大部类不变资本的实物补偿保持平衡。如果两端不等,不是生产资料生产过剩,就是生产资料供应不足,其结果连简单再生产也不能实现。

③Ⅱ(c+v+m)=Ⅰ(v+m)+Ⅱ(v+m)。它表示Ⅱ部类产品价值的实现,必须同两大部类两个阶级的个人消费保持平衡关系。如果不能维持这个平衡关系,不是Ⅱ部类消费资料的部分产品在价值上得不到补偿,就是两大部类两个阶级的部分个人消费得不到满足,这都是违反简单再生产的客观要求的。预付资本量就是生产周期前投入的资本量。资本的总周转过程分为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要使生产能够连续正常进行,资本就必须按照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比例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处于生产状态,一部分处于流通状态。

为了保证生产过程的连续进行,企业必须根据生产时间的长短投下一个货币资本Ⅰ,以转化为生产资本进行生产;企业还必须根据流通时间的长短投下另一个货币资本Ⅱ,仍然转化为生产资本,使生产在货币资本Ⅰ在进入流通过程时仍然能顺利进行。

6、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的必然性及其意义。 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找不到现成的答案。自己答的)

(1)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利润与剩余价值本质上是同一个东西,不同的是,剩余价值是相对于可变资本而言的,利润是相对于全部的预付资本而言,利润总量与剩余价值总量相等,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掩盖了剩余价值的起源和本质,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2)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也就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是由商品的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率构成的价格,生产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实现了剩余价值,使资本主义的再生产顺利进行。它具有两方面的意义。(1)理论意义。在理论上发展了劳动价值理论,解决了政治经济学说理论上的一个重大问题,即价值规律与等量资本要获得等量利润的形式上的矛盾问题,使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得到进一步论证。(2)实践意义。论证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揭示出雇佣工人不仅受本企业资本家的剥削,还受整个资产阶级的剥削。无产阶级要革命,就不能仅仅反对本企业的资本家,而是必须联合起来,反对整个资产阶级的统治和剥削。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彻底的解放。

7、资本循环所经历的时间和消耗的费用。

资本循环所经历的时间

劳动时间

生产资料储备时间

商品

非劳动时间

自然作用时间

生产

停工时间

向市场购买生产资料时间

流通

所经

购买时间

历的

生产资料由市场运到企业

时间

产成品仓存时间

销售时间

由企业运往市场时间

在市场待售时间

资本循环所消耗的费用

①生产费用

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用于生产过程的全部费用开支。生产费用按经济性质,分为外购原材料费、工资、折旧费和其他费用等生产费用要素。生产费用按经济性质分类,可以提供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材料费总额、工资总额、固定资产折旧和其他现金支出总额,对于企业编制材料供应计划、工资计划、财务计划和考核这些计划的执行情况有很大的方便和用处;同时也可以把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耗费划分开来,作为计算工业、建筑业净产值和国家计算国民收入的重要依据。

②保管费用

指为了保持原有使用价值或减少使用价值损失而支出的各种费用。包括保管人员的各种收入,为了保管的各种设备、建筑的的各种支出。

③运输费用

为了使商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所支出的各种费用。如铁路货物运辅费用包括车站费用、运行费用、服务费用和额外占用铁路设备等各项费用。

④纯粹流通费用

纯粹流通费用是指只同商品买卖有关的流通费用,即商品从物质形态到货币形态转化所需要的各种费用。马克思认为:纯粹流通费用通过从每年的剩余价值总额中扣除相应的部分得到补偿。

8、怎样理解不增加资本或不按比例地增加资本,也可以扩大生产规模?

由于商品生产以商品流通为前提,商品流通又以货币流通为前提,所以在社会总资本运动中,货币仍起着“新开办企业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的动力”,但决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说,生产的绝对界限是由预付资本的大小决定的。实际上,“并入资本中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扩大,在一定界限之内,不是取决于预付货币资本的量”。这是因为:

第一,通过延长劳动时间,提高劳动强度,加强对劳动力的剥削,可以扩大再生产。

第二,通过对自然物进行充分合理的使用,可以扩大生产规模。

第三,通过更加有效地利用劳动资料,提高设备利用率或延长设备使用时间,可以扩大生产规模。

第四,通过充分利用科学技术的成果,可以扩大生产规模。

第五,通过劳动的社会结合和提高劳动力的熟练程度,可以扩大再生产。

第六,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扩大生产规模。

第七,通过加强资本的集中,也可以扩大生产规模。

第八,通过缩短周转时间,也可以扩大生产规模。

以上“这一切显然和真正的货币资本问题无关。这只是表明,预付资本在转化为生产资本之后,包含着生产的潜力,这些潜力的界限,不是由这个预付资本的价值界限规定的,这些潜力能够在一定的活动范围内,在外延方面或内含方面按不同程度发挥作用。”9、试论商业利润、利息和地租理论。商业利润是从事买卖所占有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商业利润的来源,是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商业资本家也按照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原则获得平均利润。商业利润的实质,是商业资本家从事买卖从而从产业资本家那里瓜分来的一部分剩余价值。

商业资本不生产剩余价值,但是他在流通中实现剩余价值,这个流通过程形成再生产的一个阶段,所以在流通过程中独立的执行职能的资本,也必须和在不同生产部门中执行职能的资本一样,提供年平均利润,从而参加利润的平均化。这种平均化是通过不同部门之间的竞争和同部门之间竞争所共同实现的。

利息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由职能资本家分割给货币资本家。资本商品使用价值的实现,带来了平均利润。但出借者只以其一部分作为利息,附加在原有的资本价值上,归还给贷者。就贷者来说,资本不能生息,也就不成其为资本,没有利息,就不会贷出。因此,货币所以能对双方能作为资本执行职能,只是由于利润的分割。其中归于贷出者的部分叫做利息。

利息不是货币资本的价格。利息表现为资本商品的价格。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上,货币能够作为资本商品来出售,利息的大小由供求和竞争来调节。在现象上,利息总是按一定借贷期限支付的,实际上,这只是资本的周转时间对生产利润或周转对利润率的影响在生息资本运动上的反映。

地租是土地所有权的经济形式,一切形式的地租都是以土地所有权的存在为前提的。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借以实现增值价值的形式。资本主义地租的实质是剩余价值。地租体现着资本主义社会的三大阶级,即雇佣工人、产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的对立。农业资本家从雇佣劳动者身上榨取剩余价值,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从农业资本家手里瓜分到平均利润以上的超额利润,即地租。

地租理论要注意三个问题:

①资本主义地租不再存在人身依附关系,它是剩余价值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余额,即超额利润,体现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共同剥削工人的关系。

②地租的实质是剩余价值,但不能把剩余价值存在的条件当作就是地租的存在条件。

③地租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的结果,但不能把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一般特征,当作地租的特征。地租的特征是:随着农产品发展为价值(商品)的条件和他们的价值借以实现的条件的发展,土地所有权的也就全部发展起来,使它可以从这个不费他一点力气就创造出来的价值中占有一个日益增大的部分,剩余价值中一个日益增大的部分也就转化为地租。10、试述商业资本周转与经济危机的关系。由于商业资本的介入,当W′——G′转到商业资本家手中,产业资本家继续生产,实际上商品并未销售掉。这种虚假的需求驱使生产过程继续超出社会需求盲目生产。当商业资本W′——G′无法顺利进行,停止G——W时,造成产业资本生产过剩,爆发经济危机。11、级差地租与虚假的社会价值。级差地租:是指因土地等级优劣而形成的地租。农业资本家向土地所有者交纳的地租是有级差性的,这是由于资本家租佃的土地有不同的等级,现假定把全部耕地分为优等、中等和劣等三类,则租种同样面积但等级不同的土地,其地租额也不相同。中等地要多于劣等地;优等地又多于中等地。这样,地租随土地等级的不同而具有级差性。

农业中,由于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不是由平均的生产条件来决定,而是由劣等地的生产条件来决定,因而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总和就会大于个别生产价格的总和。这个差额,等于级差地租的总和。马克思把它称作“虚假的社会价值。”

这种价值上的差额,所以称为虚假的社会价值,是因为在商品交换关系中,社会购买农产品时所偿付的劳动量,大大超过了生产农产品时所实际耗费的劳动量。就是说,在价值关系中,农产品所体现的社会必要劳动总量,大大超过了它所实际耗费的个别劳动总量。这过多支付的部分,对社会劳动时间在农业上的实现来说,是个负数;然而对土地所有者来说,却成为正数,形成级差地租,落入土地所有者手中。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把它叫做虚假的社会价值。

农业中所出现的“虚假的社会价值”,是由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上,通过竞争而实现的市场价值所决定的。土地作为经营对象的垄断,是农业中经常形成“虚假的社会价值”的根本原因,而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的作用则是其必要的条件。

12、试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十条基本经验是什么?

一、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二、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三、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四、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五、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六、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七、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

八、坚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九、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

十、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以上十条,是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基本经验。这些经验归结起来就是,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艰辛探索和伟大实践的必然结论。13、为什么说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这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把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没有公有制经济、公有制经济不处于主体地位,就不能确保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不能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和道路。(2)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不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就会脱离当代中国的国情、脱离初级阶段的实际,从而不利于建设社会主义的现代化。(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评价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不能抽象地以公有化的程度为标准,而是要看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促进的程度,是否有利于社会的全面进步。各种不同的所有制形式,在它们所能容纳的生产力范围内,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凡是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4)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都表明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我国曾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片面追求建立单一的公有制结构,结果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改革开放后,我国对所有制结构进行了调整,初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从而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怎样处理分配中效率与平等关系。

(一)辨证认识分配效率和公平的矛盾关系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社会成员在收入方面的差距拉大,效率与公平的问题日渐突出。自人类社会有史以来,效率与公平一直是一对矛盾。在这对矛盾中,效率一般占居着主导地位,效率的提高决定着公平的程度,效率优先的原则是生产力最终起决定作用的体现。社会主义的任务就是要解决这对矛盾,实现效率与公平高层次的统一。"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提高效率;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实现公平。社会主义的本质实际上也就是要解决效率与公平的问题。真正公平的分配方式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但这一分配方式的实现必须以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产品极大丰富为前提。为了尽快地发展生产力,提高效率,我们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要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起来,尽可能达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对效率和公平的问题应当辩证地动态地来认识。在社会主义社会,力求公平首先是力求经济学意义上的公平,为个人创造平等的竞争条件,给人们提供平等的机会,让市场进行初次分配,适当拉开收入差距,尽可能多地增加生产总量。其次是在政府的主持下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通过征收个人所得税、遗产税,采取扶贫等社会救助措施,实行社会福利政策,来缩小初次分配造成的差别,使绝大多数人的生活水平都有明显改善,实现社会学意义上的公平。同时,国家还应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高收入者通过扩大再生产、捐助公益事业等方式,把一部分财富返还给社会。(二)坚持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我们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的基本思路是,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生产力不发达,治穷是最主要的任务。由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效率不高是突出问题,严重制约着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效率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必须贯彻效率优先的原则。目前条件下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凡是有助于发展生产力的都要鼓励。我们坚持效率优先的原则,决不意味着可以忽略兼顾公平的问题。因为公平问题解决不好,不仅会影响社会的稳定,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效率的提高。我们应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分配原则。按劳分配本身就体现了效率优先的原则,它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不相矛盾,而且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前提。坚持按劳分配,既是为了提高效率,也是为了保证公平。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要允许其他分配方式存在,比如按资分配,使之作为按劳分配的补充。贯彻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通过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办法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体现。(三)完善社会体制,防治两极分化

社会主义国家为了避免两极分化,除了在分配政策上要进行有力的调控外,很重要的就是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目前分配不公已成为公众最关注的问题之一,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全民所有制经济中平均主义现象还十分严重,少数人收入畸高。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是深化改革,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体制上堵塞一切容易造成少数人收入畸高的漏洞。除此之外,就是要运用分配政策和税收政策进行调节。除此之外,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做好扶贫工作,也是十分重要的。可以说,只有我国真正消灭了贫困人口的存在,才能从根本上防止两极分化,才能确保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公平原则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具体的体现。15、怎样理解“对外开放是我国基本国策”?对外开放就是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实现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互接互补,国内市场与世界市场的相互衔接。

对外开放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构成内容。作为我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站在时代发展的前列,从世界经济、政治发展全局的高度,深刻把握世界发展的新变化,把中国的发展同世界的发展、同时代主题变换的实际紧密联系起来。

1、对外开放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①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②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③新科技革命使整个世界经济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④新科技革命和世界经济的发展。

2、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清朝以来的闭关锁国政策严重制约了我国的发展步伐,在政治、军事和经济发展上落后于西方列国,以至于在近代饱受欺凌。只有对外开放,才能充分利用世界范围经济、科技发展的成果,创造效益,强大祖国。

3、对外开放的客观性表现在:生产社会化、国际化的客观要求;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进行现代化建设要求我们对外开放;提高我国经济建设的效益要求对外开放;改变二元经济结构要求扩大对外开放;实行对外开放,也是我国生产力长期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4、坚持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统一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地发展本国经济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前提和基础;而对外开放可以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

5、实行对外开放,要正确对待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现代文明成果。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6、实行分步骤、多层次、逐步推进的对外开放战略。要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16、为什么说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必然的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哪些基本特征?必然的选择因为:

(1)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适应现代化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社会主义经济仍然是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市场在配置社会资源方面发挥作用。

(2)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要实现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而市场经济是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的必然形式。

(3)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客观需要。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是已经被实践证明了的具有生机和活力的经济体制。基本特征:

1、(1)经济活动市场化(2)企业经营自主化(3)宏观调控间接化(4)保障制度社会化(5)经济管理法制化

2、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具有自己的特征:

(1)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联系的所有制结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联系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结合起来。

(3)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联系的国家宏观调控,更为有力更有成效。1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要实行以经济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我国现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具有客观必然性。由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决定分配,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分配方式。所以,从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上看,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的原因是:

1、这是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整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和多层次的状况,使我国各个地方、各个行业为了适应自身的生产力发展水平,采用不同的生产和经营方式。由于生产决定分配,所以生产经营方式的多元化使到我国不可能实行单一的分配方式。这是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最终原因。

2、这是由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

在我国现阶段,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但与此同时,在公有制经济之外,还存在着多种非公有制经济,使劳动者的收入来源多样化,因而也就必然会存在多种非按劳分配的个人收入分配方式。作用: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才能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分配原则,有效地防止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才能为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增强活力和提高经济效益。

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分配理论上的新突破。

3、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而这些生产要素在生产中各自发挥了相互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生产要素属于不同的多种所有者,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承认各种生产要素所有者凭生产要素的贡献获得自己相应的收入是合法的,按照生产要素的贡献多少作为确定所有者获得收入份额的依据。这样就能够激励所有者积极地把生产要素投入于生产中,并且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率,有利于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这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分配体制,一方面所有者凭借生产要素投入得到的收入被承认,能激励所有者更多地投入的积极性,如在以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的股份制企业中,劳动者即可以取得按劳分配的收入,又可以取得按资分红的收入;另一方面还可激励生产要素使用者对资源的节约。因为在市场经济中,生产要素被看作是商品,买入生产要素都必须按照市场购买价格支付一定的报酬和代价,这样,就可以形成投入和产生的高效率,促进经济的良性循环。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同样,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分配方式也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18、如何正确认识先富、后富和共同富裕?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

(一)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平均主义不等于社会主义。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和同等富裕。先富起来的手段是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

(二)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要合理调节少数垄断性行业的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1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九个基本特点和历史任务是什么?党的十五大报告从九个方面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点和历史任务作了论述: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必须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只有到了下世纪中叶,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才能说真的搞了社会主义。”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