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中学高二下学期语文3月半月考(B)试卷_第1页
第六中学高二下学期语文3月半月考(B)试卷_第2页
第六中学高二下学期语文3月半月考(B)试卷_第3页
第六中学高二下学期语文3月半月考(B)试卷_第4页
第六中学高二下学期语文3月半月考(B)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中学高二下学期语文3月半月考(B)试卷吉林省通化市辉南县第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3月半月考(B)试卷

一、基础知识

1.(2024高二下·辉南月考)下列各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悟言一室之内B.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C.爪其肤以验其生枯D.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2.(2024高二下·辉南月考)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臣欲奉诏奔驰B.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C.放浪形骸之外D.亦将有感于斯文

3.(2024高二下·辉南月考)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活用类型与示例中的加粗词相同的一项是()

示例:死生亦大矣

A.园日涉以成趣B.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C.群贤毕至,少长咸集D.驼业种树

4.(2024高二下·辉南月考)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今臣亡国贱俘B.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C.非臣陨首所能上报D.得双石于潭上

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中的“孝廉”,汉代所设荐举人才的一种科目,推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晋时仍保留此制。

B.“持一象笏至"中的“象笏”,指象牙制的手板。古代品级较高的官员朝见君主时执笏,供指画和记事。笏多以象牙、玉制成。

C.“修禊事也"中的“修禊”,古代民俗,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三国魏以后固定为三月初三)到水边嬉戏,以拔除不详。

D.“三径就荒"中的“三径”,源于西汉末年的蒋诩,他隐居后在院中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后“三径"成为隐士的代称。

6.(2024高二下·辉南月考)下列语句中的“以”字与例句中的“以"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臣以供养无主

A.臣具以表闻B.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C.但以刘日薄西山D.谨拜表以闻

7.(2023高二下·德州月考)下列语句分为四组,其中全部采用了委婉讳饰说法的一组是()

①慈父见背②舅夺母志③猥以微贱④愿乞终养

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

8.(2024高二下·辉南月考)选出加粗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A.拜臣郎中谨拜表以闻

B.犹蒙矜育不矜名节

C.未曾废离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D.但以刘日薄西山报养刘之日短也

9.(2024高二下·辉南月考)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但以刘日薄西山娘以指叩门扉曰

B.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室西连于中闺

C.报养刘之日短也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D.客逾疱而宴呱呱而泣

10.(2024高二下·辉南月考)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策扶老以流憩或棹孤舟

B.善万物之得时眄庭柯以怡颜

C.园日涉以成趣乐琴书以消忧

D.悦亲戚之情话携幼入室

11.(2024高二下·辉南月考)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B.乃瞻衡宇乃设九宾礼于廷

C.策扶老以流憩云无心以出岫

D.门虽设而常关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12.(2024高二下·辉南月考)下列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既自以心为形役

A.不能喻之于怀B.遂见用于小邑

C.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D.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13.(2024高二下·辉南月考)下列各句中加粗词与例句中加粗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群贤毕至

A.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B.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C.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D.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14.(2024高二下·辉南月考)下列句中,加粗词与“比去,以手阖门”中的“比"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其两膝相比者

B.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C.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D.比至南郡,而琮已降

15.(2024高二下·辉南月考)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①迨诸父异爨(及,等到);②先妣抚之甚厚(扶养);

③某所,而母立于兹(而且);④殆有神护者(大概);

⑤后五年,吾妻来归(旧指女子出嫁);⑥吾妻归宁(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

⑦其制稍异于前(制度);⑧今已亭亭如盖矣(直立的样子);

A.①③④⑤⑦B.①④⑤⑥⑧C.②③④⑤⑥D.②③⑥⑦⑧

16.(2024高二下·辉南月考)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语的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外无期功强近之亲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B.州司临门,急于星火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D.岂敢盘桓,有所希冀若属皆且为所虏

17.(2024高二下·辉南月考)下列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的“乳"与《苏武传》中“杖汉节牧羊”的“杖"都是名词作动词。

B.“束发”,一般指男子20岁时要把头发束起来,表示已经成年;而“弱冠"则一般指男子15岁,此时要举行冠礼。

C.“大母过余曰”的“过"与《孔雀东南飞》中“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的“过"意义不相同。

D.“望日”通常指阴历每月十五或十六,这一天日月相对,月亮圆满,而“既望"通常指过了望日后的第一天,如《赤壁赋》中的“七月既望”。

二、现代文阅读

(2024高二下·辉南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试题。

材料一:

中青报:在书房写作和在其他地方写作,感觉有什么不同?

冯骥才:作家的书房,是作家最不设防的地方,因为你的一切想象、思想在书房里都是赤裸裸的,都要真诚地表达出来,读者不需要看一个虚假的字。同时,书房又是作家向外射子弹的战壕,是安顿自己心灵的地方,是诗情画意的地方。

中青报:你觉得中国文人的书房有什么共同的特质吗?

冯骥才:中国文人的书房,我觉得有两个特质:一是很强的书卷气,没有浮夸没有享受,是一个纯精神的地方;二是琴棋书画,中国人讲究触类旁通,屋子里一般有一些相关的东西。

中青报:你去过别人家的书房吗?喜欢谁家的书房?

冯骥才:我进过不少作家的书房,从冰心、孙犁到贾平凹,我相信那里的一切都是作家性格的外化,或者就是作家的化身。

(摘自《冯骥才:书房是作家不设防的写作场》)

材料二:

书房,是传统中国社会最重要的生活空间之一。书房不但为历代中国知识分子提供了一个修身养性、读书抚琴的处所,还为他们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助力。早在汉代,文学家张衡就曾称赞自己的书房可“弹五弦之妙指,咏周、孔之图书,挥翰墨以奋藻,陈三皇之轨模"。

可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书房本身就是一个具备艺术体验、阅读写作与图书收藏等多元功能的空间。不同的书房,代表了不同的中式生活美学。

科举取士本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长期以来实现政治抱负的唯一通道。一些文人墨客却因时运不济、命途乖蹇,不是屡试不第就是遭受打压,不得不寄情于山水与诗酒之间,形成了中式生活美学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名士之美。

名士们的书房必有另一番情趣。最知名的当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陋室”。这间因千古名篇《陋室铭》而流芳百世的书房,见证了刘禹锡等名士们的生活美学。

既是“陋室”,当然不求气派奢华,也不求满壁藏书,不必有“丝竹”声这种奢侈品,更不能堆满案牍公文,变成一间要务繁忙的办公室,但一定要具备“台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自然朴实,要有“鸿儒”们的雅集,从而满足名士们清新淡雅的精神需要。这种因各种“陋室"而孕育出的名士之美,从魏晋的“竹林七贤”到刘禹锡,再到八大山人、郑板桥,一直延续至今。

两宋以来,中国的海外贸易逐渐兴盛,及至明清两朝,器物之美到达顶峰。各类文房雅物、金石碑版,竞相成为文人士大夫们的最爱,书斋应运而生。

与简朴的“陋室"不同,书斋一定要繁复讲究。明清之际有两部书,就是讲书斋的陈列、布置,一部是文震亨的《长物志》,另一部是高海的《遵生八笺》。在《长物志》中,文震亨认为,书桌应当“设于室中左偏东向,不可迫近窗槛,以逼风月”,而高濂更是要求书斋里要准备“卧榻”,目的在于读书劳累了可以“偃卧趺坐”,宛如今日许多人在书房里放置的沙发。

当时文人还要求书斋必备植物,得有一只大水缸养鱼,还必须要弹琴奏乐,甚至常备金樽檀板,演唱当时最为流行的昆腔。有条件的,还需陈列一些金石碑、名家字画等古玩艺术品,经常邀请朋友来鉴赏分享。书斋里的家具一定是紫檀或是黄花梨木料,瓷器必定是哥窑,一切都有讲究。

明清书斋,见证了中式生活美学的极致:繁复之美。文人们不但践行、推崇这种繁复之美,而且还将其理论化,除了前文所述文震亨与高濂的两本书之外,还有李渔的《闲情偶寄》、张大复的《梅花草堂笔谈》等著述,均对此颇有研究。

无论是陋室还是书斋,它们最大的差异,是在生活美学上的审美情趣不同,要说藏书,其实都不能算规模宏大,多半收藏一些经史子集的常备书或是少量私刻、坊刻的善本。因为印刷技术有限,古代中国大部分私人书房都不可能有巨量藏书。

但在中国历史上总有一些真正对得起“汗牛充栋"这个词的书房。那就是兴起于明清时期江南的藏书楼。动辄几十万卷的藏书量再加上与之相辅相成的园林、水法及木质建筑的藏书楼,共同反映了中式生活美学中的另外一端:极致之美。

最著名的代表,当属宁波范氏的天一阁,其主楼是一栋“面阔六间的两层硬山顶”“坐北向南,左右砖登为垣,前后檐上下俱设窗门,其梁柱俱用松杉等木"的楼阁,并且“凿一池于楼下”,其风景“曲岸弯环,水漾涟漪,堂之影、亭之影、山之影、树之影,皆沉浮波中"。这种奢华的园林景观与几十万卷藏书交相呼应,可谓极致之美的典范。

清代,江南藏书楼数不胜数,除了宁波天一阁之外,还有嘉兴项氏的“天籁阁”、朱彝尊的“抱曝亭"以及晚清陆心源创办的“皕宋楼”“十万卷楼"守先阁”等。乾隆帝曾称这类藏书楼之多令他“指不胜屈"。这也是当时江南经济繁盛的重要见证。

(摘编自韩晗《书房里的生活美学》)

材料三:

我们把书房称为书斋,是因为“斋”本义是斋戒的意思。古人认为读书是件清心凝神的事,该抱着一种虔诚的态度,因而书房以多“斋"命名。如王安石的“昭文斋”。除了“斋"字,古人书房取名还有用堂、室、屋、楼、馆、阁、轩、舍、居、庐、庵、山房等等,各有寓意。堂,许慎《说文解字》:“堂,殿也。”其特征是高大、宽敞、明亮,所以文人学者起斋名用“堂"者颇多。也有种说法,“堂”有学堂之意,书斋名里头带着“堂"的,有不少是在里面教学生的。敢以“堂”为名,自然是大方之家,兼有老师的身份了。如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等。阁,原本指置放物品的架子,宫廷里收藏图书,便以“阁”为宫之名。藏书家所造的楼也用“阁"命名,“阁”因此也就有了“楼"的意思,如唐伯虎的“魁星阁”。刘海粟的“存天阁"、吴青霞的“篆香阁”等等。轩,从车旁,原指有帷幕的车子。由其形引申为有窗户的长廊或小屋,如归有光的“项脊轩"、辛弃疾的“稼轩”。

除了这些之外,还有不少字用在斋号里头,如润、簃、虔、牖、庋、榭、园、岩、巢、村、蓬、窝等等,此处也就不再赘述,而有些人取名,不限于此中,反而有趣,不妨一谈。

任继愈先生晚年的书斋取名叫作“眼科病房”,他说岁数大了,无论做点什么工作,都必须点点儿眼药才能干活儿,可不是名副其实的“眼科病房”么?

无论斋号为何,用了何字,其中都蕴含了主人的哲思和希望,斋号之中,往往透露出其主人的性情、经历和思想。因而这些斋号早已不仅仅是一些文人为自己的书房起的名字,而是书斋文化的长卷之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一部妙趣横生的中国文人思想史。

(摘编自寒食《中国文人书斋命名及文化释义》)

1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属于人物专访,根据冯骥才的说法,琴棋书画与文人是相关的。因此,文人的书房里一般会有这些东西。

B.名士之美、极致之美、繁复之美都是中式生活美学的重要内容,这些生活美学在我国古代书房文化中均有所体现。

C.中国传统文化中,书房具备艺术体验阅读写作与图书收藏等多元功能,而今天的书房则只是阅读写作的地方。

D.材料二运用列数字、做比较等说明方法对不同“书房"进行了介绍,为我们展现了古代书房的生活美学。

19.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二通过纵向比较,阐述从魏晋的“竹林七贤”到刘禹锡,再到八大山人、郑板桥书房的不同之处。

B.透过文震亨的《长物志》和高濂的《遵生八笺》,我们可以大致了解明清之际书斋的陈列、布置的情况。

C.兴起于明清时期的江南藏书楼常常既有园林景观,又有几十万卷藏书,可以说是古代书房极致之美的典范。

D.归有光将书房命名“项脊轩”,辛弃疾将书房命名“稼轩”,这与他们的书屋外形为有窗户的长廊或小屋有关。

20.下列书斋命名中,可以反映书斋主人“达观的人生态度"的一项是()

A.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晚年把书斋命名为“学老庵”,寓意为活到老、学到老。

B.明代张薄,读文章时边抄边诵边记,反复六七次,于是把自己书斋命名为“七录斋"。

C.清人蒲松龄常请人到书斋闲谈,然后把闲谈加工整理成小说,于是把自己的书斋命名为“聊斋”。

D.中国近代歌舞之父黎锦晖新中国成立前住在个茅草屋里,却将自己的书斋起名“嘉禾"别墅。

三、文言文阅读

(2024高二下·辉南月考)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栎全轩记

[明]归有光

①余峰先生①隐居安亭江上,于其居之北,构屋三楹,扁之曰栎全轩。君为人坦夷,任性自适,不为周防于人。意之所至,人或不谓为然,君亦不以屑意。以故人无贵贱,皆乐与之处。然亦用是不谐于世。君年二十余,举进士,居郎署。不十年,为两司②。是时两司官,惟君最少。君又施施然③不肯承迎人。人有倾之者,竟以是罢去。

②会予亦来安亭江上,所居隔一水,时与君会。君不喜饮酒,然会即谈论竟日,或至夜分不去。即至他所,亦然。其与人无畛域,欢然而情意常有余,如此也。君好山水,为郎时,奉使荆湖,日登黄鹤楼,赋诗饮酒。其在东藩,谒孔林,登岱宗,观沧海日出之处。及归,则慕陶岘④之为人,扁舟五湖间。人或访君,君常不在家。去岁如越,泛西湖,过钱塘江,登子陵钓台,游齐云岩,将陟黄山,历九华,兴尽而返。

③一日,邀予坐轩中,剧论世事。自言:“少登朝著,官资视同时诸人,颇为凌躐⑤。一旦见绌,意亦不自释,回首当时事,今十余年矣。处静以观动,居逸以窥劳,而后知今之为得也。天下之人,孰不自谓为才,故用之而不知止。夫惟不知其止,是以至于穷。汉党锢、唐白马之祸,骈首⑥就戮者,何可胜数也?二十四友、八司马、十六子之徒,夫孰非一世之才也?李斯用秦,机、云⑦入洛,一时呼吸风雷,华曜日月,天下奔走而慕艳之。事移时易,求牵黄犬出上蔡东门,听华亭之鹤唳,岂可得□?则庄生所谓不才终其天年,信达生之至论,而吾之所托焉者也。”

④予闻而叹息,以为知道之言。虽然,才与不才岂有常也?世所用楩、梓、豫樟⑧也,则楩、梓、豫樟才,而栎⑨不才矣;世所用栎也,则栎才,而楩、梓、豫樟不才矣。君固清庙明堂之所取,而匠石之所睥睨也。而为栎社⑩,君其有以自幸也夫!其亦可慨也夫!

【注】①余峰先生:张意,字诚之,号余峰,昆山人。②两司:明代承宣布政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合称两司,是地方的最高行政司法官署。张意曾官至山东提刑按察使司副使,属正四品大员。③施施然:喜悦自得的样子。④陶岘:唐开元间人,爱好山水,自号麋鹿野人。⑤凌躐:超越。⑥骈首:头并着头。⑦机、云:指陆机、陆云兄弟,均被成都王司马颖杀害。⑧楩、梓、豫樟:喻栋梁之才。⑨栎:喻无用之才。⑩栎社:指张意甘愿做栎社树。神社旁的栎树无用,不被砍伐而能保有长寿。

21.在第(3)段中的“□"处填入恰当的虚词是()

A.矣B.哉C.盍D.夫

22.下列加粗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于其居之北,构屋三楹,扁之曰栎全轩

B.则庄生所谓不才终其天年,信达生之至论

C.去岁如越,泛西湖,过钱塘江

D.一时呼吸风雷,华曜日月,天下奔走而慕艳之

23.下列说法与本文中所论“知道之言”旨意不符合的一项是()

A.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B.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C.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D.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24.通观全文,可以看出余峰先生以“栎全"二字命名轩屋,有何深意?

(2024高二下·辉南月考)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魏文侯过段干木之闾而轼①之,其仆曰:“君何为轼?”曰:“此非段干木之闾欤?段干木盖贤者也,吾安敢不轼?段干木光乎德,寡人光乎地②;段干木富乎义,寡人富乎财。"其仆曰:“然则君何不相之?”于是文侯请相之,段干木不肯受。则文侯乃致禄百万,而时往馆之。于是国人皆喜,相与诵之曰:“吾君好正,段干木之敬;吾君好忠,段干木之隆。"居无几何,秦兴兵欲攻魏,司马唐谏秦君曰:“段干木贤者也,而魏礼之,天下莫不闻,无乃不可加兵乎?”秦君以为然,乃案兵,不攻之。魏文侯可谓善用兵矣。尝闻君子之用兵,莫见其形,而攻已成,其此之谓也。野人之用兵也,鼓声则似雷,号呼则动地,尘气充天,流矢如雨,扶伤舆死,履肠涉血,无罪之民,其死者量③于泽矣,而国之存亡、主之死生,犹未可知也,其离仁义亦远矣!魏文侯见段干木,立倦而不敢息。及见翟璜,踞于堂而与之言。翟璜不悦。文侯曰:“段干木,官之则不肯,禄之则不受。今汝欲官则相至,欲禄则上即至。既受吾赏,又责吾礼,无乃难乎?"

(节选自《吕氏春秋》)

材料二

段干木者,晋人也。少贫且贱,守道不仕。魏文侯欲见,造其门,其逾墙而避之。文侯以客礼待之,出过其闾而轼。其仆问曰:“干木布衣也,君何轼?”文侯曰:“段干木,贤者也。不趋势利,怀君子之道,隐处穷巷,声驰千里。吾敢不轼乎?干木先乎德,寡人先乎势;干木富乎义,寡人富乎财。势不若德贵,财不若义高。"又请为相,不肯。夫文侯名过齐桓公者盖能尊段干木敬卜子夏友田子方故也。

(节选自皇甫谧《高士传》)

注:①轼:凭轼,古人乘车时表示敬意的动作。②地:指地位、权势。③量:满。

25.材料二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

夫文侯A名B过C齐桓公者D盖能尊E段干木F敬G卜子夏H友I田子方J故也

26.下列对材料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解释为“让……做相国”,和《鸿门宴》中“使子婴为相"中的“相”用法不同。

B.以为,解释为“认为”,和《过秦论》中“铸以为金人十二”中的“以为"词义不同。

C.责,解释为“要求”,和“求全责备"责人从宽,责己从严”中的“责"词义不同。

D.布衣,指粗布做成的普通衣服,常用来代指平民百姓;文中指段干木是个平民百姓。

2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文侯听从车夫的建议,请段干木做国相,但段干木不肯接受。魏文侯就送给段干木优厚的俸禄,并且时常前往看望他,此举受到国人的称赞。

B.和魏文侯用兵不同,鄙陋无知之人用兵,在战场上和敌人奋勇拼杀、一争高下,使无辜百姓尸横遍野,即便如此,最后也挽救不了国家之亡、国君之死。

C.魏文侯对段干木敬重有加,而对翟璜却傲慢无礼。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段干木是个看轻官位、俸禄的贤者,而翟璜却要官得官,要俸禄得俸禄。

D.魏文侯认为,段干木虽隐处穷巷,却声名远扬,因为他以德行、道义为先,是个贤者,而自己只是地位显赫,富有财富,理应对他凭轼以表敬意。

28.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非段干木之闾欤?段干木盖贤者也,吾安敢不轼?

②魏文侯欲见,造其门,其逾墙而避之。

四、诗歌鉴赏

(2024高二下·辉南月考)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白头吟①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②。

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竹竿何嫋嫋,鱼尾何簁簁③!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

【注】①《白头吟》最早见于南朝徐陵《玉台新咏》,《西京杂记》认为此诗是卓文君因为司马相如将聘茂陵人女为妾而作。②躞蹀:指小步行走的样子;徘徊。御沟:流经御苑或环绕宫墙的沟。东西流,即东流。③竹竿:指钓竿。嫋嫋:同“袅袅”,动摇貌。簁簁:形容鱼尾像濡湿的羽毛。在中国歌谣里钓鱼是男女求偶的象征隐语。

2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前两句以高山上洁白的雪和云间清亮的月喻指姣好明丽的容貌和纯洁美好的人,也喻指纯洁无瑕的爱情,意蕴丰厚。

B.“凄凄"四句写女主人公因遭到遗弃而凄惨悲伤,希望能嫁得一个情意专一的男子,表现出女主人公对被弃的无奈以及对忠贞爱情的渴望。

C.结尾四句运用比兴手法,以鱼竿的柔长轻盈摆动和鱼尾的滋润鲜活,隐喻男女情欢意洽,指出真正的爱情应以情义为基础。

D.全诗用第一人称的口吻写出,四句一节,通过今与昔、现实与理想不同角度的变换描写,层层推进,刻画出女主人公感情的变化历程。

30.《白头吟》是汉乐府古辞,与《氓》类似,讲述的都是爱情悲剧,试从人物形象的角度比较《白头吟》与《氓》女主人公性格方面的异同。

五、默写题

31.(2024高二下·辉南月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有光《项脊轩志》中“,_____________”两句所描写的情境,与王维“人来鸟不惊"之语有异曲同工之妙。

(2)亲情是文学创作的重要主题,也是古代诗文的重要内容。《陈情表》通过“___,_____________”叙述了祖母亲自抚养年幼丧父、体弱多病的李密;《项脊轩志》中用“,,___"抒写了归有光面对祖母赠予的象笏,睹物怀人的伤痛。

(3)“魏晋风流”所代表的名士风范,自古就受到历代文人的仰慕。他们或在雅集欢会中纵酒吟诗、抒发性情,如王羲之《兰亭集序》“,___"所录;或在田园山水中放声长啸、赋诗抒怀,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_____________”所记。他们在不羁洒脱中领悟生命的哲理,王羲之感叹死生之至大,他对生死、长寿短命的看法是“___,”,陶渊明感伤人生短暂,他提出应该顺随自然、乐天安命的语句是“,___”。

(4)《陈情表》中李密表示不仅没有伯叔兄弟,而且“,”,可见其缺少亲人伶仃孤苦的境况。

(5)《兰亭集序》中“,_____________”与感叹时光流逝的“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相似。

(6)在《陈情表》中,对于朝廷授予自己洗马一职,李密虽感激地表示“___”,但因为要奉养祖母,也只能推辞。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通假字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

A.“悟"通“唔”,面对

B无通假,译文:为什么还要遑遑不安想去哪里。

C无通假,译文:掐破树皮来观察它是死是活着。

D.无通假,译文:即使大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音。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通假字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用字现象,“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从本质上说体现的是文字之间一种共时的关系。解答此类题型,要注重课堂知识的积累,同时也要能够从具体的句子中合理地推断出有可能的通假字。

2.【答案】C

【知识点】词类活用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A.奔驰,古义:赴京就职;今义:(车、马)等跑得很快。

B.方丈,古义:一丈见方;今义:佛寺或道观中住持住的房间;寺院的住持。

C.形骸:身体,形体。古义与今义一样。

D.斯文,古义:这篇文章;今义,指文雅。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理解什么是词类活用——所谓词类活用,是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的现象。词类活用有如下类型——名词的活用:①作动词②作状语③使动用法④意动用法;动词的活用:①作名词②使动用法③为动用法;形容词活用:①作名词②作动词③意动用法④使动用法;数词的活用:①作动词②作名词③作形容词。

3.【答案】C

【知识点】词类活用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例句:“大”,大事,形容词作名词。句意:生存和死亡都是人生中的大事情。

A.“日”,每日,名词作状语。句意:每天(独自)在园中散步,成为乐趣。

B.“远”,远离,形容词作动词。句意:因此我不能废止侍养祖母而远离。

C.“少长”,年龄小的人和年龄大的人,形容词作名词。句意: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

D.“业”,以……为业,名词的意动用法。句意: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理解什么是词类活用——所谓词类活用,是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的现象。词类活用有如下类型——名词的活用:①作动词②作状语③使动用法④意动用法;动词的活用:①作名词②使动用法③为动用法;形容词活用:①作名词②作动词③意动用法④使动用法;数词的活用:①作动词②作名词③作形容词。

4.【答案】D

【知识点】文言句式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判断句,语意判断。句意: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

B.判断句,“……也”表判断。句意:项脊轩,就是原来的南阁子。

C.判断句,语意判断。句意:我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

D.状语后置句,应为“于潭上得双石"。句意: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核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高中阶段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在平时学习和复习中要注意积累典型例子,总结并掌握各种特殊文言句式的特点。

5.【答案】D

【知识点】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ABC无误;D项,“隐士的代称”不当,“三径"后来指隐士住处。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化常识题一般出自课文内容,又有所延伸,所以应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文章内容积累、识记。解答时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6.【答案】C

【知识点】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解析】【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分析:例句:连词,因为。

例句:我因为供奉赡养祖母的事无人承担

A.连词,来。我将以上苦衷上表报告。

B.介词,用。我想晋朝是用孝道来治理天下的

C.连词,因为。只是因为祖母刘氏寿命即将终了。

D.连词,来。恭敬地呈上此表来使陛下知道这件事。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在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高考一般是课外文言文阅读,可以联系课文中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来推断词义。

7.【答案】C

【知识点】文学常识;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①“慈父见背”婉指父辈去世,“见背"是对死的委婉讳饰的说法。

②“舅夺母志”,是说“舅父强迫母亲改变守志之节”,即舅父迫使作者的母亲改嫁,这是作者为母亲改嫁所做的委婉讳饰的说法。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

8.【答案】C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授予官职;呈上、奉上。句意:任命我为郎中。/恭敬地呈上此表来使陛下知道这件事。

B.怜悯;夸耀。句意:尚且还受到怜悯养育。/并不顾惜名声节操。

C.都是“废止”。句意:从来就没有废止奉养之事离开她。/因此我不能废止侍养祖母而远离。

D.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名词,日子。句意:只是因为祖母刘氏寿命即将终了。/而在祖母刘氏面前尽孝尽心的日子很短。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词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9.【答案】C

【知识点】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第一个“以"是“因为”;第二个“以"是“用”,句意:是因为祖母刘氏寿命即将终了/你母亲就用手指敲敲门说

B.第一个“于"是“介词,引出对象”;第二个“于"是“同、与”。句意:臣下我在陛下面前尽忠尽节的日子还长着呢,轩西面连着内室。

C.两个“之"是“结构助词,译为·的”。句意:在祖母刘氏面前尽孝尽心的日子已经不多了,臣下我怀着牛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烤

D.第一个“而"是“表承接”;第二个“而"是“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句意:客人得越过厨房去赴宴/哇哇地哭起来。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在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高考一般是课外文言文阅读,可以联系课文中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来推断词义。

10.【答案】A

【知识点】词类活用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均为名词动用,拄着/划船。句意:拄着拐杖出去走走,随时随地休息/有的时候我划桨行舟。

B.形容词动用,羡慕/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愉悦。句意:羡幕自然界的生物顺乎时序茁壮生长/看看院子里的树木,觉得很愉快(使心情愉悦)。

C.名词作状语,每天/形容词意动用法,把……当作快乐。句意:天天在园子里散步自成乐趣/弹琴读书能使我忘记忧愁。

D.形容词意动用法,把……当作快乐/形容词形容词用作名词,孩子。句意:跟亲戚朋友谈心使我愉悦/带着孩子们进了屋。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核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高中阶段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在平时学习和复习中要注意积累典型例子,总结并掌握各种特殊文言句式的特点。

11.【答案】D

【知识点】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解析】【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两个“之"都是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句意: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

B.两个“乃”,都是副词,于是;句意:刚刚看到自己简陋的家门/于是用九宾礼在正殿上接待了(蔺相如)

C.两个“以”,都是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句意:拄着拐杖走走歇歇/白云自然而然地从山峰飘浮而出。

D.第一个“而”,连词,表转折;第二个“而”,连词,表修饰。句意:小园的门经常地关闭着/河湾上的一位聪明的老者笑着制止他(干这件事)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在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高考一般是课外文言文阅读,可以联系课文中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来推断词义。

12.【答案】B

【知识点】文言句式

【解析】【分析】

本题考核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为被动句,“为"表被动。句意:既然自己的心灵被形体役使。

A.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不能于怀喻之。句意:不能在内心明白。

B.被动句,“见”表被动。句意:于是我被派到小县做官。

C.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句意: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

D.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寻程氏妹于武昌丧。句意: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核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高中阶段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在平时学习和复习中要注意积累典型例子,总结并掌握各种特殊文言句式的特点

13.【答案】B

【知识点】词类活用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例句:群贤毕至形容词作名词

A:垣墙周庭,以当南日名词作状语

B: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形容词作名词

C: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动词的使动用法

D: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名词作状语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理解什么是词类活用——所谓词类活用,是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的现象。词类活用有如下类型——名词的活用:①作动词②作状语③使动用法④意动用法;动词的活用:①作名词②使动用法③为动用法;形容词活用:①作名词②作动词③意动用法④使动用法;数词的活用:①作动词②作名词③作形容词。

14.【答案】D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中的“比"译为“等到”之意。

A.“比"译为“靠近”。

B.“比"译为“跟,与”。

C.“比"译为“与”。

D.“比"译为“等到”。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看是选择正确的选项还是错误的,别出现因为审题不清导致正误错位,留下遗憾。最好的方法是凭借知识迁移能力兼用排除法。

15.【答案】B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②抚:对待;③而:你的;⑦制:规制,形式。故排除②③⑦。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词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16.【答案】B

【知识点】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解析】【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结构助词,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B.均为介词,表比较。

C.连词,况且/连词,表让步,尚且。

D.与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词组/与“为"放在一起表被动。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在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高考一般是课外文言文阅读,可以联系课文中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来推断词义。

17.【答案】B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词类活用;古代日常用语;古代礼仪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能力。

A.正确。“乳”,名词作动词,喂养;“杖”,名词作动词,拄着。句意:哺养两代人,已逝世的母亲待她很好/拄着汉朝的旄节牧羊。

B.“‘束发’,一般指男子20岁……表示已经成年;而‘弱冠’则一般指男子15岁……”错误,选项说反了,“束发”,男孩15岁时束发为髻,表示成童;“弱冠”,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体还未壮,所以称做弱冠,后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C.正确。“过”,看望;过错。句意:祖母来看我,她说/自以为可以说是没有什么罪过,能够终身侍奉公婆报答他们的大恩。

D.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能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词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答案】18.C

19.A

20.D

【知识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论点、论证方法;论据支撑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以及艺术特色的理解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手法的概括以及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做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3)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

18.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以及艺术特色的理解能力。

C.“而今天的书房则只是阅读写作的地方"错,材料二中列举了唐代、魏晋时期、两宋、明清等各个朝代书房的演变和特点,并未提及今天书房只是阅读写作的地方这一信息,这一说法于文无据,联系生活思考,表述也是绝对的,可以会客、思考、消遣甚至娱乐用,比如“任继愈先生晚年的书斋取名叫作‘眼科病房’,他说岁数大了,无论做点儿什么工作,都必须点点儿眼药才能干活儿”,“冯骥才:中国文人的书房,我觉得有两个特质:一是很强的书卷气,没有浮夸没有享受,是一个纯精神的地方;二是琴棋书画,中国人讲究触类旁通,屋子里一般有一些相关的东西"。

故答案为:C。

19.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手法的概括以及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A.“纵向比较”说法错误,依据原文“这种因各种‘陋室’而孕育出的名士之美,从魏晋的‘竹林七贤’到刘禹锡,再到八大山人、郑板桥,一直延续至今"可知,文中只是阐述了名士们生活美学上的共通之处,并无“纵向比较”。

故答案为:A。

20.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

A.陆游的“学老庵”,寓意为活到老、学到老,是对自己学无止境的一种勉励。

B.张薄的“七录斋”,读文章时边抄边诵边记,反复六七次,是对自己学习态度的一种勉励。

C.蒲松龄的“聊斋”,是请人到书斋闲谈,然后把闲谈加工整理成小说,是他创作生活的反映。

D.黎锦晖住在茅草屋里,却将自己的书斋起名“嘉禾”别墅,这是不畏困苦、乐观积极的一种人生态度。

故答案为:D。

【答案】21.B

22.A

23.D

24.余峰先生为他的房子取名“栎全轩"是受到庄子所说的无才可以寿终正寝的影响,甘心做一棵无用的栎树,以求享尽天年。暗含有对自己不遇的不平之气,寄寓了因正直而遭排挤、最终罢官的身世之慨。

【知识点】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词类活用;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文言虚词的能力。在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高考一般是课外文言文阅读,可以联系课文中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来推断词义。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理解什么是词类活用——所谓词类活用,是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的现象。词类活用有如下类型——名词的活用:①作动词②作状语③使动用法④意动用法;动词的活用:①作名词②使动用法③为动用法;形容词活用:①作名词②作动词③意动用法④使动用法;数词的活用:①作动词②作名词③作形容词。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栎全轩记

[明]归有光

余峰先生隐居在安亭江边,在他的居室的北面,建造了三间房子,匾额上题名为“栎全轩”。先生做人坦率平易,放纵(自己的)本性使自己畅快,不对别人做周密防范。他的心意表达出来,有的人有时不认为(先生)是正确的,先生也毫不介意。因此人们无论地位高低,都乐于同他相处。但是(余峰先生)也正因为这与世俗不合。先生二十多岁的时候,考中进士,任职郎署。不到十年,(先生先后)任承宣布政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的长官。那时这两个司的长官中,只有先生最年轻。先生又怡然自乐,不肯奉承迎合别人。(后来)有人排挤他,(他)最终为此罢官离去。

恰逢我也来到安亭江边,住的地方和先生只隔着一条河,(因此,我)时常和先生见面。先生不喜欢饮酒,但是(我们每次)见面便谈论一整天,有时直到半夜还不离去。即使到了别的地方,也是如此。他跟人交往没有成见,总是像这样高高兴兴、情深意长。先生喜欢山水,担任郎官时,奉旨出使荆湖,天天登上黄鹤楼,作诗饮酒。他在山东(指任职山东布政使司。藩,即藩司,明朝地方布政使的别称)的时候,拜谒孔子的墓地,登上泰山,观看沧海日出的地方(泰山玉皇顶东南有观日峰)。等到罢官回家,便景仰陶岘的为人,驾小船泛游于五湖之间。有人拜访先生,先生时常不在家中。去年(他)到了越地,在西湖泛舟,过了钱塘江,登上严子陵钓台(相传为东汉隐士严光钓鱼之处。严光,字子陵),游历齐云岩,打算登黄山,游历九华山,兴尽而归。

一天,(他)邀请我坐在栎全轩中,慷慨激烈地谈论社会上的事情。他自己说:“年轻时入朝为官(朝著,犹朝班),(凭借)任官的品级对待和自己同时的那些人,多有超越(自己的本分)。一旦被罢免,心情上不能自我释怀,回忆起当时的事情,到现在十多年了,处在恬静、安逸(的环境)中来审视(昔日那种)奔波、劳碌(的生活),然后才知道现在这种生活才是真正得到了生命。天下的人,谁不自己称(自己)是有才能的人,所以使用它却不知适可而止。正因为不知适可而止,所以才到了穷途末路(的地步)。汉代的党锢之祸(东汉桓帝党锢之祸,士大夫二百余人,被禁锢终身;灵帝时,李膺等与大将军窦武谋诛宦官。事败,膺等百余人皆被杀,死徙废禁者六七百人。),唐代的白马之祸(唐末朱温掌权,贬逐大批进士出身的官员。大臣三十余人在白马驿被杀,并抛尸于黄河。后人以“白马之祸"比喻士大夫被害。),一同被杀害的,怎么能数得清呢?二十四友、八司马、十六子这些人(二十四友、八司马、十六子皆遭杀戮或放逐),哪一个不是一世奇才呢?李斯被秦国任用,陆机、陆云进入洛阳,一时呼吸如风雷,光华如日月,声名盛极一时,天下的人都奔跑着去敬慕艳羡(他们)。时事起了变化,(他们再想)求得牵着黄狗走出上蔡东门(李斯被行刑前曾对其儿子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再想求得)听华亭的鹤鸣(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尤悔》记载,陆机被杀时,曾说:“欲闻华亭鹤唳,可复得乎?"),难道可以做到吗?那么庄子所说的没有才能(的人可以)寿终正寝,确实是通达生命的至理妙论,而这是我所要凭借的啊。”

我听了(这段话)就叹息,认为这是理解人生道理的言论。尽管如此,有才和没有才,哪有什么固定的标准呢?(假如)世上用的是楩、梓、豫章,那么楩、梓、豫章(便)是才,而栎木(便)不是才了。(假如)世上用的是栎木,那么栎木(便)是才,而楩、梓、豫章(便)不是才了。先生本来是宗庙朝堂所取用,却工匠轻视,因而(他甘心)做一棵象征神社的栎树,先生大概有可用来使自己幸存的方法吧!这也(是)可以令人感叹(的)啊!

2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文言虚词的能力。

“矣"侧重陈述;“盍”,意为“何不”,置于句首;“夫”在句末表述感叹;“哉"在句末,与“岂可”搭配,表述反问。

故答案为:B。

2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的能力。

A.扁,名词做动词,古同“匾”,匾额,文中指题写匾额。句意:在他的居室的北面,建造了三间房子,匾额上题名为“栎全轩”。

B.信,副词,确实。句意:确实是通达生命的至理妙论。

C.如,动词,到,往。句意:去年(他)到了越地。

D.艳,动词,艳羡。句意:天下的人都奔跑着去敬慕艳羡(他们)。

故答案为:A。

2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知道之言"意思:理解人生道理的言论。这里的道理是余峰先生的观点:不才无用以全其身。甘愿做栎社树。神社旁的栎树无用,所以不被砍伐而能保有长寿。

A.出自《大学》,句意:世上的事物都有本末始终。强调做事要有始有终。

B.出自《道德经》,句意: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坚持力行、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强调人要知足、做事要坚持不懈。

C.出自《庄子·逍遥游》,句意:小鸟在树上,只不过占一树枝;鼹鼠喝河水,也不过喝满肚子。比喻所需有限,很容易满足。强调人要懂得满足。

D.出自《庄子·逍遥游》,句意:(这样大树)不会遭到刀斧的砍伐,也没有什么东西会伤害它。它没有什么用处,又哪里会有什么困苦呢?强调没有用处反而保全性命,与“知道之言”相符。

故答案为:D。

2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

由原文第四段“世所用楩、梓、豫樟也,则楩、梓、豫樟才,而栎不才矣"可知,世人认为栎树是无用的,却是“庄生所谓不才终其天年”,为了保全自己,选择做一棵栎树。这就是命名“栎全"的原因。很明显这是受道家影响。

这样选择与余峰先生的人生经历有关,由原文第一段“君年二十余,举进士,居郎署。不十年,为两司。是时两司官,惟君最少。君又施施然不肯承迎人。人有倾之者,竟以是罢去”可知,余峰先生虽然有治世之才,但是太正直,不能适应官场的奉承逢迎,因而被排挤,最终罢官。

由原文第三段“天下之人,孰不自谓为才,故用之而不知止。夫惟不知其止,是以至于穷"可知,余峰先生罢官多年后反思,用“栎全”告诫自己,吸取教训,收敛锋芒,保全自己。这番道理后面也暗含着深重的人生慨叹,对才华不得施展的愤懑。

故答案为:

【答案】25.D;F;H

26.C

27.B

28.①魏君礼敬他,天下没有谁不知道,恐怕不能对魏国用兵吧?

②魏文侯相见他,登门拜访。他翻墙躲避。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称谓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词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3)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魏文侯从段干木居住的里巷经过,手扶车轼表示敬意,他的车夫说:“您为什么要扶轼致敬?”魏文侯说:“这不是段干木住的里巷吗?段干木是个贤者,我怎么敢不扶轼致敬呢?段干木在德行上显耀,而寡人只是在地位上显耀;段干木在道义上富有,而寡人只是在财物上富有。"他的车夫说:“既然如此,那么您为什么不让他做国相呢?”于是魏文侯就请段干木做国相,段干木不肯接受。文侯就送给他丰厚的俸禄,并且时常到他家里去探望他。于是国人都很高兴,共同吟咏道:“我们的国君喜欢正道,于是敬重段干木;我们的国君喜欢忠诚,于是推崇段干木。"过了没多久,秦国想出兵攻打魏国,司马唐劝谏秦君说:“段干木是个贤者,魏君礼敬他,天下没有谁不知道,怕不能对魏国用兵吧?”秦君认为司马唐说得很对,于是让军队停下,不再攻魏。魏文侯可以说是善于用兵了。曾听说君子用兵,没有看见军队的举动,而大功却已告成,说的大概就是这种情况啊。鄙陋无知的人用兵,则是鼓声如雷,喊声动地,烟尘满天,飞箭如雨,扶救伤兵,抬运死尸,踩着尸体,踏着血泊,无罪的百姓尸横遍野,而国家的存亡、君主的生死仍然不可预料,这种做法离仁义实在是太远了!魏文侯见段干木,站得很疲倦了也不敢休息。等到见翟璜的时候,就蹲在朝堂和他交谈。翟璜不高兴。魏文侯说:“段干木,我给他官做他不接受,我给他俸禄他不接受。现在你想做官就让你做了国相,想要俸禄就给了你上卿的俸禄。已经接受了我的赏赐,又要求我礼遇你,恐怕太难了吧?"

材料二

段干木,是晋国人。(段干木)年少时贫穷且地位低下,坚守道义而不做官。魏文侯想见他,登门拜访,他翻墙躲避。魏文侯以对待客人的礼节对待他,外出经过他的住处,扶轼而立表示敬意。他的车夫问:“段干木是一介平民,您为什么对他扶轼致敬呢?”魏文侯说:“段干木,是个贤者,他不因为权势、利益而改变节操,心怀君子之道,虽隐居在偏僻的里巷,声名却远驰千里。我怎么敢不扶轼表示敬意呢?段干木以德行为先,而寡人以权势为先;段干木在德义上富有,而寡人在财富上富有。权势不如德行高尚,财富不如道义贵重。"文侯又请求段干木做国相,段干木不肯。魏文侯的名声超过齐桓公,大概是他尊重段干木、敬重卜子夏、以田子方为友的缘故啊。

2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魏文侯的名声超过齐桓公,大概是他尊重段干木、敬重卜子夏、以田子方为友的缘故啊。

“者……也”表判断,应在“者"后D处断开;

“尊段干木”“敬卜子夏"友田子方”都是动宾结构,应在“木"后F处和“夏”后H处断开。

故答案为:DFH。

26.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使动用法,让……做相国。/名词,丞相。句意:于是魏文侯就请段干木做国相。/让子婴做丞相。

B.正确。认为。/把……做成。句意:秦君认为司马唐说得很对。/冶炼它们铸造成十二个铜人。

C.错误。都是“要求"。句意:又要求我礼遇你。/对人对事过分挑剔,要求完美无缺。/对别人要求要宽,对自己要求要严。

D.正确。

故答案为:C。

2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最后也挽救不了国家之亡、国君之死。”错误,也未必能够挽救国家之亡、国君之死。

故答案为:B。

2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礼”,礼敬;“莫”,没有谁;“无乃……乎”,恐怕……吧;“加兵”,用兵。

(2)“造”,拜访;“逾”,翻越;“避”,躲避。

故答案为:①魏君礼敬他,天下没有谁不知道,恐怕不能对魏国用兵吧?

②魏文侯相见他,登门拜访。他翻墙躲避。

【答案】29.B

30.同:两首诗的女主人公都有用情专一、冷静果断的性格特点。

异:《白头吟》女主人公鄙夷金钱、重视情义,女子的爱情观念在诗歌中表现得更加突出。《氓》女主人公性格兼具温柔善良、率真痴情、勤劳淳朴等特点,形象更加丰富饱满。

【知识点】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你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人们形象的把握能力。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应把握住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人物形象相当于分析概括人物性格,结合文本用两个字的词语或者四字短语概括出来,一般用形容词性。

29.本题考查学生你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女主人公因遭到遗弃而凄惨悲伤”“对被弃的无奈"错。“凄凄”四句言一般女子出嫁不必啼哭,只要嫁得一个情意专一的男子就算很幸福了。并非指女主人公自己。

故答案为:B。

3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人们形象的把握能力。

相同点: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写到爱情应该像山上的雪一般纯洁,像云间月亮一样皎洁。听说你怀有二心,所以来与你决裂。写出了女主人公用情专一、冷静果断的性格特点。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写到登上那倒塌的墙壁,遥向复关凝神望。复关没有见到盼望的人,眼泪簌簌掉下来。情郎即从复关来,又说又笑喜洋洋。写出了女主人公用情专一,沉溺爱情中。“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写到莫再回想背盟事,既已终结便罢休!也体现出女主人公冷静果断的特点。

不同点: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又运用起兴的手法,言男女爱情应该是纯洁无瑕的,犹如高山的白雪那样一尘不染该是光明永恒的,好似云间的月亮皎皎长在。这句诗表明了女子的爱情观,也体现出女子的重情重义。

“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写到男子应当重情重义,失去了真诚的爱情是任何钱财珍宝都无法补偿的。从而可以看出女主人公对金钱的鄙夷。

所以,《白头吟》女主人公鄙夷金钱、重视情义,女子的爱情观念在诗歌中表现得更加突出。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写到送郎君渡过淇水,一直送到顿丘。并非我要拖延约定的婚期而不肯嫁,是因为你没有找好媒人。请郎君不要生气,秋天到了来迎娶。女主人公在没有媒妁之言的情况下仍然答应了婚事,写出了女主人公的温柔善良。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写到登上那倒塌的墙壁,遥向复关凝神望。复关没有见到盼望的人,眼泪簌簌掉下来。情郎即从复关来,又说又笑喜洋洋。写出了女主人公的率真痴情。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写到女主人公婚后多年守妇道,繁重家务劳动没有不干的。起早睡迟,朝朝如此,不能计算了。写出了女主人公勤劳淳朴的特点。

所以,《氓》女主人公性格兼具温柔善良、率真痴情、勤劳淳朴等特点,形象更加丰富饱满。

故答案为:同:两首诗的女主人公都有用情专一、冷静果断的性格特点。

异:《白头吟》女主人公鄙夷金钱、重视情义,女子的爱情观念在诗歌中表现得更加突出。《氓》女主人公性格兼具温柔善良、率真痴情、勤劳淳朴等特点,形象更加丰富饱满。

31.【答案】(1)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2)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3)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4)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5)夫人之想与;俯仰一世

(6)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易错字啄、愍、躬、瞻、觞、皋、诞、祚、陨的书写。

故答案为:(1)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2)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3)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4)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5)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6)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和开放性默写三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写错字、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1/1吉林省通化市辉南县第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3月半月考(B)试卷

一、基础知识

1.(2024高二下·辉南月考)下列各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悟言一室之内B.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C.爪其肤以验其生枯D.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答案】A

【知识点】通假字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

A.“悟"通“唔”,面对

B无通假,译文:为什么还要遑遑不安想去哪里。

C无通假,译文:掐破树皮来观察它是死是活着。

D.无通假,译文:即使大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音。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通假字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用字现象,“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从本质上说体现的是文字之间一种共时的关系。解答此类题型,要注重课堂知识的积累,同时也要能够从具体的句子中合理地推断出有可能的通假字。

2.(2024高二下·辉南月考)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臣欲奉诏奔驰B.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C.放浪形骸之外D.亦将有感于斯文

【答案】C

【知识点】词类活用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A.奔驰,古义:赴京就职;今义:(车、马)等跑得很快。

B.方丈,古义:一丈见方;今义:佛寺或道观中住持住的房间;寺院的住持。

C.形骸:身体,形体。古义与今义一样。

D.斯文,古义:这篇文章;今义,指文雅。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