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学期语文1月教学质量监测(期末)试卷_第1页
高二上学期语文1月教学质量监测(期末)试卷_第2页
高二上学期语文1月教学质量监测(期末)试卷_第3页
高二上学期语文1月教学质量监测(期末)试卷_第4页
高二上学期语文1月教学质量监测(期末)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二上学期语文1月教学质量监测(期末)试卷四川省德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1月教学质量监测(期末)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3高二上·德阳期末)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外国文学研究的目的是对外国文学领域内出现的各种现象进行描述、解读与阐释,揭示其内在意义和本质特征,作出历史的、思想的和审美的评价。文学现象主要包括文学作品、文学思潮和流派、文学理论与批评、文学的存在方式与运行机制等,但其中最重要的无疑是文学作品,特别是经典作品。可以说,经典作品是在一定的文学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最佳结果,它既积淀着某些最重要的文学经验,又制约着此后的文学生产。

文学经典作品和文学话语体系之间关系密切,它既是话语体系的主要言说对象,又是这种话语体系形成的资源。

在外国文学研究中,经典作品始终是出发点和归宿,无论哪一个时代、民族的文学,也无论哪一种文学思潮、流派和倾向,都是以某些经典作家作品为标志的。这些文学经典构成了各民族、各时代的一座座“高峰”,代表了各种文学思潮和流派的建树、价值和特色。如果疏离经典作家作品研究,外国文学研究话语体系建设就只能是一种空谈。

经典作品是文学研究话语体系形成的感性资源。文学研究的成果、文学批评文字本身应当是以文学性语言写成的,这种文学性语言主要来自经典作品。外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家往往通过自己的经典作品为本国文学创立了规范性语言,这些经典本身也成为本民族标准文学语言甚至标准普通语言的最佳体现。如意大利民族诗人但丁的《神曲》实践了他在《论俗语》中提出的主张,成为以意大利语写成的一部优秀作品,不仅为本民族诗歌奠定了基础,而且在意大利文学语言的规范化、促进民族语言统一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莎士比亚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大师,他的《哈姆雷特》等一系列经典作品,语言丰富、生动、形象而富于变化,各部作品中的人物语言各具个性特色。这些经典作品有力推动了英国文学语言的形成与发展,至今仍是人们学习英国语言文学的典范。由此可见,标准、纯洁、流畅而优美的语言就存在于一部部文学经典中。系统而经常地阅读外国文学经典,既为文学感性经验的积累提供了保证,也是进行研究的必要前提。经典阅读是研究者加强语言修养的基本训练,是不断提高语言表达水平的“体操”,是使学术话语规范化、完善化的必由之路。事实上,每一位真正有成就、形成自己话语特色的作家或研究者,都离不开经典作品的长期熏陶与滋养。

广义的“文学经典"应当包含文学理论与批评经典,这类经典是外国文学研究话语体系建设的直接理性资源。朱光潜说:“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西方美学和文艺理论的书籍虽是汗牛充栋,但真正有科学价值且影响深广的只有两部书,一部是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另一部是十九世纪初期黑格尔的《美学》。”如果说文学理论经典阐述了文学的基本原理,经由对文学的起源、本质、构成因素、存在形态和发展规律等问题的系统探讨,构成了关于文学的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基本观念体系,那么文学批评经典则通过对文学现象的深入研究,显示出历代研究者的关注侧重、问题意识、切入视角和批评方法。他们所使用的专业术语、核心概念和常用提法,乃至行文方式和话语风格,都为后来的研究者和批评家提供了不可忽视的范例与参照。沿着文学批评史的脉络系统阅读德莱顿、狄德罗、萨缪尔·约翰逊、莱辛、别林斯基、圣伯夫、泰纳、勃兰兑斯等批评家留下的文学批评遗产,就有可能掌握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法,避免被某种偶然碰见的“最新"理论著作弄得晕头转向。所以,哈罗德·布鲁姆才一再强调:“经典是真正的记忆艺术,是文化思考的真正基础。”毫无疑问,熟读精研外国文学批评经典是外国文学研究话语体系建设必要而可靠的基础。

(摘编自汪介之《外国文学研究话语体系建设与更新》)

材料二:

为了从构成各民族文化土壤的经典中汲取精神养分,提升外国文学经典研究的学术地位,我们认为,研究外国文学经典,应在原有基础上注重转向和拓展。

外国文学经典研究应从原有的文本研究转向文本生成渊源考证与生成要素的研究。外国文学经典的生成与原始宗教、神话传说、社会语境、个体经历等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考察这些生成渊源,厘清外国文学经典形成的社会文化语境以及发展的来龙去脉,对我们深入理解经典文本的审美特性与思想艺术价值有着重要的意义。特别是探究西方文学经典在生成过程中的东方渊源,更能凸现中国文化的历史贡献。同样,关注劳动歌谣、抒情诗、十四行诗、英雄史诗等艺术形式的产生与演变,以及《吠陀《圣经》《荷马史诗》《神曲》等重要文本的形成、翻译和改编等流传过程中发生的种种变异,也在一定意义上映衬了外国文学经典对人类思想的形成所发生的影响。

(摘编自吴笛《谈谈外国文学经典研究的转向与拓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外国文学研究的目的是对外国文学领域内出现的典型现象进行描述、解读与阐释,作出历史的、思想的和审美的评价。

B.但丁的优秀作品《神曲》,不仅为本民族诗歌奠定了基础,而且在意大利文学语言的规范化、促进民族语言统一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C.后来的文学研究者,沿着文学批评史的脉络系统阅读批评家们留下来的文学批评遗产,就能够掌握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法。

D.外国文学经典研究只要从原有的文本研究转向文本生成渊源考证与生成要素的研究,就能提升外国文学经典研究的学术地位。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经典是话语体系的言说对象,也是这种话语体系形成的资源,可见文学话语体系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对文学经典作品的研究。

B.研究者加强语言修养的基础就是不断地提高语言表达水平的训练,同时也离不开经典作品的长期重陶与滋养,

C.如果研究者想要使文学批评语言带有文学性,就要向文学经典学习,因为文学经典中的语言本身就是规范的文学语言。

D.外国文学经典研究应在原有的基础上注重转向与拓展,所以,应该立即停止原有的文本研究,进行文本生成渊源的考证。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外国文学经典作品文本研究的一项是()

A.马尔克斯《百年孤独》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

B.毛姆《月亮与六便士》完美主义思想价值的研究。

C.巴尔扎克《人间喜剧》艺术表现手法的研究。

D.雨果《悲惨世界》主要人物、次要人物研究。

4.请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研究目的观点③论证方法

①②“同样,关注劳动歌谣、抒情诗、十四行诗、英雄史诗等艺术形式的产生与演变,以及《吠陀》《圣经》《荷马史诗》《神曲》等重要文本的形成……"④

研究目的观点③论证方法

①②“同样,关注劳动歌谣、抒情诗、十四行诗、英雄史诗等艺术形式的产生与演变,以及《吠陀》《圣经》《荷马史诗》《神曲》等重要文本的形成……”④

5.请你根据材料内容,谈谈研究外国文学为什么要从经典作品入手

(2023高二上·德阳期末)现代文阅读Ⅱ

乌江引(节选)

庞贝

钱副局长有美学的眼光,好似他那副眼镜也透着这种美,他也能在这些枯燥的密码中发现美。破译“展密"之后年余间,二局破获敌军百余种密码,每破一个都记在那个黑皮本上,钱副局长竟然名之为“百美图”!这当然是破译科的大功劳,前方军团靠这个打胜仗。二局破译高手其实就是这三位:局长曾勉,破译科长曹大冶,副科长邹生。

二局人马是“特殊之中的特殊”,曹大冶无疑是“这个材料”。他很快便显示出破译方面的“天才”,很快就成为二局破译科长。曹科长记忆超群,破译也是高手,速度快,数量大。他吃苦耐劳,忘我奋战,有非同寻常的表现!破密码是要天赋加才能,而他更有近乎疯狂的热情。经常是日以继夜连轴转,吃饭、走路也都沉浸在密码猜想中。他常说:“我们多流一滴汗,前方少流一滴血。”为破敌军五位数密本,神经必须时刻绷紧,他连续七天七夜未上床,直到密码破开,才因肺炎发烧倒在床上。他工作时候那真是全神贯注,完全的忘我状态,冬天炭火烧着了鞋子和裤子,他竟全然不知。别人也不敢上去扑火,因他那神情直呆呆死盯着窗外那棵树,像是迫近灵光闪现的瞬间了,旁人稍有惊扰恐就前功尽弃,灵光稍纵即逝。好在只是鞋裤在烧,尚未烧到皮肉。旁人却闻到了一丝怪味,烧羊毛的焦臭味。他们会意地相视而笑,是他裤兜里的钞票烧着了!苏区钞票纸浆混有细羊毛以防伪,有这烧羊毛的气味,他兜里的纸钞无疑是真货。就看着那火势越来越大,火苗向上蹿跳蔓延,眼见就有火烧眉毛之虞了,而他终于欣喜中大喊一声:“逮着了!"大家便猛冲上去将他扑倒,又抱着他在地上打几个滚,将火滚灭。

我们的情报关乎前线将士之生死,关乎全军安危。

1932年2月,中革军委按照中央决定强攻赣州。由于无法译出国民党军加密电报,无线电侦察基本失效,而派出的谍报员很难及时反馈信息。敌人忽然多出来几个团。攻城的红三军团受到内外夹击,虽用大刀杀开一条血路撤出战斗,但红军伤亡三千多人,十多位师团级干部牺牲。二局面临的首要难题便是突破敌台密码,江西敌军无线电通信用的是“展密”。

面对这巨大压力,曾局长迎难而上。他向各军团要人。合适的人选实在是很难找,因为仅有热情四溅是远远不够的。曾局长向红三军团要人,彭军团长送来了曹大冶。时为1932年5月。

曹大冶是作为报务员调来总部的,曾勉同志其实是想物色有破译潜力的人。曹大冶读过四年私塾。他天资聪慧,学习勤力刻苦,在红三军团无线电训练班学习时,他便有优异成绩。敌人不断“围剿"和封锁,苏区各类物资奇缺,训练班学习条件很艰苦,干电池、文具常难有补充。没盐吃,以碱代;没粮食,吃南瓜;没床板,铺稻草;没鞋穿,光赤脚。在教学上则是困难更甚,教员上课若无黑板粉笔,便以墙为板,以炭代笔。困难越大,越逼人想办法克服。曹大冶以优异成绩毕业,又成为红三军团最优秀的报务员。来到总部,面对积了几箩筐的无从破译的密电,曹大冶在报务当班之余,开始与曾局长一起钻研密码。

8月宜黄战斗,他们寻获孙连仲那份译出三十多个字的密电。一个多月之后,在福建建宁红一方面军司令部,他们成功破开了“展密”!此后年余间,他们破获敌军百余种密码。1933年5月,曹大冶成为破译科长,此时他尚不满19岁。8月,荣获三等红星奖章。

“展密"破解,枫山埠一役便立见奇效。时为1933年1月。

4日、5日,红一方面军集中兵力在黄狮渡歼灭敌第五师一个旅,再占金溪。6日晚9时许,二局侦悉,蒋介石为进行报复性攻击,电令国民党军进攻金溪附近的左房墟、黄狮渡,左路由吴奇伟率第九十师和第二十七师担任主攻,第十一师为后备,右路由周至柔指挥第十四师和第五师在琅踞一带牵制。敌兵10万,红军4万。

敌军既已下达进攻命令,一般就不会有新情况,通常就是激战前的无线电静默,而我军也已据此部署迎击。二局除留一台机器值班外,其他均已停开。午夜12时,曹大冶独自接班守机,却突然发现国民党军电台异常活跃,敌军五部电台同时发出“十万火急”讯号!如此这般异常联络,敌军必有异常行动,必有重大军情!先听哪个台吴奇伟既已下达进攻命令,当无大事,乃先听十四师电台。电文太长,像是宿营报告。他旋即转听第五师电台,是发往南昌的,与眼下战事关联不大。曹大冶手脑并用,听译并行。信号转为代码,代码确定密型,密码转为文字,而这一切都须即时反应,都应瞬间在大脑中完成。信号稍纵即逝,而他是在同时处理五个台!最后再转回吴奇伟电台,恰好收到关键信息。信号旋即在他脑中转译为文字:“如下:“乘共匪小胜稍懈,待机偷袭。……"。吴奇伟正在下达新命令!

原来,我军分路迎击的部署已为敌发觉,敌军连夜改变主攻方向,据此敌情,我军紧急调整部署。……枫山埠之役,以我军获全胜而告终。倘若没有二局的这份情报,倘若我方不能及时发觉敌军这个新部署,则我红军主力和军委总部势必陷入重围乃至遭致覆灭。国民党军又一次惨败。新一轮“围剿”必将到来。

来势汹汹的第四次“围剿”,左中右三路大军,足有40万人。时为1933年2月。

2月2日夜,二局破获蒋介石决定再调三个师到江西的密息;接着又侦获陈诚中路军三个纵队的战斗编组、集结时间和地点。国民党中央军已启用“猛密”,而“猛密"此前已被曹大冶和邹生破开。

据此情报,红军主力,全歼敌五十二师,生俘师长李明。与此同时,红五军团围歼第五十九师,活捉师长陈时骥。

公审李明、陈时骥,我们二局人员也去开大会。就见曹大冶冲上台去,凑近他们嘀咕几句,他们便立时蔫蔫耷拉下脑袋。曹大冶究竟对他们说了什么

(有改编)

注:文中的局长曾勉、破译科长曹大冶、副科长邹生即红军长征中的“破译三杰”——曾希圣、曹祥仁、邹毕兆。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写钱副局长有美学的眼光,能在那些枯燥的密码中发现美,说明解读密码需要有审美的能力。

B.曾局长面对无线电侦察基本失效破译不了国民党军加密电报的困境,要来了当报务员的曹大冶。

C.1933年1月,二局才破获“展密"。“展密”破解,枫山埠之役便立见奇效,最终我军大获全胜。

D.二局情报关乎全军安危,前方军团靠二局的情报打胜仗,足见曹大冶对战争的胜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号转为代码,代码确定密型,密码转为文字”,用短句表达,体现了当时情况的危急和曹大冶的头脑反应敏捷。

B.文中插入曹大冶来总部前在红三军团无线电班培训的情况,使曹大冶形象更加完整,也对故事背景做了补充。

C.炭火烧着了曹大冶的鞋子和裤子,旁人会意地相视而笑,猜测他兜里的纸钞是真货,这个情节融入了乐观的态度。

D.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全知视角讲述二局在长征中破译密码的故事,以“我们”的身份让你觉得自己亲历过,

8.文章以“曹大冶究竟对他们说了什么"结尾,有何妙处同时根据情节推断,补写一句话结尾。

9.有人在评价《乌江引》时说,小说呈现出的是“中国式的人性和英雄”,这在曹大冶身上是如何体现的结合文本简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2023高二上·德阳期末)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孟尝君名文,姓田氏。孟尝君在薛,招致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归孟尝君。孟尝君舍业厚遇之,以故倾天下之士。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孟尝君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史,主记君所与客语,问亲戚居处。客去,孟尝君已使使存问,献遗其亲戚。士以此多归孟尝君。孟尝君客无所择,皆善遇之。人人各自以为孟尝君亲已。

齐滑王二十五年,复卒使孟尝君入秦,昭王即以孟尝君为秦相。人或说秦昭王曰:“孟尝君贤,而又齐族也,今相秦,必先齐而后秦,秦其危矣。"于是秦昭王乃止,囚孟尝君,谋欲杀之。孟尝君使人抵昭王幸姬求解。幸姬曰:“妾愿得君狐白裘。”此时孟尝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无双,入秦献之昭王,更无他裘。孟尝君患之,遍问客,莫能对。最下坐有能为狗盗者,曰:“臣能得狐白裘。"乃夜为狗以入秦宫藏中取所献狐白裘至以献秦王幸姬。幸姬为言昭王,昭王释孟尝君。孟尝君得出,即驰去,更封传,变名姓以出关。夜半至函谷关。秦昭王后悔出孟尝君,求之已去,即使人驰传逐之。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孟尝君恐追至,客之居下坐者有能为鸡鸣,而鸡齐呜,遂发传出。出如食顷,秦追果至关,已后孟尝君出,乃还。……

太史公曰:吾尝过薛,其俗闾里率多暴桀子弟,与邹、鲁殊。问其故,曰:“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奸人入薛中盖六万余家矣。”世之传孟尝君好客自喜,名不虚矣。

材料二:

(节选自《史记·孟尝君列传》)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王安石《读孟尝君传》)

【注】①封传:古时官府所发的出境及乘坐传车投宿驿站的凭证。②传:驿车。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乃夜为狗A以入B秦宫C藏中D取所献E狐白裘F至G以献H秦王幸姬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存问,文中指问候,与“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中的“存”词义相同。

B.愿,希望,与《屈原列传》“愿得张仪而甘心焉"中的“愿”词义相同。

C.过,指经过,与《四章》“复众人之所过"中的“过”词义不同。

D.南面,面向南。古时有“南面称王"之说。文中指齐制服秦,居于尊位。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尝君在薛邑不加挑选地招揽诸侯国的宾客以及因犯罪而流亡的人,导致奸邪之人不断进入薛邑,在西汉时累积到了六万多家。

B.孟尝君宁肯舍弃家业也要优厚地对待门下宾客,不分贵贱一律与田文同等待遇,甚至惠及内外亲属,因此人人都认为孟尝君与自己亲近。

C.秦昭王想要以孟尝君为相,听人劝说后随即放弃,并囚禁孟尝君,想杀了他;先听幸姬之言释放了孟尝君,却很快后悔,派人追杀。

D.狗盗者偷取献给了秦昭王的狐白裘献给幸姬、鸡鸣者模拟鸡叫成功骗开关门,最终孟尝君依靠坐在末座的鸡鸣狗盗者的帮助逃出强秦。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秦昭王后悔出孟尝君,求之已去,即使人驰传逐之。

②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14.王安石反驳了“孟尝君能得士”这一说法。请结合文本说明其反驳的理由。

(2023高二上·德阳期末)古代诗歌阅读

感遇(其二)

陈子昂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注】①陈子昂:唐代诗人,有政治抱负却屡遭排挤。②兰若:兰草和杜若,屈原在《楚辞》中最赞美的两种香草。③芊蔚:草木茂盛。④朱蕤:红色的花。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篇起兴,诗人以“兰若"自况,描写兰若在春夏时节茂盛地生长。

B.“幽独空林色”句赞美兰若秀色超群,以群花的失色来衬托兰若的芳姿。

C.夏天过去,白天渐短秋风生。“迟迟"表气候渐变,“袅袅”表天色渐变。

D.一年一开花的草木都凋落,美好意愿终究如何完成以问作结,蕴含苦楚。

16.明代诗论家胡应麟评价陈子昂《感遇》组诗“尽削浮靡,一振古雅"。请简要分析这一观点在本诗中体现在哪些方面

17.(2023高二上·德阳期末)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十二章》中,孔子告诫我们做事勤勉,说话谨慎的句子是“___”;《四章》中,老子认为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这个句子是“"。

(2)“月”这一意象经常出现在古诗文中,月可寄寓哲思,张若虚看见天上的明月,不禁发问“___江月何年初照人"(《春江花月夜》);月也可寄托感情,李白感叹“人生得意须尽欢,___”。(《将进酒》)

(3)文言文有的句子音韵和谐,句式比较整齐。如《屈原列传》中,“信而见疑,";《过秦论》中“履至尊而制六合,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2023高二上·德阳期末)语言文字运用l

2023年9月,某咖啡和某名酒的联名“酱香拿铁"____。这款“年轻人的第一杯茅台”单品首日销量突破542万杯,销售额直接破亿。

这个秋天,自己有没有为一杯酱香拿铁“拼过命"咖啡里到底有没有酒味已经记不太清了,但那个红蓝相间的杯套和纸袋还被好好地存放在家里。隔壁某饮料也傍上了大牌,和意大利高奢品牌合作,推出了喜悦黄联名饮品。有媒体统计了近万条奶茶联名的相关评论,得出的结论是:绝大部分消费者,都是为了得到联名周边才为奶茶买单的。

部分联名周边限量、限地域发售,由此还延伸出了代购、代排、代喝产业。奶茶喝之即弃,贴纸和杯套却被当做宝贝一样供在床头或者工位上。追联名的年轻人的行为,是对“____”这一成语的诠释。正因为如此,奶茶品牌对联名IP的用心程度,相当于直接决定了联名的

口碑。

不过随着联名的花样越来越多,频次越来越高,咱们消费者多少有点审美疲劳,钱包也有点支撑不住。喧嚣褪去之后,消费者总会慢慢回归理性。不知道2024年,软饮潮流们又会卷向何方,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下面句子中的“自己"和文中加点的“自己”,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离开考场的同学请拿好自己的东西。

B.自己开车多方便,想去哪儿去哪儿!

C.我考试,我自己知道就行了。

D.他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属于自己的财富。

(2023高二上·德阳期末)语言文字运用Ⅱ

成都是天府,更是人间,在烟火成都开启专属于大运会的寻味之旅,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那款“成都味道"。

味道里的麻辣,是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川菜的辣,成就了名扬四海的成都小吃,也孕育了成都人性格里的热情似火,因而不少人把“川妹子”称为“辣妹子"。从为运动健儿加油鼓劲的一声声“雄起”,到为中外记者准备的一封封亲笔信,再到赛场间隙全体观众齐声合唱的《成都》,这样的“成都温度”,(____),也蔓延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味道里的鲜香,(____)。川菜始于麻辣,归于鲜香,正如大运会不止为了比赛竞技,更为让青年人有机会站上熠熠发光的舞台。以青春之名,共赴大运之约,圣火点燃的不仅是运动热情,更是青春的梦想与力量。

味道里的甜糯,是文脉绵延的厚重底蕴。从糖油果子的甜腻腻,到赖汤圆的糯叽叽,再到几乎桌桌必点的配火锅的“清凉神器”Q弹冰粉,这“巴适"的“成都味”兼具“辣"与“甜”的“反差萌”,如同成都文化,在传统与现代、古老与新潮、本土与国际之间交融碰撞。

千百年来,成都吸引人们的,(____),而是兼收并蓄的多元滋味。从不拘一格、复合调味的川渝火锅,到北料南烹、老菜新做的江湖菜,千般风味汇集于此,造就了一座包罗万象的城市,也成就了千人千味的“成都印象”。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逻辑错误,下列与之有相同逻辑错误的一项是()

A.鲁迅的作品不是一天能读完的,《孔乙己》是鲁迅的作品,所以,《孔乙己》不是一天能读完的。

B.“我是答应您昨天来修门铃没错。可我来了三次,每次按门铃,都没有人来开,我只好走了。"

C.有人说《红楼梦》值得读,有人说不值得。两种意见我都不赞成。读,太花时间;不读,

又有点儿可惜。

D.《祝福》中,鲁四老爷知道祥林嫂的死讯后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21.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可写成“从糖油果子的甜,到赖汤圆的糯,再到几乎桌桌必点的火锅搭配Q弹冰粉,这正宗的‘成都味’兼具‘辣’与‘甜’的‘反差萌’”,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四、作文(60分)

23.(2023高二上·德阳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选,从「止」或「辵」为义符,表示与行动有关。本义是派遣,引申为选择。

择,从「廾」或「又」或「手」为义符,表示是手部的动作(「廾」、「又」都同样是手);从「睪」为声符,可以看成有兼义功能,依《说文》,「睪」的本义为「司视也」,就是侦察,有仔细察看的意思,「择」是要用心地挑,当然要仔细地察。

请结合以上的图文材料,以“选与择”为主题,写一篇议论性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B

2.C

3.A

4.为了从构成各民族文化土壤的经典中汲取精神养分,提升外国文学经典研究的学术地位;研究外国文学经典,应在原有基础上注重转向和拓展;论据;举例论证

5.在外国文学研究中,经典作品始终是出发点和归宿。这些文学经典构成了各民族、各时代的“高峰”,代表了各种文学思湘和流派的建树、价值和特色,经典作品是文学研究话语体系形成的感性资源,阅读经典可以使研究者加强语言修养,使学术语言规范化、完善化经典作品是外国文学研究话语体系建立的直接理性资源,它们为后来的研究者和批评家提供了不可忽视的范例和参照

【知识点】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文艺理论、文学评价类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理解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⑵本题考查根据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做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⑶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先根据题干要求,分析材料中外国文学经典作品文本研究的观点,再逐项分析,判断能否支撑选项。

⑷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特点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读懂文本,再结合文章内容填写相关信息和论证方法。论证方法主要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平时的学习中掌握这些基础知识,答题时根据文中内容具体分析即可。

⑸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要点能力。筛选整合信息题的解题基本思路①根据题目的要求把握筛选的标准;②按照筛选标准,确认信息材料的检索区间;③把主要信息进行整合,有的信息可直接组合,有的信息除了文中的信息外,必要时要加上自己理解的语句进行串连形成一个完整的意思。

1.A.“典型现象"错误,范围缩小。材料一第一段原文是“外国文学研究的目的是对外国文学领域内出现的各种现象进行描述”。

C.“能够"错误,一词说法绝对,材料一最后一段原文是“有可能”。

D.“只要……就"错误,说法绝对。根据材料二可知,这种做法是为了“提升外国文学经典研究的学术地位”提出的设想,不一定成为必然的现实。

故答案为:B。

2.A.“文学经典是话语体系的言说对象"错误,在材料一第二段原文,有“主要”这一限定的词语。

B.“研究者加强语言修养的基础就是不断地提高语言表达水平的训练"错误,材料一第四段最后几句的原文“经典阅读是研究者加强语言修养的基本训练……都离不开经典作品的长期熏陶与滋养”,说的是经典阅读,不是提高语言表达水平的训练。

D.“所以,应该立即停止原有的文本研究,进行文本生成渊源的考证"错误,强加因果。材料二第一段原文只是提出“我们认为,研究外国文学经典,应在原有基础上注重转向和拓展”,没有得出选项后面的观点。

故答案为:C。

3.根据材料二第二段第一句“外国文学经典研究应从原有的文本研究转向文本生成渊源考证与生成要素的研究"可知,文本研究是仅仅针对文本内容的思想、手法、人物等的研究,而文本以外的生成渊源考证等是整本书研究的范畴。

A.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属于文本研究之外的研究范畴。

B.属于外国文学经典作品文本研究。

C.属于外国文学经典作品文本研究。

D.属于外国文学经典作品文本研究。

故答案为:A。

4.表格第一行分别是研究目的、观点、论证方法,按照这个梳理文章论证特点,可知(3)处应填“论据”;

论据中举出的是“《吠陀》《圣经》《荷马史诗》《神曲》等重要文本的形成"的事例,所以(4)处应填“举例论证”;

(1)处,研究目的,在原文第一段前半句“为了从构成各民族文化土壤的经典中汲取精神养分,提升外国文学经典研究的学术地位";

(2)处,作者观点,在原文第一段后半句:“我们认为,研究外国文学经典,应在原有基础上注重转向和拓展”。

故答案为:为了从构成各民族文化土壤的经典中汲取精神养分,提升外国文学经典研究的学术地位;研究外国文学经典,应在原有基础上注重转向和拓展;论据;举例论证

5.材料一第一段,提出了“研究外国文学要从经典作品入手"的中心论点,因为“经典作品是在一定的文学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最佳结果,它既积淀着某些最重要的文学经验,又制约着此后的文学生产”。

后面几段展开分层论述:

第三段“在外国文学研究中,经典作品始终是出发点和归宿,无论哪一个时代、民族的文学,也无论哪一种文学思潮、流派和倾向,都是以某些经典作家作品为标志的。这些文学经典构成了各民族、各时代的一座座‘高峰’,代表了各种文学思潮和流派的建树、价值和特色"概括出:在外国文学研究中,经典作品始终是出发点和归宿。这些文学经典构成了各民族、各时代的“高峰”,代表了各种文学思潮和流派的建树、价值和特色。

第四段“经典作品是文学研究话语体系形成的感性资源。……经典阅读是研究者加强语言修养的基本训练……是使学术话语规范化、完善化的必由之路”,概括出:经典作品是文学研究话语体系形成的感性资源。阅读经典可以使研究者加强语言修养,使学术语言规范化、完善化。

第五段“广义的‘文学经典’应当包含文学理论与批评经典,这类经典是外国文学研究话语体系建设的直接理性资源……他们所使用的专业术语、核心概念和常用提法,乃至行文方式和话语风格,都为后来的研究者和批评家提供了不可忽视的范例与参照”概括出:经典作品是外国文学研究话语体系建立的直接理性资源。它们为后来的研究者和批评家提供了不可忽视的范例和参照。

故答案为:在外国文学研究中,经典作品始终是出发点和归宿。这些文学经典构成了各民族、各时代的“高峰”,代表了各种文学思湘和流派的建树、价值和特色,经典作品是文学研究话语体系形成的感性资源,阅读经典可以使研究者加强语言修养,使学术语言规范化、完善化经典作品是外国文学研究话语体系建立的直接理性资源,它们为后来的研究者和批评家提供了不可忽视的范例和参照。

【答案】6.B

7.D

8.妙处:设置悬念,引人思考,或吸引读者兴趣。小说本身在讲述侦破敌情,会让读者产生出破译密码的兴趣和新奇感,猜想到底曹大冶说了什么打击了敌人的霉张气焰。结尾:他是背出了他们通联的密电!

9.①听从指挥、以大局为重的品质。在总部最需要的时候来到总部,从报务员到密码破译高手,都体现了听从指挥、以大局为重的品质,②机智敏捷的反应能力和过硬的专业能力。一个人同时处理五个电台,能迅速捕捉关键信息,为战争胜利打下基础,③疯狂的热情和吃苦耐劳、完全忘我的工作状态,连鞋子和裤子着火了都不知道,整天沉浸在密码的猜想中,④勤奋刻苦,克服困难的毅力。在红三军团无线电训练班学习时,条件艰苦,困难重重,他依然取得优异成绩,⑤爱憎分明,嫉恶如仇,在面对被公审的敌军师长,冲上台去指斥敌人,打消他们的嚣张气焰。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中国现当代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鉴赏能力。首先要了解小说常见的艺术特色:正面或直接描写、侧面或间接描写,环境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设置悬念,抑扬对比法等等,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明确小说结尾的形式,小说的结尾主要有四种形式:戛然而止式、欧·亨利式、大团圆式、悲剧式。探究小说结尾作用答题角度一般从人物形象塑造、情节结构效果、主旨表达和情感抒发几个角度进行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6.A.“解读密码需要有审美的能力”错误。这是艺术的说法,体现的是二局对破译密码的热爱;

C.“1933年1月,二局才破获‘展密’"错,1933年1月是枫山埠之役,根据文章推断,“展密”破获时间应该是在宜黄战斗后一个多月;

D.“足见曹大冶对战争的胜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夸大了曹大冶的作用,是准确的情报信息对战争的胜利起着重要的作用。从文中看,决定战争胜利的因素很多,比如指挥的决策、部署等。

故答案为:B。

7.D.“第一人称的全知视角”错,第一人称是有限视角。

故答案为:D。

8.第一问:

结尾的妙处首先与结尾本身的写法有关,小说结尾是“曹大冶究竟对他们说了什么?"这是一个疑问式结尾,起到了设置悬念,引发读者思考,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联系前文内容,敌人的师长李明和陈时骥被俘,审讯时“曹大冶冲上台去,凑近他们嘀咕几句,他们便立时蔫蔫耷拉下脑袋”,可见他们是受到了打击,才蔫了的;再根据曹大冶的身份,是破译密码的高手,他说的内容应该与密码有关,破译密码能够有这么大的作用,会让读者产生出破译密码的兴趣和新奇感,猜想到底曹大冶说了什么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

第二问:

推断情节需要联系曹大冶的身份,曹大冶是个破译密码的高手,这次战役就是因为他和邹生破译了敌人使用的“猛密”,帮助红军“全歼敌五十二师,生俘师长李明。与此同时,红五军团围歼第五十九师,活捉师长陈时骥”;由此推断他跟敌人说的应该与密码有关;再联系被俘的敌人是两个师的师长,他们应该会用密码联系,而这密电曹大冶应该破译了,他说的正是他们联系的电文。可得出答案:他是背出了他们通联的密电!

故答案为:妙处:设置悬念,引人思考,或吸引读者兴趣。小说本身在讲述侦破敌情,会让读者产生出破译密码的兴趣和新奇感,猜想到底曹大冶说了什么打击了敌人的霉张气焰。结尾:他是背出了他们通联的密电!

9.注意题干中的“中国式的人性和英雄”,也就是曹大冶身上有中国人的普遍特征,作为一个军人,他应该服从指挥,以大局为重;对敌人愤恨、对国家热爱;作为一个普通的中国人,他身上应该有吃苦耐劳、勤奋等优秀品质;同时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他又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如聪明、有天赋等。

首先看作为军人的品质。他听从指挥、以大局为重的品质。主要体现在听从组织调遣和安排上。比如二局要破译江西敌军使用的“展密”,曾局长需要人手,彭军团送来了曹大冶,可见他是在总部最需要的时候来的;曹大冶原本是作为报务员过来的,他在报务当班之余和曾局长一起研究密码,成功破开了“展密"。从报务员到密码破译高手,都体现了听从指挥、以大局为重的品质。

作为破译密码的专业人员,他有着机智敏捷的反应能力和过硬的专业能力。能够体现这一点的重要事件就是我方得知蒋介石电令国民党军进攻金溪附近的左房墟、黄狮渡,本来我方已做好应对准备,曹大冶独自接班守机时发现异常,敌人五部电台同时发出“十万火急”讯号,他一人兼听五部电台,需要“手脑并用,听译并行"这一切都须即时反应,都应瞬间在大脑中完成”,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仍然捕捉到了关键信号“乘共匪小胜稍懈,待机偷袭”,“据此敌情,我军紧急调整部署”,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他具有疯狂的热情和吃苦耐劳、完全忘我的工作状态。第二段有一句总的评价“他吃苦耐劳,忘我奋战,有非同寻常的表现!破密码是要天赋加才能,而他更有近乎疯狂的热情”,典型事件是破译时极其专注,“炭火烧着了鞋子和裤子,他竟全然不知”,整天沉没在密码的猜想中。

他勤奋刻苦,有克服困难的毅力。曹大冶破译密码是有些天赋的,但他取得的成绩离不开他的勤奋刻苦,他在红三军团无线电训练班学习时,条件艰苦,不仅生活上条件艰苦,教学上也是,“以墙为板,以炭代笔”,困难重重,但“曹大冶以优异成绩毕业,又成为红三军团最优秀的报务员”,取得优异成绩。

他爱憎分明,嫉恶如仇。公审敌军师长时,“就见曹大冶冲上台去,凑近他们嘀咕几句,他们便立时蔫蔫耷拉下脑袋”,他利用自己破译的电文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

故答案为:①听从指挥、以大局为重的品质。在总部最需要的时候来到总部,从报务员到密码破译高手,都体现了听从指挥、以大局为重的品质,②机智敏捷的反应能力和过硬的专业能力。一个人同时处理五个电台,能迅速捕捉关键信息,为战争胜利打下基础,③疯狂的热情和吃苦耐劳、完全忘我的工作状态,连鞋子和裤子着火了都不知道,整天沉浸在密码的猜想中,④勤奋刻苦,克服困难的毅力。在红三军团无线电训练班学习时,条件艰苦,困难重重,他依然取得优异成绩,⑤爱憎分明,嫉恶如仇,在面对被公审的敌军师长,冲上台去指斥敌人,打消他们的嚣张气焰。

【答案】10.ADG

11.A

12.C

13.①秦昭王后悔让孟尝君出城,再寻找他,他已经逃走了,(昭王)就立即派人驾上驿车飞驰着去追捕他。

②祸患常常是由极小的事情积累而成的,聪明勇敢的人往往被所溺爱的人或事困扰,难道只有(宠爱)伶人(才会这样)吗(

14.①只要得到一个真正的贤士,应该就可以助齐败秦,君临天下,何须依靠鸡鸣狗盗之徒的力量;②鸡鸣狗盗之徒出人他的门庭,真正的贤士就不会归附他。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能力,还要在整体把握句意的前提下,抓住关键点:人名、地名、官职名、年号、语气词、动宾搭配、句式整齐等。要根据语意做题,可用排除法。

(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和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关于实词,本题考查的是一词多义,平时的学习中应对重要的文言实词多加积累,做题时结合句子进行判断即可。关于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3)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

(4)本题考查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按照翻译六字诀换、调、补、删、留、变的方法,做到字字落实。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⑸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分析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附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孟尝君姓田名文。孟尝君在薛邑,招揽各诸侯国的宾客以及犯罪逃亡的人,很多人归附了孟尝君。孟尝君宁肯舍弃家业也给他们丰厚的待遇,因此使天下的贤士无不倾心向往。他的食客有几千人,待遇不分贵贱一律与田文相同。与宾客坐着谈话时,总是在屏风后安排侍史,让他记录孟尝君与宾客的谈话内容,记载所问宾客亲戚的住处。宾客刚刚离开,孟尝君就已派使者到宾客亲戚家里抚慰问候,献上礼物给他们的亲戚。贤士们因此有很多人都情愿归附孟尝君。孟尝君对于来到门下的宾客不挑拣,一律给予优厚的待遇。所以宾客人人都认为孟尝君与自己亲近。

齐湣王二十五年,又最终派孟尝君到了秦国,秦昭王立即让孟尝君担任秦国宰相。臣僚中有的人劝说秦王道:“孟尝君的确贤能,可他又是齐王的同宗,现在任秦国宰相,谋划事情必定是先替齐国打算,而后才考虑秦国,秦国可要危险了。”于是秦昭王就罢免了孟尝君的宰相职务。他把孟尝君囚禁起来,图谋杀掉孟尝君。孟尝君派人到秦昭王最受宠爱的妃子处求她救助。妃子说:“我希望得到你那一件用白色狐皮毛做成的皮衣。"孟尝君来的时候,带有一件白色狐皮裘,价值干金,天下没有第二件,到秦国后献给了昭王,再也没有别的皮衣了。孟尝君为这件事发愁,问遍了宾没有人能够回答。有一位能力差但会披狗皮盗东西的人,说:“我能够取得白色狐皮裘。”就在当夜化装成狗,钻入了秦宫中的仓库,取出给昭王的那件狐白裘回来,献给了昭王的宠妾。幸好宠妾得到后,替孟尝君向昭王说情,昭王便释放了孟尝君。孟尝君获释后,立即乘快车逃离,更换了出境证件,改了姓名逃出城关。夜半时分赶到了函谷关。昭王后悔放出了孟尝君,再寻找他,他已经逃走了,就立即派人驾上传车飞奔而去追捕他。孟尝君一行赶到函谷关。按照关法规定,鸡叫时才能放来往客人出关,孟尝君恐怕追兵赶到万分着急,有一个下等的宾客会学鸡叫,他一学鸡叫,附近的鸡随着一齐叫了起来,于是发放文牒出关。出关后约摸一顿饭的工夫,秦国追兵就赶到了函谷关,但已落在孟尝君后面了,只好回去……

太史公说:我曾经经过薛地,那里民间的风气多有凶暴的子弟,与邹地、鲁地迥异。我向那里人询问这是什么缘故,人们说:“孟尝君曾经招来天下许多负气仗义的人,仅乱法犯禁的人进入薛地的大概就有六万多家。"世间传说孟尝君以乐于养客而沾沾自喜,的确名不虚传。

材料二:

世人都称赞孟尝君能够招贤纳士,贤士因为这个缘故归附他,而孟尝君终于依靠他们的力量,从像虎豹一样凶残的秦国逃脱出来。唉!孟尝君只不过是一群鸡鸣狗盗的首领罢了,哪里能说是得到了贤士!如果不是这样,(孟尝君)拥有齐国强大的国力,只要得到一个贤士,(齐国)就应当可以依靠国力面向南称王而制服秦国,还用得着鸡鸣狗盗之徒的力量吗?鸡鸣狗盗之徒出现在他的门庭上,这就是贤士不归附他的原因。

10.句意:就在当夜化装成狗,钻入了秦宫中的仓库,取献给昭王的那件狐白裘回来,献给昭王的宠妾。

“为狗”是动宾结构,其主语是省略的“狗盗者”,故A处要断开。

“入秦宫藏中”是动宾结构,主语依然承前省略,意思完整,故D处要断开。

“取所献狐白裘至"的主语是“狗盗者”,“以献秦王幸姬"的主语是“孟尝君”两个句子各自完整,主语不一致,故中间要断开,故G处要断开。

故答案为:ADG。

11.A.错误。词义不同。存,问候/思念或保全。句意:孟尝君就已派使者到宾客亲戚家里抚慰问候。/他思念国君、振兴楚国而想要返回朝廷。B.正确。句意:我希望得到你那一件用白色狐皮毛做成的皮衣。/希望能得到张仪就心满意足了。C.正确。过,经过/补救。句意:我曾经经过薛地。/补救众人经常犯的过错。D.正确。故答案为:A。

12.C.“秦昭王想要以孟尝君为相"错误。根据文中“昭王即以孟尝君为秦相”,意思为秦昭王立即让孟尝君担任秦国宰相,选项将已然之事说成未然,故错误。

故答案为:C。

13.得分点:

(1)“出”,使……出去,使动用法;“求”,寻找;“去”,离开;“驰传”,驾驭驿站车马疾行。

(2)“积于忽微”,状语后置,应为“于忽微积”,由极小的事情积累;“智勇”,词类活用,聪明勇敢的人;“于”,表被动;“岂”,难道。

故答案为:①秦昭王后悔让孟尝君出城,再寻找他,他已经逃走了,(昭王)就立即派人驾上驿车飞驰着去追捕他。

②祸患常常是由极小的事情积累而成的,聪明勇敢的人往往被所溺爱的人或事困扰,难道只有(宠爱)伶人(才会这样)吗

14.根据文中“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可以概括为拥有齐国强大的国力,只要得到一个贤士,就可以帮助齐国面向南称王而制服秦国,根本用不着鸡鸣狗盗之徒的力量。

根据文中“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可以概括为正是因为鸡鸣狗盗之徒出现在他的门庭上,所以真正的贤士才不会归附他。

故答案为:①只要得到一个真正的贤士,应该就可以助齐败秦,君临天下,何须依靠鸡鸣狗盗之徒的力量;②鸡鸣狗盗之徒出人他的门庭,真正的贤士就不会归附他。

【答案】15.C

16.①语言上,用词质朴。“春夏”“青青"白日”“袅袅"秋风"等词简单易懂,没有铺陈堆砌华丽晦涩的辞藻,可谓“尽削浮扉";②意象上,古朴典雅,选用香草兰若等传统意象打写感怀,表达了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流露出时光易逝、美梦难成的叹惋,可谓“古雅”;③手法上,继承传统比兴手法。兰若生于林谷,孤芳自赏而无人问津,岁末只能孤独凋落,作者以香草自比,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可谓"一振古雅"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题材、结构、情感的鉴赏。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再对照选项进行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风格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读懂诗歌,再从语言、意象、手法的角度,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15.C.“‘迟迟’表气候渐变,‘袅袅’表天色渐变"错,由“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可知选项正好说反了,应该是“迟迟"表天色渐变,“袅袅”表气候渐变。

故答案为:C。

16.“尽削浮靡,一振古雅"意思是陈子昂的诗歌去掉了浮靡之气,追求古朴典雅之风。具体表现可以从语言、意象、手法三个角度鉴赏。

①语言上,用词质朴。比如首句描写兰草生长的时间,用了“春夏”这个词;描写茎叶的颜色,用了“青青"这个词;类似的还有用“白日”写白天,用“袅袅"描写“秋风”等,这些词都很通俗易懂,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难懂的艰深的词汇,可谓“尽削浮靡";

②意象上,古朴典雅。诗歌歌咏的对象是“兰若”,即一种兰草,用香花兰草表达情志是从屈原就喜欢使用的手法,因此本诗在意象选择上颇有古雅之意,表达了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流露出时光易逝、美梦难成的叹惋,可谓“古雅";

③手法上,继承传统比兴手法。此诗用比兴手法,诗的前半着力突出兰若压倒群芳的风姿,实则是以其“幽独空林色”比喻自己出众的才华。后半以“白日晚"、“秋风生”写芳华逝去,寒光威迫,抒发美人迟暮之感。“岁华"、“芳意”用语双关,借花草之凋零,悲叹自己的年华流逝,理想破灭,寓意凄婉,寄寓颇深。可谓“一振古雅"。

故答案为:①语言上,用词质朴。“春夏”“青青"白日”“袅袅"秋风"等词简单易懂,没有铺陈堆砌华丽晦涩的辞藻,可谓“尽削浮扉";②意象上,古朴典雅,选用香草兰若等传统意象打写感怀,表达了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流露出时光易逝、美梦难成的叹惋,可谓“古雅”;③手法上,继承传统比兴手法。兰若生于林谷,孤芳自赏而无人问津,岁末只能孤独凋落,作者以香草自比,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可谓"一振古雅"。

17.【答案】(1)敏于事而慎于言;强行者有志

(2)江畔何人初见月;莫使金樽空对月

(3)忠而被谤;执敲扑而鞭答天下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畔"樽”“谤"笞”等。

故答案为:(1)敏于事而慎于言;强行者有志

(2)江畔何人初见月;莫使金樽空对月

(3)忠而被谤;执敲扑而鞭答天下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查名篇背诵,分为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和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答案】18.横空出世(一鸣惊人);买椟还珠(本末倒置)

19.B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字词在语境中的含义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文本内容,再结合语境选用合适的成语。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不同语境中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本题,先结合语境分析画线句子中“自己"的含义,再逐个分析选项中词语的含义,再选出相同的一项。

18.①语境指“酱香拿铁”的出现与众不同,很吸人眼球,可填“横空出世(一鸣惊人)"。横空出世:形容人或物高大,横在空中,浮出人世,或比喻卓尔不群。一鸣惊人:比喻平时不被人注意的人,突然做出惊人的成绩。

②奶茶喝完就扔了,贴纸和杯套却被当做宝贝收藏,追联名的年轻人可以说是颠倒了主次,可填“买椟还珠(本末倒置)”。买椟还珠:比喻取舍不当,次要的东西比主要的还要好。本末倒置:比喻颠倒了事物的轻重主次。

故答案为:横空出世(一鸣惊人);买椟还珠(本末倒置)

19.文中加点的“自己"具有泛指功能。

A.具有照应功能,与“同学”照应。

B.具有泛指功能。

C.具有同位语功能,“自己"作主语“我”的同位语。

D.具有照应功能,与“他"照应。

故答案为:B。

【答案】20.D

21.不仅出现在比赛场馆、媒体中心;是朝气蓬勃的青春力量;从来不是某一种味道

22.①原文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冰粉"比作“清凉神器”,生动形象地体现了“冰粉”于“火锅"的重要。②原文使用“叠词”,音节显得更加活泼,音韵更加和谐,原文使用方言“巴适”,更能体现出“成都特色”,对“成都昧"的赞叹更为地道

【知识点】逻辑推理;语句补写;语句表达效果的对比、鉴赏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逻辑推理能力。解答本题,先理解划线句子的逻辑问题,再逐个分析选项的问题,找出有相同错误的一项。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具体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浏览整个语段,把握中心话题,然后重点分析横线前后的句子,把握句意和句式,根据这些进行拟写。

(3)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语句表达效果的鉴赏能力。先对比阅读两个句子,找出不同点,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修辞手法,二是强调重点,三是句式结构,四是要结合上下文的语体风格,五是分析句子有没有表达某种情感。

20.不少人把“川妹子”称为“辣妹子"不仅仅是因为性格里的“热情似火”,况且前面说的是“成都人”,故违反了充足理由律。

A.把“鲁迅的作品”偷换为《孔乙己》,偷换概念,违反了同一律;

B.自相矛盾,违反了不矛盾律;

C.“读"和“不读”不能都否定,违反了“排中律";

D.强加因果,违反了充足理由律。

故答案为:D。

21.①此处在说“成都温度”到处都有,由“也"可知,前面应有“不仅”;因为是大运河,因此这种温度最先应该在场馆、媒体中心等体现出来,可填:不仅出现在比赛场馆、媒体中心;

②此句应与“味道里的麻辣,是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味道里的甜糯,是文脉绵延的厚重底蕴”构成并列,格式一致;此段讲的是“青年"青春”“青春的梦想与力量”,可填:是朝气蓬勃的青春力量;

③由“而是”可知此处应有“不是";前面列举了成都的几种“味道”,后面说成都吸引人的是“兼收并蓄的多元滋味”,可见应该成都吸引人的不是某一种味道,可填:从来不是某一种味道。

故答案为:不仅出现在比赛场馆、媒体中心;是朝气蓬勃的青春力量;从来不是某一种味道。

22.①原文Q弹冰粉前面有“清凉神器”,这是个比喻句,本体是“冰粉”,喻体是“清凉神器”,吃火锅必点Q弹冰粉,因为它是“清凉神器”,生动形象地体现了“冰粉”于“火锅"的重要。

②原文在描写味道的时候用了“叠词”,“甜腻腻"糯叽叽”,与改句的“甜"糯”相比,不仅强化了成都“味道"的特点,而且叠词的音节显得更加活泼﹐音韵更加和谐。

原文在“成都味”的前面使用方言“巴适”,意思是意思是指很好、舒服、合适;亦指正宗、地道。使用当地方言更能体现出“成都特色”,对“成都味"的赞叹更为地道。

故答案为:①原文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冰粉"比作“清凉神器”,生动形象地体现了“冰粉”于“火锅"的重要。②原文使用“叠词”,音节显得更加活泼,音韵更加和谐,原文使用方言“巴适”,更能体现出“成都特色”,对“成都昧"的赞叹更为地道。

23.【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这是一道图画式+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材料解读了“选择”在金文中的写法及其本义。“选"的义符是“走”,因而与行动有关,本义是“派遣";“择”的义符是“手”,与挑选有关;声符有侦察的意思,因而“择”的本义是仔细观察,用心挑选。

【题干分析】由此,材料对于“选择"给了我们三个方面的提示,一是在挑选之前,决定之前,要仔细观察,观察什么?当然是从众多被挑选的对象当中进行比较,能否体察到这些被挑选对象的本质,全面地看到其优缺点,这一步是“选择”是否成功的基础;二是要用心挑选,何谓“用心"?就是要靠智慧,用脑子,从众多备选对象当中选出适合自己的,光靠眼睛观察还不够,还要用心、用脑去思考,将事物的背景、未来的发展等都算进去,才能做好“选择”;三是选好之后就要行动,如果没有行动,前面所有的观察和用心全部白费,因为落实不到行动上,“选择"的意义就无法体现。可以说,这三步环环相扣,每一步都做好了才能算最后的选择成功。

写作时我们可以思考三者之间的关系,比如仔细观察是基础,用心挑选是关键,最后的行动决定整个环节的意义。这三个步骤在哪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选择”,因此可以采用反面论述,分析各个步骤的价值。此外,不能光说理论,还应该有相应的例证、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比如个人方面,可以举钟扬、张桂梅、丁俊晖等例子论证;国家方面,可以举“一国两制"一带一路”等例子;还可以以清朝的灭亡为反面论证,阐述没有用心选择的危害。最后还可以联系青年身份,提醒青年在重要的人生节点要做好选择,并用行动实现选择的价值。

【立意提取】

1.用眼睛和心灵选择,用行动实现选择。

2.用心选择,不走弯路。

3.做好人生选择,实现人生价值。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首先要读懂材料,全面把握,要抓住重点,理清关系。然后立意要准确,力求新颖,立志好坏影响到作文的创新程度。使用素材要恰当巧妙,我们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或间接引用一下题干材料,可以照应话题,否则容易造成与材料疏远的感觉。

1/1四川省德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1月教学质量监测(期末)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3高二上·德阳期末)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外国文学研究的目的是对外国文学领域内出现的各种现象进行描述、解读与阐释,揭示其内在意义和本质特征,作出历史的、思想的和审美的评价。文学现象主要包括文学作品、文学思潮和流派、文学理论与批评、文学的存在方式与运行机制等,但其中最重要的无疑是文学作品,特别是经典作品。可以说,经典作品是在一定的文学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最佳结果,它既积淀着某些最重要的文学经验,又制约着此后的文学生产。

文学经典作品和文学话语体系之间关系密切,它既是话语体系的主要言说对象,又是这种话语体系形成的资源。

在外国文学研究中,经典作品始终是出发点和归宿,无论哪一个时代、民族的文学,也无论哪一种文学思潮、流派和倾向,都是以某些经典作家作品为标志的。这些文学经典构成了各民族、各时代的一座座“高峰”,代表了各种文学思潮和流派的建树、价值和特色。如果疏离经典作家作品研究,外国文学研究话语体系建设就只能是一种空谈。

经典作品是文学研究话语体系形成的感性资源。文学研究的成果、文学批评文字本身应当是以文学性语言写成的,这种文学性语言主要来自经典作品。外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家往往通过自己的经典作品为本国文学创立了规范性语言,这些经典本身也成为本民族标准文学语言甚至标准普通语言的最佳体现。如意大利民族诗人但丁的《神曲》实践了他在《论俗语》中提出的主张,成为以意大利语写成的一部优秀作品,不仅为本民族诗歌奠定了基础,而且在意大利文学语言的规范化、促进民族语言统一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莎士比亚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大师,他的《哈姆雷特》等一系列经典作品,语言丰富、生动、形象而富于变化,各部作品中的人物语言各具个性特色。这些经典作品有力推动了英国文学语言的形成与发展,至今仍是人们学习英国语言文学的典范。由此可见,标准、纯洁、流畅而优美的语言就存在于一部部文学经典中。系统而经常地阅读外国文学经典,既为文学感性经验的积累提供了保证,也是进行研究的必要前提。经典阅读是研究者加强语言修养的基本训练,是不断提高语言表达水平的“体操”,是使学术话语规范化、完善化的必由之路。事实上,每一位真正有成就、形成自己话语特色的作家或研究者,都离不开经典作品的长期熏陶与滋养。

广义的“文学经典"应当包含文学理论与批评经典,这类经典是外国文学研究话语体系建设的直接理性资源。朱光潜说:“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西方美学和文艺理论的书籍虽是汗牛充栋,但真正有科学价值且影响深广的只有两部书,一部是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另一部是十九世纪初期黑格尔的《美学》。”如果说文学理论经典阐述了文学的基本原理,经由对文学的起源、本质、构成因素、存在形态和发展规律等问题的系统探讨,构成了关于文学的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基本观念体系,那么文学批评经典则通过对文学现象的深入研究,显示出历代研究者的关注侧重、问题意识、切入视角和批评方法。他们所使用的专业术语、核心概念和常用提法,乃至行文方式和话语风格,都为后来的研究者和批评家提供了不可忽视的范例与参照。沿着文学批评史的脉络系统阅读德莱顿、狄德罗、萨缪尔·约翰逊、莱辛、别林斯基、圣伯夫、泰纳、勃兰兑斯等批评家留下的文学批评遗产,就有可能掌握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法,避免被某种偶然碰见的“最新"理论著作弄得晕头转向。所以,哈罗德·布鲁姆才一再强调:“经典是真正的记忆艺术,是文化思考的真正基础。”毫无疑问,熟读精研外国文学批评经典是外国文学研究话语体系建设必要而可靠的基础。

(摘编自汪介之《外国文学研究话语体系建设与更新》)

材料二:

为了从构成各民族文化土壤的经典中汲取精神养分,提升外国文学经典研究的学术地位,我们认为,研究外国文学经典,应在原有基础上注重转向和拓展。

外国文学经典研究应从原有的文本研究转向文本生成渊源考证与生成要素的研究。外国文学经典的生成与原始宗教、神话传说、社会语境、个体经历等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考察这些生成渊源,厘清外国文学经典形成的社会文化语境以及发展的来龙去脉,对我们深入理解经典文本的审美特性与思想艺术价值有着重要的意义。特别是探究西方文学经典在生成过程中的东方渊源,更能凸现中国文化的历史贡献。同样,关注劳动歌谣、抒情诗、十四行诗、英雄史诗等艺术形式的产生与演变,以及《吠陀《圣经》《荷马史诗》《神曲》等重要文本的形成、翻译和改编等流传过程中发生的种种变异,也在一定意义上映衬了外国文学经典对人类思想的形成所发生的影响。

(摘编自吴笛《谈谈外国文学经典研究的转向与拓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外国文学研究的目的是对外国文学领域内出现的典型现象进行描述、解读与阐释,作出历史的、思想的和审美的评价。

B.但丁的优秀作品《神曲》,不仅为本民族诗歌奠定了基础,而且在意大利文学语言的规范化、促进民族语言统一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C.后来的文学研究者,沿着文学批评史的脉络系统阅读批评家们留下来的文学批评遗产,就能够掌握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法。

D.外国文学经典研究只要从原有的文本研究转向文本生成渊源考证与生成要素的研究,就能提升外国文学经典研究的学术地位。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经典是话语体系的言说对象,也是这种话语体系形成的资源,可见文学话语体系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对文学经典作品的研究。

B.研究者加强语言修养的基础就是不断地提高语言表达水平的训练,同时也离不开经典作品的长期重陶与滋养,

C.如果研究者想要使文学批评语言带有文学性,就要向文学经典学习,因为文学经典中的语言本身就是规范的文学语言。

D.外国文学经典研究应在原有的基础上注重转向与拓展,所以,应该立即停止原有的文本研究,进行文本生成渊源的考证。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外国文学经典作品文本研究的一项是()

A.马尔克斯《百年孤独》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

B.毛姆《月亮与六便士》完美主义思想价值的研究。

C.巴尔扎克《人间喜剧》艺术表现手法的研究。

D.雨果《悲惨世界》主要人物、次要人物研究。

4.请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研究目的观点③论证方法

①②“同样,关注劳动歌谣、抒情诗、十四行诗、英雄史诗等艺术形式的产生与演变,以及《吠陀》《圣经》《荷马史诗》《神曲》等重要文本的形成……"④

研究目的观点③论证方法

①②“同样,关注劳动歌谣、抒情诗、十四行诗、英雄史诗等艺术形式的产生与演变,以及《吠陀》《圣经》《荷马史诗》《神曲》等重要文本的形成……”④

5.请你根据材料内容,谈谈研究外国文学为什么要从经典作品入手

【答案】1.B

2.C

3.A

4.为了从构成各民族文化土壤的经典中汲取精神养分,提升外国文学经典研究的学术地位;研究外国文学经典,应在原有基础上注重转向和拓展;论据;举例论证

5.在外国文学研究中,经典作品始终是出发点和归宿。这些文学经典构成了各民族、各时代的“高峰”,代表了各种文学思湘和流派的建树、价值和特色,经典作品是文学研究话语体系形成的感性资源,阅读经典可以使研究者加强语言修养,使学术语言规范化、完善化经典作品是外国文学研究话语体系建立的直接理性资源,它们为后来的研究者和批评家提供了不可忽视的范例和参照

【知识点】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文艺理论、文学评价类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理解分析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