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生物终极押题密卷3(浙江卷)含答案_第1页
2024年高考生物终极押题密卷3(浙江卷)含答案_第2页
2024年高考生物终极押题密卷3(浙江卷)含答案_第3页
2024年高考生物终极押题密卷3(浙江卷)含答案_第4页
2024年高考生物终极押题密卷3(浙江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高考生物终极押题密卷3(浙江卷)一.选择题(共20小题)1.线粒体是一种存在于大多数细胞中的由两层膜包被的细胞器,是细胞中进行能量转换的结构,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被称为“powerhouse”。如图为线粒体中相关物质的生物合成示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线粒体中有核糖体以及RNA聚合酶、解旋酶等物质 B.仅靠线粒体内基因的表达产物,线粒体不能完成全部的代谢 C.图中遗传信息的流动过程中碱基互补配对方式完全相同 D.与核DNA表达相比,线粒体DNA的表达没有空间上的障碍2.如图表示某植物叶肉细胞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ATP合成发生在A、B、C、D过程 B.在缺氧情况下,C中的丙酮酸可以转化成酒精和水 C.图中①、③、④代表的物质依次是O2、ADP、C5 D.A和B过程发生在叶绿体中,C和D过程发生在线粒体中3.下列有关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叙述正确的是()A.35S和32P标记同一个噬菌体,通过上清液和沉淀物放射性的差异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B.噬菌体DNA含n个碱基,转录得到的mRNA碱基数一定为个 C.噬菌体在细菌内繁殖的过程中存在氢键的断裂和形成 D.一个15N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繁殖多代最终获得均被15N标记的噬菌体4.茶树在3000万年前曾发生全基因组重复事件(WGD),WGD后的植株通过保留、丢失和修饰基因等途径,快速重建二倍体遗传。如图为我国科学家对现存茶树基因组甲基化数据进行检测的部分结果,下列推测错误的是()A.据图1可知,碱基序列的高度甲基化使基因的转录水平下调 B.据图2可知,低温胁迫可使茶树植株的抗冻能力增强 C.全基因组重复的最可能原因是茶树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变异 D.WGD的发生为生物进化提供了遗传材料5.某生物卵原细胞可进行有丝分裂和“逆反”减数分裂。现将两个双链均被14C标记的基因A分别插入一个卵原细胞的一条染色体的两端。将此卵原细胞置于不含放射性元素的培养液中培养,发生如图所示的分裂过程(图中仅呈现部分染色体和子细胞),共产生8个子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逆反”减数分裂的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分裂Ⅰ B.“逆反”减数分裂的染色体数目加倍发生在减数分裂Ⅱ C.图细胞①中被14C标记的DNA分子数为1个 D.8个子细胞中至多2个子细胞含有14C标记6.如图表示在一海湾中测得的某单细胞藻类(个体小、易繁殖、常以群体形式存在)的数量随环境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可用血细胞计数板精确统计该藻类的种群密度 B.10﹣12月,该藻类种群密度最小,K值最大 C.正常情况下,温度变化是造成该藻类数量变化的原因之一 D.当藻类数量过多时,可以通过延长食物链的方式来减少藻类数量7.果蝇的眼色(红眼与白眼)、体色(灰身与黑身)、翅形(长翅与截翅)各由一对基因控制。现有该动物的3个不同纯种品系甲、乙、丙,不考虑突变和交叉互换,根据表中杂交结果,下列推断正确的是()杂交组合母本父本F1表型F2表型及比例杂交组合1甲(白眼灰身截翅)乙(红眼黑身截翅)雌性均为红眼灰身截翅雄性均为白眼灰身截翅白眼灰身截翅:白眼黑身截翅:红眼灰身截翅:红眼黑身截翅=3:1:3:1杂交组合2丙(白眼黑身长翅)乙(红眼黑身截翅)雌性均为红眼黑身长翅雄性均为白眼黑身长翅白眼黑身长翅:白眼黑身截翅:红眼黑身长翅:红眼黑身截翅=3:1:3:1A.长翅基因、截翅基因可能位于性染色体上 B.据上述杂交结果可知体色与翅形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C.上表F1中红眼灰身截翅与隐性个体杂交,后代中白眼黑身截翅个体占 D.让乙品系与隐性个体进行测交也可确定眼色与体色基因的位置关系8.单细胞生物眼虫在适宜条件下通过纵二分裂进行增殖。与高等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主要区别是核膜不解体,核内出现纺锤体,具体过程如图(仅显示部分染色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①→②过程中,复制后的同源染色体相互配对 B.②→③过程中,着丝粒移动到与身体纵轴垂直的赤道面上 C.③→④过程中,着丝粒分裂,分离的染色体被纺锤丝拉向两极 D.④→⑤过程中,赤道面位置出现许多囊泡,囊泡聚集成细胞板9.如图为某地一万多年以来湖泊地质的变化示意图。有人将四个湖泊中的一些鳉鱼混合养殖,结果发现:甲、乙两湖的鳉鱼(a和b)能进行交配且产生后代,但其后代高度不育:丙、丁两湖的鳉鱼(c和d)交配,能生育具有正常生殖能力的子代,且子代之间存在一定的性状差异;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后,丙湖泊和丁湖泊中鳉鱼的体色发生了很大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甲湖中所有锵鱼的全部等位基因称为基因库 B.甲、乙两湖中的a、b鳉鱼属于两个物种 C.c、d鳉鱼交配生育的子代之间存在性状差异体现出物种多样性 D.丙、丁湖泊中鳉鱼体色的变化是两湖环境选择的结果10.如图为变形虫吞噬消化食物的过程,其中①~④代表不同生理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过程①需要依赖细胞骨架的作用 B.过程②表明初级溶酶体的酶在高尔基体中合成 C.过程③体现了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的识别功能 D.过程④中的水解酶是在酸性条件下发挥作用的11.有毒物质X可以长期在生物体内存留积累,难以被降解或排出。检测被X污染的生态系统某食物链中4种生物(甲、乙、丙、丁)体内毒物X的相对浓度,结果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到乙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0% B.丙可能是顶位肉食动物,所含能量最少 C.丁所处营养级较低,个体数量最少 D.毒物X将沿食物链不断往复循环12.2023年入冬以来,流感病毒引发的呼吸道传染病大面积蔓延,许多人在短短一个月内多次发生感染。接种了流感疫苗的人发生感染后,有些症状较轻,仍有些症状较重,甚至出现较严重的肺部炎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一个月内多次发生感染的患者体内流感病毒相关抗体水平较低 B.肺部炎症反应是由淋巴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介导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C.症状较轻可能是由于体内有较多记忆T细胞能直接消灭进入人体的病毒 D.症状较重可能是由于所感染的病毒与所接疫苗的抗原特性有较大差异13.植物光敏色素有Pr和Pfr两种不同形态,在黑暗中Pfr可以经暗逆转缓慢转变成Pr,而红光和远红光照射可以让两者迅速发生转化(如图)。短日照植物实际上是长暗期植物,即需要较长的暗期才能使两种光敏色素的比例达到所需值,刺激成花激素的合成,从而促进植物开花;长日照植物则刚好相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光敏色素是一种成花激素,能直接促进植物开花 B.长日照植物需要较低的Pfr/Pr比值,短日照植物则相反 C.用红光照射打断短日照植物的暗期,可延迟植物开花 D.植物体内Pfr/Pr比例合适会促进脱落酸的合成,从而促进开花14.在理想条件下,种群的瞬时增长速率v=rN(其中r为增长率,N为种群数量)。但现实中,环境资源所能承载的数量有限。假设环境资源所能承载最大种群数量为K,当种群数量为N时,剩余资源空间为(1﹣N/K),此时种群的实际增长率为r(1﹣N/K),实际增长速率为v=rN(1﹣N/K)。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理想条件下,种群的增长速率不变 B.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能长期维持在K值附近 C.现实条件下,种群数量为时,种群增长率最大 D.现实条件下,种群最大增长速率约为15.如图表示真核生物的翻译过程。mRNA甲基化的位点集中在mRNA的5′端,称5′帽子(5′cap),可使mRNA免受抗病毒免疫机制的破坏;3′端有一个含100~200个A的特殊结构,称polyA尾,但对应基因的尾部却没有T串序列。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mRNA的5′端甲基化会导致翻译产物的分子质量增加 B.polyA尾不是对应基因直接转录形成的 C.据图可知,翻译从mRNA的3′端开始 D.当终止密码子与相应的反密码子结合时,翻译过程终止16.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处的传递过程如图,其过程依次是①轴突的动作电位(AP)传至末梢;②轴突末梢Ca2+内流;③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乙酰胆碱ACh;④ACh与突触后膜上N型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上钠通道开放,Na+内流;⑤突触后膜产生小电位(EPP),与周围的肌膜形成了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⑥当突触后膜局部电流达到一定大小时,将刺激周围肌膜发生动作电位(AP)。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体现了膜的功能特点 B.EPP大小与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ACh的量有关 C.肌膜AP与突触前膜AP的大小相同,体现了不衰减性 D.乙酰胆碱酯酶是突触后膜发生EPP所必需的17.已知max4基因可调控抑制分枝的信号分子独角金内酯及其衍生物的合成。现将max4突变体和野生型(WT)植物进行嫁接实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已知接穗是指嫁接到砧木上的芽、枝等分生组织,砧木是指在嫁接时承受接穗的植株。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实验中,分枝的数目取决于砧木中合成的物质 B.max4突变体不合成独角金内酯,导致分枝更少 C.与WT/WT嫁接相比,max4/WT嫁接导致更多的分枝 D.与WT/WT嫁接相比,max4/max4嫁接导致更少的分枝18.无酶和有酶条件下某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反应物()A.E1表示酶催化反应所需的活化能 B.若E3越大,则酶的催化效率越高 C.若将酶改为无机催化剂,则b点应上移 D.据图分析该化学反应为吸能反应19.如图表示健康人和Graves病人激素分泌的调节机制,A、B、C为三种激素,Graves病人体内的抗体能与B激素竞争受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图中的抗体能导致C激素持续分泌 B.Graves病人可能会出现身体消瘦的现象 C.健康人体内通过反馈调节保持C激素的正常浓度 D.A激素随血液运至垂体并进入细胞促进相关物质合成20.科研人员制作了某哺乳动物三个组织或细胞的基因组文库和cDNA文库,标号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若库A中不含甲状腺激素基因,则库B中含血红蛋白基因 B.若库C中含促甲状腺激素基因,则库D中不含胰岛素基因 C.若库E中不含任何基因,则库F中可能含有很少量的基因 D.库A和库B含有相同的基因,但这些基因的长度一般有差别二.解答题(共5小题)21.糖尿病会显著增加认知障碍发生的风险,其影响机制如下:Ⅰ.高血糖诱导部分细胞内(填细胞器)异常分裂,从而导致有氧呼吸第一阶段产物流向其它代谢途径,细胞能量衰竭;细胞内DNA、蛋白质等物质损伤,根据细胞衰老原因的相关学说,推测可能是细胞内化学性质异常活泼的增多所致;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神经元和的胰岛素受体对胰岛素不敏感,其新陈代谢异常,最终导致神经系统损伤;此外,糖尿病患者体内脂肪组织所释放的(如白细胞介素﹣6)会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慢性炎症。Ⅱ.脂肪组织释放的外泌囊泡(EVs)在器官间通讯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人员发现在胰岛素抵抗(IR)状态下,EVs使神经细胞结构功能改变,导致认知水平降低。回答下列问题:(1)健康人体内,胰岛素可通过调控脂肪组织吸收、利用葡萄糖,并将葡萄糖大量转化为储存以降低血糖浓度。(2)有学者提出,IR状态下个体认知水平降低的分子机制为:IR状态下脂肪细胞释放的EVs经体液运输至脑部,进而影响脑部突触数量。研究人员开展下列实验以验证上述观点。①实验准备:采集IR鼠的EVs置于缓冲液中制成EVs悬液②实验分组及处理:组别注射物注射对象注射方式检测指标甲(对照组)abc培养2周后,检测EVs在小鼠脑部的分布情况、d、小鼠认知水平乙(实验组)适量IR鼠的EVs悬液a处注射物为;b处选用的注射对象是(填“健康”或“IR”)鼠;c处选用的注射方式为(A.尾部静脉注射;B.脑部定位注射);d处检测指标为。③实验结果及分析乙组小鼠在水迷宫行为学检测中出现明显的认知障碍,而甲组认知正常。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可得出实验结论:IR状态下脂肪细胞释放的EVs经体液运输至脑部并富集于区域,进而,从而引起个体认知水平降低。(3)进一步研究发现,IR鼠的EVs中有高含量的P(一种长度约为20﹣24个核苷酸的小RNA),为研究抑制P可否改善IR引起的认知障碍症状,研究人员用P抑制剂处理实验鼠,处理后若测得实验组脑部突触数量,认知障碍症状。则说明抑制P可改善IR引起的认知障碍症状。22.生物入侵是人类面临的一个重要生态问题。紫茎泽兰是我国境内常见的一种入侵种,研究人员对紫茎泽兰不同入侵程度地区的动植物种类与数量进行了调查,部分结果如表。调查项目重入侵区轻入侵区未入侵区紫茎泽兰覆盖度(%)67.220.30当地植物覆盖度(%)3.145.852.5土壤动物丰富度指数8.81013.8回答下列问题:(1)下列哪几项是紫茎泽兰能成功入侵一个地区的原因?。A.入侵地缺少紫茎泽兰的天敌与强有力的竞争者B.紫茎泽兰对极端环境耐受性好C.入侵地环境条件适合紫茎泽兰的生长和繁殖D.紫茎泽兰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从种群特征角度分析,紫茎泽兰的覆盖度通常被用以反映其,据上表调查结果分析,紫茎泽兰入侵过程中植被的变化规律是。(2)调查不同入侵地土壤动物丰富度时,在采集地点用法采集土壤,用镊子分拣其中体型较大的动物,并通过装置获得体型较小的动物,经识别后逐一记录。由表可知入侵地土壤动物丰富度显著下降,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一方面,紫茎泽兰能分泌的活性物质作为信息,直接影响土壤动物的生存和繁殖;另一方面,紫茎泽兰的繁盛还改变了,间接影响了土壤动物生存所需的食物和栖息空间。(3)为研究紫茎泽兰对入侵地植被多样性和生态稳定性的影响,除在群落水平对不同入侵地的物种丰富度进行调查外,还需比较各种生物占据的生态位间的程度及种间关系,在此基础上调查该生态系统的和功能,以评估入侵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变化。(4)紫茎泽兰在5~6月种子萌芽后开始进入生长旺盛期,11月份开始进入繁殖期。若采用人工拔除、集中晒干烧毁的手段对紫茎泽兰进行防治,你认为在一年中的哪段时间防治最合适?。23.某科研团队以甜瓜品种幼苗为实验材料,利用浓度为5mmol/L、10mmol/L、20mmol/L、40mmol/L的甜菜碱,开展根施不同浓度的甜菜碱对盐胁迫下幼苗光合作用影响的相关研究。回答下列问题:(1)完善实验思路①实验分组与处理将甜瓜幼苗若干随机平均分成组,分别根施相应的溶液:CK组(对照组):完全营养液;组1:完全营养液+;组2:完全营养液+;组3:完全营养液+10mmol/L甜菜碱+75mmol/LNaCl;组4:完全营养液+20mmol/L甜菜碱+75mmol/LNaCl;组5:完全营养液+40mmol/L甜菜碱+75mmol/LNaCl。②将上述各组幼苗在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中培养一段时间。③重复上述实验。(2)测定实验结果①光合色素含量的测定:各试管中分别放入等量的各组幼苗新鲜叶片,加入提取光合色素,直至全部叶片变成白色,用仪器测量提取液中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含量,并计算总叶绿素量和。叶绿素是光反应阶段能量变化必不可少的色素,其作用是。②光合参数的测定:用仪器分别测定各组甜瓜幼苗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等光合参数,实验结果如表所示。组别总叶绿素量mg/g叶绿素a/b净光合速率μmol/(m2•s)气孔导度mol/(m2•s)胞间CO2浓度μmol/molCK组0.692.853.000.74405组10.362.151.170.23300组20.612.653.500.60422组30.512.652.300.49400组40.422.651.440.34389组50.343.351.170.28378(3)分析与讨论①实验结果表明,盐胁迫能影响甜瓜幼苗叶片光合色素的合成,外源施加甜菜碱处理具有缓解作用,在75mmol/LNaCl胁迫下,浓度为甜菜碱溶液对甜瓜幼苗光合作用的缓解效果最佳。②环境通过影响植物体内激素的含量来调节其生理功能。当甜瓜幼苗受到盐胁迫时,保卫细胞中的浓度会上升,导致气孔迅速关闭,降低引起的水分散失。据表分析,在盐胁迫下引起幼苗净光合速率降低的原因是。③进一步测定表明,盐胁迫会使甜瓜幼苗叶片中的脯氨酸和可溶性糖等物质的含量显著增加,根施一定浓度的甜菜碱会促进这些物质的积累。推测一定浓度的甜菜碱缓解盐胁迫对甜瓜幼苗生长影响的原因是。24.某昆虫(2n=8)的红眼和朱红眼受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对一群纯合朱红眼雄虫的精巢进行诱变处理,再分别与纯合红眼雌虫杂交,得到F1。多数杂交组合所得F1均全为红眼,但有一只雄虫与纯合红眼雌虫杂交后得到的F1为一半红眼一半朱红眼。为了解释这一现象,提出了如下假设:朱红眼为隐性性状,该雄虫发生如图所示突变。两个a基因同时存在可以遮盖住一个A基因控制的性状,从而使Aaa个体呈现出a基因控制的性状。回答下列问题:(1)依据假设,若该杂交组合的F1自由交配,所得F2的表型及比例为。(2)该假设的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可以观察该杂交组合的F1中朱红眼个体有丝分裂中期细胞并制作来确认。Aaa个体呈现朱红眼可能是因为两个a基因的表达产物,效果超过了一个A基因的表达产物。(3)上述假设还可通过测定每个细胞中a基因表达的的含量来验证。依据此理论,若存在AAaa个体,推测其表型为。(4)为进一步证明两个a基因控制的性状可以遮盖住一个A基因控制的性状,向基因型为的受精卵中导入一个含a基因的重组质粒,得到的成虫确为朱红眼,表明该理论是正确的。将该只朱红眼成虫与纯合红眼个体杂交,若子代表型及比例为,则表明a基因的插入位点在含A/a基因之外的染色体上。(5)上一步得到的转基因朱红眼成虫意外的呈现出了残翅的性状(同批次未转基因受精卵发育而来的均为长翅个体),最有可能的原因是。25.内脏器官的发育与pdx1基因息息相关。为研究pdx1基因的表达,可将pdx1基因的启动部位与GFP基因(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相连,导入模式动物受精卵中,观察绿色荧光在成体各器官的分布情况。回答下列问题:(1)获得目的基因序列。利用PCR分别扩增pdx1基因启动部位与GFP基因。进行PCR前需知道待扩增片段的序列以便于设计。pdx1基因启动部位的序列可通过查找获得。PCR扩增GFP基因的反应体系如表所示,其中无菌水应添加μL,含GFP基因的质粒的作用是。成分体积10×PCR缓冲液3μLdNTP1μL基因上游引物1μL基因下游引物1μLTaqDNA聚合酶1μL无菌水含GFP基因的质粒1μL(2)构建重组DNA分子。用限制酶和处理如图所示的几个片段以获得含pdx1启动部位﹣GFP基因的重组质粒,图中限制酶A应为。(3)导入重组DNA分子。通过法将重组DNA分子导入模式动物的受精卵。在导入过程中,常在含重组DNA分子的导入液中添加酚红染料,其目的是。(4)观察成体的荧光情况。在成体各器官中均未观察到明显的绿色荧光,为了寻找原因,首先设计了针对GFP蛋白的检测成体细胞内是否含GFP蛋白;若未检测到GFP蛋白,可设计核酸探针检测成体细胞内是否含相应的mRNA和DNA序列。检测mRNA、DNA序列的探针最好分别针对和设计(A.pdx1启动部位B.GFP基因C.pdx1启动部位﹣GFP基因)。核酸探针能特异性检测目标序列的原理是。(5)通过检测,发现实验失败的原因是密码子偏好性导致mRNA的翻译效率过低。虽然多数氨基酸都对应多个密码子,不同物种的细胞会偏好其中的特定密码子,且对应的tRNA含量丰富,所以含偏好性密码子的mRNA才会被细胞高效表达。据此对GFP基因的序列进行改造,改造前后的GFP基因序列不同,但表达出的蛋白质相同,这是由于密码子的。获得改造后的GFP基因的方法是。

2024年菁优高考生物终极押题密卷3(浙江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20小题)1.线粒体是一种存在于大多数细胞中的由两层膜包被的细胞器,是细胞中进行能量转换的结构,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被称为“powerhouse”。如图为线粒体中相关物质的生物合成示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线粒体中有核糖体以及RNA聚合酶、解旋酶等物质 B.仅靠线粒体内基因的表达产物,线粒体不能完成全部的代谢 C.图中遗传信息的流动过程中碱基互补配对方式完全相同 D.与核DNA表达相比,线粒体DNA的表达没有空间上的障碍【考点】各类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专题】信息转化法;细胞器;DNA分子结构和复制;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答案】C【分析】线粒体是具有双膜结构的细胞器,线粒体内膜凹陷形成嵴增大膜面积,线粒体基质进行有氧呼吸第二阶段,线粒体内膜进行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含有少量DNA及部分核糖体,能进行DNA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但是受细胞核基因控制。【解答】解:A、由题图可知,线粒体可进行DNA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因此有核糖体作为翻译场所,有解旋酶、DNA聚合酶等催化DNA复制,有RNA聚合酶催化转录过程,A正确;B、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线粒体的生命活动受细胞核基因的控制,B正确;C、DNA复制过程的碱基互补配对是A﹣T、G﹣C,转录过程的碱基互补配对是A﹣U、T﹣A、G﹣C,翻译过程的碱基互补配对是A﹣U、G﹣C,C错误;D、细胞核基因表达时,在细胞核内完成转录形成mRNA,mRNA从核孔进入细胞质,与核糖体结合进行翻译过程,具有空间上的障碍,线粒体内转录、翻译都在线粒体内进行,没有空间上的障碍,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细胞核基因、细胞质具有表达过程的异同点及DNA分子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的比较,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结合题干信息进行推理、判断。2.如图表示某植物叶肉细胞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ATP合成发生在A、B、C、D过程 B.在缺氧情况下,C中的丙酮酸可以转化成酒精和水 C.图中①、③、④代表的物质依次是O2、ADP、C5 D.A和B过程发生在叶绿体中,C和D过程发生在线粒体中【考点】光合作用原理——光反应、暗反应及其区别与联系;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专题】模式图;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答案】C【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表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具体过程,其中A表示光反应阶段,B表示暗反应阶段,C可代表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D可代表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图中①是O2,②为NADP+,③为ADP+Pi,④为C5。【解答】解:A、ATP的合成发生在有氧呼吸和光反应阶段,即图中A、C、D,A错误;B、C可代表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在缺氧情况下,丙酮酸可以转化成酒精和二氧化碳,B错误;C、图中①是O2,②为NADP+,③为ADP+Pi,④为C5,C正确;D、C可代表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结合图象考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3.下列有关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叙述正确的是()A.35S和32P标记同一个噬菌体,通过上清液和沉淀物放射性的差异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B.噬菌体DNA含n个碱基,转录得到的mRNA碱基数一定为个 C.噬菌体在细菌内繁殖的过程中存在氢键的断裂和形成 D.一个15N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繁殖多代最终获得均被15N标记的噬菌体【考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专题】正推法;遗传物质的探索.【答案】C【分析】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①研究着: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②实验材料: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等。③实验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④实验思路:S是蛋白质的特有元素,DNA分子中含有P,蛋白质中几乎不含有,用放射性同位素32P和放射性同位素35S分别标记DNA和蛋白质,直接单独去观察它们的作用。⑤实验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⑥实验结论:DNA是遗传物质。【解答】解:A、35S和32P分别标记不同的噬菌体,通过上清液和沉淀物放射性的差异证明DNA是遗传物质,A错误;B、基因包括编码区和非编码区,因此一个含n个碱基的基因,转录得到的mRNA分子的碱基数少于个,B错误;C、噬菌体在细菌内繁殖的过程中进行DNA复制,解旋时有氢键的断裂,以母链为模板形成子链时存在氢键的形成,C正确;D、一个15N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含15N的DNA进入细菌体内,并作为模板,由于DNA分子进行半保留复制,所以繁殖多代最终获得的噬菌体只有少数被15N标记,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要求考生识记噬菌体的结构特点;识记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明确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注入细菌,而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掌握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过程、现象及结论。4.茶树在3000万年前曾发生全基因组重复事件(WGD),WGD后的植株通过保留、丢失和修饰基因等途径,快速重建二倍体遗传。如图为我国科学家对现存茶树基因组甲基化数据进行检测的部分结果,下列推测错误的是()A.据图1可知,碱基序列的高度甲基化使基因的转录水平下调 B.据图2可知,低温胁迫可使茶树植株的抗冻能力增强 C.全基因组重复的最可能原因是茶树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变异 D.WGD的发生为生物进化提供了遗传材料【考点】表观遗传.【专题】坐标曲线图;基因与性状关系.【答案】A【分析】(1)表观遗传: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不变,但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2)表观遗传发生在:普遍存在于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和衰老的整个生命活动过程中。(3)影响表观遗传的因素有:DNA的甲基化、染色体组蛋白的甲基化、乙酰化等。【解答】解:A、据图1可知,碱基序列的高度甲基化使基因的转录水平增加,A错误;B、据图2可知,低温胁迫可使抗冻基因表达水平增加,故茶树植株的抗冻能力增强,B正确;C、染色体数目变异可能导致全基因组重复,C正确;D、由题意,WGD的发生了可遗传的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遗传材料,D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表观遗传等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应用相关知识综合解答问题的能力。5.某生物卵原细胞可进行有丝分裂和“逆反”减数分裂。现将两个双链均被14C标记的基因A分别插入一个卵原细胞的一条染色体的两端。将此卵原细胞置于不含放射性元素的培养液中培养,发生如图所示的分裂过程(图中仅呈现部分染色体和子细胞),共产生8个子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逆反”减数分裂的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分裂Ⅰ B.“逆反”减数分裂的染色体数目加倍发生在减数分裂Ⅱ C.图细胞①中被14C标记的DNA分子数为1个 D.8个子细胞中至多2个子细胞含有14C标记【考点】细胞的减数分裂;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特征及意义.【专题】模式图;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答案】C【分析】1、由图可知,卵原细胞经一次有丝分裂形成两个卵原细胞,两个卵原细胞分别进行一次减数分裂,最终形成八个子细胞。2、图中“逆反”减数分裂指着丝粒分裂于减数分裂Ⅰ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后经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姐妹染色单体形成的子染色体均匀地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减数分裂Ⅱ过程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解答】解:A、据题图可知,“逆反”减数分裂时,姐妹染色单体在减数分裂Ⅰ分离,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Ⅱ分离,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发生于减数分裂Ⅱ,A错误;B、由图可知,染色体着丝粒分裂于减数分裂Ⅰ,因此染色体数目加倍发生在减数分裂Ⅰ,B错误;C、由图可知,双链均被14C标记的基因A分别插入一个卵原细胞的一条染色体的两端后,置于不含放射性元素的培养液中完成一次有丝分裂后,两个卵原细胞中均含一个被14C标记一条链的DNA分子(图中白色染色体);在减数分裂Ⅰ之前的间期,该DNA分子在不含放射性的培养液中复制一次后,所在染色体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只有其中一条染色单体的两端含有放射性,即图中纯白色的染色单体或该染色体上的另一条单色单体含有放射性。在减数分裂Ⅰ前期联会,发生染色体互换后,若纯白色染色单体含有放射性,则细胞①中只有1个被标记的DNA分子,位于图中纯白色染色体上。若图中与纯白色染色单体所在同一条染色体的另一条染色单体上含有放射性,则经染色体互换,互换后的两条染色单体均含放射性,但进入细胞①的只有其中一条子染色体,因此细胞①中也只含一个被标记的DNA分子,C正确;D、由C选项分析可知,当若图中与纯白色染色单体所在同一条染色体的另一条染色单体上含有放射性,则经染色体互换,互换后的两条染色单体均含放射性,该细胞减数分裂完成后形成的4个子细胞中最多2个子细胞含有14C标记,但经有丝分裂形成的另一个卵原细胞也可发生相同的过程,因此八个子细胞中至多有4个子细胞含有14C标记,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结合细胞分裂过程图和同位素标记法考查减数分裂的过程特征,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能够理解题干中“逆反”减数分裂的概念及图解,能够结合染色体行为特征进行分析应用。6.如图表示在一海湾中测得的某单细胞藻类(个体小、易繁殖、常以群体形式存在)的数量随环境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可用血细胞计数板精确统计该藻类的种群密度 B.10﹣12月,该藻类种群密度最小,K值最大 C.正常情况下,温度变化是造成该藻类数量变化的原因之一 D.当藻类数量过多时,可以通过延长食物链的方式来减少藻类数量【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专题】坐标曲线图;种群和群落.【答案】C【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能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年龄结构能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性别比例也能通过影响出生率来影响种群密度的大小。【解答】解: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数量特征,常采用抽样调查法对该藻类密度进行调查,A错误;B、藻类有适于生长的温度范围,因此10﹣12月,该藻类种群密度最小,K值并不是最大,B错误;C、温度是许多水生物种种群大小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因为它影响生物的代谢率、繁殖和生存,考虑到藻类是水生植物,结合图示中不同月份藻类的数量变化,温度变化确实是造成该藻类数量变化的原因之一,C正确;D、当藻类数量过多时,应该增加第二营养级个体和种类数目,增加食物链条数,增加食物网的复杂程度,而不是延长食物链,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种的数量变化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7.果蝇的眼色(红眼与白眼)、体色(灰身与黑身)、翅形(长翅与截翅)各由一对基因控制。现有该动物的3个不同纯种品系甲、乙、丙,不考虑突变和交叉互换,根据表中杂交结果,下列推断正确的是()杂交组合母本父本F1表型F2表型及比例杂交组合1甲(白眼灰身截翅)乙(红眼黑身截翅)雌性均为红眼灰身截翅雄性均为白眼灰身截翅白眼灰身截翅:白眼黑身截翅:红眼灰身截翅:红眼黑身截翅=3:1:3:1杂交组合2丙(白眼黑身长翅)乙(红眼黑身截翅)雌性均为红眼黑身长翅雄性均为白眼黑身长翅白眼黑身长翅:白眼黑身截翅:红眼黑身长翅:红眼黑身截翅=3:1:3:1A.长翅基因、截翅基因可能位于性染色体上 B.据上述杂交结果可知体色与翅形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C.上表F1中红眼灰身截翅与隐性个体杂交,后代中白眼黑身截翅个体占 D.让乙品系与隐性个体进行测交也可确定眼色与体色基因的位置关系【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伴性遗传.【专题】数据表格;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答案】C【分析】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解答】解:A、杂交组合1的子二代红眼:白眼=1:1,且F1的眼色与性别有关(雌性红眼、雄性白眼),可知控制眼色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且红眼为显性性状,设基因为A,则母本甲为XaXa,乙为XAY,根据杂交组合1的子二代灰身:黑身=3:1,且子一代体色与性别无关,可知控制该性状的基因在常染色体上,且灰身为显性性状,设基因为B,则甲为BB,乙为bb;杂交组合2的子二代长翅:截翅=3:1,且子一代翅形与性别无关,可知控制该性状的基因在常染色体上,且长翅为显性性状,设基因为D,则丙为DD,甲和乙为dd;综合分析可知,甲的基因型为BBddXaXa、乙的基因型为bbddXAY,丙的基因型为bbDDXaXa,A错误;B、杂交组合1中个体均为截翅(dd),杂交组合2中个体均为黑身(bb),无论体色与翅形两对基因是否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都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因此据上述杂交结果不能判断体色与翅形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B错误;C、上表F1中红眼灰身截翅(BbddXAXa)与隐性个体(bbddXaY)杂交,后代中白眼黑身截翅(bbddXaXa、bbddXaY)个体占×1×=,C正确;D、乙品系关于体色的表型为隐性性状,与隐性个体进行测交后代只能出现隐性性状,故不能确定眼色与体色基因的位置关系,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自由组合定理的实质与运用,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能够结合表格信息进行分析应用。8.单细胞生物眼虫在适宜条件下通过纵二分裂进行增殖。与高等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主要区别是核膜不解体,核内出现纺锤体,具体过程如图(仅显示部分染色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①→②过程中,复制后的同源染色体相互配对 B.②→③过程中,着丝粒移动到与身体纵轴垂直的赤道面上 C.③→④过程中,着丝粒分裂,分离的染色体被纺锤丝拉向两极 D.④→⑤过程中,赤道面位置出现许多囊泡,囊泡聚集成细胞板【考点】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特征及意义.【专题】模式图;有丝分裂.【答案】C【分析】根据题意,纵二分裂过程中,仍然具有分裂之前遗传物质的复制,分裂过程中通过纺锤体、染色体的周期性变化确保核遗传物质精准分配。【解答】解:A、①→②过程主要是DNA分子复制,复制结果是DNA数目加倍,染色体数目不变,形成姐妹染色单体,不会出现同源染色体相互配对,A错误;B、②→③过程主要是染色质螺旋化,缩短变粗成为染色体,同时细胞核内出现纺锤体,染色体在纺锤体的牵引下整齐地排列于细胞核的中间位置,过程中核膜不解体,着丝粒不会排列于细胞赤道板的位置,B错误;C、③→④过程着丝粒分裂,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且在纺锤体的牵引下平均移向细胞核两极,C正确;D、眼虫无细胞壁,④→⑤过程中,利用细胞膜的流动性,细胞膜向内凹陷,细胞缢裂成两个子细胞,不会出现细胞板,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有丝分裂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结合题干信息分析作答。9.如图为某地一万多年以来湖泊地质的变化示意图。有人将四个湖泊中的一些鳉鱼混合养殖,结果发现:甲、乙两湖的鳉鱼(a和b)能进行交配且产生后代,但其后代高度不育:丙、丁两湖的鳉鱼(c和d)交配,能生育具有正常生殖能力的子代,且子代之间存在一定的性状差异;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后,丙湖泊和丁湖泊中鳉鱼的体色发生了很大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甲湖中所有锵鱼的全部等位基因称为基因库 B.甲、乙两湖中的a、b鳉鱼属于两个物种 C.c、d鳉鱼交配生育的子代之间存在性状差异体现出物种多样性 D.丙、丁湖泊中鳉鱼体色的变化是两湖环境选择的结果【考点】物种的概念隔离与物种形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及其发展.【专题】模式图;生物的进化.【答案】C【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种群是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种群中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叫基因库;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改变;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物进化是共同进化;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形成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解答】解:A、锵鱼是真核生物,甲湖中所有锵鱼是一个种群,甲湖中所有锵鱼的全部等位基因称为这个种群的基因库,A正确;B、物种是指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甲、乙两湖的鳉鱼(a和b)能进行交配且产生后代,但其后代高度不育,说明a、b鳉鱼属于两个物种,B正确;C、丙、丁两湖的鳉鱼(c和d)交配,能生育具有正常生殖能力的子代,说明c、d鳉鱼属于同一物种,所以不能体现物种的多样性,子代之间存在一定的性状差异,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基因多样性,C错误;D、丙、丁湖泊中鳉鱼体色的变化是两湖环境选择的结果,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10.如图为变形虫吞噬消化食物的过程,其中①~④代表不同生理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过程①需要依赖细胞骨架的作用 B.过程②表明初级溶酶体的酶在高尔基体中合成 C.过程③体现了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的识别功能 D.过程④中的水解酶是在酸性条件下发挥作用的【考点】各类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酶的特性及应用.【专题】模式图;细胞器.【答案】B【分析】溶酶体是由高尔基体断裂产生,单层膜包裹的小泡,是细胞内具有单层膜囊状结构的细胞器,溶酶体内含有许多种水解酶类,能够分解很多种物质,溶酶体被比喻为细胞内的“酶仓库”“消化系统”。【解答】解:A、过程①为胞吞,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依赖细胞骨架的作用,A正确;B、初级溶酶体的酶属于蛋白质,在核糖体中合成,B错误;C、过程③吞噬泡和初级溶酶体的融合,体现了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的识别功能,C正确;D、过程④中的酸性水解酶是在酸性条件下发挥作用的,D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重点考查细胞器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分布和功能,结合题图准确判断各选项。11.有毒物质X可以长期在生物体内存留积累,难以被降解或排出。检测被X污染的生态系统某食物链中4种生物(甲、乙、丙、丁)体内毒物X的相对浓度,结果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到乙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0% B.丙可能是顶位肉食动物,所含能量最少 C.丁所处营养级较低,个体数量最少 D.毒物X将沿食物链不断往复循环【考点】能量流动的概念和过程;生物富集.【专题】模式图;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答案】B【分析】生物体内的有毒有害物质会随着食物链发生富集现象即生物所处的食物链(网)营养级越高,该有毒物质在其体内的积累量越大。【解答】解:A、由于有毒物质随着食物链的延长而逐渐在高营养级中积累,因此根据图中毒物X在体内的相对浓度,可知食物链为丁→乙→甲→丙,根据有毒物质的含量不能计算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A错误;B、丙中毒物X的相对含量最多,可知丙可能是顶位肉食动物,由于能量流动逐级递减,故其所含能量最少,B正确;C、丁中毒物X含量最少,所处营养级较低,一般营养级较低的种群个体数量较多,C错误;D、毒物X难以被降解或排出,会沿着食物链在高营养级的生物体内积累,因此不会沿食物链不断往复循环,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生物富集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12.2023年入冬以来,流感病毒引发的呼吸道传染病大面积蔓延,许多人在短短一个月内多次发生感染。接种了流感疫苗的人发生感染后,有些症状较轻,仍有些症状较重,甚至出现较严重的肺部炎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一个月内多次发生感染的患者体内流感病毒相关抗体水平较低 B.肺部炎症反应是由淋巴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介导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C.症状较轻可能是由于体内有较多记忆T细胞能直接消灭进入人体的病毒 D.症状较重可能是由于所感染的病毒与所接疫苗的抗原特性有较大差异【考点】免疫学的应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协调配合.【专题】正推法;免疫调节.【答案】D【分析】免疫预防:患病前的预防,即把疫苗接种到人体内,使人产生对传染病的抵抗能力,增强了人的免疫力。通过预防接种,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主要是得到记忆细胞),人们能够积极地预防多种传染病,但不能预防所有传染病。【解答】解:A、一个月内多次发生感染的患者由于多次重复的感染了同种病原体,体内发生了多次体液免疫,故体内流感病毒相关抗体水平较高,A错误;B、一般正常的炎症是自身的防御反应,对于外来的病原体没有选择性,应该是非特异性免疫,B错误;C、记忆T细胞不能直接消灭进入人体的病毒,记忆T细胞增殖分化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可裂解被病毒感染的细胞,C错误;D、症状较重可能是由于所感染的病毒与所接疫苗的抗原特性有较大差异,导致体内存在的抗体或记忆细胞不能识别感染的病毒,从而使病毒在体内大量增殖,导致症状较重,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免疫学的应用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正确分析接种疫苗的应用,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判断各选项。13.植物光敏色素有Pr和Pfr两种不同形态,在黑暗中Pfr可以经暗逆转缓慢转变成Pr,而红光和远红光照射可以让两者迅速发生转化(如图)。短日照植物实际上是长暗期植物,即需要较长的暗期才能使两种光敏色素的比例达到所需值,刺激成花激素的合成,从而促进植物开花;长日照植物则刚好相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光敏色素是一种成花激素,能直接促进植物开花 B.长日照植物需要较低的Pfr/Pr比值,短日照植物则相反 C.用红光照射打断短日照植物的暗期,可延迟植物开花 D.植物体内Pfr/Pr比例合适会促进脱落酸的合成,从而促进开花【考点】环境因素参与调节植物生命活动.【专题】模式图;植物激素调节.【答案】C【分析】不同植物开花所需的日照长度是不同的,有的植物开花必须大于一定的日照时数(长日照植物),这个一定的日照时数称为临界日长;短日照植物的日照时数短于临界日长时,如果缩短日照长度则可提早开花,长日照植物在超过临界日长时则光照越长开花越早。【解答】解:A、依据题干信息,光敏色素受光的影响,会发生Pr和Pfr两种不同形态的转化,短日照植物在较长的暗期下,使两种光敏色素的比例达到所需值,刺激成花激素的合成,所以光敏色素不是成花激素,不能直接促进植物开花,A错误;B、长日照植物会促进Pr转化为Pfr,即Pfr/Pr比值增大,即需要较高的Pfr/Pr比值,B错误;C、依据题干信息,短日照植物实际上是长暗期植物,即需要较长的暗期才能使两种光敏色素的比例达到所需值,刺激成花激素的合成,才能促进植物开花,所以用红光照射打断短日照植物的暗期,可延迟植物开花,C正确;D、脱落酸不会促进开花,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调节作用,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运用所学知识从题图中获取有效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关键。14.在理想条件下,种群的瞬时增长速率v=rN(其中r为增长率,N为种群数量)。但现实中,环境资源所能承载的数量有限。假设环境资源所能承载最大种群数量为K,当种群数量为N时,剩余资源空间为(1﹣N/K),此时种群的实际增长率为r(1﹣N/K),实际增长速率为v=rN(1﹣N/K)。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理想条件下,种群的增长速率不变 B.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能长期维持在K值附近 C.现实条件下,种群数量为时,种群增长率最大 D.现实条件下,种群最大增长速率约为【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专题】正推法;种群和群落.【答案】D【分析】“J“形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S形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少,在K/2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解答】解:A、增长率=(增长后的值﹣增长前的值)/增长前的值=出生率﹣死亡率;增长速率=(增长后的值﹣增长前的值)/时间,理想条件下种群呈“J”形增长,曲线的λ(种群当年的数量/一年前的数量)不变,增长速率逐渐增大,A错误;B、理想条件下种群呈“J”形增长,没有K值,B错误;C、现实条件下,种群呈“S”形增长,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而S形曲线的增长率一直是下降的,C错误;D、现实条件下,种群呈“S”形增长,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根据实际增长速率为v=rN(1—N/K),可知K/2时种群最大增长速率约为rK/2(1—K/2÷K)=Kr/4,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15.如图表示真核生物的翻译过程。mRNA甲基化的位点集中在mRNA的5′端,称5′帽子(5′cap),可使mRNA免受抗病毒免疫机制的破坏;3′端有一个含100~200个A的特殊结构,称polyA尾,但对应基因的尾部却没有T串序列。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mRNA的5′端甲基化会导致翻译产物的分子质量增加 B.polyA尾不是对应基因直接转录形成的 C.据图可知,翻译从mRNA的3′端开始 D.当终止密码子与相应的反密码子结合时,翻译过程终止【考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专题】模式图;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答案】B【分析】图示为真核生物进行的翻译过程,根据肽链的长度可知,翻译是从mRNA5′端开始的。【解答】解:A、mRNA的5′端甲基化后的碱基序列不会被翻译形成氨基酸,因此不会导致翻译产物的分子质量增加,A错误;B、根据对应基因的尾部没有T串序列,而在mRNA的3′端有一个含100~200个A的特殊结构,因此可说明polyA尾不是对应基因直接转录形成的,B正确;C、根据图中肽链的长短可知,翻译从mRNA的5′端开始,C错误;D、终止密码子一般不对应氨基酸,因此没有反密码子与之对应,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意在考查考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识记能力。16.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处的传递过程如图,其过程依次是①轴突的动作电位(AP)传至末梢;②轴突末梢Ca2+内流;③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乙酰胆碱ACh;④ACh与突触后膜上N型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上钠通道开放,Na+内流;⑤突触后膜产生小电位(EPP),与周围的肌膜形成了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⑥当突触后膜局部电流达到一定大小时,将刺激周围肌膜发生动作电位(AP)。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体现了膜的功能特点 B.EPP大小与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ACh的量有关 C.肌膜AP与突触前膜AP的大小相同,体现了不衰减性 D.乙酰胆碱酯酶是突触后膜发生EPP所必需的【考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专题】模式图;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答案】B【分析】人体神经调节的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兴奋在反射弧上单向传递,兴奋在突触处产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变。【解答】解:A、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体现了膜的结构特点,A错误;B、EPP大小与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ACh的量有关,当释放的ACh的量足够大时,就会使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的受体充分结合,进而引起更多的Na+内流,影响EPP的大小,B正确;C、突触前膜AP位于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具有不衰减性,肌膜AP的大小与神经递质释放的量有关,所以与突触前膜AP不一定相同,C错误;D、乙酰胆碱酯酶是分解ACh的,ACh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除了可以被酶所分解外,还可以被回收,所以乙酰胆碱酯酶并不是突触后膜发生EPP所必需的,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17.已知max4基因可调控抑制分枝的信号分子独角金内酯及其衍生物的合成。现将max4突变体和野生型(WT)植物进行嫁接实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已知接穗是指嫁接到砧木上的芽、枝等分生组织,砧木是指在嫁接时承受接穗的植株。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实验中,分枝的数目取决于砧木中合成的物质 B.max4突变体不合成独角金内酯,导致分枝更少 C.与WT/WT嫁接相比,max4/WT嫁接导致更多的分枝 D.与WT/WT嫁接相比,max4/max4嫁接导致更少的分枝【考点】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专题】坐标曲线图;植物激素调节.【答案】A【分析】砧木是指嫁接繁殖时承受接穗的植株。砧木可以是整株果树,也可以是树体的根段或枝段,有固定、支撑接穗,并与接穗愈合后形成植株生长、结果的作用。砧木是果树嫁接苗的基础,嫁接亲和性好,苗木寿命长,也容易培植。【解答】解:A、据题目信息可知,max4基因可调控抑制分枝的信号分子独角金内酯及其衍生物的合成,实验结果显示砧木相同,接穗不同,分枝数相同,而砧木不同,接穗相同,分枝数不同,故分枝的数目取决于砧木中合成的物质,A正确;B、max4基因可调控抑制分枝的信号分子独角金内酯及其衍生物的合成,但是,这并不意味着max4突变体完全不合成独角金内酯,而只是调控其合成,B错误;C、据图分析可知,砧木相同,接穗不同时,分枝数相同,C错误;D、据图分析可知,WT/WT嫁接、max4/max4嫁接两组中,砧木和接穗都不同,max4/max4组的分枝数明显高于WT/WT组,出现此结果是因为max4作为接穗时,接穗产生的独角金内酯或其衍生物减少,导致更多的分枝,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植物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18.无酶和有酶条件下某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反应物()A.E1表示酶催化反应所需的活化能 B.若E3越大,则酶的催化效率越高 C.若将酶改为无机催化剂,则b点应上移 D.据图分析该化学反应为吸能反应【考点】酶促反应的原理.【专题】坐标曲线图;酶在代谢中的作用.【答案】C【分析】分析图示,曲线甲、乙分别表示反应物在无催化剂条件和有酶催化条件下生成产物所需的能量变化,E1表示无催化剂条件下反应发生需要的活化能,E3段表示在有酶条件下反应发生需要的活化能,E1﹣E3=E2,表示酶降低了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解答】解:A、E1表示无催化剂条件下反应发生需要的活化能,A错误;B、E3段表示在有酶条件下反应发生需要的活化能,E3越大,则酶的催化效率越低,B错误;C、若将酶改为无机催化剂,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较少,b点应上移,C正确;D、据图分析该化学反应为放能反应,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酶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19.如图表示健康人和Graves病人激素分泌的调节机制,A、B、C为三种激素,Graves病人体内的抗体能与B激素竞争受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图中的抗体能导致C激素持续分泌 B.Graves病人可能会出现身体消瘦的现象 C.健康人体内通过反馈调节保持C激素的正常浓度 D.A激素随血液运至垂体并进入细胞促进相关物质合成【考点】免疫失调;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专题】模式图;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免疫调节.【答案】D【分析】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如果外界条件寒冷,下丘脑会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这种激素作用于垂体后,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使甲状腺更多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的调节属于反馈调节:当甲状腺激素增多后,反过来又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激素分泌,使得机体得到甲状腺激素的调节,同时又保证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致于过多。【解答】解:A、图中抗体作用于促甲状腺激素的受体,使得甲状腺细胞大量分泌C激素也就是甲状腺激素,抗体是由体液免疫过程产生,Graves病是一种自身免疫病,自身的细胞或器官作为抗原一直存在,故抗体一直产生,从而能导致C激素持续分泌,A正确;B、Graves病是一种自身免疫病,图中抗体作用于促甲状腺激素的受体,使得甲状腺细胞大量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的作用是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Graves病人可能会表现出紧张、烦躁、怕热、消瘦等症状,B正确;C、甲状腺激素的调节属于反馈调节:当甲状腺激素增多后,反过来又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激素分泌,使得机体得到甲状腺激素的调节,同时又保证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致于过多,保持C激素的正常浓度,C正确;D、激素A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但只有垂体细胞表面有相应激素的受体,促进激素B的分泌,不进入细胞内,D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20.科研人员制作了某哺乳动物三个组织或细胞的基因组文库和cDNA文库,标号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若库A中不含甲状腺激素基因,则库B中含血红蛋白基因 B.若库C中含促甲状腺激素基因,则库D中不含胰岛素基因 C.若库E中不含任何基因,则库F中可能含有很少量的基因 D.库A和库B含有相同的基因,但这些基因的长度一般有差别【考点】基因工程的操作过程综合.【专题】正推法;基因工程.【答案】B【分析】基因组文库含有生物的全部基因,而cDNA文库含有生物的部分基因。【解答】解:A、该腺体为胰岛,若库A中不含甲状腺激素基因,说明库A表示cDNA文库,则库B为基因组文库,则库B中含血红蛋白基因,A正确;B、垂体可以分泌促甲状腺激素,所以若库C中含促甲状腺激素基因,则库C可能是cDNA文库,也可能是基因组文库,库D中含不含胰岛素基因无法确定,B错误;C、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由于基因组文库的范围一般比cDNA大,所以若库E中不含任何基因,则库E为cDNA文库,库F为基因组文库,可能含有很少量的基因,C正确;D、根据cDNA文库的建立过程,其基因中不含有内含子,而基因组文库中虽然有与cDNA文库相同的基因,但是其基因中含有内含子,所以,这些基因的长度一般有差别,D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二.解答题(共5小题)21.糖尿病会显著增加认知障碍发生的风险,其影响机制如下:Ⅰ.高血糖诱导部分细胞内线粒体(填细胞器)异常分裂,从而导致有氧呼吸第一阶段产物流向其它代谢途径,细胞能量衰竭;细胞内DNA、蛋白质等物质损伤,根据细胞衰老原因的相关学说,推测可能是细胞内化学性质异常活泼的自由基增多所致;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胰岛素受体对胰岛素不敏感,其新陈代谢异常,最终导致神经系统损伤;此外,糖尿病患者体内脂肪组织所释放的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6)会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慢性炎症。Ⅱ.脂肪组织释放的外泌囊泡(EVs)在器官间通讯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人员发现在胰岛素抵抗(IR)状态下,EVs使神经细胞结构功能改变,导致认知水平降低。回答下列问题:(1)健康人体内,胰岛素可通过调控脂肪组织吸收、利用葡萄糖,并将葡萄糖大量转化为脂肪储存以降低血糖浓度。(2)有学者提出,IR状态下个体认知水平降低的分子机制为:IR状态下脂肪细胞释放的EVs经体液运输至脑部,进而影响脑部突触数量。研究人员开展下列实验以验证上述观点。①实验准备:采集IR鼠的EVs置于缓冲液中制成EVs悬液②实验分组及处理:组别注射物注射对象注射方式检测指标甲(对照组)abc培养2周后,检测EVs在小鼠脑部的分布情况、d、小鼠认知水平乙(实验组)适量IR鼠的EVs悬液a处注射物为等量的缓冲液;b处选用的注射对象是健康(填“健康”或“IR”)鼠;c处选用的注射方式为A(A.尾部静脉注射;B.脑部定位注射);d处检测指标为脑部突触数量。③实验结果及分析乙组小鼠在水迷宫行为学检测中出现明显的认知障碍,而甲组认知正常。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可得出实验结论:IR状态下脂肪细胞释放的EVs经体液运输至脑部并富集于海马体区域,进而减少脑部突触数量,从而引起个体认知水平降低。(3)进一步研究发现,IR鼠的EVs中有高含量的P(一种长度约为20﹣24个核苷酸的小RNA),为研究抑制P可否改善IR引起的认知障碍症状,研究人员用P抑制剂处理实验鼠,处理后若测得实验组脑部突触数量增加,认知障碍症状减轻。则说明抑制P可改善IR引起的认知障碍症状。【考点】血糖平衡调节.【专题】正推反推并用法;体温调节、水盐调节与血糖调节.【答案】Ⅰ.线粒体;自由基;神经胶质细胞;细胞因子Ⅱ.(1)脂肪(2)②等量的缓冲液;健康;A;脑部突触数量;③海马体;减少脑部突触数量(3)增加;减轻【分析】血糖的去向:①随血液流经各组织时,被组织细胞摄取,氧化分解;②在肝和骨骼肌细胞内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储存起来;③脂肪组织和肝可将葡萄糖转变为非糖物质,如甘油三酯、某些氨基酸等。【解答】解:Ⅰ.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故高血糖诱导部分细胞内线粒体异常分裂,从而导致有氧呼吸第一阶段产物流向其它代谢途径,细胞能量衰竭;细胞内化学性质异常活泼的自由基增多,导致细胞内DNA、蛋白质等物质损伤,使得细胞衰老;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为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白细胞介素﹣6是一种细胞因子。Ⅱ.(1)胰岛素可通过调控脂肪组织吸收、利用葡萄糖,并将葡萄糖大量转化为脂肪储存以降低血糖浓度。(2)②实验目的为:IR状态下个体认知水平降低的分子机制为IR状态下脂肪细胞释放的EVs经体液运输至脑部,进而影响脑部突触数量。故自变量为EVs是否存在,因变量为EVs在小鼠脑部的分布情况、脑部突触数量、小鼠认知水平。由表格中乙组为实验组,注射适量IR鼠的EVs悬液,则对照组甲组应注射等量的缓冲液。b处选用的注射对象是健康鼠;由题意“EVs经体液运输至脑部”,则c处选用的注射方式为A尾部静脉注射;d处检测指标为脑部突触数量。③根据实验结果可知,与甲组相比,乙组的突出数量少,且乙组中EVs主要分布在海马体,可得出实验结论:IR状态下脂肪细胞释放的EVs经体液运输至脑部并富集于海马体区域,进而减少脑部突触数量,从而引起个体认知水平降低。(3)由题意,IR鼠的EVs中有高含量的P,若抑制P可改善IR引起的认知障碍症状,则用P抑制剂处理实验鼠,处理后实验组脑部突触数量会增加,认知障碍症状减轻。故答案为:Ⅰ.线粒体;自由基;神经胶质细胞;细胞因子Ⅱ.(1)脂肪(2)②等量的缓冲液;健康;A;脑部突触数量;③海马体;减少脑部突触数量(3)增加;减轻【点评】本题考查血糖调节、神经调节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22.生物入侵是人类面临的一个重要生态问题。紫茎泽兰是我国境内常见的一种入侵种,研究人员对紫茎泽兰不同入侵程度地区的动植物种类与数量进行了调查,部分结果如表。调查项目重入侵区轻入侵区未入侵区紫茎泽兰覆盖度(%)67.220.30当地植物覆盖度(%)3.145.852.5土壤动物丰富度指数8.81013.8回答下列问题:(1)下列哪几项是紫茎泽兰能成功入侵一个地区的原因?A、C。A.入侵地缺少紫茎泽兰的天敌与强有力的竞争者B.紫茎泽兰对极端环境耐受性好C.入侵地环境条件适合紫茎泽兰的生长和繁殖D.紫茎泽兰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从种群特征角度分析,紫茎泽兰的覆盖度通常被用以反映其种群密度,据上表调查结果分析,紫茎泽兰入侵过程中植被的变化规律是紫茎泽兰的数量不断增多,当地植被的数量不断减少。(2)调查不同入侵地土壤动物丰富度时,在采集地点用取样器取样法采集土壤,用镊子分拣其中体型较大的动物,并通过干漏斗分离装置获得体型较小的动物,经识别后逐一记录。由表可知入侵地土壤动物丰富度显著下降,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一方面,紫茎泽兰能分泌的活性物质作为化学信息,直接影响土壤动物的生存和繁殖;另一方面,紫茎泽兰的繁盛还改变了其他植被特征(种类与数量),间接影响了土壤动物生存所需的食物和栖息空间。(3)为研究紫茎泽兰对入侵地植被多样性和生态稳定性的影响,除在群落水平对不同入侵地的物种丰富度进行调查外,还需比较各种生物占据的生态位间的重叠程度及种间关系,在此基础上调查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和功能,以评估入侵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变化。(4)紫茎泽兰在5~6月种子萌芽后开始进入生长旺盛期,11月份开始进入繁殖期。若采用人工拔除、集中晒干烧毁的手段对紫茎泽兰进行防治,你认为在一年中的哪段时间防治最合适?7~10月(7月以后,10月以前)。【考点】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专题】数据表格;正推法;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生态环境.【答案】(1)A、C;种群密度;紫茎泽兰的数量不断增多,当地植被的数量不断减少(2)取样器取样;干漏斗分离;化学;其他植被特征(种类与数量)(3)重叠;营养结构(4)7~10月(7月以后,10月以前)【分析】某种植物的覆盖度可以间接的反映出该种植物的种群密度,从表中可以看出处于重入侵区紫茎泽兰比当地草本植物高,在竞争光时比当地草本植物优势大,紫茎泽兰的覆盖度越大,其在竞争中所占优势越大。【解答】解:(1)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均能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入侵地缺少紫茎泽兰的天敌与紫茎泽兰强有力的竞争,以及入侵地环境条件适合紫茎泽兰的生长和繁殖,均会导致紫茎泽兰能成功入侵一个地区,由于入侵地不一定属于极端环境,且紫茎泽兰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也不一定适应入侵地的环境条件,因此不一定导致其入侵成功,故AC正确,BD错误。故选:AC。植物的覆盖度可以表示植物的数量,也可以间接反映该种植物的种群密度;比较表格中不同入侵时期的紫茎泽兰覆盖度、当地植物覆盖度的数据可知,紫茎泽兰入侵过程中,紫茎泽兰的数量不断增多,当地植被的数量不断减少。(2)调查不同入侵地土壤动物丰富度时,常用取样器取样法采集土壤,用镊子分拣其中体型较大的动物,并通过干漏斗分离装置获得体型较小的动物,经识别后逐一记录。紫茎泽兰能分泌的活性物质属于化学信息,可直接影响土壤动物的生存和繁殖;另外紫茎泽兰的繁盛还改变了其他植被特征(种类与数量),间接影响了土壤动物生存所需的食物和栖息空间。(3)不同种群的生物之间生态位重叠越多,种间竞争越激烈,因此为研究紫茎泽兰对入侵地植被多样性和生态稳定性的影响,除在群落水平对不同入侵地的物种丰富度进行调查外,还需比较各种生物占据的生态位间的重叠程度及种间关系,在此基础上调查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或食物链和食物网)和功能,以评估入侵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变化。(4)紫茎泽兰在5~6月种子萌芽后开始进入生长旺盛期,11月份开始进入繁殖期。若采用人工拔除、集中晒干烧毁的手段对紫茎泽兰进行防治,应在其种子萌发后但开花授粉前进行人工拔除,故在一年中的7~10月最合适。故答案为:(1)A、C;种群密度;紫茎泽兰的数量不断增多,当地植被的数量不断减少(2)取样器取样;干漏斗分离;化学;其他植被特征(种类与数量)(3)重叠;营养结构(4)7~10月(7月以后,10月以前)【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种群密度、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23.某科研团队以甜瓜品种幼苗为实验材料,利用浓度为5mmol/L、10mmol/L、20mmol/L、40mmol/L的甜菜碱,开展根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