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力 弹力》课件4.ppt_第1页
《一、力 弹力》课件4.ppt_第2页
《一、力 弹力》课件4.ppt_第3页
《一、力 弹力》课件4.ppt_第4页
《一、力 弹力》课件4.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物 理,新课标(SK)八年级下册,第八章力,一、 力弹力,导 学 设 计,现象1:人推车,车前进。 现象2:手向上提箱子,箱子被提起。 现象3:手压弹簧,弹簧缩短。 现象4:用磁铁靠近铁屑,铁屑被吸引。 分析与论证: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推、拉、提、压、吸引和排斥等作用,都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一、 力弹力,学点1 力是什么,一、 力弹力,问题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能离开_而存在,产生力的作用至少需要_个物体,只有一个物体_产生力的作用。 问题2:物体间发生力的作用与它们是否接触_关。当两个物体不接触时,也有可能产生力的作用;相反,相互接触的物体间_(选填“一定”或“不一定”)能发生力

2、的作用。,物体,两,不能,无,不一定,一、 力弹力,实验1:用力压一把钢尺使它弯曲;撤去压力,钢尺恢复原状。 图812 实验2:用力拉橡皮筋,橡皮筋被拉长;撤去拉力后,橡皮筋恢复到原来的长度。 实验3:用力压一块橡皮泥,橡皮泥被压扁;撤去压力后,橡皮泥不能恢复原状。,学点2 形变和弹力,一、 力弹力,实验4:(1)如图812所示,将弹簧固定在支架上,旁边立放一把刻度尺,记下弹簧自然下垂时的长度即原长;然后逐个增加钩码,使弹簧所受的拉力逐渐增大,通过刻度尺读出每次弹簧的伸长l。 (2)将实验数据填入下表。,一、 力弹力,(3)根据所得数据作出图像,如图813所示。 图813,分析与论证:(1)物

3、体受力后会发生形变,撤去外力后,有的物体能恢复原状,有的物体不能恢复原状。 (2)通过实验4的数据可以看出: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量就越长,并且拉力F与弹簧的伸长量l的比值第29次都相等,即此范围内弹簧的伸长量与拉力成正比。当拉力大于4 N时,,一、 力弹力,弹簧的伸长量与拉力不再成正比,此时将钩码全部取下,弹簧不能完全恢复到原来的长度,说明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弹簧将被损坏。 问题1:任何物体都能发生_,不能发生形变的物体是不存在的,不过有的形变比较明显,可以用肉眼直接观察到;有的形变极其微小,要借助仪器才能显示出来。 问题2:弹力产生的条件:一是两个物体要相互_,二

4、是两个物体之间要互相_。,形变,接触,挤压,一、 力弹力,问题3:弹簧的伸长量不是弹簧被拉长后的长度,而是指弹簧长度的_,即弹簧被拉长后的_减去弹簧的_。 问题4:弹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弹性_和形变量的_有关。同一物体,弹性形变越_,产生的弹力也越_。,变化量,长度,原长,强弱,大小,大,大,一、 力弹力,活动: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 步骤1:使用前,轻轻来回拉动弹簧测力计的秤钩,以免指针被外壳卡住,造成读数错误。 步骤2:看清弹簧测力计的量程,测量时,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能超出弹簧测力计上的最大刻度值。 步骤3:认清弹簧测力计上的最小刻度值(分度值),以便测量时可以迅速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步骤

5、4:测量前,检查指针是否指在“0”刻度线上,若不在,应校正“0”点。,学点3 弹簧测力计,一、 力弹力,步骤5:测量时,要使弹簧测力计的轴线方向与受力方向一致,指针和外壳无摩擦。 步骤6:读数时,视线必须与刻度板垂直。 步骤7:正确记录测量数据。 问题1:弹簧测力计的测力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量越_,也就是弹簧的伸长量跟其受到的拉力成_比。所以弹簧测力计上的刻度是_的。 问题2:测量前要检查弹簧测力计的指针是否指在“0”刻度线上,否则要校正“0”点,若调不到“0”则要记好_误差。,长,正,均匀,零点,一、 力弹力,现象1:如图814甲所示,网球比赛中,球拍将网球击扁

6、。 图814 现象2:如图乙所示,人压跳板,跳板发生形变,弯曲的跳板将人弹起。,学点4 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能量,一、 力弹力,分析与论证:(1)球拍将网球击扁,使网球存储了能量。 (2)弯曲的跳板将人弹起,说明了跳板具有能量。 问题1:上紧发条的玩具车在水平桌面上由静止开始运动,玩具车运动所需的能量来源于_。 问题2:影响物体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是物体弹性形变的_,物体的弹性形变越_,其具有的弹性势能也就越_。,弹性势能,程度,大,大,应 用 示 例,类型一力,一、 力弹力,例1 关于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可以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 B一个物体只能同时受一个力的作

7、用 C一个物体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 D一个物体施力的同时必定有另一个物体受力,解析 D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离开了物体就不能谈力的作用。“物体对物体”充分体现了有力存在时不可能只有一个物体,并且一个物体可能同时受到几个力的作用。,一、 力弹力,变式题下列关于力的叙述正确的是() A彼此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一定有力的作用 B彼此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可能有力的作用 C一个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不一定有其他物体对它施加力 D一个人可以左手拍右手,因为只有一个人,所以一个物体也可以有力的作用,解析 B彼此直接接触的物体如果没有相互挤压也不会有力的作用,A选项错误。不直接接触的物体彼此有相互作用也会有力产生,如

8、磁铁吸引铁块,B选项正确。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有别的物体对它施加力,C选项错误。虽然只有一个人,但两只手就是两个物体,不是一个物体产生了力,D选项错误。,类型二形变和弹力,一、 力弹力,例2下列关于弹力产生条件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两个物体接触必有弹力产生 B两个物体相互吸引必有弹力产生 C只有发生形变的物体间才会产生弹力 D形变大的物体一定比形变小的物体产生的弹力大,点评 要解答此题需掌握弹力的产生条件:两物体要直接接触且相互挤压。,答案 C,类型三弹簧测力计,一、 力弹力,例3 图815 如图815所示,弹簧测力计的量程是_,分度值是_N。如果在测量前指针指在零

9、刻度线下的第一条刻线处,未经调零就在其下端挂上一物体后,指针指在如图所示的位置,则此物体对弹簧测力计的拉力是_N。,05 N,0.2,3.4,一、 力弹力,解析 测量前未施加力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0.2 N,测量物体对弹簧测力计的拉力时,指针指在“3”下面的第3条刻度线上,即示数是3 N0.2 N33.6 N,由于没有进行调零,则物体对弹簧测力计的拉力是3.6 N0.2 N3.4 N。,点评 这种测量方法虽然可以得出正确的结果,但测量过程是错误的,在指针位置无法调零又没有其他弹簧测力计时,可以采用这种应急措施。,类型四弹性势能,一、 力弹力,例4某射箭运动员用同一把弓射同一支箭,第一次箭飞出

10、的距离比第二次远,则第_次开弓弓具有的弹性势能大。,一,解析 弓能把箭射出去,是由于弓的弹性势能转化为箭的动能,由箭飞出的距离的远近进行比较,可知第一次开弓时弓具有的弹性势能大。,课 堂 小 结,一、 力弹力,当 堂 检 测,一、 力弹力,1如图816所示,用手压气球,气球会变形,其中手是_物体,气球是_物体;用手拉弹簧,弹簧会伸长,手是_物体,弹簧是_物体。这说明了力是_对_的作用。 图816,物体,知识点1力的概念,物体,施力,受力,施力,受力,一、 力弹力,2观察如图817所示的四个情境,找出它们的共同特征,可以归纳得出的结论是() 图817 A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B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

11、的方向 C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 D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知识点2形变和弹力,答案 A,一、 力弹力,图818 3如图818所示,弹簧测力计的量程是_,分度值是_。使用弹簧测力计测力时,要使弹簧伸长的方向与_方向在同一条直线上。,知识点3弹簧测力计,05 N,0.2 N,受力,一、 力弹力,解析 使用弹簧测力计前要先观察其量程和分度值,便于读数;测量时应让弹簧的伸长方向与受力方向共线。,4如图819所示,小洁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她的头发所能承受的拉力,此时拉力的测量值是_N。,1.4,一、 力弹力,5小刚同学做“探究弹簧的伸长与所受拉力的关系”的实验,记录数据如下: (1)经分析数据得知: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_(选填“正”或“反”)比。 (2)在满足(1)的条件下,每增加1 N的力,弹簧应伸长_cm。 (3)如果用这根弹簧做成弹簧测力计,那么弹簧测力计的测量范围是_。,正,0.5,09 N,一、 力弹力,6如图8110所示的生活用品中,利用物体的弹性或弹性势能工作的是() 图8110,知识点4弹性势能,解析 C菜刀、眼镜、炒锅工作时均没有发生弹性形变,所以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