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的理论与实践.ppt_第1页
生态文明的理论与实践.ppt_第2页
生态文明的理论与实践.ppt_第3页
生态文明的理论与实践.ppt_第4页
生态文明的理论与实践.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第五章:生态文明的理论与实践,人类文明的发展趋向 生态文明的内涵与特征 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化架构,2,人类文明的发展趋向,文明,是指反映物质生产成果和精神生产成果总和,标志人类社会开化状态与进步状态的范畴。换言之,文明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进步、合理成分的积淀,文明的发展水平标志着人类社会生存方式的发展变化。事实上,任何一种社会发展,其最终指向都在于追求人类社会的更高级的生存方式,实现更高层次的文明状态。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已相继经历了传统的农业文明和近代以来的工业文明。,3,农业文明是被动性的自在文明状态,人类社会自摆脱蒙昧状态以后,最先确立起来的是以个体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以血缘

2、关系及个体人际交往为纽带加以维系的农业文明。作为人类社会最初的生存方式,农业文明产生并存在于生产力极其低下的农业社会,以农耕牧渔的手工生产为基本特征。农业文明展现出的那种“天人合一”,田园牧歌式的理想追求完全建立在“靠天吃饭”的基础之上,人们对于自然乃至于人类自身都缺乏必要的了解,表现出一种听天由命的无奈。由此决定,农业文明只能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被动性的自在文明状态。,4,工业文明以工业化大生产为基本特征,近代工业文明肇始于工业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因而以工业化大生产为其基本特征。工业文明立足于人类的创造力和人类自身的生存需求,以人类征服自然为基本的价值取向。正是在这种人定胜天的价值取

3、向驱动之下,工业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同时也铸造起以工业化为标志的现代文明。工业文明是人类摆脱自在状态,开始步入自主自为发展的标志。,5,就人类社会发展的底蕴而言,超越现代恰恰是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工业化的发展铸造了现代工业文明,同时也在呼唤着新的社会文明形态。深重的生态环境危机必将导致人类价值取向的再度深刻转换,促使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超越工业文明,指向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 从农业文明经过工业文明而生态文明,这将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未来的文明将以人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为中心,实现人与自然的同步发展。相比较而言,生态文明将是一种互动性的自觉文明

4、形态。,6,工业文明推动了人类社会的高速发展,但其产生的负面效应也是巨大的。过度的工业化不仅严重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也使人类自身的社会环境受到了伤害和冲击。这种异化现象的产生,深刻暴露出了以工业为主体的社会发展模式与人类的环境要求之间的矛盾,以一种后现代的方式将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尖锐地提交给了全人类。,7,从后工业到生态文明,科学文化推动了工业文明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首先实现了工业化,进入工业社会。20世纪至年代,随着工业化达到其最高成就,以及它所带来的问题严重化,促使工业社会面临历史性变革。西方社会学家、未来学家预感到传统工业时代的结束,广泛使用“后”一词,作为一种综合形式来说明西

5、方社会正在进入的时代。,8,德国社会学家拉尔夫达伦多夫认为他们生活在一个后资本主义社会里。美籍经济学家肯尼思博尔丁认为他们处在“后文明”时代的开始。以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为代表的一些西方学者认为,在今后年至年间,我们将看到“后工业社会”的出现。作为一种社会形态,它将是二十一世纪美国、日本和西欧社会结构的一个主要特征。,9,如何来表述未来社会的发展样态,也就是说,在工业文明走到尽头之日,人类文明将向何处发展?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这已经成为有远见的未来学家、社会学家、哲学家、历史学家、科学家共同关心的问题,10,工业文明的最大矛盾在于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人口之间产生深刻矛盾,这促使人类文明要想继续

6、发展就必须改变发展方向,向寻求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化方向发展,生态化将渗入到社会结构、经济活动、生产技术、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11,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贝尔把社会划分为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他认为,前工业社会依靠原始的劳动力并从自然界提取初级资源。工业社会是围绕生产和机器这个轴心并为了制造商品而组织起来的,工业社会在生活节奏和工作组织方面就是现代西方社会结构(即:经济、职业体制、阶层体制)的特定含义。,12,前工业社会的“意图”是“同自然界的竞争”:它的资源来自采掘工业,它受到报酬递减律的制约,生产率低下;工业社会的“意图”是“同经过加工的自然界竞争”,它以人与机器之间的关系

7、为中心,利用能源来把自然环境改变成为技术环境;后工业社会的“意图”则是“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在那种社会里,以信息为基础的“智能技术”同机械技术并驾齐驱。,13,贝尔认为后工业社会首先是社会结构性质的变化,是社会的一个方面而不是整个构造的变化。描述它的情况,有三个组成部分:在经济上,它从制造业转为服务业;在技术上,它是以科学为基础的新工业的中心;在社会学上,它是新的技术贵族的兴起以及新的阶层原则的开始。,14,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的概念首先涉及社会结构方面的变化。贝尔以美国作为实例,提出“后工业社会”的五大基本内容是:(1)在经济上,由制造业转向服务性经济;(2)在职业

8、上,专业与科技人员取代企业主而居于社会的主导地位;(3)在中轴原理上,理论知识居于中心,是社会革新和制定政策的源泉;(4)在未来方向上,技术发展是有计划、有节制的,重视技术鉴定;(5)在制定决策上,依靠新的“智能技术”。,15,贝尔认为,后工业社会的意义在于:()它强调科学的作用与认识的价值为社会基本结构之必需;()它使决策更具有技术性,这就使科学家和经济学家更加直接地参与政治活动;()它使现有的脑力劳动科层化倾向不断加深,从而造成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目的和价值发生一系列变化;()它产生和发展了技术知识分子,从而提出了技术知识分子与文科知识分子的关系这样一个重大问题。总之一个新型社会的出现将带来

9、财富、权力和地位的分配问题,这对于任何社会来说都是中心问题。,16,可以说,后工业社会的来临预示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而知识经济的最主要特征是:它以高技术产业为第一产业支柱,以知识智力资源为第一资源,资产投入无形化,因此对环境、资源的损害最小。,17,“后现代主义”对稳态经济的展望,后现代主义是西方发达国家在20世纪中期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化思潮。它的缘起是对西方国家工业化实践的历史反思,所涉及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包括哲学、艺术、宗教、文化、科学等等。就环境问题而言也有所论述,它一方面主张彻底消除现有的生态环境问题,主张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合作共同解决全球生态危机,另一方面主张反对使用可能带来污染的

10、一切能源材料与科学技术,甚至根本否定他们已走过的,其他国家仍在走的现代化道路。虽然,在不同具体问题上,不同流派观点并不一致,但都集中体现了一种企图超越现代文明的后现代倾向。,18,由于现代经济一味地追求增长,对于这种“增长癖”,后现代主义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即“稳态经济”。他们认为,稳态经济就是一种使人口和人工产品的总量保持恒定的经济。这两个总数(即人口和人工产品)是恒定的,但不是静止的,因为人会死亡,而人工产品也会折旧,因而必须以生育来抗衡死亡,以生产来补偿折旧。,19,如果这种输入和输出速度,能够在低的水平上保持相等,则说明人口寿命和产品寿命都很高。当这两个总数保持稳定时,物质能量的输

11、入量等于输出量,这两个量就可以归并到吞吐量这一概念当中。吞吐过程首先起始于消耗,接下来是生产,然后是折旧,最后便是废物返回到环境后带来的污染。,20,正像有机体通过新陈代谢过程来维持自身一样,通过这种吞吐过程,经济自身得到了维持,无论是经济还是有机体,要想得到生存,就必须从环境中吸取低熵态物质能量,把高熵态物质能量排放到环境中去。在稳态经济中,这种吞吐量必须限制在生态系统的更新和同化能力之内。1稳态经济是以物质指数而不是以的零增长来定义的。2 1 2美大卫雷格里芬编:后现代精神(中译本),第163页,第165页,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21,从稳态经济的定义中可以看出,稳态经济需要有两种限

12、制:对人口数量的限制和对人工产品数量的限制。第三个限制因素虽然不能从稳态经济的定义中推演出来,但对于实现利益的公正分配非常重要,这就是必须对产品分配的不公平程度加以限制,亦即对收入分配的不公平加以限制。,22,无论是“后工业社会”对未来社会发展方向的探讨,还是“后现代主义”对生态科学的展望,都是在同一种意义上预示传统工业社会因面临着多重全球问题,必将发生转型,人类社会必将寻求新的发展道路。它与我们今天所广泛使用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并无矛盾,而且可以看作是在同一大的思想框架下,从不同角度论述超越工业社会,走向新文明。,23,生态文明的内涵和特征,以往的人类文明史是一部人与自然的抗争

13、史,他所发展的主要是人对自然的改造关系。现代文明若想得到可持续发展就需要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改造自然不是单向地破坏自然,同时也包含着建设自然,这才是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关系。基于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发展的状况,对生态文明应该有两种解释:,24,一是从词源学意义上看,他与野蛮相对,指的是在工业文明已经取得的成果基础上用更文明的态度对待自然,不野蛮开发,不粗暴对待大自然,努力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认真保护和积极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这是通常意义上大多数人理解并广泛使用的生态文明含义,也是生态文明所具有的初级形态。在推进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我们现在努力建设的也是这个层次的生态文明。,25,二是

14、从社会形态建构意义上看,生态文明主要应包括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在文化价值观上,对自然的价值有明确的认识,树立起符合自然生态原则的价值需求、价值规范和价值目标。生态文化、生态意识成为大众文化意识,人们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能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念,自觉地提高对自然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生态道德成为民间道德并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26,第二,在生产方式上,转变高生产、高消费、高污染的工业化生产方式,以生态技术为基础实现社会物质生产的生态化,使生态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生态化产业成为社会中心产业,它不是否定工业,农业和第三产业,而是在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条件下,运用生态

15、学原理和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创造人类新的技术形式生态技术,运用生态技术和生态工艺,改造传统产业,形成生态化的产业体系,使人类生产劳动具有净化环境、节约和综合利用自然资源的新机制,沿着与生物圈相互协调的方向进化,提倡循环经济。,27,建立工业共生体系循环经济,自年代以来,工业化国家曾试图减少其发展给环境所带来的压力,尤其通过各类过滤器对生产过程末端的污染进行处理。但是,在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中,人们今天已经明白,生产过程末端处理方法不是一个真正的解决方案,因为这种方法只是使问题在空间和时间内移动而已。 比如,污水处理厂产出的污泥必须经过处理和存放,污染从水里被转移到土地上,将来它最终还会给环境带来问题

16、。更重要的是生产过程末端处理方法从长远来看所需的资金投入是极大的。发达工业国家在近几年里就有过沉痛的教训:昂贵的维修费用,惊人的更新和更换设备开支,废物的最终处理(如污水处理站产出的污泥处理)。,28,工业生态学的兴起和应用,近年来工业生态学在西方兴起,这门学科的目的在于研究怎样实施超工业化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它为全面解决污染,控制资源利用,以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提供了理论方法和实际策略。 运用工业生态学方法甚至可以把费用昂贵的废物处理变成企业的一个新利益源。例如,某种废物能成为被其他企业所购买或使用的原料。,29,工业生态学探索的是:可以将工业体系预想为生态体系的一种特殊情况。至少,可以把工业

17、体系描绘成这样一个形态,即如同生物生态系统一样的物质、能量以及信息的流动及储存。而且,工业体系总起来说是建筑在生物圈所提供的资源与服务的基础上的,在某种意义上说,工业是生物圈的赘生物。因此,工业生态系统与生物圈之间存在着广泛的多少有些直接的相互影响,从几乎“自然状态”的农业生态系统到最为非自然的生态系统,如宇宙飞船都是如此。,30,工业生态系统的概念与生物生态系统概念之间的类比不一定完美无缺,但如果工业体系模仿生物界的运行规则,人类将受益无穷。今天仍在运行的工业生态系统卡伦堡共生体系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范例。,31,卡伦堡工业共生体系,卡伦堡是一个仅有万居民的工业小城市,距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以西公

18、里左右。开始,这里建造了一座火力发电厂和一座炼油厂。随着年代的推移,卡伦堡的主要企业开始相互间交换“废料”:蒸汽,不同温度和不同纯净度的水,以及各种副产品。年代以来,当地发展部门意识到它们逐渐地,也是自发地创造了一种体系,他们将其称之为“工业共生体系”。,32,卡伦堡共生体系中主要有家企业,相互间的距离不超过数百米,由专门的管道体系连接在一起。它们是: 阿斯耐斯瓦尔盖发电厂,这是丹麦最大的火力发电厂,发电能力为万千瓦,最初用燃油,后改用煤炭,雇佣名职工。 斯塔朵尔炼油厂,同样是丹麦最大的炼油厂,年产量超过万吨,有职工人。,33,挪伏挪尔迪斯克公司,丹麦最大的生物工程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酶和

19、胰岛素生产厂家之一。设在卡伦堡的工厂是该公司最大的工厂,员工达人。 吉普洛克石膏材料公司,一家瑞典公司,卡伦堡的工厂年产万平方米石膏建筑板材,名员工。 最后是卡伦堡市政府,它使用热电厂出售的蒸汽给全市远距离供暖。,34,液态或蒸汽态的水,是可以系统地重复利用的“废料”。水源或者来自相距公里的梯索湖,或者取自卡伦堡市政供水系统。斯塔朵尔炼油厂排出的水冷却阿斯耐斯瓦尔盖发电机组。发电厂产生的蒸汽回头又供给炼油厂,同时也供给挪伏挪尔迪斯克工厂的发酵池。热电厂也把蒸汽出售给吉普洛克工厂和市政府(用于市政府的分区供暖系统)。它甚至还给一家养殖大菱鲆鱼的养殖场提供热水。,35,年,热电厂在其一个机组上安装

20、了脱硫装置,燃烧气体中的硫与石灰产生反应,生成石膏(硫酸钙)。这样,热电厂每年多生产万吨石膏,由卡车送往邻近的吉普洛克石膏材料厂。现在,这些石膏就用作石膏材料厂的原材料。吉普洛克公司因此可以不再进口直到那时一直从西班牙矿区开采而来的天然石膏。至于炼油厂生产的多余的燃气,可以作为燃料供给发电厂和吉普洛克工厂。,36,从目前已经掌握的部分材料看,已经可以初步评估卡伦堡工业共生系统的环境、经济优势。减少资源消耗:每年吨石油,吨煤炭,特别是立方米的水,这些都是该地区相对稀少的资源。减少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排放和污染:每年吨二氧化碳和吨二氧化硫。废料重新利用:每年吨炉灰(用于筑路),吨硫(用于生产硫酸),

21、吨石膏,吨氮和吨的磷。,37,事实上,源于这些交换的经济利益同样十分巨大。根据公开得到的资料,年期间总的投资(计个废料交换工程)额估计为万美元,而由此产生的效益估计为每年万美元。投资平均折旧时间短于年。 以卡伦堡为榜样,西方发达国家在年代初出现了“生态工业园区”的概念。在一个园区中,各企业进行合作,以使资源得到最优化利用,特别是相互利用废料(一个企业的废料作为另一个企业的原料)。生态工业园区的观念区别于传统的废料交换项目的地方是,它不满足于简单的一来一往的资源循环,而旨在系统地使一个地区的总体资源增殖。,38,自年起,主要在美国,可以看到生态工业园区遍地开花。在华盛顿,“可持续发展总统委员会”

22、组建了一个生态工业园区特别工作组。在年发表的最终报告中,人们可以看到有个左右的生态工业园区项目规划分散在全美各地区。在加拿大、荷兰和奥地利同一时期也有类似的计划。,39,循环经济,“循环经济”一词,首先由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提出,主要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其“宇宙飞船理论”可以作为循环经济的早期代表。 20世纪90年代之后发展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成为国际社会的两大趋势。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起引入了关于循环经济的思想。此后对于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不断深入。

23、,40,传统经济是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线性流动的开环式经济过程。循环经济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资源再生”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以期实现“最佳化的生产、最适度的消费,最少量的废弃”。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社会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是国际社会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种优选模式。,41,生物圈并不是从来就是今天这个样子的。它是一个漫长进化过程的结果,经历过许多次彻底的更替。特别是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使物种在进化过程中从废料中获得养分,由初级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和氧气。从类似的方法看,工业体系,只不

24、过是生物圈新近才出现的一个子系统,正继续其进化过程,但是如果不改变以往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将使进化的链条中断,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就没有可持续性。,42,如果人类准备跨越一个至关重要的阶段:控制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物质流与自然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基本物质流之间的相互作用,其手段主要是在人工营养网络之内重新利用废物。那么,也许有一天,工业体系与生物圈既能协调共存,同时又能满足人口增加、经济渴望日益膨胀带来的需求增长,这应该说是生态文明社会的发展远景。,43,第三,在生活方式上,人们的追求应不再是对物质财富的过度享受,而是一种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生态的生活。人类个体的生活既不能损害群体生存的自然环

25、境,也不应损害其他物种的繁衍生存。要使绿色消费成为人类生活的新目标,新时尚,从而使人过上真正的全面符合人类本性及社会道德的生活。应该抛弃“人是自然的主宰者”、唯物质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等观念,建立合理的社会消费结构,克服异化消费。人类生活不仅应当是富足的,还应当是自然的;人类对自然的要求与满足,既不应是无限的,也不能是无条件的。人类要从自然对人的价值需求的单向度满足转变成生态法则制约下的有条件满足,改造自然要以不损害自然生态的整体稳定和其他生物物种的生存为前提。,44,第四,在社会结构上,表现为生态化将渗入到社会结构中,但这只是社会的某些方面而不是整个社会结构发生变化,诸如在社会政策上将考

26、虑如何组织好经济,以便加强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寻求发展土地可承受并使所有有关方面都能最大限度地参加的生物区经济;在制定决策上,使科学家和经济学家、人文学者更加直接地参与政治活动,对于有重大影响的发展战略决策,进行生态效益评估,以期维护人类活动对自然的最小损害并能够进行一定的生态建设。这是从社会文明形态建构意义上理解的生态文明,也是生态文明的高级形态。,45,任何一个社会的既成文明状态都不仅是该社会发展程度的标志,同时也预示着该社会未来发展的定位和趋向。当人类文明进程发展到从价值观念到生产方式,从科学技术到文化教育,从制度管理到日常行为都在发生深刻变革的时候,就标志着文明形态开始发生转变,我们

27、目前所处的时代就是生态文明已露出端倪,需要人类共同努力,才能超越工业文明,指向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相互协调的生态文明。,46,生态文明继承和发扬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长处,以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为中心,强调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人类社会是在这个基础上与自然界发生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两者必须协调,人类的经济社会才能持续发展。人类与生存环境的共同进化就是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一种超越工业文明且具有建设性的人类文明发展方向,它跨越自然地理区域、社会文化模式,要求从现代科学技术的整体性出发,以人类与生物圈的共存为价值取向发展生产力,建立生态化的经济体制,从而保证人类的时代延续和社会经济自然复合

28、系统的持续发展。,47,生态文明建设与政府行为,学术界长久以来有一种提法,就是“经济靠市场,环保靠政府”,因为环境保护涉及的主要是公共利益,所以没有政府强有力的行为是很难保护好环境的。政府应做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48,政策转变,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取得巨大成就,保持着世界上最快的经济发展速度,正在成为世界工厂。但中国仍沿袭着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虽只有世界的4%,耗用的钢铁、煤炭、水泥却分别占世界总消费量的30%、31%和40%。中国在人均GDP400-1000美元的条件下,出现了发达国家3000-10000美元期间出现的严重环境污染。中国的发展成本远高于世界平均发展成

29、本。中国科学院算了一笔账,干同一件事,在世界平均状况下每花1美元,在中国就要花1.25美元。多出的0.25元成本中,生态环境占0.17,结构不合理与管理不善占0.08。最近,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报告说,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当年GDP的3.05(文摘周报2006年9月15日)。,49,关键是要加快实现三个转变(1)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把加强环境保护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手段,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2)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做到不欠新账,多还旧账,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

30、治理边破坏的状况;(3)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自觉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提高环境保护工作水平。 这三个转变是方向性、战略性、历史性的转变,标志着中国环保工作进入了以保护环境优化经济增长的发展新阶段,50,这就需要有效实施循环经济需要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现行的GDP中只能看出经济指标,却看不出其背后的环境生态破坏。绿色GDP则扣减了环境和生态成本,其数据反映了国家的真实发展水平,能够为决策提供判断依据。但由于技术、观念的障碍,绿色GDP不可能短期出台。,51,制度投入,遏制环境污染,除了政策转变、资金投入,更重要的还是制度投入,

31、如果没有制度投入的跟进配套,单纯的资金投入是无法根本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不久前,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祝光耀表示,“中国的环境污染带来的经济损失可能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0%左右”;现行自给自足的农业政策和与市场经济不适应的资源环境管理体制,造成了过垦、过牧,从而带来草地退化和土地沙化;生态建设投资管理体制导致林草植被建设缓慢,使得建设速度赶不上破坏速度,成为沙尘暴成因背后的根源所在。造成这种局面,除资金投入、经济发展模式等原因之外,“制度投入不足”显然是绕不开的核心。,52,有一些重要的环保指标没有实现,甚至“从未完全完成过”,从很大程度上讲,正是由于这些制度的欠缺或者缺乏必要的执行力所致,比如,

32、环境违法惩罚力度的软弱,导致企业普遍缺乏环保动力有意排污、无心治污;条块分割、行政壁垒之下的环保行政体制,造成环境执法事实上对地方保护主义的屈服,以及污染治理上的各自为政、以邻为壑,效益低下,等等。,53,只有制度投入保障了,包括资金投入在内的各种社会环保投入才能真正有保障。比如,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有利于确保政府环保投入的刚性;环保产业政策、法律制度的完善,能促进民间资本、非政府组织资金不断向环保领域汇集,使市场机制在环境污染治理过程中充分发挥引导和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只有通过足够的制度投入,才能确保既有环保资金投入真正都用到“刀刃”上,充分发挥其应有环保效益。,54,法律制约,

33、我国环境立法虽多,但管用得少,很多法律条文似乎还停留在理想主义层面。按当今环境形势,诸多立法存在空白,加上执法不严、体制交叉,直接影响了法律实施效果。国家环保总局法制司有关负责人曾把环境立法中存在的问题归纳为七个方面。 一是环境法律体系尚不完备,存在着一些重要的立法空白,如缺少土壤污染、化学品管理、生物安全、遗传资源保护、核安全等法律法规;,55,二是一些环境管理制度不适应需要,一些环境管理制度缺少法律依据,一些环境管理制度的后续工作有待加强等; 三是环境法律配套滞后,不少环境法律的条例、规章、标准、政策迟迟不能出台,影响了法律的贯彻执行; 四是缺少一部专门约束政府行为的环境法律,地方保护干扰

34、正常执法现象普遍; 五是环境民事赔偿尚无法律依据,弱势群体受到环境损害后得不到必要补偿; 六是环境损害社会保险的法律缺失,一些重大环境事故的后续补偿无经费来源,其后果只能由国家负担或由受害群众分摊; 七是环境法律法规中的处罚力度弱,缺乏强制手段,表现为,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执法成本高;取证难、举证难、执行难。,56,对领导干部的制约,在严惩环境违法行为的同时,环境保护应纳入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重要内容:对不重视污染防治工作的、未完成年度治理任务的地方领导干部,不得提拔任用;对因决策失误、监管不力造成重大环境事故的,严肃追究责任;对漠视环保法律法规,严重干扰正常环境执法的领导干部

35、和人员,坚决予以惩处。 我们急需一套能够修正地方官员决策的考核标准,这就是官员环保考核。环保考核应包括公众环境质量评价、空气环境质量变化、饮用水质量变化、森林覆盖增长率、环保投资增长率、群众性环境诉求事件发生数量等指标;还应包括当地政府对中央各项环保法律法规的落实情况。今后官员的政绩应该是:创造每单位GDP所耗资源与所释放的污染物越低越好;还应将节能降耗纳入中国地方官员考核体系中。,57,对企业的制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最重要的社会生产组织,控制和支配着越来越多的资源,在社会经济活动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主导作用。企业生产经营所在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受到企业的直接影响,而且这种影响随着企业的不

36、断发展壮大会越来越广泛和深远。一个富有责任的企业必须充分认识其经营行为可能对当地环境造成的危害,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尽力减少其经营行为对资源或环境的不利影响。这就要求企业规范并约束自身行为,更好地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58,对企业的制约,通常情况下,企业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不会把环境保护作为考虑重点。 需要政府对企业进行制约。这就要求明确各级政府对辖区内的环境负责,对无环境容量的建设项目,一律不予审批;对超标排污、偷排偷放的企业,一律依法严肃查处;对影响饮用水源的排污单位,限期整改;对违反环保法规的企业责任人,严格追究责任;对治理无望的企业政府予以关停。最近,山西省环保局提出和金融机构将联手治污

37、:违反国家环保法律法规的企业在山西省所有银行申请贷款将受到制约;而积极治理污染的企业和项目,各级银行将积极予以贷款支持。这是与经济利益挂钩的比较有效的办法。,59,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正义,正义为正当公平之意,是指社会的一种基本价值观念与准则。正义与一定的社会基本制度相联,并以此为基准,规定社会成员具体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规定资源与利益在社会群体之间、社会成员之间的适当安排和合理分配。环境保护越来越被看作是人类繁衍的核心,甚至是生存和死亡的核心。许多事实也越来越清楚地表明,一些人对资源的滥用将导致另一些人的贫困,由此可以推断,环境问题也是正义范畴之中的问题。,60,环境正义要求世界各国无论大小贫富

38、,在符合国际公约的基础上,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获取本国应有的环境利益以满足社会需要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也要求一国内部的人们在利用自然资源满足自己的利益的过程中遵循机会平等,责任共担,合理分配、补偿的原则,平等地享有环境权利,公平地履行环境义务。环境正义既包括国内公正,也包括国际公正;既包括代内公正,也包括代际公正;既有共时性问题,也有历时性问题。对环境正义和义务的关心已超越国界走向世界,超越现在走向未来。,61,从世界视角看,在享有地球资源时发达国家制造了许多的环境不正义。比如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者,其增长量比任何其他国家都快得多:二氧化碳排放量比印度多22倍,是巴西的11倍,中国

39、的8倍。而那些承受最多环境灾难的国家和人民通常得不到相应的环境利益。例如,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将完全毁灭像马尔代夫、图瓦卢等一些国土低于海平面的小岛国。加勒比海的一些小国将忍受更多风暴、飓风的灾难。7000万孟加拉国的农民因为土地被海水淹没而失去家园。然而,他们的环境利益得不到真正的维护。,62,一个国家内部甚至一个区域内也存在许多的环境不正义现象。比如当一条河水的上游被污染时,下游沿岸的居民都要受损害,这种环境利益谁来维护?怎样补偿?又比如中国1998年发生严重的洪灾后,一些省市陆续出台了禁止砍伐森林的法规、章程,这使得长期以来主要以砍伐森林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地方和个人在经济上受到了明显的

40、影响,如何在保护资源环境的同时,维护资源保护区人民的正当经济利益,这既是环境正义问题,也是社会公正问题。,63,环境正义还包括代际公平。因为未来人不可能参与今天的决策,他们的环境权利被我们今天的人剥夺了。就代际公正的具体要求而言,需要确定代际之间有关公正的恰当“储存率”。实际上,这是每一代人所面临的本代人所应消耗的自然资源的数量与本代人应为后代人积累的自然资源的数量之间的比例问题。,64,公正的储存包括两种类型:其一:再生性资源的储存。这主要是指每代人所创造的社会财富的储存。其二,非再生性资源的储存。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是以非再生性资源为动力基础而实现的,非再生性资源有一个特点,这就是人类社会世

41、世代代对于它都有共同使用权即共享性。但是,非再生性资源并非无穷无尽的,因此,前代人对于非再生性资源的过度消耗将意味着后代人对于非再生性资源的较少占有。,65,对于非再生性资源的过度开采,会直接损害人类赖以生存的生物圈,破坏生态平衡,造成人居环境的侵蚀和污染,从而直接地损害着后代人的切身利益。有鉴于此,应当注重非再生性资源的储存,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代际公正对于保证社会健康发展的持续性,对于提升社会发展的质量,向生态文明社会转型有着重要的积极影响。,66,环境正义只有在现代社会条件下才具有真正现实的意义。既然环境是一种资源,它的分配就需要遵循正义的法则。但是如何恰当定义环境资源?如何评估利益和

42、代价?什么样的分配法则是公正合理的,能够为大家所认可?这是需要深入研究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我们不但在理论上需要建构生态文明,更要在生活实践上建设生态文明,保证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度设计需要注入环境正义的理念。,67,生态文明建设与民间行动,真正治理好环境污染,不仅要靠政府的高效率,也不仅要靠国民的高素质,公众参与的民主法制机制更为重要。公众,指的是政府为之服务的主体群众。公众参与,指的是群众参与政府公共政策的权利。环保是公共事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迫切需要公众参与。中国环境保护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其中公众参与的民主法治机制不足是重要原因。,68,要真正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我们需要来自全社会的共同参

43、与,中国需要一场深入持久的环保“群众运动”。解决环境问题的原生力或是说最根本的推动力来自于民间百姓,本质上它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程度,是民主政治的一种反映。只有在充分调动公众积极性的社会环境下,才会有公众的广泛参与。因此,要引入公众参与的力量,改变政府企业的单边管理格局,这就需要政府主动推动公众参与,政府要做的是:,69,(1)应在法律上确立公民可实施的环境权,保障公民能够有效行使其在环境健康权、知情权、检举权、参与权等各方面的权利。 (2)扩大环境信息的“公开性”和“透明性”,把环境质量状况、污染源污染物排放、污染事故及处置、环境决策的信息全面公开化。信息公开本身就可

44、以对污染者产生强大的约束作用。 (3)不断扩展公众参与环境与发展决策的途径和方式,建立公众参与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划和标准制定,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和各种环境行政许可的法定程序。,70,(4)完善涉及公民环境权的相关民事、行政诉讼制度和民事、行政赔偿制度,包括有关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使公民在环境权利受到损害时获得及时的法律救济。 (5)发展各种引导民间生产和消费行为的制度和机制,包括各种环境保护自愿认证制度和自愿协议方式,通过民间各种自愿行动,引导市场供求向着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方向变化。 (6)培育环境保护民间组织,鼓励和支持它们开展各种环境保护社会监督和公益活动,并与政府建立起友好的伙伴关系。,

45、71,生态文化架构,在人类思想史上关于“文化”概念众说纷纭,人们提出过数百种有关文化的定义。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中,对文化一词是这样界定的: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能力和创造的结果。“文化”一词在西方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原意为对土地的耕耘和对植物的栽培,以后引申为对人的身体和精神两方面的培养。,72,在中国古籍中,文化的涵义是文治与教化。广义的文化总结人类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能力、物质的和精神的全部产品。狭义的文化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有时又专指教育、科学、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知识和设施,以与世界观、政治思想、道德等意识形态相区别,文化中

46、的积极成果作为人类进步的和开化状态的标志,便是文明。如果从人与自然关系理解文化概念,那么文化是人类适应自然的方式。也就是说,文化是人类在自然界生存、享受和发展的一种特殊方式;或者说,文化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存在方式。,73,从人类历史上看,文化形态经历了三次大的发展,于此相适应,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也经历了三次大的变化。,74,在人类史初期,文化刚刚产生,具有自然文化的性质。所谓自然文化,是指人类生活,既是自然而然的,又是同自然界融为一体的。这时人类力量低下,过着类似动物的生活,同动物一样服从生态规律,受各种自然条件的制约,自然地理条件决定人的生活。人类对自然是一种屈从关系,受强大的自然力统治,人的

47、生活在主要方面同动物一样是不自由的。,75,在农业文化时代,人类对自然是一种顺应关系,这时人类的力量有限,改造自然的能力较低,但是人文文化已经达到非常高的水平。它同过去与自然一体的自然文化的区别是,重视人伦和人事,因而是人文文化。可以说,古代光辉灿烂的农业文明主要是人文文化的成就,因而可以把它称为人文文化的时代。,76,工业文化时代,人类对自然是一种对抗关系,这时人类的力量变得强大,对自然实行了大规模的改造作用。至世纪,西方文艺复兴运动推动现代科学产生。科学技术逐渐成为第一生产力,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财富。而且,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不仅表现在经济方面,而且还表

48、现在政治和其他文化方面,它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应该说,工业文明以科学技术进步为核心,现代工业社会是以科学文化为特征的时代。,77,自然的挑战迫使人类不得不改变传统工业文化去探寻新文化。可以说只有建立起一种适应自然要求的新文化,人类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人类的新文化将是建立人类与自然之间新型关系的桥梁。这种新型关系就是人类与自然相协调的关系。建立一种能够保持人类与自然相协调的文化,是走出工业文化时代人类与自然相对抗的惟一通道。人类能够通过建立新文化来适应自然的挑战,这已是被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史所反复证明了的道理。今天的人类又一次面临文化发展的新抉择,人类将在克服自然环境的挑战中开拓出一种新文化:新

49、的生产方式和新的生活方式。,78,传统文化沿着人统治自然的方向发展,产生了威胁人和自然界的严重挑战,它使人类处于做出抉择的历史关头。21世纪是世界历史的大变革时代,他面临许多重大抉择,其中,选择一种新的生存方式,建设生态文化,这是人类最重要的抉择。从狭义理解,生态文化是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的社会意识形态和人类精神,如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生态经济学、生态法学、生态文艺学、生态美学等等;从广义理解,生态文化是人类新的生存方式,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存方式,指人类社会所形成的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物质技术手段、制度措施、生产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的总和。包含着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三个层面

50、。,79,世纪仍然是科学技术的世纪,科学文化仍然具有巨大的活力,但是科学技术将向具有生态保护内容的方向发展,科学文化将向生态文化过渡。 “生态化”不仅表现在社会物质生产、即经济生活领域,而且还表现在政治生活(社会文化的制度层次)和精神生活(社会文化的精神层次)方面。它表现人类社会的全面进步,将是人类的第三次文化革命。,80,生态世界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生态文化的兴起首先表现为价值观念的转变,继而产生生态哲学世界观和思维方法,将这种新的价值观和思维方法渗透到科学和教育中,必将推动人类社会生活和物质生活领域的“生态化”进程。 我们需要一种新的世界观,即生态世界观。 美国著名学者卡普拉认为,在生

51、态世界观中,始终贯穿着两个主题。,81,第一个主题是,一切现象之间有一种基本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的关系。它要求把部分和整体的关系颠倒过来。在以笛卡儿为代表的传统哲学中,部分是首要的,整体的动力学由部分的性质决定。在新的生态世界观中,整体的动力学是首要的,它决定部分的性质。 第二个主题是,现实世界是在根本上是运动的,它要求把结构和过程的关系颠倒过来,结构不再被看成是基本的,而是一种基本过程的表现形式,两者是互补的。 也就是说,生态世界观是用生态智慧、生态观点,或生态洞察力,去观察现实事物,解释现实世界,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作为一种新的世界观,它的主要特点是,从“反自然”的哲学走向尊重自然的哲学,或者,从人统治自然的哲学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哲学。,82,生态思维,生态思维,主要是指运用生态学的观点去思考问题,又叫生态方法。生态学观点,主要是生态系统各种因素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整体性观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转化、再生的观点,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输入和输出平衡的观点;等等。它以整体性思维为特征。,83,传统思维以过分的理性化和机械化为特征,是一种分析性思维,它注重事物和过程的单因单果的硬性决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