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课程《中国历史与文化》)仍然存活于民间的历史文化_第1页
(选修课程《中国历史与文化》)仍然存活于民间的历史文化_第2页
(选修课程《中国历史与文化》)仍然存活于民间的历史文化_第3页
(选修课程《中国历史与文化》)仍然存活于民间的历史文化_第4页
(选修课程《中国历史与文化》)仍然存活于民间的历史文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仍然存活于民间的历史文化 中国家谱知识五讲 一 概念与名称 “谱”:按照对象的类别或系统采取表格或其他比较整齐的形 式,编纂起来的书。 “家谱”:家族按照一定的体例格式记载本族世系和重要人物 事迹的书,又称“谱牒” ,是家族的史书。 “家谱”是家族史书的统称。历史上家谱类史籍的名称多种多 样,如谱、谱牒、宗谱、族谱、房谱、支谱、祠谱、全谱、合谱、 世谱、总谱、通谱、统宗谱、会通谱、会谱、世本、世系、世传、 世系录、世家谱、世牒、玉牒、世思录、家典、家乘、家记、家志、 家传等等。 名称虽有不同,但共同点都是以记录族人血缘关系的世系为主体。 如没有世系,也就不成为谱书。但谱书又不以世系为限,特别是后 世谱书,还记载有家族(宗族)的人物传记、宗祠坟茔、宗规族约、 先祖文墨等宗族文献。世系与文献构成了谱书的体例。 二 家谱的历史及其功能的演变 (一)官修时代的家谱及其功能 1.先秦时代,谱牒的萌发期。家谱的历史由来悠远,从现有的 文献资料(含考古资料)来看,早在中国进入奴隶制社会初期的夏 王朝,王室似乎就有了记录自己世系的谱牒;商、周(含春秋战国) 时期,王室和诸侯大夫都有自己的家谱,专门记载家族世系。其表 现有二:一是甲骨文、铭文中有简略的世系内容;另一是有专门的 谱书文献,春秋时期,有人对这些文献进行整理,编有世本15 篇, “录黄帝以来帝王诸侯及卿大夫系谥名号” 。除世本外,还 有五帝德 、 帝系 、 五帝系牒 、 帝王诸侯世谱等。司马迁 著史记就参考并仔细研究过这些谱牒资料。他在史记太史公 自序里说“维三代尚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旧闻” 、 “余读 牒记,黄帝以来皆有年数” 。根据这些谱牒资料,结合其自身的实地 2 考察,写成了五帝本纪 、 夏本纪 、 殷本纪 、 周本纪 、 三 代世表和十二诸侯年表等。遗憾的是,先秦的完整的谱书, 没有完好地保留下来,我们也只有从史记中略窥其貌。司马迁 说“谱牒独记世谥,其辞略,欲一观诸要难” ,可见该时期谱牒内容 极为简略,除世系、谥号、年代之外,别无政事等内容。 周礼云“小史:掌邦国之志,奠世系,辨昭穆” 。即小史的 职责除记叙国家的历史外,还要纂辑王室、诸侯的世系。可见,谱 书在其萌发时期,即由官府掌控,有专门的机构和专人管理。如屈 原官居三闾大夫,其主要职掌就是掌管楚国昭、景、屈三族的事务, 编制三姓的家谱。 功能:奠世系,辨昭穆,以保障王位、诸侯、卿大夫地位的正 常传袭。 2.秦汉时代,谱牒的兴起期。秦因国祚短,尚未见其家谱的记 载;汉代出现一批谱书。一是皇族、王室及列侯谱牒;它们均已亡 佚,有关内容保存在汉书 、 后汉书的某些表和列传之中;一 是宗族的私修谱书开始出现,如史记。太史公自序的开头部分, 司马迁就详细地叙述了自己的家族世系,可称为司马氏家谱的简本。 此外,见于文献的还有杨雄家牒 、 邓氏官谱 、 袁氏世纪 、 陈氏谱等;另外,汉代还产生一些氏姓之作,如应劭风俗通 义。氏族篇 、颍川太守聊氏的万姓谱和王符的潜夫论。志氏 姓等,将氏姓学与谱牒修纂结合起来。这是汉代谱牒兴起的重要 标志。遗憾的是,该时期的家谱文献除极少数留存于相关史书之中 得以保存下来之外,余均已基本亡佚。从相关文献考知,谱牒的著 录内容仍比较简单,仅注明生卒、官爵、字号、藏所等。 秦汉时期的谱牒仍以官修为主,由政府专门设置的“宗正”机 构负责。私修谱牒也开始出现。 功能:奠世系,辨昭穆;杨祖先,利察举。王符在潜夫论。 志氏姓里说他研究姓氏是为了“赞圣贤之后,班族内之祖” 。颂扬 祖先是为了显示门第高下,以便顺利通过察举的途径入仕。 3 3.魏晋南北朝时期,谱牒的黄金期。其表现:一是士族地主为 了保持血统的高贵和纯洁,竞相纂修家谱;二是州郡谱的大量出现, 将本州、本郡的大小家族的世系记录在案。如贾弼之就奉晋武帝之 命,搜集各族宗谱,审核考订,撰成百家谱 、 姓氏薄状 ,并藏 于尚书府左民曹;到了萧梁时期,梁武帝认为当时的谱牒反映的宗 族情况不真实,又下令校订,由参军王僧儒总其事。王僧孺在校订 的基础上,又撰成百家谱集钞 、 东南谱集钞和十八州谱 等官方谱书。三是谱学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并形成了几代传承的 谱学世家,其中代表性的就是上述的贾、王二姓。 新唐书卷 199 柳冲传云:六朝“官有世胄,谱有世家,贾氏、王氏谱学 出焉” 。该时期谱牒现已基本亡佚,我们只能从相关史书里探寻其踪。 如魏书便是一部家谱式的正史,每一列传后,均附有子孙名字、 官爵,最多的竟达百余人;宋书 、 南史 、 北史也都不同程 度地存在着这种情况。这些史书为我们保留了一批相当完整地谱系 资料,据此探知该时期家谱所收的内容除本族世系外,还注重郡望、 妻舅一方世系的收录。 谱牒纂修仍以官修为主,政府设谱局主其事,士族修谱要报官 府备案,并收藏于政府所设的“谱库”一类的机构,以备不时查验。 功能:别选举,通婚姻。郑樵通志云:“官之选举,必由 于薄状” ;新唐书。柳冲传云:“有司选举,必稽谱籍,而考其 真伪” 。 4.隋唐时期,官修谱牒的总结时代。旧士族地主普遍地衰落下 去,但久已形成的门第传统的意识形态和习惯,使得社会上仍然十 分尊重它们,一批通过军功上台的新贵们以与他们联姻为荣,如魏 征就与山东旧族通婚。但包括李氏在内的诸多新贵为了抬升自己的 社会地位,巩固现有的统治基础,打压失去权势但仍有极高社会地 位的旧士族,便以兴修谱牒作为实现这一愿望的手段。 终唐一代曾三次大规模地修谱。一次是李世民时代,吏部尚书 高士廉奉命修成氏族志 ,将 293 姓,1651 家区分为九等。初 稿以山东就士族崔氏为第一等,李世民看后大为不满,指示“不须 4 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 (新唐书卷 65高士 廉传 ) ,于是重新修订氏族志 ,以皇族为第一等级,崔氏降为第 三等级。书成除藏于中央外,各州都有副本。第二次是高宗时期, 侍中许敬宗提出修改氏族志 ,原因是该志没有著录武则天的 家族,宰相李义府也因不记载他的家族而附议重修,于是礼部郎中 孔志约等重修为姓氏录 ,收录 235 姓, 2287 家,根据职位高 低确定姓氏等级, “得五品官者,皆入士流” 。武则天甚为高兴,下 令全国颁行,并收回先前颁行的氏族志加以焚毁。这种改定进 一步打击了旧士族地主,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武则天的声望和 地位,为武则天顺利地获得政权奠定了基础。大批五品以下的原士 族地主不能入谱,攻击这部新修的谱牒是“勋格” (职官表) ,不足 为贵。第三次是唐中宗至玄宗时期,武氏垮台,门胄兴替不常,中 宗命左仆射魏元中、左散骑常侍柳冲等依据氏族志改定谱书, 到玄宗时期才修成,定名姓氏系录 ,200 卷。 唐朝三次大修天下族谱,以谱牒的形式将各派政治力量的既得 利益固定下来,调整了统治集团内部的利益关系。与此同时,私人 纂修家谱的情况也很普及。如刘知几、颜真卿等也都纂修了自家家 谱。据新唐书。艺文志所载,经过唐末五代的战乱,所余各类 家谱仍达一千多卷。遗憾的是这些家谱除敦煌石室中保留有若干残 叶外,早已荡然不存。从后世的记载来看,隋唐时期所修家谱主要 记载官爵、家族世系和婚姻,对妻室家谱也较为注意。 功能:抬升新贵社会地位,巩固统治基础。 五代时期,社会动乱,贵贱变化无常,宗族迁徙不定,原修谱 牒多散佚,官修谱牒也寿终正寝。 (二)私修谱牒及其动能 1.宋明时期,私修谱牒的定型时代(成熟时代)宋代是中国谱 牒史上发生根本变革的时代。其表现是欧阳修、苏洵创制了为后世 所宗的修谱基本原则、方法和体例。 欧阳修与欧阳氏谱图 。欧阳修主持编修新唐书 ,设置 宗室世系 、 宰相世系 ,以记录李姓皇族和有唐一代 369 位宰 5 相的世系。书成后,他发现自己的家族世系族人们都不了解。有感 如此,他采用史书的体例和图表的方式,将五世祖欧阳万以来的本 家族的迁徙、婚嫁、官封、名谥、享年、墓葬及其事迹,编成一部 新型家谱欧阳氏谱图 (见照片) ,以使族人和子孙能够了解 祖先遗德。该谱五世一图,第二图自五世至九世,第三图自九世至 十三世,以下类推,至现存者为止。 苏洵与苏氏族谱 。苏谱几乎与欧谱同时问世,在祖先世系的 表述上与欧阳氏的五世一图不同,它以世系表的形式表现(见照片) 。 即在某人之下书其子、孙、曾孙、玄孙,一代代一一注明,并在表 中人名下注出他的仕宦、配偶、享年、生卒年月。 欧、苏谱的异同。不同点:欧谱以图的形式表现世系,不管宗 族传了多少代,人丁多寡均可方便地记录下来,但查验不很方便; 苏谱世系表清楚,看上去一目了然,但世远人众,表就不好制作, 书写起来也不方便。共同点:修谱原则上,采用“小宗之法” (即世 系只上溯到始迁祖或五世祖。相反的为大宗之法,家族世系上溯到 血缘始祖或受姓祖。 )宋人修谱为何采用“小宗之法” ,究其因有二: 一是五季动乱,先世谱籍散佚,五代以前的祖先也难以确认,不便 冒认先祖;二是由于五代以来,整个社会成员的政治、经济地位都 不是固定不变的,一般家庭很少能够时代富贵,倘若追溯五世以上 的祖先事迹,往往会碰到几世贫贱,族人脸上无光;) ,详亲略远。 体例上:谱序、谱例(凡例) 、世系图表、人物传记。 欧、苏二人的修谱实践与修谱理论,影响极为深远,后世尊以 为法,不敢逾越。明代大学士丘濬指出:“唐以前官修族谱,宋以 后私家自修,首自庐陵欧阳氏和眉山苏氏二家,明士大夫家亦往往 仿而为之” 。在欧、苏二家的倡导之下,整个宋代民间修谱之风极盛, 很多士大夫如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许元、黄庭坚、文天祥、 朱熹等,对家族修谱之事热情很高,他们或亲自主持自己家族家谱 的纂修,或替别的家族修谱,创制、完善谱例,且发表谱学的见解。 后世谱书的体例在宋代初步成型。惜时代久远,宋修家谱如今存世 极微,我们只能从宋人文集中大致了解和掌握宋代谱学的基本成就。 6 元代修谱之风也极盛,这与异族统治下的民族意识的觉醒不无 关系,修谱是为了进一步加强宗族的凝聚力。其体例也遵循欧苏体, 但内容上有所增加。如有的家谱就规定僧道不准如谱,视之为与祖 先决裂;在世系的追溯上,也突破了欧苏“小宗之法”仅记五世的 局限,有的家谱世代追溯达几十代。元谱存世也极少。 明代修谱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其表现有三:一是家族修谱的 频率提高,许多家族的谱牒一修再修,多次重修。如徽州崇奉朱子 之学,朱熹曾说“三世不修谱,便为不孝” ,故徽州宗族六十年内必 定续修宗谱。二是统宗谱、会通谱的出现,家谱的纂修不再局限于 本支、本房、本族,而是出现了跨地域甚至全国性的联宗统谱,如 明嘉靖年间张辉阳、张宪主修的张氏统宗世谱 ,记载了张氏遍布 全国 15 个省 1470 多个点的 117 个支派,实为洋洋大观,在篇幅 和收录范围上能与之相媲美的大约只有民国 26 年孔德成主编的 孔子世家谱了,该谱共 154 册;三是谱牒的体例与内容,由欧、 苏的创制至明中叶达于成熟(定型) ,明中叶以后家谱体例与内容基 本没有什么变化(见后述内容) 。 2.清及民国时期:私修谱牒的大发展时代。表现如下:一是皇 族带头修谱。皇族家谱称之“玉蝶” ,由“宗人府”负责纂修。这是 中国家谱史上最系统、续修次数最多的一种谱牒,二百多年间,一 共修了 28 次,平均不到十年就续修一次,可称得上家谱续修之冠。 二是地方官大力提倡修谱,告诫所属家族不要把修谱当做“不急之 务” ,地方官也乐于为所辖区域的宗族修谱作序。三是家谱兴修的基 础广阔,即主持修谱者不再像以前那样,由有功名的文人士大夫来 操作,更多的是生监下层士人,甚至是白丁,这说明家族修谱达到 了普遍化。四是衍生出专门的行业者“谱匠” ,专门替人修谱。 3.私修谱牒的功能。其一, “尊祖、敬宗、收族 ”的教化功能。 即由先前的“别选举,通婚姻”的政治功能转移到联宗睦族、宣扬 孝道的教化功能上。其二,除上述功能外,明清民国时期的谱牒还 有巩固族权、稳固宗族社会的秩序的政治功能。 7 苏洵认为唐以前宗法废弃,人们不敬祖宗,不联络宗族,同宗 之人“喜不庆,忧不吊” ,如同“路人” 。为了克服这种缺憾,遂作 族谱以收尊祖睦族的效果,所以他说“观吾之谱者,孝弟之心可以 油然而生矣” 。欧阳修修谱也是为了“以忠事君,以孝事亲” 。方孝 孺认为宗族要稳定、兴旺,必须“统之以祭祀,合之以谱图” 。 为何会有这种功能的转变?其因有三:一是宋代以降,士族地 主完全退出历史舞台,选仕通过科举,先前“别选举、通婚姻”的 谱牒功能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础;二是通过科举入仕的文人士大夫, 为光耀祖先,兴旺宗族,重拾早已废弃的“宗法”思想,通过修谱 来“崇仁厚、联涣散” ;三是明清时期宗族制度得到空前的发展,政 府也借助族权来强化对基层社会的控制。 三 家谱的结构与内容(以明清时期的徽州家谱为中心) 徽州,古称新安,下辖六县(歙县、休宁、绩溪、祁门、黟县、 婺源) 。东吴时期设新都郡,西晋改为新安郡,唐朝改为歙州,宋改 称徽州,今天改名黄山市(婺源县于建国后并入江西) 。其境山环水 绕,交通阻隔,历史上曾是北人避乱南迁的理想之地。自晋至南宋, 北方大族纷纷迁入该地,将中原文化播种于此,并结出硕果,所以 徽州又称“东南邹鲁” 。明清时期徽州一地大放异彩,表现为强宗大 族林立、徽商富甲天下、文教事业发达、仕宦名人辈出。在这些因 素的交互作用提供下,徽州的谱牒文化也极为厚重。 从现有的资料来看,徽人修谱的历史可推至唐朝,宋元时,宗 族修谱已成风气,明清时期,徽州无族不谱,而且一修再修,延绵 不绝。民国时期,徽州随着徽商的衰落已丧失其经济、文化的元气, 但宗族修谱活动仍在延续。是故徽州虽弹丸之地,但积淀的谱牒文 化极为厚重。表现有三:一是谱学理论深厚。二是谱籍量大且善本 较多。80 多年前杨万里先生在整理天一阁旧藏时就得出这样的结论: “传世明本谱牒,大多是徽州一代大族居多,徽州以外绝少” 。今天 存世谱牒约有 2000 余种,绝大部分是明清民国时期的谱牒,它们 分藏于上图、国图、安徽省博物馆、黄山市博物馆、社科院历史研 究所图书馆及一些大学图书馆。三是谱名丰富。如国图藏徽州家谱 8 约有 300 多种,谱名就有 60 余种。 明清时期徽州家谱的纂修,体例上仍然以欧、苏体为宗,但结 构上比宋元谱要复杂,除前述的谱序、谱例(凡例) 、世系图表、人 物传记外,还增加了宗族制度、世德世范、祠堂祖墓、先祖文翰、 谱牒领藏规定方面的内容。其结构大体如下:首载谱序(含旧序) 、 凡例,重谱学理论;次录诰勅、宗规,重家族荣耀和宗法伦理。再 列谱图世系,以明宗族的迁徙蕃衍。再其次记录行状墓誌,以述祖 先功德;兼收艺文,以志风雅。末附莹地祠产,以保产权。再登记 领谱字号,以明家谱的收藏责任。最后谱跋(含旧跋) 。 从上述的结构来看,明清时期的徽州家谱内容非常丰富,细述 如下: 谱名结构:地名(现域名或郡望名)+姓氏+谱名(见图) 谱序:一谱之冠。主要表述作序原委、谱学理论、宗族迁徙、 修谱历史。新序居前,旧序列后,重要名人序文,字迹仿真;(见 图) 凡例(谱例):修谱的规则,是具体的谱牒编撰理论。如世系 录内容的采撰、上谱或削谱的规定等。 (见图) 目录:谱书内容的次序安排,便于检阅。 诰勅:朝廷的封敕,显示荣耀。 (见图) 宗族制度:各种规章,强化对族人的控制。如宗规、祠规、家 训、家礼等(见图) 。 其中家礼仿朱子家礼制定,分冠礼、婚礼、丧礼、祭礼、庆礼 五种,细述族人应遵循的礼仪法则。 世系图表:五世一图,第一世为始迁祖;(见图)有的家族第 一世上溯到血缘始祖或受姓族,这就上追到几十代,甚至追到黄帝。 世系录:谱主的小传。 “系名大书,其后分注生殁娶葬子女,谓 之小传,或称年表。 。 。 。 。 。首别名或官名,次字号,次出身官阶,次 功德以八字十六字为率,次生年,次殁葬,次娶氏之名字生殁葬, 次子,次女” ; 行状墓誌:重要谱主的传记、行述、墓志铭、祭文、寿序等。 9 (见图) 像赞:有功德的先祖遗像和赞文。 (见图)美化失真。 祠墓图:祠堂和祖宗坟茔的图形(见图) 。祠堂附有“祠堂记” 和具体祠产(山塘水田、租谷等) ,墓图下标示具体的祖茔方位。 宅基图:聚族而居的村图,常附有八景或十景的诗文。 (见图) 艺文:族人的诗赋文翰。 派语:族人的排行字号,俗称辈分。一般用含有一定寓意的四、 五言诗文来确定,如“光前裕后,克振家邦” 。 领谱字号:确定谱书的具体收藏人,以备查验。一般用数字、 天干地支文或“天地玄黄。 。 。 。 。 。 ”等千字文编排序号。 (见图) 谱跋:对本次修谱的简要评价,附录旧跋,以新跋殿后。 四 家谱的价值 从前述谱牒的发展史来看,家谱在其特定的时期有其特定的功 用,或为维护宗法,或为选举、通婚所资,或为伦常教育所用,起 着巩固人们的社会地位、改变人们生活面貌的实际作用。今天,存 世的家谱自然不能像历史上那样起到它的实际作用,但它们是珍贵 的古文献,它们所保存的丰富而宝贵的资料,却有着巨大的利用价 值。慨而言之,表现在两大方面: 其一:学术利用价值。 “家之乘,犹国之史也” ,家谱即族史, 不仅详细地记载着一个宗族及其成员的历史,也反映出特定历史时 代的社会情况,蕴含着丰富的史料价值,是珍贵的史籍文献。司马 迁作史记就借用了谱牒的资料,他也是在史卦研究的过程中利 用谱牒资料的开创者。近代梁启超明确指出:历史上遗存的谱牒是 “重要的史料之一” ,强调“我国乡乡家家皆有谱,实可谓史界瑰宝, 如将来有国立大图书馆能尽集天下之谱,俾学者分科研究,实不朽 之盛业也” (梁启超.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 。现代著名史学家冯 尔康先生认为家谱“所保存的丰富而宝贵的资料,可供历史学、社 会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人口学、优生学等学科的学术研究利 用” (冯尔康.中国家谱综合目录代序 ) 。 在取用家谱资料进行科学研究时,应注意资料的准确性。后世 10 家谱在编修的过程中存在一个通病,即有失真和夸张附会的地方, 主要表现在祖源的追溯和人物传记方面。其因在于家谱与国史的书 写笔法上有区别。国史善、恶必书,讲究春秋笔法;家谱书善不书 恶,讲究为尊者讳。因此,家谱里人物都是好人,正人君子,都光 鲜夺目;有劣迹者、违背族规有损祖德者,是不准上谱的,即使前 次修谱时因刚出生入谱,但在其长大成人后犯有罪行、劣迹,下次 修谱时还要将其削名,即使是自己的祖先也不例外。因此,我们翻 看家谱就会见到一个奇怪的现象,历史上的大奸大恶之人,如秦桧、 蔡京等,是既没有祖先也没有后代,从何处来的真不知道。所以早 在宋代秦桧的后人就写下了名句:“人从宋后少名桧,我在坟前愧 姓秦” ,这是最好的写照;蔡京的后人也不认他,而是认蔡襄为祖先, 其实二人虽都是福建仙游人,但本不同宗,蔡襄先出仕,蔡京为攀 附他,称之为族兄。同理历史上有名望之人,又常常被冒认为祖先, 如杜牧与杜旬鹤。杜旬鹤,字彦之,号九华山人,石埭县贡溪乡杜 村人。晚唐诗人,著有唐风集遗世,中国文学史上有其一席之 地。其父杜筠,处士,今贵池棠溪杜姓族人是其后裔。后世杜氏家 谱里称杜旬鹤是杜牧“微子” ,今贵池“杏花村古井园”里立一木牌, 仍袭此说。这是典型的冒认,当年杜旬鹤自己都不这样认为,其诗 文中称杜牧子为“族叔” 。如此附会、失真的弊病,早在宋代谱牒私 修时就出现,以致文天祥批评家谱“凿凿精实,百无一二” 。文说可 能过头了点,但明清时期的家谱纂修,这种冒认附会的流弊确实大 量存在,胡适在给绩溪旺川曹氏宗族撰写的一篇谱序里就说:“中 国的族谱有一个大毛病,就是源远流长的迷信。 。 。 。 。 。家家都是古代 帝王和古代名人之后,不知古代那些小百姓的后代都到哪里去了” (曹氏显承堂谱序 )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弊病仅占一部家谱文献内容的极少部分, 且并非所用的家谱都去冒认祖先,戴震修谱就力求真实。应该说家 谱从始迁祖以下世系和传记内容还是比较真实的,其史料价值应值 得我们珍惜,其学术利用价值还是很大的。 其二:寻根利用价值。中国是个讲究宗亲、感恩祖德的传统国 度,对祖宗的追念是人人都挥之不去的沉淀在血液里情感。寻根也 11 自然是一种人人都有的浓厚情节。 (国图程姓见闻)近年来随着国家 的富庶和强大,掀起了两股热潮,其中之一是海外华人回大陆的寻 根热,寻根的依据便是查阅、利用存世的家谱,不可能见到坟包就 叩头。前述家谱世系自始迁祖而下是真实的,不仅要记载始迁祖从 何处、因何因、经何地迁居于此,还要详细记载外迁、出继族人的 迁往地、出继何氏为嗣,以便后世修谱时验核,防止冒籍附宗情况 的出现,确保家族血缘的纯洁。如贵池的李姓迁自婺源,是徽州三 田李氏的后裔,也就是李唐皇室的后代;太平的苏氏是苏轼的后代。 这些都在家谱的世系谱图里有确切的记载。如此就给后世子孙寻根 问祖提供了确切的资料。河南有一份杂志就叫寻根 ,山西洪洞县 每年 4 月 1 日10 日,都要举办“寻根祭祖节” ,来此参加祭典 和观光的海内外华人多达十几万,寻根变成了一种文化,也是得益 于家谱,这是有历史典故的确切史事。明初,政府曾组织大规模的 移民,其中迁移山西人到中原、华东、华南、东北,被迁者须到洪 洞县的广济寺办理手续。故土难离,人皆不愿移民,政府动用军队 用绳索捆缚移民并串联起来强迫迁走,众人一步一回头,看到的是 渐渐远去的广济寺里的大槐树和树上的老鸹窝,无比悲痛,也给他 们心理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槐树和老鸹窝也成了他们泣别家乡 的标致。 (此次移民还衍生出一个行为习惯和一个代名词:背着手走 路、解手。 )代代相传,大槐树和老鸹窝就成了他们后代心中的祖源 地,也就有了“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 、 “问我老家在 哪里,山西洪洞老鸹窝”的歌谣,大槐树和老鸹窝也就被移民的后 代写进家谱。辛亥革命时期,袁世凯派卢永祥率部进攻山西革命军, 卢军一路烧杀抢掠,但到了洪洞县见到广济寺里大槐树时,却纷纷 跪拜,认为是回到了祖先的老家,不仅不抢,还将从别处抢来的财 物供奉于大槐树下。从此大槐树名气远播,时人建立牌坊,上书 “荫庇群生” ,就是纪念此事。建国后,政府多次拨专款,增建建筑, 辟为公园。 家谱的寻根利用价值,也给我们反对台独维护国家的统一提供 了确切的依据。如台独分子陈水扁口口声声称自己是台湾人,而非 中国人,我们翻阅陈氏家谱,其祖先元隆公明末自江西迁到福建漳 12 州市诏安县霞葛镇,其墓至今还在,18 世纪中叶(乾隆时期) ,元 隆公的裔孙中有一个叫陈乌的人渡过海峡去了台湾谋生,香火延续 九世才有陈水扁;吕秀莲、李登辉等人的迁台始祖也都是在乾隆年 间自大陆移民去了台湾。李登辉的祖籍在福建上杭县丰郎村;吕秀 莲的祖籍是福建南靖县田中村,其任桃园县长时曾返乡祭祖,并喝 了祖宅水井的水,说“我要喝一口故乡的井水,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