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下册学案
1.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矩形的判定方法.。1 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两个判定方法。2 能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和两个判定方法判定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学习重点与难点。售出的土豆千克数与他手中持有的钱数(含备用。引发学生思考本节课学什么.。引发学生思考本节课学什么.。1.让学生掌握正方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定。
八年级数学下册学案Tag内容描述:<p>1、数 学 教 案八 年 级 下 册姓 名: 班 次: 湘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实施新课改。学习“许市”经验,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让所有的学生学到有价值的富有挑战的数学,让所有的学生学会数学的思考问题,并能积极的参与数学活动,进行自主探索。二、学情分析本期我继续担任八年级数学教学工作。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的自学理解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得到发展与培养,逻辑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得到发展与培养,学生由形。</p><p>2、在学生就要走出校门的时候,班级工作仍要坚持德育先行,继续重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行为规范等的教育,认真落实学校、学工处的各项工作要求第2课时 利用直角坐标系和方位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学习目标:1、了解用平面直角坐标系来表示地理位置的意义;2、掌握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描述地理位置的方法.学习重难点: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解决实际问题.1、 导学自学1、 课前准备(1).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平面内两条互相 、 重合的 组成的图形.(2)各象限点的坐标的特点是:点P(x,y)在第一象限,。</p><p>3、一岗双责落实还不到位。受事务性工作影响,对分管单位一岗双责常常落实在安排部署上、口头要求上,实际督导、检查的少,指导、推进、检查还不到位。数量变化的常用方法;物体位置的变化的表示方法【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数量变化的常用方法,从运动变化的角度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物体位置的变化的表示方法及对变化着的物体位置的描述。目标1. 了解表格、图形和代数式都是记录数量变化的常用方法,会观察图形和表格,从中获取所需信息,并能从运动变化的角度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2. 会描述事物运动的路径。3. 会用变化的数量描绘。</p><p>4、一岗双责落实还不到位。受事务性工作影响,对分管单位一岗双责常常落实在安排部署上、口头要求上,实际督导、检查的少,指导、推进、检查还不到位。轴对称性的应用【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轴对称性的应用目标研究轴对称性及其相关性质,进行实际问题的应用。二. 重点、难点:深刻体会轴对称性,来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常用知识点: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两端点的距离相等。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典型例题】例1. 请找出下列符号所蕴含的内在规律,然后在横线上设计一个恰当的图形。(哈佛大学77年入学考试试题)分析:这。</p><p>5、17.2 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2) 1能灵活列反比例函数表达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2能综合利用工程中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的关系及反比例函数的性质等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3经历分析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反比例函数的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的过程【重点难点预设】重点: 掌握从实际问题中构建反比例函数模型难点: 从实际问题中寻找变量之间的关系关键是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分 析实际情况,建立函数模型,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学习过程】一、预习新知 阅读课本第51页至52页的内容,完成以下问题. 某商场出售一批进价为2元的贺卡,在。</p><p>6、1.1 不等关系教学目的和要求: 理解不等式的概念,感受生活中存在的不等关系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 对不等式概念的理解难点:怎样建立量与量之间的不等关系。从问题中来,到问题中去。1. 如图1-1,用用根长度均为l的绳子,分别围成一个正方形和圆。(1)如果要使正方形的面积不大于252,那么绳长l应满足怎样的关系式?(2)如果要使圆的面积大于1002,那么绳长l应满足怎样的关系式?(3)当l=8时,正方形和圆的面积哪个大?l=12呢?(4)改变l的取值再试一试,在这个过程中你能得到什么启发?分析解答:在上面的问题中,所围成的正方形的。</p><p>7、第一章 三角形的证明第一章 三角形的证明第一节 等腰三角形(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能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2、经历思考、猜想,并对操作活动的合理性进行证明的过程,不断感受证明的必要性。3、能证明等腰三角形 “三线合一”的性质,并能解答相应的计算及证明。4、能用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证明简单的三角形全等的有关问题。重点1、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及判定定理。2、证明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的性质。难点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及进行相关的证明。教学流程学校年级组二备教师课前备课自主学习,尝试解决1、我。</p><p>8、不等式的解集课题:第二章第三节不等式的解集(课时)学习目标1.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大小关系了解不等式的意义.2.理解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集、解不等式这些概念的含义.3.会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重点1.理解不等式中的有关概念。2.探索不等式的解集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出来。难点探索不等式的解集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出来。教学流程学校年级组二备教师课前备课自主学习,尝试解决自主学习:1、在数轴上表示出3,-7.5, 0, 2.52、当的值分别取-1、0、2、3、3.5、5时,不等式-30和-40能分别成立吗?解:当取 时不等式-30成立;当取 时不等式。</p><p>9、5.4分式方程课题八年级下册5.4分式方程(第1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感受分式方程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模型的意义。(2)通过观察,归纳分式方程的概念。(3)体会到分式方程作为实际问题的模型,能够根据实际问题建立分式方程的数学模型,并能归纳出分式方程的描述性定义。学习重点通过观察,归纳分式方程的概念。学习难点根据实际问题建立分式方程的数学模型。学校年级组二备教师课前备自主学习尝试解决1、 回忆:到目前为止,我们学过哪些方程?2、 解方程合作学习信息交流例1:甲、乙两地相距1400km,乘高铁列车从甲地。</p><p>10、5.4分式方程课题八年级下册5.4分式方程(第3课时)学习目标1、能将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用分式方程表示,体会分式方程的模型作用2、经历“实际问题分式方程模型求解解释解的合理性”的过程学习重点1、 审清题意,寻找等量关系,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分式方程的数学模型。2、 根据实际意义检验解的合理性。学习难点将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用分式方程表示,体会分式方程的模型作用教学流程学校年级组二备教师课前备自主学习尝试解决1.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有哪些?2.列一元一次方程解下列应用题:某工人原计划13小时生产一批零件,后。</p><p>11、1.1 不等关系教学目的和要求: 理解不等式的概念,感受生活中存在的不等关系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 对不等式概念的理解难点:怎样建立量与量之间的不等关系。从问题中来,到问题中去。1. 如图1-1,用用根长度均为l的绳子,分别围成一个正方形和圆。(1)如果要使正方形的面积不大于252,那么绳长l应满足怎样的关系式?(2)如果要使圆的面积大于1002,那么绳长l应满足怎样的关系式?(3)当l=8时,正方形和圆的面积哪个大?l=12呢?(4)改变l的取值再试一试,在这个过程中你能得到什么启发?分析解答:在上面的问题中,所围成的正方形的。</p><p>12、第五章分式与分式方程第二节 分式的乘除法【学习目标】1.经历探索分式的乘除法法则的过程,并结合具体情境说明其合理性;2.会进行简单分式的乘除法计算,具有一定的化归能力;3.在学知识的同时学到类比转化的思想方法,受到思维训练,能解决与分式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学习方法】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交流相结合【学习重难点】重点:掌握分式的乘除法法则;难点:熟练地运用法则进行计算,提高运算能力。【学习过程】模块一 自主学习一.学习准备1.阅读教材(P114115)2.分式的乘除法法则(与分数的乘除法法则类似):两个分式相乘,把分子。</p><p>13、图形的中心对称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心对称、对称中心、成中心对称的概念,并会利用这些概念解决一些问题2、探索中心对称的基本性质,了解中心对称与图形旋转变化的关系学习重点:利用中心对称、对称中心、成中心对称点的概念解决一些问题。学习难点:中心对称的基本性质的应用。一、情境导入阅读教材第183页实验与探究,完成问题 二、 导入新课1、中心对称像这样,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着某一个定点旋转 ,图形的这种变化叫做 。这个定点叫做 。一个图形经过中心对称能与另一个图形 ,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个定点成中心对称。中心对称是 _。</p><p>14、19.2.1正比例函数(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我能理解正比例函数的概念与解析式。2、我会根据已知条件写出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学习重点: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学习难点:根据已知条件写出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一、 自主学习:1.函数的定义是 。2.成正比例的量: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成正比例的关系。3、 问题:2011年开始运营的京沪高速铁路全长1318,设列车的平均速度为300。考虑以下问题:(1) 乘京沪高铁列车,从始。</p><p>15、课题:1.3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第2课时)学习目标:1、能够证明三角形三边垂直平分线交于一点。2、能够利用尺规作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和已知底边及底边上的高作出等腰三角形。3、经历探索、猜测、证明的过程,进一步发展自己的推理证明意识和能力。学习重点:能够证明三角形三边垂直平分线交于一点;能够利用尺规作已知底边及底边上的高作出等腰三角形。学习难点:证明三线共点是难点。学法指导: 1、先利用10分钟阅读并思考P24P26教材内容,先通过折纸的办法发现三角形三边垂直平分线交于一点这一结论,然后能理解这一结论的证明;思考课。</p><p>16、19.2.1.1 正比例函数预习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正比例函数的概念;(2)会用正比例函数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会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和相关的数学问题二、预习内容(1)阅读课本(2)正比例函数概念中对比例系数k有怎样的限制条件?(3)请举一个生活中正比例函数的实例.三、预习检测1下列关系中的两个量,成正比例函数关系的是( )A从甲地到乙地,所用的时间和速度B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C买同样的作业本所要的钱数和作业本的数量D人的体重与身高2下列函数中,y是x的正比例函数的是()Ayx2 ByCy Dy3函数y(k1)xk2是正比例函数,则常数k的。</p><p>17、6.3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矩形的判定定理;2、会用矩形的判定定理进行有关的证明.预习指导:(一)回顾与复习1、矩形的定义是: .2、根据矩形的定义,判定一个四边形是矩形要证明两条:(1) ,(2) .(二)阅读课本第20页的“交流与发现”,解答下列问题:1、对角线 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2、对角线 的四边形是矩形.3、已知:如图,四边形ABCD中,A=B=C=90.求证:四边形ABCD是矩形.证明:(三)小结:矩形的判定方法 1、 2、。</p><p>18、2.6.2菱形的判定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菱形的定义及两个判定方法;会用这些判定方法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2在菱形的判定方法的探索与综合应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教学重点:菱形的两个判定方法教学难点:判定方法的证明方法及运用 教学过程:一、忆一忆(1)菱形的定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 (2)菱形的性质1 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性质2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并且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3)运用菱形的定义进行菱形的判定,应具备几个条件?(判定:2个条件)二、探一探:要判定一个四边形是菱。</p><p>19、11.3图形的中心对称(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中心对称的概念;2理解中心对称的性质.预习指导:(一)复习回顾:举例说明什么叫中心对称图形?(二)阅读课本 “观察与思考(1)”,并回答其中提出的问题,然后完成下面的填空:(1) 叫中心对称.(2) 对称中心.(3) 叫对称点.(三)探索性质:如图,ABC与A/B/C/成中心对称,思考并解答下面的问题:1、连接BB/、CC/交于点O,则OA OA/,OB OB/.2、若D的对称点是D/,连接BB/、DD/交于点O/,则O/A O/A/,O/D O/D/.3、由问题1知道点O是AA/的中点,由问题2知道点O/也是AA/的中点,所以O与O/是。</p><p>20、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学习目标】1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并会初步应用2灵活运用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学习重点】根与系数的关系及其推导【学习难点】正确理解根与系数的关系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是指一元二次方程两根的和,两根的积与系数的关系行为提示:点燃激情,引发学生思考本节课学什么行为提示:教会学生看书,独学时对于书中的问题一定要认真探究,书写答案,教会学生落实重点归纳: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揭示了两根与其系数间的奇妙关系,但它的使用必须以b24ac0为前提情景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