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感岗前培训医学_第1页
院感岗前培训医学_第2页
院感岗前培训医学_第3页
院感岗前培训医学_第4页
院感岗前培训医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简单介绍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的职能 二、医院感染相关知识 三、全国医院感染事件回顾 四、医院感染控制工作 五、职业防护 对防控医院感染管理 规章制度 的落实情况 进行检查和指导; 对医院感染及其 相关危险因素 进行监测、 分析和反馈,针对问题提出控制措施并指 导实施; 对 医院感染发生状况 进行调查、统计分析 ; 对医院的清洁、消毒灭菌与隔离、无菌操 作技术、医疗废物管理 等工作提供指导 ; 对医务人员有关预防医院感染的 职业卫生安全 防护工作提供指导; 对 医院感染暴发 事件进行报告和调查分析,提 出控制措施并协调、组织有关部门进行处理; 对医务人员进行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 培训 工 作; 参与 抗菌药物 临床应用的管理工作; 对 消毒药械和一次性使用 医疗器械、器具的相 关证明进行审核。 “Above all, Hospitals should do the patients no harm” 最重要的,医院不能给最重要的,医院不能给 病人带来伤害。病人带来伤害。 南丁格尔南丁格尔 医院感染的定义 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 (在入院 48小时后 ) 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 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 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 伏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 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1.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入院 48小时 后发生 的感染为医院感染;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 自入院时起 超过平均潜伏期后 发生的感染为 医院感染。 2.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 3.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其它部位新的感染 ( 除外脓毒血症迁徙灶 ),或在原感染已知病原 体基础上又分离出新的病原体 (排除污染和原 来的混合感染 )的感染。 4.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获得的感染。 5.由于诊疗措施激活的潜在性感染,如疱疹 病毒、结核杆菌等的感染。 6.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获得的感染。 1.皮肤粘膜开放性伤口只有细菌定植而无炎 症表现。 2.由于创伤或非生物性因子刺激而产生的炎 症表现。 3.新生儿经胎盘获得 (出生后 48小时内发病 )的 感染,如单纯疱疹、弓形体病、 水痘等。 4.患者原有的慢性感染在医院内急性发作。 1、 内源性感染 :又称自身感染,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患 者在医院内遭受自身固有病原体侵袭而发生的医院感染 。病原体通常为寄居在患者体内的正常菌群,通常是不 致病的,但当个体的免疫功能受损、健康状况 不佳或抵 抗力下降时则会成为条件致病菌发生感染。 2、 外源性感染 :又称交叉感染,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患 者在医院内遭受非自身固有的病原体侵袭而发生的感染 。病原体来自患者身体以外的个体、环境等。包括从个 体到个体的直接传播和通过物品、环境而引起的间接感 染。 住院病人发生医院感染,应由经管医生及 时填写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 发现医院感染散发病例,必须在 24小时 内 报感染办。遇到流行 立即 报告,或电话联 系,否则作漏报处理。 是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 中,短时间内发生 3例以上同种同源 感染病例的现象。 注:同种同源是指在基因序列相似度达到 80%以上,或 者传播途径一致。即易感人群同时或先后暴露与同一 感染来源(在同一科室进行同种医疗护理操作,使用 相同批号的一次性物品,同种设备,经同一医生或护 士治疗的患者,同种微生物感染,怀疑同一来源) 上报科室内负责人 短时间内发生 3例以上多种症状相同的感染病例 科室内负责人证实后 上报 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 采取消毒隔离措施 作好流行病学调查和分析 医务人员发现有临床症候群相似、怀疑 有共同感染源的感染病例;或者 3例以上怀疑 有共同感染源或感染途径应立即电话向医院 感染管理办公室报告 下呼吸道感染 手术部位感染 泌尿道感染 胃肠道感染 血液感染 老年男性患者,因 “反复咳嗽、咳痰、气喘 10余年,加重 10天 ”收住老年病科,诊断 为: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慢性肺 源性心脏病、呼吸衰竭。 7月 7日入院,于 7月 12日,出现咽部充血、全身酸痛测、 体温 38.7 ,给予抗病毒及对症治疗后体 温降至 36.6 。主管医生考虑为: 急性上 呼吸道感染。属于医院感染 儿科某 7月男性患儿,因 “间断咳嗽、 气喘 1月 ”,门诊以 “支气管炎 ”收住入 院。 7月 15日入院,于 7月 24日出现 腹泻症状,一日腹泻 8次,查粪便常 规示: A群轮状病毒 阳性。主管医生 考虑: 交叉感染。属于医院感染 SARS的起因是社区感染,其疫情的发展、失控 ,多 数与医院感染密切相关; 中国内地感染 SARS累计 5327例,医务人员达 1000 名左右,占 20%; 因 SARS死亡 349人,有统计报告其中 1 3 是战斗在 第一线的医务人员; 医院既是治疗 SARS的场所,也是最重要的疫情传播 地! 被 SARS攻陷 起因是社区感染,但其疫 情的发展、失控多数与医院感 染密切相关。 SARS的最后控制 也是得力于良好的医院感染控 制措施! 2005年 12月 11日,宿州市立医院,为 10名患者做白内障手 术。 结果 10名患者均出现感染情况,其中 9人的单眼眼球被摘 除。 2008年西安发生新生儿严重医院感染事件 处理:撤销院长、主管副院长、新生儿科主任、护士长、 医务部、护 理部、质控办、感染办等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职务。 2009年 3月,天津市蓟县妇幼保健院发生重大医院 感染事件,造成 5名新生儿死亡 。 有名患者在山西太原公交公司职工医院 进行血液透析,年月至 年月,医院对名患者进行检测的结 果表明,名患者丙肝抗体阳性。名 丙肝阳性患者中有名患者曾在山西煤炭 中心医院进行血液透析。 安徽省霍山县血透感染事件,在 霍山县医院 治疗的 57名血透病人, 19例病人被诊断为医 院感染 。 2010年安徽、江苏无锡、徐州、云南大理州 又发生的多人感染丙肝病毒 血透感染丙肝,可能是一个新时期的开始! 2011年 7月,临汾市尧都区眼科医院发生白内障 患者手术感染事件,调查显示: 手术设备配置不足,超声乳化机管道、超声乳化 机手柄及注吸手柄仅有一套,首台手术前能做到 高压灭菌,连台手术间仅能对超声乳化机手柄及 注吸手柄前段进行消毒液浸泡消毒,未能做到一 人一用一灭菌。 手术器械清洗灭菌工作未归到供应室统一管理; 手术器械清洗、消毒处理流程不规范;消毒灭菌 效果监测制度不落实,手术室管理的诸多环节存 在安全隐患。 连台手术器械碘伏擦拭,器械无酶洗程序, 手术间自净时间不足, 用快速压力蒸汽灭菌器灭菌植入器械, 手术间清洁消毒不彻底 2012年 12月,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陆续 收治 15例疑似分支杆菌感染多发脓肿的病人 ,病人在某诊所有针灸治疗史。 2013年 1月淮南市新华医疗集团新华医院血透 中心 74患者 25人感染丙肝。 2013年 2月辽宁东港市社保门诊治疗腿部静脉 曲张, 120人感染丙肝。 (一)国家出台相关法律法规 法律 2004年 中华人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法规 2003年 医疗废物管理条例 2006年 艾滋病防治条例 规章 2003年 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 2004年 医疗废物管理行政处罚办法(试行) 2005年 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 2006年 医院感染管理办法 规范及标准 2001年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试行 ). 2003年医疗废物分类目录 . 2003年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标准和警示 标识规定 . 2004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 2004年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 2004年版 ) 2004年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 则 (试行 ). 2005年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 . 2005年血液透析器复用操作规范 . 2008年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 制工作的通知 . 2009年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及处置管理规范 . 2009年卫生部发布的 6个技术标准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 .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 .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 . 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 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 医院感染监测规范 . 2010-2011年卫生部发布年卫生部发布 “ 三个技术指南 ”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血液透析净化操作规程 2010版 “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 2011版 2012年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2012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 (二)医院感染控制的具体措施 WHO提出的关键措施 消毒、灭菌、无菌技术、隔离、 合理使用抗生素以及监测 消毒:指用化学、物理、生物的方法杀 灭或者消除媒介中的病原微生物。 灭菌:杀灭或者消除传播媒介上的一切 微生物,包括致病微生物和非致病微生 物,也包括细菌芽胞和真菌孢子。 清洁: 去除物体表面 有机物 、 无机物 、和 可 见 污染物 的过程。 消毒 : 清除或杀灭传播媒介上的 病原微生物 ,使其达到 无害化 的处理。 灭菌 : 杀灭或清除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上 一切微生物的处理。 包括致病微生物和非致 病微生物,也包括细菌芽胞和真菌孢子。 彻底清洗是消毒 /灭菌合格的前提! 消毒剂: 能杀灭传播媒介上的微生物并达到消毒要求的制剂。 高效消毒剂 : 能杀灭一切细菌繁殖体(所括分枝杆菌)、病毒、真菌及其 孢子等,对细菌芽孢也有一定杀灭作用的消毒制剂。 中效消毒剂: 能杀灭分枝杆菌、真菌、病毒及细菌繁殖体等微生物的消毒 制剂。 低效消毒剂: 能杀灭细菌繁殖体和亲脂病毒的消毒制剂。 灭菌: 杀灭或清除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上一切微生物的处理。 灭菌剂 : 能杀灭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并达到灭菌要求的制 剂。 1、进入人体组织、无菌器官的医疗器械、器具和 物品必须达到 灭菌 水平; 2、接触皮肤、粘膜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 达到 消毒 水平; 3、各种用于注射、穿刺、采血等有创操作的医疗 器具必须 一用一灭菌 。 医疗机构使用的消毒药械、一次性医疗器械和器具 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 器具 不得重复使用 。 感染源 传播 途径 易感人群 感染源 传播 途径 易感人群 感染源 传播 途径 易感人群 感染源 传播 易感人群 感染源 传播者 易感人群 感染源 传递者 易感人群 感染源 传播者 易感人群 切断 医院感染的传播链!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传染源 医院感染的三要素 (感染链 ) 1、 接触传播:是医院感染最常见和重要的传播方式, 如多重耐药菌、痢疾志贺杆菌、甲肝病毒或轮状病 毒以及副流感病毒、婴儿的肠道病毒等。接触传播 又可分为两类: 1)直接接触传播:是指在没有外界因素参与下 ,易感宿主与感染或带菌者直接接触的一种传播途 径。 2)间接接触传播:易感者通过接触了被感染源 的排出物或分泌物污染的日常生活用品而造成的传 播。被污染的手在此种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另外 污染的器械、敷料、针头等也可导致此类感染。 2、 飞沫传播:是一种近距离(一米以内)传播。 通过说话、打喷嚏、咳嗽及进行支气管经检 查等操作时感染者将病原体喷溅到易感者的眼、 鼻、口等部位,这种传播称飞沫传播。 传染源产生带有病原体的飞沫核( 5um)在 空气中移行短距离后移植导致传播。 许多细菌和病毒性疾病可通过微粒传播,如 SARS病毒、甲型 H1N1病毒、乙型流感病毒、脑膜 炎奈瑟菌、腺病毒感染、百日咳、小儿猩红热等 。 3、 空气传播:空气传播是由长期停留在空气中 的含有病原微生物的飞沫颗粒( 5um)或含 有传染因子的尘埃引起。这种方式携带的病 原微生物在空气当中播散可以被同病房的宿 主吸入或播散到更远的距离。 经空气传播的病原体包括:结核杆菌、 鼠疫、水痘、麻疹等。因此,病人所处的环 境需要屏蔽,单人房间、专门的空气处理系 统和通风设备以防止空气传播。医务人员和 进入 该环境的人员应使用呼吸道保护装置。 根据疾病不同的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保护措 施。 国家规定的三种隔离标识: *空气传播隔离为 黄色 ; *飞沫传播隔离为 粉红色 ; *接触传播隔离为 蓝色 。 隔离技术 接触传播:如肠道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皮肤 感染等; 飞沫传播:如百日咳、白喉、流感、病毒性腮腺 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 空气传播:如麻疹、水痘、肺结核、 SARS等。 预防原则 :在 标准预防 的基础上,采取 相应的 隔离 与 预防 。 患者应 隔离 治疗,限制活动 悬挂 隔离标识 接触隔离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 泄物等物质时,应 戴手套 ;手上有伤口时 应戴 双层手套 摘手套后,必须进行 洗手和 /或手消毒 进入隔离病室,从事可能污染工作服的操 作时,应穿 隔离衣 接触甲类传染病应按要求穿 防护服 接触传播:主要感染控制方法 患者应隔离治疗 负压病房 悬挂 隔离标识 严格空气消毒 病人条件允许时,佩戴外科口罩 医务人员进入患者病房时戴 帽子 、 N95口罩 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应戴 护目镜 或 防护面罩 ,穿 防护服 接触隔离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 物质时,应 戴手套 空气传播:主要感染控制方法 患者应 隔离 治疗,限制活动 悬挂 隔离标识 加强通风,或空气消毒 病人条件允许时,佩戴外科口罩 与患者近距离( 1m内)接触,应戴 帽子 、 N95 口罩 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应戴 护目镜 或 防护面罩 ,穿 防护服 接触隔离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 等物质时,应 戴手套 飞沫传播:主要感染控制方法 (三)标准预防 56 在在 2 0世纪世纪 90年代中期年代中期 ,美国疾病控制中美国疾病控制中 心提出了心提出了 “标准预防标准预防 ” 它将普遍预防和体内物质隔离法的许多它将普遍预防和体内物质隔离法的许多 特点进行综合特点进行综合 是针对所有医院中接受治疗的病人而采是针对所有医院中接受治疗的病人而采 取的预防措施取的预防措施 (不必考虑其诊断不必考虑其诊断 ) 目的在于尽最大可能来降低医务人员与目的在于尽最大可能来降低医务人员与 病人之间、病人与病人之间微生物传播的病人之间、病人与病人之间微生物传播的 危险性危险性 ,起到了双向防护的作用起到了双向防护的作用 Standard Precautions: Respiratory Infection Control in Health Care Facilities457 USE STANDARD PRECAUTIONS FOR 标准预防应用于标准预防应用于 Caring for patients, regardless of their diagnosis 所有病人的诊疗活动 ,不论病人的诊断是 什么 l Handling contaminated equipment and instruments l 处理污染的医疗器械 医护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应将所有患 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 吐物及被其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 性,不论是否有明显的污染或是否接触 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接触这些物质时 必须采取一系列防护措施。 手卫生(洗手和手消毒) 手套、帽子 口罩、护目镜、 防护服装 1、既要防止疾病从患者传播至医护人员,也要防止疾病从医 护人员传播给患者; 2、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 播;根据疾病不同的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保护措施。 手套的使用 使用手套不能替代手部清洁 不论洗手或手消毒 在可能接触到血液或其它具有潜在的传染危险的物质、 粘膜或皮肤破损处时须使用手套 在护理不同病人间要更换手套 在护理同一个病人时,如果要把手从一个污染的身体部 位移至清洁的部位时,必须更换或脱去手套 手套不能重复使用。 脱手套后应立即洗手或手消毒 如何正确的戴口罩 佩戴口罩前必须 清洁双手 口罩应完全覆盖 口鼻 和 下巴 , 与 面部吻合严 密 将所有固定口罩的绳索系好,或将口罩的橡 皮带固定在耳朵上 口罩藏有铁丝的一面要固定在鼻梁上,以防 止漏气 口罩 受污染 时应立即更换 1. 将口罩戴上,金属 软条应该向上 2. 头带分别绑于头顶 后及颈后 你会正确佩戴口罩吗? 你会正确佩戴口罩吗? 3. 将金属软条向内按压 至该部份压成鼻梁形状 4. 完成时,口罩必须覆 盖鼻至下巴,紧贴面部 v在进行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分泌物或其他有潜在 传染性物质飞溅到皮肤或衣服上时,应穿隔离衣。 v最好使用能防水的隔离衣。 v选择隔离衣时应注意保证能遮盖全部的衣服和外露 的皮肤。 v保持隔离衣里面及领部清洁,穿隔离衣时勿接触面 部等。 v隔离衣污染时应立即更换。 v不能重复使用一次性隔离衣。 隔离衣 v护目镜 : 防护眼睛 v面 罩:保护整个面部皮肤 护目镜 /面罩 (四)手卫生 控制医院感染控制医院感染 最简单最简单 , 最有效最有效 , 最方便最方便 , 最经济方法最经济方法 严格实施正确的洗手规则 ,可减少医院感染 2030 手卫生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 保障 患者 和 医务人员 安全 最重要、最简单、最有效、最经济 的措施 世界各国对手卫生均给予高度的重视 采取了各种积极有效地措施 来促进医务人员的手卫生 以预防和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提高医疗质量 用最经济的方式用最经济的方式 控制医院感染控制医院感染手卫生手卫生 这就是这就是 理财理财 u国外研究表明,通过加强手卫生,可降低国外研究表明,通过加强手卫生,可降低 30%的医院的医院 感染、可降低感染、可降低 30%40%的耐药菌感染。的耐药菌感染。 u手卫生有很高的成本效益和成本效果,有研究表明,手卫生有很高的成本效益和成本效果,有研究表明, 手卫生的费用只占发生医院感染耗费的手卫生的费用只占发生医院感染耗费的 1%, 加强手卫加强手卫 生是可以省钱的。生是可以省钱的。 o 手卫生 (hand hygiene): 是医务人员 洗手 、 卫生手消毒 、 外科手消毒 的总称。 1. 洗手 医务人员用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去除手部皮肤 污垢、碎屑和部分致病菌的过程。 2.卫生手消毒 医务人员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以减少手 部暂居菌的过程。 3外科手消毒 外科手术前医务人员用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再 用手消毒剂清除或者杀灭手部暂居菌和减少常 居菌的过程。使用的手消毒剂可具有持续抗菌 活性。 直接接触病人前后,接触不同病人之间,从同一病人 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接触特殊易感病 人前后; 接触病人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病人的血 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之后; 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进行无菌操作前后,处 理清洁、无菌物品之前,处理污染物品之后; 当医务人员的手有可见的污染物或者被病人的血液、 体液污染后。 手消毒剂 hand antiseptic agent 用于手部皮肤消毒,以减少手部皮肤细 菌的消毒剂,如乙醇、异丙醇、氯己定、 碘伏等。 速干手消毒剂 alcohol-based hand rub 含有醇类和护肤成分的手消毒剂。包括 水剂、凝胶和泡沫型。 免冲洗手消毒剂 waterless antiseptic agent 主要用于外科手消毒,消毒后不需 用水冲洗的手消毒剂。包括水剂、凝胶 和泡沫型。 手卫生设施 hand hygiene facilities 用于洗手与手消毒的设施,包括洗 手池、水龙头、流动水、清洁剂、干手 用品、手消毒剂等。 手消毒效果应达到如下相应要求: 卫生手消毒,监测的细菌数应 10cfu/cm2。 外科手消毒,监测的细菌数应 5cfu/cm2。 应遵循以下原则: 当手部有血液或其他体液等肉眼可见的 污染时,应用肥皂 (皂液 )和流动水洗手。 手部没有肉眼可见污染时,宜使用速干 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 1、直接接触每个患者 前后 ,从同一患者身体的污 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 2、接触患者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患 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等之 后。 3、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 4、进行无菌操作、处理清洁、无菌物品之前。 5、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 6、处理药物或配餐前。 检查病人前 操作前 检查病人后 操作后 接触病人物品前后 世界 卫 生 组织 要求: 六部洗手法六部洗手法 第一步 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揉搓 第二步 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揉搓 ,交换进行。 六部洗手法六部洗手法 第三步 掌心相对,双手交 叉沿指缝相互揉搓 第四步 弯曲手指,关节在掌心揉搓 ,交换进行。 六部洗手法六部洗手法 第五步 拇指在掌心揉搓,交换 进行。 第六步 指尖掌心揉搓,交换进行 。 (共用毛巾 ) = 脱掉手套后应立即洗手! (五)多重耐药菌 指对以下 5类中的 3类及 3类以上抗生素 ( 抗假単胞菌的头孢菌素类、碳青酶烯类、 B- 内酰胺酶复合制剂、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 ) 耐药,为 多重耐药 ( multiple drresistanceMRD)。 5类抗生素都耐药称为 泛耐药 ( pan- drug resistance, PDR)。 卫生部要求加强监测的多重耐药菌株包括 1) MRSA(耐甲氧西林金葡菌) 2) VRE(耐万古肠球菌) 3)产超广谱 - 内酰胺酶( ESBLs)的肠杆菌科细 菌 4)耐碳青霉烯的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 肠杆菌科细菌 . 常见多重耐药菌包括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 VRE)、 产超广谱 -内酰胺酶( ESBLs)细菌、 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 CRE)(如产 型 新德里金属 -内酰胺酶 NDM-1或产碳青霉烯酶 KPC的肠 杆菌科细菌)、 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 CR-AB)、 多重耐药 /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 MDR/PDR-PA)和多重耐 药结核分枝杆菌等。 耐药菌增加的原因 耐药菌产生增加:(抗生素选择性压力) :由于医生过多地使用抗生素,造成对基 因突变及耐药基因转移的耐药菌进行了筛 选 耐药菌传播增加:通过医护人员尤其手的 接触,细菌在病人间交叉寄生造成耐药菌 株在医院内的传播,以及随后通过宿主病 人的转移,耐药菌在医院间甚至社区进行 传播 多重耐药菌产生和扩散的原因 30-40%为医院工作人员的手 20-25%是抗菌药物的选择压力 20-25%是社区获得性病原菌 20%来源不明(如环境污染及工作人员携 带) 多重耐药菌的易感人群 既往携带或感染了 MDROs 在 MDROs感染率高的科住院 高龄患者 高危手术 免疫抑制剂应用 插管或侵入性操作 长期住院患者 使用广谱抗菌药物,或长期应用抗菌药物 呼吸机应用 ; 日常工作中如何预防 1.确诊感染的患者入院时做到有样必采,做 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隔离。 2.对免疫力低下、危重患者、对上级医院转 回病人、有相关流行病学史患者,入院时进 行微生物检测和细菌耐药监测,及时采集标 本。 医院里病原体传播主要途径: 空气传播(黄) 飞沫传播(粉) 接触传播(蓝) 多重耐药菌的传播主要以接触传播为主。 医务人员的手是传播多重耐药菌的重要媒 介! 当科室出现多重耐药菌时该如何办? ( 1)设立醒目的 蓝色隔离标志 ,并 通报 全科医务人员,以防止耐药菌的交 叉传播; ( 2)原则上应执行 单间隔离 ,若条件有限时应严格实行 床旁隔离 ,但不宜 与留置各种管道、有开放伤口或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 3)医务人员应相对固定,包括陪护和保洁人员,治疗护理集中进行; ( 4)强化医务人员 手卫生管理 。接触患者前后、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摘 手套后立即洗手及卫生手消毒; ( 5)加强诊疗环境的卫生管理,抹布、拖布专用。 ( 6)在病床或病房配置速效手消毒液。 ( 7)病人床旁放置黄色医疗废物包装袋。 ( 8)病人诊疗用品应 固定专用 。 ( 9)对病人及家属进行 卫生宣教 。 (六)医疗废弃物的处置 医疗废物管理 医疗垃圾危害性是城市 生活垃圾的几十倍甚至 上百倍。若管理不严或 处置不当,极易成为传 播病毒的源头,造成疫 情扩大。 将面临危害 医护人员 病人 后勤人员 废物收集与处置人员 公众 一、感染性废物 携带病原微生物具有引发感染性疾病传播危险的 医 疗废物。 1、被病人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的物品(棉球、棉签、引流条 、纱布、一次性用品)。 2、传染病人产生的生活垃圾。 3、病原体培养基、标本、菌种、毒种、医学标本、血液、废弃输 注器。 二、病理性废物 诊疗过程中的人体废弃物和医学实验动物尸体等。 1、手术中产生的废弃的人体组织器官。 2、医学实验动物的组织、尸体。 3、病理切片后废弃的人体组织、病理腊块等。 三、损伤性废物 能刺伤或者割伤人体的废弃的医用锐器。 1、医用针头、缝合针。 2、各类医用锐器(解剖刀、手术刀、备皮刀、手术锯等)。 3、载玻片、玻璃试管、玻璃安瓿。 四、药物性废物 过期、淘汰、变质或被污染的废弃的药品。 1、废弃的一般性药品,如:抗生素、非处方类药品。 2、废弃的细胞毒性药物和遗传性药物。 3、废弃的疫苗、血液制品等。 五、化学性废物 具有毒性、腐蚀性、易燃、易爆性的废弃的化学药 品。 1、医学影像室、实验室废弃的化学试剂。 2、废弃的过氧乙酸、戊二醛等化学消毒剂。 3、废弃的汞血压计、汞温度计。 一般将感染性废弃物、病理性废弃物、损伤性废 弃物统称为 感染性废弃物 。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用 品,不管是否接触血液、体液组织,均视为 感染性 医疗废物 。 感染性废弃物必须使用专用 黄色 垃圾袋封装, 损伤性废弃物(医用针头、缝合针、解剖刀、手术 刀、备皮刀、手术锯、载玻片、玻璃试管、玻璃安 瓿)必须使用 一次性利器盒 封装。包装袋、包装纸 、包装盒不能混同医疗垃圾存放。 坚持 就地分类 的原则 黑色袋 生活垃圾 黄色袋 感染性医疗废物感染性医疗废物 科室做好医疗废物袋管理,专袋 专用,禁止盛装其它物品。 科室应做好医疗废物的登记,科 室与保洁人员签字确认后方可收 集。 锐器盒 v 损伤性废物应放入标准 利器盒内收集,以防污 染利器损伤。 v 装载量不能过满,应不 超过容器 3/4。 v 如:各类注射缝合穿刺 针尖、载玻片、刀片、 受污染的碎玻片、碎玻 璃试管吸管等。 千万不要向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针头上盖针头 套,不要用手毁坏用过的注射器。 勿将锐利废弃物同其它废弃物混在一起。 不要携带锐器在工作区行走 不要人工分捡锐器 用过的针头应立即丢入利器盒 利器盒应放置到位,便于丢弃 不要毁损、弯曲或双手套回针帽 不要将针放入过满的利器盒 相关工作完成后,再脱手套 摘掉手套后或接触体液后立即洗手 1939年 10月下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