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例儿童病毒感染后继发粒细胞减少症的临床分析_第1页
80例儿童病毒感染后继发粒细胞减少症的临床分析_第2页
80例儿童病毒感染后继发粒细胞减少症的临床分析_第3页
80例儿童病毒感染后继发粒细胞减少症的临床分析_第4页
80例儿童病毒感染后继发粒细胞减少症的临床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80 例儿童病毒感染后继发粒细胞减少症的临床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儿童病毒感染后继发粒细胞减少症的临床特 征及诊疗要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儿科 2009 年 1 月2010 年 12 月收治的儿童病毒感染后继发粒细胞减少症 80 例 患儿的临床资料。 结果 儿童病毒感染继发粒细胞减少症的临床 表现多样,主要有发热(87.5%) 、乏力与精神萎靡(75.0%) 、皮 疹(70.0%) 、口腔溃疡(50.0%) 、贫血(45.0%) 。发病年龄多是 3 岁以下儿童。经病毒检测,其中,呼吸道合胞病毒 19 例,人疱 疹病毒 18 例,流感病毒 14 例,埃可病毒 12 例,轮状病毒 9 例, 柯萨奇病毒 7 例,eb 病毒 1 例。80 例患儿均采用增强免疫、抗病 毒、对症治疗、稳定机体内环境等综合治疗措施,62 例治愈,18 例好转。 结论 儿童病毒感染继发粒细胞减少症临床表现多种多 样,好发于 3 岁以下儿童,采用综合治疗法疗效较好,预后良好。 关键词病毒感染;粒细胞减少症;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 r511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2095- 0616(2011)22-57-02 粒细胞减少症是由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的绝对数量减少而出现 的一种综合征,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病与感染、药物、自身免疫病 等多种因素相关,最常见为病毒感染。为加深对病毒感染引起的 粒细胞减少症的认识,搜集笔者所在医院 80 例病毒感染引起粒细 胞减少症患儿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0 例患儿中,男 47 例,女 33 例。年龄:1 岁 18 例(22.5%) , 3 岁 36 例(45.0%) ,7 岁 21 例(26.3%) ,14 岁 15 例 (18.8%) 。原发病: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17 例,毛细支气管炎 13 例,支气管肺炎 9 例,轮状病毒肠炎 15 例,手足口病 6 例,幼儿 急疹 10 例,疱疹性咽峡炎 7 例,麻疹 2 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 症 1 例。除原发病表现外,尚伴有发热,部分患儿伴寒战、乏力、 精神萎靡、皮疹,主要表现为红色小丘疹或小疱疹、口腔溃疡、 贫血,部分患儿可有拒食、呕吐、腹泻。 1.2 诊断与纳入标准 符合粒细胞减少症的诊断标准1,当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 足月新生儿8109/l;生后 l2 个月2.5109/l;3 个 月1 岁1.0109/l;10 岁儿童1.5109/l;10 岁儿童 1.8109/l 称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病例纳入标准:2009 年 1 月2010 年 12 月笔者所在医院儿科收治的第一诊断为病毒感染性 疾病且满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诊断标准的患儿;患儿年龄在 1 月14 岁;入选病例发病前都没有使用任何药物,也没射线接 触史;患儿既往病历没有发现粒细胞减少既往史;患儿经综 合治疗后,均好转或治愈,排除此次中性粒细胞减少确实继发于 病毒性感染,而不是导致病毒性感染。 1.3 方法 1.3.1 明确病毒感染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行轮状病毒抗原检测、 大便细菌培养、c-反应蛋白、血沉、肺炎支原体培养、咽拭子细 菌培养、病毒血清学检测等相关实验室检查。依据检查结果判断 患者是否符合病毒感染的临床诊断条件。 1.3.2 治疗方法明确为病毒感染后,均采用治疗原发病、抗病毒、 对症治疗、增强机体免疫力、稳定内环境等综合治疗措施。抗生 素治疗无效,避免使用可能使粒细胞降低的药物。在支持对症治 疗的基础上,使用一些抗病毒药物,如干扰素、阿糖腺苷、三氮 唑核苷。中草药对减轻一些病毒疾病的症状、缩短病程可有一定 的疗效。对中性粒细胞过低的患儿加用胸腺肽静脉滴注以增强机 体免疫力。少数病例在治疗过程中,粒细胞回升不理想,加用利 血生、复合维生素等药物促进白细胞再生,症状严重者静滴丙种 球蛋白。注意患儿饮食居住卫生清洁,避免与其他感染性疾病患 者密切接触。 1.3.3 预后分类患儿就诊后 24 h 内取外周血行血常规分类检查, 包括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计数。入院后每 23 d 复查 1 次,直至中 性粒细胞绝对值恢复正常。预后分类:好转:出院时临床症状、 体征好转或消失,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正常标准下限。 治愈:出院时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 回复到正常范围。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 spss16.0 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 析,组间比较采用 q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x2 检验。p 0.05 为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及发病率 (表 12) 表 1 临床表现 发热 乏力与精神萎靡 皮疹 口腔溃疡 贫血 n 70 60 56 40 36 百分率(%) 87.5 75.0 70.0 50.0 45.0 表 2 不同年龄组发病率 1 3 7 14 n 18 36 16 10 百分率(%) 22.5 45.0 20.0 12.5 2.2 中性粒细胞恢复时间 80 例患儿预后均良好,多数在 7 d 内血常规恢复正常。见表 3。 表 4 病原学检查结果 病毒种类 呼吸道合胞病毒 人疱疹病毒 流感病毒 埃可病毒 柯萨奇病毒 轮状病毒 eb 病毒 n 19 14 14 12 11 9 1 百分率(%) 23.75 17.50 17.50 15.00 13.75 11.25 1.25 表 3 中性粒细胞恢复正常时间 复查时间(d) 3 5 7 14 n 3 7 67 3 百分率(%) 3.75 8.75 83.75 3.75 2.3 病原学检查结果 (表 4) 2.4 疾病转归 患儿 80 例治愈,其中 35 例好转。经过综合治疗,治愈组及好 转组患儿中性粒细胞比例均较治疗前有所增加(p 0.05) ,治疗 有效率达到 100%。见表 5。 表 5 治疗前、后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比较(,109/l) 治疗前 治疗后 p 治愈组 1.150.38 3.031.76 0.05 好转组 1.080.42 3.181.66 0.05 3 讨论 多种病毒感染后可导致儿童中性粒细胞减少,而且粒细胞减少 的时间与病毒感染急性期是一致的,其原因可能是病毒感染后, 引起机体异常免疫反应2,产生作用于粒细胞的自身抗体,导致 粒细胞减少。也有可能是粒细胞迁移到机体的其他部位1,导致 其血液循环中数量的减少。当然,病毒感染后在人体内产的毒素 可损伤骨髓造血组织,抑制新生粒细胞生成;同时外周血粒细胞 破坏消耗增加。这些原因共同作用引起病毒感染后继发中性粒细 胞减少。 病毒感染继发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起病可急可缓,临床表现多 种多样。在本研究中,主要有发热、乏力与精神萎靡、皮疹、贫 血、口腔溃疡等表现,缺乏特异性,与其他病因所引起的粒细胞 减少症之间的鉴别诊断困难。流行病学、接触史及发病季节对诊 断有一定参考价值;各临床症候群应与相应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主要根据病史、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尤以后 者价值更大3。基于患儿的临床表现,再结合血沉、c-反应蛋白、 大便培养、咽拭子培养、轮状病毒检测等辅助检查来进行鉴别诊 断4。 本研究也表明,病毒感染后继发粒细胞减少症在各个年龄组中 3 岁以下幼儿所占比例最大。该年龄组幼儿免疫系统发育尚不成熟, 不能产生足够的病毒抗体,也缺少母乳哺养所带来的抗体,故容 易受到病毒侵犯。另外,该年龄组幼儿血循环粒细胞以淋巴细胞 为主,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也可能与之相关5。经病毒检测,呼 吸道合胞病毒、人疱疹病毒、流感病毒、埃可病毒、轮状病毒、 柯萨奇病毒及 eb 病毒均可引起粒细胞减少症。这与其他文献报道 的结果也是一致的。 对于病毒感染后继发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治疗无特效疗法,需 采用综合治疗措施。应查明病因,治疗原发病,避免各种粒细胞 减少药物的使用。干扰素和其它抗病毒药物可以试用,对部分患 者有一定的疗效。要重视对患儿的支持对症治疗,注意环境及个 人卫生。特别是重症病毒感染继发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儿,要注 意隔离,避免引起细菌感染,同时可应用大剂量人丙种球蛋白6。 经过综合治疗,80 例患儿均治愈或好转,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在治 疗后都较治疗前有了明显的升高。 参考文献 1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 7 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785-1789. 2 林果为,王小钦.免疫性粒细胞减少症的诊断及治疗j.中 国实用内科杂志,2006, (7):487-489. 3 田殿玺.小儿急性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