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_第1页
安顺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_第2页
安顺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_第3页
安顺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_第4页
安顺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顺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目 录 序 言. 第一篇 发展目标和战略任务 第一章 规划背景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主要战略任务 第三章 发展目标 第二篇 全力推进工业强市 第四章 加快推进工业园区建设 第五章 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 第六章 做强能源工业 第七章 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第三篇 大力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 第八章 扎实推进城镇化 第四篇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九章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 第十章 进一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第十一章 进一步加强新时期扶贫工作 第十二章 深入推进农村改革 第五篇 加快发展以旅游业为主导的服务业 第十三章 大力推进旅游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 第十四章 加快发展物流业 第十五章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第十六章 积极发展金融业 第十七章 积极发展房地产业 第十八章 积极发展其他服务业 第六篇 努力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第十九章 统筹推进不同区域协调发展 第七篇 进一步加强以交通、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十章 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十一章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十二章 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第八篇 大力推进绿色发展 第二十三章 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 第二十四章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第二十五章 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 第二十六章 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 第九篇 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 第二十七章 深化安顺试验区改革 第二十八章 继续深化体制改革 第二十九章 全力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第十篇 加快科技教育发展和人才开发 第三十章 切实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第三十一章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第三十二章 全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第十一篇 努力构建和谐安顺 第三十三章 切实搞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第三十四章 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第三十五章 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第三十六章 加强公共安全建设 第三十七章 完善社会管理 第三十八章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第三十九章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第四十章 加强国防动员建设 第十二篇 规划实施 序 言 2011 年至 2015 年是安顺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时期,是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为阐明全市发 展的战略意图,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明确政府工作重点,根据中共安顺市委关于制定安 顺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安顺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本纲要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 职责、编制实施年度计划的重要依据,是今后五年安顺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全市 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 第一篇 发展目标和战略任务 第一章 规划背景 第一节 “十一五”发展成就 “十一五”时期,全市各族人民在中共安顺市委的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 府的各项方针政策,集中力量抓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和薄弱环节,经济发展呈现出 速度比较快、效益比较好、结构进一步优化、协调性进一步增强的特点。经过全市人民的 共同努力,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全市生产总值由 2005 年的 106.03 亿元增加到 2010 年的 232.92 亿元,年均增长 12.3%。人均生产总值超过 1366 美元(按 1:6.622 汇率计算)。 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由 2005 年的 14.70 亿元和 7.44 亿元增加到 2010 年的 48.60 亿元和 19.84 亿元,均比 2005 年翻一番以上,年均分别增长 27.0%和 21.7%, 财政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有所提高。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 2005 年的 47.11 亿元增加 到 2010 年的 111.34 亿元,年均增长 18.8%,五年累计完成 412.02 亿元,是“十五” 时期的 1.8 倍。 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二、三产业比重达到 82.6%,比“十五” 末提高 5.3 个百分点。农 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粮食产量稳定在 80 万吨左右,畜牧业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的比重由 2005 年的 37.9上升到 2010 年的 45.1%(按可比价格计算),种植业结构进一 步优化。工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工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由 2005 年的 31.7%上升到 2010 年的 32.8%。以旅游业为主导的服务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 103.90 亿元,是 2005 年的 2.4 倍。旅游接待能力大幅度提高,2010 年接待旅游总人数 1324.8 万人次,是 2005 年的 2.7 倍;实现旅游总收入 112.8 亿元,是 2005 年的 10 倍,经 济效益得到明显提升。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非公经济增加 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超过 52.5%。城镇化进程加快,2010 年城镇化率达到 35%,比 2005 年提高 6.43 个百分点。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城乡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城市功能有所提升,产业支撑能 力有所增强。五年新建和改建公路 5338 公里;城镇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 8.3 万吨、日处理 垃圾能力达到 470 吨;新建和改扩建城市道路 81.6 公里,城市供水管网 99.8 公里,城市燃 气管道 26.5 公里;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 31.8%。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成效明显。以退耕还林、石漠化综合治理为重点的生态建设成效明 显,五年累计完成营造林 149.6 万亩,石漠化综合治理 161.1 平方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413 平方公里,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 38%,全年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 100%。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两基”成果进一步巩固,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取得 新进展。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建成一批基层文化活动场所。广播和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达 到 90%和 93%。科技与知识产权工作不断加强,6 县(区)进入全省科技进步县(区)行 列,安顺市列入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完善,农村卫生、妇幼卫生、 社区卫生工作进一步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能力进一步提高。 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 10.7%和 9.6%。扶贫攻坚取得新成果,五年累计脱贫 13 万人。就业和再就业工作进一步加 强,累计新增就业 7.53 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4.5%以内。基本养老、基本医疗、 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全面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 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城乡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完成农村危房改造 3.97 万户, 建成廉租房 20.71 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 43.4 万平方米,解决 10806 户城镇低收入家庭住 房困难问题。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国有企业、行政管理、财政、金融、农村改革等各项改革稳步推 进。进一步加强与珠三角、长三角、对口帮扶城市及友好合作城市的联系,对外开放水平 进一步提高,五年累计引进到位资金 208.8 亿元, 2010 年外贸进出口总额 1.3 亿美元,比 2005 年增长 157.4。 专栏 1 “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指 标 2005 年 “十一五 ” 规 划目 标 2010 年 “十一五”年均 增长() 生产总值(亿元) 106.03 200 232.92 12.3 第一产业(亿元) 24.08 30 40.43 6.6 第二产业(亿元) 39.09 84 88.59 13.9 第三产业(亿元) 42.86 86 103.90 13.7 人均生产总值(元) 4026 7749 9040(1366 美元) 11.7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 7.44 19.84 21.7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47.11 107.5 111.34 18.8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28.45 59.8 70.08 19.8 旅游总收入(亿元) 11.36 80 以上 112.8 58.3 城镇登记失业率(%) 5 以内 4.5 以内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5 以上 1.45 城镇化率(%) 28.57 35 以上 35 6.43 非公经济比重(%) 33.66 52.5 18.84 粮食总产量(万吨) 77.10 80.58 79.8(五年平均) 畜牧业增加值(亿元) 7.79 15.89 农村人均有效灌溉面积(亩) 0.5 0.43 公路通车里程(公里) 3107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60 43.5 年末常驻人口总数(万人) 252.26 259.92 258.15 人口自然增长率() 6 以内 6.15 人口期望寿命(岁) 70 71 森林覆盖率(%) 40 以上 38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吨标准煤 万元) 下降 20% 下降 20%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1828 2446 3526 9.6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7337 10290 14504 10.7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 100 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 亡人数(人亿元) 1 0.81 -0.19 注: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绝对数是按当年价格计算,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内为五年累计 数。 “十二五”时期,安顺市将进入经济大发展、城乡大建设、改革大推进、民生大改善的关 键时期,同时也面临更加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 战。 发展的机遇。从国内形势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尽管世情和国情会发生深刻变化, 但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中央明确提出, “十二五”期间要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 化,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战略,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 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特别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十一五”期末提出了深入实施西 部大开发战略,把西部大开发放在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的优先位置,明确要以更大的决 心、更强的力度、更有效的举措,从财政、税收、投资、金融、产业、土地、价格、生态 建设、人才、帮扶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和项目倾斜。这一系列的重 大决策,必将对安顺市今后 10 年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和强有力的推进。 从区位发展优势看,安顺市交通基础设施在“十一五”期间得到不断完善,经济实力有所 增强。随着目前在建和“十二五”期间即将开工建设的长沙至昆明客运专线、隆百铁路、安 顺至兴义铁路、安顺至普定暨西绕城高速公路、安顺至紫云高速公路等重大工程的实施, 安顺市将成为区域性的交通枢纽城市,参与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分工合作的条件和区位优 势更加明显。随着黔中经济区的发展,贵阳安顺产业带、城市带和安顺民用航空产业国 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以及中缅油气管道项目、黔中水利枢纽工程等工程的实施,安顺 市发展环境更加优越,必将为安顺市工业提速发展带来重大机遇。安顺市劳动力资源丰富, 劳动力成本较低,用地条件好,在承接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进程中具有更强 的竞争力。 从产业发展趋势看,安顺市以旅游业为主导的服务业将迎来黄金发展期,这将有利于安 顺市促进以旅游为核心的服务业的快速提升和发展。驻市军工企业在“十二五”期间将迎来 良好发展期,将会有力地推进安顺军地企业融合发展的进程。特别是“安顺民用航空产业国 家高技术产业基地”的建设将极大地推动安顺市装备制造业的加快发展。随着工业化的快速 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必将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 发展面临的挑战。国家不断强化节能减排、生态环境和耕地保护等硬约束,使安顺市大 规模、高强度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更加凸显,绿色增长、可持续发展的 压力增大。安顺市经济结构突出矛盾主要表现为工业发展不够、工业基础薄弱,对资源的 依赖程度高,仍处在低附加值的资源初加工阶段,服务业结构不优、拉动力不强,产业结 构亟待优化。 安顺市是“欠发达、欠开发、欠账多”特征明显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经济总量小、 人均水平低、自我发展能力弱,基础设施建设的瓶颈制约还没有完全打破。社会矛盾易发 多发,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的压力大,教育医疗卫生资源不足,且分布不够合理。经济社 会发展不协调,城乡发展不协调,收入分配差距大等问题仍比较突出。部分城乡群众生活 仍然比较困难,水利水电工程库区、移民安置区、工矿区和深山区的居民生产生活条件急 需进一步改善。 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增强驾驭 经济社会发展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千方百计抓机遇、提速度、上台阶,促进安顺市经 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主要战略任务 “十二五”期间安顺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加速发展、加快 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按照“抓机遇、提速度、上台阶”的总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 开拓创新,抢抓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建设黔中经济区的历史机遇,狠抓固定资产投 资,大力实施工业强市和城镇化带动两大战略,突出旅游产业化、农业产业化和生态环境 建设,努力在基础设施、发展环境、非公经济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为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发 展历史性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十二五”期间安顺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战略任务是: 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强力推进园区建设,引导产业集中布局, 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做强能源原材料工业,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积极承接东部产业 转移,迅速扩大工业总量,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大力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积极推进贵阳-安顺城市带建设。加快构建以中心城市为核心, 以各县城为骨干,以小城镇为基础,规划建设“一核、一群、两支点、两轴线”的层级分明、 结构合理、点轴结合的城镇体系。大力推进农村人口转移,提高城镇化水平。 加快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服务业。大力发展旅游业和文化产业,推动现代物流、现代 会展、金融保险、交通运输、科技、信息、中介、市政公用和餐饮住宿等服务业加快发展。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继续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加快 发展设施农业,促进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产品生产。为到 2020 年基本建成用 现代工业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用现代经营理念和方法管理的、用高效便捷的 信息系统和社会化服务体系服务的、用良好的生态环境支撑的农业产业化体系打下坚实基 础。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建设“黔中经济区”,积极主动推进“贵阳、安顺一体化”进程, 大力推进贵阳-安顺工业带和城市带建设,将其建设成为支撑全省和带动黔中的核心增长极。 加快建设“镇关紫” 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推进生态保护和绿色增长。加强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使经济 社会发展上水平、有后劲、可持续。 加快科技教育发展和人才开发。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积极推进科技创新,转变经济发展 方式;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加快培养、引进和合理使用人才,发挥人才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致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本公共服务 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 民共享,不断提高各族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和满意度。 第三章 发展目标 到 2015 年,确保全市生产总值达到 490 亿元,在 2010 年的基础上翻一番以上。力争实 现 530 亿元,人均生产总值接近全省平均水平。基本形成以快速铁路、高速公路为重点的 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较为完善的城乡供水安全保障体系和现代信息网络体系;基本解 决交通、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的“瓶颈”制约问题;基本形成规模化、集群化、具有较强 市场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的特色优势产业体系,努力推动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和经济优 势转变;基本形成以安顺城区为中心、县城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的梯次明显、优势互补、 辐射作用较强的城镇体系,全市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基本形成科学合理的资源综合利用 和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体系,力争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接近全省平均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 明显增强;基本形成完善的以就业和社会保障、人才、教育、卫生、文化等为重点的公共 服务体系,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为构建“和谐安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和 2020 年安顺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主要发展目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16以上,其中第一产业增长 6以上,第二产业增长 20以上,第三产业增长 15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 15以上;全社会固 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 30以上,力争 5 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 1500 亿元;社会 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 18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 12,城镇居民人均可 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 10;城镇化率达到 40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 45左右;人口 自然增长率控制在 6以内。 专栏 2 “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类 别 指标 2010 年 2015 年 年均增长 (%) 属性 生产总值(亿元) 232.92 490 16 第一产业(亿元) 40.43 55 6 第二产业(亿元) 88.59 222 20 第三产业(亿元) 103.90 213 15 预期性 人均生产总值(元) 9040 18183 15 预期性 财政总收入(亿元) 48.60 15 经 济 增 长 #一般预算收入(亿元) 19.84 40 15 预期性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111.34 420 30 预期性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70.08 160 18 预期性 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1.3 2.1 10 预期性 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 32 40 以上 8 预期性 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 (%) 45.1 50 4.9 预期性 城镇化率(%) 35 40 5 预期性 非公有制经济比重(%) 52.5 60 以上 7.5 预期性 结 构 调 整 粮食总产量(万吨) 年均 79.8 年均 80 万吨 预期性 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公里) 136 446 310 预期性 乡镇通油路(水泥路)率(%) 100 100 预期性 建制村通油路(水泥路)率(%) 25 70 45 预期性 农村人口人均有效灌溉面积(亩) 0.43 0.57 0.14 预期性 基 础 设 施 农村人口人均基本口粮田(亩) 0.26 0.41 0.18 预期性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76.41 85 8.59 约束性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43.5 63 19.5 预期性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27 预期性 教 育 人 才 人才资源总量(万人) 17.86 29.75 11.89 预期性 耕地保有量(万公顷) 10.58 10.08 -0.5 约束性资源 节约 和环境 保 护 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控制在省下 达的指标范 围内 约束性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 25 预期性 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控制在省下 达的指标范 围内 约束性 化学需氧量 二氧化硫 氨氮 主要污染物排放 减少(%) 氮氧化物 控制在省下 达的指标范 围内 约束性 森林覆盖率(%) 38 45 7 资 源 节 约 和 环 境 保 护 森林增长 森林蓄积量 (万立方米) 1063 1357 294 约束性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3526 6215 12 预期性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4504 23360 10 预期性 城镇登记失业率(%) 4.5 以内 4.5 以内 预期性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1.45 7.5 预期性 人 民 生 活 农村贫困人口下降(%) 8.2 50 预期性 人口自然增长率() 6.15 6 以内 -0.15 约束性社 会 建 年末常住人口总数(万人) 258.15 266 预期性 人均期望寿命(岁) 71 73 2 预期性 千人卫生床位数(张千人) 2.2 3.31 1.11 预期性 解决人口饮水安全(万人) 70.08 42.53 预期性 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万人) 12.76 16.26 3.5 约束性 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91.8 94 2.2 约束性 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万套) 0.55 1.7 约束性 设 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 率(人亿元) 0.81 0.55 以内 -0.26 预期性 注: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绝对数是按 2010 年价格计算,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内为五 年累计数;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指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 农村合 作医疗。 专栏 3 规划指标的属性 预期性指标 是政府期望的发展方向,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现。政府要创造 良好的宏观环境、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并适时调整宏观调控的方向和力度,综合运用经 济政策引导社会资源配置,努力争取实现。 约束性指标 是在预期性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并强化了政府责任的指标,是中央政府在公共 服务和涉及公众利益领域对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有关部门提出的工作要求。政府要通过合 理配置公共资源和有效运用行政力量,确保实现。 第二篇 全力推进工业强市 坚持“工业强市” 战略,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促进工业结构优化 升级,转变工业增长方式,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坚持规模化、集约化的原则,以培 育发展支柱产业、特色优势产业为重点,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转变,重点支持装 备制造业、能源原材料工业、现代药业、特色食品加工等优势产业加快发展。 力争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23%以上,占全市 GDP 的比重达 40%以上。初步形成全省装 备制造业基地、以民族医药和特色食品为主的轻工业基地。工业化与城市化、工业化与信 息化双融合的格局初步形成。力争新增规模以上企业 200 户以上,建成一批年工业产值百 亿元的工业园区。到 2015 年进入工业化的中期阶段。 第四章 加快推进工业园区建设 统筹工业园区建设,合理确定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形成布局优化、产业集聚、用地集 约、特色明显、生态环保的工业园区体系,将工业园区建设成为安顺市承接产业转移的重 要载体和新的经济增长引擎。 促进工业园区加快发展,重点支持安顺民用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安顺经济技 术开发区、黎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夏云工业园区)、西秀工业园区、普定循环经济工业 基地、黔中新兴产业示范园区(平坝马场)和幺铺-黄桶产业园做强做大,通过优化布局和 结构调整,努力形成具有鲜明特征的产业集聚和企业集群优势。发挥园区已有重点产业、 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做大做强优势主导产业,提升产业配套能力,促进专业化分工和社 会化协作。支持各县(区)按照产业规划和节约用地的原则,因地制宜建立各类特色工业 园区。 加强园区交通、通信、供水、供气、供电、环保、防灾减灾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增强 园区综合配套能力,引导产业和项目向园区集聚,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 创新园区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建立园区异地共建、利益共享机制,鼓励通过委托管理、 投资合作等多种形式与东部发达地区合作共建产业园区,积极探索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 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按照“政府主导、企业经营、市场运作、多元投入、项目带动、滚动发展”的思路,建立 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多渠道解决园区建设资金问题。鼓励各类社会投资主体参与园区开发 建设。 专栏 4 工业园区建设 国家级:安顺市民用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 省级: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黎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安顺西秀工业园区、安顺普定循 环经济工业基地、黔中新兴产业示范园区、幺铺-黄桶产业园、夏云科技工业园、安顺红星 精细化工产业园区、镇宁轻工产业园、关岭工业园区、平坝乐平工业园区、平坝羊昌工业 园、黄果树旅游商品加工博览园、安顺高科技材料工业园、安顺民族制药工业园区、紫云 县工业园区。 创建 1 个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支持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 第五章 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 第一节 大力发展民用航空产业 以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为契机,以民用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和黎阳高新技术产 业园区为载体,依托驻安军工企业的科技优势,大力推进军民、军地结合,通过提供优惠 政策和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国内外航空制造企业来安顺投资,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民 用飞机零部件制造领域。促进省内外航空装备制造业项目向安顺集中。到 2015 年初步建成 装备制造业生产基地。 充分利用安顺现有航空产业基础,加强体制和机制创新,积极开展国内外合作;以民用 新型航空产品及重大装备的研制、开发为重点,着力突破通用飞机的关键技术,提升通用 飞机、无人机、航空发动机、飞机零部件等民用航空系列产品的生产能力;以飞机整机制 造为龙头,重点发展通用飞机、高级教练机、民用无人机、飞机发动机、航空机载设备、 航空零部件和机电一体化技术装备;力争将安顺建设成为无人机试训基地;着力打造安顺 民用航空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具备飞机研发生产、航空培训、航空维修、保障服务 功能齐全的民用航空产业基地和国际一流的通用飞机及民用无人机科研、生产、总装交付、 客户服务产业区,形成从原材料、零部件、附件到飞机整机研发生产全价值链,具有自主 知识产权、具备国际竞争力和规模化发展的民用航空产业集群,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振兴 和提升安顺市装备制造业。 安顺园区大力发展飞机制造及航空专业化生产,形成飞机制造业核心区、航空材料生产 区、航空装备制造区、通用航空服务区,加快发展航空维修、航空物流、航空会展、民航 培训、民航设施制造等新型航空产业。加快引进奥地利钻石公司 DA42 飞机整机生产项目 和中型涡桨多用途飞机项目,推进通用飞机生产。平坝园区要利用航空发动机制造基础, 建设航空发动机产业区、航空发动机零部件转包及民品生产区、航空发动机配套产业区。 推进产业基地企业间资源整合,促使产业集聚发展,培育和发展民用航空制造与服务、民 用航空配套产品、装备制造、节能环保及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群。 积极争取在民用航空产业基地安顺园区设立“航空保税物流区和保税加工区”以及在安顺 市尽快实现低空开放,为安顺市的通用航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第二节 积极发展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 做大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扶持青年莲花汽车扩大规模、加快发展,力争“十二五”期 末生产能力达到 10 万辆。积极吸引国内外其他汽车整车制造企业的投资,以客车、微型车、 特种车生产为龙头,争取将安顺打造成为轿车企业在云贵地区重要的布局点和节能型轿车 的重要生产基地。紧紧围绕为本地整车制造配套的市场需求,继续扩大现有的汽缸盖、进 排气歧管、曲轴、消声器总成等零部件产品的生产规模。大力引导军工企业进入汽车零部 件制造领域,发展汽车轴承、汽车铸锻件等产品。积极引进汽车发动机、变速箱总成等汽 车零部件企业,逐步提高整车生产零部件供应的本地化率。重点发展“云马”天然气客车, 通过提升产品技术水平、丰富产品种类、打造产品品牌,力争使云马牌天然气客车进入国 内一线新能源客车行列,不断扩大国内市场份额,并进一步开发以巴基斯坦为代表的南亚 市场。加强云马飞机制造厂在重型、大型、中型、轻型压缩式垃圾收运车、清扫系列专用 车等专用车领域的优势,扩大生产规模、进一步提升技术水平。积极引进专用汽车企业和 汽车改装企业,鼓励本地民营企业进入汽车改装领域,发展改装自卸汽车、改装厢式运输 车、改装混凝土搅拌运输车、改装冷藏车等市场需求大的产品。 第三节 积极发展其他装备制造业 大力发展石油勘探、钻探、开采测试仪器等石油机械产品、工业产品包装机械和其他 具有较好市场前景的专用机械设备。积极发展轴承、农用机械、电力电器设备、矿山成套 设备、运输设备、医疗设备等产品,提高技术水平,形成系列化生产体系。 第六章 做强能源工业 第一节 大力发展传统能源 科学配置煤炭资源,挖掘煤炭资源潜力。对尚未开发的煤田,按照一个矿区原则上由一 个主体开发的要求,科学、合理划分矿区和井田范围,编制矿区总体规划和矿业权设置方 案。加大煤炭资源勘查力度,争取国家煤炭资源勘探资金支持,增强煤炭资源对经济社会 发展后续保障能力。 加快大型矿区建设,稳步推进煤矿升级改造。鼓励优势企业对毗邻区域进行矿产资源整 合,支持大型煤矿企业以收购、兼并、控股等多种方式整合改造小煤矿,实现规模化、集 约化发展,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鼓励煤炭企业、发电企业、煤化工 及经营企业以多种合作或经营的模式组建股份制公司,发展煤炭深加工,拉长煤炭产业链 条;积极优化资源利用方式,大力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大投入,加快淘汰落后技术 装备,采用安全可靠、先进适用的新技术、新工艺,进一步提高企业安全生产水平,确保 煤矿生产安全平稳运行。 继续加快北盘江、红辣河和格凸河流域梯级电站开发力度,抓好马马崖等在建大中型水 电站建设,确保按计划建成投产;加快小水电开发和建设;以安顺普定循环经济工业基地 热动力车间、天然气发电项目为重点,抓好新电源建设,把安顺建成黔中经济区的能源基 地。 扩大和完善电网建设,优化电源结构与布局,增强地区配电网防灾抗灾能力,提高电网 安全性、稳定性、可靠性和供电保障能力。 配合做好中缅油气管道和中卫贵阳联络线管道工程项目实施,实现安顺市天然气管网 与国家干线网络的对接;启动天然气加气站(或加油加气混合站) ,门站(母站),天然气 调峰电厂,中心城区环城高压、次高压管道及民用和工业用管道,安顺分输站至各县(区) 城际管道,安顺至六盘水的支线管网等项目,完善输配网络,提高安顺市天然气供应的保 障能力。 专栏 5 重点能源建设项目 煤田地质勘探 普查猫冲、外朗田等 14 个煤矿;详精查黄家寨至大树脚、斗磨至阿池、 紫山至下哨至杉木、龙场煤矿区。 煤炭生产 2015 年总设计规模达 2000 万吨/年,煤炭产量达到 1500 万吨以上。组建年产 150 万吨煤炭企业集团 10 个,年产 30 万吨以上煤矿 12 个以上。煤炭洗选率达到 30%以上。 煤层气(煤矿瓦斯)开采利用项目。 水电 新建装机 9.4 万 kW 电站 5 个。 火电 安顺普定循环经济工业基地热动力车间 120 万 kW 发电机组。 电网 续建 220KV 线路 25 公里、110KV 线路 78.2 公里、35KV 线路 72.6 公里;新建 220KV 主变 4 台,变电容量 810MVA。110KV 主变 20 台,变电容量 760MVA。10KV 线 路 103 回、电缆 26 回;新建 20KV 线路 150 公里,110KV 线路 279.76 公里,35KV 线路 635.5 公里。 天然气 新建高压、次高压管网、城市管网、天然气母站、CNG 加气站等。天然气发电 项目,新建 2200MW 然气发电机组。 其他 新建 2135MW 煤矸石发电项目;煤层气综合利用项目;新建 10 万立方米储油 库。 第二节 加快推进新能源建设 以市场为主导,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能源资源开发、综合利用为重点,以重点区域和 大型能源企业为依托,加强规划引导,强化政策扶持,优化发展环境,对新能源技术开发、 资源勘查、项目建设给予重点支持;积极有序推进风力发电、城市垃圾发电建设,培育新 兴能源产业,着力发展低碳经济,优化能源结构,提升能源产业整体竞争能力;积极推进 太阳能开发利用,广泛应用可再生能源技术;推进生物质能源利用,重点建设大中型沼气 工程。 专栏 6 新能源重点建设工程 新能源产业 15 万 KW 风力发电项目。 城市垃圾发电项目 规划建设西秀区垃圾发电厂。 生物质能源植物种植基地 规划建设小油桐 10 万亩。 第七章 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第一节 做大做强制药工业 加快发展以苗药为主、地道药材为特色、多种剂型的中成药。推进中药现代化基地建设, 支持民族药业加快发展。注重中药材资源有序开发和可持续利用,采用现代方法和手段对 传统中药进行研究和开发,建立比较系统的中药现代化研究开发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 中心。积极发展化学制药和生物制药。发展一批具有较强实力的制药企业,形成医药产业 聚集区,提升安顺市制药业的竞争力。 支持贵州百灵集团等企业扩大生产规模,不断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发展成 为国内同行业的优势企业,促进其向大型化、集团化方向发展。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加快 技术进步,提高产品技术含量,调整产品结构,建立现代化的医药销售网络,形成一批拥 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 第二节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大力支持特色农林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快发展,集中力量建成一批产品市场好,发展潜 力大的龙头骨干企业。积极开发具有安顺特色的方便型、营养型、保健型的天然绿色食品、 森林食品、有机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等,重点发展蔬菜、茶叶、特色林产品、优质粮油、优 质畜禽深加工。通过技术引进、技术创新、技术改造,特别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加大农 副产品的加工深度和广度,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及附加值,形成以粮油制品、肉制品、调味 制品等为主、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点的食品加工业体系。力争使食品加工业成为特色突 出、实力较强、知名度较高、对农业生产带动较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好的支柱产业。重点 支持柳江、雨润集团、鸿祥、牛来香等企业创名牌、上规模,不断提高柳江优质蛋品、“辣 子鸡”、“百花串” 、“瀑布毛峰”等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和行业竞争力。到 2015 年,全市 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 60 个,实现销售收入 40 亿元,其中:销售收入在 3 亿元以 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 36 个,销售收入在 1 亿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 10 个。将安顺打 造成黔中地区乃至西部地区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第三节 积极发展旅游商品生产加工业 围绕蜡染、根雕、木雕、屯堡银饰、少数民族服饰、挑花刺绣等传统轻工业产品和地方 特色民族工艺产品以及旅游小工艺品、仿真生物化石等,积极推进旅游商品开发与生产。 全面提升具有地方特色,民族风格,体现新颖性和具有市场针对性旅游商品的规模和档次, 形成旅游商品的规模化、系列化和品牌化。依托品牌产品及骨干企业,以波波糖、肉制品、 辣椒制品、调味品和精制茶等为重点,大力发展特色旅游食品加工。 第四节 稳步发展建材工业 利用安顺市丰富的石材资源以及电厂和冶炼厂的废渣、废料,合理规划,加大投入,引 进国内大型建材企业,重点发展石材深加工、粉煤灰加气混凝土、掺废料的粘土砖、非粘 土砖、页岩赤泥砖、建筑砌块等新型墙体建筑材料,加快发展轻质、高强、保温、隔热、 多功能、复合型新型墙体材料,积极发展铝塑加工业,支持开发新型节能环保建材和绿色 装饰材料。 以台泥水泥等重点企业为龙头,发展先进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淘汰落后立窑生产能 力。重点发展高标号、多品种水泥及其制品,突出发展高强水泥、特种水泥和建筑预制件, 鼓励骨干水泥企业延伸发展粉磨站、中转库和混凝土管桩等后续产品,延长水泥产业链, 提高产业增值程度。 第五节 发展壮大白酒饮料业 推进白酒的振兴和发展,积极扶持安酒、平坝窖酒、黄果树窖酒调整产品结构,提升市 场竞争力,充分发挥品牌效应,以品牌优势扩大高端产品市场。鼓励市内外企业通过兼并、 收购、合作等资产重组方式,迅速扩大白酒生产规模,增强竞争实力。充分发挥“平坝白酒 工业园”的作用,加快名优白酒发展,培育一批白酒生产企业,培育 1-2 个驰名商标,形成 一批白酒品牌。 因地制宜发展饮料行业。支持扩大优质啤酒生产规模,依托贵州金星啤酒有限公司,引 导啤酒行业做大做强,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市场份额,逐渐建设成西南地区啤酒生产销售 的基地。依托安顺市优质的天然矿泉水源,壮大以“黄果树”牌为龙头的矿泉水生产规模。 第六节 积极发展其他工业 加快发展化学工业。继续支持红星发展、南风日化、宏盛化工等化工企业加快发展。利 用贵州盘江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建设大型带式输煤工程积极发展煤化工。 积极发展冶金工业。重点发展电解铝,配套发展氧化铝,围绕并依托黄果树铝业等龙 头企业,采取多元投资方式,吸引社会资源向铝业集聚,扩大产能。优化提升铝工业,积 极发展航空铝合金原材料加工制造,大力发展铝精深加工,实现铝产品结构由初级原料为 主向精深产品为主的转型。积极引导铁合金企业在资源优势区域的集聚发展和结构升级。 专栏 7 特色优势工业发展重点工程 白酒加工业 完成安酒公司填平补齐技改,扶持平坝窖酒、黄果树窖酒、夜郎湖酒等调 整产品结构。 农产品加工业 辣椒素晶体提取加工项目,年产优质大米 24000 吨精加工项目,优质油 菜籽精炼加工建设项目、生姜加工系列产品项目、花椒(砂仁)香料加工系列产品项目、 年产 2000 吨韩式辣酱系列产品扩建项目。 畜禽产品加工业 雨润集团年加工 120 万头生猪项目,关岭牛产业发展项目,牛来香、 平坝灰鹅产业化发展项目,2000 万羽禽屠宰分割项目。 林产品加工业 山苍子产业化项目、茶叶深加工项目。 旅游商品生产加工业 蜡染工业园建设项目,波波糖产业化项目,30 万件傩雕生产线。 第三篇 大力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 坚持产城融合,一体发展。把产业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把城市作为产业发展的载体, 相互促进,以产兴城,以城促产,实现相互依托、相互促进,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 第八章 扎实推进城镇化 第一节 形成科学合理的城镇空间发展格局 按照统筹城乡、合理布局、节约土地、功能完善的要求,以城镇组群结构优化、功能提 升为战略重点,以推进新型工业化、升级产业结构,增强中心城区、县城、中心镇服务职 能为动力机制,形成中心城区、县城、中心镇向周边乡镇辐射和农村工业向县城(市区)、 中心镇集聚相结合的城镇空间发展格局。 加快构建以西秀区和开发区为核心,以平坝县城、普定县城、镇宁县城及黄果树新城为 组群,以关岭县城、紫云县城为重要支点,沿沪昆高速公路和隆百铁路、织金经普定 西秀紫云至望谟高速公路建设一批特色小城镇,形成一个核心、一个组群、两个支点、 两条轴线,层级分明、结构合理、点轴结合的城镇体系。 加快重点中心镇和一般建制镇建设。根据区位特点、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和环境容量, 分层次、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扶持高速公路沿线一批基础条件好的建制镇发展为经济强 镇,支持在资源开发、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加工制造、商贸流通等方面特色突出的小城 镇加快发展,突出抓好规划镇和重点中心镇建设。 优化行政区划管理,推进行政区划调整。积极推进行政区划调整,有序推进“撤县建区”、 “撤镇设办”、“ 撤乡建镇”和“撤村改居”工作。 第二节 做大做美中心城市 以加快建设“百万人口生态旅游城市”和“ 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 ”为目标,做大做美中心城 市。按照“城市主要向北和向西发展、适当向东发展,远期向南发展的中心城市发展战略思 路,形成西动、东进、南秀、北新、中兴 的城市格局”。坚持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双轮 驱动”,以路网建设为重点,加快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步伐,拉大中心城市框架,做大中 心城市规模,尽快形成“两片、三轴、五心”的空间布局。 加强城市风貌建设,突出城市文化特色和山水城市特点,形成独特的城市风格。提升 城市品位,努力把中心城市打造成为“城在绿中,湖在城中,山环水绕,人行景中”的山水 园林城市。 专栏 8 市域城镇发展规模 第一级 安顺中心城区 2015 年达 60 万人,2030 年达到 100 万人。“两片、三轴、五心”: “两片”指由塔山组团、开发区组团、西秀组团构成的南部片区和航空城组团及北部新城组 团构成的北部片区;“三轴” 指城市绿化生态轴,综合发展轴和综合交通轴;“五心”为塔山 组团商业文化综合中心、北部新城行政服务中心、双阳组团公共服务及旅游接待中心、西 秀组团商业及公共服务中心、宁谷组团旅游休闲接待中心。 第二级 县城 6 个:平坝县城 2015 年达到 12 万人,2030 年达到 20 万人;普定县城 2015 年 10 万人,2030 年达到 20 万人;镇宁县城 2015 年 10 万人,2030 年达到 15 万人; 关岭县城 2015 年 8 万人,2030 年达到 15 万人;紫云县城 2015 年 6 万人,2030 年达到 10 万人;黄果树新城 2015 年 3 万人。 第三级 中心小城镇(每个 0.52 万人)25 个:轿子山镇、双堡镇、七眼桥镇、龙宫镇、 旧州镇、化处镇、马官镇、坪上乡、白岩镇、黄果树镇、丁旗镇、马厂乡、六马乡、马场 镇(平坝)、高峰镇、天龙镇、白水镇、顶云乡、永宁镇、沙营乡、新铺乡、花江镇、猫 营镇、水塘镇、板当镇。 第四级 一般小城镇(每个 0.20.5 万人)51 个。 第三节 努力提升城镇基础支撑能力 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中心城区、县城和小城镇道路、客运站、停车场、市场、 供水、污水处理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等基础设施,加强绿化建设,努力改善环境和镇容镇貌, 扩大城镇规模,增强竞争能力。全面推行数字化城市管理,继续完善中心城区 “数字城管” 平台,2015 年前全面完成安顺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 到 2015 年,新建城市干道连接线 170 公里,城市道路 70 公里,改扩建、续建城市道路 27 公里,新增城市道路面积 280 万平方米,城市道路网密度达 5.0 公里/平方公里,城市人 均道路面积达 10 平方米 /人;城市排水管网新增 150 公里,排水管道密度达 6 公里/ 平方 公里;新增供水能力 6 万吨/日,供水普及率达 100%;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 80%以上;生 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85%以上。城区绿化覆盖率达 36%,绿地率达 32%,人均公园绿地 7 平方米/人;城市燃气化率达 70%以上。到 2015 年,城镇化率达到 40。 第四节 加强城镇规划与管理 突出规划的龙头引领作用,加强规划管理。充分发挥城乡规划的引导调控作用,确保城市 (村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的有效衔接,确保合法合规推进实施,实 现资源优化配置和集约节约利用。 加快各乡镇总体规划修编工作,逐步完成各县城和各建制镇详细规划,有计划地进行村 庄整治建设规划编制。合理布局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建设。 改进城镇管理手段和管理方式,建立完善的各项城镇管理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城镇综 合执法管理体系,坚持依法从严管理。建立集中领导、统一指挥、结构完整、功能全面、 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城镇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提高城镇预防、抵御和处置各种突发事件 的能力。深入开展城镇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改善城镇环境质量,努力建设宜居城镇。大力 提高市民素质,积极开展文明城市、文明城镇、文明社区等创建活动。 专栏 9 城镇基础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