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大山品质  树立高原情怀_第1页
彰显大山品质  树立高原情怀_第2页
彰显大山品质  树立高原情怀_第3页
彰显大山品质  树立高原情怀_第4页
彰显大山品质  树立高原情怀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彰显大山品质 树立高原情怀 “陆良八老”植树护林先进事迹材料 1980 年 3 月至 2010 年 8 月,陆良县龙海乡树搭棚村 8 位普 通村民用 31 年的时间,在海拔 2300 米高的荒山野岭建起 7400 亩的永久性林场,完成了承包的工程造林面积 13.63 万亩。如今, 最大 87 岁,最小 73 岁,他们就是被当地人亲切称为“陆良八老” 的王小苗、王家寿、王长启、王家德、王开和、王云方、王德映、 王家云。 多年来,陆良县委、县政府一直致力于王小苗等 8 位老人植 树护林先进事迹的宣传报道,他们的事迹经人民日报、中央电视 台、新华社、新浪、腾讯等国内主要媒体报道后,产生了广泛影 响,引起了全国的关注, 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为他们题词“清风朗 月、高远纯洁”。 “陆良八老 ”是新时期云南精神的集中体现和典型 代表,是坚定、担当、务实的大山品质,高远、开放、包容的高原 情怀的实践者、建设者、推动者、维护者,为我县经济社会实现 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1980 年 3 月,时任龙海公社树搭棚村民兵营长的王小苗在 带领民兵打靶时,来到现在的花木山。当时的花木山既无花,又 无木,满山遍野乱石嶙峋,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看着这么荒凉 的景象,王小苗感到十分可惜,萌生了绿化荒山,植树造林的想 法。经过认真的思考,王小苗主动把自己的想法向当时的大队干 2 部做了汇报,请求在花木山植树造林,得到了当时的大队和公社 的同意。在他的带动下,村里的 5 名党员和 2 位普通农民跟随他 上山扎营开始造林。 花木山平均海拔 2300 米,属高寒山区,气候寒冷,在荒凉的 山坡上,雨雪天不必说,就是在炎热的夏天,山区的气温都比坝 区要低好几度。他们白天挖塘,晚上就睡在自己搭建的简易工棚 里互相取暖。花木山石漠化非常严重,漫山遍野的山坡上到处都 是石头,一锄头挖下去只见到四溅的火星,却挖不出一个塘,一 把锄头三天就完全报废了。但这一切都没有动摇八位老人的坚 强信心,他们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千方百计,迎难而上,经过艰 苦奋战,双手磨出了血泡,血泡又变成了老茧,硬是在遍布乱石 的山坡上挖出了 4000 多个塘子,栽下了一棵棵树苗。 八位老人在植树造林的实践中,逐步摸索出了从育苗、移栽 到管护等一整套成功经验。一开始,他们把树种直接放进塘子里, 但后来发现,大多数都被老鼠、貂鼠偷吃了,而且,树苗的成活 率很低。在林业技术人员指导下,他们买来树种,专门在一个地 方育苗,八个人轮流精心看护,种子发芽长出树苗后再进行移栽。 50 天的树苗移栽后,成活率达到 100%,80 天的树苗,成活率只 有 60%,100 天后移栽的,成活率不到 10%。按新技术进行育苗 后,大大提高了成活率,当年移栽了 470 亩。小松树成活后,公 社领导看到植树造林成效显著就迅速在全公社推广这种方法。 经过 4 年的艰苦努力,八位老人终于完成了花木山的植树 造林任务,虽然脸黑了,身体瘦了,但 7400 亩华山松绿化了一座 3 座山头。这片山坡还没名字,老人们希望自己亲手绿化的荒山能 花草、树木遍地,于是,就给这片山坡取名“花木山林场” 。 当时,全县各地都在开展工程造林,但大多数地方造林效果 并不理想,各项成本投入很大,成活率却很低。各地都希望能找 到吃苦耐劳、植树造林经验丰富的能工巧匠来帮助完成这项既 要体力又要技术的工作。八位老人在花木山上成功植树造林的 消息传出后,同乡的皈依村、再邑村、古都邑、大竹园、雨古村的 干部纷纷找上门来,请求帮助他们造林。当时有人说,你们只要 造好自己的林,管好自己的树就行了,何必去做那些出了力却得 不到多少好处的事情。但他们说:“我们 是共产党员,党教导我们 见荣誉要让,见困难要上,见先进要学,见后进要帮”。然而,造 林的难度远比想象的艰巨,皈依村的沙巴口子山就是一块难啃 的“ 硬骨 头 ”,不少地方是 75 度角的陡坡, 荆棘丛生,满山的乱石 让锄头无从下手。要在这样的环境下造林,难度可想而知,仅靠 八位老人肯定不行,他们决定组织专业的造林队。从本县、师宗 龙庆等地先后招募青年男女近 800 人,组成一支植树大军,8 位 老人各带 100 人开展植树。到 1985 年,就全部完成了原双箐口 乡植树造林任务。 马街、三岔河、板桥等乡镇的干部也慕名而来,邀请他们去 帮忙造林。10 多年来,他们翻山越岭,披星戴月,风吹日晒,先后 在陆良县境内的马街、三岔河、板桥等 9 个乡镇,师宗、罗平等 邻县的部分地方,累计承包工程造林面积 13.63 万亩,检查验收 成活率都在 90%以上。承包工程造林任务,除去种子费、育苗费 4 等,造林一亩并验收合格,造林队员每人每天只有 7 角 3 分的收 入。 八位老人为了绿化荒山,个人和家庭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王 小苗在板桥造林期间,儿子生病发高烧,由于忙着造林,没及时 回去,耽误了最佳治疗时间,住院治疗两天后,就离开了人世。 1986 年,他到三岔河镇白岩村委会龙盘山上指导造林时,由于饥 饿和劳累过度,晕倒在造林现场,被王德映和王家寿用马车送到 县医院后,靠卖耕牛救回了生命。王家寿常年植树守山,不能回 家,被生气的妻子把胸前的纽扣全部扯掉。植树造林初期,8 位 老人曾连续 5 年没有回家过过春节。王云方说:“种树是大事,家 里的事是小事,应该把大事做好。所以我们很少回家,家里的活 都是老婆、小娃他们去苦,我们亏欠他们” 。 植树造林几十年,虽然辛苦,但老人们充满了乐观向上的精 神。自创了小曲:“青青高山陡石岩,我身背背篓造林来,不怕太 阳晒,不怕风雨打,一颗红心为人民,党的教导我记心怀”。 植树造林的工作基本完成后,八位老人以护林守林为主。不 论白天还是黑夜,不管刮风还是下雨,都轮流到山林里巡逻。每 年春节,山下张灯结彩,鞭炮轰鸣,阖家团圆,老人们却显得更 加忙碌了,这正是风干物燥易起火的时候,一点都不敢马虎,稍 不小心鞭炮就会引发森林火灾。 有一年过年,王小苗的妻子背着东西送到山上,说:“叫花子 也有三天年过,你不是吃公家饭的,过年不回家,给是要死在山 上了才算?” 王小苗 说:“ 我死在山上可以,只要 树活着就行。 ”妻 5 子被他说得哭笑不得,只能放下东西,自行回去了。 在八位老人的精心管护下,三十年来,花木山林场没有发生 过一起森林火灾,也没有发生过一起滥砍滥伐的案件。八位老人 犹如守护山神一样,呵护着花木山的一草一木、一花一叶,使花 木山青山不改,四季常绿。三十年弹指一挥间,曾经光秃秃的龙 海山上有了一望无际的绿荫。山上的树成长起来了,风也小了, 水也多了,冰雹也不下了,石碴碴也不梭到田地里了。 为了表彰“陆良八老 ”为绿化荒山所作出的 贡献,1991 年 3 月,作为带头人的王小苗被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部、人事 部授予“全国造林 绿 化劳动模范” 称号; 1991 年 6 月,中共云南省 委员会授予王小苗“ 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2006 年 2 月, “陆良八老” 被评为曲靖市十大先进人物;2007 年 2 月, “陆良八老” 被评为曲 靖市十大新闻人物;2009 年 3 月,王小苗评为“曲靖市首届敬业 奉献道德模范”;2009 年 12 月,又被评为 “云南省第二届敬业奉 献道德模范” 。2011 年 7 月, “陆良八老”荣获云南省“首届七彩云 南保护行动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