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设计】2014-2015学年高中化学 第1-3章章末(课件+试题)(打包6套)鲁科版必修2
收藏
资源目录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预览前20页/共41页)
编号:1158870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1.60MB
格式:RAR
上传时间:2017-04-23
上传人:me****88
IP属地:江西
3.6
积分
- 关 键 词:
-
创新
立异
设计
学年
高中化学
章章末
课件
试题
打包
鲁科
必修
- 资源描述:
-
【创新设计】2014-2015学年高中化学 第1-3章章末(课件+试题)(打包6套)鲁科版必修2,创新,立异,设计,学年,高中化学,章章末,课件,试题,打包,鲁科,必修
- 内容简介:
-
1 章末综合检测 (时间: 45分钟 满分: 100分 ) 一、选择题 (本题共 12 个小题,每题 4分,共 48分,每个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 列原子中,与该 元素原子的化学性质相似的是 ( )。 解析 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原子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答案 D 2天然铊有两种稳定同位素, 203 81205 81列有关铊的同位素说法 中,不正确的是 ( )。 105 81105 81105 81 1内中子数与核外电子数之差为 43 解析 203 81 205 811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二者互为同位素; 205 81子核内中子数与核外电子数之差为 205 812 43。 答案 B 3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原子及其离子的核外电子层数等于该元素所在的周期数 B元素周期表中从 B 族到 B 族 10 个纵列的元素都是金属元素 C 除氦外的稀有气体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都是 8 D同一元素的各种同位素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 解析 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等于该元素所在的周期数,而离子由于有电子的得失,当失去电子时,其离子的电子层数不一定等于该元素所在的周期数,如 等, A 选项错;元素周期表中从 B 族到 B 族 10个纵列的元素都是过渡元素,均为金属元素, 仅有 2 个电子,除氦外的稀有气体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都是 8, C 正确;同一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的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 答案 A 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银的原子序数为 47 2 B银的摩尔质量为 银为过渡金属元素 D银原子最外层有 1 个电子 解析 摩尔质量有单位 g 1。 答案 B 5核磁共振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已知原子核内质子数与中子数 有如下三种情况: 均为偶数; 均为奇数; 一个为偶数,另一个为奇数。其中 原子核能发生核磁共振,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D、 B 614C、 25C A 族元素的原子均能发生核磁共振 D若 2n 1解析 由题意知, D、 子数分别为奇数、偶数,故 14C 的质子数、中子数都是偶数,故 A 族元素的原子质子数都是奇数,中子数都是偶数或奇数,故 2n 1子数或中子数可以是奇数,故 答案 B 6目前人类已发现的非金属元素除稀有气体外,共有 16种,对这 16种非金属元 素的相关判断: 都是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都大于 4; 单质在反应中都只能作氧化剂; 氢化物常温下都是气态; 氧化物常温下都可以 与水反应生成酸。其中不正确的有 ( )。 A只有 B只有 C只有 D 解析 16 种元素中 H、 C 的最外层电子数分别为 1 和 4, 错误;大多数非金属元素,既有正价又有负价,其单质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错误;常温下水为液态, 错误; 错误。 答案 D 7甲、乙两种非金属: 甲比乙容易与 甲原子能与乙的阴离子发生 置换反应; 甲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比乙的最高 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强; 与某金属反应时,甲原子得电子数目比乙的多; 甲的单质熔、沸点比乙的低。能说明甲比乙的得电子能力强的是 ( )。 A B C D 解析 非金属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越强越容易与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 3 酸性越强,所以 正确。非金属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强的能置换出非金属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弱的。 答案 C 8据国外有关资料报道,在独居石 (一种共生矿,化学成分为 的 磷酸盐 )中,查明有尚未命名的 116、 124、 126号元素。试判断, 116号元素位于周期表中的 ( )。 A第 6周期、 A 族 B第 7 周期、 A 族 C第 7周期、 A 族 D第 8 周期、 A 族 解析 116 号元素比第 7 周期的 0 族元素 (118 号元素 )原子序数小 2,说明它位于第 7周期、 A 族。 答案 B 9 X、 Y、 Z、 W、 种短周期元素,其原子序数依次增大。 子半径最小的元素, Y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 3 倍, Z、 W、 R 处于同一周期, R 与 Y 处 于同一族, Z、 W 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之和与 Y、 R 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之和相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元素 Y、 Z、 半径依次增大 B元素 形成化合物 元素 Y、 形成的化合物的热稳定性: 元素 W、 解析 从题目所给的条件可以看出 是硫元素。所以 Y、 Z、 W 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的离子 (、 、 ),其半径 依次减小 (判断依据: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微粒,半径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减小 ), A 项错误; 元素能形成 2种化合物,即 2O)和 2 素 Y、 形成的化合物是氢化物,因为 Y(氧元素 )和 R(硫元素 )的非金属性 (得电子能力 ): Y R,所以对应的氢化物的热稳定性: W 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 H)3是两性氢氧化物,而 2 答案 C 10 两元素的阳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 元素的阳离子半径, 两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相同, 元素的原子半径。 X、 Y、 ( )。 A X Y Z B Y X Z C Z X Y D Z Y X 4 解析 对于 电子层结构相同的微粒,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 X 元素的阳离子半径大于 核电荷数应是 Y X。 的电子层数相同,则它们在同一周期,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原子半径逐渐减小,而 的原子半径,则核电荷数是 Z Y。综合以上关系得 Z Y X。 答案 D 11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族 周期 A A A A A A A 2 c d 3 a b e f d 的氢化物稳定 B a、 b、 e b a C六种元素中, D c、 e、 解析 d、 面的非金属性强,故 a、 b、 左向右原子半径依次减小;在这六种元素中, 质不是最活泼的;c、 e、 32酸性依次增强。 答案 D 12几种短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及主要化合价如下表: 元素代号 X Y Z W 原子半径 /60 143 70 66 主要化合价 2 3 5、 3、 3 2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X、 Y B一定条件下, 的常见单质直接生成 D一定条件下, 单质从其氢化物中置换出来 解析 由半径和主要化合价可确定这四种元素为 N O l 金属性 A 项错误; =放电 2 B 项错误; H)3只溶于强碱,而不溶于氨水,故 C 项错误;因 2强,故反应 43=一定条件 2 5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本题共 4个小题,共 52 分 ) 13 (13分 )在原子序数为 1 20号的元素中,将形成的相应的物质填入下列空格 中: (1)与水反应最剧烈的金属是 _; (2)与水反应最剧烈的非金属单质是 _; (3)硬度最大的单质是 _; (4)常温下有颜色的气体单 质是 _; (5)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碱性最强的是 _; (6)气态氢化物最稳定的是 _; (7)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酸性最强的是 _; (8)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是 _; (9)气态氢化物含氢量最高的是 _; (10)常温下既能溶于强酸又能溶于强碱的氧化物是 _。 答案 (1)K (2)3)金刚石 (4)5)6)7)8)H (9)10)4 (12分 )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反映了元素的原子结构 和元素的性质。如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 (1)阴影部分元素 _。根据元素周期律,请你预测: 用 “ ” 、 “ ” 或 “ ” 表示 ) (2)元素 _、 _。 解析 依据元素周期表知 A 族,其最高正化合价为 5价,其最高价氧化物为 据同主族的性质递变性可知 酸 性强弱: 素 A ,故其最高正价和最低负价分别为 6、 2。 答案 (1) (2) 6 2 15 (14分 )某同学为探究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设计了如下系列 实验。 .(1) 将钠、钾、镁、铝各 1 预测实验结果: _与盐酸反应最剧烈, _与盐酸反应的速度最慢; _与盐酸反应产生的气体最多。 (2)向 证明 非金属性比 应的离子方程式 为 _。 . 利用如图装置可验证同主族元素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 6 (3)仪器 _,干燥管 _。 (4)若要证明非金属性: I,则 A 中加浓盐酸, B 中加浓盐酸常温下反应生成氯气 ), C 中加淀粉碘化钾混合溶液,观察到 _(填现象 ),即可证明。从环境保护的观点考虑,此装置缺少尾气处理装置,可用 _溶液吸收尾气。 (5)若要证明非金属性: C 在 A 中加盐酸、 B 中加中溶液 _(填现象 ),即可证明。但有的同学认为盐酸具有挥发性,可进入 在两装置间添加装有 _溶液的洗气瓶除去。 解析 (4)本实验利用 后让氯气与淀粉 碘化钾混合溶液反应,根据溶液颜色的变化来比较氯和碘非金属性强弱。过量的氯气会逸散到空气中,污染环境,应用碱液吸收。 (5)利用强酸制弱酸的原理比较硅和碳的非金属性强弱,制二氧化碳过程中有杂质氯化氢气体存在,不能说明是二氧化碳与 应先用饱和 答案 (1)钾 铝 铝 (2) =S 2 (3)锥形瓶 倒吸 (4)变蓝 5)有白色沉淀生成 饱和 6 (13分 )A、 B、 C、 8,其最高正价数依次为 1、 4、 5、 7,已知 。 A、 : (1)A、 B、 C、 _、 _、 _、 _(填元素符号 )。 (2)_, _。 (3)C 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与 A 的氢氧化物生成 _种盐,其化学式为_。 (4)C、 _(填化学式 )。 解析 最高正价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 4 6个电子, 号元素碳; A、 ,则 A、 8 1 11 和 2 8 5 15,所以 1 号元素钠, 5号元素磷;在 1 18号元素中,最高价为 7价的只有氯,而 答案 (1) P 2) (3)3 4) 1 章末综合检测 (时间: 45分钟 满分: 100分 ) 一、选择题 (本题共 12 个小题,每题 4分,共 48分,每个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 1 2011 年 6 月 7 日 10 日,第十二届中国国际环保展览会在北京举行, 2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 600 多家企业参加了这次展会。本届展会以 “ 节能减排,绿色发展 ” 为主题,围绕落实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决定和节能环保产业规划,聚焦行业发展热点,展示节能环保产业的广阔前景。你认为下列行为中有悖于这一主题的是 ( )。 A开发太阳能、水能、风能、可燃冰等新能源,减少使用煤、石油等化石燃料 B将煤进行气化处理,提高煤的综合利用效率 C研究采煤、采油新技术,提高产量以满足工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D实现资源的 “3R” 利用观,即减少资源消耗 (增加资源的重复使用 (资源的循环再生 (解析 研究采煤、采油新技术,提高产量不会起到节能减排的作用。 答案 C 2通过控制或改变反应条件可以加快、减缓甚至阻止反应的进行,使化学反应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提高生活质量。下列各图所示的措施中,是为了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的是 ( )。 解析 用扇子扇煤炉火可以增大氧气的浓度,使炉火更旺。 答案 C 3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 B有化学键断裂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C在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中,都不存在单个小分子 D离子化合物中可能含有共价键,而共价化合物中不含离子键 解析 A 项错误;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生成,仅有化学键断裂不是化学反应,如氯化钠溶于水,离子键断裂,属于物理变化, B 项错误;离子化合物中不存在分子,共价化合物中有的不含有分子,如二氧化硅, 有的却含有分子, 2 如水、氯化氢等, C 项错误; 其中也含有共价键,但共价化合物是只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不含有离子键, 答案 D 4下列各组物质中,化学键类型相同,化合物类型也相同的是 ( )。 A B 2O C D 析 2学键都是共价键, 属于离子化合物,但化学键类型不同 , 合物类型不同。 答案 B 5下列有关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实验室用 2,加入 应速率明显加快 B金属钠与足量水反应中,增加水的量能加快反应速率 C 2反应中, 00% D实验室用碳酸钙和盐酸反应制取 碳酸钙粉末比块状反应要快 解析 22,故 A 项正确;水是纯液体,故 B 项错误;由于 22 3反应是可逆反应,依据可逆反应的特征可知 C 项正确;由于反应物颗粒的大小会影响反应速率,故 答案 B 6把下列四种 0 1盐酸的烧杯中,均加水稀释到 50 时, 中化学反应速率最大的是 ( )。 温度 体积 浓度 A 10 20 1 B 20 30 1 C 20 10 1 D 10 20 1 解析 由于四种 溶液都稀释到 50 以四种溶液的浓度大小取决于原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的多少,题给四个选项中, A、 而其浓度也最大,但 答案 B 7实验室中常用浓盐酸和 列关于该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催化剂的作用 B浓盐酸在该反应中既体现了还原性又体现了酸性 3 C该实验中可用排水法收集氯气 D从烧瓶中出来的气体中可能含有 以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除去 解析 用浓盐酸和 不是催化剂, A 项错误;反应时部分 氧化,体现还原性,部分 化合价并没有变,体现酸性, 为 集 项错误;氢氧化钠溶液吸收 答案 B H 2O 2,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 A烧瓶是干燥的,由 B烧瓶是干燥的,由 C在烧瓶中充满水,由 D在烧瓶中充满水,由 解析 A 项烧瓶是干燥的,由 A 进气可收集易溶于水或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故该项正确; 能用排空气法收集,用排水法收集时应由 B、 答案 A 9某实验兴趣小组以 硫酸为电解质溶液研究原电池,并对实验进行了拓展,以下实验记录错误的是 ( )。 A铜片上有气泡产生,锌片逐渐溶解 B电子在溶液中从 C把锌片换成石墨,电流计指针没有明显偏转 D把稀硫酸换成硫酸铜溶液,电流计指 针依然偏转 解析 稀硫酸原电池中, 负极失去电子而被溶解,电子从 经导线流向 若将 就构不成原电池了。故 答案 B 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一段时间后,锌片质量会变小 B铜片上发生氧化反应 C电子由铜片通过导线流向锌 D锌电极是该电池的正极 解析 在水果电池中,铜作正极,锌作负极,根据原电池工作原理,锌被氧化失去电子,电子由负极流向正极 ( 答案 A 4 11 2g) O2(g) 2g)是制备硫酸的重要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催化剂 B增大反应体系的压强,反应速率一定增大 C该反应是放热反应,降低温度将缩短反应达到平衡的时间 D在 g)的浓度分别是 时间间隔 g)生成的平均速率为 v 催化剂可以同等程度的改变正、逆反应速率, A 项不正确;增大反应体系压强的方法有许多种,当向反应体系中充入无关气体时,压强增大,但反应速率不变, B 项不正确;降低温度减慢反应速率,达到平衡的时间增长, C 项不正确;反应速率就是用某一时间段内浓度的变化值除以反应时间, v( c t D 项正确,故答案为 答案 D 12两种气体 A、 B 分别为 0.6 0.5 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 3A(g)mC(g) 2D(g),经 5 时 .2 知在此反应时间,D 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0.1 L 1。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 A B改变压强,该平衡状态发生改变 C .1 L 1 D平衡时,反应混合物的总物质的量为 1 案 A 二、非选择题 (本题共 4个小题,共 52 分 ) 13 (11分 )下面是你熟悉的物质: 22S 1)这些物质中,只含共价键的 是 _;只含离子键的是 _;既含共价键又含离子键的是 _。 (2)将 于水,破坏了 的 _键,写出其电离方程式:_。 答案 (1)2)离子 =2 14 (15分 )用图所示装置制取表格中的四种干燥、纯净的气体 (图中铁架台、铁夹、加热及 5 气体收集装置均已略去,必要时可以加热, a、 b、 c、 。 气体 a b c d 盐酸 和 浓硫酸 盐酸 浓硫酸 和 消石灰 氧化钠 盐酸 锌粒 浓硫酸 (1)上述方法中可以得到干燥、纯净的 _气体。 (2)指出不能用上述方法制取的气体,并说明理由 (可以不填满 )。 气体 _,理由 _。 气体 _,理由 _。 气体 _,理由 _。 气体 _,理由 _。 答案 (1)2) 反应生成的氯气被 不能用饱和 液制取 反应生成的 15 (13分 )加入 0 2标准状况下放出气体的体积和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1)写出 二氧化锰作用下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 (2)实验时放出气体的总体积是 _ (3)放出 13气体所 需时间为 _ (4)反应放出 34气体所需时间约为 _ (5)A、 B、 C、 _ _ _ _。 (6)解释反应速率变化的原因 _。 解析 由图象不难得出 (2)和 (3)的答案;反应放出 34气体是 45 由 2 3 7 50 外随着反应进行,化学反应速 率变慢,因此,综上所述可以得出反应放出 34气体所需时间约为 2.5 合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很容易判 6 断得出随着反应的进行,浓度减小,反应速率减慢,故 A、 B、 C、 D 各点反应速率快慢的顺序为 D C B A。 答案 (1)2= (2)60 (3)1 (4)5)D C B A (6)随着反应的进行,浓度减小,反应速率减慢 16 (13 分 )现有如下两个反应: (A)=B)2=21) 根据两反应本质,判断能否设计成原电池 ( 填 “ 能 ” 或 “ 不能 ”)(A)_(B)_ ; (2)如果 ()不能,说明其原因 _; (3)如果 ()可以,则在下面方框中画出装置图并写出正、负极材料及电极反应式。 负极: _、 _; 正极: _、 _。 解析 原电池反应的实质是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即只有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才可以设计为原电池,而反应 (A)不是氧化还原反应,没有电子转移,不能设计为原电池,反应 (B)为氧化还原反应,可以设计为原电池。反应 (B)中 还原剂,作原电池的负极; 正极上反应,电解质溶液是 选石墨或比铜不活泼的金属作正极。作图见答案。 答案 (1)不能 能 (2)(A)的反应为非氧化还原反应,没有电子转移 (3)装置图如右图所示 铜 2e = 碳棒 2 2e =2 1 章末综合检测 (时间: 45 分钟 满分: 100 分 ) 一、选择题 (本题共 12 个小题,每题 4 分,共 48 分,每个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 1 2011 年初,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在中国南海北部神狐海域钻探目标区内圈定 11 个 “ 可燃冰 ” 矿体,预测储量约为 194 亿立方米。 “ 可燃冰 ” 是天然气与水相互作用形成的晶体物质,主要存在于冻土层和海底大陆架中。据测定每 0.1 可燃冰 ” 可释放 20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 “ 可燃冰 ” 释放的甲烷属于烃 B “ 可燃冰 ” 释放甲烷气体是水变油,属于化学变化 C “ 可燃冰 ” 可能成为人类的后续能源 D青藏高原可能存在巨大体积的 “ 可燃冰 ” 解析 由题意知, “ 可燃冰 ” 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和水,释放出甲烷气体并不是水变油的过程。 答案 B 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通常所说的三大合成材料是指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 B塑料的主要成分是合成树脂,另外还有一些添加剂 C棉、麻、丝、毛及合成纤维完全燃烧都只生成 我国规定自 2008 年 6 月 1 日起,商家不得无偿提供塑料袋,目的是减少 “ 白色污染 ” 解析 丝、毛的重要组成成分是蛋 白质,它由 C、 H、 O、 N、 S 等元素组成,燃烧产物中含有 答案 C 3 2011 年美国政府批准生产 480 亿升乙醇。在美国 40%的玉米用于制造乙醇,科学研究显示利用植物秸秆及其废弃物可制成乙醇燃料。下列关于乙醇燃料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乙醇是一种可再生能源 B乙醇易燃烧,污染小 C乙醇只能在实验室内做燃料 D目前,粮食作物是制乙醇的重要原料 解析 乙醇不仅在实验室中用做燃料,还可以做汽车等机动车辆的燃料。 答案 C 4下列现象中,是因为发生加成反应而产生的是 ( )。 2 A乙烯使酸性 B将苯滴入溴水中,振荡后水层接近无色 C乙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退色 D甲烷与氯气混合,光照一段时间后黄绿色消失 解析 A 项为氧化反应; B 项为萃取; D 项为取代反应。 答案 C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乙烯的结构简式可以表示为 油脂都不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退色 C液化石油气和天然气的主要成分都是甲烷 D苯、乙醇和乙酸都能发生取代反应 解析 乙烯的结构简式可表示为 的硝化反应、乙醇和乙酸的酯化反应均是取代反应,油脂中的液态油可 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退色,液化石油气主要是 D 项正确。 答案 D 6下列化学式可以代表一种物质的是 ( )。 A C B C D 析 依据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可知 C 项符合题意;分子式为可能是 子式为 墨、焦炭等。 答案 C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乙烯和聚乙烯都能使 溴的四氯化碳溶液退色 B纤维分为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化学纤维包括人造纤维和合成纤维 C石油干馏可得到汽油、煤油等 D油脂是高分子化合物,可发生水解反应 解析 A 中乙烯加聚反应生成聚乙烯后,双键变单键不能发生加成反应; B 正确; C 中石油分馏可得汽油和煤油属于物理变化过程,干馏是指隔绝空气加强热,属于化学变化; D 中油脂不属于高分子化合物。 答案 B 8某有机物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的 2O 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12 ,则 ( )。 A分子中 C、 H、 O 个数之比为 123 3 B分子中 C、 H 个数之比为 12 C分子中可能含有氧原子 D此有机物的最简式为 析 由题中条件判断该有机物中 C、 H 个数之比为 14 ,不能确定是否有氧原子。 答案 C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乙烯和乙烷都能发生加聚反应 B米酒变酸的过程涉及了氧化反应 C石油裂解和油脂皂化都是高分子生成小分子的过程 D糖类、蛋白质、油脂都是重要的营养物质,它们都属于高分子化合物 解析 乙烷是饱和烃,不能发生加聚反应, A 项错误;酒精生成酸的过程发生了氧化反应, B 项正确;糖类中单糖、低聚糖以及油脂都不是高分子化合物, C、 D 两项错误。 答案 B 10下列关于蛋白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蛋白质溶液中加入饱和的硫酸铵溶液,蛋白质析出,将其放入水中又溶解 B蛋白质能透过滤纸,但不能透过半透膜 C重金属盐使蛋白质分子变性,所以吞 “ 钡餐 ”( 主要成分是硫酸钡 )会引起中毒 D浓硝酸溅到皮肤上立即变黄 解析 A 属于蛋白质的盐析过程, B 中蛋白质溶液属于胶体, C 中硫酸钡是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的沉淀,不会引起中毒的,皮肤是蛋白质,浓硝酸溅到皮肤上会发生颜色反应而显黄色。 答案 C 11用括号内的试剂和分离方法,除去下列物质中的 少量杂质,正确的是 ( )。 A乙酸乙酯中的乙酸 (饱和 馏 ) B乙烷中的乙烯 (液,洗气 ) C溴苯中的溴 (液,分液 ) D乙醇中的乙酸 (液,蒸馏 ) 解析 A 项中使用饱和 以采用分液法提纯乙酸乙酯; B 项中应选用溴水洗气; C 项中应选用 液,然后进行分液。 答案 D 12以下实验能获得成功的是 ( )。 A用乙醇和乙酸混合共热制取乙酸乙酯 B将铁屑、溴水、苯混合制溴苯 4 C在苯中滴入浓硝酸制硝基苯 D将铜丝在酒精灯上 加热后,立即伸入无水乙醇中,铜丝恢复成原来的红色 解析 A、 C 两项缺少催化剂浓 B 项制溴苯应用液溴而不是溴水。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本题共 4 个小题,共 52 分 ) 13.(12 分 )蒽 ( )与苯炔 ( )反应生成化合物 X(立体对称图形 ),如右图所示: (1)蒽与 X 都属于 _(填选项,下同 )。 a环烃 b烷烃 c不饱和烃 (2)苯炔的分子式为 _,苯炔不具有的性质是 _。 a能溶于水 b能发生氧化反 应 c能发生加成反应 d常温常压下为气体 (3)苯是最简单的芳香烃,能证明其化学键不是单双键交替排列的事实是 _。 a它的对位二元取代物只有一种 b它的邻位二元取代物只有一种 c分子中所有碳碳键的键长均相等 d能发生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 (4)下列属于苯的同系物的是 ( )。 (5)能发生加成反应,也能发生取代反应,同时能使溴水因反应而褪色,也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是 ( )。 它是生产某塑料的单体,写出合成该塑料的化学方程式: _。 解析 (1)蒽和 X 都只含 C、 H 两种元素,有环状结构,且含有不饱和碳原子,故 a、 (2)由苯炔的结构简式,结合碳的四价结构,可确定其分子式为 都不溶 5 于水、常温常压下是气体的烃的碳原子数不超过 4 个,因苯炔分子内含有 、 ,所以可以发生氧化反应、加成反应。 (3)若是单双键交替排列,对位、间位二元取代物只有一种,但邻位二元取代物则有两种: 、 的键长也不同,两种情况均能发生取代反应、 加成反应。故 b、 c 项正确。 (4)苯的同系物分子中只有一个苯环,且侧链均为烷基,满足条件的只有 D 项。 (5)同时满足题述条件的只有 D 项,其反应为加聚反应。 答案 (1)2)3)4)D (5)D 14 (14 分 )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苯、四氯化碳、乙醇、汽油是常见的有机溶剂,能与水互溶的是 _;不溶于水,且密度比水小的是 _。 (2)一瓶无色气体,可能含有 一瓶 察到黄绿色逐渐退去,瓶壁有少量无 色油状小液滴。 由上述实验现象推断出该瓶气体中一定含有 认为是否正确? _(填 “ 正确 ” 或 “ 不正确 ”) ,理由是 _。 上述实验可能涉及的反应类型有 _。 (3)含有 的化合物与 一定条件下可聚合成高分子化合物。 广泛用作农用薄膜的聚氯乙烯塑料,是由 聚合而成的,其化学方程式是_。 电器包装中大量使 用的泡沫塑料的主要成分是聚苯乙烯 ,它是由_(写结构简式 )聚合而成的。 答案 (1)乙醇 苯、汽油 (2) 不正确 因为 使黄绿色逐渐退去,生成的 是油状液体 取代反应、加成反应 (3) 15 (13 分 )A、 B、 C 是与生命活动密切相关的三种化学物质,它们所含元素不超过三种,并有下列转化关系: 6 其中化合物 D 也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与单质甲进一步发生如下变化: 化合物 D 3 单质 甲 3 化合物 A 2 化合物 B 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 在 A 、 B 、 C 、 D 四 种 化 合 物 中 , 所 含 元 素 相 同 的 是 ( 写 出 物 质 的 名称 )_ _。 (2)常温下 A 和 B 是通过什么途径转化为 C 的? _。 (3)目前,化合物 B 在自然界中的含量呈上升趋势,对环境产生了不良影响,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_。 (4) 化 合 物 D 有 另 一 种 同 分 异 构 体 , 这 种 同 分 异 构 体 的 结 构 简 式 是_。 解析 由题目中获得信息:一是 “A 、 B、 C 是与生命活动密切相关的三种化学物质 ” ,如水、糖类、油脂、蛋白质等,人呼吸时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所以二氧化碳也是与生命活动相关的化合物;二是 “ 化合物 B 在自然界中的含量呈上升趋势,对环境产生了不良影响 ” ,可以想到二氧化碳在空气中含量上升,会产生温室效应。三是 “ 化合物D 有另一种同 分异构体 ” ,从而想到 D 是一种有机化合物,结合 化合物 D 3 单质甲 3 化合物 A 2 化合物 B ,可知这是有机物与氧气反应生成水及二氧化碳的反应。整个转化关系如下图: 答案 (1)C:葡萄糖, D:乙醇 (2)光合作用 (3)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森林被破坏,人口膨胀等 (4)O 6 (13 分 )酯是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广泛应用于溶剂、增塑剂、香料、粘合剂及印刷、纺织等工业。乙酸乙酯的实验室和工业制法常采用如下反应 (反应的装 置如下图所示 ): 7 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欲提高乙酸的转化率,可采取的措施有 _、 _等。 (2)若用上图所示装置来制备少量的乙酸乙酯,产率往往偏低,其原因可能为 _、_等。 (3)若向反应液中加入 ,则 18O 会在 哪些物质中存在 _。 (4)锥形瓶中的饱和 _、 _。 解析 (1)从化学平衡的角度分析,欲提高乙酸的转化率,可采取用浓硫酸作催化剂和吸水剂,及时移走乙酸乙酯,乙醇过量等措施; (2)依据装置分析得:乙酸乙酯产率偏低可能是未小火加热,反应混合液中未加入沸石防止液体暴沸,烧瓶的导气管太短造成混合液过度挥发等; (3)依据酯化反应和酯的水解反应的实质可知 18O 会在 (4)锥形瓶中的饱和 液的作用是降低乙酸 乙酯的溶解度便于乙酸乙酯的分离,同时吸收随乙酸乙酯蒸出的少量酸性物质和乙醇。 答案 (1)采用浓硫酸作催化剂和吸水剂 及时移走乙酸乙酯 乙醇过量 (任写两个 ) (2)未小火加热 反应混合液中未加入沸石防止液体暴沸 烧瓶的导气管太短造成混合液过度挥发 (任写两个 ) (3) (4)吸收随乙酸乙酯蒸出的少量酸性物质和乙醇 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便于乙酸乙酯的分离 章末归纳整合 请分别用一句话表达下列关键词: 提示 质量数 核素 同位素 元素周期律 质量数:人们将原子核中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称为质量数 。 核素:人们把具有一定数目质子和一定数目中子的一种原子称为核素 。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种元素的不同核素互称为同位素 。 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 , 这个规律叫元素周期律 。 1 元素、核素、同位素的比较 提示 元素 核素 同位素 定义 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具有一定数目质子和一定数目中子的一种原子 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种元素的不同核素 实例 1H 、2H 、3H 均属于氢元素 11 H 、126 C 、2412 11 H 、21 H 、31 H 互为同位素 提示 (1)遵循能量最低原理 , 由近及远 , 能量由低到高排布在不同的电子层上 。 (2)每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 2n2(。 (3)电子一般总是尽先排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 , 即最先排在 当 再排 依次类推 。 (4)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 8个 (或 2个 ), 次外层不超过 18个 ,倒数第 3层不超过 32个 。 3 常见的 10e 与 18e 微粒 提示 原子 分子 阴离子 阳离子 10e 、 、 、 18eH C l 、 i 2 、 2K、 提示 最外层电子数 得失电子趋势 主要化合价 构成简单离子 金属元素 4 较易失电子 只显正价 阳离子 非金属元素 4 较易得电子 显负价 阴离子 稀有气体元素 8(个电子 ) 不易得 、 失电子 不能形成简单离子 族的构成 提示 (1)周期 周期分类 周期序数 起、止元素 起、止元素的原子序数 各周期元素种类 电子层数 有关规律 短周期 1 H 2 2 1 周期序数该 周期所含元素 原子的电子层 数 2 e 3 10 8 2 3 r 11 18 8 3 周期分类 周期序数 起、止元素 起、止元素的原子序数 各周期元素种类 电子层数 有关规律 长周期 4 K9 36 18 4 周期序数该 周期所含元素 原子的电子层 数 5 e 37 54 18 5 6 n 55 86 32 6 不完全周期 7 7 112 26(未全充满 ) 7 (2)族 族的分类 族的构成 族的数目 族的表示方法 纵列序数 有关规律 主族 短周期长周期 7 A、 A、 A、 A、 A、 A、 A 1,2,13 17 最外层电子数主族序数最高正价数 族的分类 族的构成 族的数目 族的表示方法 纵列序数 有关规律 副族 长周期 7 B、 B、 B、 B、 B、 B、 B 3 7,11,12 最外层电子数一般不等于族序数( B 、 ,最外层电子数为 1 2 族 长周期 1 8,9,10 0族 短周期 长周期 1 0 18 最外层电子数均为 8() 提示 (1)族序数等于周期序数的元素: H、 (2)族序数是周期序数 2倍的元素: C、 S;族序数是周期序数 3倍的元素: O。 (3)周期序数是族序数 2倍的元素: 期序数是族序数 3倍的元素: (4)最高正化合价不等于族序数的元素: O、 F。 (5)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代数和为 0的元素: C、 (6)最高正价是最低负价绝对值 3倍的元素: S。 (7)同主族的两种元素 , 原子序数为 2倍关系的是 。 1 同主族 、 邻周期元素的原子序数差规律 提示 除第 A、 同族上下两相邻元素原子序数的差值 , 与下面元素所在周期的元素种数相同 。 第 A、 如下表: 同族元素所在的周期序数 同族的上下周期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差 1、 2周期 第 ,0族为 8 2、 3周期 8 3、 4周期 第 A、 ,其余族为 18 4、 5周期 18 5、 6周期 镧系之前为 18,镧系之后为 32 6、 7周期 32 如已知 A、 A、 m、 x,若 A、 的上面时, x n);当 的上面时, x m)。若 A、 的上面时, x m),当 的上面时, xn)。 2 元素金属性 、 非金属性强弱比较的一般方法 提示 金属性比较 本质 原子越易失去电子,金属性就越强 判断依据 (1)同周期从左到右金属性减弱;同主族从上到下金属性增强 (2)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越靠前 , 金属性越强 (3)单质与水或与非氧化性酸反应置换出氢越剧烈 , 金属性越强 (4)单质还原性越强或离子氧化性越弱 , 金属性越强 (5)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越强 , 金属性越强 (6)若 Y X , 则 金属性强 非金属性比较 本质 原子越易得电子 , 非金属性就越强 判断依据 (1)同周期从左到右非金属性增强;同主族从上到下非金属性减弱 (2)单质与 形成的气态氢化物越稳定 , 非金属性越强 (3)单质氧化性越强 , 阴离子还原性越弱 , 非金属性越强 (4)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越强 , 非金属性越强 (5)若 B A, 则 非金属性强 提示 项目 同周期 (左 右 ) 同主族 (上 下 ) 原子结构 核电荷数 逐渐增大 逐渐增大 电子层数 相同 逐渐增多 原子半径 逐渐减小 逐渐增大 离子半径 阳离子半径逐渐减小阴离子半径逐渐减小r(阴离子 ) r(阳离子 ) 逐渐增大 项目 同周期 (左 右 ) 同主族 (上 下 ) 性质 化合价 最高正化合价由 (O、 1 7,负化合价 (8主族序数 ) 相同 , 最高正化合价主族序数(O、 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 金属性逐渐减弱 ,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项目 同周期 (左 右 ) 同主族 (上 下 ) 性质 离子的氧化性 、还原性 阳离子氧化性逐渐增强 , 阴离子还原性逐渐减弱 阳离子氧化性逐渐减弱阴离子还原性逐渐增强 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逐渐增强 逐渐减弱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 、碱性 碱性逐渐减弱酸性逐渐增强 碱性逐渐增强酸性逐渐减弱 位 构 性 ” 三者关系的常用规律和结论 提示 (1)原子序数族序数周期序数的元素是氢 。 (2)最外层电子数大于或等于 3(小于 8)的元素一定是主族元素 。 (3)元素周期表中金属性最强的元素 (于周期表的最左下角 , 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 (F)位于最右上角 (稀有气体元素除外 )。 (4)有负化合价的元素一定是非金属元素 , 没有正价的主族元素只有氟 。 没有负价的元素是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 。 (5)周期序数和主族序数相等的元素位于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分界线左下侧且靠近分界线 , 是所处周期的最末一种金属元素 (氢除外 )。 (6)最高正价和最低负价代数和为 0的元素是氢和 (7)没有非金属的主族为 完全以双原子分子形成单质的主族为 (8)同周期 或 11或25。 (9)同主族相邻两周期元素原子序数的差值算法是:若 A、 则差值等于上面周期所含元素种数 , 若 A A(包括 0族 )各主族 , 则差值等于下面周期所含元素种数 。 (10)与稀有气体原子核外电子层结构相同的阴 、 阳离子对应的元素中 , 阴离子与稀有气
-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