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谈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建设 摘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建设中,贯彻落实“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的办学理念。调 整课程体系,将原有汉语言文学专业重视知识点传授,以培养知识型人才为主的教学模式, 调整为以培养学生的文 学审美能力、语言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为主的能力型教学模式。遵循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 教学规律,设计新的专业 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改变教学手段,配置相关教学资源。 关键词:专业特色;文学审美能力;语言交流能力;写作能力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的时代背景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个与时俱进的专业,远离社会,它 就没有生命力。传统知识型人才培养模式,知识的讲解传授 成为教学和考试考查主题内容。学生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 记、考试背笔记的现象十分普遍,由此导致学生高分低能的 现象相当严重。在市场经济社会背景下,本专业遇到了前所 未有的新的挑战。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创业普遍困 难。经济社会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具有发现美、创造美 的能力,具有在谈判、公关、策划、教学、写作等活动中, 运用美好的、得体的、雄辩的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通过语 言能够进行广告宣传和公司企业形象设计等。由此,专业课 堂教学中的文学观念、语言观念发生了变化。文学的认知功 能、宣传教育功能在弱化,而潜移默化的心理疏导功能、娱 乐功能、审美功能等在增强,社会要求通过文学培养人才的 主要目标,不再是认识社会历史或某个集团阶级利益,而是 培养熏陶人的人品人格、提升人才的审美品位。在专业教学 中,语言的符号学性质得到确认,它不再只是工具性的,它 更是思想性的。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zHc)越来越普及, 社会对通过语言进行交际的实践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母 语交流的水准要求越来越高。与此同时,社会对写作人才的 需求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的 要求。 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教学规律,改变中文教育观 念,只有通过能力教育,才能提升办学品位,形成办学特 色。立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能力全方位的培养,紧密结合时 代和社会发展要求来思考,对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模 式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结构性的调整和改造,设计薪型的适 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完 成由知识型人才向能力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突破和转变,是社 会发展和时代进步对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提出的必然要求。 收稿日期:20070607 作者简介:邓齐平(1965 一),男,湖南邵阳人,怀化学院中文系教授,博士,从事中国现 当代文学和戏剧艺术方面的研究。 万方数据第 26 卷第 7 期邓齐平: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103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专业,由于受到 社会经济发展和意识形态的巨大冲击,80、90 年代以来改革 在不断进行。文学观念和语言观念的变化,导致了课程内容 的巨大变化。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课程体系也在调 整,普遍增设了新闻类、影视艺术类课程,加大了实践性课 程的比重,重视毕业论文的写作和指导,删减了部分过时了 的课程,在提高本专业学生的素质上进行过大量的实验探 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武汉大学於可训主持的“拓展 教学空间,构造多维平台,综合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中国 现当代文学素质教育教学改革实践” 。但本专业基本内涵在 “五四”时代初步确立,50、60 年代借鉴苏联模式,形成了 到目前为止公认的课程体系。由于时代的局限,其基本的人 才培养模式是知识型的。能力培养只是知识传授的衍生物, 能力本身不是它的目的。目前所用教材、考试方式、授课方 式等,仍然将人才培养模式中主体内容限定在知识点的传授 上,传统的死记硬背、掉书袋、照本宣科的书呆子式教学模 式依然存在。这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阶段的时代需 要,明显不适宜于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本专业人 才。改革势在必行,但汉语言文学专韭的传统积淀相当深 厚,它是一股强大的因循守旧的保守势力。大型的历史悠久 的重点大学中文系,大多意识到了本专业改革必然趋势,但 由于历史的传统因袭负担垂,作整体性的专业调整相当艰 难,尾大不掉,而一般的地方性院校又没有实力(师资力 量、教学经验、学术储备不足)从事这方面的专业调整和改 造。根据我校中文系的实际,从整体上改造汉语言文学专 业,对本专业进行结构性调整和改造,选择从目前社会对本专 业人才所急需的文学审美能力、语言交际能力、写作能力的培 养人手,全面提升本专业人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从而 形成自身鲜明的特色,是既切合实际又顺应时势的。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建设思路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本专业的教育教学规律,本专 业特色建设的基本思路可以确定为: (一)调整课程体系根据构建和谐社会的新的时代要 求和目前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将原有汉语言文学专业重视 知识点传授,以培养知识型人才为主的教学模式,调整为以 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语言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为主的 能力型教学模式。遵循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教学规律,设计 新的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改变教学手段,配置相 关教学资源。调整后,本专业课程体系将以文学类课程为 主,语言类、写作类课程具体落实本专业人才的能力培养目 标。具体操作方式是:1在文学课的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 的文学审美能力。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根 据新的时代要求,改变文学观念,以提升人文素质、塑造完 美的人为目标,调整改造原有文学课程陈 1 日的文学和文学史 观念,以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人品为目标,重点培养学生艺 术感悟、艺术欣赏和审美判断能力,使学生对文学的把握从 侧重理解抽象的、概念化的社会历史转变为侧重理解生动形 象的人。在课程设置上,根据课程性质将过去的现代文学、 当代文学合并为现当代文学,相应开设具体作家作品研究的 选修课;将过去的古代文学分阶段授课的方式改为块状式讲 解的课程,以小说、戏剧、诗歌、散文等文体形式发展为线 索讲解,以考察文学自身发展规律为主,并辅之以具体作家 作品研究的系列选修课的开设;外国文学以作家作品讲解为 主;文学理论课、美学课以专题形式开设。2在语言课的教 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根据 zHC 的精神和要 求,重视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自我 表达能力和倾听理解能力协调发展。将过去的现代汉语、古 代汉语合并为一门汉语课程,语言学课程以应用语言学内容 为主。3在写作课的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由 于社会整体文化水平的提升,迫切需要“笔杆子” ,而能说 会写也是毕业生就业最好的标签。写作课将以培养学生实践 写作能力为主,根据学生个性需求,提供相应的文学写作、 公文写作、新闻写作的课程,外聘著名作家、记者、编辑、 秘书等开设专题讲座,负责学生课外写作辅导,全面提升学 生的写作能力,从本质上改变原有写作课侧重于理论的性 质,使写作课的实践本质落到实处。4其他专业课本着实用 原则适当开设,围绕三种能力增设哲学、历史、宗教、音 乐、美术、影视等相关专题选修课。 (二)对传统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根据三种能力培养的 设计,运用新的史识、史观,观照、筛选、解读文本,调整 确立新的课程内容。调整后,文学、语言、写作等不同课程 类型的教学内容,既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在文学史课程 中,精选真正的文学经典作为教学内容,删除那些用陈旧的 文学和文学史观念遴选出来的作家作品和相关内容。在汉语 课程中,着眼于实际生活中思想交流的需要,根据 zHc 的要 求,强化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将教学内容 的重点放在对学生文学审美能力、语言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 的培养上,确立三种能力的心理学基础和各自在人才整体素 质发展中的地位。审美能力体现人才的基本素质,是教学重 点,语言能力和写作能力是人才基本素质的具体体现。以文 学审美能力培养为中心,根据人才个性发展需求,在教学中 有针对性地培养不同人才各自不同的能力。 (三)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改变传统的“一 言堂”讲课方式,增加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提出阗题、分柝 问题。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艺术感悟能力、细致地观察事 物的写作敏感力和口头表达、临机应变的能力等。 根据时代发展、社会需要和人才个体差异确定本专业人 才三种能力的结构形态和培养这三种能力的方式方法、具体 万方数据怀化学院学报 2007 年 7 月 措施,是形成本专业办学特色的关键。需要平衡处理的关系 有: 1三种能力之间的综合协调发展。以培养完美的人的文 学审美能力为核心,让具有实际运用价值的语言交际能力和 写作能力的提升建立在扎实的人文素养的基础上。 2三种能力各自的层次划分。如写作能力层次中,观察 能力是首要的,其次是语言运用能力层次,再其次是形象思 维的能力,最高层次是创新思维能力。 3培养三种能力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 必须贯彻对学生思维能力进行培养的意识,强化素质教育、 创新教育。 4教学方式相应改变为研讨式教学,在师生互动中,充 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愉悦中充分展现自身提 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课外辅导将成为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环,不仅系内教 师需要加大课外辅导的力度,外聘的著名作家、记者、编 辑、秘书等,也将成为课外辅导的生力军。创办写作实验 班,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创办写作事务所,沟通与社会的 广泛联系。 这种特色建设思路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1与时俱进:人才能力的培养与时代进步、社会发展紧 密相连,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体现了与时俱进、因势变 通、开拓进取的精神。 2综合性、系统性:本教改是系统的综合改革。对人才 能力的培养,渗透在本专业所有课程教学之中,能保证人才 培养的质量。 3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重心的转移,从重知识型的教 学转变为重能力型的教学。 4实:将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能力培养目标具体化为文 学审美能力、语言交际能力、写作能力,以此可以确立汉语 言文学专业各门课程教学改革的子课题和建立切实有效的汉 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测评体系。 三、课程、学科和专业特色建设协调发展 专业发展目标确立的基本原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是 考虑专业建设的前提。离开社会实际设计专业发展规划,只 能是空中楼阁,最终是要破灭的。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 立一直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些人认为中文专业人才就应该 是文化素质高、专业基础扎实、能从事高层次的文学创作或 汉语言文学研究的人才,这是一种“阳春白雪”式的定位; 但另一些人却坚持认为中文专业的人才,应该是应用型的人 才,要能够写报告、整材料、搞关系、做杂事。这是一种 “下里巴人”式的定位。这两种定位都不是凭空瞎想的,都 有一定的社会实际需要的现实依据。但闻题是都没有抓住时 代和社会发展的主导方向。无论是“阳春白雪” ,还是“下 里巴人” ,或者是两者“中庸” ,在实际社会生活中,都存在 着适应面相对狭窄的窘困。我认为本专业人才培养应该定位 在三种能力的培养上,即文学审美能力、语言交流能力和写 作能力的培养上,它能够恰切地契合目前和相对比较长一段 时间内社会发展对本专业人才需求的现实。文学审美能力侧 重于人才人文素质的培养,语言交流能力切合国家 zHc 要 求,写作能力培养能为社会输送大批目前急需的“笔杆子” 。 高校专业学科建设是和课程建设密切相连的。确立了专 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就必须要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体现。因 此,课堂教学改革与专业建设密切相连,势在必行。课堂教 学改革涉及到本专业每一个学科,学科建设又是其中内在的 基础。学科水平直接关系到课堂教改的质量。没有学科研究 的基础,教改就只能流于形式,形式翻新也许能造成一时的 热闹,但不可能长久,也很难取得实质性的效果。本专业建 设的基本态势应该是“金字塔”式的:以课程建设为基石, 以学科建设为骨架,以专业建设为目标。课程、学科、专 业,最终达到的目标是培养社会需要的有特色的人才。 教学是我们的中心任务,我们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中心。 每一堂课的教学,从理论上讲,都必然要进行教改。没有哪 个教师上的每一堂课是完全一样的。我们认为教改的基础是 科研。一门课程或学科中概念、判断、观点的改变,涉及到 的是本课程或学科的整个体系,它往往是教改的核心内容。 多媒体、导师制等教学手段的改变固然重要,但它还只是形 式。概念、判断、观点的改变,如果没有扎实的科研作为基 础,那必然是瞎胡闹。 “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应该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 养特色的基本理念。 “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最重要 的媒介是学生心理上的感悟、体验语言文字魅力的能力。也 就是说我们不仅要求背诵、朗读、记忆需要识记的学习内 容,而且要求他们能理解、感悟、参透这些知识中所包含的 自然、人生、社会和艺术的奥秘,并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 它。三方面的能力的培养,必须要落实在课程的教学中。审 美能力是中文学生的基本素养,也是他们今后事业发展最重 要的人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出库印章管理办法
- 函件发放管理办法
- 分包管理办法额度
- 分类运输管理办法
- 切块资金管理办法
- 创业机会管理办法
- 初中名师管理办法
- 别墅建设管理办法
- 制定管理办法规避
- 办案人员管理办法
- 2025数据要素流通指数:理论框架与行业实践探索白皮书
- 2025辽宁阜新市教育系统招聘教师94人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江苏镇江句容市郭庄镇选拔村级后备人才招聘12人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幼儿飞行知识课件
- 2025届江苏省镇江一中高一物理第二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试题含解析
- 外墙外保温工程技术培训
- 崇川区人才公寓管理办法
- 2025年招西宁市公安局警务辅助人员招聘考试笔试试题(含答案)
- DB42T 1227-2016 全轻混凝土建筑地面保温工程技术规程
- 矿山企业节水管理制度
- 诊所消防制度管理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