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生态文明的文献综述 摘 要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 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其基础与核心是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共同 发展,它是和谐美好的象征,包含了社会价值、生产方式的生活方式的内容。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在生态自然环境保护,提高全人类生态环境意识等方面有巨 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在对人类文明形态和内容的丰富以及对人、生命、生态、 环境的认识和理解上有深远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 生态文明;概念;科学内涵;理论意义 引 言 自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之一写 入党的报告以来,学术界对生态文明的研究和探索从未中断,也提出了一系列 建设性思路和观点。由于生态文明的复杂性和新颖性,以及研究者侧重点的不 同和思维方式的差异,人们对其概念和科学内涵尚有不同理解,对生态文明建 设的意义也有不同的看法,本文对近十年的生态文明研究资料加以分类梳理, 整理出学术界对生态文明概念、内涵和理论意义的不同观点看法,以期促进对 生态文明认识的不断深化,营造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 一、生态文明的概念 给生态文明概念下定义是研究生态文明的逻辑起点。因为生态文明的概念 提出较晚,具有不可否认的新颖性,再加上其概念本身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另 外也由于研究者侧重点的不同和思维方式的差异,人们对其含义尚有不同理解。 有学者认为,生态文明就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 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 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这一观点 强调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其实质是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经历了原始社会时期、农业文明时期和工业文明时期后,人 类对待自然的态度从“敬畏、服从”到“利用、改造”,进而转变为“征服”, 结果带来了对自然的掠夺和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并严重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 与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严峻的挑战,迫切需要开创一 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由此便诞生了这样一个生态文明的概念, 它的提出有其时代背景,“标志着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文 明成为人类共同的选择”。 另有学者提出,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生活实践中协调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和 社会生态环境的关系,正确处理整个生态关系问题方面的积极成果,包括精神 成果和物质成果。换句话说,生态文明就是要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从而 使人类社会遵循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并最终使 人类自身得到进步和完善。与上一观点不同的是,这一生态文明概念强调道德 不只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是更高层面上的生态系统内部的所有关系,其中包 括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自然与自然本身的关系。这是基于 100 多年前马克思 提出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应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观补充完善而形成的新型 生态文明观,即“人与自然平等、和谐和互惠互利为价值观基础”的生态文明 观,具有新的时代意义。 也有学者指出,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积极改善 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 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这里的生态文明是“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 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它是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而言的”, “它包括生态环境、生态意识和生态制度”。生态文明创造的的生态环境为物 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提供必不可少的生态基础,反过来三个文明又分 别体现着生态文明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同时,三个文明中无论哪一个都 不能包容生态文明的全部内涵。因此,生态文明完全可以与三个文明相提并论, 四位一体共同支撑起我国文明建设体系的大厦。 还有学者认为,生态文明指的是人们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以高度 发展的生产力作为物质基础,以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为核心理念,以积 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为根本途径,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所取得的全 部成果。这是综合学界的研究成果,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从时间和要素两个角 度的结合上来把握的生态文明的概念及其内涵。从时间意义看,生态文明是继 工业文明之后更进步的新文明,是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前后相继 的社会整体状态的文明形态。从要素角度看,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经济社会活 动中,遵循自然发展规律、经济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人自身发展规律, 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为实现经济社会的 可持续发展所取得的全部成果。 虽然对生态文明有不同的认识,但它们在立论的基点上具有一个普遍的共 性,即都将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共同发展作为其定义的基础与核 心,都认为生态文明是和谐美好的象征。总之,各方论者对生态文明概念的不 同看法,反映了人们认识上的不同角度和侧面,也反映了人们对生态文明认识 的不断深化,同时也为新的生态文明研究提供了更为全面科学的研究基础。 二、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 对生态文明概念的不同理解,直接影响了各方论者对生态文明内涵的不同 把握。 学者燕乃玲认为,生态文明内涵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文 化价值观。自然是人类生命的依托,尊重生命、爱护自然并不是人类的施舍, 而是人类自身生存和进步的需要。二是生态系统可持续前提下的生产观。人类 的生产劳动要节约和综合利用自然资源,物质产品生产从原料开采、制造、使 用直至废弃的整个生命周期中都要注重降低消耗和再生循环利用。三是满足自 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的消费观。提倡“有限福祉”的生活方式。人们的追求不 再是对物质财富的过度享受,而是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 万本太则提出生态文明的内涵应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从自然观上认为,自 然界是客观自然与历史自然的统一,人的价值只是自然价值的延伸和升华。二 是从价值观上主张摒弃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强调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存在的 权利是平等的,是相互依存、协调共生的。三是从发展观上看,生态文明要求 发展的强度必须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资源环境承载力决定了发展的规模、 速度和模式。四是从消费观上看,生态文明强调以实用节约为原则,在不影响 人自身生存的前提下,注重生活方式的实用性。 在学者王慧敏看来,生态文明的核心内容是生态平等,包括三个方面:一 是人地平等,即抛弃“人类中心主义”,人与自然平等相处,合理控制改造利 用自然界的程度,保持生物的多样性和维护生态平衡的完整稳定。二是代内平 等,就是当代人在利用自然资源满足自身利益时要机会平等,任何国家和地区 的发展都不能以损害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为代价。 而学者吴凤章又从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区别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即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全新的文明构想,一是在生产方式上,强调经济社会与环境 的协调发展而不是单纯的经济成长,传统 GDP 不再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志。二 是在生活方式上,倡导生活的质量而不是简单需求的满足,反对过度消费。三 是在社会价值上,其归宿点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平衡,不再以人为世界的中心, 自然被赋予了道德地位。四是在社会结构上,努力实现为更为高度的民主,强 调社会正义并保障多样性,代表着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崭新追求。 尽管学者们对生态文明的内涵认识有所不同,但综合起来看,共同之处是 都认为生态文明包含了社会价值、生产方式的生活方式的内容。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意义 从以上对生态文明的概念和内涵的整理概括来看,生态文明可以说是针对 工业文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而提出的。它作为一种新型的文明形态,走过了原 初的过程,现还在向人类文明深处迈进。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在生态自然环境保 护,提高全人类生态环境意识等方面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在对人类文明形 态和内容的丰富以及对人、生命、生态、环境的认识和理解上有深远的理论意 义。 首先,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大飞跃。它在突破农业文 明、工业文明局限的基础上,以一种新的理论原点,即从生态发展的原点出发, 去思考人类社会发展的模式。 其次,生态文明的提出加深了对人、生命、生态、环境的认识和理解。从 生命科学的发展来看,对生命必须从生态意义来理解,而对任何生命而言,其 环境都是一个生态系统,我们在研究有人参加的生态系统是,论述了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人自身这三个子系统的统一,我们研究生态文明所追求的正是这种 “平衡”、“和谐统一”。 最后,生态文明的提出促使社会财富、阶层的重组及其理论的深化。社会 财富和阶层重组,引起社会劳动观、财富观、价值观、就业观和文化观的变化, 这是生态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 无论人们对生态文明的概念怎样定义,对其科学内涵又将有怎样的把握, 生态文明的发展都将对包括人、自然、社会在内的整个生态系统的发展起到重 要作用。我们可以预料,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上,还会出现曲折和需要付出 许多艰辛,这是在所难免的。人类追求生态文明是时代的大趋势,生态文明之 光终将照耀整个世界! 参考文献 1 潘岳.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03-10,(001). 2 徐玉明.积极推进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农学通报,2009,25,(02). 3 陈寿朋,杨立新.生态文明建设的结构形态与路径选择. 职大学报,2006,(04). 4曾殊.关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与未来思考.FORWARD POSITION IN ECONOMICS Apr.2008. 5 李宏伟.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与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求知月刊,2011-12. 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