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好习惯的名言警句_第1页
养成好习惯的名言警句_第2页
养成好习惯的名言警句_第3页
养成好习惯的名言警句_第4页
养成好习惯的名言警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上、下”、“前、后”、“左、右”和“位置”。 (教材第 19 页) 一、本单元内容分析: (一)结合新课标的理念对教材的分析 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是课程标 准的重要理念之一。也就是让学生在熟悉的事物和具体的情境中 理解数学知识的含义,主动的构建自己的数学知识结构。学生生活 的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与图形和空间有关,“位置”这一教学 内容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具有丰富性、开放性和鲜明的时代感的特 点,它是学生认识生活空间的一个起点。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并通过 学前的学习,对上、下,前、后,左、右等常识性的方位知识已积 累了一些感性经验,但不一定能准确地加以判断。 (二)编排特点 本单元依照儿童空间方位的认知顺序进行编排。先“上、下”, 再“前、后”,最后是“左右”。先以“自我为中心”区分方位, 再以“自然标志”区分方位,最后能以“抽象的形式”区分方位。 并通过熟悉的生活情境和一系列实践活动,帮助儿童体验空间方位。 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含义,会用数学语言表达物体间的 这种上下、前后、左右的相对位置。在帮助学生学会辨别上下、前 后、左右的基础上,再学习从两个维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例如某 个同学在第几组第几个的情况,使学生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 间的位置关系。 (三)地位和作用 这单元内容是以后继续学习图形与位置的重要基础,有利于培 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应用意识以及初步的空间观念,使学生进一步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教材重难点 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 相对位置关系。教学难点是体会物体之间位置关系的相对性,特别 是左右的相对性。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前、 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 2、使学生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 的相对位置。 3、使学生能够在具体情景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 4、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教学建议 1、注意根据学生认识空间方位的特点安排教学。 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进行教学,一般学生在 6 岁时就 能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前、后”,因此,对于“上、下” 、“前、后”,可以尽量放手让学生独立辨别,重点是理解位置的 相对性。但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辨别尚未发展完善,因而对 “左、右”的教学则要引导学生从自身为中心过渡到以自然标志为 中心进行辨别。 本书内容应注意启发学生紧密联系自己的学校、家庭等生活实 际,用自己的语言正确表述物体的空间方位。 2、要适当把握教学要求,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 教材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接近生活的资料,每个例题,没道练 习题几乎都给我们创设了一个情境图。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教材 提供的资源或自己创设活动,组织学生充分地体验,尽量使学生更 爱学,应避免抽象地让学生判断。对一些一时理解不了的学生,可 以允许他们逐步理解。 “左、右”的相对性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材采用 “生活中的数学”板块形式,加以介绍,仅供学生了解,不作教学 要求。 对“位置”的教学,教材只是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从两个维 度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不要求用数对来描述。如小红坐在第 3 组 第 2 行,可以说:“小红是第 3 组第 2 个”。不要求用(3,2)来 确定小红的位置。 3、要设计大量活动,让学生感知。 在进行数学活动时,除教材中提供的情境外,教师可以因地制 宜地组织教学,如在讲台桌上放一本书,书上面放一个粉笔盒,帮 助学生认识“上下”。又如利用学生的座位,说一说自己的前、后、 左、右各是谁。 4、课时划分。 这部分内容可以用 4 课时进行教学。教学第 16 页的内容,完 成练习一的第 17 题。 四、课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一)上、下、前、后。 1、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初步了解上、下、前、后的基本含义, 体会上下、前后位置关系。 (2)使学生形成辨别一定空间方位能力,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 体上下、前后的方位。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会用上下、前后描述 物体的相对位置。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 学的兴趣。 2、教学重难点: 能够用上下、前后等词正确描述人和物体所在的位置。 3、教材内容说明和教学建议: (1)上、下。 教材提供了一幅雄伟壮观的南京长江大桥的图画。学生从中不 仅根据轮船、火车、汽车三者的位置关系,认识了“上、下”方位, 而且也感受到了祖国蒸蒸日上的勃勃生气。 在教学时,可先出示两样物体,如出示主题图的火车和轮船进 行两两比,对于两个物体,在位置关系不变时,上下位置关系是绝 对的。搞清两个物体的关系后,再出示汽车进行三者比较,对于三 个物体,参照物不同,上下位置关系也会不同。如上图,火车对轮 船来说,在轮船的上面,火车对汽车来说,却在汽车的下面,体现 了上下的相对性。它们之间的上下位置关系,教材列举了几个,其 他的关系则让学生自己去辨别。教材的最后一个问题,汽车的下面 有什么?可以是火车、轮船、江水、桥墩等,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 题,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此基础上,教材通过第 2 页“做一做”中的第 1 题,让学生 把数学书、语文书和铅笔盒按教师要求的上下位置关系摆放,说一 说它们上下之间的关系,还可以让学生动手换一换某个物体的位置, 在变化中让学生进一步体验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在观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 说说上下位置的关系。还可以借助教室的物品,使学生在真实场景 中体会上下位置的关系。 (2)前、后。 教材通过排队上车图,说明前、后位置关系。图中车的旁边还 有一个站牌,上面按顺序排列着公共汽车所经站名,这可作为教学 资源供教师选用。 教科书第 2 页“做一做”第 2 题,通过拟人的小狗游泳比赛图, 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前、后及其相对性。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观察例题主题图或让本班同学进行实地演 习,不管采取何种方式,都可让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进行讨论和交 流。如谁排最前,谁排最后,李林的后面是谁,王英在谁的后面等 等。之后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说一说“教室前面 有什么,后面有什么”,也可以让学生说说“你的座位前面是谁? 后面是谁?”还可以让学生交换位置,再观察座位前后有什么变化, 让学生在真实的活动中体会前后的意义和相对性。在这一活动时, 要使学生有愉快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是有趣 的。也让学生明确:前后的标准一般是面对的方向是前,背对的方 向是后,而且参照物改变了,前后也可以转换。 1、关于展示。展示要完成从“成果展示”到“ 问题展示”的跨越,对的东西不要过多展示,错误的才要 集中展示。 2、谁来主持课堂?如何主持?这些问题要形成“问题” 抛给孩子们,要让孩子自己去研究,让他们去 发现、认识、领悟和分析这个问题,最终达到理解的目的。 其实,展示也是如此,发现了问题是好事,自己需要研究,更要敢于、善于到学生中去问计问策。 这样做是体现了一个很重要的教育教学思想,即从学习者的体验、感知、需要出发,让学生自己去体味、 去解决、去自主,不要一味地替孩子设计,要把完整的学习过程交付学生,还要把一切基于学习的,如课 堂评价、考试、导学案编制等等彻底交给学生。你要始终把握好,我们是在做教育,不是在做教学,这样 我们的孩子未来毕业之后就已经是一个合格的教育者,未来我们的孩子能可以做老师,就不得了了,意义 非凡。 我为什么说意义非凡?说远一点,现在有些学校一提改革,家长就质疑。其实家长都曾是昨天的学 生,在学校学习十几年,为什么不懂教育?是学校根本没有教给他什么是教育,他上了十几年学,其实没 受过一天的 “教育”,问题在于有些学校原本就没做过教育,他们做的是考试,是“升学特种兵训练营”,所 以我们的学校一定要给学生完整的教育。既学到知识,又有了能力和生命的成长。他即使没有考上大学, 不至于不会生活,反之,考上大学却不会生活,又有什么价值! 3、关于学生问题。我必须强调,有些问题是老师认为的问题,学生并没有把它当问题,甚至有可 能孩子正在享受这个问题。这是不同的视角所导致的分歧。教师不 “认识”儿童才是根本的问题所在!更何 况,即便是真有问题,也属正常,学生因为幼稚才因此可爱,才有了提升和成长的可能。如果每个学生都 没了问题,就变成了一个个未老先衰的“小大人” 了,他们的生命就固化了,还有什么意义!所以,成人要 以儿童的眼光看儿童,要懂得儿童的天性、特点、规律。因此,我建议我们学校必须搞一门“ 学生学”,这 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课程,而且是教师毕生必须研究的课程。我们开学生课的目的就是要真正地认识学生, 不认识就不会有真正的教育。 4、我们还能为孩子做点什么?我们要继续深化改革,往前走,方向是什么?还是要回到学生中去, 利用学生。尤其是“利用”学生,这将决定着我们最终的成败。我们学校的老师始终要有这样的一种意识: 今天我们还能为学生做什么?我们要追问自己:我们对学生的利用是否到位?还有哪些事不能交给学生? 我们学校的建设是否能达到最高层,一切解决的方案都在学生身上。我们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不相信学生, 还存在着没有真正把学生调动起来,没有把学生当成最珍贵的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作为教育者,始终不 要忘记,我们一切的付出和服务都是为了孩子,让他们更优秀、阳光、快乐。 5、教师的权限。这个问题纠结着很多人的思想,其实,我认为很简单。如果你明确了我们还有哪 些事不能交给学生,剩下的不就是教师的权限了吗?教师要有“角色 ”观念,要始终清楚自己的任务和义务, 知道自己的职责和具体要求,明确“他是谁”比单纯的“ 让他做好”更重要。 教师的观念转变要持续地做,不做就会成为制约发展的“囚笼” ,教师要不断突破自己的囚笼,不要 成为经验主义者。教师的观念要始终做下去。 6、学校改革的具体步骤。改革很难,为什么在我们的实验学校做起来却相对轻松?那是因为我们 找到了通往成功的途径,我们敢说,只要按照我们的要求去做一般学校只要四个月就能初见成效。这四个 月是如何分配的?第一月就是“观念月”,教师要不断调整自己的观念。第二个月是“文化月”,规定教师规 则,构建教师文化,让教师对自己的职业、角色有一种更清醒的、更准确的认识。构建教师文化,最重要 的是教师行为的文化,让每一个教师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让每一个教师形成自己的规则。我 说课堂的背后有三大支撑:第一支撑是教师的教育思想的支撑,课堂是教师思想行为的表达;第二个支撑 是教师对生命成长方式的认识;第三个支撑是教师对知识的理解及其教学能力。所以文化的问题很重要, 是文化在控制和作用着教师的教学行为。第三个月是“技术月” ,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技术,对技术的研究主 要是“学和学习 ”的问题。一个人的学习来自于对生命成长的认知,学习者都有自己的学习个性。50 个学习 者就有 50 种认知,如果我们对其实施控制和规范则个性认识变得毫无意义。所以,我们主张无边界的放 大自学,把整个学习过程完整的还给学生,让每个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学习。第四个月是“展示反馈月” , 每个教师都要集中展示,用小组的理念把老师结成对子,进行小展示、大展示。要始终牢固树立高效课堂 理念,一切的管理、一切的教育教学行为、一切的学校活动,都要用高效课堂的理念。 我们学校其实有两支“学生队伍”,一支是学生学习者队伍,一支教师学习者队伍。把教师视为学习 者,而不是控制者,这是我们高效课堂的一大发现。 7、不要纪律,要规则。一切的方法都来自于观念和文化,没有文化就没有行为和准则,就没有内 在的规则、没有素养。你要让水流向何方,你就要把它引领过去,教师一定要建立教育的规则意识,而不 是制定刚性的纪律。从现在开始,要剔除我们校园里的所有“不准” ,而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映照和影响。学 生的成长是一个 “自我修复”的过程,而不是靠“ 外在” 的规定而暂时压制。 8、课堂必须去除教师主导化。第一代改革是洋思,它的理念是教师主体;第二个是杜郎口,它的 改革才真正符合了学生主体;第三个改革是去教师主导。以前有人提 “三主”: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训练 主线。三个“ 主” ,到底谁为主,这是很难界定的。所以我们要誓死捍卫学生主体,去教师主导化,去掉所 有的成人的痕迹,将课堂的一切还给学生。我们要把牵羊的绳子也丢在绿草地上,教育就是把孩子领到绿 草地上,孩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