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应警惕的三个真空_第1页
城镇化应警惕的三个真空_第2页
城镇化应警惕的三个真空_第3页
城镇化应警惕的三个真空_第4页
城镇化应警惕的三个真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城镇化应该警惕的城镇化应该警惕的“三个真空三个真空”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唐辉 摘摘 要:要:城镇化是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现代化的过程,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巨大作用,但 是它在发展进程中出现诸多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是将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作 为深化改革重点目标之一,可见其重要性,本文从跨越真空、认同真空、价值真空三个角 度论述了我国城镇化的主要问题,以对症下药,实现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城镇化;规律;真空;跨越;认同;价值 Three vacuums should be alerted by urbanization Tang hui Sichuan provincial party committee party school Abstract: Urbanization is a process of modern modes of production and life,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social development, but it appeared many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eighteenth took that improve the mechanism of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healthy as a key goal of deepening reform, we can see how important it is. This article shows the main problems of urbanization by three sides include the vacuum of leap-type, the vacuum of approve, the vacuum of value in order to find right way to realiz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Key words: urbanization, law, vacuum, leap-type, approve, value 城镇化,也称城市化,是一个人口向城市集中和乡村转化为城市的过程, 最早是由西班牙的工程师赛达提出的。 城市表现了人类作为一个区别于动物的类所具有的想象力,它证实我们拥 有一种深刻而持久的改造自然的能力。自古希腊柏拉图和苏格拉底在一个集会 场所辩论开始,作为人口密集区域的代言人,城市俨然成了创新的发动机。据 统计每年有 500 万人口涌进城市,城市人口已占到全球人口的半数以上。 城市的演进是人类繁衍扩张走向文明的过程,它代表着人类不再满足于依 附自然界,而重新探索,试图摸索出一个可操控的秩序,创造出一个新的属人 世界。正如神学家雅克埃吕尔所说:“该隐创造了一个世界,他用自己的这 座城市来代替上帝的伊甸园。 ”1 发达国家的城市在走过喧嚣的工业化时代后愈加成熟富裕、健康迷人。而 发展中国家正踩着发达国家走过的路,急剧扩张城市,将之视为从贫困走向繁 荣的最捷途径。 清明上河图隐示的就是进城者是城市繁荣的主要力量,是农 村人进城以求更大的生存发展空间的城市化现象。我们目睹了太多城市创造辉 煌的例子,以转型中的中国为例,城镇化取得了不小的成就,本世纪伊始,中 国城镇人口突破百分之五十的大关,中国在沉默几个世纪后再次成为世界的焦 点。世界不是平坦的,尽管科学技术使距离不再是距离,平坦的大道需要我们 一点点铺装。城市似乎取得了胜利,但正如我们所知,隐藏在繁荣背后的真空 正将我们一点点引进深渊,城市居民不断缩水的幸福指数使政府不断面临挑战。 伴随着农民离开土地,第三产业转变为第二产业,中国正努力用几十年的时间 来完成西方近两百年才完成的事,在这场巨变中原有的平衡被不断打破,新的 平衡尚未完善,矛盾摩擦随之而来,潜藏在华丽背后的问题成为危及中国城市 化质量的不稳定因素。 城镇化理念是一幅无限美好的蓝图,加快城镇化进程似乎也无懈可击,但 城镇化过程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有其内在规律,人为的违背规律会使城镇化存 在隐患。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汶川灾后重建工作,灾后反复重建,又反复被破坏, 这就是不尊重规律,重建工作不合理的体现。十八大以来,城镇化成为中国经 济建设的热门话题,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并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 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更是将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作为深化改革重 点目标之一,可见其重要性。当前,我国的城镇化还存在诸多问题,如一味追 求统计学意义上的城镇比重、政府强制拆迁、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移民不适应 新的生活生产环境、新老居民两极分化等等。我们都知道城镇化过程是人的生 活方式现代化的过程,我们应该让它成为人民幸福的助推器,而非阻拦发展的 绊脚石,中国城镇化的相关问题可以总结为三个真空。 一、跨越真空 真空相信大家一定不陌生,它是一种不存在任何物质的空间状态,所谓的 跨越式,是指一定历史条件下对某个发展阶段的超常规赶超行为,典型代表就 是大跃进。城市化的跨越发展说的直白点就好比将原来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百 分之七十直接转变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七十,未尊重规律,未循序渐 进。 城镇化是一个人口集中的过程,同时也是生产方式现代化、生活方式现代 化的过程。我们计算城镇化程度习惯于计算城镇人口所占比重很大程度是因为 人口集中是城市化最表面、最易把握的特征。先进生产方式虽然是城市化的内 在推动力,但它却不能代表城市化本身,变革生产方式虽然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但它却不能涵盖城市化的全部内容,正如生产力发展不等于社会发展一样,城 市化作为社会发展过程,受到包括社会关系、意识形态、生活方式在内的诸多 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和生产方式并不是完全同步的,可能超前,也可能滞后。 生产方式、社会关系、意识形态、生活方式它们的着眼点都是人,是以人为本, 但这强调的不是人在数量或地域上的变化,更多强调的是人的本质变化,强调 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化。 前世界银行驻华首席代表鲍泰利指出,中国城镇化建设自九十年代起就呈 高速发展态势,若中国经济仍能保持或接近过去的高速发展,中国的城镇化进 程应该能赶上发达国家。鲍泰利同时指出虽然中国需要城镇化,但城镇化建设 应是经济自然发展的产物,只有当经济社会发展到需要提高城镇化所占比重才 能满足社会发展时,城镇化建设才能推动经济增长,因此城镇化不应该与经济 发展脱节,同经济发展一样要循序渐进,依规律发展。 我们必须认识到鲍泰利思想的合理之处,城市化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从城 乡分离走向城乡融合的过程,城市从乡村分离出来后,形成了新的生产方式和 生活方式,并不断影响乡村地区,最终在某种程度上达到融合,这才是合理的 城市化轨迹,其发展有其自身规律,跨越式发展产生的真空会让我们窒息。 一个成功的城市不仅要有吸引人们眼球的经济发展,还应有自己的产业、 基础设施和不断完善的社区;一个成功的城市不仅要能吸引外来人口定居,还 要能使自己的市民尽心尽责,这样才能避免城市的短暂繁荣。但是如今我们的 城镇化似乎仅存有数字上的意义,通过行政手段实现的大跃进式的城镇化进程 正在面临群众的挑战,如万州五桥区迁移百姓烧国税局牌子,新迁入居民和原 居住居民的打架斗殴等等,这些看似偶然的群体性事件都带有必然性,一个社 会的稳定有赖于绝大多数公民都有事可做,最起码要有产业体系来吸纳劳动力, 一个社会的和谐有赖于绝大多数公民融入社会,最起码要有相同的道德底线和 社会伦理,反之就是在制造真空。 一直以来我们习惯于把地点看作个体生活历程的外部参照,当前这一观点 似乎已不再适用。入城的农民面临着新的环境、新的开始、新的压力,跨越式 的城市化使这些新市民失去了与新环境磨合的时间,从而使他们很难认同并融 入其中。他们游离于城市之外,形式上做了城市的主人,却总以客人的身份和 眼光描述并评说着有关城市的一切。只因为社会认为他们应该属于城市,他们 便毫无准备、毫无过渡、貌合神离的成为了城市的一份子。突然丧失生活的参 照系使他们茫然若失,使他们对新环境的不信任。城镇化的过程有它自身的规 律,它的扩张需要真正吸收接纳农民,而不仅是提升统计意义上的城镇所占比 重。 城市化不是我们最终追求的目标,它只是一个社会发展的过程,并不简单 等同于社会进步或退步,我们的方向不是如何让城市化更加迅速的发展,不是 代表城市化水平的数字,而是既定的社会目标,城市不只是一座城池,它是为 居民而造的城池。 二、认同真空 在心理学上,认同是指群体内的每个成员对外界的一些重大事件与原则问 题,通常能有共同的认识与评价。 城市化是一种适应性变革过程,伴随着人们的物质需要的不断增长,我们 需要更高的生产力、需要能提高生产力的生产方式。基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 筑,新的生产方式产生后,又会与原有的交往和生活方式产生冲突,于是人们 不断调整自己,以适应新的经济基础。于是新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产生了, 并不断向农村地区渗透和发展,直至农村被同化。 城市人口不同于城市结构,它是流动的,因此城市是否和谐,不应在城市 的原居民间而应在包括原居民和迁入居民在内的所有人口间作出判断。城市使 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消失了,它所代表的接近性正源于实地交流的实现。 我们经常能在新闻或报纸上听到或看到农民工的词汇,很多人把他们当做 城市居民外的一个特殊群体,其实他们中很多人是农转非的城市新居民,但这 农民工的身份仿佛一道天堑将这些新居民隔离于原居民,他们有着城市户口, 却享受不到相应的权利,这样是真正的城市化吗?这样的城市化有意义吗?城 市化需要关注的不仅是产业发展问题,还应有农民的城市化问题,要让农转非 的农民工成为真正的市民,成为城市的一份子。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内在的参 照系统” ,以解决我是谁、我要成为谁的问题,当农民们原有的“内在的参照系 统”被打破,将之打破的社会应该让他们迅速找到并适应新的参照系统以确认 他们的社会身份,伴随着关系的发展一个社会将走向不同的道路,或融合或分 裂。我们需要的是社会走向融合,我们需要做的是让新居民真正融入城市。 而当前的城镇化进程中,即使法律认同农民并赋予他们城市人的身份,但 缺乏文化上的认同,也会产生新的社会不稳定,引起社会分裂。要试图控制生 活方式上的变迁,就必须参与到外在的社会中,但由于价值真空的出现,很多 农民选择了从中退缩出来。当前,由于价值真空的出现,许多老市民对农民工 是不认同的,以教育为例,凡是在农民工子女较多的学校,我们很难发现老市 民的子女,潜移默化的,迁移进来的农民和他们的子女已被打上标签。 当前许多新市民的思想还未发生转变,对自身的定位还停留在那个无法回 到的过去,虽然那个过去已经成为过去式。对于我要成为谁、我要怎样生活、 我要如何融入新环境等问题,他们或无所作为,或采取全部依靠政府的政策。 相对于城市人来说他们是特殊的市民,这种特殊性给他们一种特权思想:一切 事情都依靠政府,一切问题政府都有义务帮助解决。很多移民在不相信政府的 前提下,又强行依赖政府,大事小事都找政府,政府成为移民的债务人,成为 价值真空下的异化中介。 有学者认为当前的城乡两级分化正在朝三极分化发展,即城市、农村和农 民工子女,农民工子女正处于边缘化地带,他们不是农民,他们不像自己的父 辈在城市劳作一生后,基于对故乡土地的依赖而回到农村;同时他们也不是市 民,因为城市在各方面并没有完全吸纳他们,城市也不是他们的家,这样的城 市化同样会让人窒息,这不是他们想要的,也不是我们想要的。 三、价值真空 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意义,是客体属性对主体需要的满足。记得有一句西 欧的谚语:“城市的空气让人自由” 2,城镇化的价值不仅意味着城市规模的 扩大、产业结构的升级,更重要的是“自由空气”的形成,这暗示的是人们生 活的美好、社会的和谐和精神的自由。当前很多政府人员并未意识到实现城镇 化的原因何在,价值何在,其实城镇化就是为了实现国民生活方式的现代化, 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这里所说的人是所有人,而非一些人,要实现以人为本, 我们需要的是真正的共同体,而非虚幻的共同体。当前政策强法律弱,以人为 本在发展的表象下被遮盖了。我们要看到城镇化的必然性,但我们更应看到城 镇化必然性的合理性或者说是必然性的根据。 个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存在,无论在熟悉的环境里还是在陌生的地域内, 个人的定位都会影响生活的各个方面,而自我意识的转变在社会大转型的背景 下直接影响到自我定位。当前中国正处于转型中,急剧变化的社会对人们的生 存、生活能力产生巨大挑战。城镇化对于农民来说是实现个人现代化的机遇, 是重新确立我是谁的挑战,是生活的全新篇章。我们无法逆转现代化浪潮中的 城镇化,这就决定了个人的现代化进程不可逆转,这不是一个选择题,我们能 做的便是积极面对这种急剧变化,重新确立自我融入新的参照系统,实现人的 现代化。强制的迁移给城镇化留下不小隐患,但我们也应看到它给新市民的巨 大压力在迫使人们不断实现个人的现代化,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在内在本质上。 前面已经提过城市化是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现代化的过程,生产主要体现 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活主要体现的是人与人的关系,因此城市化的价值应 该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兼顾经济与社会利益,满足人们的交往需要。这就 要求城市发展既要追求经济进步,同时要考虑自然的张力;既要追求经济发展, 也要考虑经济发展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既要满足人们的社会需求,又要兼 顾社会公平。总的来说,城市的价值目标是要在诸方面间取得一种平衡,这种 平衡不是保持其静止不动,而是各方面得到均衡发展,使城市在经济发展的同 时,环境得到优化,社会不断进步,人的现代化得以实现,人的本性得以彰显。 城市化本身不是其价值所在,也并非城市化了,城市人口增多了,社会就 进步了,发展不等于进步。曾几何时,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