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中等收入阶层实现社会公平正义_第1页
培育中等收入阶层实现社会公平正义_第2页
培育中等收入阶层实现社会公平正义_第3页
培育中等收入阶层实现社会公平正义_第4页
培育中等收入阶层实现社会公平正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培育中等收入阶层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培育中等收入阶层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真正的自由和真正的平等只有在共产主义制度下才能实现;而这样的制度是公平正义 所要求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1994 年,第 582 页。 一、释题:社会公平基本理论一、释题:社会公平基本理论 二、现状:中国崛起与大国之痛二、现状:中国崛起与大国之痛 三、展望: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途径三、展望: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途径 一、释题:社会公平基本理论一、释题:社会公平基本理论 (一)社会分层(一)社会分层 所谓社会分层,是指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因社会资源占有不同而产生的层化或差异现 象,尤其是指建立在法律法规基础上的制度化的社会差异体系。 影响社会分层的基本条件包括社会分工和社会制度。 社会分层的不同标准:社会分层的不同标准: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分层理论:以生产资料占有为基本标准 韦伯(Weber)的社会分层理论:三维度划分标准 布劳(Blau)和邓肯(Duncan)的社会分层理论:职业地位是基础划分标准 (二)社会公平(二)社会公平 亚里士多德:公平就是不偏不倚 伯利克利:法律对所有人都同样地公平。 普罗塔哥拉:人是万物的尺度,公平是规矩认可的行动。 马克思的社会公平理论:马克思的社会公平理论: 公平是历史范畴 公平具有相对性 公平正义实现的前提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社会公平的衡量标准:社会公平的衡量标准: 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或称洛伦茨系数)是 20 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洛伦茨曲线提出的 衡量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一个指标,通常用字母 G 表示,其值在 0 和 1 之间。G 越小,表 明收入分配越是趋向平等,反之,收入分配越是趋向不平等。一般认为,0.4 以上的 G 值 表示收入差距较大。 阿金森系数 阿金森系数反映的是一个收入分配不公平的系数,反映了人们对收入水平和收入分配 不均衡程度的主观感受。 二、现状:中国崛起与大国之痛二、现状:中国崛起与大国之痛 2009 年底美国媒体检测机构“全球语言观察”对全球纸质媒体、电子媒体和互联网进 行检索以后发现, “中国崛起”是全球十年来最热门的新闻主题,其被关注的程度超过了美 国的“911”和伊拉克战争。 (一)中国崛起(一)中国崛起 1980 年确定的目标是到 2000 年实现 GDP 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这意味着经济 的年平均增长速度要达到 7%以上。 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农业大国,经济落后,时间短,所以当时绝大多数国家持怀疑态 度,认为这是在开国际玩笑。 19782002 年,GDP 年均增长 9.3%,是历史发展速度最快时期,其中 1979 到 1997 年年均增长 9.8%,居世界经济增长榜首。 19982002 年,GDP 年均增长 7.7%,比发达国家高 6%,比发展中国家高 3.5%,被称 为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枝独秀。 1979 年以来,中国的 GDP 增加了 18 倍。1978 年我国 GDP 居世界 12 位,2005 年 GDP 增长 9.5%,是第 4 位(美、日、德、中、意、法、英) 。 2010 年,中国 GDP 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2009 年,中国超越德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对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的贡献率达 到 50%。 美国前财政部长劳伦斯萨默斯(Lawrence H. Summers)做过估算:如果说英国工业革 命期间,一个人的生活水平在自己的生命周期里翻了一倍的话,那么在中国当今这场现代 化大潮中,一个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在自己的生命周期内可以翻 7 倍。 2010 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为 2.1 万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为 5919 元;而 1949 年分别为不足 100 元和不足 50 元。 根据国家统计局报告,改革开放前夕,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占总支出 比例)达 57以上;全国仍有 25 亿农民处于绝对贫困线以下,恩格尔系数在 67以上。 2008 年,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已经分别降至 379和 437。 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功,对整个世界经济产生了重要作用,可以称为世界经济发展 的一个模式。 经济高速增长,综合国力提高 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两大历史性跨越 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 在对外开放中走向世界 (二)大国之痛(二)大国之痛 低收入国家:人均 GDP 低于 745 美元 中下收入国家:7462975 美元 上中收入国家:29769205 美元 高收入国家:9206 美元以上 (中国自 1999 年开始进入中下收入国家行列,2003 年人均 GDP 超过 1000 美元) 贫富差距这是制约社会公平的最大障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现代化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巨大成 果和利益却并没有在全社会范围内平均分配,改革开放带来了财富和贫困的同步积累。 在社会转型期,贫富差距不仅仅表现为经济领域的收入悬殊,还表现为政治领域的民 主法制不健全、文化领域的资源分配失衡和社会领域日益增长的不稳定因素。贫富差距的 扩大并不是最可怕的,比这种财富上的差距更可怕的是基于贫富差距而形成的不同社会阶 层之间的对立和敌视。 2009 年,全国高考弃考人数达 84 万。有媒体报道,高职、大专院校毕业生“就业难, 收入低” 、 “昂贵的学费” 、 “教育资源差”是农村学生弃考的重要原因之一。 2011 年,北京大学新生中农村户口的学生只占 20%。清华大学的农村户口新生只有 17%。 中国农业大学的农村户口新生跌至不足 30%。 教育产业化背景下,中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只有 8.9%,文盲率占 4.08%。 阶层固化使世袭贫穷成为人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阶层固化是影响社会公平的直接原因。 这便是我和你的最大差别,根深蒂固的分歧、不可逾越的鸿沟也在于此。我曾经以为, 学位、薪水、公司名气一样了,我们的人生便一样了。事实上,差别不体现在显而易见的 符号上,而是体现在世世代代的传承里,体现在血液里,体现在头脑中。18 年的积累,家 庭出身、生活方式、财务观念,造就了那样一个你,也造就了这样一个我,造就了你的疏 狂佻达与我的保守持重。当我还清贷款时,你买了第二套住房;我每月寄 1000 元回去,承 担起赡养父母的责任,你笑嘻嘻地说,养老,我不啃老就不错了;当我思考着要不要生孩 子、养孩子的成本会在多大程度上折损生活品质时,4 个老人已出钱出力帮你抚养起独二 代;黄金周去一趟九寨沟挺好的了,你不满足,你说德国太拘谨美国太随意法国才是你向 往的时尚之都 2011 年 11 月 29 日,中国宣布,进一步大幅上调国家扶贫标准线,从 2010 年的农民 人均纯收入 1274 元升至 2300 元(2010 年不变价) 。 从 2001 年到 2009 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从 2000 年底的 9423 万减少到 2009 年的 3597 万。 “裸官”现象: 国家公职人员的配偶和子女非因工作需要均在国(境)外定居或加入外国国籍,或取 得国(境)外永久居留权的现象。 2010 年 7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对配偶子女均已移居国(境) 外的国家工作人员加强管理的暂行规定 。 每个有权力的人都趋于滥用权力,而且还趋于把权力用至极限。 孟德斯鸠 三、展望: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途径三、展望: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途径 (一)中国中等收入阶层的界定(一)中国中等收入阶层的界定 1. 西方国家的中产阶级理论 西方的中产阶级理论,经历了四个阶段。 “惟有以中产阶级为基础才能组成最好的政体。中产阶级(小康之家)比任何其他阶级 都较为稳定。他们既不像穷人那样希图他人的财物,他们的资产也不像富人那么多得足以 引起穷人的觊觎。既不对别人抱有任何阴谋,也不会自相残害,他们过着无所忧惧的平安 生活。 ” 亚里士多德 (2)马克思和新马克思主义者的中产阶级理论 新马克思主义者们所说的“中产阶级”是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在西方发达的市 场经济情形社会结构的背景下,在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一个包括科学家、工程师、专业技 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在内的新社会阶层。 (3)韦伯及新韦伯主义者的中产阶级理论 韦伯划分阶级的多元标准: 财富、威望、权力 ( Wealth、Prestige and Power) (4)米尔斯的白领理论 新中产阶级包括专业技术人员、经理阶层、学校教师、办公室工作人员,甚至包括在 商店内部和外部从事推销工作的人。 米尔斯认为,新中产阶级具有依附于庞大机构、专事非直接生产性的行政管理工作与 技术服务、无固定私产也不对服务机构拥有财产分配权、靠知识和技术谋生、领取较稳定 且较丰厚的年俸月薪等特点。 2. 中国的中等收入阶层理论 (1)国内对中等收入阶层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我国官方正式文本中使用的是“中等收入者”和“中等收入阶层” 。 学者通常将“中产阶层” 、 “中产阶级” 、 “中间阶级” 、 “中间阶层” 、 “中等收入者”或 “中产者”等概念等同使用。 媒体和大众更倾向于使用“白领”或“中产阶级”这一叫法。 (2)采用“中等收入阶层”说法的原因 (3)中国中等收入阶层的界定标准 我国中等收入阶层的发展历史 学术界并没有划分中等收入的统一标准,这个在各个国家都是如此。 关于中等收入阶层的划分标准,从严格意义上讲,社会不同阶级、阶层的划分都是根 据研究者自身的研究和意愿而人为设计的,中等收入阶层的划分亦是如此。任何学术研究 的抽象都是为了更好的反映和关照现实,而不是为现实所困。因此,我们需要对中等收入 阶层做出明确、统一的划分标准,但同时也要明白这一标准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客观标准客观标准 收入与消费标准: 收入自然是评判中等收入阶层的重要标准,我国官方文本中出现的“中等收入者”更 多的是从收入层面分析的。但是收入的多寡必须同消费水平、购买力结合起来综合考虑, 因为消费水平和阶层特性紧密相连。 收入标准:收入标准: 最低标准:平均 3 万元 最高标准:平均 80 万元 消费标准:消费标准: 脱离了温饱型消费,更加注重享受性、发展性消费; 消费观念理性与超前并存,讲求科学消费。 职业标准:职业标准: 从事脑力劳动的知识精英。 即划分中等收入阶层的职业标准主要是是否从事脑力劳动,是否具有专业技术或管理 技能。 城市白领、中小企业经营者、国家机关的公务员、专业知识分子 受教育程度标准:受教育程度标准: 教育具有工具性价值。 中等收入阶层至少要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 大学是造就中间阶层的机器,大学教育非常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使人们接受社会主 导规范或中间阶层的规范。 主观标准:主观标准: 源于阶级意识的、对自己和他人的认可,是评判中等收入阶层乃至任何阶层的重要标 准。 社会认同:社会认同: 所谓评判中等收入阶层的社会认同标准,实际上就是大众传媒、学者和官方话语体系 对中等收入阶层的评判。 作为中等收入阶层评判标准之一的社会认同,就是指,对于社会不同群体而言,都已 经认可中国出现了一个新兴的中等收入阶层。 自我认同:自我认同: 中等收入者对于自己处于中等收入阶层的阶层地位的认知和许可。 我国民众目前对自己属于中等收入阶层的认同感并不强烈,这种认同感的缺失有两方 面的原因: 第一,官方文本中缺少规范、明确界定。 第二,大众传媒缺乏明确界定。 中国有没有中等收入阶层?中国有没有中等收入阶层?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张宛丽认为,中国自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至今,已初步形成 了一个类似西方的中产阶层,大致占目前就业人口的 13-15%。 美国麦肯锡公司去年预测,到 2011 年,中国下层中产阶层(年收入在 2 万 5000 到 4 万 人民币之间)的人数将达到约 2 亿 9000 万,这代表了中国城市中规模最大的社会阶层,并 占城市人口的 44%。 路透社专栏作家包立德(Alexander Brenner)说, “中国中产阶级人数如此之多,以至于 北京(在奥运期间)不得不停驶一半的车辆,才能保证道路畅通。 ” 2002 年日本 NHK 电视台的 BS 频道以“中产阶级将改变国家”为题所作的电视节目中 惊呼“中国已经进入中产阶级时代” 。 随着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和居民收入的大幅提高,经济殷实、有较强购买力的中等收 入阶层正在出现并逐渐发展,并且正努力地在现有政治体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二)中等收入阶层与公平稳定(二)中等收入阶层与公平稳定 1.西方学者眼中的西方学者眼中的“稳定器稳定器” 西方学者普遍认为,中产阶级是社会的减压阀和稳定器,只要有中产阶级,这个社会 就是稳定的橄榄型或纺锤型或倒 U 型社会,中产阶级规模越大,社会就越稳定。 “稳定器”观点第一人德国社会学家埃米尔莱德勒,1912 年, 现代经济发展中 的私人基础 。 中产阶级的“政治后卫”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1960 年, 白领:美国的中产阶 级 。 中产阶级“是合唱队,既不敢开口,在掌声中又太歇斯底里。 ”美国政治学家亨廷 顿,1968 年, 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 一方面,中等收入阶层或中间阶层由于其软弱性和动摇性,不能担任革命的领导者; 另一方面,中等收入阶层或中间阶层,至少是其左翼,是可以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同盟者 的。 不能笼统的认为中等收入阶层就是社会的“稳定器” 。在一定的具体历史条件和国情下, 比如经济形势恶化、贫富差距持续增大等等,中等收入阶层也有可能成为影响社会稳定, 甚至引发社会变革和社会动荡的推进器。当然,这种由中等收入阶层引发的社会变革有可 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现代化和民主化进程。 2. 中国现阶段中等收入阶层的维稳作用中国现阶段中等收入阶层的维稳作用 第一,中等收入阶层极易成为经济增长的牺牲品。 首先,中等收入阶层极容易成为我国目前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的替罪羊。我国目前的 贫富差距现象已经成为阻碍经济增长、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社会问题。 其次,中等收入阶层的生存状况不容乐观。由于高收入阶层不断挤占中等收入阶层的 生存空间和社会资源,中等收入阶层的生存处境面临尴尬局面。 第二,我国中等收入阶层的规模制约了他们不能顺畅表达自身利益。 我国的中等收入阶层发育不够充分,规模较小,没有足够的自主和参与意识。这种状 况决定了中国社会的民主要求和权利愿望还没有在一定规模上形成,还不可能有公民行使 自主权利的积极行动和组织自觉。 第三,在金融危机中最先受到冲击的就是中等收入阶层。 第四,网络媒体舆论是制约中等收入阶层维稳作用的重要因素。 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不能笼统的说中等收入阶层就是社会的“稳定器” ;分析中等收 入阶层和社会稳定的关系,不能直接照搬西方学者的“稳定器”理论,而是应该结合我国 的具体国情和我国中等收入阶层的状况综合分析。 首先,政策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