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中隔成形加鼻丘黏膜划痕术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研究  汇报材料ppt课件_第1页
鼻中隔成形加鼻丘黏膜划痕术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研究  汇报材料ppt课件_第2页
鼻中隔成形加鼻丘黏膜划痕术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研究  汇报材料ppt课件_第3页
鼻中隔成形加鼻丘黏膜划痕术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研究  汇报材料ppt课件_第4页
鼻中隔成形加鼻丘黏膜划痕术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研究  汇报材料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鼻中隔成形加鼻丘黏膜划痕术 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 临床研究 宜宾市一医院耳鼻咽喉科 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是耳鼻 咽喉科的常见病、多发病, 其发病率有全球性增长的趋 势。通常认为,常年性变应 性鼻炎在伴有鼻中隔偏曲时 应该行鼻中隔矫正。 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仅行鼻 中隔矫正所获疗效往往不能令人满 意,特别是其远期疗效不佳。 对于药物治疗无效者,多年来就 有鼻丘封闭、鼻丘冷冻等治疗方法 ,后又有鼻丘微波治疗等手段。 故我们想到了在作鼻中隔 矫正的同时加作鼻丘黏膜划 痕。 经临床应用发现其疗效明 显提高,且远期疗效稳定。 该项目为宜宾市科技局2001年重 点科技计划项目, 2002年市科技 局资助项目。 l1996年启动,至2003年3月完成 。 (一)理论依据: l变应性鼻炎与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 高有关。筛前神经中含有副交感神 经纤维成分,将其切断可减少鼻腔 腺体的分泌和降低血管通透性。鼻 丘部位有筛前神经分布,切断后可 降低副交感神经反射。因此我们在 作鼻中隔矫正的同时作鼻丘黏膜划 痕。 (二)成立课题组: l主研人员:肖世强 副主任医师 耳鼻咽喉科科主任 负责课题设计、立项、人员培训、资 料汇总、分析、结论及课题成果申报。 l协研人员: 王建洪 副主任医师 负责项目推广应用 程 奇 副主任医师 负责项目推广应用 舒 波 主治医师 负责病例收集及推广应用 黎星科 主治医师 负责病例收集及推广应用 朱 江 副主任医师 负责病例收集及推广应 用 陈志刚 副主任医师 负责病例收集及推广应 用 杨 莉 副主任医师 负责病例收集及推广应 用 袁友萍 主治医师 负责病例收集及推广应用 胡春莉 住院医师 负责项目推广应用 颜光堂 住院医师 负责项目推广应用 章 凯 住院医师 负责项目推广应用 胡 珍 住院医师 负责项目推广应用 刘兰军 副主任护师 负责资料汇总 吴应超 技 师 负责临床病例收集 (三)确定观察评价指标: l常年性变应性鼻炎诊断标准 (海口标准) l疗效评定标准 l纳入标准:随机(投硬币) 纳入实验组和对照组。 (四)病例资料: l前期以投硬币方式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 和对照组;对照组完成手术20例后的患者 纳入实验组。 l病例72例,均符合常年性变应性鼻炎及鼻 中隔偏曲的诊断标准,术前均接受过不同 剂量和疗程的抗组胺药、减充血药、肥大 细胞稳定剂、皮质类固醇等药物的全身和 局部治疗,疗效不佳。 实验组52例,其中男20例,女32例, 年龄1961岁,平均29岁,病程226年 ;按诊断记分标准,20例8分,28例7分 ,4例6分。对照组20例,其中男8例,女 12例,年龄2058岁,平均30岁;其中6 例8分,12例7分,2例6分。2组均为住院 病例。 (五)手术方法: l实验组患者取端坐位,用2丁卡因加1: 1000肾上腺素浸棉片行鼻腔黏膜表面麻醉。 先行鼻中隔成形术(保留中隔软骨,有软骨 部偏曲者作细条状或楔状切除)。再用2 普鲁卡因(加适量1:1000肾上腺素)作鼻 丘处浸润麻醉,用黏膜刀于双侧鼻丘处作黏 膜“”形划痕深达骨面。对鼻腔狭小者采用 鼻内窥镜直视下行鼻丘划痕术,可确保准确 无误。 3例下鼻甲肥大呈桑椹状改变者作下 鼻甲部分切除,术后凡士林纱条填塞48h后 取出。 l对照组仅作鼻中隔成形术。 (六)研究结果: l术后48h抽出鼻腔填塞纱条后,全部患者喷嚏 、流清涕、鼻痒症状消失,鼻腔分泌物不多, 黏膜肿胀不重。两组患者术后鼻塞及需换药时 间约47d,无明显差别。未见鼻腔粘连、鼻 中隔穿孔、嗅觉减退等并发症。 l鼻中隔成形加鼻丘黏膜划痕术治疗常年性变应 性鼻炎的第1、2年有效率明显高于单纯行鼻中 隔成形术的对照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均有统计学意义。 (疗效比较表) l患者鼻腔狭小者,可在鼻内窥镜直视下行鼻丘 黏膜划痕术,以确保准确无误。 查新报告认为,本研究具有以下 新颖点: l采用划痕术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 ,取得较好疗效; l在观察方法上与仅采用传统的鼻中 隔成形术治疗的对照组进行比较, 结果显示该治疗方法优于单纯的鼻 中隔成形术。 l随访时间3个月、1年、2年,较其他 文献报道长。 根据研究资料完成论文鼻中 隔成形加鼻丘黏膜划痕术治疗常年 性变应性鼻炎,并发表于中华 耳鼻咽喉科杂志(2002年6月第3 期)。 (七)成果的创造性、先进性 本研究内容通过查新发现国内仅有 3篇相关文献报道。 l 其中1篇报道采用的是鼻中隔矫正术 ,与我们采用的鼻中隔成形术不同点 在于成形术保留了鼻中隔软骨及大部 分不偏曲的筛骨垂直板或犁骨;矫正 术则不予保留。 l第2篇报道只作鼻中隔黏膜剥离,不作 鼻中隔偏曲的成形、矫正,其纳入标 准和对鼻中隔的处理方法均与本研究 的完全不同。 l第3篇报道作鼻中隔、鼻甲联合手术, 与我们作鼻中隔、鼻丘联合手术不同 。 l该3篇报道采用的诊断、疗效评定未 按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制定的 变应性鼻炎诊断标准及疗效评定标准 实施,且未设立对照组与传统方法作 对比分析,其结论的可靠性缺乏保证 。 l变应性鼻炎的多种治疗短期疗效均较 好,但长期疗效差,易复发,故随访 观察时间越长,越能客观反映疗效的 稳定性和治疗方法的优劣。 本研究与其他临床报道相比,其创新 性、先进性为: 1、采用鼻中隔成形术加鼻丘黏膜划痕术治 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取得较好疗效; 2、对鼻腔狭小者采用鼻内窥镜直视下行鼻 丘划痕术,可确保准确无误。 3、研究方法更先进(设立对照组、诊断标 准及疗效评定标准,规范,随访时间更长)。 (八)作用意义: l经我们改进后的手术方式,手术难度不 大,成功率增高,易于推广,为常年性 变应性鼻炎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法, 免除了患者长期药物治疗的费用,提高 了生活质量。 l研究期间,直接经济效益新增2万元/年 以上。因技术的进步,医疗质量提高, 医院的竞争力增强。 l成果的进一步推广,必将带来更加良好 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九)推广应用的范围 l本术式操作难度不大,可推广 到国家二级乙等以上医院。目 前已有我院进修生将该技术带 回多家医院开展。 l记分条件: A.常年性发病,具有打喷嚏(每 次连续3个以上)、流清涕和鼻粘 膜肿胀三个主要临床表现,一年内 发病日数累计超过6个月,一日内 发病时间累计超过0.5小时; B.病程至少一年。 l记分标准: 有明确吸入物致敏原线索,有个人和/或 家族过敏性疾病史,发作期有典型的症状 和体征,各记1分,共3分。 变应原皮肤试验阳性反应,至少有一种 为()或()以上;特异性IgE 抗体检测阳性或变应原激发试验阳性,且 与皮肤试验及病史符合,各得2分,共4分 。 鼻分泌物涂片检查嗜酸粒细胞阳性和/ 或鼻粘膜刮片肥大细胞(嗜酸粒细胞)阳 性得1分。 得分68分诊断为常年性 变应性鼻炎,35分为可疑变 应性鼻炎,02分可能为非变 应性鼻炎。 症状分级和体征分级 症状分级记分标准 分级 记分 喷嚏 (一次连续 个数) 流涕 (每日擤鼻次数) 鼻堵鼻痒 1分3-9 4 偶有间断 2分10-145-9 介于两者之间 蚁行感,但可忍受 3分15 10 几乎全天用口呼吸 蚁行感,难忍 体征分级: 下鼻甲与鼻底、鼻中隔紧靠,见不 到中鼻甲,或中鼻甲黏膜息肉样变、 息肉形成,记录为3分; 下鼻甲与鼻中隔(或鼻底)紧靠, 下鼻甲与鼻底(或鼻中隔)之间尚有 小缝隙,记录为2分; 下鼻甲轻度肿胀,鼻中隔、中鼻甲 尚可见,记录为1分。 临床研究和总结资料时应设对照组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