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r0 ,f o nt h es q u a r ed e s c r i b e dt h e w u h a n b y f a n g f a n g at h e s i ss u b m i t t e df o rt h ed e g r e eo fm a s t e r c a n d i d a t e :l i uj i n g j i n g s u p e r v i s o r :v i c e - p r o f z h o ux i n m i n h u b e iu n i v e r s i t y w u h a n ,c h i n a 哪8 洲43哪7洲3舢7iiii-y 湖北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 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 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 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 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刍1 晶晶 日期:加i d 年6 月 f 7 t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并向 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 服务;学校可以允许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学位论 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开学位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 容。(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作者签名:d , i 晶晶 指导教师签名:户达k 砂 日期:7 , o lo 、6 , 7 日期:协莎夕 摘要 在某种意义上,对于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的文学来说,作家所生活的城市 或乡村是其最主要的描写、反映的对象。城市的空间、环境影响着作家的美学认 知,而这种认知又决定着作家对城市的表达方式。城市之间有很多共同之处,但 不同的城市都具有各自特有的气质。如果作家长期生活在某一特定城市之中,受 经济文化、历史传统、地理特征的影响,作品也往往表现出强烈的地域性特征。 纵观方方多年的创作历程可以看出方方的小说创作带有浓郁的地域色彩,方方笔 下的武汉“书写 ,无论是表现历史还是叙写现在,始终贯通着一种理性的内核, 具有很强的文化意义。 本论文以方方小说为研究对象,分为四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启蒙 思想的象征”,主要论述转折与希望并存的转捩时期,虽然当时武汉的主旋律是 恢复与发展经济,但是对从文革走出来的青年人的关注有着非常重要的构建意 义,方方捕捉到了这个层面。第二部分:“市民意识的承载 ,主要论述市民阶层 的崛起与市民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城市贫民在生存空间挤压之下带来的伦理失范 以及底层市民面临的生存选择困惑。第三部分:“欲望的表征”,论述了知识分 子的世俗化与女性情爱欲望的受挫。第四部分:“现代化的断裂之思”,如今的 武汉在现代化进程之中,面临着断裂之痛,更面临着如何在内心的迷茫下寻找解 决精神困惑而不得之痛。 关键词:方方;武汉;城市;启蒙;市民;欲望 a b s t r a c t i nas e n s e ,t h el i t e r a t u r ea sa na e s t h e t i ci d e o l o g y , t h ew r i t e r sl i v ei nat o w no r v i l l a g ei st h em a i nd e s c r i p t i o n ,r e f l e c t i n gt h eo b j e c t u r b a ns p a c e ,t h ee n v i r o n m e n t a f f e c t st h ew r i t e r sa e s t h e t i cp e r c e p t i o n ,w h i c ht h e nd e t e r m i n e st h ew r i t e ro f c o g n i t i v e e x p r e s s i o no ft h ec i t y h a v em u c hi nc o m m o nb e t w e e nt h ec i t i e s ,b u td i f f e r e n tc i t i e s h a v et h e i ro w nu n i q u eq u a l i t i e s i ft h ew r i t e ral o n gt i m ea m o n gt h el i v i n gi na p a r t i c u l a rc i t yb ye c o n o m i ca n dc u l t u r a l ,h i s t o r i c a lt r a d i t i o n s ,g e o g r a p h i c a lf e a t u r e so f t h ei m p a c to fw o r k so f t e ns h o ws t r o n gr e g i o n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t h r o u g h o u tt h ey e a r s o fh i sc a r e e rf a n gf a n gf a n g sn o v e l sc a nb es e e nw r i t i n gw i t has t r o n gl o c a lc o l o r , d e s c r i b e db yf a n gf a n gw u h a n ”w r i t i n g ”,w h e t h e rh i s t o r i c a lo rp e r f o r m a n c eo ft h e d e s c r i p t i o n sa r e ,a n da l w a y sl i n kw i t har a t i o n a lk e r n e l ,h a sas t r o n gc u l t u r a l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i nt h i st h e s i s ,n o v e ls q u a r eo b j e c to fs t u d y , d i s c u s s i o ni sd i v i d e di n t of o u rp a r t s , p a r ti :”as y m b o lo fe n l i g h t e n m e n t ,m a i n l yd i s c u s s e st h et r a n s i t i o na n dh o p ec o e x i s t t r a n s i t i o np e r i o d ,t h o u g hi tw a st h em a i nt h e m ei st h er e s t o r a t i o no fw u h a n ,a n d e c o n o m i cd e v e l o p m e n t ,b u ty o u n gp e o p l ef r o mt h ec u l t u r a lr e v o l u t i o no u to f c o n c e r na b o u t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m e a n i n gi sv e r yi m p o r t a n t , s i d et os i d et oc a p t u r et h i s l e v e l p a r ti i :”t h ep u b l i ca w a r e n e s so ft h eb e a r e r , ”m a i n l yd i s c u s s e st h er i s eo ft h e m i d d l ec l a s sa n dt h ef o r m a t i o no fp u b l i cc u l t u r e ,t h eu r b a np o o ri nt h el i v i n gs p a c e s q u e e z eb r o u g h tu n d e rt h ee t h i c sa n dt h eu n d e r l y i n gp u b l i cc h o i c ef a c i n gt h es u r v i v a l o fc o n f u s i o n p a r ti i i :”c h a r a c t e r i z a t i o no fd e s i r e ”,d i s c u s s e st h es e c u l a ri n t e l l e c t u a l s a n dw o m e nl o v ef r u s t r a t e dd e s i r e p a r t f r a c t u r eo fm o d e mt h i n k i n g ”,n o w w u h a ni nt h ep r o c e s so fm o d e r n i z a t i o n ,f a c et h ep a i no ff r a c t u r e ,b u ta l s of a c e u n c e r t a i n t ya b o u th o wt h eh e a r tt of i n das o l u t i o nu n d e rt h es p i r i to fc o n f u s i o na n d p a i no f n o t k e yw o r d s :f a n gf a n g ;w u h a n ;c i t y ;e n l i g h t e n m e n t ;t h ep u b l i c ;d e s i r e 目录 引言“l 一、启蒙思想的象征3 ( 一) 对个性的关注与尊重3 ( 二) 对人性的探求5 ( 三) 英雄的消解6 二、市民意识的承载9 ( 一) 市民阶层的崛起与市民文化的形成9 ( 二) 城市空间挤压之下的伦理失范1 1 ( 三) 生存选择的困境1 4 三、欲望的表征1 8 ( 一) 知识分子的世俗化1 9 ( 二) 女性情爱欲望的受挫2 2 四、现代化的断裂之思2 7 结语d o mgo i 00 000100 q80 3 3 参考文献3 4 致谢3 7 引言 引言 在中国当代文坛上,方方是颇受关注的一名武汉作家。1 9 8 1 年,方方以短篇 小说“大篷车”上赢得关注,步入文坛,至今二十多年笔耕不辍,小说创作成 绩显著。纵观国内评论界对方方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对方方不同 创作阶段作品的风格、内涵、叙述话语等进行综合分析和比较研究,论述其创作 中发生的变化;二、针对方方小说中的题材取向,将其分为市民、知识分子、情 爱婚恋、警匪恩怨、人生命运等几大创作题材,论述其小说创作的丰富性;三、 对方方小说中的底层市民写作进行诗学审视,与同时期的新写实作家池莉、刘震 云进行横向比较,发掘其在新写实意义上的独特阐释;四、从性别的角度讨论方 方的创作个性,或者把方方的写作与当代女性写作联系起来,用女性主义的观点 进行剖析,探寻其对女性文学的意义;五、对方方的知识者身份特征和知识分子 的写作立场进行研究,指出其创作的优劣得失;六、对方方小说的叙事学内涵进 行研究。 目前看到的关于方方研究的专著只有一部,即李俊国的在绝望中涅粲 方方论,由湖北人民出版社于2 0 0 0 年1 1 月出版。作者以历时性剖析方式,潜入 方方小说创作的精神世界,挖掘方方小说创作的文化艺术内涵,对方方创作主题 和叙事学内涵作了全面而精当的研究,认为“方方小说创作历经中国新时期以降 的二十年。在二十年的启蒙话语,先锋实验,市场化时代后现代语境之中, 方方写作,构成了一种特殊的方方现象:知识者写作身份的执着略守 ,在 世俗化时代,方方执着地坚守着知识者的身份特征。 在某种意义上,对于作为种审美意识形念的文学来说,作家所生活的城市 或乡村是其最主要的描写、反映的对象。城市的空间、环境影响着作家的美学认 知,而这种认知又决定着作家对城市的表达方式。城市之间有很多共同之处,但 不同的城市都具有各自特有的气质。如果作家长期生活在某一特定城市之中,受 经济文化、历史传统、地理特征的影响,作品也往往表现出强烈的地域性特征。 纵观方方多年的创作历程可以看出方方的小说创作带有浓郁的地域色彩,武汉之 于方方,并不仅仅是栖身之地和容身之所,更多的是一种精神的源泉。关注武汉 和居住于此的武汉人,历来是方方作品的核心。方方曾经说过:“掐指算来,我在 国李俊国,在绝掣中涅檠方方论,湖北:湖北人民 l ;版社,2 0 0 0 第1 页 湖北大学硕+ 学位论文 武汉这座城市已经生活五十年了。这是半个世纪的岁月,这数字甚至把我自己吓 了一跳。从我有记忆起,这座城市就在我脑子里生长。它从一个小小的角落,生 长成庞大的武汉三镇。我对它的了解也仿佛从一片树叶,逐渐到一棵树,再到整 个树林。 “最重要的一点,是我熟悉这座城市。熟悉它的风土人情、地理环境、 语言方式、生活习性以及街头巷尾。而我小说的人物总归是要在一个空间生活的。 那么就让他们在我熟悉的地盘上行走好了。这样我很方便,他们也会自如。当我 在武汉的街头行走时,我经常会在街上看到我小说中的这些人物”。圆武汉之于方 方有着特殊的意义,她既是“城的形象创造者,自身又是那个城的创造物 。 武汉这座城市为方方的小说创作提供了写作的素材,方方的写作一直以武汉 为背景,展现武汉市民的生活状态、价值观念,其小说文本显现出创作主体在社 会变迁过程中的思想以及情感状态,反映出城市中的人在现代城市化进程中的心 理特征与时代特征。武汉的城市形态、城市品格和城市化进程必然影响到这座城 市的生活方式、文化特质、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与当下平面化地反应城市不同, 无论是表现历史还是叙写现在,方方的小说始终贯通着一种理性的内核,具有很 强的文化意义。然而,在众多的研究之中,把城市书写作为一个切入点,系统地 总结其小说所体现的人与城市之间的关系,则是鲜有论述。 鉴于城市学研究已成为一门显学,批评界也掀起了城市文学研究的热潮。学 者们以本民族当代或者历史上的文学中的城市或城市文学为研究对象,探索文学 对城市的想象性表述、城市与文学的相互关系等问题,开拓文学研究的新领域。 同时,通过观照作家与城市的关系,通过作家在城市中的身份、处境及其价值观 对认识、表达城市的影响,乃至他们在市民形象、城市空间的表现中所体现出来 的道德原则、价值标准,勾勒出他们为文学中的人所建造的“文学城市”的空间 形态及在其中活动的市民的精神情感,强化了他们的现代性追求与本民族传统文 化与时代要求之间的关系,进而比较分析不同作家对于城市化、现代化的态度差 异。本篇论文试图对方方的小说进行综合梳理,从这些方面加以透析,进而阐述 其小说创作的积极意义。 方方,春天米到昙华林,北京:作家j i 版社,2 0 0 7 ,第2 7 5 页 f 川i :,第1 6 5 贞 茁赵园,北京:城与人,北京:北京人学;i ;版社,2 0 0 2 ,第1 4 页 一启蒙思想的象征 启蒙思想的象征 文革十年,由于国家政治意识形态笼罩一切,可以说一直缺乏真正意义上 的城市小说或者说具有城市意识的小说。中国的现代化城市进程直到八十年代正 式开始,七十年代未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给中国带来了无限生机,给中国城市的 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从此中国城市开始步入了城市发展的快车道。八十年代以 来,武汉城市的发展也极其迅速。 直到七十年代末,文学上的新的“启蒙运动”开始,关于城市题材的小说笼 罩在思想解放运动的光环之下。寻根文学是深入到广阔的历史文化时空中重新塑 造自我,寻找人的生存意义,先锋小说则从根本上消解了这种努力,它是在八十 年代中国的社会历史文化环境中借助西方现代文学及哲学观念对于“人进行重 新认识,反价值和反生存秩序是先锋小说的共同特点。它们从根本上否定了传统 文学中关于“人”的既有价值观念,而表现出对于人的命运的迷惘,对人的生存 价值和生存意义的怀疑。1 9 8 1 年,方方以短篇小说“大篷车 上赢得关注, 步入文坛,方方进入中国文坛的时间,j 下是新时期“伤痕文学”及“反思文学” 高扬的时代。“作为一种整体性的文学潮流,伤痕或反思文学在1 9 7 9 年 到1 9 8 1 年间,达到高潮。此后势头减弱,虽然对文革的历史记忆,长久 留存在不少作家的情感经验中,并在此后的创作中以不同方式被继续发掘 。 中国文化界、知识界对启蒙主义的普遍要求,这对刚刚进入文坛的方方的写作心 态造成了很大影响。方方以她敏锐的目光,在刚刚跨入文坛之际就勇敢地承担起 了“立人”的启蒙职责,对社会上的弱势群体予以关注,“站在较弱势、代表不 足、被遗忘或忽视的一边”,把他们搬进文学画廊。 ( 一) 对个性的关注与尊重 坚持启蒙主义立场,是人文精神的题中之意,五四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就以“立 人”为启蒙的价值预设。“立人”的目的是为了“改造国民性”,时至今同, “立人 依然是个不过时的话题。方方以她敏锐的目光,在刚刚跨入文坛之际就 勇敢地承担起了“立人 的启蒙职责,对社会上的弱势群体予以关注,把他们搬 进文学画廊。她没有仅仅停留在启蒙的界限上,而是在尊重人性的前提下进行人 洪了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北京人学:l ;版社,1 9 9 9 第2 4 9 页 张光芒,启蒙论,上海:上海二三联书店,2 0 0 2 第4 l 页 湖北人学硕寸:学位论文 性探求。启蒙关联到一个很重要的自律问题,被启蒙者如无自律的反应机制,那 么启蒙者的启蒙发出就会无济于事。影响自律反应机制的正是人性的现状,它既 有表层的东西更有深层的内容。导致人性现状如此有着多方面的因素,文化环境 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所以,方方注重文化环境对人的影响与塑造,力图在一 个城市的背景下展示人性的状态。基于对人性的尊重以及时代的因素,方方的启 蒙情怀舍去了政治意味,更多的带有西方文化中的个体主义的意味,这样是为了 激发人们去争个人的“天赋权利”,完善个人,摆脱愚昧、落后的生存状况。 8 0 年代,中国知识界、文化界有着启蒙主义的普遍要求,这对初涉文坛的 方方的写作心态不无影响。在其处女作“大篷车 上,因为上班交通紧张,汽 车公司向工厂借调了一些大卡车,作为代客车,车是敞蓬的,于是被叫作“大蓬 车 。方方觉得这个叫法很有新意也很有趣。“大篷车 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时 代的缩影,寓意着当时正处在萌动与振兴时代的武汉,许多正式的东西还来不及 出现“代用 的便纷纷上场。而这个“大蓬车 与活跃在“大篷车 里的“误 增国 公民正好体现了这个特点。方方如实正视启蒙对象的不足,以宽容之心看 到他们的优点。“屠夫 等是知识匾乏、精神空虚的一帮青年工人,虽然在单调 平凡的生活中浑浑噩噩,但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始终存在着善良、朴素和向上的 东西,自从这种闪光的人性被一位从事业余创作的青工刘晓庆发现并写入文章之 后,他们开始从自惭、反思到最终用行动去改写生命的轨迹,达到精神上的升华。 方方的这篇小说旨在疗救被历史耽误的一代人心灵的创痕,方方发掘出他们身上 潜在的精神的火花,以谅解、宽容甚至喜爱的笔触使这群级别低,收人微薄,毫 不起眼的小人物变得可爱起来,性格中c i j 耀着亮色起来。 “大篷车上没有如春风沉醉的晚上、一件小事等篇中对民粹主 义的张扬,也没有药中表现的透彻的失望悲观,她是以平和的目光看待“他 们 一批“误增国”公民。虽然当时社会的主旋律是恢复与发展经济,但是 对从文革走出来的青年人的关注有着非常重要的构建意义,可惜这个层面被许多 人忽略。方方对这些角色倾注了无限温情与关爱。与其说方方提供了一种青年的 新的行为模式,不如说是对这类青年人性的一种尊重。她的启蒙意味隐藏在人性 尊重之中。所以说,“大篷车 上并不是时代精神简单的“传声筒”。 这说明方方从写作之初就有一种直面生活的勇气,矫揉造作不是她的风格。 4 一启蒙思想的象征 这是方方首次向环境发出的不平之声,也预示着聚焦人与环境是其写作的焦点。 “大篷车”寓指的环境是广义上的,时代、文化等因素皆被纳入其中。无论结局 是灰暗作结还是明亮,方方的主旨都是让读者了解这样一种人的生存境遇。这是 方方世俗关怀的最初体现。 ( 二) 对人性的探求 如果说“大篷车上是对时代呼声认同的一个音符,那么啊,朋友 和班头儿则是另外的两个声符,所不同的是另外两篇小说中已略见矛盾与冲 突。方方步入文坛的时代,是武汉转折与希望并存的转捩、变迁时期。巨大的时 代节奏和引发生机的律动为方方的创作提供了很多的契机。方方敏锐地捕捉到了 这种契机。所以她的笔下出现了由隔膜误会到温暖理解的,由灰心失望到澄明乐 观的自觉。这种转变的过程就是矛盾与冲突得到解决的过程。 方方用她特有的“诗歌精神”暂时忽略了女知识分子丁洁与“流打鬼式 的青工之间的文化差距与心理差距,完成了一个启蒙者的被启蒙的过程,即启蒙 者的“内省 过程。“对于五四人物来说,内省较之认识是一种更为 深刻的思维形式 固,在思维形式的承传上当代与现代仍是连续的。方方说,在 她做装卸工的历程之初,曾有向工人学习的想法,“努力地融入他们之间”,但“实 际上这个过程是很痛苦的”。可想而知,生活习惯与文明习惯的差异,使得方方 最终难于融入他们之中去了解他们,方方坚持的是“能够替人物设身处地,在 写作时,“我的心在下面,是和他在一起的。 归纳起来,是“弥合知识者 与市民这两类社会人格的创作理想。 方方的装卸工生活给了她走近青年工人的机会,但是心理距离却很难消除。 所以丁洁的孤独无共鸣感尤具生活底蕴,来得真切自然。在班头儿中,“班 头儿”俨然是以作者的“代言人”自居,为了“哥们儿”的发展而竭心尽力,不 厌其烦。比“大篷车上多了一点启蒙的难度,但结局仍是令人满意的。在 进行带有启蒙意味的人性探求时,这些小说的共同点是简单而浪漫,这也是她达 观、丌朗、洒脱不羁而富于谐趣的个性的一种外在景观。方方用一种幽默感和喜 剧性对笔下的年轻人既爱亦嘲,且寓爱于嘲,旨在疗救被历史耽误了的一代青年 。於d j _ i j l l ,论方方小说的诗歌精神,芳_ 荦,1 9 8 5 年9 期 露i i 晓l 刿主编, - - 十世纪中国义学史论( 修订版) 上卷,l :海:东方 l :版中心,2 0 0 3 第1 6 6 1 6 7 页 方方,我q 小说从内心i f 发,当代作家评论,2 0 0 3 年4 期 固李俊因,枉绝望中涅巢方方论,湖北:湖北人民;f 版社,2 0 0 0 第l o 页 湖北火学硕十学位论文 的知识匮乏与精神空虚的伤痕。 这里的“伤痕 与“伤痕小说 在情感意绪上显然有别。时代因素在这里是 隐在的,不是如后者般显在且将矛头直指。在中国社会进入“苏醒的八十年代 的时候,方方对从文革中走出的年轻人的人性尊重,恰恰符合了他们的愿望、欲 求和意向。而单纯向过去了的时代发出回忆的悲声对他们价值的提升并没有切实 的效果。方方用温和、宽厚的态度对待他们,用喜剧性的幽默将他们身上尚存的 污痕荡涤掉。同时也说明了方方对现实与理想的矛盾是有着清醒的认识的。对理 想的憧憬和对现实的执著集于一身,这与方方的个人经历是分不开的,即装卸工 生活的感受。于是她试图用幽默来调节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并用丁洁的自嘲 自己进行鼓励,继续以笑者的姿态迎接生活。 ( 三) 英雄的消解 英雄是时代的强者。它不仅是社会积极倡导的先锋人物,而且在文学创作中 有重要的地位。文学应该积极地书写英雄人物,应该呼唤和弘扬高尚的英雄主义 精神,应该为社会发出英雄的最强音。纵观中西文学史,英雄及英雄主义主题一 直贯穿其中,只是不同时代的文学诠释者不同的英雄,英雄的内涵和意义指向不 断地发生变化,方方笔下的英雄形象同样值得我们瞩目。 新时期初期小说就存在着这样的一群英雄。知青英雄们以大无畏的精神、革 命者的气质来展现自己的英雄情怀,作为革命建设者的身份投身祖国的建设。这 是一篇神奇的土地和今夜有暴风雪是其代表作,这两篇小说塑造了栩栩如 生的英雄形象,如李晓燕、王志刚、裴晓云等。他们都远离家人来到荒芜的北大 荒进行开荒建设,把自己的青春和一腔热血洒在需要开拓的土地上。有直面矛盾 勇于改革的改革英雄,这些英雄大刀阔斧、励精图治,如乔厂长( 乔厂长上任 记) 、车篷宽( 开拓者) 、徐枫( 改革者) 、李向南( 新星) 等 等,在时代的风口浪尖表现出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和魄力。也有军人英雄战胜生 活困难,带着军人的崇高使命感和博大胸襟履行着军人保家卫国的使命,八十年 代这方面的作品有亚细亚瀑布、凯旋在子夜、战争与女人、最后 的堑壕等,作家既有对军人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的塑造,也表现了对军人的现 实生活和人情美。 6 一启蒙思想的象征 而方方笔下的英雄,表现出对传统主流文学的疏离,她所塑造的人物具有更 多的日常生活特征。寻找的故事最终是以凡俗人生的同常生活为审美对象, 以日常生活流程的铺排为情节结构方式,以人物内心絮叨的语言风格,显示出它 们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启蒙艺术和现代性艺术决然不同的艺术姿态。神圣意 义、重大题材、深度模式这些被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艺术家们所奉行的文艺价 值,在方方这里意义被消解。 文本里的主人公“英雄 金剑成为英雄的过程充满了戏剧化和偶然性,金剑 在拥挤的公交车上发现了一个正在作案的小偷,他本来想“闭上眼睛,装作睡眠 不足的样子 ,以免遭到小偷同伙的报复与暗算,不曾想,司机的急刹车,“他 身体本能地向前一倾,不加选择地抓住一个扶手小偷作案的手腕” ,于是, 一个本来不想成为英雄的英雄就这样诞生了。之后,金剑迅速生活在荣耀和光环 之下,厂里、局里领导的探望,报纸、电视台记者的采访与报道,诗人、作家的 光临,群众的慰问、致敬,姑娘的求爱信纷涌而来。金剑就在这样无法回头的情 况下被迫走上了英雄之路,社会也给了他这种英雄人物巨大的期待和极高的期 许,因此他得一改往日挤公车的习惯,硬着头皮去车站维持秩序,导致上班整整 迟到三十分钟,因为这三十分钟的迟到又招致了厂长的批评,认为他有负英雄之 名。为了感谢相关领导在塑造英雄的过程中起的重要作用,金剑违背自己的心愿, 违心地附和领导的意见,同意修改剧本,招来了朋友冬林的不解与嘲笑,最后所 有的朋友都离他越来越远。在英雄之路上越走越远的金剑越来越失去了自我,“他 发现,重要的发现:任何东西都完好无缺,唯独他把自己弄丢了 。按照英雄 之名生活,有条不紊的日常生活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价值观受到了极大的损伤, 英雄此时有了更过的日常生活特征。英雄的生活化、人性化,让我们看到了英雄 内在灵魂的矛盾与挣扎,英雄身上表现出对典型的疏离和向真实的回归。最后金 剑决定抛弃英雄之名,把事情讲清楚,做回真正的自己,在这里,常人的生命姿 态最终战胜了神圣的英雄。 作家通过对英雄的r 常生活与精神世界的叙述想我们展露了更为广阔、丰富 多彩的社会生活,并概括出了复杂的生活表面下蕴含的社会本质,方方在对所谓 国方方,凶案,江苏:江苏文艺i l :版社,1 9 9 5 第2 6 页 。同j 二,第2 7 页 同- l ,第3 8 页 7 8 谓的英雄 这就让他 从高高在 宣告着新 学的创作 这个意义 性格的层 二市【心意识的承载 二市民意识的承载 从1 9 8 6 年之后,作家的创作观念发生了根本变化,诚如方方自己坦言:“1 9 8 6 年对于我的文学创作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年头,用评论家的话讲,我的创作风格在 这一年里为之一变。我自己很认可这一点。 也就是从1 9 8 6 年的白梦 起,方方的创作风格逐渐稳定。方方表现出对主体和客体,对生活世界和理想世 界,对现实世界和历史世界,对内和外,对虚幻和实在,对生理和心理等问题的 交织、纠缠、含混现象的敏锐感觉,其小说文本也呈现出一种矛盾、多元、开放、 可能、不确定的表述形态。方方展开了对当代生命的多方位、多角度思考,字里 行间弥漫着对人性复杂、历史宿命、现世荒谬的理性感知,充盈着生命的智慧。 方方从生活的表层不断向生存环境的深层发掘。诗情与理想化色彩有所消灭,内 在的理性不断增强。从城市文化的角度来观照,这时期方方笔下的“武汉”书写 至少存在着市民意识的承载、欲望化叙事、现代化的断裂之思这三种主题。 ( 一) 市民阶层的崛起与市民文化的形成 八十年代以来,改革丌放深入社会的各个角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 市场经济逐步形成与建立起来,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中国开始了由传统的意识形态型社会向经济型社会的全面转变,意识形态的约束 力松动,社会环境空前宽松,人们的思想、情感、信仰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很大 的变化,各种价值观念应运而生,且各行其道,并行不悖。中国的社会转型带来 了边际失范效应,传统的价值观念土崩瓦解,整个社会由一种稳定而有序的状态, 进入无序的状态。在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机制下,这种社会转型所产生的边际失 范效应,给予了都市小说的主体市民巨大的生长空间,一个新兴的市民阶层 赫然崛起。市民阶层所形成的市民社会,本质上是一个民间社会,它是民间在城 市中所呈现出来的形态,它在价值观念上与官方意识形态、知识分子意识形态截 然不同,它以实利原则为核心,以世俗快乐为其追求的目标。对于这些个体性存 在的市民来说,“体制外”是其共同的特性,他们在八十年代中期出现以后,其 数量便急剧上升,并在九十年代成为城市社会构成的主体,中国城市社会的构成 也由此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因此,市民社会的崛起改变了城市的对象性的地位, 。方方,j 梦,江苏:江苏义岂j | ;版社,1 9 9 5 第l 页 9 涡和经济漩涡的中心,九十年代整个中国的文学生态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偏离政治意识中心,把关注的重心下移到城市市民身上,这种转变的趋势正好契 l o 二市k 意识的承载 合了湖北文学一贯的特质,由此促成了湖北文学的崛起。 而在湖北作家群中,方方和池莉是最受关注的两位,虽然同样以对城市市民 生活的描绘而闻名于文坛,同被誉为“新写实小说 的代表人物,而实质上,方 方与池莉有着本质上的差别。池莉对现世尤其是当下的市民生活,报以一种平和 温馨,不无赞许的认可态度,池莉小说一贯缺乏一种精神关怀和人文关怀。城市 市民作为一个庞大而芜杂的社会阶层,内蕴着极为丰富的人性风景与文化内涵, 但是作家的道义而不应当是仅仅停留在对市民生存状态做平面的铺陈,而是应当 升华到文化的高度,展示真实而深刻的人性。在提供现时态都市人性的丰富与深 入程度上,方方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方方则以近于残酷的真实描写,穿越了生 存的表象,展现了当下城市中各色的人性风景。 市民这一城市阶层在方方笔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在方方笔下,市民阶 层有着纷繁复杂的生存形态。方方以触目惊心的笔墨实录了城市市民粗俗的生活 方式,拒绝了对城市市民的生存状态做平面的铺陈,更注重对生命隐秘层次的真 实发掘,对底层民间社会的生境况、生存本相的探究。 ( 二) 城市空间挤压之下的伦理失范 方方将笔触聚焦于九十年代后的武汉,用平民化的视角去打量这个城市的世 态人情。方方从不以一个评论家的眼光和旁观的态度来写作,而是采用平民的价 值观、人生观,完全站在普通市民的立场,塑造了何汉晴、粞、丁如虎、陆建桥 等普通市民形象。文学史上以普通市民为描写对象的作品也有很多,但其中对普 通人的刻画只是为了陪衬英雄人物,是一种叙写手段,作家对普通市民的生存状 况与情感心理的续写流于简单化和表面化,这种出发点,自然是无法凸现当代人 在大的环境下的生存处境和真实心态。而在方方的写作中,以平民的视角如实描 写现实大潮中城市人的心理变动与情感纠葛,尤其在反映普通人从家庭到社会的 真实生活状况上,以零距离的接触方式使得故事更加真实可感。 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看做是一种空间性的存在,其间都寓含着对空间的 言说,文学更加如此,因此对文学的考察也应该包含空间的维度,遗憾的是以往 对文学的考查往往着眼于时间而忽视了空间的维度。方方的写作一直都以武汉为 背景,展现当代环境下武汉市民的生活状态和价值观念,因此研究方方作品的空 湖北人学硕十学位论文 问特征( 具体说是地域特征) 不仅可以挖掘当代城市的世态人情,具有很强的文 化意义。 现代城市生活以异质性为主要特征,光鲜陆离之下充斥着形形色色的矛盾, 在形形色色的感官冲击下,现世的享乐因素纷至沓来,人的物欲膨胀,利己主义 的盛行影响着城市生活或的方方面面。而在物质资源分配上的贫乏和不均更是造 成了生存状态的紧张。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完全被遮蔽在对物质的渴求之下。在城 市发展中,传统的乡村格局模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新型的隔绝而立的高楼大 厦,在这些冰冷的建筑物之下是人们为追逐生存空间的逐渐冰冷的面孔,传统的 乡村生活模式在步履匆匆的利益追逐中荡然无存,导致精神家园的丧失和人性的 严重扭曲,生存困境及其造成的焦虑与不安全感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伴随物。 因此,在当前复杂的社会转型时期,传统的伦理价值观念日益受到冲击,这 一点尤其在城市生活中表现得更加突出。在物质的冲击下,伦理道德遭到了粗暴 的践踏,处处呈现出现代城市空间中伦理失范后的混乱局面。如前文所述,武汉 文化向来以市民文化见长,庞大的市民群体的存在让这种状况更加暴露无疑,方 方就是抓住了当今城市的运行脉搏,通过对日常生活世界的重构,表现了传统伦 理在异质性的城市空间中同益流失或变质之后,带来的边际失范效应。 方方在普通市民文本取材上一个明显的特点是以家庭为纽带,叙写在城市空 间的挤压之下,血缘人性和伦理姻亲的冷漠和残酷,尤以注重描述“亲情人性的 撕咬搏斗 ,颠覆了以往家庭成员之间的温情面纱,取而代之的是一幅幅震撼人 心的生存图景。中国传统的伦理血缘关系具有超稳定性,而在城市化进程之下, 却遭到了历史性的颠覆。 城市中存在着许多特殊的、反常的人物,在他们身上,人类的个性与特征以 极其多样的面貌展现出来,形式之多样,程度之深刻,都是无以复加的。这些个 性与特征在其它的环境下或是不明显或根本不会存在,而在城市中它们都被城市 这一独特的环境加以放大,呈现出极其夸张的形态。在他们身上,人性的各个方 面都趋于极端化,人性的复杂性、深刻性呈现的程度都是其它状态下难以想象的, “城市把人性中过度的善与恶都展示出来。 因此,在对人性复杂性的认识上, 城市为文学提供了一个远比乡村深刻的对象,使文学在人性的探索上能够达到其 函蒋述卓、:i 二斌,城市与文学关系初探,广东社会科学,2 0 0 1 年第l 期 1 2 二市l 屯意识的承载 所可能达到的高度。 经过城市空间放大之后的复杂人性,从方方的落日中可见一斑。生活空 间的狭小逼仄,不仅挤压人的肉体,反映出物质生活的窘迫,同样也挤压人的精 神,造成人性的畸变。落f t 在十二平米的有限空间罩,却生活着丁家四代人, 在丁老太含辛茹苦将一家人养育大之后,却由于生存空间的狭小而成为儿孙的眼 中钉。这里空间的意义已经不仅仅是居住空间,更是一种自我保护的状态,于是, 亲人之间的感情荡然无存,丁老太成为众矢之的,一场触目惊心的家庭悲剧就此 展开。丁如虎兄弟以及孙子孙媳等对丁老太的念度,每一细微的心理变化,都使 人性中的非理性方面得以充分体现,反映了武汉在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普通市民 家庭在伦理道德方面的阴暗之处。方方意在让我们重新审视普通市民的现实人 生,关注人性与道德,当生存的权利得不到保障时,为保障正常生活秩序而制定 的伦理法则就退居二线。在物质匮乏的环境下,人的尊严、亲情、伦理、人性受 到极大的挑战与破坏,为生的艰难发出阵阵喟叹。在粗劣的市民物质生存空间里, 他者的存活,就是对自己的生存挤压。为了自己更好的生活,利己主义就在这时 候占据了上风。对于丁如虎兄弟以及孙子孙媳来说,基于个体强烈的生存欲望, 以及对优质生存环境的追求,导致了丁老太的死亡。 黑洞人的基本生存意识出发,展现了姐弟血缘亲情是如何演变为恶性生 存争斗的过程。陆建桥与姐姐从小失去了父母,两个人相依为命,姐姐含辛茹苦 地将他拉扯大,姐姐在他的生命中担当者非常重要的角色。何等重要的亲情血缘 关系,在陆建桥因为拆迁失去自己住房的那一刻开始发生质变。陆建桥无奈之下 住进了唯一的亲人姐姐家里,两个家庭四口人陡然挤进了这样一个狭小的生存空 间内,使姐姐家原本安定的生活因为陆建桥一家的“侵入 而被打破,也就意味 着姐姐家原本就不大的生存空间将变得更加狭小。于是,在极为现实的物质状态 中,姐弟间原有的亲情蜕变为现实生存的“嫌弃 。因为,无论是姐姐,还是弟 弟,同在一座屋檐下的生活,客观上都成为了“他者的障碍与嫌弃对象。为了 自己更好的生活,利己主义就必然会抬头,而这种利己主义的本质正是人类在遵 循个体化原理的前提下,满足自己欲望的方式。接下来就有了姐媳、姐弟之间尖 锐的争吵与矛盾,最后甚至是姐弟交仇。现实生活的压力和亲情伦理的崩溃让陆 建桥感到的是“没完没了的“下坠 。在黑洞中,那种亲情问最激烈的交 湖北人学硕l :学位论文 锋,使我们看到了道德和伦理的悄悄滑落。方方用“无事”的悲剧探察个人生存 的质地,把家庭日常生活中因生存空间而造成姐弟交恶的生存图景处理的触目惊 心,而带给人以精神上的震撼,更让人感到一种令灵魂振颤的旷世冷漠与悲凉。 在中北路空无一人中,方方以当下“武重”居民区工人们的生活情形为 背景,通过“中北路”和“武重 居民区等符号性建筑进行地域文化式的观照, 书写了在国家的改革和市场经济冲击下,由茫然不知所措、徘徊、无奈、失望、 悲观到怨恨、消极沉沦但仍保持正直善良的心路历程。像郑富仁、刘春梅、金刚 这样的厂下岗职工,他们的命运就是成百上千下岗职工的样本与缩影,作家实际 上是将他们作为武重居民文化的活标本来进行塑造的。 反映出这个时期的习惯于计划经济体制“平均主义 、“大锅饭”的武汉,面 对社会变革工人下岗、又在一定时间内无法实现“基本生活 ,在此局促逼狭的 情形下,人们的目光不由得投向其他目标是自然的了。况且市场经济体制的特性 利益的驱使导致人们对物质、利润的追求不择手段,造成了社会价值判断的 紊乱与道德失衡。于是,造成这样一种局面:刘春梅骂郑富仁脑子里灌了水,“苕 货 一个,金刚也坚决反对将“包 还给失主。 一个能表达时代精神的作家不但能够深刻洞察对人类存在境遇,还能够把故 事从趣味推向存在,不但能由当下现实体验而发现人类生活的不完美和缺陷,并 把读者带进反思和升华的艺术氛围中去。如果以此来衡量,方方成功地为我们营 造了这样一种艺术氛围。 ( 三) 生存选择的困境 武汉的城市化,很大程度上是吸收外来人口,同时将来人口本土化的过程。 因为外来人口的来自周边乡民,有着大体相同的语言、心理和文化,所以武汉不 同于其他的移民城市,有着很强的凝聚力和地区特色。汉口有的是繁华与喧闹的 码头,缺少的是肃穆与宁静的思索空间;多了些天下熙攘、利来利往的铜臭气息, 缺乏浪漫、高雅、空灵、悠然的贵族气质。这个地域特色,建立在汉口的商业城 市特点和城市人口的心理认同上,可以概括为两个字:一个是“商 ,一个是“民”, 既有着进取、开放、勇敢的精神,又有着一些市井气和很强的人情因素。这和重 视规则、秩序、效率、公平的现代工业文明有着明显差异。严酷的城市环境,不 可能滋,e 崇高的城市文明。 1 4 二市氏意识的承载 风景是方方的成名作,在这部作品中,方方将笔触深入到武汉底层市民 的生存图景与心灵状态。底层市民的生存状态历来是当代作家目光聚焦的重心之 所在,因为城市以及民间的丰富深厚和多元的文化蕴含,提供了一个深广的文化 阐释空间。 风景的开头引用法国作家波特莱尔的话: 在浩漫的生存布景后面,在深渊最黑暗的所在,我清楚地看见那些奇异 世界。 方方以一种“生物学家 “遗传学家”的眼光,采取零度情感的写作状态, 真实而准确地展示“河南棚子 一家十一口人粗劣的生存环境以及恶俗的人情人 性。一家人生活在十三平方米的小屋,屋外是每七分钟就有一辆火车驶过的京广 铁路,嘈杂声和呼啸而过的风让人震耳欲聋。一家之主父亲是个码头工人,一生 就两大爱好:喝酒和打老婆,最大的爱好是生儿育女。母亲有几分姿色,却风骚 地当着二十岁的大哥与别的男人调情,哪怕被丈夫发现后一顿痛打也屡次不改。 家里的孩子在这种低劣的环境中争斗、成长,耳濡目染,大部分继承了父母的劣 根性,男孩除了二哥之外都像父亲一样粗俗低贱,女孩却都如母亲一样做作和风 骚。兄弟姐妹之间没有手足情,取而代之的是打骂、争吵、算计和伤害。仇恨、 怨毒的气息充斥着十三平方米的小屋。 方方从死者小八子的角度讲述故事,使作品中的生存景观看上去更添冷漠和 残酷,方方在超越人生原态的理性思索中展现都市贫民的生存景观、文化心理和 边缘人性。风景对底层人物生存状态的还原具有令人震撼的探索精神,作品 叙写集中于对生存景象的刻画,展现了他们最基本的生存诉求。 父亲是底层市民的老派人物代表,严酷的生存环境给这种人物的生存心态打 下了双重烙印,一方面是个性的强悍,比如武汉码头文化带来的“抖狠”习性。 码头工人的素质从整体上而言都很低,在残酷的生存竞争中,打架和骂人是最为 可靠的生存手段,父亲作为“河南棚子 的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跨海航线中小企业航运物流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报告
- 垂起平台者2025年短视频营销策略解析报告
- 2026届江苏省句容市华阳片区八年级物理第一学期期末综合测试试题含解析
- 2026届韶关市重点中学八年级物理第一学期期末预测试题含解析
- 湖南师大附中2026届物理八上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含解析
- 江苏省苏州区学校七校联考2026届八年级物理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6届湖南省湘潭市物理八上期末达标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江西省上饶上饶县联考2026届八年级物理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模拟试题含解析
- 邯郸市重点中学2026届物理八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达标检测试题含解析
- 防化降温服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应急响应第一人考试试题及答案
- 投放仪器合同协议书范本
- 国内外光伏发电研究现状
- 赌博退款协议书范本
- LKJ2000监控装置故障处理分析行车安全与设备68课件
- 弘扬光荣传统中密切内部关系
- 二甲护理条款解读
- 新2024年-北京市房屋租赁合同自行成交版
- 3D打印混凝土表面增强技术-全面剖析
-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计划(含进度表)
- 算力中心建设的技术要求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