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丹阳历史文化遗迹与文学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丹阳历史文化遗迹与文学研究 丹阳历史文化遗迹与文学研究 中文提要 6 0 0 0 年的文明史为丹阳积淀了厚重的历史文化与文学遗产,然而一直以来对丹 阳历史文化与文学的研究十分冷清。本文从相关文献资料出发,结合实地考察,对丹 阳主要的历史文化遗迹和重要的丹阳籍文人及其作品作了研究。 引言中对丹阳的历史文化与文学进行概述,分析了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意 义。 正文分为上、下两编,共六章。上编为“丹阳历史文化遗迹”,其中包括四章, 第一章考察丹阳齐梁石刻,从南朝文化、艺术的特征入手,解读齐梁石刻的文化内涵; 搜寻有关齐梁石刻的诗文作品,阐释文学作品的内在意蕴。第二章考察丹阳延陵季子 古迹,从史学、文学的角度阐释季子其人;广泛搜集文人墨客留下的相关诗词作品, 从主题分析的角度挖掘作品的内涵。第三章考察丹阳练湖,通过对练湖小史、和练湖 有关的文学作品,尤其是浪淘沙词的分析,阐释练湖的原本功用、四季景色、湖 滨百姓的民俗习惯。第四章考察曲阿古桥,以麦溪桥、望仙桥为例,根据民间传说、 诗文作品,揭示古桥积淀的文化内涵,诠释为丹阳百姓所推崇的道德理念。 下篇为“丹阳籍文人举要研究 ,共有两章。第五章以宋代“爱国学生运动领袖 陈东为研究对象,结合两宋之交的时代特点和文学发展特点,分析其诗词文的思想内 容和艺术特点。第六章以清代丹阳贺氏作家为研究对象,着重论述贺裳和贺双卿。分 析贺裳的词学思想,并从其词学理论和时代影响的角度分析贺裳词的特点。从地方文 献和家族文化传承的角度考证贺双卿的真实存在,分析双卿词的创作内容和艺术特 色。 结论中根据对丹阳历史文化和文学的整体把握,总结出丹阳文化与文学的特征, 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历史文化遗迹陈东贺双卿贺裳董永 作者:马晓妮 指导老师:赵杏根教授 a s t u d yo nd a ny a n gh i s t o r i c a la n dc u l t u r a lr e l i c sa n dl i t e r a t u r e a b s t r a e t a s t u d yo nd a ny a n g h i s t o r i c a la n dc u l t u r a lr e l i c sa n d l i t e r a t ur e a b s t r a c t 6 0 0 0y e a r so fc u l t i v a t i o nh a sa c c u m u l a t e da n db r e da b u n d a n th i s t o r i c a la n dc u l t u r a l h e r i t a g e sa n dl i t e r a t u r e ,w h i l er e s e a r c h e so nt h eh i s t o r y , c u l t u r ea n dl i t e r a t u r eo fd a ny a n g s e e m st ob ei n s u f f i c i e n t t 1 1 i sp a p e r , s t a r t i n gf r o mt h er e l e v a n td o c u m e n t sa n df i r s t - h a n d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s ,c o n d u c t sa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s t u d yo nd a ny a n g sm a j o rh i s t o r i c a lr e l i c s , i n f l u e n t i a ll i t e r a t o r sa n dt h e i rw o r k s n ei n t r o d u c t i o no ft h i sp a p e rs u m m a r i z e st h eh i s t o r i c a lc u l t u r ea n dl i t e r a t u r eo fd a n y a n g ,a n da n a l y s e st h ep r e s e n ts t u d ys i t u a t i o na n d t h e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 t h i ss t u d y t h eb o d yi sc o m p o s e do ft w op a r t sf o rat o t a lo fs i xc h a p t e r s t h ef i r s th a l fp a r ti s ”h i s t o r i c a la n dc u l t u r a lr e l i c so fd a ny a n g ,”i n c l u d i n gf o u rc h a p t e r s c h a p t e rii sa n i n s p e c t i o no fs t o n es c u l p t u r e si nq ia n dl i a n gd y n a s t i e s 1 1 1 i sc h a p t e ri n t e r p r e t st h e c u l t u r a lc o n n o t a t i o n so fs t o n es c u l p t t i r e si nq ia n dl i a n gd y n a s t i e sf r o mt h ea s p e c to f c u l t u r ea n da r t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i nt h et i m e ,a n de x p l a i n st h ei n h e r e n ti m p l i c a t i o no fl i t e r a t u r e w o r k sf r o mp o e t r ya b o u ts t o n es c u l p t u r e si nq ia n dl i a n gd y n a s t i e s c h a p t e ri i i sa n i n s p e c t i o no f j iz ih i s t o r i c a ls i t e si nt h et o w no fy a nl i n g i ti n t r o d u c e st h ep o e tj iz if r o m t h ea s p e c to fh i s t o r i o g r a p h ya n dl i t e r a t u r e ,a n db yc o l l e c t i n gr e l e v a n tp o e t r ye x p l o r e st h e c o n n o t a t i o n so ft h ew o r k sf r o mt h ea s p e c to ft h e m ea n a l y s i s c h a p t e ri i ii sa ni n s p e c t i o no f l i a n h ul a k e i te x p l a i n st h eo r i g i n a lf u n c t i o na n ds h o w st h eb e a u t i f u ls c e n e r ya n dl o c a l c u s t o m so ft h el a k eb ya n a l y z i n gi t sh i s t o r ya n dr e l e v a n tl i t e r a r yw o r k s ,p a r t i c u l a r l yt h e p o e t r y “l a n gt a os h a c h a p t e ri vi sa ni n s p e c t i o no ft h eq ue a n c i e n tb r i d g e s t a k i n g m a ix ib r i d g ea n dw a n gx i a nb r i d g ew h i c ha r er i c hi nc u l t u r ea se x a m p l e s ,i ta n n o t a t e s t h em o r a le t h i c st h a tp e o p l eo fd a ny a n gv a l u e t h es e c o n dh a l fp a r ti s j as t u d yo nd a ny a n ga n c i e n tl i t e r a t o r s ”i n c l u d i n gt w o c h a p t e r s c h a p t e rv s t u d i e sc h e nd o n g ,t h el e a d e ro fs t u d e n t s p a t r i o t i ca n dd e m o c r a t i c m o v e m e n ti ns o n gd y n a s t y i tm a n i f e s t sc h e nd o n g sc l e a ra r t i s t i c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a n d as t u d y0 1 1d a n y a n gh i s t o r i c a la n dc u l t u r a lr e l i c sa n dl i t e r a t u r e a b s t r a c t i d e a si nh i sp o e t r y c h a p t e rv im a i n l ys t u d i e sh es h a n ga n dh es h a u n g q i n i ta n a l y s e s h es h a n g sa r t i s t i c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a n di d e a sf r o mt h ea s p e c to fh i sp o e t i ct h e o r i e sa n d i n f l u e n c e s i tt r i e st op r o v eh es h a u n g q i n sr e a le x i s t e n c ei nd a ny a n g ,a n da n a l y s e s s h a u n g q i n sp o e t r yc o n t e n t sa n da r t i s t i c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t h ec o n c l u s i o no ft h ep a p e ri sas u m m a r yo fd a ny a n gc u l t u r a la n dl i t e r a r y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a n da na n a l y s i so fr e a s o n sf o rt h ef o r m a t i o nb a s e do nat o t a l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o f d a ny a n g sh i s t o r ya n dc u l t u r e k e yw o r d s :h i s t o r i c a la n dc u l t u r a lr e l i c s ,c h e nd o n g ,h cs h u a n g q i n ,h es h a n g , d o n gy o n g m w r i t t e nb y :m ax i a o n i s u p e r v i s e db y :p r o f e s s o rz h a ox i n g g e n 苏州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及使用授权声明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 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 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含为获得苏州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证书而使用过的材 料。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 担本声明的法律责任。 研究生签名:肆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期: 苏州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图书馆、清华大学论文合作部、中国 社科院文献信息情报中心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 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 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 包括刊登) 论 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 包括刊登) 授权苏州大学学位办办理。 研究生签名: 曼堂世 日期: 导师签名:逸日期: 丹阳历史文化遗迹与文学研究 引言 引言 丹阳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江南古城,丹阳王家山、凤凰山遗址的发掘表明,距今6 0 0 0 年以前,丹阳就有人类在此活动,聚居开发,繁衍生息。丹阳境内名胜古迹众多,古 有云阳八景、延陵八景、练湖二十四景等,同时还有遗存的南朝齐梁帝王陵共十二座, 三国吴帝王陵一座。作为江南水乡,丹阳水秀山明,历代文人墨客游览之后挥毫题咏, 情韵流长的诗文、赋序、碑记、歌谣记录了这座江南古城的文化底蕴和旖旎风光。丹 阳也是人文荟萃之地,吴季札择延陵地而隐居,南北朝萧道成、萧衍分别为齐梁两朝 之主,延及子孙数代。丹阳包咸以皇师之贵著称于史,韦昭以才华横溢名闻儒林,陈 东、葛麟被誉为“爱国志士 ,明朝贺邦泰以廉正自持著称于世,清代贺裳、贺双卿 更是以诗词名垂千古。 丹阳从地理上看是典型的江南地区,但又是北方的近邻;从文化上看本属吴文化 的区域,但历史上北方文化数次南下,本地文化与之激荡碰撞,进而交融成独具风采 的丹阳文化。“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种文化的独特性影响着生于斯长于斯的丹阳邑 人,也决定着丹阳历史文化遗迹的具体表象。 一、丹阳历史文化与文学的研究现状与本课题的实际意义 丹阳虽然历史悠久,底蕴丰厚,文化独特。但研究者对丹阳文化与文学的地域研 究却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近年来,在旅游业迅猛发展的大潮之下,丹阳市政府意识 到了丹阳地方历史文化所能展现的无穷魅力,所蕴涵的丰富旅游资源,因而做了一系 列的研究,最突出的成果就是丹阳市旅游局和东南大学历时两年多共同编撰完成的丹 阳第一部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2 0 0 6 年- - - - 2 0 2 0 年) 。在这一研究成果中,有对丹 阳旅游文化资源的挖掘,但侧重于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是从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 角度提出的构思与遐想。目前,从文化和文学的角度来解读丹阳诸多历史文化遗迹的 论著极少,只有三联书店1 9 9 4 年出版发行的古邑史踪一书,此书以对丹阳文物 古迹和风土人情的概貌介绍为主,内容丰富但浮光掠影缺乏研究的深度。目前将丹阳 历史遗迹和地方文学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研究的更是一个空白。因为缺乏关注缺少研 丹阳历史文化遗迹与文学研究 引言 究,丹阳犹如一位“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大家闺秀,人们普遍对地处长江三角洲,位 于沪宁线上的古城丹阳了解不多,对它深远的历史文化更是知之甚少。 历史是民族的昨天。当人们穿行于历史文化遗迹之时,遗迹能激起人们的历史记 忆,引发对人生的感怀与思考;当人们翻阅文人志士留下的诗词文论时,文字能缩短 时空的距离,让人们去感受创作者的快乐、忧伤亦或愤懑,对丹阳历史文化和文学进 行研究,其意义何其深远。再者在旅游业迅猛发展的今天,文化在旅游中的地位越来 越重要,甚至成为了地方旅游的灵魂和支柱,决定着当地旅游业的兴衰成败,只有从 文学与文化的意义上对丹阳旅游进行深入的挖掘,才能帮助人们从更深层次上认识丹 阳的旅游资源,才能更合理更有效地挖掘、开发、保护丹阳旅游资源。 实物遗存是丹阳历史文化有形的一部分,和实物遗存相关的文学、丹阳籍文人的 作品也是丹阳历史文化的重要方面。本论文对丹阳的历史遗存和文学进行整体观照, 挖掘丹阳历史文化遗迹背后的文学意义和文化意义,突出艺术特征、文化内涵;举例 考察陈东,贺裳,贺双卿等丹阳籍文人的生平,解读其文学创作。进而挖掘丹阳文化 与文学的总体特征,并将其外显,使之物化,同时分析导致丹阳历史文化与文学特征 的原因。 二、本文两个概念的界定 1 、丹阳历史文化 本文所指的丹阳,在江苏省南部,沪宁铁路和京杭运河斜贯中部,面积1 0 1 6 平 方公里,现辖1 3 个乡镇。本文所指的历史文化,主要侧重于物质文化,如山川湖泊、 名胜古迹等,而较少涉及非物质文化领域。根据丹阳历史文化遗迹现在的实际状况和 这些资源与文化文学的关系来考证挖掘,当然本文所论的历史文化遗迹,仅仅是取目 前丹阳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作研究,具体集中在齐梁石刻、延陵季子古迹、丹阳练湖、 曲阿古桥这样几个方面。 2 、文学 本文所指的文学,主要包括如下内容:与历史文化遗迹相关的历史史料、神话传 说、历史事件、山水诗词以及楹联、碑刻等文学资源及其与社会、自然等的关系;丹 阳籍文人和文学作品,作家所处的环境,即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必须指出的是,所 谓人文环境,乃是历史的范畴,蕴含了历史内容;相关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形 2 丹阳历史文化遗迹与文学研究引言 式以及创作、传播和接收的过程等等。 三、研究方法 根据本课题所涉研究资料和本人研究条件的实际情况,本文收集资料,主要通过 以下两个途径: l 、书本材料的挖掘: 言之有据是论文的基本要素。本课题主要从元至顺镇江志、清光绪丹阳县 志等地方志,少阳集贺双卿集等丹阳籍文人的相关著作,以及李太白全集 渭南文集等与丹阳有关的文人著作,江苏竹枝词集丹阳古今等有关于丹阳 的图书文献中查找相关资料。 2 、实地考察 文献的记载是有限的更是静止的。例如,丹阳南朝陵墓及石刻,在地方志的记载 中只是条目式的简介,不具体也不丰富,而且随着时代的变迁,地方志中的记载已无 法反映陵墓及石刻现今的具体表象。因此对于丹阳历史文化遗迹这一类活的材料。必 须通过“田野作业”实地考察,来获取第一手真实可信的资料。实地考察,还包 括对丹阳口耳相传的民间文学和民间语言,如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俗语等的访 问纪录。 进而将通过以上两种方法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与归纳。结合时代,从文化、文 学的角度,加以分析研究。 丹阳历史文化遗迹与文学研究第一章齐梁石刻 上篇丹阳历史文化遗迹研究 第一章齐梁石刻 丹阳是南朝齐梁两代帝王的故里,据南齐书卷一高帝纪记载:齐太祖高皇 帝萧道成“其先本居东海兰陵县中都乡中都里,晋元康元年,分东海郡为兰陵郡,中 朝丧乱,皇高祖淮阴令整字公齐,过江居晋陵武进县之东城里,寓居江左者,皆侨置 本土,加以南名,于是为南兰陵人也。川对照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南兰陵郡“故 城在江苏武进西北九十里。2 也就是今天丹阳的胡桥、荆林、访仙一带。梁代的开国 皇帝萧衍是齐太祖萧道成的族侄,据梁书卷一武帝纪上记载:萧衍“与齐( 南 齐萧氏) 同承淮阴令整 为“南兰陵中都里人”。3 “树高千丈,落叶归根。”这也许 是丹阳境内齐梁帝陵较多的原因,南朝齐梁帝陵南起陵口镇,萧梁河口,向北一直延 至胡桥乡的经山,全长2 0 多公里,约8 0 平方公里的地域,共有帝陵l l 处。除了梁 朝末年的梁元帝萧绎、梁敬帝萧方智因战乱迁都江陵,死后葬于湖北荆州外,所有齐 梁两代皇帝都建陵安葬于丹阳。综观丹阳南朝诸陵,都讲求空间环境,都呈现恢宏的 气度,陵区南端一衣带水,北端是岗阜绵延数百里不绝的龙脉。而每一处陵墓都是背 依冈峦,面临平野,在山冈的坡面上凿石成坑营造墓室,再起坟封土。据此可以推知, 南朝帝王对陵墓地风水的重视,按当时流行的相墓风水之说,修陵就是要建筑万世之 宅供帝王死后永久居住,并护佑后代能够富贵发达。 第一节南朝齐梁石刻的文化解渎 齐梁帝陵前都设置有带翼石兽,有角的置于帝陵前,分为独角与双角,独角的称 麒麟,双角的天禄,它们象征着帝王的权势和威严。无角的则置于王侯墓前,称辟邪, 是祛邪秽除不祥的意思。除此,南朝建陵石刻前还有方形石础、神道石柱和龟趺各一 对。在发掘清理南朝修安陵和南朝佚名陵时,还出土了砖刻壁画竹林七贤、羽人戏龙 二十五史 :上海吉籍出版社,上海古籍书店出版,页1 9 1 i 2 臧励苏等: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 ,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 9 3 1 年版,页6 0 2 3 二十五史 ;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古籍书店出版,页2 0 2 1 4 丹阳历史文化遗迹与文学研究第一章齐梁石刻 口口 寸0 一、石兽的图腾意蕴 一座好的雕塑凝聚着一个时代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特征。丹阳齐梁帝陵石雕( 天禄、 麒麟) ,在写实的基础上强化了对艺术本体的表现,突出个性,揭示形象中最本质的 特点。石雕天禄、麒麟的造型采用多形体组合,类似传统图腾,极富神秘色彩它 们“头似虎,耳似豹,角似羚,蟒身凤翅,四肢如狮,臀背似龟”。 在我国民间象征物中,虎豹乃威猛之象。在中国官文化中是权力和神圣的象征, 因此武将的营幕称为“虎帐 、“虎幄”,发兵符节称为“虎符 、“虎节”。民间常用虎 的形象驱鬼辟邪。这有两种思维方式:一为用猛,如门上画虎,门环用虎头的形象等; 一为伏猛,如虎枕,虎鞋,虎子,五毒衣等,使鬼邪见威猛如虎者也伏于人,而不敢 害人。1 顾禄清嘉录卷五云:端午期间,“编钱为虎头形,系d , j l 胸前,以示服猛, 谓之老虎头。又d , t l 系赤色裙祸,亦彩绣为虎形,谓之老虎肚兜。刀2 狮子作为祥瑞之物,民间信仰认为,国泰民安则狮子至,同时,狮子作为百兽之 王,象征权势和威严。 乌龟作为祥瑞之物,在古代是长寿和不死的象征,并能导引咽气,史记龟策 列传载云:“南方老人用龟支床足,行二十余岁,老人死,移床,龟尚不死。龟能 行气导引”。3 抱朴子载:“城阳郄俭少时行猎,坠空冢中,饥饿,见冢中先有大 龟,数数回转,所向无常,张口吞气,或倪或仰。俭亦素闻龟能导引,乃试随龟所为, 遂不复饥”。 风是百鸟之王也是祥瑞之物,汉代许慎说文解字说:凤凰“出于东方君子之 国,翱翔四海之外,过昆仑,饮砥柱,濯羽弱水,莫( 暮) 宿风( 丹) 穴,见则天下 大安宁。 5 可见风的出现预示着天下太平。而山海经图赞上则说凤凰有五种像 字纹路:“首文日德,翼文曰顺,背文日义,腹文日信,膺文日仁。 6 更可见凤是高 尚美德的化身和象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风比喻有圣德之人,史记日者列传 1 参见赵杏根:实用中国民俗学,东南大学出版社,2 0 0 5 年,页7 6 2 【清】顾禄:清嘉录。江苏古籍出版社,1 9 9 9 年页l l o 。 3i 西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2 0 0 5 年,页2 4 4 4 4f 东晋】葛洪:抱朴子,四库全书荟要第八卷。天津吉籍出版社,1 9 9 9 年,页8 。 5 【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书店出版社1 9 8 9 ,七部下 6 【晋】郭璞:足本山海经图赞 ,古典文学出版社,1 9 5 8 ,第3 2 页 丹阳历史文化遗迹与文学研究第一章齐梁石刻 载:“凤凰不与燕雀为群 1 ,人们惯以凤来指杰出人物,例如,三国时庞统,就被时 人称为“凤雏”。后来,“男龙女凤”,龙就只能用来拟优秀男子,而风也就一般用来 拟优秀女子了。2 齐梁石雕天禄、麒麟作为多形体图腾文化的融合,寓意吉祥,长生和威严。石雕 躯体修长矫健,姿态优美,它们有的翘首仰天,挺胸撑足,有的迈步信游,有的似腾 跃行空,有的似长啸怒吼。给人至高无上的威严,雄劲挺拔的美感和神游天宇的快感, 令我们现代人站在它面前也觉得震慑。 二、神道柱透露出的宗教色彩 神道柱作为帝陵前主要石刻置品,又称华表。通常的华表,柱身浑圆挺拔,而南 朝建陵前的神道石柱,整体造型非常奇巧。梁文帝萧顺之陵前的神道柱共分四段:顶 部为大圆盖上托石兽( 辟邪) 一尊;柱身上部嵌有矩形横额坊,相对而立,所刻文字为 正反书的镜面对称状;立柱上端为束竹纹,绳辫纹,下端有2 4 条和2 8 条剔刻的凹凸 直线槽围成的方柱,底部为螭形浮雕圆座和方形石础。造型上的方圆组合,纹饰上的 繁简曲直对比,避免了单调,显得简洁明快,体现中国艺术表现里的变化与统一法则。 这与以后周身雕满云纹、龙纹的华表相比,虽不及其华丽、富贵,但却显得十分清俊 肃穆。齐梁帝陵前的神道柱包含着深刻的寓意: l 、神道石柱象征着对老庄和玄学的崇尚。从下昂首观其圆顶盖,它和天空浑为 一体,圆顶似有苍穹之寓意。基础为螭座加水纹雕刻的方础,意指大地、水源。螭为 无角之蛟龙,能吞洪吐水。整个柱身下端剔刻的直上直下的瓦楞状凹凸纹,使人感到 水气从大地上升腾,直至天穹。庄子说:“通天下一气耳”,神道石柱寓含着“天圆地 方”和“天人合一”之意。 2 、神道石柱的造型和纹饰渗入了佛教文化。主要体现在圆盖上的莲花图案、卷 心莲叶花纹和莲草纹上,佛教中有莲花座、莲花台,佛教中的不少菩萨,他们没有母 亲,是从莲花中生出来的。莲花图案是佛教的象征,意为纯洁、圣洁。神道柱的装饰 尚且如此,可见佛教文化在南朝齐梁时的巨大影响和渗透。 三、印模砖画传达出上层阶级的精神追求 在齐梁陵石刻中,最有艺术价值的巨幅模印砖画是竹林七贤,竹林七贤模 1 【西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2 0 0 5 年,页2 4 3 8 2 参见赵杏根:实用中国民俗学) ,东南大学出版社,2 0 0 5 年,页7 8 - - 7 9 6 丹阳历史文化遗迹与文学研究 第一章齐粱石刻 印砖画以魏晋时期现实人物为题材,描绘当时玄学清谈派名流嵇康、阮籍、山涛、王 戎、向秀、刘伶、阮咸七人。作为“七贤”的核心人物嵇康,属于超迈豁达,轻时傲 世的一类。晋书载其“游山泽,观鱼鸟,心甚乐之 “弹琴吟诗,自足于怀”1 , 画面上的他,手抚琴,目微闭,神情随乐曲已入“无我 之境。阮籍、阮咸是叔侄, 晋书载阮籍“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 且“嗜酒能啸 ,他的“啸闻数 万步”“韵响寥亮“有如凤音2 ,画面上描绘阮籍以指嘬口吹啸的特定动作,使人 仿佛听到了悠悠啸声从画面中飘逸而来。阮成则“贞素寡欲 “妙解音律,善弹琵琶 3 ,所以,画家以他手弹琵琶为之造型,很是贴切。山涛、刘伶则是任情放达的士子, 晋书述山涛“饮酒八斗方醉,刘伶自言:“天生刘伶,以酒为名 ,整日里“饮 酒御肉”,甚至“脱衣裸形 5 ,他们饮酒行乐,纵情越礼的生活场面,也在画面中有 所流露。王戎在“七贤”中“官至司徒”位高而贪财且吝啬,世说新语说他“既 贵且富,区宅童牧,膏田水碓之属,洛下无比”“每与夫人烛下散筹算计”6 这样一个 钱欲迷,画家选用了一件小道具钱箱置于肘下。向秀在画面中抚膝闭目,聆听静 思,据世说新语载:他“于旧注外为解义妙析,奇致大畅玄风 7 可见其对解析 庄子极有心得。画家着力从其安然静致的神情来刻画他丰富活跃的内心世界。竹 林七贤的共同特点是热衷于清谈和玄学,沉湎于酒乐,行为放荡不羁。据南史齐 本纪废帝东昏侯中记载:当时因火灾而重建的玉寿殿中,“作飞仙帐,四面绣绮, 窗间尽画神仙。又作七贤,皆以美女侍侧 。8 由此可见,“七贤,的画像是当时宫 廷壁画中的典型人物,同类型的作品也在墓葬中出现,向我们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 当时的统治阶层,生前死后均希望有“竹林七贤这样一批高士,围绕在自己的身边 清谈时政,饮酒奏乐,共享极乐生活。上层阶级的此种精神生活追求与魏晋时代特征 不无关系。魏晋时期,八王之乱后,晋室东渡,苟安于江南一隅,北方后秦虎视眈眈, 政权内部明争暗斗,子弑父、兄杀弟的残酷斗争成了这个时期的常事。王公贵族皆感 朝不保夕,乃及时行乐,当时社会:修身养性者有之,清谈玄学者有之,炼丹求仙者 i 唐1 房玄龄等撰:i 晋书,吉林人民出版社,1 9 9 5 年,页8 0 3 。 2 i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吉林人民出版社,1 9 9 5 年页7 9 6 。 3 f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 ,吉林人民出版社,1 9 9 5 年,页7 9 8 4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吉林人民出版社,1 9 9 5 年,页7 1 3 。 5 【唐1 房玄龄等撰:晋书,吉林人民出版社,1 9 9 5 年,页8 0 7 6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延边人民出版社,页2 8 9 7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延边人民出版社,页1 3 4 。 o 1 - - 十五史) :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古籍书店出版,页2 6 8 8 7 丹阳历史文化遗迹与文学研究 第一章齐梁石刻 有之,狂歌滥饮者有之。因此,帝王们期望在死后仍与贤士们共享逍遥放纵的生活也 就不难理解了。可以说,竹林七贤砖画不仅是帝王贵族思想意识、精神追求的反映, 也是他们现实生活的写照。 四、南朝齐梁石刻产生的文化背景 南朝齐梁帝陵前的石刻、神道柱和陵墓中出土的竹林七贤砖画的规划置放、构思 设计之所以表现出如上的思想内涵、艺术特色,这和南朝独特的时代文化背景是分不 开的。 l 、南朝时代思想特征 晋恭帝元熙二年( 公元4 2 0 年) ,东晋北府兵将领刘裕废恭帝自立,国号宋,史 称刘宋,从此中国的南方进入南朝时期,中原以百万计的人口开始涌向南方,中国的 经济文化中心随之南移,为南方这片原本的蛮夷之地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技术。而南 朝时期的文化又是一种包容式的文化,统治者对待不同观点采用尊重、兼容的方式, 取其所长,为我所用。 ( 1 ) 儒学与玄学从排斥到兼容 在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 行学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成“天神感应 的封建儒学,占有绝对的思 想统治地位。可东汉末年,诸侯称雄,战乱频繁,导致儒学式微,而当时一些“名士 们为避免杀身之祸,佯装清高,不守礼法,终日饮酒佯狂。他们崇尚老、庄学说, 长于清谈,形成了以道家唯心主义理论来解释儒家经典易为中心的思想流派 玄学。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就是玄学清谈派的代表人物。 对于玄学的出现,儒学卫道之士曾大大斥责:“君子立行,应依礼而动,虽隐显 殊途,未有不傍礼教者也。若乃放达不羁,以肆纵为贵者,非但动违礼法,亦道之所 弃也。1 但无论怎样斥责,历经连年丧乱,儒学江河日下之势与玄学日益盛行之风形 成了鲜明的对比。刘宋王朝建立后,刘裕下诏办学,“设玄、儒、文、史四科,各置 学士十人”。可见,此时玄学与儒学已是地位相当。梁时,梁武帝号称“洞达儒玄 , 把玄学思想羼入儒学经典,顺应时代的发展,实现了儒玄结合。 ( 2 ) “三教同源”使佛教中国化 1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 列传第二六江统。吉林人民出版社,1 9 9 5 年,页9 1 0 8 丹阳历史文化遗迹与文学研究第一章齐梁石刻 佛教在东汉时期从印度传入中国。东汉末年,社会动荡,百姓流离失所,为官者 也朝不保夕,人们乞求脱离苦海,而佛教中的“十二因缘因果轮回 恰巧契合了 人们寄希望于来世的要求,佛教便有了继续传播的立足点。时至南朝,由于君主的笃 信,士大夫的信仰,寺院广修,佛事频繁,形成了彬彬大盛的局面,并且佛教信仰的 阶层由士大夫贵族广泛推及到社会各个阶层。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东汉末年,张角兄弟创太平道,后发展成黄巾军, 失败后转入天师道,奉老子道德经为道教经典。东晋时期道教有了很大发展,好 多豪门世族都信奉天师道。茅山道士葛洪,发展了道家学说:“欲求仙者当以忠孝、 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但求方术,皆不得长生也 “人欲地仙,当立三百善, 欲天仙,立千二百善 ,把儒家修身养性与道家修炼成仙合为一体。 梁武帝进一步发展佛教思想,把孔子、老子、释迦牟尼合称“三圣 ,将其均视 为“如来弟子 ,提出“三教同源”说。以此为标志,儒道佛三家同时并存,相互激 荡,容汇互用构成这时代的思想信仰主流。 2 、南朝文学艺术的特征 具有时代特征的南朝文学艺术,突出地反映了对美、对精致的追求。这一时期出 现了文艺理论评论的专著,刘勰的文心雕龙系统总结了齐梁汉文学发展概况,把 文艺批评引向了一个新阶段,钟嵘所撰诗品,对自汉至梁的部分诗作进行评述, 这两部论著是我国古代文艺批评史上的不朽之作,不仅本身的文字是美的,更是从美 学特征的角度来审视文学,探索“美的文学作品的特质。南朝的文学作品也追求美 的创造,文学不再被看作政教的工具,而注重表现作者心灵的感受和向往,于是从文 学题材上看,出现了表现自然美的山水诗、表现女性美的宫体诗。从文学形式上看在 南齐永明年间,沈约提出“四声八病 说,产生了“永明体 ,这种努力,虽带来一 些弊端,但初衷是为追求声调音律的和谐整齐之美。南朝文学还普遍追求修辞的华美, 追求文字的精雕细琢,从曹丕、曹植开始,藻饰、骈偶、用典成为惯常使用的手段, 以后就愈来愈甚。在艺术领域,齐梁时期的著名画家谢赫完成了古画品录的专著, 提出了绘画的要旨“六法论”。这其实就是在探求绘画之美的若干规定性,推动我国 传统绘画艺术向美的更高境界发展。 1 【东晋】葛洪:抱朴子 ,四库全书荟要第八卷,天津古籍出版社,1 9 9 9 年,页l o 9 丹阳历史文化遗迹与文学研究第一章齐梁石刻 由此可见,南朝时代思想中儒、道、佛的合流,文学艺术中对美、对精致的追求 都深刻的影响着齐梁帝陵建筑的构思、设计。 第二节相关诗文研究 齐梁故里气韵生动的石雕圣兽曾吸引了众多文人寻访游历,石雕前,他们感慨万 千,追古抚今,为后人留下了不朽的诗篇。在这些诗篇中,由于诗人所处的不同时代, 所经历的不同人生,所立足的不同身份,因而传达出不同的思考,表现出不同的诗歌 内蕴。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游经丹阳时,写下了丹阳道中有感一诗“数 百年来王气消,难将往事问渔樵。花芳秦地皆芜没,山借扬州更寂寥。荒棣暗鸡催月 晓,空场老雉挟春骄。豪华只有诸陵在,往往黄金出市朝。州世事沧桑,往事如烟。 诗人看到的齐梁诸陵,蔓草缠杂,荒凉一片,空旷的原野上,只有雄伟的石兽蹲伏在 此,守护着主人。作为一名政治家,诗人更是以“前车之鉴,后事之师”的批判眼光, 敏锐的总结历史兴衰的经验。六朝金粉,曾是何等的豪华与富贵,以至于数百年后仍 有“黄金出市朝 ,可登上王位的南朝君主们无一例外的追求享乐,他们或信道佞佛, 或荒淫奢侈。君主的不作为,使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越来越尖锐;宫廷的奢侈、享乐, 给人们带来的是沉重的负担,内外部矛盾的加剧,必然引起政权的更迭。果然在历经 宋齐梁陈四代短暂的统治之后,偏安一隅,摇摇欲坠的南朝政权彻底灭亡,“豪华只 有诸陵在”曾经的繁华烟消云散。 宋乾道六年( 公元1 1 7 0 年) ,爱国诗人陆游自家乡赴四川上任途中,曾在丹阳驻 足三日,在他的名篇入蜀记中有如下文字“( 乾道六年六月十五日) 过陵口,见 大石兽偃仆道旁,已残缺,盖南朝陵墓。齐明帝时,王敬则反,至陵口,恸哭而过, 是也。余顷尝至宋文帝陵,道路犹极广,石柱承露盘及麒麟、辟邪之类皆在。柱上刻 太祖文皇帝之神道八字。又至梁文帝陵。文帝,武帝父也。亦有二辟邪尚存。其 一为藤蔓所缠,若絷缚者。然陵已不可识矣。其旁有皇业寺。盖史所谓皇基寺也。疑 避唐讳所改。二陵皆在丹阳,距县三十余里。郡士蒋元龙子云谓予日:。毛达可作守 时,有卖黄金石榴来禽者,疑其盗,捕得之,果发梁陵所得。十六日,过夹冈,有 1 清 徐锡麟等修纂:光绪丹阳县志,光绪十一年刊本,卷三十四艺文) l o 。 丹阳历史文化遗迹与文学研究 第一章齐梁石刻 二石人,植立冈上,俗谓之石翁、石媪,其实亦古陵墓前物。1 陆游逗留丹阳,没 有拜谒声名远播的江南名胜“季子庙,没有游览“天下五湖”之一的丹阳湖,而是 来到南朝陵墓,寻访遗迹,并且详细的记录下所见所闻,“一切景语皆情语 ,陆游在 景的选择和表达上是倾注了自己的感受和思考的。南朝统治的是半壁江山,南宋王朝 也始终是偏安隅,曾经繁盛的南朝灭亡了,积贫积弱又始终处于外族铁骑威胁下的 南宋王朝,未来的命运会是怎样? 齐梁陵墓前的陆游一定在思索。历史的相似触发着 这位爱国史学家的历史敏感,追昔抚今思考当前的国家政治。 清光绪丹阳县志载录了清初文人虞攀桂的修陵石辟邪歌“寿阳兵起台城 空,南梁王气萧然终。舍身佞佛竟饿死,修陵片石啼酸风。曲阿之北东城路,云是当 年梁帝墓。辟邪倚侧卧荒原,残碑断碣知何处? 忆昔坐镇南雍州,萧郎豪气侵诸侯。 左抱湖湘右巴蜀,江南传檄戈争投。时事迁移变城廊,烽烟满地惊河洛。青丝白马城 下来,落日荒凉瓦宫阁。一声荷荷佛无灵,蔓草寒烟委岩壑。翁仲无烟对夕阳,金凫 玉碗同萧索。摩挲此石心无聊,台缠藓蚀风飘萧。同泰浮屠竟何有,江陵图籍烟尘消。 尔金倒卧空山曲,月冷霜凄影踯躅。何人麦饭哭南朝,寒食年年芳草绿。 2 修陵是梁 代开国皇帝萧衍的陵墓,这首咏古诗铺叙了梁武帝转战南北建梁灭齐的万般豪气,批 评了他皈依佛门舍身佞佛的举动,“一声荷荷佛无灵 更是讽刺了梁武帝四入佛门, 舍身事佛,何其虔诚却不得好果报的结局。在诗中,诗人对佛教这种外来文化,是批 判和排斥的。其实,平心而论,在南朝作为非主流文化的佛教,在某种程度上为世人 提供了精神寄托,也为本土文化注入了多元的色彩。但诗人却将梁武帝的悲剧完全归 结为佞佛,这种反对佛教,批判外来文化的意识流露,和他所处的清初社会不无关系, 在清初,明代遗民面对满族文化,恐惧万分、轻视无比,反对外来文化成为了他们的 本能反应,这种心态正是汉族文人期望恢复汉文化,延续华夏文明的真实反映。诗中 有语“何人麦饭哭南朝,寒食年年芳草绿 ,我相信,时隔近千年,已无人再会为南 朝而哭泣,但南朝定都建康( 今南京) ,明朝政权也建立在南京,两个朝代的政治中 心是同一的,他们骄奢亡国的经历也是相似的。可以推知,诗人是借哭南朝而隐微的 总结历史经验,悲戚明朝政权的灭亡。 清同治九年乡贡镇江府丹阳人吉正常也曾寻访石兽的踪迹,写下建陵石兽歌 1 陆游:渭南文集,钦定四库全书荟要,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 0 0 5 年,卷四三 2 清 徐锡麟等修纂:光绪丹阳县志光绪十一年刊本,卷三十四艺文 丹阳历史文化遗迹与文学研究第一章齐梁石刻 “曲阿之北东城东,陵前翁仲碧苔封。石麒石麟卧龙畔,两兽蹲距气象雄。摩挲梁代 之神道,缅想萧家帝业隆。帝幸兰陵谒建陵,紫云上复光熊熊。陵旁枯泉现灵异,香 洁之水流不穷。忽有青虫食陵树,忽有大蛇斗隧中。隧口辟邪忽起舞,时维梁代中大 同。武帝若识辟邪意,何必身舍梵王宫。越今千载成陈迹,苍烟青藓编残丛。金牛已 绝石兽稀,诗句我忆陆龟蒙。柘坡居士过陵口,误将肺石入诗筒。云壑殿撰留截句, 析疑赖我乡贤公。建陵石兽高二丈,疑有鬼斧兼神工。我来建陵寻石兽,春风澹荡雨 蒙蒙”。1 诗中“石麒石麟卧龙畔,两兽蹲距气象雄。川建陵石兽高二丈,疑有鬼斧兼 神工。等句极真切的描绘了陵墓前石刻的雄伟气象和鬼斧神工的雕刻艺术。诗中还 叙述了梁武帝萧衍于大同十年( 5 4 4 年) 谒建陵的史事和当时枯泉流水、青虫食树、 蛇斗隧中、辟邪起舞等带着神奇色彩的传说,在诗人看来,传说中神奇的反常现象未 尝不是一种对国家兴亡的预示,只可惜一心佞佛的梁武帝不以为然,仍旧执迷不悟。 “武帝若识辟邪意,何必身舍梵王宫”一句清晰的传达出诗人对梁武帝不理国事、舍 身佞佛举动的批评。兴亡是历史的,历史前行的车轮永远不会因为一个王朝的衰亡而 停止,“越今千载成陈迹,苍烟青藓编残丛”的齐梁石刻不仅是石刻艺术的瑰宝,更 是历史警醒的明镜。 1 丹用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辑:历史文化,内部发行,1 9 8 4 年版,页1 3 2 1 2 丹阳历史文化遗迹与文学研究第二章延陵季子古迹 第二章延陵季子古迹 坐落在丹阳市西南十数公里的延陵镇,因“延陵季子而蜚声中外。据史记吴 太伯世家记载:“季札封于延陵,故号日延陵季子。州延陵,春秋吴邑,“故城在今 江苏省武进县西北七十里”,当在今丹阳东南边缘一带。唐元和郡县志卷二十五江 南道一润州延陵有证:“晋太康二年( 公元2 8 1 年) ,分曲阿( 今丹阳市) 之延陵 乡置延陵县,盖因季子以立名也。”距古延陵县治九里的九里村原有气势恢宏的季子 庙,是为奉祀季子所立,附近春秋孔碑、沸井腾泉、长河横汉均为古延陵著名历史遗 迹。如今延陵季子庙、季子墓碑、沸井、季河桥等延陵季子遗迹仍然保留于此。 第一节季子其人 季札,春秋时期吴王寿梦第四子,因封邑名号“延陵季子 。季札礼让、诚信、 睿智,世称“至德第三人 。南北朝宋武帝刘裕写有赞季子像诗“惟王延陵,全 义让国。见礼知政,闻乐知德,观风审音,挂剑酬心。怀哉高风,无古无今。 2 从刘 裕的诗歌中,我们可以感知到季札之所以为人敬重,名垂青史,就因为他全义让国的 礼让、挂剑酬心的诚信和观风审音的睿智。季子一生中的三件大事,为其赢得了贤者, 德者,智者的美誉。季子遗风,不仅影响了春秋战国的整个时代,也影响了秦汉以后 的古代社会,更影响到当代中国。 季札让国一事,见于史记吴太伯世家3 ,季札不顾父王的遗愿,兄弟的苦 心和吴人的拥戴,先后三让王位,抛弃家室财产,躬耕于鲜为人知的边区僻地。历代 王朝中,为王位而明争暗斗,导致君臣失义、骨肉相残的事太多太多,季札尚义轻利 的崇高美德令人赞叹,季子祠上“以传国先及胞兄,有托而逃,携手荆蛮采药饵。为 世家远绵血食,见机之哲,追踪玉马遁延陵。川的楹联正是季子高风亮节的最好注脚。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曾在延州来季子赞中赞日:“泰伯之 德,钟于先生。弃国如遗,委蜕而行,坐阅春秋,凡五之二。古之真人,有化无 1 西汉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2 0 0 5 年,页1 2 2 5 2 清 徐锡麟等修纂:光绪丹阳县志,光绪十一年刊本,卷之首宸翰 3 西汉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2 0 0 5 年。页1 2 2 4 4 裴国昌主编:中国楹联大辞典,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 9 91 年 丹阳历史文化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安保考试题及答案
- 抉择考试题及答案
- 中级财务会计学(湖南工学院)知到智慧树答案
- 妊娠期高血压知识考核试题(含答案)
- 中外文学经典导读知到智慧树答案
- 成人住院患者跌倒风险评估及预防考核试题和答案
- 中药知识二模拟试题及答案
- 药品经营企业计算机系统培训考试试题(附答案)
- 中学化学教学设计(山西师范大学)知到智慧树答案
- 2025年度蔬菜种植与农产品电商平台会员积分体系合同
- 《小肠的结构与功能》课件
- 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培训
- 高中生德育教育主题班会
- 婚介服务协议书范本
- 2025届高考作文备考之主题素材:家国情怀
- 蜜雪冰城加盟合同(2025年版)
- 消毒供应质量控制指标(2024年版)
- ACS合并消化道出血治疗策略
- 数字化转型视角下H公司订单管理优化策略研究
- 精益管理看板
- 汽车产品初期流动管理计划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