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氏县历史悠久.doc_第1页
尉氏县历史悠久.doc_第2页
尉氏县历史悠久.doc_第3页
尉氏县历史悠久.doc_第4页
尉氏县历史悠久.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尉氏县历史悠久,春秋时为郑国别狱,为狱官郑大夫尉氏采食之邑,故名尉氏,沿袭至今。历经分并废置,隶属关系多变。秦始皇三年(前219年)置县,隶属关系多变。东晋为控制流民难渡,在南方侨置与北方同名的州、郡、县,安帝隆安元年(307年),改棠邑县(今江苏省六合县)为秦郡,将所属棠邑县改置尉氏县,至隋文帝开皇四年(584年),废侨置尉氏县。唐武德二年(619年),于尉氏置尉州;武德四年(621年),改尉州为洧州;贞观元年(627年)废洧州,尉氏县属河南道汴州陈留郡。后晋尉氏属开封府;北宋属京畿路开封府;金袭宋制,尉氏属南京(汴梁)路开封府;元属汴梁路总督府;明归河南布政司开封府;民国初尉氏属河南省都督府豫东道;1928年,省下设行政区,尉氏属陈留行政专员公署所辖;1952年撤消陈留专区并入郑州专区,尉氏为郑州专区所辖;1958年9月,通许县并入尉氏县,至1962年2月析出;1983年9月1日,开封专区撤消,尉氏县划归开封市至今。2009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157亿元,增长12.8%,其中一产增加值31.2亿元,增长4.1%,二产增加值90亿元,增长13.6%,三产增加值35.7亿元,增长16.7%;一般预算收入3.42亿元,增长4.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6.37亿元,增长20.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56亿元,增长19.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42元,增长13.3%;全社会用电量5.19亿千瓦时,增长15.3%,居全市县区之首;金融机构各类存贷款余额分别为50.83亿元、33.04亿元,分别增长16%、29%,其中新增贷款为9.6亿元,占全市五县新增贷款总额的70%。尉氏县域经济总量和总体实力明显提升,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水资源尉氏县城位于秦岭东西向构造体系的东端和新华夏华系第二沉降带之华北拗陷复合部位,特定的地理位置、地质构造和地质条件,为开采地下水资源创造了条件。由于地表水及浅层水遭受污染,近年来供水水源主要是开采中深层水和深层水。农作物品种尉氏县是全国小麦商品粮和优质棉双重基地县。全县耕地面积131.89万亩,常年种植小麦90万亩,棉花30万亩,花生27万亩,玉米26万亩,瓜果、蔬菜43万亩。常年粮食总产46万吨,平均单产380.16公斤。矿产资源尉氏县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洧川、三石、肖庄、邢庄四个区域,全县煤炭总储量为10亿吨。洧川煤矿区:属国家两权项目,地下煤炭储备为6亿吨,煤层厚度约为6米,此区块煤层埋深为1300-2000米,大部分可作为煤炭后备资源,此区块隆起抬升的地块大约40平方公里,可采储量应在2亿吨以上。三石煤矿区:该矿区面积为35平方公里。涵盖岗李、大营两个乡,其中岗李乡有西肖庄、窝沈、占庄、韩佐、老庄师、水寨高、聂家、打车周、祥府张、冉家、杨集等11个村,物探勘查结束后,在原项目区内西南方向又申报了30平方公里,远景储量为3亿吨。肖庄土矿区:该矿区属企业投资项目,该矿区面积为31.2平方公里,共上了8台钻机,初步推断储量为1亿吨。邢庄拐扬煤炭矿区:该矿区以邢庄乡拐扬村为中心约35平方公里,物探勘查已于2006年4月份结束。地热水:地壳内岩石和流体中能被人类社会经济合理开出来的热量,共分为蒸气型、热水型、地压型、干热岩型和岩浆型。目前我县地热水分布在县委院内、人民医院、棉麻工贸公司、三星花园、新新时代广场温泉等,主要是工作、生活、商业用水,井深平均在800-1200米,水温约在30-50度。2009年,我县支柱产业逐步复苏。把产业振兴作为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主引擎,深入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推进支柱产业优化升级、规模膨胀、做大做强。新成立4家中小企业投融资担保公司,促进银企有效对接,全年为企业担保贷款1.3亿元。受金融危机和税收政策调整冲击最大的金属材料产业实现全面复苏,全年完成产值68亿元,实现利税6.6亿元。机械制造、棉纺、橡胶化工等主导产业企业开工率保持在95%以上,基本恢复历史最好水平。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59.6亿元,增长16.9%。尉氏县地处豫东平原,北距黄河54公里,开封46公里,西北距省会郑州80公里,西南距许昌75公里。全境东西长43公里,南北宽41公里,总面积1300多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8万公顷。 尉氏县西依京广铁路、北靠陇海铁路,地方小铁路横贯东西,离新郑机场50多公里,220(开封-许昌)公路和102(郑州-周口)公路两条省道自县城西区交叉而过,省级干道四通八达。南日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地方公路直下乡村,纵横交织。尉氏县地处豫东平原,是全国小麦商品粮和优质棉双重基地县。全县耕地面积131.89万亩,常年种植小麦90万亩,棉花30万亩,花生27万亩,玉米26万亩,瓜果、蔬菜43万亩。常年粮食总产46万吨,平均单产380.16公斤。 2009年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全年完成农业增加值31.24亿元,增长4.1%,农民人均纯收入5111元,增长7.4%。加大水利工程建设力度,夺取了抗旱救灾的决定性胜利,粮食生产连续6年实现增产。大力发展集约化养殖,畜牧产业化进程加快,总投资3.9亿元的河南雏鹰集团种猪养殖基地开工建设。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5个示范村基础设施全面加强,66个整治村实现环境整洁。各项惠农政策落实到位,发放各类惠农补贴1.23亿元。高标准完成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改造中低产田1万亩。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整村推进任务圆满完成。 目前,我县特色农作物已实现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种植,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如张市镇的万亩优质大桃生产基地;庄头、水坡的10万亩优质无籽西瓜生产基地;庄头乡1万亩韭菜生产基地和千亩供港蔬菜生产基地;永兴万亩优质辣椒生产基地,带动当地农民人均收入1500元以上。尉氏县“普九”巩固提高工作顺利通过省级验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效明显,得到了国家教育部和省、市领导的高度评价。普通高中教育成绩显著,高考成绩连续15年位居开封市五县之首。职业教育结构日趋合理,专业设置更加齐全,办学效益显著提高,毕业安置率达98%。社会力量办学蓬勃发展,民开中学、新世纪中学、博文双语小学等一批民办学校的规模不断扩大,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校声望日益彰显。 目前,尉氏县共有各级各类公办学校428所,其中普通高中1所,职业学校1所,初中43所,小学369所,县直幼儿园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成人中等专业技术学校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7所。全县共有公办教师8092人,在校中小学生113418人。 尉氏县共有民办学校(园)74所,其中幼儿园57所,普通中学7所,中等职业学校2所,小学8所。在校生总计17021人,其中幼儿园5853人,小学3260人,初中4442人,普通高中1747人,中等职业学校1719人。尉氏县拥有医疗卫生机构21个,其中县级综合医院3家(县人民医院、县第二、第三人民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疾病控制中心各一所、乡镇卫生院15个,全县设开放性病床1411张,拥有万元以上大型设备140余台(件),卫生技术人员1990人,其中正高级职称48人,此外还有县、乡行政村卫生所523个,个体开业者594家,已基本满足了县群众的就医需求。 2009年,尉氏县进一步健全公共卫生体系,积极开展甲流感、手足口病等传染性疾病防控诊治工作,大力开展“白内障无障碍县”创建活动,加快发展农村卫生事业,进一步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覆盖面。尉氏县县城位于开封市南45公里处,是开封市跨世纪总体规划的次中心城镇。近年来,县城的规划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县城建设管理进入科学化、法制化轨道,县城的建设发生了质的飞跃。 尉氏县委、县政府坚持以拉大城市框架、发展建设城区为重点,提出“城建立县”战略,强力推进县城规划建设,修建了南北向主干道纺织路、建设路、滨河路、花园路、东西向主干道福星大道、人民路、文化西路、尉州大道,形成县城“四纵四横”的城市道路框架,以及铁道北街、城北路、机校路、一中东路等次要道路,硬化道路46条47.3公里,使建成区道路硬化率达到94.3;铺设供水管道46.2公里,新增排水管道26公里,完善了供、排水配套设施;对东湖、南湖进行了一期工程改造,建设新世纪广场,县城景观建设得到长足发展;体育中心的建设,使县城功能得到进一步完善;县城绿化覆盖面积达到194公顷(不包括城东生态绿地),公共绿地12.6公顷,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1.42,人均公共绿地3.01平方米。经过近几年的建设,目前,县城建成区面积从1994年的4.5平方公里扩展到15.3平方公里,县城人口从2.4万人增加到13万人,县城框架拉大到26平方公里,县城综合环境得到提高,县城功能得到优化,县城的承载力、吸引力和辐射力得到增强。 各乡镇不断加大投入,完善设施,改善环境,初步形成了城乡联动、统筹发展的新格局。加强了城乡规划、环境卫生、交通秩序的管理,城乡面貌进一步改观。推进人口、产业及农村生产要素向小城镇集中,城镇化进程全面加快。2009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157亿元,增长12.8%;一般预算收入3.42亿元,增长4.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6.37亿元,增长20.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56亿元,增长19.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176元,增长11.7%;金融机构各类存贷款余额分别为50.83亿元、33.04亿元,分别增长16%、29%,其中新增贷款为9.6亿元,占全市五县新增贷款总额的70%;全社会用电量首次突破5亿千瓦时,居全市县区之首。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事业也得到全面进步。2009年,全县大力开展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大力开展承接产业转移大招商活动,招商机制更健全,招商思路更灵活,招商实效更突出,全年引进各类资金36.9亿元,实际利用外资603万美元,对外贸易出口总额562万美元,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2个,向上级申报各类项目53个。固定资产投资50万元以上的各类重点建设项目280个,完成投资50亿元。重点项目建设进度全面加快。中原皓月突破推进,福甬针织紧张施工,金久龙橡胶科技园、5万吨生物柴油、华地肥业等项目进展顺利。2009年尉氏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强力实施职教攻坚计划,成功创建全省职业教育强县。科技事业稳步发展,顺利通过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考核。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新建乡镇综合文化站4个。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县电影公司、电影院事转企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组建任务圆满完成。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甲流感、手足口病和艾滋病等传染性疾病得到有效防控,新农合覆盖面进一步提高,参合率达96.2%。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全省乡镇农民体育健身试点工程落户我县。人口计生工作扎实开展,被评为全省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示范单位。生态环境日益改善,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河南省林业生态建设示范县,全国绿化模范县顺利通过验收。民生措施得到全面落实。大力促进就业再就业,劳务输出和创业扶持力度加大。及时救助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家庭困难人员,大幅提高城市低保、农村低保、农村五保集中供养标准,积极开展生产救灾,困难及特殊群体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平安尉氏建设得到全面加强。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及时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妥善处置各类突发事件,扎实开展“质量和安全年”活动,深入巩固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成果,大力整治烟花爆竹、城乡建筑、危险化工等重点领域和行业安全隐患,在危机之年各类矛盾增多的形势下保持了社会和谐稳定。太平兴国寺塔 太平兴国寺塔,又名东关塔,位于县城东关太平兴国寺内,建于宋初,历代累遭兵燹寺废而塔存。塔体为八层六棱重檐楼阁式砖塔,塔阶作盘旋式,现地表以上通高三十米,直径七米零六,塔内外均嵌有佛龛和图案、假门、假窗等造型,腰檐互饰斗拱均仿木结构,外观庄严淳厚,为我县重要古建筑。 明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重修上三层,(塔顶刻有碑记)。兴国寺塔于二零零六年六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紫铜钟紫铜钟,又名宋铜钟,原挂县城东关太平兴国寺内,与太平兴国寺塔同为该寺重要设施和组成部分。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岁次已亥十一月二十八日铸,咸平三年四月十七日悬挂。铜钟身高五尺五寸,围一丈一尺,厚二寸五分,八齿。形式浑厚,工艺精良。刘青霞故居 “刘青霞故居”是为纪念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刘青霞女士而保留。 故居原为尉氏县大地主“刘半县”庄园的一部分,位于尉氏县城正中央,跨东西两条大街是有名的“师古堂”大院。昔日大院十分雄伟,一排三座插花走兽大门,门前出平台,台前是存放轿车、拴马的广场,全师古堂约有房三百余间,占地约19亩,这里是“刘半县”家族中最集中最好的建筑群。刘青霞故居于二OO六年六月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洧川城隍庙 洧川位于尉氏县西南五十华里,金代称宋楼镇,兴定二年(公元1218年)置县。城隍为城市保护之神,城隍庙即城隍办公审理阴间诉讼并接受香火之地也,洧川城隍庙位于洧川镇城中心路北,据洧川县志载:该庙建于明初,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重修,在明嘉靖和清顺治年间又曾多次重修。庙内原有大殿五间,拜殿五间,东西廊房各二十五间,戏楼一座,寝殿六间,大门三间,大门外有明弘治年间石狮一对,整个城隍庙占地约15亩,解放前为洧川县旧政府所在地,已将原东西廊房改建为东西排房。解放后,洧川县人民政府设在这里。尉、洧合县后,洧川县撤销,现在城隍庙为尉氏县人民文化馆洧川分馆所使用。尉氏平原绿化掠影 来源:林业局【关闭窗口】2008年5月,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在尉氏县调研平原绿化情况。省林业厅厅长王照平在尉氏项目区调研林业工作尉氏县大马乡村野小道尉氏县康沟河尉氏县水坡镇农田林网俯瞰图庄头乡高寨村林粮间作,大有可为林产品加工带动一个产业的发展。这是新茂森木业公司的生产车间积极防治林木病虫害。每年初春,县森防部门都要组织病虫害调查,适时组织机动防治。尉氏县林业部门加强树木管理,这是森防人员用喷雾机为大营乡项目区防治杨树虫害。林下养殖可以为树木提供肥料,促进树木生长。一道道绿色屏障守护着尉氏县万顷良田。庄头乡项目区大范村2010年新栽幼树成保率达百分之百。尉氏县张市镇农村观光游方兴未艾。这是万亩桃花源胜景庄头乡项目区2007年栽植的李梅杏已结出累累硕果。造林之前,邢庄乡项目区沙岗起伏、连绵不断。罗马尼亚商务代表团来我县考察 来源:【关闭窗口】县委书记曹法英陪同考察参观考察我县千亩供港蔬菜基地参观我县金三角市场了解我县尉东市场发展情况澳大利亚客人来我县参观考察 来源:【关闭窗口】澳大利亚客人参观考察我县中原皓月建设工地澳大利亚客人参观考察我县新尉第二工业园区参观考察工业园区排练文艺节目闹元宵 来源:开封日报【关闭窗口】 2月4日,十八里镇马庙村夕阳红文艺队数十名老大妈聚在一起,敲锣打鼓挑花篮,排练文艺节目,准备欢欢喜喜闹元宵。记者李俊生 摄尉氏县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来源:汴梁晚报【关闭窗口】近年来,尉氏县农村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在县城他们就拥有文化小区50多个,如城关镇小东门村村委会组建的英姿健美队,30多名退休女干部、女职工敲盘鼓、打腰鼓、舞太极扇样样都行,自编自演文艺节目30多个,深受群众欢迎。图为城关镇大西门村军乐队在文化广场为群众表演。法国图瓦市政府友好访问团莅临我县参观考察 来源:尉氏网【关闭窗口】县长范付中陪同莉丝帕特丽市长在千里拖车厂考察县长范付中陪同莉丝帕特丽市长在尉氏纺织工业有限公司考察县长范付中陪同莉丝帕特丽市长在福甬纺织有限公司考察籍诞辰1800周年纪念碑在尉落成 来源:尉氏网【关闭窗口】 11月25日,市民在观看阮籍诞辰1800周年纪念碑。该纪念碑高七点五米,由碑身和台座两部分构成,台座分为上下两层。纪念碑两侧各有三座小石碑,上面刻满了古今名人志士登啸台作下的诗词歌赋以及颂扬阮籍的铭文。(方娜娜/摄)尉氏汴绣 来源:【关闭窗口】 尉氏汴绣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起,不断壮大,形成开封市最大汴绣加工基地,妥善安排下岗女工,农村富余劳动力达2000多人,年产值达4000万元。县城主要以“文萃汴绣”为中心,不断向城乡辐射,仅“文萃汴绣”一家就有近十家分厂。2006年10月,李文萃先后被河南省民间艺术家协会评“河南省工艺美术家”、“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2007年6月光明日报又对李文萃汴绣进行了报道,其绣品畅销国内外。书画艺术 来源:文联【关闭窗口】尉氏县书画艺术源远流长,从东汉创立书法“飞白书”的蔡邕到明朝靳於中、状元刘理顺、清朝时的书画家靳标嵩、清末民初的刘天章、当代尉氏籍在外书画家当代名画家王成喜、王朝宾、周申明、赵根成、罗志安、王雨、王风、刘艳会、傅书中、梁志超、王冷石以及在尉已经去世的老一辈书法家邵平凡、王玉如、陈铭阁、郑登云、张国卿再到当今仍然活跃在尉氏书坛的焦汝湖、刘景润、王海生、孙松山和后起之秀张英俊、孟祥云、甄纪云、谭振声、滑彦岭、候强、要永生、苏俊岭,还有去年刚刚去世的陈建设。他们都为尉氏书画事业作出了不少的贡献。氏籍著名人物 来源:文联【关闭窗口】尉缭 战国时期,开封尉氏人,鬼谷子的门生,是历史上有名的军事家,著有兵书尉缭子。他曾献计秦始皇“捐金反间诸侯”,助秦统一天下。蔡邕 东汉末年,尉氏蔡庄人,博学,好辞章,精音律,善鼓琴,通天文、数术,以焦尾琴知名于世,工书法尤擅八分书,创“飞白书”;与杨赐等审定六经;著有述行赋、郭有道碑、九嶷山碑等诗、赋碑铭,书记四百余篇。蔡文姬 东汉末期三国初期,尉氏蔡庄人,蔡邕之女,善鼓琴,精音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诗人,其代表作有胡笳十八拍、五言悲愤诗、骚体悲愤诗等。阮瑀 东汉末年,陈留尉氏人(今尉氏小陈人),当时文学名士,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与陈琳齐名,擅长书檄等文体的写作,代表作有为曹公作书与孙权等。阮籍 魏晋时期,陈留尉氏人(今尉氏小陈人),当时名士,字嗣宗,阮瑀之子,为当时著名的“竹林七贤”人物之一,行为怪诞,不交当世,蔑视权贵,与嵇康齐名。其代表有散文大人先生传,八十二首咏怀诗等。阮咸 魏晋时期,陈留尉氏人(今尉氏小陈人),阮籍之侄,阮瑀之孙,“竹林七贤”之一,行为怪诞,不交当世,蔑视礼法,精通音律,擅长古琴制作及音律研究。至今以其姓命名的古琴“大阮”、“小阮”到今天还一直使用。高僧神秀 唐朝武则天时期高僧,尉氏张市沙门人,我国佛教禅宗北宗创始人。他的诗作菩提树至今留传海内外,诗曰:“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当时,神秀很受武则天皇帝、中宗皇帝的器重。陈越 宋朝初期,尉氏人,他与刘筠、陈从易共同主持了册府元龟的纂修,一生清贫,学识渊博,为我国断代史研究做出了卓越贡献。当今著名艺术家 来源:文联【关闭窗口】王成喜 尉氏洧川人,中国著名画家,以画梅花擅长,其作品曾作为国礼赠送给日本首相并悬挂在日本国会大厅,上世纪九十年代他作为嘉宾曾得到张学良将军亲自接待。唐喜成 尉氏洧川人,国家级演员,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唐派唱腔创始人,其代表剧目有三哭殿、南阳关等已成为河南乃至全国豫剧爱好者家喻户晓的人物。牛得草 尉氏洧川人,国家一级演员,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其代表剧目唐知县审诰命,并被搬上银幕,已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闻名戏剧丑角人物。周申明 尉氏洧川人,全国著名文艺评论家、诗人、书法家,五十年代大学时代创作的以家乡洧川名胜赵家潭为背景的长篇叙事诗赵家潭传奇获全国大奖,文艺评论代表著有双花赏评、孙犁评传、孙犁的艺术风格、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燕赵诗人论稿等,并成为全国知名的孙犁研究专家;其书法作品在河北省享有很高声誉。刘玉梅 尉氏洧川人,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豫剧沙河调唱腔的代表人物,上世纪三十年代,曾多次在省城开封与常香玉对台演出,在观众中享有极高声誉,其弟子桃李满天下,在河南乃至全国享有极高声誉。翟墨 尉氏南曹人,中国艺术研院博士生导师,全国著名美术评论家。王朝宾 尉氏张市人,全国著名书法家。王中民 尉氏洧川人,著名剧作家。赵根成 尉氏蜜蜂赵人,信阳市美术家协会主席,著名人物画家。罗治安 尉氏人,郑州市美术家协会主席,著名画家。唢呐 来源:文化局【关闭窗口】唢呐是尉氏县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艺术之一,它历史悠久,分布广泛,唢呐演奏时少则一两人(一笙一笛),多至七八人均可,表演形式多样,曲目繁多,深受群众喜爱。我县唢呐艺人翟土出身四代唢呐世家。从小受父辈影响,3岁便开始跟父亲学吹唢呐,后来一面读书,一面业余学吹唢呐。他心灵手巧,学什么象什么,7岁便跟班干活,12岁带班,他不但吹技精,而且精通乐理,加上勤奋好学,在唢呐行当, 他什么器乐都能吹,如大笛、短笛、横笛、闷子、笙、葫芦丝、里管、长号、 萨可司、电子琴,样样精通,号称“全活一把手”,又称“唢呐绝活家”。2003年10月23日由中央电视台七套文化与生活栏目对翟土唢呐绝活进行了专题报道。2001年元月,应台北市河南同乡会邀请,参加河南省综合艺术团演出,获“乐艺精湛”奖。2002年5月获开封市宋都文化旅游展“禹王杯”唢呐擂台赛一等奖,2003年获开封市文化局、市天波杨府“天波杯”唢呐大赛一等奖;2003年4月中共开封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文化局联合举办的农村文化展示赛中获优秀传统节目奖;2003年在中共开封市委宣传部、市广播电视局、市妇联、市文化局举办的“荣勋杯”电视大赛唢呐独奏中获优秀节目奖;2005年2月,在开封市文化局、中国“翰园碑林”唢呐大赛中获特等奖;2006年7月,由中国文联、中国民间艺术表演暨全国首届民间吹歌(唢呐)大赛,翟土技压群雄,荣获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民间表演艺术奖,及全国吹歌(第一名)荣誉称号。2001年成为省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刘青霞故居 来源:文化局【关闭窗口】 “刘青霞故居”是为纪念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刘青霞女士而保留。故居原为尉氏县大地主“刘半县”庄园的一部分,位于尉氏县城正中央,跨东西两条大街是有名的“师古堂”大院。昔日大院十分雄伟,一排三座插花走兽大门,门前出平台,台前是存放轿车、拴马的广场,全师古堂约有房三百余间,占地约19亩,这里是“刘半县”家族中最集中最好的建筑群。 昔日刘氏家族的庄园大致分布在县城东大街至西大街,西大街至后新街之间,东大街和新民街路东还有其当铺、钱庄和商号,人民路南有其南花园,北门里还有其北花园,总之刘氏家族的房产占据了半个县城,古称“刘半县”。现在保留下来的“刘青霞故居”分东西两部分,座落在西大街两侧,东院有房36间,分内外两进院落,内院堂楼面阔五间,进深丈八,通高三丈七,东西楼略低,仍面阔五间,进深丈五,水磨砖出厦天井院,檐下透雕花砖,青瓦高叠脊出兽,下层木柱出厦一周,厦下大亮窗,室内雕花木隔扇,室中有楼梯可登上层,昔日院内怪石并奇花装点,牡丹、桂花、丁香、腊梅四时芳香,目前尚存有刘青霞女士亲自栽种的腊梅一株。西院分三部分,其中:南跨院有南、北、西两层三座楼各10间共30间,东为迴廊和门,门两侧各有房3间共6间,北跨院北楼一座两层共16间,西屋一座5间,东客厅一座进深三丈面阔5间,西跨院有西楼一座10间,南北楼各一座均为6间,共12间,跨院南还有方三丈客厅一座,耳房一间,整个西院共有房88间,其建筑风格同东院。刘青霞故居的建筑风格是清末典型的我国北方民居四合院建筑,也是我国建筑风格转化时期的典范,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刘青霞故居于二OO六年六月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紫铜钟 来源:文化局【关闭窗口】 紫铜钟,又名宋铜钟,原挂县城东关太平兴国寺内,与太平兴国寺塔同为该寺重要设施和组成部分。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岁次已亥十一月二十八日铸,咸平三年四月十七日悬挂。铜钟身高五尺五寸,围一丈一尺,厚二寸五分,八齿。形式浑厚,工艺精良。相传:宋时击之声达汴, 上闻其声清越,命移至汴,击之无声,仍还尉,因之涂其响眼,后移挂县署大门谯楼上,明万历十二年(公元584年),岁次甲申,邑侯阮公甫倡议就地创建钟鼓楼,第二年丙申小春落成,高悬之,警晨昏,禁行止,为王政事。 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为了加强对文物的保护管理,先后曾进行三次大的修整,一九五六年经省人民委员会公布,铜钟列为我省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铜钟铭文:顶有“皇帝万岁,重臣千秋”八个大字,每两字中有一眼,共四眼;腹上按八方排列,方方有文,除南方文字全被剥蚀外,其余各方字迹大部清晰可见。如:一方“大宋国咸平二年岁次已亥十一月二十八日铸”,一方“东京尉氏县太平兴国寺泗州钟”等。青云禅寺 来源:文化局【关闭窗口】 青云禅寺,座落在庄头乡高庙范村东的金鸡岭上,金鸡岭突兀高耸、气势非凡,不知何时人们在最高处建了一座五岳庙,唐初,佛教兴盛,五岳庙改为青云禅寺,金毁于战火,明景泰年间重建,为开封大相国寺下院,规模宏大,星辰殿宇,极为辉煌。更为奇者殿内塑释迦、老君、夫子,集佛、道、儒于一堂,祖师真人,天王金刚同一殿。 如今寺庙已非昔比,但寺前四棵千年古槐却气度超凡,虽老态龙钟,有的甚至中 空,可任人由腹中上下,但古槐仍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无限生机。据传说,北宋时在青云禅寺还发生过“王和尚吊打包龙图,杨排凤大战金鸡岭”的故事。说的是北宋真宗年间,当地刘员外的爱女刘翠翠随母到寺内进香,被该寺主持王和尚撞见,王和尚顿生邪念,将刘翠翠禁于寺内密室中。刘员外投状开封府,包公微服私访被王和尚察觉,将包公擒拿,并吊在寺内大槐树上进行毒打。消息传到开封天波杨府,老太君派杨排凤前往营救。杨排凤与王和尚在金鸡岭上一场大战,活捉王和尚,救出包公。现在寺内的那棵古槐就是当年吊打包公的地方。 青云禅寺是尉氏县开放的佛教场地之一。洧川南门 来源:【关闭窗口】尉氏县西南五十里之洧川镇,金称宋楼镇,兴定二年(公元1218年)置县,建国后(1965年)并入尉氏。洧川镇历史悠久,古风犹存,古迹可寻。其南城门便是该镇一大景观。 洧川城墙为明朝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所筑,墙高二丈六尺,周长九里四十步,开五门。明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知县张恭复修,在五门各建门楼。明、清之际曾十二次复修扩建,女墙,楼垛、驶道全以砖砌,整齐坚固,高大宏伟,曾有“八保洧川,固若金汤”之称。 建国前洧川城屡遭兵火,城毁门倾,仅有大南门幸存,该门东西宽7米,进深13.5米,高10米,内外壁均系大砖砌成,底部青石铺基,顶部为半圆形拱券门,建筑古朴,雄浑壮观,这座城门之所以得以保留,很可能托福于顶端的一颗奇特的古柏。 这棵古柏插在门洞顶部正中,向北倾卧,枝叶葱郁,造形奇异,树干胸围1.1米,其根系沿门洞两侧砖缝向下延伸,想必早已扎入地下,这棵古柏系自然生成(可能是鸟衔柏籽,落地而生),至今已历五百余载。因奇特、险峻,历代过往之人无不停车辍步,仰首以观。故此,洧川城向来有一百(柏)门之说。与南门相对,北城门顶部早年亦生有一株古榆,与古柏遥相呼应,颇有情趣。所以洧川城又有“南门至北门百(柏)里有余(榆)”之称。洧川南门自1982年以来多次被影视剧选为外景地。 1992年洧川镇政府在县文物部门的指导下对南门进行了维修,著名书画家王成喜亲书“镇洧门”三字嵌于南门正面门洞上方。为此门平添不少光辉,洧川南门1985年被尉氏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二零零六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洧川城隍庙 来源:文化局【关闭窗口】 洧川位于尉氏县西南五十华里,金代称宋楼镇,兴定二年(公元1218年)置县。城隍为城市保护之神,城隍庙即城隍办公审理阴间诉讼并接受香火之地也,洧川城隍庙位于洧川镇城中心路北,据洧川县志载:该庙建于明初,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重修,在明嘉靖和清顺治年间又曾多次重修。庙内原有大殿五间,拜殿五间,东西廊房各二十五间,戏楼一座,寝殿六间,大门三间,大门外有明弘治年间石狮一对,整个城隍庙占地约15亩,解放前为洧川县旧政府所在地,已将原东西廊房改建为东西排房。解放后,洧川县人民政府设在这里。尉、洧合县后,洧川县撤销,现在城隍庙为尉氏县人民文化馆洧川分馆所使用。 洧川城隍庙庙内现存大门三间,拜殿五间,拜殿面阔五间,进深三丈,硬山顶花叠脊(原为琉璃脊剪边)拜殿梁架结构独特,殿中横排四根内柱直达屋脊,由柱身平伸出四架横梁,梁上立柱,架梁托檩,檐下出飞椽,有檐檩,大小额枋和平板枋,枋上施以彩绘,檐下有方形明石柱,每面四根,共八根,正面柱上刻有楷书对联,中联为:“泽沛人寰御灾捍患神功大,灵著阴府彰善惩凶圣鉴真”,边联为:“ 赫赫明明赏罚世间善恶,昭昭耿耿扶持宇内人民。”背面石柱上边联“聪明不蔽举念经回已早知,正直无私到头善恶终殊报”,中联“世事难齐冥府鉴观从不奕,人心叵测幽灵炯照总无私”。在拜殿内自第一架横梁之上置透雕木格棱,正中三间分别置隶书匾额,中为“公正堂”右为“负责任”左为“守纪律”九个大字(此三块匾应为民国时原洧川县政府所置)。拜殿两旁有东西廊房各六间,虽已改造过,但其木架结构未变,拆除砖墙即可恢复原来本色。洧川城隍庙原有山门高大雄伟,为楼阁式,不幸于大跃进年代被毁,现在的大门虽经改造,但仍是原山门木架结构,有明柱,大小额枋,平板枋,拆除砖墙即可显现出原中门及左右偏门,仍不失雄伟之气。特别是大门南侧的一对石狮,通高247厘米,东西长77厘米,南北宽58厘米,其中座高107厘米,狮高140厘米,石狮雕刻圆浑古朴。东边石狮狮座前额刻有铭文共62字,大都模糊不清。铭文竖排十行,可认出“ 治十七年 在甲子孟春 洧川寅 募财男 公海等协 镇威 恭者兴定府石匠梁文 梁文 梁文 鄢陵县张 ”。经考证为明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所刻,故此对石狮已近五百岁了,实是一对具有较高价值的明代石雕艺术品。 如今洧川城隍庙是洧川镇群众文化活动的中心,一九八五年被尉氏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一九九零年划定了保护范围。二零零六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阮籍啸台 来源:文化局【关闭窗口】 阮籍字嗣宗, 汉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生,卒于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葬于故里尉氏阮庄村。阮籍是三国时魏著名诗人,阮瑀子,曾为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生于魏晋之时,感时伤乱,又惧被祸,遂纵酒谈玄,与嵇康,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交游甚密,被称为“竹林七贤”。阮籍的诗专长五言,自然壮丽,有咏怀八十二首,表现嗟生忧时,苦闷彷徨,对现实多有所讥讽,独具风格,被后人称为“正始之音”。又工散文,其大人先生传很有名。著有阮步兵集传世。啸台,又叫阮籍台,是晋代阮籍舒啸处。遗址现在尉氏县小东门南城墙上,东邻城壕,西濒湖水,南北皆为干部家属住宅。啸台创建于何时,年代不详,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