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人逸事》教学设计.doc_第1页
《亡人逸事》教学设计.doc_第2页
《亡人逸事》教学设计.doc_第3页
《亡人逸事》教学设计.doc_第4页
《亡人逸事》教学设计.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亡人逸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理解并揣摩细节描写,体会细节美。2、 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体味作者对亡妻的感情。3、 尝试个性化阅读和多元化解读。教学重难点:1、 重点:理解什么是细节,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更深入地体味作者的感情。2、 难点:怎样合理地处理学生个性化的理解,让学生通过朗读活动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教学方式:活动体验:学生个体活动体验(与心灵对话)、同座或小组的交流、师生对话,朗读活动体验,跨文本拓展延伸教学时数: 一课时教学准备:课前板书好课题和作者,分发江城子赏析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一生最怕的是中年丧子、老年丧偶。步入老年忽然有一天亡失掉相濡以沫数十年的那一位,情何以堪?现代作家孙犁57岁时不幸遭遇了这样的事。时隔12年,他仿佛要穿越时空找回从前的双眼中,依然贮满岁月积淀的深情。于是,在一个夜晚他不顾自己衰年多病,抒写出内心的这一深情。这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四专题中第一板块“一花一世界”内孙犁的回忆性散文亡人逸事。二、检查预习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请问题中“亡人”指谁?(作者的妻子) “逸事”是什么意思?(世人不大知道的关于某人的事迹,多指不见于正式记载的,也就是本文所写的内容作者在其它文章中没有提及过)。文章自然分成四个部分,你觉得直接叙述亡妻点滴“逸事”的内容主要在哪些部分?(二、三部分)请同学们默读这两个部分,边读边思考:孙犁的妻子是一个怎样的人?三、欣赏人物形象好,大家读得非常投入,现在同学们一定对作者的亡妻有了一个初步印象。能谈一谈作者的亡妻是一个怎样的人吗?下面我们互相交流一下。想到的同学主动站起来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重礼、勤劳、贤惠、坚强)重礼(礼教观念很重)。具体表现在哪些事情上?第二部分最后两段的情节。同学们可能会诧异,结婚已经好多年了,丈夫叫妻子一同回家,在我们看来,这不是很正常吗?这主要是他们所处的年代和同学们所处的年代有着很大的不同,那时在农村封建思想仍然相当严重,特别是农村女子,在她们的思想中还有着很重的礼教观念,即使是结了婚的女子也不可以轻易跟丈夫回家,否则就是轻率,就是不稳重。所以我们在揣摩人物形象时要尽量站在人物所处时代的角度去解读。(还请刚才回答问题的同学)你能把这两段中的情节有感情地读出来吗?其他同学准备点评。(表情应当很严肃,第一句稍带商量语气,第二句紧跟着表明自己的立场,其中“不能这样”、“接”应重读。)好,同学们揣摩得很投入!你还能从第二部分中哪些事情上揣摩出她礼教观念重的思想吗?请自由朗读这段情节(从“开戏的那天”至“钻进了一辆轿车”),同座互相揣摩一下:哪些字要重读?(“盯”“跳”“走”“钻”四个动词)请问妻子在做出这一系列动作时心里是怎样想的?你能试着以妻子的口吻表述一下吗?她一听到姑姑叫“我”名字时,就本能地回头或侧头用力盯了“我”,想:“咦?我的未婚夫!看一看,什么样?”(旧社会,男女婚事大都是父母之命、媒灼之言,好在他们之间的婚姻非常美满,用作者的话说是“天作之合”)这一“盯”流露出她想看。可紧接着礼教观念便驱使她想:“不行,我得走!我们还没正式结婚呢?”便“跳”“走”“钻”进了套着帷子的马车。从这里我们可以揣摩到妻子给你的印象是怎样的?是一个活泼可爱、率真腼腆的大姑娘,她的害羞腼腆主要还是由于礼教观念的驱使。贤妻良母(勤于学习、吃苦耐劳、疼爱孩子)。具体又是怎样表现她的这些品质的?妻子“从小只会做些针线活”,到后来“从纺线到织布,都学会了”;小时侯“没有下场下地劳动过”,到后来“带着孩子们下场下地。到了集日,自己去卖线卖布。有时和大女儿轮换着背上二斗高粱,走三里路,到集上去粜卖”。(对比)“看到她两个大拇指也短了”“每逢孩子发烧在炕下走”还可以从哪里捕捉到她能吃苦的品质?“她弯下腰,挎好筐系猛一立,因为北瓜太重,把她弄了个后仰,沾了满身土,北瓜也滚了满地。她站起来哭了。”这段中的动作描写能反映妻子的“肯学”“苦学”吗?提示:品味一下当时妻子是怎样想的。仍然以妻子的口吻表述。(想:“我一定要背起来,不能被笑话,婆婆能行,我也能!”)所以她摆好架势,“猛一立”,本想背起来的,可是北瓜太重,没有成功。这些动作描写已经在为下文写妻子的“肯学”“苦学”作铺垫。紧跟着就“站起来哭了”,前文也有写她的哭的,前后两次哭的内涵一样吗?( “我在家里从来不做这事,可是现在却让我做” 有一点委屈、难过,是委屈而哭。)(“哎,气死我了!我怎么这么没用呢?情急之下,哭了。所以这里的哭是性急而哭、恨急而哭,显其可爱!)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重礼不肯与未婚夫同台看戏 不肯随意回夫家 贤惠善于学习 对比、铺垫手法 十分勤劳 指甲变形 疼爱孩子 夜抱病孩 四、品味语言(借助苏轼的江城子,品味作品语言的特点,体味作者对亡妻的愧疚和自责)。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看出了作者妻子【板书:主人公】重礼、贤惠等品德,这些品德是通过什么手法表现出来的呢?(主要写出了有关亡妻的几个细小的、不太为一般人所注意的情节或环节。这些细小的情节或环节也就是文学作品中的“细节”!)【板书:细节】那么,作者为什么能捕捉到这些关于亡妻的传神的细节呢?因为他爱他的妻子。在我国古代也有很多类似的悼念亡人的震撼人心的佳作。比如:韩愈的祭十二郎文、袁枚的祭妹文、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北宋大词人苏轼的悼亡词江城子等等。想必同学们一定很想一睹他们的佳作。课前我已发给同学们一份资料,看一下,映入我们眼帘的是苏轼的一首与孙犁同题材的悼亡词。(齐读)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孙犁的这篇散文和苏轼的这首悼亡词有一些相似之处。比如:课文第四部分第三段内“我衰年多病,实在不愿再去回顾这些。(“不思量”)但目前也出现一些异象:过去青春两地,一别数年,求一梦而不可得。今老年孤处,四壁生寒,却几乎每晚梦见她,(“夜来幽梦忽还乡”)想摆脱也做不到(“不思量,自难忘”);再例如:苏轼的这首词中“小轩窗,正梳妆”是写词人在梦中见到在小室的窗前妻子正在梳妆打扮时的细节,这个细节的回忆和课文中作者深夜回忆亡妻的点滴逸事有些相似。)看来,苏轼的这首词和孙犁的这篇散文似乎有些“形似”:都是作者在妻子逝世10年后追忆亡妻,都有着作者对亡妻的思念、挚爱之情。可是我反复揣摩苏轼的这首词,总感觉在感情上跟孙犁的这篇散文有很大的不一样。下面就请同学们比较体味一下。欣赏一段配乐朗诵。(播放江城子)同学们可以很明显的感受到词人深深的沉痛和无比的悲哀,给我们的心灵是直接的情感撞击!那么孙犁的这篇散文呢?比较本文中的感情,看看其中的不同。(请同学发言)(一篇亡人逸事,短短两千多字,没有寸肠欲断的感情喷涌,没有如泣如诉的哀婉,但平平淡淡的叙述中,分明可以感到欲哭无泪的沉甸甸的悲哀。)【板书:淡笔写真情】)我觉得孙犁的这篇散文在淡淡的叙述中蕴涵的真情,不仅仅是对妻子的至爱和思念,还有另外一种情感蕴含文中,你能说出来吗?(作者对亡妻的愧疚和自责之情)。你能从文中找出流露这种情感的语句吗?(第四部分中“我们结婚四十年,我有许多事情,对不起她,可以说她没有一件事情是对不起我的。在夫妻的情分上,我做得很差。”)除了这句直接流露作者的愧疚和自责之情外,我们还可以从哪里捕捉到这种潜在的情感呢?谁捕捉到了?(第三部分,我常年不在家,家里的所有重担都由她一个人承担,真的很愧疚。所以,写妻子的吃苦耐劳,潜在流露的是深深的自责。如果我们以作者的口吻来表述的话,作者可能是这样想的:“哎,我的妻子真的很不容易啊!刚出嫁时是那样的腼腆害羞、活泼可爱,又是多么的娇弱啊。可是嫁到我家后真的饱尝了太多的苦,经历了太多的辛酸!而我又常年不在她身旁,没有替她分担一丝一毫的痛苦,我太不应该了!”这里饱含着作者深深的愧疚和自责。)到此我们可以更充分地感受到孙犁散文语言的特点。【板书:似浅实深 似瘦实腴】真可谓以淡笔写真情。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这份理解同桌分角色朗读课文最后五段,去体味作者“淡笔”下的“真情”。请三个同学朗旁白,一人读孙犁的话,一人读亡人的话。下面大家齐声朗读这五段,其中第五段女生齐读,第七段男生齐读。我为同学们选了一段电影泰坦尼克号的主题曲作为背景音乐。(播放音乐从第3分钟开始)“我们结婚四十年,开始”。(点击停止)好,文章就这样在作者和亡妻的饱含深情的一问一答的生活细节中,闭上了“眼睛”,妻子留下的是一丝幸福的笑容,结束了她艰难坎坷的一生;给作者【板书:作者】留下的是一种永远抹不去的愧疚和思念,给我们读者【板书:读者】留下的是一阵心灵的悸动!五、拓展延伸,从自己生活中寻找细节美,欣赏其他作品中的细节美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借用改动一下,“生活中不是缺少感人的细节美,而是缺少一颗发现细节美的心灵”!同学们回忆一下,你生活中有过哪些细节曾让你触动过、悸动过?(让学生静心思考片刻,动笔写下来,教师可轻声启发)比如你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亲戚朋友同学等等。(指名讲一讲,可小组依次讲)同学们讲得很精彩!还有很多同学已经回忆到令你触动的细节,建议你课后当作生活随笔写下来。看来,捕捉生活中的细节,透过生活中的细节,我们可以注意到我们身边的亲人、朋友对你的关爱与呵护,你也可以重新找回你那颗由于学习负担过重而逐渐麻木甚至消失了的感恩的心!其实,很多作家正是因为抓住了细节,才使他们的文章非常感人甚至成为经典,我这儿节选了几段文学作品中的细节,同学们可以欣赏一下。(分发资料)同学们可以一起欣赏最后一篇随笔性质的文章。六、布置作业最后我想送给同学们一句话:希望同学们带着一颗发现细节美的心灵同时也带上一支抒写心灵的笔去捕捉生活中的细节!请同学们阅读一篇文章,必修二读本孙犁的荷花淀和汪中求的一本书细节决定成败。好,今天这堂课就到此结束,谢谢同学们的配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