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doc_第1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doc_第2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doc_第3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doc_第4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运算率第一课时 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2、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初步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一、情境引入:(1)同学们你们喜欢体育活动吧?谁来说说你最喜欢哪项体育活动?(2)下面请同学们看屏幕(出示图),仔细观察这幅图,你从图上知道哪些信息?(3)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A、参加跳绳的有多少人?B、参加活动的女生有多少人?C、男生跳绳和女生踢毽子的有多少人?D、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非常好,下面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二、探索加法交换律:1、(1)要求参加跳绳的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计算?指名回答,教师板书:28+17=45(人)(2)还可怎么列式?板书:17+28=45(人)(3)这两道算式都是求什么的人数?结果都是多少?再观察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点?不同在哪里?(引导学生说出:加数相同,得数也一样,只不过是把加数的位置调换了一下)。师:这两道算式的得数相同,都是求的跳绳的总人数。我们可以用怎样的方法连接这两道算式?(等号)板书:28+17=17+28这是一个等式,读一读。(4)你能照样子说出一个这样的等式吗?试试看。(指名学生回答说,教师把学生说的等式有序地板书在黑板上)。(5)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等式,你发现每一组的两个算式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同桌交流)?(6)从这些例子中,你可以发现什么规律?(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7)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它们的规律表示出来吗?可以用符号、字母、文字等等表示,试试看。谁愿意上黑板写?(学生写,教师了解学生写的情况)。(8)观察板演的等式,问:等式中的符号代表什么,如:+=+,教师就提问:“”和“”都代表什么,+=+表示什么呢?(代表任意的数)小结:同学们想出来的方法可真多!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一规律叫做加法的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通常用字母表示:a+b=b+a2、练习。(1)想想做做第2题第1排的两题填好。96+35=35+ 204+=57+204指名回答,为什么?(2)下面的等式符合加法交换律吗?为什么?46+59=46+59 90+10=5+95没有交换加数的位置;等号两边的加数不同。(3)同学们,想一想:过去我们学过的计算中,哪些地方应用过加法交换律?下面一道题357+218,请同学们计算并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指名板演,集体订正。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计算加法找出了一条规律(加法交换律),接下来我们继续研究加法的另一条规律三、探索加法结合律1、同学们根据例题这幅图再算一算“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会列式吗?(1)指名回答,板书:28+17+23第一步先求什么?为了看得更清楚,我们可给28+17添上括号,表示参加跳绳的总人数:(28+17)+23,再求什么?结果是多少?(2)还是这个式子28+17+23(板书)如果要先算参加活动的女生人数应该怎么办?教师添上括号:28+(17+23),添上括号后表示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结果是多少?(3)请同学们比较这两道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4)这两道算式结果相同我们可把它写成怎样的等式?板书:(28+17)+23=28+(17+23)(5)算一算,下面的里能填上等号吗?(教师当场板书)(45+25)+1345+(25+13)(36+18)+2236+(18+22)3、归纳加法结合律:(1)观察这三个等式, 每组的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你从这些等式中能发现怎样的规律?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2)你能用字母a、b、c代表这三个加数把上面的规律表示出来吗?(独立写一写) 板书:(a+b)+c=a+(b+c)a、b、c代表什么?(a+b)+c表示什么?a+(b+c)表示什么?(3)小结:三个数连加,改变运算顺序,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 结合律)4、练习:在里填上合适的数,想想做做2后两排。(45+36)+64=45+(+)560+(140+70)=(560+)+全课总结: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知道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还知道了三个数连加,改变运算顺序和不变。四、巩固练习1、“想想做做”1下面的等式各运用了加法的什么运算律?82+0=0+8247+(30+8)=(47+30)+8(84+68)+32=84+(68+32)75+(48+25)=(75+28)+48(以游戏的方式进行:女生代表加法交换律,男生代表加法结合律)2、想想做做438+76+24 (88+45)+1238+(76+24) 45+(88+12)请每个同学选一组题独立完成。反馈提问:为什么每组两道题的得数相同?哪种方法简便,为什么?板书设计教学后记第二课时 应用加法运算律简便运算教学内容:教材第5960页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运算律,并掌握应用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方法。2、过程方法:通过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认识,发现在进行计算时有时应用加法的运算律比较简便,引导学生会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在实际活动中,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教学重难点: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教学过程一、复习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 )里填上适当的数。35+( )=65+( ) ( )147()27456+74=( )+( )a+200=( )+( )、下面各等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27038039026030507030+70+50 a+800=800+a二、教学新课1教学例题(1) 出示例题插图和问题。请同学们自己独立完成,并指名板演.(2) 比一比哪种解法简便,这样的算的简便在哪里? 提问:三个数相加,为什么要先算54+46?改变顺序先算54+46可以吗?这里用了什么运算律?(3) 小结:刚才的同学按顺序计算比较麻烦,应用加法结合律,先算能凑成整百的数,再算一个数加整百的数,使计算简便.2教学试一试(1)出示69+75+25 78+(47+22) 请同学们用简便方法来算一算.(2)指名说一说为什么要这们算,尤其是第2题板书: 78+(47+22)=78+(22+47).( )律=(78+22)+47.( )律=147请同学们说说每步用了什么定律,并板书.(3)小结:从刚才的例子中我们知道,在加法计算中,两个数能凑在整百数,一般用加法运算律,先进行计算,使计算简便.3. 完成书第59页上的想想做做4. 出示64+75 请同学们想想,以前学习口算时是怎样算的?板书: 64+75 提问:这里应用了什么律?=64+70+5=134+5=139学生练习:175+201 238+402三、组织练习:完成“想想做做”1、“想想做做”第1题(1)、各自思考,把得数写下来。(2)、指名回答,并要说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让有不同看法的学生发表意见。2、“想想做做”第2题3、“想想做做”第3题。(1)、讨论175+201怎样算简便。(2)、学生说计算过程,教师板书。(3)、提问:这里运用了什么运算律?(4)、学生独立做354+102、105+216,指定两人在小黑板上做,共同订正。4、“想想做做”第4题(1)、默读题目。(2)、谈话:看谁能很快算出合计数。(3)、指名说出三户各自用电的合计数。共同校正。(4)、提问:你是怎样计算的?5、“想想做做”第6题(1)、各自填表。(2)、从左往右观察第一个加数、第二个加数与和,看它们变还是没变,怎样变的,你发现了什么?(3)、从左往右观察被减数、减数和差的变化情况,你发现了什么?四、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同桌之间交流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第三课时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60-61页例题,及61-63页“想想做做”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规律,能用字母表示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和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 3.增强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结合率,并运用乘法结合率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乘法结合率的推导过程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猜谜引入,揭示课题 师:猜谜:“弟兄四五个,各有各的家,有谁走错门,让人笑掉牙。” 生:(积极举手,低声喊)纽扣。 师:你为什么会想到是纽扣? 生:因为纽扣扣错了,衣服穿出去就很难看,会让人笑话。 师:纽扣交换了位置,就会产生笑话,我们刚学了加法的运算定律,也和交换位置有关。将加法交换律说给同学们听听。 师:用字母如何表示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呢? 板书:a+bb+aa+b+c=a+(b+c) 师:乘法有没有类似的规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乘法的一些运算定律。(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用谜语拉开学习的序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开始学习。以复习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作为教学的起点,为学生的探索规律作好了知识铺垫。 二、猜测验证,教学新知 (1)教学乘法交换率。 师:(猜一猜)乘法可能有哪些运算定律? 生1:乘法可能有交换律。 生2:乘法可能有结合律。 生3: 师:乘法是否具有你们猜测的规律呢?怎样确认自己的猜测?看看哪个小组能完成这个光荣而又有意义的任务!(要求每人都把自己的想法介绍给自己的合作伙伴) 学生分组研究,教师巡视。(及时参与学生的讨论,寻找教学资源) 设计意图:提出与旧知相关联的问题,让学生产生疑问、猜想,有效地激发了学习动机。 交流。 生1:我们小组经过讨论认为乘法有交换律。比如:24=42,013=130等等。两个乘数的位置变了,但它们的积不变。 生2:我们也是找了两个数,将它们相乘,发现两个乘数的位置变了,但它们的结果是相等的。 生3:我们小组也认为乘法有交换律,比如我们班有4个小组,每个组有8人,求一共有多少人?可以列成算式:4832,也可以用84=32。这就说明4乘8等于8乘4。因此,乘法和加法一样,也有交换律。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指名让刚才说乘法没有交换律的学生发言。) 生:我开始以为乘法和加法不一样,可是,我用数举例后发现乘法也有交换律,比如2008=8200。 师: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乘法交换律吗? 结论: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 师:谁能用字母来表示呢? 生:abba(板书)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去探索规律,并通过小组合作想办法予以确认,这样不仅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体会了发现新规律的方法。 师:最近学校要开展冬季三项比赛,每个班的学生都在练习,看!这是老师在校园里看到的景象。(出示图片:踢毽子) 师:你能看图把下面的等式填写完整吗? 35()() 师:这就是乘法交换率。 设计意图:出示例题,巩固所学的新知。让学生在自己的探索中学习,体现了新课程下的自主学习。 (2)教学乘法结合率。 生4:我们发现乘法也有结合律。如:(32)4=3(24)。 生5:我们也同意这种观点。 师:我们一起来证明一下这个结论是正确的吗?出示例题2。 华风小学6个年级的同学参加跳绳比赛,每个年级有5个班,每班有23人参加。一共有多少人参见比赛? 小组讨论,你们是怎样计算的? 生1:先算出一个年级参加的人数。 (235)6=1156=690(人) 生2:先算出全校有多少个班。 23(56)=2330=690(人) 师:你会把上面的两道算式写成一个等式吗? (235)6() 师:比较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我觉得右边的算式计算简便,可以直接口算出答案。 师:非常好,我们在计算的时候,可以根据运算定律来简便计算,这样能节省时间。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感受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计算起来比较简便,为下面学习试一试部分奠定基础。 师:请同学们也写几组这样的等式,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交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乘法结合律吗? 结论: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 师:你说得很准确,有什么好方法帮助记忆? 生:我把加法结合律里的“加”换成“乘”,把“和”换成“积”,其余的不变。 生:我还发明了一种好的记忆方法,用手势表示。(边说边演示)用三个手指代表三个数,其中两个手指*在一起,表示“先把前两个数相乘”,第三个手指*过来表示“再和第三个数相乘”;它等于“先把后两个手指*在一起,再把第一个手指*过来”。 师:这个记忆方法确实很好,我们大家一起来试一试。 师:怎样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 板书:(ab)ca(bc) 设计意图:乘法结合律与交换律相比,用语言完整地表述有一定难度。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各人总结规律时的想法,不仅帮助学生规范了数学语言,而且为学生展示自身才能创造了足够的空间。 (3)教学试一试(用简便方法计算)。 师:刚才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的运算定律,现在看看同学们有没有掌握呢?出示试一试上的习题。(1)23152(2)5372 放手让学生们自己做,并能说出各用了什么运算定律?请学生上黑板演示,其余学生独立完成。 师:运用了乘法的运算率,计算时你有什么体会? 生1:感觉简便了。 生2:计算的时候节约了时间,也不会算错了。 设计意图:新授了乘法结合律与交换律之后,直接教学试一试的内容,让学生自己体会乘法结合律与交换律对计算的简便之处,有利于以后计算时能快速运用。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师:回想一下,在我们的学习中有没有得到过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帮助? 生:我们验算乘法时就应用了乘法的交换律。 基本练习。想想做做的第13题。 发展练习。利用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写出所有和下面算式相等的式子。 869() 设计意图:练习的层次鲜明,目标明确;促进学生构建新的知识网络。 四、全课小结,布置作业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教学后记第四课时 练习七教学内容:第6364页教学目标练习,进一步熟练掌握并应用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计算的能力。补充其他的结算规律,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学过程:一、补充:前面我们分别学习了加法、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想一想,会不会有减法和除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呢?为什么?(估计学生会举例说明)那减法中会有哪些运算规律呢?比如说:abc,它可以等于什么呢?a(bc)或acb举例说说我们情况下可以分别用这两种方法:3485743、3484857Abc可以等于什么呢?也请举例说明。Abc、abc、abc呢?指出:这些变化,都可以使计算简便,要灵活加以应用继续补充:3225这题只有2个乘数,那它又可以怎么简便计算呢?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强调:在乘法中,25最喜欢4,所以可以把32分成48,写成:8(425)=8100=800二、完成p.63的练习1、第5题,要求学生读题后列式,分别算出苹果和梨各有多少千克?在解答这题的时候,要提醒学生列式的时候还是要注意算式每一步的解答是否有意义?正确列完算式后再考虑能否简便计算2、第7题,填写表格,然后再说说表中的哪个乘数变化了,是怎样变化的?积又是怎样变化的?要注意引导学生说完整的句子进行表达3、第8题,先算一算,再比一比每组中哪道算式的计算比较简便估计学生都会直接选择下面的题进行计算。算完后追问:4512和3615,这两个算式的结果都是540,但如果只看算式你能知道它们的结果是一样的吗?想一想,能不能把算式拆开后再比较呢?(比如:31512=31215)指出:这里其实也应用了乘法的运算规律4、第9题,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要求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能写出完整的解答过程三、完成p.641、口算学生做完后校对得数2、第4题,算出表中每个月几种费用的合计数。要求学生算之前都要先观察,看一下能否简便计算。算完后再交流方法及结果教学后记第八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第一课时解决问题的策略(1)教学内容:第6567页的例题及“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画图和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感受画图和列表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会用画示意图或列表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会通过画示意图或列表的过程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学重点: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 教学准备:光盘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板书:策略谁来说说策略是什么意思?(好的办法,技巧)今天我们来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二、创设情境,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一)解决问题1 1、出示生活场景图,小明、小华、小军星期天去超市买笔记本,看图后你了解了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可以提些什么数学问题?这些信息和问题,你能否用一个方法把它们又简便又清楚地整理一下?大家试一试。交流。小明 3本 18元小华 5本 ?元(1)列表的方法:(2)画 的方法整理:3本 18元5本 ?元(3)画线段图(图略)比较三种方法的共同点:使我们对信息能有一个更清楚地了解。2、解决问题1:小华用去多少元? 让学生先独立解答,再交流。(1)根据表格来交流:可随学生的回答,在表格的上面分别增加列名:数量、总价、单价看第一行,知道了总价和数量,可以先求出单价;看第2行,可利用算出的单价和数量,算出总价(2)根据线段图,你能否想出别的解法?比如:1862=30(元)指出:用不同的方法,可以互相检验,提高我们解题的水平和正确率。(二)解决问题2 1、提问:要求小军买了多少本,你能先列表整理吗? 学生在书上把表格整理好,然后根据自己列表整理的情况进行解答。交流:183=6(元) 426=7(本)或 305=6(元) 426=7(本) 2、比较:在解决这两个问题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校对以后,让学生观察,然后说说你发现了什么?三、解决问题1“想想做做”第1题(字典图)。让学生相互说一说题目中的信息和问题,然后列表整理,再解答并交流,最后说说解题思路。借助“1528”让学生说说简便算法。2“想想做做”第2题(购球情境)。问:读一读老师说的话,如何理解它?完成书上的表格。并逐一解决。交流:指名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怎么算的?四、课堂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哪些?有什么好处呢?五、布置作业:第67页第3、4题。要求学生列表或画线段图后再解答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第二课时解决问题的策略(2)教学内容:第68页例题,和第69页的想想做做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进一步感受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更为清晰,确实掌握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2、掌握类似于求两积和(差)的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3、在学习过程中,感受策略带来的好处,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教学重点:列表解决类似求两积和(差)的实际问题教学准备:光盘教学过程:一、复习:昨天的课上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谁来说说解决问题具体的策略有哪几种?(列表,画箭头,画线段图等)用这些方法,都可以使信息看得更清楚就更方便我们的解答了。其实,昨天解决的问题主要分两类:归一和归总老师补充练习(略)解释归一和归总的意思和解决方法二、学习例题:1、出示例题:读题后,让学生说说题里提到了几种树?根据问题依次把信息填入表格。问:根据第一行的信息可以求什么?怎么求?这个算式写在哪里更合适?(因为是求桃树的棵数,所以该算式就写在第一行边上更为清楚。)同样的,根据第2行的信息可以求什么?算式写在哪里更合适?指名读问题,说说怎么求该问题?有没有别的解答方法?(可能会有学生提出用综合算式的方法。)指名说说这题的解题步骤。2、和刚才一样,自己尝试着解决“试一试”全班交流。三、巩固练习:1、读题后要求学生自己画出表格来整理,再解答教师巡视,做一些具体的指导再全班交流表格的设计和解答的方法2、读题后问:这份表格需要设计几行?根据每一行的信息,分别能求出什么问题?写在相应的行。再回答书上的问题。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选几个学生的问题让大家解答。3、边读题边整理表格,整理完之后再解答交流。四、全课总结:这节课我们还是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解决实际问题。说说你觉得列表整理有什么好处?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第九单元统计与可能性第一课时分段数据统计教学内容:第7074页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简单的统计过程,学会根据实际情况对一组数据分段进行整理2、让学生进一步增强用统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发展统计观念,培养学习的兴趣。3、联系环境保护的一些知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学重点:分段整理数据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学习新课:1、每个星期一,大家都会穿校服,看上去整齐又漂亮。想一想,在每次换校服之前都要做什么呢?(量身高)随便请几个学生说出自己的身高。问:是不是要为你们每个同学都设计一个尺寸,做出50种规格的校服呢?出示全班的身高记录单,请大家观察表中的数据,你觉得应该怎样安排比较的合适?(分大号、中号、小号三种规格。身高120cm129的穿小号,130139的穿中号,140149的穿大号。)2、现在我们已经想到了要根据身高把服装分成3种型号,看了这张记录单,你清楚具体有几套大的?几套中的?几套小的?那下面该做什么?(按各段统计,可以用打“”的方法或是用画“正”字的方法来统计。)更喜欢哪种统计方法呢?为什么?(用“正”字可以更清楚地看出结果)根据记录单上的数据,用画“正”字的方法分段整理数据,注意不要遗漏不要重复。写完之后与电脑的演示校对一下,如果有错,检查一下问题在哪里。3、能不能就这样把画“正”字的记录表交上去呢?指出:还要根据它完成统计表。学生继续完成。与电脑校对。想一想,那么多的班级,都制作了类似的统计表,而且每年都需要这样的统计,检查我们的这份表格,还缺了什么呢?出示完整的表格,包括表名和日期。4、服装厂的看到这张统计表,会明白哪些问题?5、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分段整理的方法进行统计二、联系实际,巩固练习1、其实我们身边用分段的方法来整理的现象是很多的。你能举几个例子吗?比如成绩:90多分的为A,70多、80多的为B,60多的为C,60以下的为D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题:(出示)看了这些数据,你觉得怎么分段比较的合适?(50多的为A,40多的为B,30多的为C,20多的为D。)根据上面的数据填写下面的统计表。交流校对2、我们都希望自己有一个美丽的家园,需要清新的空气,清澈的流水。演示: “你知道吗?”了解空气污染指数的一些常识3、现在你们想知道我国一些大城市的空气质量现状吗?(出示p.72第2题)找一找,哪些城市的空气质量是“优”?画“正”字统计在表中。那我们现在居住的城市空气质量到底如何呢?请大家找一找。(良)把其他也是“良”的城市找出来,统计好剩下的几个城市空气质量属于哪一段呢?继续填写。根据“正”字整理情况,完成统计表。看了这份统计你有什么想法么?指名读一读表名,这个表名告诉我们什么信息?注意提醒学生注意其中的时间:2004年4月30日指出:空气质量随时会随着一些交通、工业等情况发生变化,所以这份统计表还特意要说清楚统计的时间。4、再来看一份我们比较熟悉的城市上海在2004年4月整个月中的空气质量情况演示该题,先找到刚才提到的“4月30日 58”指出:4月30日这天,它的空气污染指数是58,空气质量良,是不是每天都这样呢?(不是,有空气质量优的时候,也有轻度污染的时候。)根据这份数据,完成下面的统计表你能评价一下上海2004年4月份的空气情况吗?你想到了什么?(我们要注意保护环境)三、全课总结:我们今天学习了用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进行统计。课后请大家多搜集一些可以用这种方法进行统计的素材,我们下节课继续交流。在刚才提到的空气特别好的城市中,我去过四个地方:北京、贵阳、桂林、海口边说边出示自己在这几个地方游玩时拍的一些照片,让学生感受美。教学反思:第二课时条形统计图教学内容:第7578 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读图、画图等活动,认识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能用这样的统计图表示统计数据,能读懂这样的统计图,根据图里的数据作简单的分析和说明,并进行交流2、使学生经历观察统计图、用条形表示统计数据,并进行简单分析的过程,体验描述数据的不同方式,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结构,感受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提高统计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3、使学生感受条形统计替可以说明生产、生活中一些数据之间的关系,体会从报刊或查阅资料中获得信息或数据,体会统计有说明问题、对问题有简单预测的作用,产生对统计的兴趣教学重点:认识条形统计图的制作(1格表示多个单位)教学准备:光盘,实现事先调查好4大河流的长度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我们以前认识过条形统计图,谁来简单的描述一下条形统计图有几部分组成的?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条形统计图,选用的话题是关于上海申办世界博览会的。先请大家来看一些关于这方面的常识。学生轻声阅读“你知道吗?”读完后,交流,主要要明白:(1)有89个成员国(2)确定的方式有2个。一是超过半票的直接当选;二是没有超过半票的时候,最少的会被淘汰追问:89个成员国超过半票是多少票?5个国家一起竞争,需要多少次的淘汰?二、学习例题:1、演示:2002年12月3日,国际展览局成员国的代表投票决定2010年世界博览会的主办城市。在第一轮投票中,五个申办城市的得票情况如下图。(图略)问:从图上你知道了哪些?(比如具体的5个城市以及相应的得票情况等。)这些数据使你想到了什么?(根据评选规则,没有出现超过半数的情况,虽然说上海的票数是最多的。但可以肯定的是波兰将淘汰了)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甚至可以问:89个成员国都投票了么?你可以怎么知道?引导学生把图里的5个数据加起来,得到84票。问“84票”说明了什么问题?)质疑:这张条形统计图与我们前面认识的有什么不同呢?注意观察纵轴上的数据,指名读一读,你有什么发现?指出:根据实际需要,我们在制作这统计图的时候,可以把1格表示成多个单位,比如说这里的1格就表示5票当不正好是5票的时候,比如说是2票,就需要根据经验去选择合适的高度。2、预测一下,波兰被淘汰之后,接下来哪个城市也可能被淘汰?读试一试,看一下,自己的预测正确吗?你能根据表中的数据,完成下面的统计图吗?注意规范学生画条形时的步骤:(1)确定高度,并标上数据;(2)画框,连成一个条形;(3)画阴影学生继续完成,并交流检查。说说从统计图里你知道些什么?最后提醒:完整的统计图还要有图名(已有),制作时间等,所以要填上时间:2002年12月三、完成想想做做1、(1)说说上面每座电视塔的高度(2)中央电视塔比江苏电视塔高多少米?问:如果我再提一个问题“江苏电视塔和中央电视塔一共高多少米?”合适吗?为什么?那谁能继续提比较合适的问题?2、根据下面的统计图回答问题注意:(1)条形边成了圆柱体;(2)单位:万吨(1)哪一年的棉花产量最高,哪一年的棉花产量最低?(2)2004年的棉花产量比2000年增加了多少万吨?(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3、我国体育代表团在第2428届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获得的金牌数如下表(略)说说第28届是在哪一年举办的呢?27届呢?指出:奥运会每4年一届,正好和闰年是一样的,这几届都是在闰年举办的。你能根据表中的数据把条形统计图绘制完整吗?要提醒学生注意:统计表与统计图的区别画完统计图后问:你看了这张统计图,你有什么想法么?4、查资料,了解我国的长江、黄河、珠江和淮河四条河流的长度,再把统计图绘制完整。长江6300千米,黄河5464千米,珠江2214千米,淮河1000千米注意这份统计图和前面讲的有不同:条形是横向的,可以更直观地显示这几条河流的长短。教学反思:第三课时 游戏规则的公平性教学内容:第7981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体验等可能性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能辨别游戏规则是否公平2、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索的意识和与他人团结协作的精神教学重点:能制定公平的游戏规则教学准备:布袋、各色彩球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学习新课:1、今天的数学课上,我们要来玩摸球的游戏。板书:游戏老师取一口袋,里面装了一些球。规则:每次任意摸一个,然后放回。一共摸30次。摸到红球的次数多,算女生赢;摸到黄球的次数多,算男生赢。把摸球的结果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老师请一个学生上前摸,其他同学做好记录。摸球结束,统计两种球分别摸的次数。(红的多)看了数据,你有什么问题?(红球摸的次数比较多,有可能红球的个数比黄球的个数多,很想知道究竟有几个红球和几个黄球。)老师打开布袋,一一请出各球,发现:4个红球、2个黄球你想说什么?(不公平)为什么?(红球个数多,取的可能性就大一些。所以是不公平。)那你觉得怎样放球就公平了呢?(比如一句话:要红球和黄球一样多。)2、各组按照本组的商定,摸球并做好记录交流:出示一张表格,分别填入各组的数据组数 红球个数 黄球个数 摸到红球的次数 摸到黄球的次数 哪方赢1 2 3 4 5 6 合计 观察这份表,你发现了什么?3、再来说一说:你认为怎样放的球,做这游戏是公平的?举例说明。老师在学生说的基础上,继续添上1个蓝球讨论:公平吗?为什么?指出:在这个游戏中,关键是要考虑摸到红球的次数和摸到黄球的次数是否一样多,所以在放球的时候,红球和黄取要放得一样多。由于摸到蓝球等于没摸,所以并不影响游戏的结果,所以还是公平的。继续添上2个蓝球、1个绿球小结:决定胜负求数的个数相同,那这个游戏就是公平的。二、练习巩固:1、很多游戏都需要考虑公平性,比如:(第1题出示)看图后回答:用左边的转盘,谁赢的可能性大一些?有右边的转盘呢?用哪个转盘做游戏是公平的?为什么?2、(第2题)你认为在哪几个口袋里摸球是公平的?同桌互相说说理由,再全班交流3、(第3题)扑克牌游戏。你认为这个游戏公平吗?为什么?怎样修改游戏规则,才能使游戏公平?交流,老师一一板书。比较多种方法,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三、你知道吗?在足球比赛的时候,常用抛硬币来决定开场。你认为公平吗?为什么?师生共抛10次硬币,并做好记录。你发现了什么?(虽然说是公平的,但在10次里,并不是出现了5次正面、5次反面。有的组甚至出现了正面次数远多与反面的情况。)教学反思:第四课时 练习八教学内容:第8283页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进一步认识本单元关于统计的一些知识,如:分段整理数据、统计表与条形统计图的联系等2、进一步体验一些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与不公平性,能判断并制定公平的游戏规则教学过程:统计的知识包括多个方面,我们这单元认识的统计知识,主要包括分段整理数据、条形统计图、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这三个方面一、复习分段整理数据出示第1题,让学生读懂题目,再独立完成全班交流:(1)是交流自己所用的方法,比如可以每统计一个数据之后把该数据做一记号(2)交流统计结果,检查自己做对了没有(3)交流自己统计的时候有没有出现问题,其他同学可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办法最后要提醒学生注意检查的习惯:数据提供的是20个学生的记录,那在后面的表格中,也应该要有20个“合计”,否则就是遗漏或是重复了。看统计好的表格,说说你从这表格中读懂了哪些信息?二、条形统计图:1、看图:出示第2题:先让学生读懂题目回答问题一:这一周的用水量,哪天最高,哪天最低?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回答问题二:怎么评价一周的用水量呢?(一般可用用水总量或是平均每天的用水量)想一想:哪种方法更清楚?怎么求平均每天的用水量呢?请你算一算算完后问:有没有哪天正好是这个平均数“9吨”的?从条形统计图上看一看,它在整体中处于一个怎样的水平?(不高不低)从这份条形统计图中,你还想到了什么问题?2、画图:出示第3题。先请学生说说各类食品具体所指,按要求分类整理,制成统计图。完成统计表后继续完成条形统计图,注意不要遗漏了制作时间和直条上的数据。比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说说你认为它们各有什么好处?(统计表能清楚地反映各类数据条形统计图不仅能反映出各类的具体数据,还能清楚地看出各类之间的多少关系,更加的直观。)三、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出示第4题。判断3个游戏规则:1、正方体的三个面写“1”,三个面写“2”。“1”朝上甲赢,“2”朝上乙赢让学生说说是否公平?为什么?(1和2都有3次出现的机会,是公平的。)2、正方体的四个面写“1”,两个面写“2”。“1”朝上甲赢,“2”朝上乙赢(1有4次出现的机会,2只有2次,是不公平的。)3、正方体的六个面分别写16,朝上的数小于3甲赢,否则乙赢理解“否则”:小于3的只有1和2,否则就是指剩下的3、4、5、6,有4个,所以是不公平的。小结:像这样的游戏要判断是否公平,主要看什么?(决定输赢的次数是否相等)四、思考:小明和小刚同时各抛一枚硬币,这两枚硬币落地后如果朝上的面相同,算小明赢;朝上的面一正一反,算小刚赢。这样的游戏规则公平吗?为什么?可先让学生猜一猜。再互相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全班交流的时候,适当板书:正正、正反;反反、反正有2次出现是一样的,2次是不一样的,所以是公平的。教学反思:第五课时了解我们自己教学内容:第8485页教学目标:1、通过实践,进一步掌握本单元的一些统计方法,能正确运用2、了解身边一些熟悉的话题,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教学重点:选择一些大家敢兴趣的话题进行相关统计教学难点:一些数据的合理分段教学过程:一、确定准备统计的项目:这单元我们了解了一些统计的内容和方法。这节课,我们将对自己身边一些话题进行统计研究。讨论一下,你想知道本班同学的哪些情况?(这些情况要方便制成统计图、表)可能有的情况:生日、身高、体重、兴趣小组、喜欢的书或是电视节目二、制作统计表:1、我们可以用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整理我班学生的身高情况,你觉得如何分段比较合理?(先要找出最矮和最高的,然后算算这些差距该如何分成多段,一般分成5段左右,而数据段本身要方便整理,比如10cm一段等)完成分段,根据分段分别调查各段人数。检查根据统计表,思考:我班同学的平均身高大约是多少?(注意学生思考的策略,结果不要以段的形式出现。只要结果是合理的,就是正确的,所以答案不唯一。)请出比较符合该平均身高的同学,体会他的身高水平处于平均状态。2、类似方法完成体重情况统计表三、制作条形统计图:1、生日的条形统计图:想一想,根据同学们的生日情况,我们应该如何分段?(可能会有学生说按照12个月来分。指出:这是可以的。不过12个段是不是多了点?所以我们还可以按季度来分。)根据季度,完成全班的统计情况。从这份统计图中,你能清楚哪些信息?(注意让学生通过与统计表的比较,体会统计图更直观的特点。)2、完成年龄情况统计图:统一计算方法:直接用2005减去自己出生的年份。完成该统计图,说说从图中你所知道的简单介绍入学的年龄限制。比较两份统计图,说说它们有什么区别?(直条可以是竖的也可以是横的,要能正确地区分)3、兴趣小组情况统计先填写兴趣小组的名称,再完成数据的统计可能会出现个别兴趣小组超过30人,指出:在制定这个统计图的时候,要注意有适当的数量准备,要够用;也不需要多得太多。四、全课总结:这节课,我们用统计表、统计图收集了一些我们感兴趣的话题,使我们更了解我们的同学。教学反思: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第十单元 认数第一课时认识整万数教学内容:第8687页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了解这些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认识整万数,初步了解我国的数位分级。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整万数2、让学生通过了解一些具体事物数量的多少,增强数感,感受整万数在生活和学习中的价值,培养学习整万数的兴趣和认识整万数的信心,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应用能力3、组织学生收集报纸、杂志、网络上的大署,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及观察、表述、概括的能力教学重点: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正确读写整万数教学难点:了解整万数的含义,感受大数目的数值教学准备:电脑教学过程:一、认识各计数单位:1、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回忆学过的数位顺序表,把它写下来;如果能写更多,也请继续。(教师巡视)交流的时候,注意:(1)要正确区分“计数单位”和“数位名称”的联系和区别(2)10000是个五位数,最高位是万位2、新的计数单位:万位再继续,依次是十万、百万、千万怎么记更容易呢?圈出“个十百千”四个数位,指出:这四个数位,我们都很熟悉,在数学王国里,它们只表示比较小的数,是“个级”;而“万位更愿意和十万、百万、千万位一起”,是“万级”。记的时候,其实只是在“万”前分别加了“个(省略)、十、百、千”。读一读,再体会。3、在新的数位顺序表下,分别选择万位和十万位,下面写“1”,问:这个表示的意思一样吗?(可能有的答案:1所在的位置不同,所表示的大小不同;一个是表示10000,还有一个上表示100000;一个是五位数,还有一个是六位数)那它们之间有联系吗?(10个一万是十万)谁能像这样继续说一说:(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体会这几句话,可以联想到什么?(满10进一)4、填写书上p.86的数位顺序表,互相说一说,记一记。二、读数、写数:1、我国2003年茶叶、甘蔗和油菜籽的总产量如下:茶叶:七十七万吨甘蔗:九千零二十四万吨油菜籽:一千一百四十二万吨这里有三个数,分别是多少呢?你能把它们一一写出来吗?(教师巡视,注意可能有的2种写法:一是对照刚才的数位顺序表写,二是就这样写。)分别指名说说自己在写的时候是怎么想的?(比如:七十七万,可以先写万级上的“7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