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文库网 > 教育资料 > 中学教育 >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全一册一课一练含解析打包29套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一课一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2020080828.docx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全一册一课一练含解析打包29套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收藏
资源目录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
编号:157271680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2.13MB
格式:ZIP
上传时间:2021-10-23
上传人:灰****
认证信息
机构认证
宁夏凯米世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宁夏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640100MA774ECW4K
IP属地:宁夏
18
积分
- 关 键 词:
-
文本
- 资源描述:
-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全一册一课一练含解析打包29套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文本
- 内容简介:
-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考点1选官制度1.(2019山东荣成六中高三月考)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指出:“中国魏晋以下门第社会之起因,最主要的自然要追溯到汉代之察举制度。但就汉代察举制度之原始用意言,实在不好算是一种坏制度。”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认为察举制比九品中正制好b.认为科举制要优越于察举制c.强调察举制是门第社会的主要起因d.肯定察举制以品行取代血缘世袭的进步性答案:d 解析:材料中未提到九品中正制以及科举制,所以不能得出作者对察举制和科举制、九品中正制的比较,故排除a、b两项;材料强调的是察举制原始用意的积极作用,排除c项;材料中“不好算是一种坏制度”,是作者对察举制以品行取代血缘世袭的肯定,故选d项。2.(2019安徽宣城八校高一期末)公元220年,曹丕采纳吏部的建议,实行九品中正制。各郡置中正官,中正由各郡长官推举“德充才盛”“贤有识鉴”之人担任,中正官负责查访本籍贯的士人,了解其家世和德才表现,并做出评价。可见,实行九品中正制的初衷是()。a.为了维护士族门阀制度b.选拔优秀的郡县长官c.注重选拔德才并举之人d.用考试方式选拔官员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曹丕实行的九品中正制要推举“德充才盛”“贤有识鉴”之人担任,说明曹丕颁布九品中正制的初衷是要选拔德才并举的人才,故c项正确。材料“各郡置中正官,中正由各郡长官推举德充才盛贤有识鉴之人担任”说明九品中正制最初的目的是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无法得出为了维护士族门阀制度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内容可知,曹丕通过九品中正制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没有提到要选拔优秀的郡县长官,故b项解读材料有误;用考试方式选拔官员是隋唐时期的科举制,不是九品中正制,故d项错误。3.(2019安徽安庆高一期末)何忠礼科举制起源辨析中说:“一是遍考(考证)隋书和隋代文献,未见进士科之名,也未见进士科考试之实;二是在唐、五代文献中所载隋朝进士6人,经过考证,1人无从查考,5人查无实据。”作者认为()。a.隋朝仍然推行察举制b.科举制度“重才轻品”c.隋代科举制尚未形成d.科举制促进文化繁荣答案:c解析:隋书和隋代文献,未见进士科之名,也未见进士科考试之实,在唐、五代文献中所载隋朝进士6人,却查无实据,说明作者否认隋代有进士和进士科之说,隋代科举制尚未形成,故c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察举制,排除a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科举制度“重才轻品”,排除b项;材料只是反映隋代科举制尚未形成,不能体现科举制促进文化繁荣,排除d项。4.(2019河北唐山一中高一选考)唐代尊崇“贴经背诵”的明经科和“诗词策论”的进士科,而由进士出身的官员呈现不断增长之势,前期为60%,中期增长至75%,后期甚至达到90.48%。该材料强调了()。a.士族政治渐趋衰落b.进士科得到社会的认可c.科举制度不断完善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答案:b 解析:题干强调了进士出身的官员越来越多,说明了进士科得到社会的认可,b项正确。a、c两项题干没有体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出现在明清时期,排除d项。考点2三省六部制5.(2019河北邢台一中高二月考)“君主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汉武帝的这一举措意在()。a.重用近侍强化皇权b.使中外朝权力平衡c.提高内臣执政水平d.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答案:a 解析:注意审题,题干中的要求是汉武帝的这一举措“意在”,也就是其目的是什么,由“君主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可知,这一举措是指实行中外朝制,结合所学可推论出其目的应该是为了加强皇权,故选a项。b、c两项不符合“意在”,故排除;题干中说到的是君权与相权关系演变的范畴,不是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d项与题干中的信息无关,所以排除。6.(2019黑龙江哈尔滨实验中学月考)隋唐时期,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中枢权力机构改革的主要目的是()。a.分割相权,加强皇权b.三省之间分工合作、相互牵制c.集体议政提高办事效率d.避免君主专断决策失误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主要目的是为了分割相权,加强皇权,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都是a项的具体表现,排除。7.(2019湖南长沙雅礼中学月考)中书省,魏曹丕始设,掌机要、发布政令的机构。沿至隋唐,遂成为全国政务中枢。门下省原为皇帝的侍从机构,南北朝时权力逐渐扩大,北朝政出门下,成为中央政权机构的重心;隋唐时,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共议国政,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这种演变表明()。a.隋唐君主权力不断加强b.国家行政机构日益庞大c.皇权专制下的权力转移d.中央官吏权力过度集中答案:c 解析:由题干可知中书省本来是“掌机要、发布政令的机构”,而到隋唐时期“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共议国政,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说明专制之下中书省的权力分散了,故本题答案选c项。a项不选,题干主要是讲中书省的权力转移;b项不选,题干没有体现行政机构的日益庞大;d项与题干核心思想相反,不是过度集中而是逐渐分散。8.(2019辽宁庄河高中高一月考)“(三省六部制下)三分相权,扩大了议政人员的名额,收到了集思广益的效果。各部职责有明确的分工,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提高了行政效率。”这表明三省六部制()。a.是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b.有效地限制了皇权的滥用c.充分地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d.君相权矛盾得以解决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各部职责有明确的分工,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提高了行政效率”可知,三省六部制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故c项正确;清朝设立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故a项错误;三省六部制是为了限制相权,加强皇权,不可能有效限制皇权,故b项错误;三省六部制虽然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但没有解决两者的矛盾,故d项错误。考点3赋税制度9.(2019作者原创)赋税制度是古代国家的重要制度之一,关于魏晋时期的租调制说法不正确的是()。a.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之上b.按户征收粮或绢帛c.保证了农民充足的劳动生产时间d.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租调制的历史概念内涵,a、b、d三项都符合史实;租调制后来发展为租庸调制,以庸代役才能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故c项符合题意。10.(2019上海徐汇区等级考试)史学家钱穆先生说:“租庸调制的精神,不仅在于轻徭薄赋,而尤重为民制产。”下列对“租庸调制”解读正确的是()。a.“调”是指缴纳一定量的谷物b.“租”是指缴纳一定量的绢和布c.“庸”是指缴纳一定的银子代役d.在租庸调制下农民生产时间具有一定的保证答案:d 解析:租庸调制规定,凡是均田人户,无论其家授田是多少,均按丁交纳定额的赋税并服一定的徭役,保障了农民的生产时间,d项符合题意。租即田租,每年要缴纳一定数量的谷物,a项错误;调指的每年定期缴纳一定的绢布,b项错误;庸则是力役,百姓定期向官府服力役,c项排除。11.(2019四川成都名校高三联考)唐期前期,继续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唐朝中期以后,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公元780年,唐朝改行两税法。这一变化表明唐朝中期()。a.赋税改革能够有效缓解土地兼并b.土地制度变化影响赋税制度变化c.抑制兼并是政府增收的主要途径d.赋税制度变化影响土地制度变化答案:b 解析:材料体现了由于严重的土地兼并而导致赋税的改革,而不是赋税改革缓解土地兼并,故排除a项;根据“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公元780年,唐朝改行两税法”可知土地制度的变化影响了赋税制度的变化,故选b项;题意中没有体现政府增收的途径,故排除c项;是由土地制度变化影响赋税制度,而不是赋税制度变化影响土地制度变化,故排除d项。12.(2019浙江绍兴高一选考)下表是780年唐朝开始实行的两税法的主要内容。它的实施()。(1)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徭、杂税,但丁额不废(2)不论土户、客户,一律编入现居州县的户籍,按丁壮和财产多少定出户等(3)元额以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垦田数为准,分别按垦田面积和户等高下摊分(4)一年分夏、秋两次征收a.使税制更加紊乱b.加强了对农民的控制c.增加了财政收入d.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答案:c 解析:两税法中虽然取消杂税,但是丁额没有改变,按照丁户征税依然可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故c项正确。两税法规定了税法的具体条文,并不是税制更加紊乱,故a项错误;材料中税制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故b项错误;封建社会的税法并不能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只要封建土地所有制存在,土地兼并问题就不可能解决,故d项错误。考点4唐朝的两税法13.(2019贵州遵义航天高级中学高三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唐朝中后期,藩镇势力崛起,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为削弱,唐王朝的税收受到了比较严重的影响;均田制不断受到破坏,大地主与贵族们往往借助各种手段将国有土地转为私有,政府掌握的土地日益减少;人们对于税收的多样性与不确定性表示出强烈不满,官员往往借助税收的这种特点任意增加苛捐杂税,社会矛盾尖锐。于是,唐德宗建中元年,唐朝颁布“两税法”,代替原来的“租庸调法”。这不仅是税收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而且是以国家法律形式承认了封建土地所有权关系的重大变革,因为随着“租庸调法”的废除,与租庸调法联系在一起的均田制政府直接控制全国土地的、法理上“土地国有制”实际上也正式宣告废除了。这就为土地私有制和契约租佃制的发展扫清了障碍;还意味着农民对官府和地主豪绅的人身依附地位减弱了,因为“两税法”着重按财产多少征税,实际上废除了力役;而且实行“户无土客,以现居为薄”的原则。这意味着消除了以前的“客户”对“主户”的依附地位或低人一等的地位。同时,“两税法”的征税时间与数量相对统一,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减少对农民的剥削。所以说,“两税法”的实行,是中国赋税制度的重大变革,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庞卓恒史学概论(1)根据材料,分析唐朝“两税法”改革的背景。答案:中央集权受到削弱,国家税收受到影响;均田制破坏;原有税收的不合理性,导致社会矛盾尖锐。(2)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唐朝“两税法”改革的特点与意义。答案:特点:按财产多少征税,不论土客;税收比较确定。意义:为土地私有制和契约租佃制的发展扫清障碍;促使农民对官府和地主豪绅的人身依附地位减弱;有利于提高“客户”地位,减少对农民的剥削;规范了税制,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14.(2019广西南宁高一选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为了加深对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理解,某同学尝试列出了下面的公式:决策的出台=三省会商+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审批+尚书省执行+皇帝批示这个公式表明三省六部制下的决策是由多个部门和皇帝共同参与的。运用唐代三省六部制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决策的出台与公式中一个或者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的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答案:略。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可以修改
-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2: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浏览器下载
3:不支持QQ浏览器下载,请用其他浏览器
4: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
5: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