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学基础》-从流域视角探讨水库富营养化治理策略 (8)_第1页
《环境学基础》-从流域视角探讨水库富营养化治理策略 (8)_第2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装 订 处-南开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学院考试卷 2019年春季学期期末(2020.2) 环境学基础主讲教师:鞠美庭 楚春礼 邵超峰一 、请同学们在下列(25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成期末论文。1.论述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的背景、内容与价值2.可持续发展大会在环境科学发展中的地位与价值3.我国大气环境问题发展历程4.我国当前水环境问题的主要挑战5.浅析我国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法历次修订的主要内容及原因6.我国生活垃圾分类策略研究7.水环境功能区划在我国水环境保护中的作用8.我国PM2.5防治策略研究 9.浅析我国地表水断面达标考核在水环境保护中的实践应用 10.从流域视角探讨水库富营养化治理策略 11.生

2、态承载力及其在水环境管理中的应用12.总量控制策略在我国大气环境保护中的应用13.我国历次环境保护大会的内容及其对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作用14.我国生活垃圾填埋存在的问题与对策15.邻避效应的产生及应对策略16.我国近三年噪声环境变化,及应对方案17试论述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18.生态城市及其在我国的实践19.请结合中国环境与经济关系论述对两山论的认识20. 试论述三线一单制度二、论文写作要求选题要与本课程内容相关,且有研究和分析价值,突出独立性,切忌抄袭。学生可以根据参考选题范围,自拟具体论文题目进行撰写。论文应结构严谨,层次清晰,逻辑性强,语言表达准确通顺。论文要求观点鲜明、正确,理论分析透

3、彻,解决问题方案恰当可行,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或较大的应用价值。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工作开展研究,理论联系实际,论证有理有据,对解决现实问题具有一定的参考性。三、论文写作格式要求论文题目要求为宋体三号字,加粗居中;正文部分要求为宋体小四号字,标题加粗,行间距为1.5倍行距;论文字数要控制在25003000字;论文标题书写顺序依次为一、(一) 1. 四、论文提交注意事项1、论文一律以此文件为封面,写明学习中心、专业、姓名、学号等信息。论文保存为word文件,以“课程名+学号+姓名”命名。2、论文一律采用线上提交方式,在学院规定时间内上传到教学教务平台,逾期平台关闭,将不接受补交。3、不接受纸质论文。

4、4、如有抄袭雷同现象,将按学院规定严肃处理。从流域视角探讨水库富营养化治理策略沿河筑坝蓄水形成梯级水库群,改变原有自然水文、水动力模式,河流自净能力下降,营养物质易于在库区富集,富营养化问题严峻。调查期梯级水库氮、磷营养盐时空变化如图4所示。大汶河梯级水库TN、NH3N和NO-3N浓度沿程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总体呈波浪式变化且沿程降低,在泉林、城处到达波峰,其中,泉林处达最大值,分别为1637、2.98和8.24 mg/L。泉林库区主要受重污染支流泮汶河汇入影响,后者承纳市区工业废水及40多万城镇居民生活污水,水质超地表水类标准(GB 38382002)。季节变化方面,TN浓度枯水期最高,丰水期

5、最低,表明库区TN污染可能主要来自沿途城镇和生活污水排放等点源污染,丰水期稀释作用加强;NH3N浓度除受泮汶河影响较大的泉林库区外,均为丰水期最高,说明NH3N污染主要来源于沿河区域面源污染。 选取TP、TN、CODMn、SD和Chla 5项水质因子,运用加权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评价大汶河梯级库区营养状态。调查期大汶河各梯级库区综合营养指数TLI()沿程变化范围见图5,丰、平、枯水期TLI()值均在泉林出现最大峰值(分别为61.54、63.51和68.76),处于中度富营养状态,自泉林往下游,各水库富营养状况总体有逐级减缓趋势,且不同水期具有较为明显的趋同性,丰、平水期戴村水库已为贫营养状态。从

6、富营养化评价结果来看,主要因污染程度不同,梯级水库富营养化状态差异明显,泉林水库污染严重,富营养程度严重。一、讨论(一)大汶河水质状况变化的影响因素基于20072014年水质指标主成分分析,主要水质污染指标依次为NH3N、TP、TN和IMn(权重>0.1)。马吉让等1调查大汶河水系30个入河排污口,污染物年入河总量为31 957万t/a,泰安区域占比达77.1%,主要污染物COD为19 660 t/a,NH3N为3 155 t/a,TP为326 t/a,BOD5为2 481 t/a,TN为4 390 t/a,大汶河水体污染物主要是营养盐和有机物,与本文分析结果基本一致。近年来,沿河地区大

7、力推进各项减排措施,尤其莱钢减排贡献突出,上游来水水质明显改善,大汶河整体水质状况有所好转。随着城市化与农业集约化进程加快,沿河生活与农业污染源成为大汶河水体污染的重要来源,2014年生活污水排放量高达 18 966.59万t,且存在逐年上升趋势,农业化肥施用量65.70万t(氮肥26.17万t,磷肥9.99万t)。因此,大汶河水环境治理首要解决沿河污染汇入问题。调查期NH3N和COD浓度整体呈下降趋势,主要由于近年来泰安市不断加强对污染排放的监管,整治城区污水管线,提高污水处理能力,截至2014年全市建成污水处理厂12座,大大削减了入河污染,使得河道内NH3N满足地表水类标准,COD满足类标

8、准。BOD5浓度2010年后明显下降,应该是周边污染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同时,也可能与梯级水库建设后河段内新增大面积湿地,水质净化能力提高。受梯级拦蓄工程影响,河段TP浓度2012年后显著下降,参照其他地区拦蓄工程的影响分析14,这应与梯级拦蓄水库对TP的拦截与沉积作用有关。与此同时,DO浓度趋于稳定化,由于DO受径流影响较大,这应与拦蓄工程调节影响使得河道径流较为稳定有关。(二)梯级拦蓄对大汶河富营养化影响梯级拦蓄影响大汶河氮磷营养盐的迁移、转化等生物地球化学行为,个别库区富营养化问题严峻,但整体上并无明显的累积效应。经采样分析(见图6),大汶河梯级水库群调查期TDN/TN值高达73%,表明库

9、区N污染以溶解态为主,而溶解态N较颗粒态受梯级水库主要的沉积作用影响微弱,因此,TN浓度在库区内迅速累积,而导致全河性的严重超标。拦蓄工程因加速TP的拦截与沉积而对库区与下泄水体TP浓度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同时,张恩仁等2认为发育出的水库生态系统可将上游输入的13%42%的溶解态无机磷固定于浮游生物。大汶河全年TDP/TP值仅为28%,表明大汶河P污染主要以颗粒态为主,而修建梯级水库产生阻隔效应,水体流动性减小,加速悬浮态P在库区沉积,降低水体中TP浓度。丰水期TP浓度明显高于平、枯水期,主要由于丰水期库水交换量大,TP的拦截与沉积作用相对较弱。基于P在库区的积蓄,大汶河拦蓄水库尤其是上游水库

10、应注意防范底泥内源P释放对上覆水质的影响。 因大汶河旱涝不均,拦蓄工程建设之前,非汛期河道内长期断流,大段河道枯竭,河流生态健康受损严重。拦蓄工程的建设尽管使得局部水流受阻,但低坝的建设形式使得河道内形成多个首尾相连的浅水水库,对沿河水资源利用、河道内水生生物栖息地修复与河道健康维护作用巨大。根据水库运行水量统计(见图7),2014年研究区9个梯级水库蓄水量达6 680万m3,改变原有枯水期断流现象。并使得河道内新增河滩型湿地2 885.4 ha,颜张坝下至泉林库区段约30 km河段内已形成著名的徂徕山汶河自然湿地景观。现有关于自然湿地缓冲带对氮磷去除的研究表明1516,湿地对氮、磷的削减作用

11、显著,生长季节的湿地缓冲带对面源TN、TP去除率高达74.1%和84.6%。同时,湿地对河道内N、P营养盐有良好的吸收、利用和转化作用,能有效促进硝化和反硝化,改善水体富营养状态。在外来污染源未得到有效控制条件下,拦蓄工程阻隔使得水体交换受阻,水库N、P营养盐蓄积,致使藻类快速生长与爆发。同步的浮游植物取样调研发现,泉林库区夏季丰水期已爆发严重的蓝藻(微囊藻)水华,冬季枯水期泉林和城库区出现了硅藻水华(小环藻)。水体Chla含量是表征藻类现存量的重要指标17,相关分析表明,调查期水库Chla浓度(见图8)与综合营养指数TLI()显著相关(相关系数0695*)。进一步分析不同期Chla含量与各水

12、质因子的相关关系(表1)表明:丰水期Chla浓度与各水质因子无明显相关性,应是夏季藻类生长受光照、温度和水体滞留状态等因素影响较大,且营养盐本底值较高,营养盐对藻类生长难以形成限制因素。平、枯水期Chla与TP和NH3N浓度有着极显著的相关关系,应是梯级水库对P的拦截与沉积作用明显,水体中P含量较低,成为主要限制因素。Redfield等认为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中吸收适宜的N/P比为16,当N/P>7时浮游植物生长受磷限制。因平、枯水期河道及水库内TN高,库内TP偏低,水库富营养化及藻类生长均受P影响大。并且,尽管库区TN浓度高,但NH3N/TN值总体为012,NH3N作为藻类吸收利用的重要氮

13、源,也成为影响藻类生长的重要因素。枯水期Chla浓度与WT有着显著的相关关系,主要由于枯水期大汶河浮游植物优势门类为硅藻,对光强和温度的要求相比其他藻类低,能适应低温条件,在营养盐适宜和缓流条件下以累积生物量的方式快速对水温作出响应3。二、结论(一)20072014年间,大汶河水体主要污染物为营养盐和有机物,受沿河地区各项减排措施影响,NH3N和COD浓度整体呈下降趋势,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水体有机污染;受梯级拦蓄工程影响,TN浓度逐年提高尤其城市化程度较高区域,TP浓度2012年后稳定在较低水平。水质灰色识别模式综合指数表明,大汶河水体环境正向良性方向发展,水质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且2012年后季节波动趋于平稳。(二)对9个梯级水库不同水期水质调查表明,除部分库区因污染严重外,梯级水库水质总体呈现由上游至下游逐步变优的趋势;不同水期因下泄流量不同等造成流动条件的差异,对库区水质有较大影响;因污染程度不同,梯级水库富营养化状态有明显差异;水污染程度、工程拦蓄对库区内藻类生长与爆发共同产生影响,部分库区丰水期和枯水期已分别爆发蓝藻和硅藻水华。(三)梯级拦蓄工程因蓄积水资源、恢复河滩湿地,改善了河道内长期断流现象,并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