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社会化_第1页
青少年社会化_第2页
青少年社会化_第3页
青少年社会化_第4页
青少年社会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讲青少年社会化

及社会行为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青少年社会化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2、认识青少年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的特点及其作用;3、知晓青少年偏离行为的特点、理论诠释及其具体体现;4、掌握青少年上网的心理原因,上网对他们的影响以及正确引导青少年上网的措施。第六讲青少年社会化

及社会行为第一节青少年的社会化第二节青少年的社会群体第三节青少年的偏离行为第四节青少年的网络行为第一节青少年的社会化一、青少年社会化的过程二、青少年社会化的因素一、青少年社会化的过程

社会化包括两层含义:从个人角度看,它是指个体在成长过成中通过掌握符号系统(语言、文字及其他象征符号)来接受社会经验,从而在社会结构中占有一定的位置,扮演一定的角色和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以便积极地再现社会经验的过程。从群体的角度来看,它是指一个社会和民族通过社会教化对其他成员进行塑造,从而使社会经验得以传递和更新的过程。社会化实质就是人学习知识、技能和掌握社会规范以及再现它们的过程,就是一个人从“自然人”走向“社会人”的过程。一、青少年社会化的过程

青少年社会化是人早期社会化的一部分,是人为正式进入或开始其社会生活而做准备的过程,它既有社会化的一般特点,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一、青少年社会化的过程

(一)“自然人”向“社会人”过度人一出生其实与其他动物没有本质区别,除了本能的反应和生理的需要外几乎没有社会文化生活的内容,是“自然人”或“生物人”。经过社会化过程,人开始转变成具有社会特性的“社会人”。在这个过成中,个体要学会适应社会,成为一个符合社会要求的成员,并形成自己的独特的行为方式。转化的首要条件是个体必须身处社会环境并与社会成员进行交往,发生感情上的联系。否则个体的社会化就会受到损害,年龄越小受到的损害就越大,损害带来的后果也就越难逆转。一、青少年社会化的过程

青少年社会化的最大课题是重组自我概念以适应由一个社会情境到另一个社会情境的转换,即从家庭到学校和从学校到工作,或者概括的说,从依赖到独立。

因此,顺利完成这一社会化过程既是成功走向社会的前提条件,也是青少年发展的总体目标。一、青少年社会化的过程

(二)强制性与能动性结合

1、强制性

只要个体处于社会环境之中,那么,社会化就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尽管在个体的不同发展阶段,社会化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它都必须符合一定的社会要求。

群体通过赞许和鼓励或批评与惩罚等机制实现其强制与监督功能。

一、青少年社会化的过程

(二)强制性与能动性结合

2、能动性

人的主观能动性在社会化过成中起着积极作用。一方面,个体在接受外界影响时,随时随地对外界信息加以认识与判断,这种认识与判断以个体已有的倾向性为基础。正是由于个体心理的这种特性,才使得人对社会要求的适应表现出自主、能动的特点。另一方面,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还表现为反向的能动作用,即双重性。一、青少年社会化的过程

(二)强制性与能动性结合

在个体生命的早期,社会化的强制性特点比较明显,因为这个时期儿童认知水平非常有限,能动性比较差,要靠成人指导和控制其社会化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是到了青少年期,个体的自我意识迅速发展,认知水平大大提高,社会经验不断丰富,能动性的特点和作用开始日益突出起来。一、青少年社会化的过程

(三)主动性与被动性并存

个人的社会化有时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的,有时是无意识、潜移默化地进行的。一、青少年社会化的过程

(三)主动性与被动性并存

1、主动性青少年是朝气蓬勃、锐意进取的群体,他们总是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接受某些社会因素的影响而抵制另一些社会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对新事物和流行的现象更是积极吸纳,主动接近及率先效仿。典型表现是追星和标新立异。一、青少年社会化的过程

(三)主动性与被动性并存

1、主动性反向社会化传统的受教育者反作用于施教者,即年长一代向青少年学习的社会化现象。非社会化青少年通过种种方式抵制主流社会的影响,不愿接受社会所施加的教育,把自己边缘化。一、青少年社会化的过程

(三)主动性与被动性并存

2、被动性

不管青少年是否喜欢,社会化总是在他身上实现。社会化既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进行,同时又可在日常生活中以熏陶、灌输和耳濡目染的方式进行,即通过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和礼仪等使人自然而然地接受现存的文化并按照它去行动和思考。二、青少年的社会化因素

(一)社会因素

1、社会文化

文化是指凝聚在一个民族的世世代代和全部财富中的生活方式的总和。文化包括衣、食、住、行等用物的制作方式,待人接物、举止言谈等交际方式,以及哲学、宗教、道德、法律、文学艺术、风俗传统和科学中的思想方法等。二、青少年的社会化因素1、社会文化

文化因素在个体社会化早期就已经为其打上深深的烙印并影响他今后的一生。有关的文化要求和文化标准已经浸润到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中去了。所以文化常常以一种不自觉的方式存在并影响着青少年的社会化,并具有连续性。尽管对于所有具体的文化,每一代的承担着完全不同,但它都会作为独一无二的文化实体而存在下去,都会代代相传。二、青少年的社会化因素

2、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为青少年提供了社会学习的课堂。

在现实生活中,青少年的阅历和生活节奏使之具有较少的亲身经历社会实践的可能,传媒便成为他们观察与了解社会的主要窗口之一。随着大众传媒的日益发达,它在人们社会化方面的影响越来越大,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具有导向作用,对人们的行为活动具有暗示作用。尤其是艺术作品中所描写的生活历程和塑造的人物形象,经常被青少年当作自己的人生追求目标和直接模仿的对象。

二、青少年的社会化因素

2、大众传媒研究表明,青少年对社会基本原则和社会游戏规则的把握,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90%以上的内容不是由传统的社会、学校教育或者家庭来完成的,而是由传媒如电视、报刊等完成的。传媒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是双向的,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我国调查显示,65%以上的工读学生和50%以上的青少年犯罪,均直接接触媒介并受各种不良信息的影响。美国研究显示,媒体的暴力内容会增长对他人的暴力和攻击,会引发模仿行为,使人以为暴力能解决问题。

二、青少年的社会化因素

(二)学校因素

青少年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教育是有计划、有系统和有目的的教育,它完成了使个体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大部分,而且是社会化的最重要的内容。

1、价值观念的社会化

2、社会生活知识的个人社会化

3、理想目标的社会化

4、行为规范的社会化二、青少年的社会化因素

(三)家庭因素

父母是青少年社会化的第一任老师。在青少年的社会化的过成中,父母的榜样作用从孩提时代起就开始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在与父母的长期生活中,青少年更多的是以无意识的方式吸收和内化来自父母的态度、情感、观念和行为。有关社会习惯、风尚、观念、价值和道德规范等诸多内容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父母传给青少年的。二、青少年的社会化因素

(四)同龄群体因素

同龄群体在青少年社会化过成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同龄群体的社会化作用是无意识地进行的

2、在同龄群体中,青少年能充分享受自由权利

3、同龄群体有自己的一套价值标准

4、同龄群体容易满足青少年的种种需要第二节青少年的偏离行为一、什么是偏离行为二、对偏离行为的理论解释三、偏离行为的具体表现第二节青少年的偏离行为一、什么是偏离行为

偏离行为(偏差行为或越轨行为)是指违反社会规范且不受大多数人赞成的行为,是一种与社会公认的行为标准相偏离或冲突的行为。它既可能是对传统行为规范的偏离,也可能是对现行政治法制制度的偏离。一、什么是偏离行为

(一)偏离行为的类型

1、一般性社会偏离

2、违章偏离行为

3、轻度违法行为

4、违法犯罪行为(一)偏离行为的类型1、一般性社会偏离一般性社会偏离:指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不按既定程序和规则办事,违反传统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行为上标新立异,被大多数社会成员认为是“异常”的、“不正当”的行为。2、违章偏离行为违章偏离行为:指违反各单位的规章制度与条例守则、乡规民约、有关维护社会治安和公共秩序的规则、条例的行为。3、轻度违法行为轻度违法行为:指违反但尚未构成犯罪的行为。4、违法犯罪行为违法犯罪行为:指特殊的、严重的社会偏离行为。(一)偏离行为的类型一、什么是偏离行为

(二)青少年偏离行为的特点

1、突发性

2、易变性

3、模仿性

4、盲从性二、对偏离行为的理论解释

(一)生物性理论

1、精神分析理论

2、天生犯罪论(二)社会学理论

1、社会失范论

2、文化冲突论(三)生态学理论三、青少年偏离行为的具体表现

(一)攻击行为

攻击行为(侵犯行为)通常是指有意伤害他人,损坏或抢夺他人物品的行为。按攻击实施的方式不同可分为身体攻击、言语攻击和间接攻击。其中,身体攻击包括打人、抢夺他人物品和强占座位空间等,言语攻击包括说脏话、骂人、取笑和讽刺等,间接攻击包括散布坏话、造谣、唆使打人和游戏活动排斥等。三、青少年偏离行为的具体表现

(一)攻击行为青少年攻击行为产生的原因:

1、个体因素

2、家庭

3、学校

4、社会三、青少年偏离行为的具体表现

(二)犯罪青少年犯罪通常是指14-25岁的人的犯罪。目前,青少年犯罪主要有五种趋势:

1、犯罪性质恶劣化

2、犯罪主体低龄化

3、犯罪手段智能化

4、女性犯罪男性化

5、犯罪形式团伙化三、青少年偏离行为的具体表现

(二)犯罪据调查,未成年人初犯的平均年龄已由80年代的16岁提前到90年代的14岁;青少年犯罪中70%左右是团伙犯罪。研究表明,青少年犯罪中25%来自不完整家庭。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1、个体因素2、家庭

3、学校4、社会三、青少年偏离行为的具体表现

(三)自杀自杀是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复杂作用的结果。外部原因:竞争激烈,家长要求太多、期望太高,学习压力大等。内部原因:认知具有片面性,情绪常不稳定,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等。三、青少年偏离行为的具体表现

(四)吸毒

1999年,国家禁毒委对我国23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统计,吸毒者的年龄多数为17-35岁,占总吸毒人数的85.1%,最小的只有8岁。据调查,在青少年吸毒者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0%左右。主观因素:文化程度低、年龄较小,社会阅历较浅,对毒品的危害知之甚少。客观因素:毒品消费市场的存在,家庭问题,学校教育的弊端以及社会不良环境的刺激等。第三节青少年的网络行为一、青少年的上网心理二、上网对青少年的影响三、正确引导青少年上网一、青少年的上网心理

(一)求知需求某市中学生上网情况的调查显示,有36.73%的上网中学生是到网上查阅资料。(二)交往需要网上交往具有虚拟性、间接性和平等性等特点,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相对真实的、更直接的和更隐蔽的交流空间。

一、青少年的上网心理

(三)情感宣泄青少年上网通过聊天可以进行宣泄、逃避和解脱,网络交往的快捷性、方便性可以使人们快速交流情感的需要得到满足。调查显示:大学生上网“感情生活”内容占16.7-33.3%一、青少年的上网心理

(四)休闲娱乐据校园网络文化调查显示,休闲、娱乐和健身方面的需要占20%-58.3%,平均占38.6%。(五)好奇心理(六)自我表现现实生活中太多的无奈使青少年自我表现的需要不能得到很好的满足。而网络则为他们提高了广阔的表演舞台,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青少年可以根据自己的愿望,尽情地表现自我,尽自己的能力把自己包装起来,推销出去,并渴望自己的言行能引起巨大的反响,产生深刻的共鸣。

二、上网对青少年的影响

(一)上网对青少年的正面影响

1、社会化趋势上网可以使青少年更加个性化和国际化。

2、认知结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