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教案、课堂实录及教后记_第1页
《蒹葭》教案、课堂实录及教后记_第2页
《蒹葭》教案、课堂实录及教后记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8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蒹葭》教案、课堂实录及教后记

教学目标:

1、把握《蒹葭》中起兴手法运用以及了解重章叠唱特点,体会(本诗艺术)手法对情感表达及主题深化的作用;

2、探讨诗歌中“伊人”的多义性,从而开掘出诗歌主题的多义性。

教学重难点:

1、“伊人”多义性探究

2、赏析多主题诗歌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朗读诗歌,争取熟读成诵;

2、结合解释,了解诗歌大意。

二、课堂安排

1.导入:播放《在水一方》的音乐,PPT显示歌词,要求学生比拟歌词的第一段与原作第一节,看看哪个词语在语意上有明显转变。

2.发觉:“伊人”改为了“佳人”

引出问题:“伊人”究竟是个怎么样的形象呢?

3.诵读感知诗歌内容,要求学生思索“伊人”是个怎样的形象。

(请一男一女两位同学朗读)

4.问题:试简要概括诗中“伊人”的特点?

(要求读出作为理由的诗句,穿插读法指导)

5.学生发言,教师明确:

(1)内容把握:

蒹葭、白露景物给人以凄清之感“清”

补充:写景起兴

在水一方/之湄/之泗伊人的位置始终在变化“飘忽不定”

宛在水中心/水中坻/水中址伊人始终难于接近可望而不行即

溯洄/溯游,道阻且长/右/跻寻找者不畏艰险,执著寻找有吸引力

补充:重章叠句,一唱三叹

(2)方法指导:依据诗歌内容动身,可从

A直接的正面描写B景物描写C旁人的反响三个方面来把握“伊人”特点。

【板书】

坚决执著河水“清”而独立

寻找伊人飘忽不定

不畏艰辛道阻可望难即

有吸引力

手法:重章叠句,一唱三叹

写景起兴

6.分三组诵读(每组各读一节),进一步感知并体会伊人形象。

7.分组争论:在你的心目中,“伊人”是个怎样的形象?

(要求:每组推举代表发言、需说明理由、注意条理、)

8.PPT展现关于“伊人”的已有观点。

9.小结一:不同解读的缘由;作为爱情诗产生的可能性。

10.小结二:(1)《诗经》文体根本特点、“伊人”母题

(2)多角度解读的根底进入文本;多角度解读的意义共鸣、制造

11.作业:分析《诗经小雅白驹》中的“伊人”形象。

诗经小雅白驹

皎皎白驹,食我场苗。絷之维之,以永今朝。所谓伊人,於焉逍遥。

皎皎白驹,食我场藿。絷之维之,以永今夕。所谓伊人,於焉嘉客。

皎皎白驹,贲然来思。尔公尔侯,逸豫无期。慎尔优游,勉尔遁思。

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生刍一束,其人如玉。毋金玉尔音,而有遐心。

【解释】皎皎:雪白,光明。这里指马皮毛发光。絷:绊。维:拴。焉:此,在这儿。贲:饰也。一说光采之貌。逸豫:安乐。勉:抑止之词。

遁:隐去。一说走。空谷:穹谷;深谷。音:信。遐:远。

补充作品:

诗经周南汉广

南有乔木,不行休思①;汉有游女②,不行求思。

汉之广矣,不行泳思;江之永矣③,不行方思④。

翘翘错薪⑤,言刈其楚⑥;之子于归,言秣其马⑦。

汉之广矣,不行泳思;江之永矣,不行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⑧;之子于归,言秣其驹。

汉之广矣,不行泳思;江之永矣,不行方思。

【解释】①休:休息,在树下休息。思:语气助词,没有实义。②汉:指汉水。游女:游玩的女子,亦指汉水女神。③江:指长江。永:水流很长。④方:渡河的木排。这里指乘筏渡河。⑤翘翘:本指鸟尾上的长羽,比方杂草丛生。错薪:古代嫁娶必以燎炬为烛,故过以折薪、楚为兴。刈:割。⑥楚:灌木的名称,即荆条。⑦秣(mo):喂马。⑧蒌(lou):草名,即蒌蒿,嫩时可吃,老则为薪。

蝶恋花(宋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解释】伫:久立。危楼:高楼。望极:极目远望。黯黯:迷忽不明。

拟把:准备。疏狂:粗疏狂放,不合时宜。

对酒当歌:语出曹操《短歌行》。当:与“对”意同。强:牵强。强乐:强颜欢乐。

衣带渐宽:指人渐渐消瘦。语本《古诗》:“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青玉案元夕(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解释】青玉案:词牌名元夕:阴历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是夜称元夕或元夜。

花千树: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星如雨:指焰火纷纷,乱落如雨。

玉壶:指月亮。龙舞:指舞鱼、龙灯。蛾儿、雪柳、黄金缕:皆古代妇女的首饰。这里指盛妆的妇女。盈盈:仪态美妙的样子。蓦然:突然,猛然。阑珊:零落稀疏的样子。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蒹葭》教后记

一、课前回忆

起初选定《蒹葭》一课,首先是考虑其意思比拟简洁,重章叠句、一唱三叹的文体特点应当也是比拟简单把握的。但真正预备起来的时候,却发觉诗常常识、意象、意境、构造等诸多方面的内容远远超出了一节课的容量,而且总体感觉非常零碎,看似学问点多,实则重点不突出。这唯恐也是像我这样的新教师的一个通病,总是盼望在一节课叙述尽可能多的东西,而无视了学生究竟能消化和汲取多少。教学目标的选定其实也是一个梳理思路的过程,如何把众多零碎的学问集中于一个明确而突出的目标之下,成为了我前期预备过程中思索的主要问题。在对这个问题的思索中,我始终明确了两点:一是教学目标设定要简明突出,能贯穿整节课,能调动学生,二是目标的设定离不开对文本本身的特点及听课学生的特点的考虑。教学目标确定,第一步要明确文本的的价值。《蒹葭》一诗,根本内容比拟明确,字词方面的障碍也不大,其根本价值有二:一是其作为《诗经》的文体价值,也即重章叠句、一唱三叹,起兴等特点,二是其审美价值,诗中仆人公坚决执着的寻找精神以及伊人形象的多义性均可作为审美价值的挖掘点。考虑到本校学生整体的根底水平较好,我最终打算以伊人形象的多义性为突破口,立足文本分析,将相关的根底学问贯穿在伊人形象的分析中,调动学生绽开对“伊人”形象的争论。

目标明确后,详细的课堂设计,我选择了以大家熟识的流行歌曲《在水一方》作为导入,在引起学生兴趣的同时也引导他们将关注的焦点集中到“伊人”,而后通过文本的细读分析把握伊人特点进而再绽开对“伊人”形象的争论。这样一来,起兴、重章叠句等根本内容就无需特地单独讲,只需渗透在就伊人特点的分析中即可。至于争论环节,我也搜集预备了很多已有说法作为小结备用。经过这样的预备,目标是明确了,但实际操作中却并不那简洁。在预备试讲和与师傅、同事沟通争论的过程中,如何自然地将重章叠句、起兴等相关学问点渗透在对伊人特点的分析中,如何在伊人特点把握过程中赐予适当的学法指导,如何有效地应对争论中消失的意外问题,均成了这堂课预备过程中的重点问题。

二、课堂实录

实录一:导入

课前《在水一方》的音乐导入还比拟顺当,由于我提前已将歌词在幻灯片做好,所以带着“边听音乐,边查找歌词与原诗比进展了怎样的改动”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也很快进入课堂状态。音乐完毕,大家很快指出了歌词把原诗中的“伊人”改为“佳人”这一事实,学生的这一发觉倒是完全在我的预期之内。于是我就很自然的引导学生思索“伊人”与“佳人”的不同,当学生齐声答复“佳人”一般都是指“美女”的时候,我就自然地抛出了本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琼瑶将伊人视作美人,你认为伊人是一个怎么样的形象?”

导入环节有一个问题值得留意,《在水一方》的歌词与原诗究竟还是有许多不同,假如学生们不能很快的发觉这一不同,我又该做何引导?对此,我的看法是由于这一改动的发觉只是引出整节课内容的一个前奏,所以无需过多纠缠于歌词其它诸如“蒹葭”改为“绿草”等细枝末节的改动,再则也只有“佳人”这一改动最能表达琼瑶对于原诗的理解。

实录二:诗歌文本分析,“伊人”形象把握

在分析伊人形象的过程中,一开头就遇到了难题。当我问及大家从诗中看“伊人”形象有何特点的时候,第一位同学答复的是“迷离”。从语意上来说,迷离具有模糊不明、难于辨别的意思,用来概括处身在由早晨、白露、蒹葭、河水等诸多要素构成的特定环境中的人,并不太恰当。但在课堂上,对于学生这一超出我预期的答复,我进展了追问,试图让学生意识到“迷离”一词用来概括伊人特点其实并不太适宜,结果学生也被问得不知所措,我也显得有些紧急。最终我将追问引向了诗歌开头两句的写景,并归纳出置身“清冷”景物中的“伊人”也具有“清”的特点。这一开头的小插曲直接导致我在后面分析伊人特点的时候显得有些急躁,以至有些东西未等学生自己发觉就先讲了,未能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索空间。回想起来,其实这种情形,可先请学生坐下、简要指出学生缺乏,也可直接放开让学生争论“迷离”进而引出对伊人形象的进一步把握。而在后面分析到伊人难于接近及寻找者坚决执着态度的时候,未能由“为霜未晞未已”、“一方之湄之涘”和“水中心水中坻水中沚”这种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自然地过渡到“重章叠句、一唱三叹”的手法,而是后来单独做的补充,显得有些生硬。最终对伊人特点的小结,其实很大程度上也是参照我自己的预设在板书,没有能适时的参照学生的的一些好想法予以调整。在方法论的指导方面,这个环节从直接的正面描写、写景以及寻找者的旁衬三个角度去探究伊人形象这一点倒是落到了实处。

实录三:课堂争论,“伊人”多义性争论

在对伊人特点有所把握的根底上,我将学生分成了六个小组进展争论,要求争论沟通各自心目中的伊人形象,并要求推举代表发言并说明理由。这个环节最大的缺乏就是分组后争论的时间过长,而且各种不同看法间的碰撞不够。不过各组根本上都能从文本动身,得出一些关于“伊人”的看法,有的小组意见趋同,有些小组则意见各异。有的认同琼瑶的看法,认为“伊人”就是美人,也有的认为“伊人”不肯定是女性,也可能是男性,还有的认为“伊人”可能是某种抱负。最让人欣喜的是,有位同学指出诗歌有些道家思想的味道,“伊人”就好比看不见摸不着的某种“道”,这种见解也算是争论中的一个亮点了。固然,还有些同学的发言则是完全出乎人意料,比方有位同学引用了大量的名人名言却只说了寻找者的执着特别让人观赏,并未能紧扣“伊人”。不过她的“妙语”也一下子活泼了争论的气氛,而我也顺势把她所说的寻找者的执着寻找,归结到伊人的极具魅力这一特点上来。

实录四:课堂小结

由于想要把这首诗歌的根本价值和这节课多角度解读的意义在小结的时候以尽可能简洁的语言讲解清晰,所以课堂小结在之前预备的过程中花了比拟多的工夫。课堂的实际效果却并不如自己预备的那么好。由于时间有些超,所以顺承“伊人”的多义性探究收尾的小结也显得有些忙乱。原本预备的小结一是诗经文体的根本特点及“伊人”的母题,二是多角度解读的根底和意义,但是由于焦急有些忙乱故而把“伊人”母题的小结给遗漏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三、课后反思

这一节公开课,我给自己的课堂表现打分是65分。虽然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还不错,但感觉自己并未能很好的把之前的课堂设计的很多环节落实好,而且整节课时间没能把握好,有些超时。评课的时候,很多阅历丰富的老教师也给我提出了许多珍贵意见。综合一下,这节课的缺乏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对于“伊人”形象的特点把握,未能很好地深挖诗歌文本,流于空泛。比方对伊人位置由实到虚的这一变化根本上没有讲到。其次,授课过程中相关内容自己的预设性太强,有些时候对于学生的答复引导显得有些牵强。比方在归纳“伊人”特点的时候就太过于执着于自己预先的预备,临场应变缺乏。再者,朗读方面还没有充分调动学生,整节课虽然读了三四遍诗歌,但是学生投入不够。还有,对于诗歌的极具画面感的意境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