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初中化学-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初中化学-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初中化学-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初中化学-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课标分析课标分析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属于课标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下的二级主题“水与常见的溶液”。在课标中有非常明确的要求: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在活动与建议中安排了学生实验:比较氯化钠、硝酸铵、氢氧化钠三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的放热(或吸热)现象;观察生产、生活中的乳化现象。对课标的解读:由于本主题属于“身边的化学物质”一级主题下的“水与常见的溶液”这个二级主题,所以教学中,我在认真研究学情的基础上,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了很多学生熟悉的生活、生产场景,以学生最熟悉的物质----水作为研究载体,在研究溶液概念、性质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溶液是一类极其特殊、重要的混合物,它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化学基本理论、科学实验等方面。对比较氯化钠、硝酸铵、氢氧化钠三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的放热(或吸热)现象这一知识点的教学,课前我对学生进行了“前概念”前测,发现同学们都知道化学变化在生成新物质的同时伴随着能量变化;而大部分同学认为溶解是物理变化,所以溶解过程中不会有能量的变化,针对这一情况,我设计了探究实验二:探究氯化钠、氢氧化钠、硝酸铵溶于水能量变化的实验,同时又通过学生阅读教材、交流研讨从微观的角度认识其本质原因。对于乳化作用,我首先让学生通过除掉试管内的油污的实验,让学生了解乳化现象,然后再通过乳化现象的微观过程解读乳化现象的作用原理,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设置和科学探究,让学生在掌握新知识的同时,提升成化学核心素养,进一步发展分类观、微粒观、变化观等科学观念。教材分析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分析本节知识对学生来说是非常熟悉的,生活生产中有很多有关该节知识的素材,例如海水、糖水、生理盐水、葡萄糖注射液、汽水,实验室中也接触到很多溶液例如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酚酞试液、石蕊试液等,但没有形成有关溶液知识理论性的认识。所以在本节课知识的学习中,学生既能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来学习溶液的形成、溶解过程中能量的变化及乳化作用,又能从微观的角度认识宏观现象的本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大量科学探究方法的运用又为学习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酸碱盐等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所以本节课在初四化学教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一节典型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化学实践课,整节课可以让学生充分形成化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二、教材内容及活动安排分析本节课学生通过探究物质溶解的过程,认识一类混合物——溶液,以及物质溶解过程中伴随着能量变化。此外,通过生活中的具体案例了解生活中常用的去油污原理——乳化现象,并与溶解现象进行对比。教材从学生熟悉的食盐溶于水的过程入手,使学生首先形成“溶液是几种物质的混合物,并且是均一、稳定的”感性认识,再通过对溶解过程的微观分析,了解溶解的微观本质,然后通过实验探究从能量角度认识溶解过程。本节课从教材安排上看:第一部分通过学生的活动与探究,使学生在宏观上认识溶液,让学生首先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然后通过食盐溶于水的微观过程,让学生了解溶液形成的本质及具有均一性、稳定性的原因。通过物质在水中的分散形式让学生了解悬浊液、乳浊液、溶液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加深对溶液概念及性质的理解。通过实验探究活动——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让学生了解溶解过程伴随能量的变化及本质原因。通过具体的学生熟悉的生活、生产案例,让学生了解溶液对于自然界中的生命活动和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最后通过实验探究和生活实践让学生了解乳化现象及其应用,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性和学好化学的欲望。学情分析学情分析教师的教学需要建立对于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因此分析学生对知识认知的基本情况显的尤为重要。从生活经验上看,学生从生活和生产中认识和接触了形形色色的溶液,例如海水、矿泉水、汽水、糖水、生理盐水、碘酒、葡萄糖注射液、白酒等常见溶液,也知道它们都属于混合物,但对溶液概念并没有形成科学认识,例如很多同学认为只要是无色透明的液体就是溶液、只要把物质放到水中就一定能形成溶液,大部分同学认为牛奶、油水是溶液。从知识经验上看,学生在之前的学习过程中接触过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石灰水、紫色石蕊试液等溶液,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对于溶液的组成和基本特征等溶液的理性认识和知识应用就有些不足,例如有大部分同学认为一杯糖水下部一定比上部甜,溶液的密度一定是下部比上部大,溶液久置溶质和溶剂一定会分开等,这些学生从生活中得到的错误的前概念会对学生形成科学概念产生干扰。从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上看,九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年的学习化学的经验和化学知识的积累,具备了一定的化学思维能力和实验探究素养,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教师教学过程中应该顺应学生的特点,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这些对学习本节课知识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从本节课的内容上看,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非常密切,非常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究的欲望。从宏观认识溶液的形成、溶液的组成、共同特征等比较好理解,但使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溶液的形成、溶解过程中伴随能量的变化、乳化现象等抽象问题难度较大。学习目标及重难点学习目标及重难点1.通过实验,从宏观的角度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知道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能区分溶液、悬浊液、乳浊液。2.通过食盐在水中溶解的微观分析,进一步理清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的关系。3.通过固体物质溶于水时溶液温度的变化,知道物质溶解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并能应用解决实际问题。4.知道溶液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及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了解乳化作用的原理及应用,进一步形成化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5.通过亲身体验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重点:目标1、2、3、4难点:目标2、4课前活动设计课前活动设计1.调查生活、生产中常见的溶液及其用途。2.整理自己对溶液的初步认识。3.调查去油污的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入新知(展示图片2)我们的家乡荣成是一座美丽的海滨小城,有着丰富的水资源。图片中这些看起来澄清透明的水是纯净的水吗?你的理由是?这些物质是怎样溶解在水里的,为什么我们看不见它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探秘神奇的溶解。学生独立后思考交流以学生熟悉的海水、河水、井水、矿泉水为载体,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引发对溶解及溶液物质类比的初步思考。学习目标解读(展示图片3)学生阅读本节的学习目标,了解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详细可行的目标为学习活动指明方向。探究活动一:溶解的秘密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情况是怎样的?【探究实验】:分别向盛有食盐、泥沙、花生油的试管中倒入约1\3试管的水,震荡静置,观察现象。【点拨】:食盐溶解在水中形成的澄清食盐水属于溶液;像泥水这样有固体小颗粒悬浮的浊液属于悬浊液;像油水这样有小液滴悬浮在水中形成的浊液属于乳浊液。【问题】悬浊液和乳浊液久置会分层,你认为它们均一、稳定吗?(图片4)【思考】:从物质类别角度看实验中得到的食盐水、泥水、油水属于?【猜一猜】:1.试管中的食盐水上、中、下部任意一处,是否一样咸?2.如果把食盐水密封,其他外界条件都不变,保存一个月、一年、两年……食盐颗粒会不会从食盐水中分离出来?【点拨】:1.食盐水上、中、下部任意一处是一样咸的,说明食盐水具有什么样的性质?。2.如果把食盐水密封,其他外界条件都不变,不论保存多长时间食盐颗粒都不会从食盐水中分离出来,说明食盐水具有什么样的性质?。(图片5)为什么氯化钠溶于水能形成均一、稳定的溶液,而泥沙、花生油不能?(图片6)【微视频】:氯化钠溶于水的微观探秘氯化钠溶于水能形成均一、稳定的溶液,而泥沙、花生油不能,原来是这样的:【点拨】:物质分散在水中形成溶液、悬浊液、乳浊液取决于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大小,例如构成氯化钠的钠离子、氯离子比较小可以均匀的分散在水中从而形成溶液,而油分子、泥沙分子比较大不能均匀分散,因此不能形成溶液。【合作交流】:指导学生阅读、思考、交流1.什么是溶液?溶液的基本特征是?2.溶液由哪两部分组成?什么是溶质?什么是溶剂?3.一杯溶液中溶质可以是几种?溶剂是几种?【点拨归纳】:溶液定义、基本特征、溶液的组成、溶质、溶剂(图片8)【多识一点】:(图片9)1.溶液命名:溶质名称+的+溶剂名称+溶液例如碘的酒精溶液;如果没有具体说明溶剂的溶液,溶剂为水,例如氯化钠溶液就是氯化钠的水溶液。2.溶液不一定是无色透明的液体。例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高锰酸钾溶液是紫色的。3.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水、酒精、汽油都是常用的溶剂。4.溶质以离子或分子的形式均匀的分散在溶液中。5.溶质、溶剂的判断:(1)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液体做溶剂。(2)一种液体溶于另一液体,量多的做溶剂。(3)溶液中有水,不论水多少,水做溶剂。【我会判断】:指出下列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图片10)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交流。学生思考交流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学生独立思考交流。学生独立思考交流溶液的基本特征。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了解氯化钠溶于水的微观过程。学生思考聆听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第2页方框内容,结合实验、微视频展示,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补充、汇总。学生阅读,同桌交流对溶液知识的进一步认识。学生依据生活常识及概念解读,独立思考后,逐一交流解答。以实验为切入点,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从宏观的角度认识悬浊液、乳浊液、溶液的特征。由久置会分层获得悬浊液和乳浊液不均一、不稳定的特征,为溶液特征的总结做好铺垫。通过探讨,学生可以从类别的角度认识溶液、悬浊液、溶液。学生在探讨了悬浊液、乳浊液的基础上,再根据溶液与它们宏观表象的区别上思考解决这些问题就水到渠成了。在学生猜想的基础上进行说明,更能引起学生思维碰撞,有利于知识的掌握用微视频将肉眼看不见的粒子形象的展示在学生面前,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更有利于学生对溶解的过程形成正确的认识。通过该部分内容学生对溶解有了清晰的认识,知道溶液、悬浊液、乳浊液形成的根本原因。通过阅读提升学生获取信息能力,归纳总结出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了解溶液的组成。通过该环节学生对溶液的组成、命名、溶质、溶剂状态、种类、在溶液中的存在形式、判断有了清晰的认识。通过该环节加深对溶液组成、溶质、溶剂的认识,能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探究活动二: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问题】:在氯化钠溶于水的实验中,我们用手触摸试管壁,感觉不到温度的变化,说明了什么?是不是所有的物质溶于水温度都不变呢?要测量温度的变化,我们可以选择的仪器是?需要注意哪些问题?下面我们一起探究。【实验步骤】1.取三只小烧杯,各加入约20ml的水,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水的温度。2.分别取一药匙氯化钠、氢氧化钠、硝酸铵加入上述的三个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至固体完全溶解,测量并记录溶液的温度。3.计算温度变化。【问题】:物质溶于水温度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请阅读课本P4,分析。【点拨汇总】【拓展应用】如右图所示,a、b液面是相平的。请向小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物质,使右侧U形管中的a面下降、b面上升。则加入的物质是。A.冰块B.氯化钠C.氢氧化钠D.硝酸铵【问题】:物质溶于水有能量变化的同时,其他性质会不会变化呢?【科普小知识】1.氯化钠溶液能导电是因为有自由移动的钠离子、氯离子。2.“死海不死”是因为溶解了大量的氯化钠,海水的密度变大了。3.雪天向路上撒含食盐的融雪剂可以防止道路结冰,是因为食盐溶于水形成溶液,凝固点比水低。【归纳提升】:混合可以改变物质的性能。【溶液的作用】:溶液对于自然界中的生命活动和人类生产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请结合生活实际阅读课本第4页第三段,归纳总结。在生活中我们还可以利用溶液的特点除掉污渍。例如可以利用酒精除掉碘渍,用汽油除掉衣物上的油污,你能说出其中的原理吗?【小结】:把污渍溶解形成溶液除掉是去污渍的方法之一。【想一想】:生活中是如何除掉衣物和餐具上的油污的?【点拨】:用纯碱溶液去油污,是利用纯碱与油污发生化学反应,生成能溶于水的物质除掉。用洗洁精、洗涤剂去油污是乳化现象。学生思考后交流学生分组实验,记录数据。分析数据,获得结论。学生交流实验结果及结论。学生阅读课本,思考交流。学生对知识进行巩固提升。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学生带着问题解读。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总结交流。学生思考后交流。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交流除掉衣物和餐具上的油污的方法用问题的形式引发学生思考的同时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以探究实验为认识起点,定性认识物质溶解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根据具体的数据获得结论,很有利于知识的呈现和理解。通过该环节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提高学生阅读、归纳能力。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该环节实际上是对溶液性质的一个补充,把化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通过阅读结合生活实际了解溶液的重要作用。学生了解溶液在生活中更多应用及原理,也为乳化现象的探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什么是乳化现象?乳化现象是怎样发生的?我们通过实验探究。探究活动三:乳化现象【试一试】:向实验探究一中盛有油水的试管中滴加几滴洗洁精,振荡,观察现象。用水洗涤,观察能否洗净。乳化现象是怎样发生的,我们一起进入乳化现象的微观世界看一看。乳化现象在我们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我们一起了解用洗发水洗头、用洗面奶洗脸、用洗洁精洗餐具、用洗涤剂洗衣服。【小结】:常用去油污的方法及原理。学生实验探究乳化现象。师生共同分析乳化现象的微观过程。学生了解乳化作用在生活中的应用。学生交流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乳化现象及其作用。用形象的图示把微观过程描述出来,更有利于抽象知识的理解。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体现化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通过小结进一步掌握去油污的方法原理归纳提升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童年各国归纳提升,在巩固本节课知识的基础上,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有利于知识体系架构的建立。课堂检测学生独立完成交流通过该环节检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及应用情况,便于师生以后有针对性的查漏补缺拓展作业1.绘制本节课知识的思维导图,要求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可用不同颜色的笔)。2.试着利用厨房中的用品配制一杯又酸又甜又咸的溶液,下节课我们一起展示交流学生独立完成,下节课交流。巩固本节知识,形成知识体系。+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学情分析教师的教学需要建立对于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因此分析学生对知识认知的基本情况显的尤为重要。从生活经验上看,学生从生活和生产中认识和接触了形形色色的溶液,例如海水、矿泉水、汽水、糖水、生理盐水、碘酒、葡萄糖注射液、白酒等常见溶液,也知道它们都属于混合物,但对溶液概念并没有形成科学认识,例如很多同学认为只要是无色透明的液体就是溶液、只要把物质放到水中就一定能形成溶液,大部分同学认为牛奶、油水是溶液。从知识经验上看,学生在之前的学习过程中接触过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石灰水、紫色石蕊试液等溶液,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对于溶液的组成和基本特征等溶液的理性认识和知识应用就有些不足,例如有大部分同学认为一杯糖水下部一定比上部甜,溶液的密度一定是下部比上部大,溶液久置溶质和溶剂一定会分开等,这些学生从生活中得到的错误的前概念会对学生形成科学概念产生干扰。从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上看,九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年的学习化学的经验和化学知识的积累,具备了一定的化学思维能力和实验探究素养,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教师教学过程中应该顺应学生的特点,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这些对学习本节课知识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从本节课的内容上看,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非常密切,非常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究的欲望。从宏观认识溶液的形成、溶液的组成、共同特征等比较好理解,但使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溶液的形成、溶解过程中伴随能量的变化、乳化现象等抽象问题难度较大。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评测效果分析一、效果分析依据: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有效教学的重要条件,也是证明教学是否真正有效的唯一标准。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要注重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习过程,以及在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的变化,即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有效结合。根据《课程标准》,以课程纲要中确定的课程目标为依据,以本节课内容为重点,确定评价内容、方式如下:1.纸笔测试。对本主题相关内容进行一次纸笔测试,占60%。2.学生日常的各方面表现(根据过程记录)占40%。其中学生对自己的客观性评价占10%,小组长根据合作交流的情况做出评价占10%、老师根据作业完成情况、小测情况、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做出客观评价占20%。评价项目具体内容评价方式课前准备是否积极主动自评定性评价作业完成情况是否独立完成、按时上交是否自评他评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课堂小组交流与合作情况是否有团队意识,交流积极主动他评定性评价课堂学习状态回答问题、讨论、交流、合作、补充、问题的提出他评定性评价课堂小测答题的正确率、改正是否积极、主动自评他评定量评价科学探究能力能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明确科学探究的过程,实验能力如何自评和他评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合课外实践能力能否按照布置的活动主动去实践,能否按时完成实践报告自评和他评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合综合以上评价内容,汇总出成绩。写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果。85分以上为A,65--84分为良,60--64分为C,60分以下D。定性评价时多从学习的闪光点说起,并对需要改进的地方明确提出。对于D等级的学生,教师制定详细的帮扶计划,循序渐进地加以指导与激励,并动员组长及同学给以更多的关心。二、过程性评价结果分析:在课堂学习中,将学生的学习效果的检测和记录分成了过程性和终结性两种。过程性评价主要是通过小组合作日记的记录,记下小组成员在一节课中的表现得分,然后与个人积分以及班级的奖牌榜相链接,每周有周汇总,每月有月评比,进而调动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以及个人的参与意识、集体荣誉感。三、终结性评价结果分析【1.课堂过关评测结果以及分析】利用课前准备好的记录单,让组长记录组员的错误以及出错原因,由老师汇总并进一步做出下一节课的应对措施。题题号分类1234正确率90%90%100%96%出错原因对铁水、冰水的组成认识不到位对溶质概念理解不到位;对溶液的微观构成认识不足,钙离子符号书写有误去油污方法、原理混淆。应对措施在平时教学中有针对性的对常见物质的组成、构成进行训练检测。对于溶质概念的解读还需加强,要让学生明白只有溶解的质量才是溶质的质量,没有溶解的不能计算在内,加强该知识点的练习。在强化理论知识的同时要注重联系生活实际,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实例。《化学与农业生产》达标题双向细目表命题人:题号题型考核内容知识层次难度了解理解应用易中难1多选题1.学生对溶液概念及特征的理解。2.学生生活经验与化学科学概念的整合。3.考察学生对物质组成、分类的认识。√√√2填空题1.学生对溶液概念及基本特征的理解。2.学生对溶质、溶剂质量与溶液质量关系的认识。3.考察学生从微观角度认识溶液体积不能简单等于溶质和溶剂的体积和。4.考察学生对溶液微观构成的认识及化学用语的书写。√√3单选题用物质的溶解过程伴随能量变化解决实际问题。√√√4单选题去油污常用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四.今后的努力方向:(一)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认真备课,把问题设置的具有“启发性”,让学生在自我预习知识的基础上,主动利用已有知识去思考化学问题,让知识的传授深入浅出。(二)转变教学观念,落实课堂角色换位。节奏紧凑,内容充实,让学生理解教师教学意图,充分利用课内课外资源,教师做到少说不说,学生才能多说多练,简化教学模式,创造高效课堂学习模式。积极探索教学方法,课堂中更多的启发学生,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只是“授人以鱼”,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才是“授人以渔”。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三)对待后进生,要有耐心,持之以恒。从课堂上看有些基础差的学生对自己的自信心不够,不能主动的回答问题,有依赖心理,应从日常的教学和课后的辅导中帮助他们找到学好化学的自信,取得让家长、老师、自己都满意的成绩。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分析本节知识对学生来说是非常熟悉的,生活生产中有很多有关该节知识的素材,例如海水、糖水、生理盐水、葡萄糖注射液、汽水,实验室中也接触到很多溶液例如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酚酞试液、石蕊试液等,但没有形成有关溶液知识理论性的认识。所以在本节课知识的学习中,学生既能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来学习溶液的形成、溶解过程中能量的变化及乳化作用,又能从微观的角度认识宏观现象的本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大量科学探究方法的运用又为学习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酸碱盐等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所以本节课在初四化学教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一节典型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化学实践课,整节课可以让学生充分形成化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二、教材内容及活动安排分析本节课学生通过探究物质溶解的过程,认识一类混合物——溶液,以及物质溶解过程中伴随着能量变化。此外,通过生活中的具体案例了解生活中常用的去油污原理——乳化现象,并与溶解现象进行对比。教材从学生熟悉的食盐溶于水的过程入手,使学生首先形成“溶液是几种物质的混合物,并且是均一、稳定的”感性认识,再通过对溶解过程的微观分析,了解溶解的微观本质,然后通过实验探究从能量角度认识溶解过程。本节课从教材安排上看:第一部分通过学生的活动与探究,使学生在宏观上认识溶液,让学生首先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然后通过食盐溶于水的微观过程,让学生了解溶液形成的本质及具有均一性、稳定性的原因。通过物质在水中的分散形式让学生了解悬浊液、乳浊液、溶液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加深对溶液概念及性质的理解。通过实验探究活动——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让学生了解溶解过程伴随能量的变化及本质原因。通过具体的学生熟悉的生活、生产案例,让学生了解溶液对于自然界中的生命活动和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最后通过实验探究和生活实践让学生了解乳化现象及其应用,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性和学好化学的欲望。三.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及重难点1.通过实验,从宏观的角度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知道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能区分溶液、悬浊液、乳浊液。2.通过食盐在水中溶解的微观分析,进一步理清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的关系。3.通过固体物质溶于水时溶液温度的变化,知道物质溶解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并能应用解决实际问题。4.知道溶液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及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了解乳化作用的原理及应用,进一步形成化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5.通过亲身体验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重点:目标1、2、3、4难点:目标2、4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评测练习一.在探究了物质溶解过程中伴随着能量变化后,针对所学知识进行的拓展应用。如右图所示,a、b液面是相平的。请向小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物质,使右侧U形管中的a面下降、b面上升,则加入的物质是。A.冰块B.氯化钠C.氢氧化钠D.硝酸铵考察知识项目:1.硝酸铵、氯化钠、氢氧化钠溶于水能量变化情况。2.化学与物理知识的有效整合。3.学生阅读、审题能力。二.本节新知识内容完成后,针对知识掌握情况进行的课堂检测1.下列物质属于溶液的是。A.铁水B.碘酒C.0.9%的生理盐水D.牛奶E.油水F.白醋G.面粉和水的混合物H.冰水考察知识点:1.学生对溶液概念及特征的理解。2.学生生活经验与化学科学概念的整合。3.考察学生对物质组成、分类的认识。2.(1)10毫升的酒精和10毫升的水混合得到酒精溶液的体积(>、<、=)20毫升,你的理由是。(2)10克氯化钠加入到20克水中,充分溶解后固体剩余3克,得到氯化钠溶液的质量是克。(3)杯食盐溶液,从溶液的上部取出一些,测得它的密度为a

g/cm3;再从下部取出一些,测得它的密度为b

g/cm3,则a与b的大小关系是。(4)澄清石灰水中的粒子有(用化学符号表示)。考察知识点:1.学生对溶液概念及基本特征的理解。2.学生对溶质、溶剂质量与溶液质量关系的认识3.考察学生从微观角度认识溶液体积不能简单等于溶质和溶剂的体积和。4.考察学生对溶液微观构成的认识及化学用语的书写。3.小琪同学往如图所示盛冷水的烧杯中加入一种物质,搅拌后发现烧杯底部塑料片上的水结了冰,她加入的物质是()A.食盐B.硝酸铵C.浓硫酸(溶于水放热)D.氢氧化钠固体考察知识点:用物质的溶解过程伴随能量变化解决实际问题。4.日常生活中除去油污的方法很多,下列现象不属于乳化的是()A.修车工用汽油洗去手上的油污B.洗发精洗去头发上的油脂

C.洗面奶洗去皮肤上的油脂D.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考察知识点:去油污常用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课后反思《溶液的形成》是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第一节,属于课标中“身边的化学物质”一级主题下的“水与常见的溶液”这个二级主题,是学生对混合物知识的进一步认识,也是学习酸、碱、盐、复分解反应等知识的前提,对整个初中化学乃至高中化学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节知识课标中有非常明确的要求: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在活动与建议中安排了学生实验:比较氯化钠、硝酸铵、氢氧化钠三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的放热(或吸热)现象;观察生产、生活中的乳化现象。根据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对知识的接受能力,我在原有多年备课的基础上又进行了进一步的挖掘和整理,将本节知识主要分为三大版块:探究活动一:溶解的秘密;探究活动二:物质溶解时温度的变化;探究活动三:乳化现象。我从学生熟悉的海水、河水、矿泉水、井水这些看起来澄清透明的水是不是纯净的水,引发思考交流,从而引出学生对溶解这一现象的探知欲。然后通过实验探究食盐、泥沙、花生油在水中溶解的不同情况让学生认识到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不同,从宏观表象角度认识悬浊液、乳浊液、溶液的相同点、不同点,进一步激疑为什么氯化钠溶于水能形成溶液,而泥沙、花生油不能?然后再通过微视频,让学生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理解溶液形成的过程及根本原因。通过宏微观结合学生归纳总结溶液的概念基本特征,充分认识溶液与悬浊液、乳浊液的根本区别。通过学生阅读课本,小组合作交流,了解溶液的组成、溶质、溶剂的判定,通过多识一点部分跟进一步的让学生了解更多溶液的知识。而对溶液中溶质、溶剂则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实验室中常见的溶液进行判断和认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溶质、溶剂、溶液的认识。而对于物质溶解时温度的变化,我通过探究性实验:氯化钠、硝酸铵、氢氧化钠溶于水温度的变化,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前身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