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上册期中联考语文试题_第1页
福建省泉州市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上册期中联考语文试题_第2页
福建省泉州市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上册期中联考语文试题_第3页
福建省泉州市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上册期中联考语文试题_第4页
福建省泉州市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上册期中联考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现代文阅读K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气韵雅致的中国古色,是中华传统文化特有的语汇,承载着中国人看待

世界的方式,蕴藏着中华民族流传千年的审美基因和经典智慧。随着亮

相兔年央视春晚的创意类节目《满庭芳•国色》的"出圈",大美中国色点

燃了时下的“色彩新潮流",也体现出以悠远、深厚中华传统文化底蕴作

为有力支撑的文化自信。

中国色的"出圈",近年来其实有迹可循。周杰伦流行歌曲《青花瓷》里

唱出的一句"天青色等烟雨",令多少人醉心于如诗如画又神秘非常的雨

过天青色。爆款电视剧《延禧攻略》带火的"延禧色系"温柔又高级,那

正是浓淡皆宜、美得让人挪不开眼的一整套中国传统色系。在全国多地

巡演上百场的舞剧《只此青绿》,用千古名画《千里江山图》中那抹独

特的青绿色,唤醒了中国人的审美体验。

大众对于中国色的追捧,甚至跨越千年,对接时下的日常生活。频频卖

断货的国风口红,其郎窖红、月国脂红、美人雾等色号的灵感,无不来自

中国色。修图App中备受年轻人青睐的"中国潮色"滤镜,离不开众多中

国传统色彩贡献的智慧。兔年新春,"小红书”上热搜的去处,很多都指

向雍容大气、年味满满的宫墙红,北京的故宫、杭州的德寿宫、上海的

广富林、成都的武侯祠等皆如是。

在上海美术学院副教授胡建君看来,传统文化复兴的时代正在到来。"一

方面,一批高质量影视文艺作品、文博艺术展览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它们无不塑造了以国色为基调的安宁典雅、蕴藉丰厚的审美,润物细无

声地释放着传统文化的魅力。另一方面,身处快时代,越来越多善于内

省的人们由衷感知到,历经岁月积淀的才是高级的,直入人心的。"审美

基因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超越了色彩,成为中国色最耐人寻味之处。

追捧中国色时,我们应当追捧的究竟是什么?单从视觉上看,众多中国

色都能在国际通用的潘通色卡里找到对应的参数。胡建君指出,中国色

的独特性其实更在于色彩观念承载的文化内涵。只有置身于文化史上,

中国色彩艺术方能获得完整的意义。原来,有别于西方三原色的分类法,

中国古色遵循的是"五色观"。这种色彩观念结合"阴阳五行说"等要素逐渐

整合发展而来,并非独立静观的存在,可对应天地、阴阳、方位、季节、

声音,关乎内心的声色与动静。小到个人生活习惯与喜好,大到国家典

礼仪式,古人都提倡在不同时节用不同颜色来顺应天地万物之气象。

“中国色"网站收录的中国色多达526种,丰富程度远超人们的想象。其

中很多颜色颇为微妙,呈现出含蓄而清雅的高级感。文化学者郭浩、李

健明在《中国传统色:故宫里的色彩美学》一书中揭秘了384种中国古

色的由来。例如,"苍食"是春天竹子出生时的青绿,"月白”是月光洒下的

一片青白,"窃蓝”是立秋之起色、秋天晴空的一点蓝,“海天霞”是海霞

灿烂里云朵和天空被染上的那层浅红。由此可见,中国色均从天地万物

的造化中衍生而来,让人不禁佩服古人的感知力与想象力。

古往今来,中国色也从流转的自然定格在器物、绘画和建筑中,让更多

的人得以捕捉这样的美感。中国陶瓷的众多颜色就大有讲究,包含文学、

美学、哲学等诸多意义,对此,马未都在《瓷之色》一书中有过详述。

盛唐最神秘的瑰宝一一秘色瓷,是唐朝皇亲贵戚专用瓷器,如美人罩上

面纱,其工艺至今是谜。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14件秘色瓷中,就有“巧

刻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的秘色之青。

(摘编自范昕《大美中国色,绽放穿越千年的文化自信》)

材料二

古代中国人从复杂的色彩自然现象当中,将色彩归为五种基本色:赤、

黄、青、黑、白。在历史文献《周礼》记载中,第一次提出“五色”的概

念。西周最具代表性的古代哲学思想之一就是五行说,将宇宙万物归纳

为五种元素即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元素为支配宇宙的自然力。

春秋时期,将五色与阴阳五行结合在一起,称为"五色观",木青、火赤、

土黄、金白、水黑,这就构成了中国最为古老的颜色搭配。

春秋战国,中国古典美学思想进入启蒙阶段,以儒道两家为代表的古典

美学思想已经形成并不断地推动着"目观为美"简单朴素的低层次色彩美

感认识向高层次色彩审美认识的发展。

儒家哲学赋予了色彩更多的社会伦理道德意义。儒家哲学在色彩理论上

沿用五色为正色,其他色为间色的理论,在象征意义上表示尊卑贵贱等

级,儒家还认为色彩可以暗示人的性格和德行。在这种哲学思想的影响

下,色彩理论在不同的阶层中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民间色彩

和宫廷色彩。民间色彩鲜明强烈,大胆夸张;宫廷色彩奢侈豪华,以富

贵为美;士大夫色彩相对单一,追求闲情雅趣,清高脱俗,以典雅为美。

道家哲学追求自然色彩的平淡素净之美。老子曾提出“五色令人目盲”,

庄子也提出了"五色乱目,使人目不明"。道家的哲学思想在绘画从一贯

的重色彩到重水墨的转变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并将黑色推崇到

了极致。这种色彩观对中国绘画,特别是宋代兴起的文人画的色彩美学

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水墨画的出现与完善并不代表着中国人对色彩

的放弃,而是艺术家对色彩理解的一种深化与提炼。它是哲学的选择,

同时也符合科学色彩学的精神。

在古代中国,色彩不仅仅是一个颜色,一个符号那么简单,古人对色彩

赋予了更多的象征意义。如"赤",即红色。红色象征喜庆吉祥、权势富

贵、性格张扬。人逢喜庆,都要用红色来装饰,新春过年用大红纸写对

联:新娘穿红色礼服,新郎佩戴红花,人走运了,称为"红运",古代称

美丽女子为"红颜";朝廷命官住朱门,坐朱轩,穿朱衣,表示地位身份,

等等。

(节选自崔向英《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色彩内涵》,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色的分类结合中国古代哲学观念”阴阳五行说"等要素提出了"五

色观",与西方提出的"三原色"分类之说不同。

B.中国色至少有526种,其中很多颜色含蓄而微妙,但从视觉上来看,

这些颜色大都能在国际通用的潘通色卡里找到对应的参数。

C.古典美学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已进入启蒙阶段,它的形成以儒道两家

为代表,并推动着“目观为美"的色彩美感认识向高层次发展。

D.中国水墨画的出现是中国哲学的一次选择,是对色彩理解的一种深化

与提炼,它对部分色彩的放弃是符合科学色彩学精神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以中国色的出圈来谈文化自信,主要从文艺作品的火爆、日常

生活的对接、器物暗含的美感等角度来论证,让人信服。

B.文化学者郭浩、李健明著书揭秘中国古色的由来,以大量例证充分反

映出古人对大自然中的颜色有着敏锐的感知和丰富的想象。

c.材料二中通过对儒道两家的美学思想进行对比论证,揭示出古人对色

彩内涵有完全不同的理解,导致了两种截然不同风格的形成。

D.两则材料均提到了中国色的“五色观",材料一以此强调中国色与西方

色分类的不同,材料二以此来强调“五色”的不同。

3.下列选项最不能体现材料二中"古人对色彩赋予了更多的象征意义”的

一项是()(3分)

A."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写江白峰翠,色彩雅洁,含蓄高级,意蕴

极丰。

B.古人认为黄色为土,是农耕文明的载体,代表中央,故将黄色确定为

天子的服色。

C.黑色传达庄重肃穆,还能给人威严、高贵之感,在古代常成为祭祀大

典的主色调。

D.京剧有"唱白脸""白脸奸雄”等,曹操的脸谱颜色说明其身上有奸诈阴险

的特质。

4.马未都《瓷之色》一书中曾描述过景德镇的一种瓷器,在洁白如玉的

高岭土上施以透明釉,让其白里透白,对此,马未都评论道,"声名远播

的永乐甜白釉,妙在一个‘甜'字"。请结合材料一的内容,谈谈你对这句

评论的理解。(4分)

5.在《红楼梦》第四十回中,贾母见黛玉潇湘馆的窗纱颜色旧了,便张

罗着让王熙凤为她换窗纱:”这个纱,新糊上好看,过了后来就不翠了。

这个院子里头又没个桃杏树,这竹子已是绿的,再拿这绿纱糊上,反不

配。"贾母在"雨过天青,秋香色,松绿色,银红色"四样颜色的"软烟罗"

窗纱中选择了银红色给换上了。你认为,黛玉心里会接受这种新换的窗

纱吗?请根据你对林黛玉这一艺术形象的了解,结合两则材料内容进行

分析。(4分)

(二)现代文阅读口(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头发的故事

鲁迅

星期日的早晨,我揭去一张隔夜的日历,向着新的那一张上看了又看地

说:"啊,十月十日,今天原来正是双十节①。这里却一点没有记载!”

我的一位前辈先生N,正走到我的寓里来谈闲天,一听这话,便很不高

兴地对我说:"他们对!他们不记得,你怎样他!你记得,又怎样呢?"

这位N先生本来脾气有点夸张,时常生些无谓的气,说些不通世故的话。

当这时候,我大抵任他自言自语,不赞一词:他独自发完议论,也就算

了。

N忽然现出笑容,伸手在自己头上一搂,高声说:"我最得意的是自从第

一个双十节以后,我在路上走,不再被人笑骂了。”

"老兄,你可知道头发是我们中国人的宝贝和冤家,古往今来多少人在这

上头吃些毫无价值的苦呵!”

"我们的很古的古人,对于头发似乎也还看轻。据刑法看来,最要紧的自

然是脑袋,所以大辟是上刑:次要便是生殖器了,所以宫刑和幽闭也是

一件吓人的罚;至于"髡"②,那是微乎其微了,然而推想起来,正不知

道曾有多少人们因为光着头皮便被社会践踏了一生。”

"我们讲革命的时候,大谈什么扬州三日,嘉定屠城,其实也不过一种手

段;老实说:那时中国人的反抗,何尝因为亡国,只是因为拖辫子。"

"顽民杀尽了,遗老都寿终了,辫子早留定了,洪杨又闹起来了。我的祖

母曾对我说,那时做百姓才难哩,全留着头发的被官兵杀,还是辫子的

便被长毛杀!"

"我不知道有多少中国人只因为这不痛不痒的头发而吃苦,受难,灭亡。"

N两眼望着屋梁,似乎想些事,仍然说:"谁知道头发的苦轮到我了「‘我

出去留学,便剪掉了辫子,这并没有别的奥妙,只为他不太便当罢了。

不料有几位辫子盘在头顶上的同学们便很厌恶我;监督也大怒,说要停

了我的官费,送回中国去。"不几天,这位监督却自己被人剪去辫子逃走

了。去剪的人们里面,一个便是作《革命军》的邹容,这人也因此不能

再留学,回到上海来,后来死在西牢里。你也早忘却了罢?"

“过了几年,我的家景大不如前了,非谋点事做便要受饿,只得也回到中

国来。我一到上海,便买定一条假辫子,那时是二元的市价,带着回家。

我的母亲倒也不说什么,然而旁人一见面,便都首先研究这辫子,待到

知道是假的,就一声冷笑,将我拟为杀头的罪名;有一位本家,还预备

去告官,但后来因为恐怕革命党的造反或者要成功,这才中止了。"

"我想,假的不如真的直接爽快,我便索性废了假辫子,穿着西装在街上

走。"

"一路走去,一路便是笑骂的声音,有的还跟在后面骂:'这冒失鬼!假

洋鬼子!""我于是不穿洋服了,改了大衫,他们骂得更厉害。"

"在这日暮途穷的时候,我的手里才添出一支手杖来,拼命地打了几回,

他们渐渐地不骂了。只是走到没有打过的生地方还是骂。"

"宣统初年,我在本地的中学校做监学,同事是避之唯恐不远,官僚是防

之唯恐不严,我终日如坐在冰窖子里,如站在刑场旁边,其实并非别的,

只因为缺少了一条辫子!"

”有一日,几个学生忽然走到我的房里来,说,'先生,我们要剪辫子了。’

我说,‘不行!’有辫子好呢,没有辫子好呢?“没有辫子好……〃你怎么说

不行呢?"犯不上,你们还是不剪上算,一一等一等罢「他们不说什么,

撅着嘴唇走出房去;然而终于剪掉了。

"呵!不得了了,人言啧啧了;我却只装作不知道,一任他们光着头皮,

和许多辫子一齐上讲堂。

"然而这剪辫病传染了:第三天,师范学堂的学生忽然也剪下了六条辫子,

晚上便开除了六个学生。这六个人,留校不能,回家不得,一直挨到第

一个双十节之后又一个多月,才消去了犯罪的火烙印。"

"我呢?也一样,只是元年冬天到北京,还被人骂过几次,后来骂我的人

也被警察剪去了辫子,我就不再被人辱骂了;但我没有到乡间去。"

N愈说愈离奇了,但一见到我不很愿听的神情,便立刻闭了口,站起来

取帽子。我默默地送他到门口。

他戴上帽子说:

"再见!请你恕我打搅,好在明天便不是双十节,我们统可以忘却了。”

【注】①双十节:1911年10月10日,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在武昌举

行反清起义,故10月10日被定为“中华民国"国庆纪念日,故称"双十节"。

②髡:"去发"之刑。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我"揭去了一张日历,"原来""没有记载”等词表现了"我"的失

望与悲哀,也引出N先生的一席牢骚。

B.N先生说起"不再被人笑骂了"时得意的笑容,其实是一种"含泪的微笑",

隐含了他在饱经世事风霜后的种种难言苦痛。

C.与头发不同,手杖是N先生在生活穷途末路之时捍卫自己尊严并最终

获得他人认同的武器,这一意象富有积极抗争意味。

D.小说首尾均谈及"双十节",既表明了作者对辛亥革命的纪念,又蕴含

着对辛亥革命的反思,言简旨远。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中的"我"着墨不多,是小说的叙述者,小说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

展开对主人公的刻画,但与《祝福》里的“我"和主人公的关系不同。

B.本文以改造过的"真人真事"入文,追求的是生活的真实,给读者带来直

面现实的真实感和紧迫感,使小说的现实意义更加鲜明突出。

C.小说通篇没有营造完整、紧凑、集中的情节,而是通过对话和大量的

人物独白来完成叙事,叙事具有个性化特征,体现出现代小说的创作趋

向。

D.本文语言风格典型突出,冷峻辛辣,反语的运用,于轻松中见沉重,

于愤激中见赤诚,引发读者对于民族与历史的深刻思考。

8.这篇小说叙事独特,实际上是N先生一个人"唱独角戏",这种处理方

式有何作用?(6分)

9.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头发的故事”是如何统摄全文的。(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燕昭王使乐毅为上将军。乐毅于是并护赵、楚、韩、魏、燕之兵以伐齐,

破之济西。燕昭王大说,封乐毅于昌国,号为昌国君。于是收齐卤获以

归,而使乐毅复以兵平齐城之不下者。乐毅下齐七十余城,皆为郡县以

属燕,独莒、即墨未服。会燕昭王死,子立为燕惠王。惠王自为太子时

尝丕快于乐毅,及即位,齐之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曰:"齐城不下

者两城耳。然所以不早拔者,闻乐毅与燕新王有隙,欲连兵且留齐,南

面而王齐。齐之所患,唯恐他将之来。"于是燕惠王固已疑乐毅,得齐反

间,乃使骑劫代将,而召乐毅。乐毅知燕惠王之不善代之,畏诛,遂西

降赵。齐田单后与骑劫战果设诈诳燕军遂破崎劫于即墨下而转战逐燕,

尽复得齐城。燕惠王后悔使骑劫代乐毅,又怨乐毅之降赵,恐赵用乐毅

而乘燕之弊以伐燕。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曰:"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

隙,遂捐燕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

意乎?”乐毅报遗燕惠王书曰:夫免身立功,以明先王之迹,臣之上计也;

离毁辱之诽谤,堕先王之名,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

义之所不敢出也。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洁其名。臣

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

(节选自《史记・乐毅列传》)

材料二:

嗟夫!乐毅战国之雄,未知大道,而窃尝闻之,则足以亡其身而已矣。

论者以为燕惠王不肖,用反间,以骑劫代将,卒走乐生。此其所以无成

者,出于不幸,而非用兵之罪。然当时使昭王尚在,反间不得行,乐毅

终亦必败。何也?燕之并齐,非秦、楚、三晋之利。乐毅以百倍之众,

数岁而不能下两城者,非其智力不足,盖欲以仁义服齐之民,故不忍急

攻而至于此也。夫以齐人苦潜王之暴,乐毅苟退而休兵,治其政令,宽

其赋役,反其田里,安其老幼,使齐人无复斗志,则田单者独谁与战哉!

当战国时,兵强相吞者,岂独在我?以燕、齐之众压其城,而急攻之,

可灭此而后食,其谁曰不可。呜呼!欲王则王,不王则审所处,无使两

失焉而为天下笑也。

(节选自苏轼《乐毅论》)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

置的答案标号涂

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齐田单后A与骑劫战B果设诈C诳燕军D遂破骑劫E于即墨下F而转

战G逐燕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南面,古代多以朝南为尊位,君主坐北向南,此句谓乐毅想在齐国称

王。

B.让,责备,与《侍坐》中"为国以礼,其言不让"的"让"词义不同。

C.幸,意外地得到成功或免去灾害,与《阿房宫赋》所说的“而望幸焉"

的"幸"意思相同。

D.安,使……安定,与《谏逐客书》中"而歌呜呜快耳者"的"快”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燕昭王把在齐国缴获的战利品带回燕国,让乐毅带兵进攻尚未攻克的

齐国城邑,后来只有莒和即墨没有被收服。

B.燕惠王后悔用骑劫取代乐毅,又埋怨乐毅投降赵国,害怕赵国趁着燕

国疲弊之际任用乐毅攻打燕国。

C.乐毅用书信回应燕惠王,表明自己恪守道义,不敢把幸免于杀身之祸

作为渔利的机会,不会做有损燕国之事。

D.苏轼认为燕惠王不够贤明,最终使乐毅逃离燕国,而乐毅未能成功伐

齐是命运的不幸,而不是他用兵指挥的过错。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离毁辱之诽谤,堕先王之名,臣之所大恐也。(4分)

(2)欲王则王,不王则审所处,无使两失焉而为天下笑也。(4分)

14.苏轼认为乐毅失败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酒泉子•买得杏花①

司空图(唐)

买得杏花,十载归来方始妹②。假山西畔药阑③东,满枝红。

旋开旋落旋成空,白发多情人更惜。黄昏把酒祝东风,且从容。

【注】①这首《酒泉子》词作于公元881年(唐僖宗广明二年)春。上

年冬,黄巢攻入长安,僖宗奔蜀。司空图扈驾不及,只好避居故乡河中

(今陕西永济)。②妹:绽开,词中指花蕾绽放。③药阑:篱笆、花栏。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的一二两句叙述杏花多情,知归而绽,三四句描述杏花开放的景象。

B.上阕四句虽然没有直接描写作者对杏花的态度,但爱杏之心已不言而

喻。

C.三个‘旋"字,突出"花开花落花空"之快,极言好景不长,韶华易逝。

D.词人面对杏花虽有惜时之感,但总体上从容淡定,心情愉悦。

16.司空图在其《二十四诗品•含蓄》中提出"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不

涉难,已不堪忧”的理念,即要求文学作品要做到含蓄蕴藉、意在言外。

请联系整首词,谈谈你对这一创作理念的理解。(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红楼梦》中,用"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描写权贵之家的

豪富奢侈之气。《阿房宫赋》中也有与之相近的句子"

(2)《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认为,国君决心改变士大夫们养成的

种种陋习,"",才招致众人的强烈反对。

(3)电视剧中主人公与挚友离散多年,在久别重逢的一刻却只有深情的

凝望。小刚被这一场景深深打动,不禁想到了古诗词中也有诸多描写无

言、无声却情韵悠长的情景的诗(词)句,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语言文字运用K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类历史源远流长,留存下浩如烟海的历史资料。这些资料不仅包括文

献档案,也包括遗迹遗存、口碑传说以及绘画影像。历史研究的目的,

是全面利用这些资料,最大限度地逼近或还原历史的真实。从史料学的

角度考察,影像作为一种视觉艺术,虽然能够抓住历史的细节,但其能

够提供读者解读的信息却有限,所以,_A_,才能构成较为全面的史

料系统。

国内学界对影像史料的整理与研究,受到西方影像史学及图像研究理论

的双重影响。二者虽然有相通之处,_B_。①影像史学所指视觉材料,

主要还是历史影像,即历史纪录片和历史照片。②而西方图像研究,不

仅包括摄影、电视、服饰、广告等一切当代社会的视觉产品,也包括传

统艺术史研究中的绘画、雕塑等艺术品。③自20世纪80年代影像研究

兴起以来,④国内学术界与出版界就广泛的对影像史料进行了发掘。⑤

此外,网络媒体也发布了大量的影像资料。⑥但是目前国内的影像研究

也存在问题,纵观目前出版的影像史料,粗制滥造、重复出版的现象不

在少数。⑦这一方面反映出相关整理者的学术功力欠缺,另一方面也反

映出相关整理者在影像史料搜集整理中缺乏求真务实的态度。⑧但更主

要的原因是由于在国内这一领域尚未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方法和操作原

则。

18.在横线处填上相应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

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A_____________________

B

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

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序号;修改为:

序号;修改为:

序号;修改为: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这里出门散步去,上山或是下山,在一个晴好的五月的傍晚,像是去

赴一个美的宴会。阳光正好暖和,绝不过暖;风息是温驯的,而且往往

因为他是从繁花的山林里吹度过来,带来一股幽远的淡香;空气总是明

净的,近谷内不生烟,远山上不起霭,那美秀风景的全部正像画片似的

展露在你的眼前,供你闲暇时鉴赏。

作客山中的妙处,犹在你永不须踌躇你的服色与体态;你不妨摇曳着一

头的蓬草,不妨纵容你满腮的苔葬;你爱穿什么就穿什么;你尽可以不

用领结,给你的颈根与胸膛一半日的自由。这样的自由顶好是不要约伴,

只许你独身。只有你单身奔赴大自然的怀抱时,像一个裸体的小孩扑入

他母亲的怀抱时,你才知道灵魂的愉快是怎样的,单是活着的快乐是怎

样的,单就呼吸单就走道单就张眼看耸耳听的幸福是怎样的。因此你得

严格的为己,极端的自私,只许你,体魄与性灵,与自然同在一个脉搏

里跳动,同在一个音波里起伏,同在一个神奇的宇宙里自得。

20.句式的灵活使用可让文字表达更灵动优美。请从句式的角度对画横线

句进行赏析。(4

分)

21.使用标点与否,可以流出不同的情绪,荡出不同的节奏。画波浪线的

句子作者未使用任何标点可产生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赏析。(3分)

22.词语感情色彩的变化可产生特殊的表达效果,请赏析加点词"纵容”的

妙处。(3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时下,很多人认可超越的意义,也有不少人肯定回归的价值。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

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1.D解析:D项"对部分色彩的放弃"错,在文中是表述为“并不代表着中

国人对色彩的放弃"。此处曲解文意。

2.B解析:A项,主要从文艺作品的火爆、日常生活的对接、顺应天地万

物的智慧等角度来论证。器物的暗含的美感是顺应天地万物的智慧的表

征之一。C项,材料二写到儒道两家的美学思想不是在进行对比论证,

而是举例论证中国传统文化中色彩的哲学内涵,”导致了两种截然不同风

格的形成"更是张冠李戴。D项,材料二强调的是中国古色的哲学内涵,

并未对“五色"进行差异性对比。

3A解析:材料二有关"色彩的象征意义"的阐述是"在象征意义上表示尊

卑贵贱等级,儒家还认为色彩可以暗示人的性格和德行。"B项和C项体

现"表示尊卑贵贱等级",D项体现的是"暗示人的性格和德行"。

A项中诗句出自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用"白练"比"澄江",写

远山青翠可爱,用的是颜色的本义而非象征义,体现材料一中色彩的含

蓄高级和古人的感知力和想象力,而非材料二的象征意义。

4.①"甜白釉"中的"甜"字是对瓷器颜色的一种形容,颜色属于视觉,而"甜"

是一种味觉,运用了通感的手法来命名颜色,包含了文学、美学等方面

的意义,命名显得精妙;(2分)

②"甜"这完全是一种主观感觉,减去一切可能影响颜色的杂质,充分体

现出古人对颜色的感知力与想象力,命名显得很巧妙。(2分)

5.【参考答案1】不会接受。①材料一说到,"小到个人生活习惯与喜好,

大到国家典礼仪式,古人都提倡在不同时节用不同颜色来顺应天地万物

之气象"。林黛玉生活习惯好静,这种红色过于热闹,不适合;(2分)

②材料二说到,古人对色彩赋予了更多的象征意义,其中"红色象征性格

张扬",对于林黛玉来说,性格显得娴静而细腻,红色的张扬与之完全不

合。(2分)

【参考答案2]会接受。①材料一说到,"小到个人生活习惯与喜好,大

到国家典礼仪式,古人都提倡在不同时节用不同颜色来顺应天地万物之

气象"。正如贾母所说,潇湘馆环境是绿色,再用绿窗纱明显与潇湘馆的

这片天地万物不配,林黛玉心思玲珑剔透,应该能想到贾母这是为她着

想;(2分)②材料二说到,古人对色彩赋予了更多的象征意义,其中"红

色象征喜庆吉祥",对于林黛玉来说,寄居外祖母家本来就让敏感的她有

点自卑,旧窗纱更显寒酸,换成新的窗纱,会有新的心情;红色传递出

来的喜庆吉祥更能冲淡寄人篱下的清冷。(2分)

(二)现代文阅读口(本题共4小题,16分)

6.C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本题既要对文

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

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

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本题中,C项,"手杖",是

N先生在对抗世人眼光时无奈之下选择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暴力让人们

恐惧、沉默、屈服,但并不能真正换来别人的认同和尊重,从文中"只是

走到没有打过的生地方还是骂"可以看出。故选C。

7.B.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要

对文章的整体艺术构思进行把握的基础上,明确文章的艺术特点,并能

关联课内文本进行分析比对。B项,以改造过的"真人真事"入文,追求的

是艺术的真实,而非生活的真实,此题考查小说中"虚构"与"真实"的理解。

8.①充分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他同情烈士,追求进步,渴望真正的

社会变革,同时也满腹愤懑,苦闷悲哀,对现实无能为力。(2分)

②使故事情节更集中,脉络更清晰。N先生一个人叙述他的经历和感悟,

避免了他人插入的节外生枝,省去不必要的交代。(2分)

③使小说的主题更加鲜明突出。N先生孤独寂寞,无人理解,揭示了社

会民众精神淡漠的现实,强化了小说批判的力量。(2分)

9.①文章围绕N先生的"头发的故事",按时间顺序展开对N先生剪辫子、

装假辫子、取下辫子的遭遇的叙述。

②文章围绕“头发的故事",穿插议论古往今来在"头发"上的受难史,全文

叙议自然融为一体。

③文章围绕“头发"谴责中国封建传统文化的腐朽,批判国民的愚昧和麻

木,揭示辛亥革命只"革"掉一条辫子的悲哀,以小见大,深化主旨。(每

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10.【答案】BDF

【解析】句意:齐国田单后来与骑劫交战,果然设置骗局用计谋迷惑燕

军,结果在即墨城下把骑劫的军队打得大败,接着辗转战斗追逐燕军。

11.【答案】C【解析】《阿房宫赋》中"幸"为皇帝的宠幸。

12.【答案】D【解析】"苏轼认为燕惠王不够贤明,最终使乐毅逃离燕国,

而乐毅未能成功伐齐是命运的不幸,而不是他用兵指挥的过错"理解有误,

原文表述为"论者以为燕惠王不肖,用反间,以骑劫代将,卒走乐生。此

其所以无成者,出于不幸,而非用兵之罪",是"论者"认为而不是苏轼,

苏轼的观点在后面。

13.(1)【答案】遭到侮辱以至诽谤,毁坏先王的名声,这是我所最害怕的

事情。("离""堕""所大恐"各1分,句意1分。"离",遭受「堕"通"寝,

毁坏/损害「所大恐",最害怕的事情。)

(2)【答案】想称王就称王,不想称王就要明白所处的位置,不能使两头

都失去而被天下人讥笑。("王""审""为"各1分,句意1分。"王",称王

/推行王道;"审",明白/深知;"为",表被动。)

14•【答案】①燕国兼并齐国,不符合他国利益。②未能急攻,错失良机。

③未能休兵安民,消磨齐人斗志。(一点1分,答对三点得满分。若有

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燕昭王派乐毅担任上将军。乐毅于是统一指挥着赵、楚、韩、魏、燕五

国的军队去攻打齐国,在济水西边大败齐国军队。燕昭王大喜,把昌国

封给乐毅,封号叫昌国君。当时燕昭王把在齐国夺取缴获的战利品带回

了燕国,而让乐毅继续带兵进攻还没拿下来的齐国城邑。乐毅攻下齐国

城邑七十多座,都划为郡县归属燕国,只有莒和即墨没有收服。这时恰

逢燕昭王死去,他的儿子立为燕惠王。惠王从做太子时就曾对乐毅有所

不满,等他即位后,齐国的田单了解到他与乐毅有矛盾,就对燕国施行

反问计,造谣说:"齐国城邑没有攻下的仅只两个城邑罢了。而不及早拿

下来的原因,听说是乐毅与燕国新即位的国君有怨仇,乐毅断断续续用

兵故意拖延时间姑且留在齐国,朝着南面在齐国称王。齐国所担忧的,

只怕别的将领来。"当时燕惠王本来就已经怀疑乐毅,又受到齐国反间计

的挑拨,就派骑劫代替乐毅任将领,并召回乐毅。乐毅心里明白燕惠王

派人代替自己是不怀好意的,害怕回国后被杀,便向西去投降了赵国。

齐国田单后来与骑劫交战,果然设置骗局用计谋迷惑燕军,结果在即墨

城下把骑劫的军队打得大败,接着辗转战斗追逐燕军,收复了齐国的全

部城邑。燕惠王很后悔派骑劫代替乐毅,又怨恨乐毅投降赵国,恐怕赵

国任用乐毅乘着燕国兵败疲困之机攻打燕国。燕惠王就派人去赵国责备

乐毅,同时向他道歉说:"将军误听传言,认为跟我有嫌隙,就抛弃了燕

国而归附赵国。将军为自己打算那是可以的,可是又怎么对得住先王待

将军的一片深情厚意呢?"乐毅写了一封回信给惠王,信中说:免遭杀身

之祸而建功立业,彰明发扬先王的事迹,这是我的上策;遭到侮辱以至

诽谤,毁坏先王的名声,这是我所最害怕的事情;面临难以预测的罪过,

把幸免于杀身之祸作为个人渔利的机会,这是恪守道义的人所不敢作出

的事情。古代的君子,绝交时不说别人的坏话;忠良的臣子离开原来的

国家,不洗雪自己的罪过和冤屈。我虽然无能,但多次聆听君子的教导

了。

材料二:

唉!乐毅本是战国时期的英雄,不知道真正的王道,只是私下曾经听闻

过王道,这就足以使他灭亡了。议论的人认为,是因为燕惠王不够贤明,

才会被敌人用了反间计,用骑劫顶替乐毅为将,才最终使乐毅逃离燕国。

他们认为乐毅之所以不能取得伐齐的成功,完全是命运的不幸,而不是

他用兵指挥的过错。然而,假设当时燕昭王还在位,即使齐国的反间计

不能得逞,乐毅也终究会失败。为什么呢?因为燕国想吞并齐国,但是

这却并不符合秦国、楚国和三晋之国(赵、魏、韩)的利益。乐毅用百

倍于敌人的兵力,连续几年都攻不下两座城池,并不是他的智谋和力量

不够,而是因为他打算用仁义来使齐国的百姓顺服,所以不能够狠心猛

攻城池而导致这样的结果。因为齐国人苦于滑王的暴政,乐毅如果这时

候撤退而停止战争,治理政务,放宽赋税劳役,使农民能够到回到家乡,

使老人小孩生活安定,使得齐国人不再有斗志,那么田单之辈又利用谁

跟他去作战呢!在战国时,兵力强盛的国家吞并国力弱小的国家,难道

仅仅是我燕国么?拿燕国和齐国的军队围攻两座城池,并且加紧攻击,要

有消灭敌人后再吃饭的决心,难道谁会说不行吗?哎呀!想称王就称王,

不想称王就要明白所处的位置,不能使两头都失去而被天下人讥笑。

15.【答案】D【解析】"从容淡定,心情愉悦"不当,词人借花抒怀,面

对个人前途与家国命运,不乏悲伤、忧思与期待。

16.【答案】①词人离家十年归来,杏花"方始妹",言外之意是花亦多情,

竟知待归始放。②"旋开旋落旋成空",富有意蕴。一为韶华易逝,二为

十年功名成空。蕴含怅惘、失意和痛楚。③尾句表面写祝春风护花,实

暗含对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的思虑与期愿:最后三字,看似漫不经心,

实则饱含焦虑、忧思。④全词写种花、赏花、惜花,始终未离杏花一步,

而忧国之思蕴含其中。(6分,每点2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1)鼎铛玉石,金块珠砾(2)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

(3)示例1: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

示例2: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

示例3: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示例4:相顾无言,惟有泪干行;(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

梦》)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语言文字运用1(本题共2小题,10分)

18.【答案】示例:A影像必须与其他史料一起B但所涉领域并非完全重

合(每处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解析】由"从史料学的角度考察,影像作为一种视觉艺术,虽然能够抓

住历史的细节,但其能够提供读者解读的信息却有限"可知影像史料存在

局限性,要和其他史料综合在一起。由"影像史学所指视觉材料,主要还

是历史影像,即历史纪录片和历史照片。而西方图像研究,不仅包括传

统艺术史研究中的绘画、雕塑等艺术品,也包括摄影、电视、服饰、广

告等一切当代社会的视觉产品",可知西方图像研究的研究范围更广,但

本句主语为"二者",所以应填"但所涉领域并非完全重合”之类的句子。

19.【答案】序号②修改为:不仅包括传统艺术史研究中的绘画、雕塑等

艺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