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广西专版
第十一章概率与统计抽样方法与总体分布的估计第讲3第二课时题型4样本的频率分布表与直方图及相关计算1某50名同龄男生的身高测量结果如下单位cm175168170176167181162173171177171171174173174175177166163第五章平面向量向量的坐标运算第讲3第一课时一平
理广西专版Tag内容描述:<p>1、第四章三角函数,三角函数的化简、求值,第讲,3,(第一课时),一、两角和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1.sin(+)=.2.cos(+)=.3.tan(+)=.4.asinx+bcosx=sin(x+)(其中,二、两角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1.sincos-cossin=.2.coscos+sinsin=.3.=.三、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1.sin2=.2.c。</p><p>2、第十一章概率与统计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期望与方差 第讲 2 第二课时 题型4求随机变量的方差 1 已知离散型随机变量 的分布列为设 2 3 求E D 解 因为所以点评 由随机变量的分布列直接按公式计算可求得方差 对相关的两个。</p><p>3、第讲 2 集合的运算 第一章集合与简易逻辑 1 集合A与集合B的交集可表示为 集合A与集合B的并集可表示为 若U为全集 则集合A的补集可表示为 A B A A B A CU A B CU A B A B x x A且x B A B x x A或x B CUA x x U且x A A。</p><p>4、第讲 1 映射与函数 第二课时 第二章函数 题型四 函数的三要素1 试判断以下各组函数是否表示同一函数 1 2 3 4 5 f x x2 2x 1 g t t2 2t 1 1 由于故它们的值域及对应法则都不相同 所以它们不是同一函数 2 由于函数的定。</p><p>5、第讲 7 二次函数 第二课时 第二章函数 题型四 二次方程实根的分布1 方程x2 2ax 4 0的两根均大于1 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设f x x2 2ax 4 由于方程x2 2ax 4 0的两根均大于1 因此 据二次函数图象应满足 0f 1 0 解得故实数。</p><p>6、第讲 7 二次函数 第一课时 第二章函数 一 二次函数的图象特征1 a 0时 开口 0时与x轴的为方程ax2 bx c 0的两实根 0时 抛物线与x轴 恒成立 向上 交点的横坐标 不相交 ax2 bx c 0 2 a 0时 开口 0时与x轴为方程ax2 bx c。</p><p>7、第讲 9 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 第一课时 第二章函数 1 指数函数的概念 一般地 函数 a 0 且a 1 叫做指数函数 其中x是自变量 2 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y ax R R 0 0 R上的增函数 R上的减函数 3 对数函数的概念 一般地 函。</p><p>8、第讲 9 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 第二课时 第二章函数 题型四 对数函数综合问题1 设a b R 且a 2 定义在区间 b b 内的函数是奇函数 1 求b的取值范围 2 讨论函数f x 的单调性 1 函数在区间 b b 内是奇函数等价于对任意x b。</p><p>9、第讲 5 函数的奇偶性 周期性 第一课时 第二章函数 一 奇 偶 函数的定义及图象特征1 若f x 的定义域 且f x f x 或f x f x 则函数f x 叫做 或 2 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对称 偶函数的图象关于对称 反之亦然 关于原点对称 偶。</p><p>10、第讲 3 函数的值域 第二课时 第二章函数 专题四 用不等式法求函数的值域1 求下列函数的值域 1 2 1 因为所以所以 当且仅当即时等号成立 所以所以原函数的值域为 2 原函数可化为sinx ycosx 1 2y 所以 其中 所以所以所。</p><p>11、第十三章复数 复数的概念 第讲 1 1 对于虚数单位i 有如下两个规定 1 i2 2 实数可以与它进行 且原有的运算律仍然成立 2 形如的数叫做复数 全体复数所成的集合叫做复数集 一般用字母C表示 把复数表示成a bi的形式 叫做。</p><p>12、第三章数列 数列求和 第讲 4 第一课时 一 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求和方法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是采用 推导的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是采用推导的 倒序相加法 错位相减法 二 常用求和公式 等差数列 三 错位相减法这是。</p><p>13、第讲 4 逻辑联结词与四种命题 第一章集合与简易逻辑 一 逻辑联结词与命题1 逻辑联结词为 1 2 3 2 复合命题的定义是 4 二 命题真值表1 非p型 若p真 则非p为 5 若p假 则非p为 6 或 且 非 有逻辑联结词的命题叫做复合。</p><p>14、第十一章概率与统计 正态分布与线性回归 第讲 4 第一课时 1 如果总体密度曲线的函数为 则称这个总体分布为正态分布 记作 其中 0 分别表示总体的 与 2 正态分布的函数图象称为正态曲线 其大致图象如下图 并具有以下性。</p><p>15、第九章直线 平面 简单几何体 空间直线 第讲 2 第一课时 1 空间两条不同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 平行 异面三种 其中两相交直线是指 公共点的两直线 两平行直线是指在 且 公共点的两直线 两异面直线是指 的两直线 2 在空。</p><p>16、第八章圆锥曲线方程 轨迹和轨迹方程 第讲 4 第二课时 题型3代入法求轨迹方程 求经过定点A 1 2 以x轴为准线 离心率为的椭圆下方的顶点的轨迹方程 解 设椭圆下方的焦点为F x0 y0 由定义知所以 AF 1 故点F的轨迹方程为。</p><p>17、第六章不等式 不等式的证明 第讲 3 第一课时 一 比较法1 作差比较法要证不等式a b 或a b 只需证a b 0 或a b 0 即可 其步骤为 作差 变形 常用变形方法有 通分 因式分解 配方等 判断 各因式大于或小于0 2 作商比较法当。</p><p>18、第七章直线与圆的方程 两直线的位置关系 第讲 2 第二课时 题型4求直线的方程 1 已知等腰直角三角形ABC中 C 90 直角边BC在直线2x 3y 6 0上 顶点A的坐标是 5 4 求边AB和AC所在的直线方程 解 由题知直线BC的斜率kBC 又。</p><p>19、第六章不等式 比较代数式的大小 第讲 1 第一课时 一 比较两数 式 大小的基本方法1 差值比较法 a b a b a b 2 商值比较法 a 0 b 0 a b a b a b 二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 a b 2 a b b c a b 0 a b 0 a b 0 b a a c 3 a b。</p><p>20、第三章数列 等差数列 第讲 2 第二课时 考点3 等差数列中的证明问题1 设 an 是公差为d的等差数列 1 求证 以bn n N 为通项的数列 bn 是等差数列 1 证明 因为等差数列 an 的公差是d 常数 所以所以 bn 是等差数列 2 若a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