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举例课件
第八节应用举例 1 三角形中常用的面积公式 1 S ah h表示边a上的高 2 S bcsinA 3 S r a b c r为三角形的内切圆半径 2 实际问题中的有关概念 1 仰角和俯角 在视线和水平线所成的角中 视线在水平线 的角叫仰角 在水平线。
应用举例课件Tag内容描述:<p>1、2.9函数的应用举例(3) 制作人:铜梁一中制作人:铜梁一中 汤贤莲汤贤莲 1数学应用题的能力要求: (1)阅读理解能力; (2)抽象概括能力; (3)数学语言的运用能力; (4)分析、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2解答应用题的基本步骤: (1)合理、恰当假设; (2)抽象概括数量关系,并能用数学语言 表示 (3)分析、解决数学问题; (4)数学问题的解向实际问题的还原 设 列 解 答 例1.用水清洗一堆蔬菜上残留的农药,对用一定量的 水清洗一次的效果作如下假定:用1个单位量的水 可清除蔬菜上残留农药量的1/2,用水越多洗掉的 农药量也越多,但总有农药残留在蔬菜上,。</p><p>2、1.2.1应用举例,解斜三角形公式、定理,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三角形边与角的关系:,2、大角对大边,小角对小边。,解斜三角形中的有关名词、术语:,(1)坡度:斜面与地平面所成的角度。(2)仰角和俯角:在视线和水平线所成的角中,视线在水平线上方的角叫仰角,视线在水平线下方的角叫俯角。(3)方位角:从正北方向顺时针转到目标方向的夹角。(4)视角:由物体两端射出的两条光线在眼球内交叉而成的角。</p><p>3、第一章 解三角形,1.2 应用举例(三),1.能用正弦、余弦定理进一步解决一些有关三角形的计算问题. 2.掌握三角形面积公式的简单推导和应用.,学习目标,栏目索引,知识梳理 自主学习,题型探究 重点突破,当堂检测 自查自纠,知识梳理 自主学习,答案,(2)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广,abc,答案,bsin A,答案,解析答案,又A(0,180),A60或120.,60或120,(2)在ABC中,A30,AB2,BC1,则ABC的面积等于 .,又C(0,180),C90,,解析答案,知识点二 多边形的面积 对于多边形的有关几何计算问题,特别是面积问题可以利用“割补法”将多边形转化为三角形,利用三角形的有。</p><p>4、答案】 A,【解析】 如图,取AB中点D,连接CD,则CDAB,且DEDF.,【答案】 D,【答案】 A,5(2011上海高考)在相距2千米的A、B两点处测量目标点C,若CAB75,CBA60,则A、C两点之的距离为________千米,2方位角 沿北方向顺时针转到目标方向线的水平角,如B点的方位角为(如图) 3方向角:相对于某一正方向的水平角(如图),北偏东:沿北方向顺时针旋转到达目标方向 东北方向:北偏东45或东偏北45. 其他方向角类似,4坡度:坡面与水平面所成的二面角的度数(如图,角为坡角) 坡比:坡面的铅垂高度与水平长度之比(如图,i为坡比),【思路点拨】 先在DAB中。</p><p>5、1.2 应用举例(二),第一章 解三角形,测量垂直高度,1、底部可以到达的,测量出角C和BC的长度,解直角三角形即可求出AB的长。,图中给出了怎样的一个 几何图形?已知什么, 求什么?,想一想,2、底部不能到达的,例3 AB是底部B不可到达的一个建筑物,A为建筑物的最高点,设计一种测量建筑物高度AB的方法,分析:由于建筑物的底部B是不可到达的,所以不能直接测量出建筑物的高。由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只要能测出一点C到建筑物的顶部A的距离CA,并测出由点C观察A的仰角,就可以计算出建筑物的高。所以应该设法借助解三角形的知识测出CA的长。,解:。</p><p>6、考点一,NO.1课堂强化,名师课堂一点通,考点三,课前预习巧设计,创新演练大冲关,第二章 平面向量,考点二,读教材填要点,小问题大思维,解题高手,NO.2课下检测,2.5 平 面 向 量 应 用 举 例,读教材填要点,1用向量方法解决平面几何问题的“三步曲” (1)建立平面几何与向量的联系,用 表示问题中涉及的几何元素,将平面几何问题转化为 ; (2)通过 ,研究几何元素之间的关系,如距离、夹角等问题 (3)把运算结果“翻译”成几何关系,向量运算,向量问题,向量,2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 (1)物理问题中常见的向量有力、速度、位移等 (2)向量的加减法运算体现。</p><p>7、9.6 微分方程应用举例,解,建立坐标系如图所示,A 点受到的力:,(1) 干扰力: psint,(2) 弹性恢复力 : ky,据牛顿第二定律有,初始条件:,特征方程:,特征根:,齐次方程的通解:,被称为固有频率,下面求非齐次方程的特解,(1) 当 时 , 设非齐次方程的特解为,代入方程整理得,非齐次方程的特解:,非齐次方程的通解:,由,所以初值问题的解,(2) 当 时 , 设非齐次方程的特解为,代入方程可得:,非齐次方程的特解:,非齐次方程的通解:,由 可确定,所以初值问题的解,注意:,位移 y(t) 的振幅为,将随 t 的增大而无限增大 , 从而引起共振现象,当 时 ,解,0.1,根据牛顿第。</p><p>8、第三节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平面向量的应用举例,基础梳理,|a|b|cos,|a|b|cos,0,|a|cos,b在a方向上的投影,|a|cos,0,|a|b|,-|a|b|,ba,a(b),(ab),ac+bc,联系,向量问题,向量运算,几何关系,x1x2+y1y2,x1x2+y1y2 =0,3. (2011嘉兴模拟)向量a的模为10,它与x轴的夹 角为150,则它在x轴上的投影为 .,基础达标,-2,2.解析:ab(3,5),ab(5,5), cosab,ab,3.解析:a在x轴上的投影为 |a|cos 15010 .,4.解析:令 则a(2,0),b(1,2), 所以 b(ab)3.,5. (教材改编题)已知a=(1,6),b=(2,k),若ab,k= ;若ab,则k= .,12,经典例题,题型一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例1。</p><p>9、1.2应用举例(一),复习引入,1. 什么是正弦定理?,复习引入,1. 什么是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 角的正弦的比相等,即,复习引入,2. 运用正弦定理能解怎样的三角形?,复习引入,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角及其一边; 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与其中一边 的对角.,2. 运用正弦定理能解怎样的三角形?,复习引入,3. 什么是余弦定理?,复习引入,3. 什么是余弦定理?,三角形中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 两边的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的夹 角的余弦的积的两倍.,即:,复习引入,已知三边求三角; 已知两边及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4. 运用余弦定。</p><p>10、7 向量应用举例,内容要求 1.能运用向量的有关知识解决解析几何中直线方程的问题,以及在平面几何中的线段平行、垂直、相等等问题(重点).2.能运用向量的有关知识解决物理中有关力、速度、功等问题(难点),知识点1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及直线的法向量 1点M(x0,y0)到直线l:AxByC0的距离d .,垂直,(A,B),【预习评价】 1点P0(1,2)到直线l:2xy100的距离为________ 2直线2xy10的一个法向量是( ) A(2,1) B(1,2) C(1,2) D(2,1) 答案 D,知识点2 向量的应用 向量的应用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在 中的应用;二是在 中的应用,几何,物理,答案 C,2已知F(2,。</p><p>11、第7讲 解三角形应用举例,考试要求 1.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决简单的三角形度量问题(B级要求);2.运用定理等知识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B级要求).,知 识 梳 理,实际问题中的常用角 (1)仰角和俯角 在同一铅垂平面内的水平视线和目标视线的夹角,目标视线在水平视线_______叫仰角,目标视线在水平视线________叫俯角(如图1).,上方,下方,(2)方位角 从正北方向起按顺时针转到目标方向线之间的水平夹角叫做方位角.如B点的方位角为(如图2). (3)方向角:正北或正南方向线与目标方向线所成的锐角,如南偏东30,北偏西45等. (4)。</p><p>12、1.2 应用举例,1.了解实际问题中所涉及的名词和一些术语. 2.会建立实际应用题的三角形模型,画出示意图. 3.能运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解有关距离、高度及角度等实际问题.,1.实际应用问题中的有关术语 (1)铅直平面:与水平面垂直的平面. (2)仰角和俯角:在同一铅直平面内,目标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中,视线在水平线上方的角叫仰角,视线在水平线下方的角叫俯角.如图所示. (3)方位角:从某点的指北方向线起,顺时针转到目标方向线的水平角叫做方位角.如图所示.,(3)方位角:从某点的指北方向线起,顺时针转到目标方向线的水平角叫做方位角.如图所示. (4)坡。</p><p>13、第3章 三角函数、解三角形,第七节 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举例,栏目导航,课堂题型全突破,课前知识全通关,答案,解析答案,解析答案,解析答案,解析答案,测量距离问题,解析答案,解析答案,解析答案,解析答案,测量高度问题,解析答案,解析答案,解析答案,测量角度问题,解析答案,解析答案。</p><p>14、第3课时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应用举例,(一)考纲点击 1理解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含义及其物理意义 2了解平面向量的数量积与向量投影的关系 3掌握数量积的坐标表达式,会进行平面向量数量积的运算 4能运用数量积表示两个向量的夹角,会用数量积判断两个平面向量的垂直关系,(二)命题趋势 1数量积是高考命题的热点,主要考查数量积的运算、几何意义、模与夹角、垂直等问题,或运用向量的数量积来判断位置关系、判断三角形的形状、利用数量积求参数的值等 2从题型看,多以选择题、填空题的形式出现,以中低档题为主;有时也出现在解答题中,主要与函。</p><p>15、1.2应用举例,情境引入导学,知能自主梳理,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仰角,俯角,课堂典例讲练,命题方向1:正、余弦定理在高度测量上的应用,命题方向2:正、余弦定理在角度测量中的应用,命题方向3:正、余弦定理在力学中的应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