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青苗法与唐宋常平仓制度比较研究_第1页
宋朝青苗法与唐宋常平仓制度比较研究_第2页
宋朝青苗法与唐宋常平仓制度比较研究_第3页
宋朝青苗法与唐宋常平仓制度比较研究_第4页
宋朝青苗法与唐宋常平仓制度比较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宋朝青苗法与唐宋常平仓制度比较研究 王文东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6 年第 3期 (河北师范大学 法政学院,河北 保定 050091) 内容提要本文从制度的运行方式、制度本身的缺陷和制度安排下的农户负担三个方 面,对史界争论已久的青苗法和常平仓制度的优劣问题进行了再探讨。通过比较我们发现: 常平仓制度在运行方式上比青苗法更灵活、更多样;两种制度本身的缺陷,给反对者提供 了非难的口实;常平仓制度安排下的农户负担要优于青苗法。由于上述原因,青苗法的失 败在所难免。 关键词常平仓制度;青苗法;运行方式;制度缺陷;农户负担 中图分类号K2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22x(2006)03-0029-08 收稿日期2005-12-20 常平仓制度是我国古代社会一项较为重要的仓储制度,其设置的最初目的调控粮价、 稳定市场。但到唐后期,它的社会职能发生了一些转变先是在广德、大历年间被纳入朝 廷的敛财轨道,接着在元和以后又兼有了义仓的赈济功能,社会救济色彩逐渐加重。后 世的常平仓基本承袭了上述变化,只是在宋神宗熙丰变法时,常平仓制度曾一度被称为 “常平新法”的青苗法所取代。 虽然常平仓制度和青苗法有着制度上的沿革关系,但在青苗法推行后,这两种制度却 引起了变法派和反对者之间的激烈争论。在后世的研究中,二者受到的评议也有很大的差 异。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制度的运行方式、制度本身的缺陷和制度安排下的 农户负担三个方面入手,对二者做进一步探讨,以较其优劣。 一 两种制度运行方式的比较 常平仓设置的初始目的是为平抑粮价,是一项政府干预粮食市场的法律。运行起来较 为简单:政府利用分散于全国各地的常平仓储,根据当时市场中粮食的供求关系,通过 “市肆腾踊,则减价而出;田穑丰羡,则增籴而收”的方法,对市场中的粮食价格进行调 节,从而达到“公私俱济,家给人足,抑止兼并,宣通壅滞”的目的。通常情况下,常 平仓的籴、粜活动每年都要举行,“上熟籴三而舍一,中熟籴二,下熟籴一,此无岁不籴 也;下饥则发小熟之敛,中饥则发中熟之敛,大饥则发大熟之敛,此无岁不粜也。”这 样,常平仓制度之下的政府和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形成一种经常性的贸易关系,政府以商 人的身份出现在公众面前。由于季节性差价的存在,这种简单的籴、粜活动,却能使常平 仓粮不至于亏本,常平活动也可以持久运行。 作为维护统治的一项制度,常平仓的职能在唐后期发生重大转变。除政府干预市场的 功能有所保留外,由于它具有营利性,因而被处于财政困境中的唐政府纳入敛财轨道;同 时它还和义仓一样具有了一定的社会救济功能。 职能的转变又导致运营方式的改变。当时刘晏的经济改革就包括常平仓运行方式的改 革。他扩大常平的内容,建立了一个覆盖全国的商情网络,使“四方物价之上下,虽极远 不四五日而知,”然后通过政府对物资的调拨,赚取粮食的区间差价,“朝廷获美利而 天下无甚贵甚贱之忧”。这次改革给危机中的唐王朝带来了一定的财政收益,短时期内常 平仓储粮总数就达到“三百万斛”。 唐后期的常平仓由于与用于赈济的文仓逐步合而为一,也兼有了赈济的功能。常平仓 开始用于赈济和借贷,这是其运营方式的另一个转变。如宪宗元和七年(808 年)二月曾下 诏,令“京畿百姓宜赈给粟三十万石,内八万石以京府常平义仓粟充之,其余太仓支给”; 在太和六年(832 年)正月,文宗又命“京兆府诸县宜以常平义仓斛斗量事赈恤,仍先从贫 下户给”。上举史实表明常平仓粮可以用于赈济。而在宪宗元和六年(807 年)二月京畿 地区青黄不接时,则把常平义仓储粮直接贷给百姓。“常平、义仓粟二十四万石贷借百姓。 诸道州府有乏少粮种处,亦委所在官长,用常平、义仓米借贷”。关于唐朝常平仓的借 贷方式,吐鲁番出土的五件广德三年(765 年)二月的借贷契约为我们提供了实证,其中第 (五)件的录文是: (交河县之印) 保头苏大方请粟叁硕付大方领残 保内康虔实请粟壹硕付妻王领残 保内曹景尚请粟两硕付身领 保内杨虔保请粟两硕付身领 保内卫草请粟两硕付身领 草束 问得状上件粟至十月加参(叁)分纳利者。仰答 保内有人东西逃避,不办输纳,连保之人能代(输)纳否者。 但大方(等保)知上件人所请常平仓粟残如至残 均摊代纳。被问(代实谨牒) 广德(三年二)月 日 从这件借贷文书中不难看出,常平仓仓粮用于借贷时的“五户结保”、“十月还纳” 以及“纳时加息”等规定,同后来的青苗法运行规则已非常相像,只不过贷出的不是货币, 而是谷物而已。 宋代是在太宗淳化三年(992 年)开始设置常平仓的。宋初的常平仓除财政上的考虑 有所减弱外,其平抑粮价、赈济和借贷的功能同唐后期的常平仓区别不大,运行方法也 大体相同。 虽然唐朝常平仓可以用于籴粜、赈济和借贷,其运行方式在逐渐增多,但惠众区域并 没有因此而扩大。原因在于常平仓设于州县治所,大量远离州县治所的农户在籴、粜仓粮 时无疑会因距离所限,受惠极小。常平仓的这一弱点在宋代受到许多指责,批评者认为 “常平、广惠之物,收藏积滞,必待年俭物贵然后出粜,所及者不过城市游手之人”; “常平籴粜,其弊在于不能遍及乡村”;“(常平仓)此惠不过三十里内耳,外乡远民 势岂能来?”再加上官吏渎职、籴粜非时等现象的存在,熙丰新法时,常平法成为改革的 对象之一,取而代之的就是青苗法。 同常平仓相比,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 年)九月颁行的青苗法更多是出于财政的考虑。 虽然在青苗法建制之初,言事者宣称它可以“通一路有无,贵发贱敛,以广蓄积,平物价, 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凡此皆以为民,而公家无所利其人,是亦先王 散惠兴利、以为耕敛补助之意也。”与常平仓的功能基本一致;而且青苗钱也是由“诸 路常平、广惠仓钱谷”转化而来;其运营方法与此前常平仓粮用于借贷时的方法也大体 相同。然观其改制之初衷,却在于当时常平、广惠仓“敛散未得其宜,故为利未博”; 而且改革的倡导者王安石也从未掩饰自己的“富国”主张,认为“百姓所以养国家也, 未闻以国家养百姓也”。在此思想的指导下,以借贷为主要手段的青苗法开始施行,其 具体运行程式在宋会要辑稿中有较详尽的描述,现引录于下: 其给常平、广惠仓钱,依陕西青苗钱法,于夏秋未熟已前,约逐处收成时酌中约价, 比定预支每斗价,召民愿请,仍常以半为夏料,半为秋料。诏常平、广惠等见钱,依陕西 出俵青苗钱例,取当年以前十年内逐色斛斗一年丰熟时最底实直价例,立定预支。召人户 情愿领,五户以上为一保,约钱数多少,量人户物力,令佐躬亲勒耆户长识认,每户须俵 及一贯以上。不愿请者不得抑配;其愿请斗斛者,即以时价估作钱数支给。即不得亏损官 本,却依见钱例纽斛斗送纳。客户愿请者,即与主户合保,量所保主户物力多少支借。如 支与乡村人户有剩,即亦准上法支俵与坊郭有抵当人户。 为了保证青苗法的正常运行,特别是避免“亏损官本”,政府又推出一些限制性条款。 首先,借贷户结保时必须是贫富相保,并由富者充“甲头”,承担起贷款户逃亡后借贷无 法追回的风险。其次,按户等规定借贷限额,第五等户和客户不得超过一贯五百文,第四 等户不得过三贯文,第三等户不可超过六贯文,第二等户则不超过十贯文,第一等户的贷 款被限制在十五贯文以内。如果青苗钱尚有余额,再酌情贷给第三等以上人户。最后,在 还纳贷款时须交纳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三十的息钱。由于一年有两次借贷,总的贷款利率 将达到百分之四十到百分之六十。21可是史实证明这些规定未能保证青苗法的正常运转, 在青苗法为政府带来财政收益的同时,也成为熙丰新法中争议最大的一项改革措施。22 从青苗法的制度规定和相应的保障措施不难看出,当时的政府已经放弃原来常平法对 市场粮食价格的调控,专意放贷,一心为国敛财了。 二 青苗法与常平仓的制度缺陷 众所周知,在熙丰变法时,无论是旧有的常平仓制度还是新推行的青苗法都受到了对 立方的责难,我们认为这些指责主要是由两种制度本身的缺陷引发的。南宋人朱熹曾指出 青苗法的几种失误,认为青苗法“立法之本意固未为不善也。但其给之以金而不以谷,其 处之也以县而不以乡,其职之也以官吏而不以乡人士君子,其行之也以聚敛亟疾之意而不 以惨怛忠利之心”。23这正是青苗法被质疑的几个主要方面,下面将分别予以讨论,同 常平法相关的内容将一并提出。 首先是“给之以金而不以谷”。青苗法取代常平仓制度以后,借贷物由谷物变成钱币, 农户要想获得谷物,必须到市场去购买,增加了一个市场购买的环节。我们不否认大量的 货币流人市场可以调节物价、并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但更不应被忽视的是:在商品经济 不发达的古代,“市场中的农民,在价格竞争中总是处于劣势”。24同常平仓可以直接 获得谷物相比,农民要获得满足生活、生产需要的谷物就必须支付额外的交易费用。这点 将在随后分析农户负担时再作探讨。 至于青苗钱因借贷取息而倍受时人和后人诟病的问题,我们认为同当时官方规定私人 借 贷“每月取利不得过六分”25的利率相比,青苗钱取息并不为高。 其次是“处之也以县而不以乡”。仓址设于州县治所而无法惠及远民,本是常平仓制 度的弱点所在,也是变法者主张推行青苗法的理由之一。可惜新法并没有做出改进,青苗 钱贷纳的权限都在州县,致使借贷农户“自散青苗以来,非请即纳,非纳即请,农民憧憧 来往于州县”,不但耗费农时,而且可能诱使农户“辞耕田力作之业”,26这对以农业 为本的封建社会的发展同样不利。27 再次是“其职之也以官吏而不以乡人士君子”。救济工作由官方主持,是常平仓制度 和青苗法的共有特点。然而一旦官吏执行不力,必将背离制度的初衷甚至会产生完全相反 的结果。比如青苗法“本为民间不足而贷之,则所谓下户者理合先贷,而下户憔悴苟活, 易于结请,难于输纳。州县之吏厄以诏条与曩日监司之威,既不敢不散,又虑散而难纳, 故少俵下户,多与上等,利其易于催纳,”致使“下户贫穷,义当周恤而势不敢遍;上户 自足,无假官钱而强与之使出息”。28执行官吏为完纳青苗钱强行贷给本不需借贷的上 户,已经违背“自愿请贷”的原则;而许多急需借贷的下户贫民却因“难于输纳”贷不到 应得款项,青苗法也就很难起到“散惠兴利”、“耕敛补助”的效果。 常平仓米在赈粜时“公吏非贿赂不行,或虚增人户,或镌减实数,致奸伪者得以冒请, 饥寒者不沾实惠”。以及因出粜米的价格较“市价低小,既粜者不分等第、不限口食,则 公吏仓斗家人等多立虚名盗籴,遂使官储易于匮乏”。29这些现象也表明,官吏的渎职 行为不但使饥民得不到有效救济,官方也会因此而蒙受损失。 最后来看“其行之也以聚敛亟疾之意而不以惨怛忠利之心”。显然这是对推行新法的 基层官吏进行的抨击。虽然变法者声称青苗法“皆以为民,而公家无所利其人”,但其制 度规定及相关的保障措施已经证实它的确是一种为国敛财的手段。而且青苗钱的增亏已成 为当时基层官吏考课的参数之一。“诸路提举官散敛常平物可自行法,至今酌三年之中数, 取一年立为定额,岁终比较增亏”。30这种考课制度无形中给各地基层官员立下一个青 苗钱敛散的具体指标,超出者有可能获得升迁机会,亏损者则有被贬降的可能。既然青苗 钱的敛散关乎自己的政治前程,于是多数基层官吏就很难再有“惨怛忠利”之心,而是要 迎合上司敛财的心理,强行抑配青苗钱、督责贷款。史籍中的此类记载俯拾皆是,毋庸赘 述。 上述几种现象可以归结为两种制度在执行中的技术性失误,我们认为在这些失误背后 还有更深层次的制度缺陷值得探讨。 社会救济不但要为处于饥荒中的民众提供生活保障,还要为他们提供生产保障。但这 两种救济方式是有所区别的,生活救济多采用赈济的方式,而生产救济则偏重于借贷。原 为平抑粮价的常平仓制度在唐后期同时具有了这两种运营方式。但此时的常平仓已经被纳 入政府的敛财轨道,统治者希望藉常平仓的盈利来缓解财政压力;与此同时,常平仓还要 救济饥荒中的民众,本应提供更多的无偿赈济,于是在制度内部就形成敛财需求和无偿赈 济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在财政危机时显得尤为突出,成了财政危机中的政府面临的两难 选择。熙丰新法时青苗法取代常平制度,其实是敛财需求占据主导地位的结果。但是常平 仓制度的赈济功用已为世人认可,作为它的替代制度,青苗法却只保留借贷的运营方式, 突出敛财功能,引起广泛争议在所难免。 常平仓粮自唐玄宗开元年间开始借贷,31就有无息和有息之别。32宋哲宗元祐元 年(1086 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左司谏王岩叟上言:“赈济人户必待灾伤,放税七分以上方 许借贷,而第四等以下方免出息,殊非朝廷之意。乞如旧法,不限灾伤分数,并容借贷; 不均等第,均令免息。”33由此可见,宋代常平仓粮的出贷也有一个从无息到有息的变 化过程。在唐王朝全盛之日,统治者有可能采用“无息借贷”的方式以显示其仁政惠民; 在宋代常平仓初设时,为收揽民心,也可能采取“无息借贷”的方法。无息借贷体现的是 常平仓对饥民的赈济功能。然而在唐宋时期,有息借贷才是常平仓粮的主要借贷方式。这 是政府在经营常平仓时财政考虑增加的结果。无息或有息借贷也是常平仓制度内部财政需 求和赈济需要之间矛盾的反映。 在常平仓制度下,“坊郭有物力户未尝零籴常平仓斛斗”,34政府和农户之间结成 了自愿性的贸易关系。青苗法虽然也声称让农户自愿请贷,但不同等级的贷款限额以及 “贫富相保”的规定已经把本不用借贷的富者也纳入借贷范围,青苗法的制度细则出现矛 盾。此外,青苗法把借贷无法追回的风险强加给富户,如果“贫者无可偿,则散而之四方” ,而“富者不能去,必责使偿数家之负”;35同时“贫富相保”也使贫下户对同保中富 人的依赖性增加,因为在生存危机面前,“一旦农民依赖亲属或保护人而不是靠自己的力 量,他就让渡了对方对于自己的劳动和资源的索要权”,36这就给富人依其他方式盘剥 贫下户提供了可能。此结果和“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的制度预期相 距甚远。制度细则的矛盾、制度预期和实施结果的差距是政府制度设计失误造成的。 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成熟是近代的事情,受社会发展程度的制约,上述两种制度存有缺 陷无可厚非。但是与青苗法相比,同时拥有籴粜、赈济和借贷功能的常平仓制度无疑更容 易被世人接受。 三 两种制度下的农户负担分析 既然青苗法和常平仓都具有社会救济的功能,那么在这两种制度安排之下(排除其他因 素的干扰),一般农户要想安然度过每年的青黄不接时期该付出多少代价呢?为此我们需要 了解在青黄不接时农民的最低粮食需求量,以及粮食的季节性差价和高利贷的利率。据漆 侠先生估算,宋代一个典型的五口之家每年所需“口粮共 28.8石”,37每月则需 24 石,这应是正常情况下一般农户的粮食平均需求量。在续资治通鉴长编里有官府于饥 荒时按“人日三合”米为赈济标准的记录;38也有”中等户以下,户一斛”的情况;39此 外还有常平仓赈济时每人给米“日一升”的记载。40如以“日三合”计,每人每月需粮 9升,五口之家一月只需粮食 4.5斗。这可能是用于维持生命的用粮最低记录,但是,即 使在青黄不接的时候,农家仍要从事生产,4.5 斗的用粮量显然太少。而”户一斛”的记 载没有时间断限,亦不足取。如按“日一升”来计算,每人每月需要 3斗粮,五口之家共 需 1.5石。此结果虽然低于漆侠先生的结论,考虑到农民对于举债的畏惧心理,他们平日 里节衣缩食,在青黄不接时,更会尽量降低对粮食的消费量(此时老人、孩子的用粮量可能 会减至最低点),以避免过多借债,我们认为拿“1.5 石”作为农户的最低用粮标准来讨论 是可行的。41 至于熙丰时期粮食的季节性差价问题,史籍并无明确记载。现试推演如下: 熙宁三年(1070 年)二月,判大名韩琦言:去岁河朔丰熟,常平仓籴米,斗钱不 过七十五至八十五42 况去年(熙宁三年,公元 1070年)陕西经夏大旱,人秋霖雨,五谷例皆不熟,即今每斗 白米价钱一百文足。43 以上分别是熙宁二年(1069 年)河北地区丰熟时的粮食价格和熙宁四年(1071 年)陕西饥 歉时的粮价。由于分处不同年代和不同地区,本不具有可比性,幸运的是,宋仁宗宝元二 年(1039 年),吏部流内铨为制定各地官员职田的收人量,对各地粮价有一番比较性的概括 介绍: 旧选人并以有无职田注官,而州县所上顷亩多不实,今以诸路物价贵贱定为三等,京 东西、河北、淮南、两浙、江南幕职、令录,以岁收百五十石,判、司、主簿、尉、百石; 陕西、河东、荆湖、福建、广南幕职、令录以二百石,判、司、主薄、尉以百五十石;益、 梓、利、夔路幕职、令录以百石,判、司、主簿、尉五十石,并为有职田。44上引文表 明,宋代任职于河北的官员收入一百五十石,陕西的官员收入二百石,折算成钱后基本相 同。由此可知,河北和陕西的物价比大体为 4:3。那么熙宁二年(1069 年)陕西地区丰熟时 的价格应是河北粮价的四分之三。取河北每斗粮价“七十五至八十五”的中间数为 80文, 陕西每斗粮价约是:80 文3460 文。如果没有其他突发因素干扰,一个地区的物价在 短时期内的变化不会太大。司马光所奏“每斗白米价钱一百文足”的情况是在“经夏大旱, 人秋霖雨,五谷例皆不熟”之后出现的,在一般的年份应稍低一些。今取 60文至 95文作 为熙宁年间陕西地区的粮食季节性差价。45 宋代的高利贷“没有形成全国一致的利率,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利率”。46既然要分 析制度安排下的农民负担,在具体讨论时,我们将选用官方所定“每月取利不得过六分” 的利率。青苗法每年分两次借贷,一为“夏料”,一为“秋料”。47每一次借贷都是为 帮助农民度过一次青黄不接时期。假定在春夏之交即每年的第一个青黄不接时期 陕西的农户有一个月的粮食是必须购买的,他需要向政府贷款的数额是:95 文斗15 斗 1425 文(与政策规定的“客户和第五等户不得过一贯五百文”的贷款限额大体相当)。到 丰熟后应偿还的数额则是:1425 文1425 文201710 文。为偿还这笔贷款,农户需 要卖出的粮食数为:1710 文60 文斗28.5 斗。由于两次的贷纳程序大体相当,农户 “秋料”的付出也应约略相同。也就是说陕西地区的每户农民为度过困难时期,每年需要 为此额外支付(28.5 斗15 斗)227 斗的粮食。如果按照 30的利息率计算,农户每年 的额外支付额应是: 2(95文斗15 斗95 文斗15 斗30)60 文斗15 斗32 斗 那么在常平仓制度之下,陕西的农户又需要额外支付多少粮食才能度过难关呢?在唐玄 宗朝,常平仓收籴时每斗的价格同市场价相差约为两、三文,48出粜时的价格要低于市 场时价十文左右。49宋代的货币经济更加发达,常平价同市场价的差额应该稍大一点, 今只以”5 文”为准,50这样陕西地区常平仓籴、粜粮食的季节性差价就是 65文至 90 文。 如果农户只是在每年两次青黄不接时进行短期借贷,每次一月后即偿还,那它每次额 外支付的粮食量是: (90文斗15 斗90 文斗15 斗6)65 文斗15 斗7 斗 每年只需额外支付 14斗粮食,远低于使用青苗钱需支付的数额。 如果贷款期限是十个月(与两次青苗钱的使用期大体相当),这时农户一年只需完成一 次存有季节性差价、对自己非常不利的粮食交易。但是减少一次粮食交易,只能为农户节 省 7斗粮食,仍无法度过第二次青黄不接的时期,所以在借贷时需要多一些贷款,以弥补 另外 8斗的欠缺。由于钱已由自己事先掌管,农户在购买这 8斗粮食的时候就有了一定的 自主权,会选择粮价较低时在市场中购买,约需钱 60文斗8 斗480 文。于是,农户 额外支付的粮食数额就是: (90文斗15 斗90 文斗15 斗60)480 文480 文6065 文斗 15 斗8 斗22 斗 仍然低于使用利息率是 20的青苗钱需支付的 27斗。 如果借款期限是一年,农户需多支出的粮食量应为: (90文斗15 斗90 文斗15 斗72)480 文480 文7265 文斗 15 斗8 斗25.5 斗 还是比使用青苗钱的支付额要低。 史籍中有很多高利贷年息“一倍”的记载,甚至还有“两倍”、“三倍”的情况出现。 51但根据“积日虽多,不得过一倍”的法律规定,52农户在这种情况下的额外支付数 额应是: (290文斗15 斗2480 文)65 文斗15 斗8 斗33 斗 高于使用利息率为 20的青苗钱需支付的 27斗,与使用利息率是 30的青苗钱额外 支付的粮食量相差无几。唐宋时期常平仓粮都可以直接出贷。在这种情况下,要度过每年 两个青黄不接的时期,农户须一次性借贷 3石粮食,如果按照前引文书中出现的“叁分纳 利”来计算,农户只须额外支付 9斗的利息。而常平仓粮用于无息借贷或赈济时,将更有 利于帮助一般农户度过困难时期。在常平仓制度下,由于农民借贷和偿还的都是粮食,从 而可以避开市场交易,额外支付的仅是借贷的利息。青苗法推行以后,借贷物由粮食变成 货币,农民要获得满足生活或生产所需的粮食必须去市场中购买,此时一般是在青黄不接 时期,市场上的粮食供给量相对较少,价格偏高,作为买方的农民在交易中处于劣势;等 还贷时又要到市场上出卖粮食,以换取足够的货币,此时往往是收获季节,粮价偏低,作 为卖方的农民同样处于劣势。农民这种“非理性”行为绝非出于自愿,而是青苗法制度安 排下的无奈选择。由于借贷物的变更使农民不但要支付贷款利息,还要负担这种“非理性” 市场交易带来的经济损失。因此,推行青苗法给一般农户带来的负担才会重于常平法的制 度安排。 避免在青黄不接之际出现“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53的局面,是青苗法推行的 目的之一。但事与愿违,青苗法反而加重了农民的负担。这也能反映出青苗法是政府制度 设计的失误。 四 结论 通过对青苗法和常平仓制度的运行方式、制度的缺陷和制度安排下农户负担的比较分 析,我们认为可以用于籴粜、赈济和借贷的常平仓制度比只能借贷的青苗法在运行方式上 更加灵活、也更为多样化。尤为重要的是作为一种社会保障制度,虽然常平仓制度也有缺 陷,但在当时的市场和社会环境下,它为处于生存危机中的一般农户提供的社会保障要明 显优于青苗法。也许这就是常平仓制度自建制以后,虽然间或中止,却能延续长久,而青 苗法从神宗熙宁二年(1069 年)九月设立,到哲宗元韦占元年(1086 年)二月遭废,后虽有反 复,最终在南宋高宗朝退出历史舞台的主要原因吧。54 注释与参考文献: 参见张弓:唐朝仓廪制度初探,第 113117页;北京:中华书局,1986 年 1 月版。 自春秋时期,越国人计然提出了常平仓制度的理论雏形(司马迁:史记卷 129货殖列传),经由李悝、桑弘羊等人的发展,在公元前五十四年由耿寿昌付诸实践, 于边郡建立了常平仓(班固:汉书卷 24食货志)。此后,虽然常平仓时废时设,但 其“平抑粮价”兼及“赈济灾荒”的作用已不可否认。唐代的常平仓制度已经相当完善(可 参阅张弓:唐朝仓廪制度初探;陈明光:唐代财政史新编,北京:中国财政经济 出版社,1999 年 11月第 2次印刷),特别是到了唐后期,刘晏为解决当时的财政危机而进 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常平仓制度是其财政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次改革取得的成就,历 来为治史者所赞誉,而常平仓制度同样也得到了肯定。相关研究可见陈明光:试论唐代 刘晏理财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载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84 年第 2期);王棣:论 刘晏的财政改革(载晋阳学刊,1994 年第 1期);秦永洲:论刘晏的财政经济改革 (载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994 年第 4期)等。而青苗法自颁行之日起,就引起了以王安 石为首的变法派和以司马光为首的反对派之间的激烈争论。后世的研究基本承袭了这种局 面,形成了或肯定、或否定两个立场鲜明的派别。葛金芳、金强近二十年来王安石变法 研究述评(载中国史研究动态,2000 年第 10期)一文总结了 20世纪 80年代以来王 安石变法的研究情况,在评述青苗法的研究时指出:“以邓广铭和漆侠先生为代表的一派 认为青苗法限制了私人高利贷的发展,缓和了自耕农的贫困化和土地的集中,变消极救灾 为助民生产,起到了抑兼并和利百姓的作用。”而“这种肯定性意见受到了王曾瑜、顾全 芳和季平等多位学者的批驳”。与此相关的代表性论著可见邓广铭:北宋政治改革家王 安石(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年版);漆侠:王安石变法(上海:上海人民出 版社,1979 年版);王曾瑜:王安石变法简论(中国社会科学,1980 年第 3期); 顾全芳:青苗法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0 年第 3期);季平:论司马光反 对青苗法(西南师院学报,1985 年第 4期)等。可参阅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研究史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年版)中相关部分。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 49食货下,第 2122页;北京:中华书局,1975 年 5月版。 宋董煨:救荒活民书卷中常平;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旧唐书卷 123刘晏传,第 3515页。 宋欧阳修:新唐书卷 149刘晏传,第 4798页;北京:中华书局,1975 年 版。 册府元龟卷 106帝王部惠民二,北京:中华书局 1960年影印本。 旧唐书卷 49食货下,第 2126页。 转引自张弓:唐朝仓廪制度初探,第 120页。 清徐松:宋会要辑稿食货53 之 6;北京:中华书局,1957 年影印本。 宋代的用常平仓粮赈济的事例很多,甚至在青苗法推行的熙、丰年间常平仓粮也会 用来赈济。在宋会要辑稿食货57 之 8、57 之 9中就有元丰元年河北路和元丰七年河 东路用常平仓粮赈济的记载。 元脱脱:宋史卷 176食货上四,第 4279页;北京:中华书局,1977 年 11月版。 宋董煨:救荒活民书,卷中常平。 宋史卷 437儒林七刘清之传,第 12953页。 宋史卷 176食货上四,第 4280页。 宋史卷 176食货上四,第 4279页。 参见刘秋根:唐宋常平仓的经营与青苗法的推行,河北大学学报1989 年第 4期,第 1620页。 宋史卷 176食货上四,第 4279页。 宋王安石:王文公文集卷 2再上龚舍人书,第 32页;上海:上海人民出 版社,1974 年 7月版。 宋会要辑稿食货4 之 17。 21参阅宋会要辑稿食货4 之 23、24。 22据宋人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 332记载:元丰六年敛散青苗钱数分别是一千 三百九十六万五千四百五十九贯、石、匹、两,和一千一百零三万七千七百七十二贯、石、 匹、两,年收入约为三百万贯、石、匹、两。 23宋朱熹:朱熹集卷 78婺州金华社仓记,第 4116页;成都:四川教育 出版社,1996 年 10月版。 24龙登高:宋代东南市场研究,第 47页;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1994年 11月 版。 25宋窦仪等撰:宋刑统卷 26杂律出举债负,第 412页;北京:中华书 局,1984 年 6月版。 26宋毕仲游:西台集卷 5青苗议;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本。 27可参阅叶坦:富国富民论,第 80页;北京:北京出版社,1991 年 1月版。 28西台集卷 5青苗议。 29宋会要辑稿食货57 之 21。 30续资治通鉴长编卷 332,神宗元丰六年正月壬寅记事,第 3093页。 31参见张弓:唐朝仓廪制度初探,第 119页。 32参见刘秋根:唐宋常平仓的经营和青苗法的推行。 33宋会要辑稿食货57 之 10。 34宋史卷 176食货上四,第 4284页。 35宋史卷 336司马光传,第 10766页。 36美詹姆斯C斯科特: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和生存,第 35 页;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年 7月版。 37漆侠:宋代经济史,第 377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年版。 38续资治通鉴长编卷 89,真宗天禧元年三月丁巳记事,第 2050页;北京:中 华书局,1985 年 10月版。 39续资治通鉴长编卷 114,仁宗景祐元年二月癸巳记事,第 2663页。 40参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 101,仁宗天圣元年八月记事,第 2332页;卷 114, 仁宗景祐元年正月乙丑纪事,第 2662页。 41宋会要辑稿食货4 之 28中记载:“盖自来常平仓遇岁不稔、物价高,合减 元价出粜之时,乡村则下诸县,取逐乡近下等户姓名,印给关子,令执赴仓,每户粜与两 石或三石,坊郭则每日粜与浮居户,每口五升或一斗。故民受实惠,甚济饥乏。”虽然在 这段材料中给出了常平仓在“饥乏”时每户的粜粮量“三石或两石”,但并未说明依 靠这些粮食要度过的“饥乏”时间有多长,从随后“浮居户”每人每日可粜粮“五升或一 斗”来看,“三石或两石”尚不足每户的一月用粮。加之本文要讨论的是农户在青黄不接 时的最低粮食需求量,我们认为此数值同样不可取。 日本学者斯波义信在其宋代粮食消费与生产水准之探讨(见邓广铭、漆侠主编: 国际宋史研讨会论文选集;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2 年 8月版,第 1736页。) 一文中,认为宋代一般人均两餐谷物消费标准为一升。如按此标准,在青黄不接时农户的 粮食的消费量还应该稍低一些。 42宋会要辑稿食货4 之 20。宋史卷 176食货上四记为:“去岁河朔 丰稔,米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