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法律制度.docx_第1页
什么是法律制度.docx_第2页
什么是法律制度.docx_第3页
什么是法律制度.docx_第4页
什么是法律制度.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什么是法律制度 我们一直都在说法律制度,那法律制度是什么?下面品 才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相关资料。欢迎大家阅读! 什么是法律制度 法律所指的是一个国家用来规范国家 各方管理的一个政策,在法律制度里,包含很多的法规和 政策。如何使法律制度能执行到位。主要不是强制性的执 行,而是法律制度对自己国家的可行性,也就是说符合人 性化的法律制度。 法律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所有法律原则和规则 的总称。法律制度从宏观角度来说,与法系的概念比较接 近。 一国的立法制度与司法制度的总称,即通常所称的 “法制” 。 法律制度是指运用法律规范来调整各种社会关系时 所形成的的各种制度。 法律制度是指运用法律规范来调整各种社会关系时 所形成的各种制度。 它调整了多少社会关系就包含有多少种具体的法律制 度如行政法律制度、经济法律制度、婚姻家庭法律制度、 诉讼法律制度、教育文化法律制度及狭义的法律制度等。 法律制度及其相应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构成法律部门。一国 的立法制度与司法制度的总称,即通常所称的“法制” 。法 律制度从宏观角度来说,与法系的概念比较接近,我们不 能把制度等同于法律条文。 则是指在法律调整各种社会关系时所形成的体现社会 制度的各种法律制度.它调整了多少社会关系就包含有多少 种具体的法律制度如政治法律制度、经济法律制度、家庭 法律制度、文化法律制度及狭义的法律制度等。 一种良好的法律制度有着三个方面的要素:第一是法 律的权威,第二是良好的司法官员,第三是简单易行的诉 讼程序。 法律制度分类 (一)有关时效的法律规定: (1)民法通则第 135 条:“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 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二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 (2)法律有特殊规定的情形: 民法通则第 136 条:下列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一 年: a、身体受到伤害请求赔偿的; b、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的; c、延付或拒付租金的; d、寄存财务被丢失或损毁的。 民法通则第 137 条:诉讼时效期间从知道或者 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算。但是,从权利被侵害之日起 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法院 可以延长诉讼时效期间。 合同法第 55 条:撤销权一年未行使,(具有撤 销权的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 未行使的,撤销权消灭。) 合同法第 129 条:因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和技术进 出口合同争议提起诉讼或申请仲裁的期限为四年。 环境保护法第 66 条:提起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的 时效期间为三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受到损害 时起算。 产品质量法第 45 条: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损害 要求赔偿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二年,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损 害要求赔偿的请求权,在产品交付最初消费造成损害的缺 陷产品交付最初消费者满十年丧失。但是尚未超过明示的 安全使用期的除外。 海商法第 257 条:就海上货物运输向承运人要 求赔偿的请求权,时效期间为一年,在时效期间内或时效 期间届满后被认定为负有责任的人向第三人提起追偿请求 的,时效期间为 90 日。 海商法第 265 条:有关船舶发生油污损害的请求 权,时效期间为三年,自损害发生之日起算,但在任何情 况下时效期间不得超过从造成损害的事故发生日起六年。 国家赔偿法第 39 条:赔偿请求人请求国家赔偿 的时效为二年。自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职权时的行 为被依法确认为违法之日起算,但被羁押期间不计算在内。 继承法第 8 条:继承权纠纷提起诉讼的期限为 二年,自继承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犯之日起计 算,但是自继承开始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不得再提起诉 讼。 专利法第 68 条:侵犯专利权的诉讼时效为二年, 自专利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得知或应当知道侵权行为之日起 计算。 (二)有关期间时限的法律规定: (1)立案: 民诉法第 119 条、第 123 条, 民诉法解释第 126 条、第 208 条:符合立案条件的登记立案,需补充材料 的,在补充后七日内决定是否立案。 民诉法解释第 293 条:涉第三人撤销之诉的, 经审查符合条件的应在收到起诉状 30 日内立案,不符合起 诉条件的,在收到起诉状 30 日内裁定不予受理。 民诉法第 124 条(七)、 民诉法解释第 214 条: 原告撤诉或按撤诉处理的离婚案件,没新情况新理由 6 个 月内又起诉的,裁定不予受理。 民诉法第 56 条、 民诉法解释第 292 条:第 三人对已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调解书提起撤销之 诉的,应当自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民事权益受到损害之日起 六个月内提出。 民诉法第 194 条:确认调解协议案件,由双方 当事人自协议生效之日起 30 日内,共同向人民法院提出。 (2)诉前保全:民诉法第 100 条:应在 48 小时内 作出裁定,申请人应在采取保全措施后 30 日内起诉。 (3)送达: 民诉法第 92 条:公告送达,自公告发出经过 60 天,视为送达。 民诉法解释第 134 条:委托送达,受托人民法 院应自收到委托函及相关诉讼文书之日起 10 日内代为送达。 民诉法第 185 条:宣告失踪、死亡案件(公告期), 宣告失踪公告期间为 3 个月,宣告死亡的公告期为 1 年, (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经有关机关证明不可能生存的,宣 告死亡的公告期间为 3 个月)。 (4)答辩: 民诉法第 125 条:人民法院在立案 5 日内将起 诉状副本送达被告,被告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 15 日内 答辩,法院在收到答辩状之日起 5 日内送达原告。 民诉法解释第 277 条:小额诉讼答辩期,被告 要求书面答辩的,人民法院可以再征得其同意的基础上合 理确定,但最长不超过 15 日。 (5)管辖权异议:民诉法第 127 条:当事人应在答 辩期间提出,法院在收到异议之日起 15 日内作出裁定,对 裁定不服可以上诉,上级法院应在 30 日内审结。 (6)举证期限:依据民诉法解释第 99 条、第 266 条、证据规则 33 条: 一审普通程序,举证期限不少于 15 日; 二审案件当事人提供新证据的,不少于 10 日; 简易程序法院指定可少于 30 日,当事人协商不超过 15 日(从收到受理、应诉通知书次日起计算); 简易程序转为普通程序的应补足不少于 30 日的举证 期限,征得当事人同意的可少于 30 日; 民诉法解释第 277 条:小额诉讼举证期限由人 民法院确定,一般不超过 7 日。 (7)传唤期限(传票传唤):民诉法第 136 条、 民 诉法解释第 227 条: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在开庭 3 日前通知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公开审理的还应当公 告。 (8)申请回避:民诉法第 45 条、第 47 条:当事人 申请承办人回避的,应在审理前提出,人民法院应在提出 后 3 日内作出决定,当事人对决定不服的可以申请复议, 法院应在 3 日内对复议作出决定。 (9)审限: 民诉法第 161 条:一审普通程序 6 个月内结案, 经院长批准可延长 6 个月,还需延长的报上级法院批准可 再延长 3 个月。 民诉法解释第 258 条:简易程序 3 个月内结案, 到期后双方当事人同意继续适用简易程序的,经院长批准 可以延长审理期限,但累计不超过 6 个月。 (10)庭审笔录:民诉法第 147 条:应当庭阅读, 也可以告知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当庭或在 5 日内阅读。 (11)判决书送达:民诉法第 148 条:当庭宣判的, 应于 10 日内送达,定期宣判的宣判后立即送达。 (12)上诉:民诉法第 164 条:对判决不服的上诉 期为 15 日,对裁定不服的上诉期为 10 日。 (13)二审审限:民诉法第 176 条:对判决不服上 诉的,审限为 3 个月,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本院院长 批准可延长。 民诉法解释第 341 条:对裁定上诉,审理期限为 30 日,有特殊情况需延长审限的,由本院院长批准。 (14)申请再审期限:民诉法第 205 条:当事人申 请再审,应在判决、裁定、调解书发生法律效力后 6 个月 内提出。 民诉法第 204 条:法院在收到再审申请之日起 3 个月内审查,符合规定的,裁定再审,不符合法律规定的, 裁定驳回申请。 (15)执行:民诉法第 239 条:当事人申请执行的 期限为 2 年。 三、诉讼时效、期间、时限制度对民事权利的影响及 思考 民事权利重要的一条原则是“意思自治”原则,但不 可滥用。诉讼时效制度是民商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各国 民法都有规定,有的甚至形成单独的法律,我国民法通则 也明确规定了时效制度,由于社会生活的纷繁复杂,司法 实践中出现的一些权利人不积极行使权力,义务人因经过 了一定的期限,履行了义务而反悔的状况,给司法工作带 来了极大不便和影响,为此,时效制度的设计能督促权利 人及时行使权利,维护稳定的社会秩序,保障社会公共利 益。换句话讲,就是通过法律对原权利的限制,限制权利 人在正常情形下不享有权利的时间范围,超过法定时间范 围将得不到法律手段的保护。其价值理念在于充分发挥财 产的利用效率,其实质在于对权利人诉诸公力救助的权利 在法律上的时间限制,是对救济权在时间上的限制。 (1)简言之,诉讼时效制度是权利人不行使权利的状态 达到法定期限后即丧失请求法院保护其权利的法律制度, 在这种状况下权利人的实体权利并未消灭,而只是丧失了 强制执行(请求法院依法保护)的效力。 可以看出:诉讼时效制度具有以下特点: 1、强制性,当事人不得自行约定延长或缩短。 2、被动性,当事人未就诉讼时效提出抗辩的,人民法 院不得对诉讼时效进行释明及主动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进 行裁判。 3、阶段性,当事人在一审期间未提出诉讼时效抗辩, 在二审期间提出的,法院不予支持。 (2)诉讼时效制度的适用范围: 适用于各种债权请求权(包括合同、侵权、不当得利、 无因管理、缔约过失之债等)。 但不适用于支付存款本金及利息;兑付国债、金融 债券;基于投资关系产生的缴付出资额请求权;封授权 给公民、法人经营的国家财产受到侵害的。 (3)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起算点:一般情况下,诉讼时效自权利人知道或应 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应当知道是指根据 客观事实推定权利人能够知道,这里要提醒的是,权利人 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不仅包括侵害事实的发生,而 且包括知道侵权人是谁。 另外,对“侵害之日”应正确理解,结合诚实信用及 侵权责任的法理进行合理解释,以体现公平公正的价值理 念,因此,侵权责任不仅应有侵权行为事实,而且还应具 备损害结果这一客观要件,故应理解为“侵害结果发生之 日”可符合立法本意。 2、当事人若约定了履行期限的债权,自期满之日的次 日起计算;未约定期限的,自权利人主张权利时计算;在人 身伤害案件中,应当从发现受伤之日(受侵害之日)或确诊 之日起计算。可以看出诉讼时效是对当事人行使权利时间 上的限制,而期间、期限则更多地是对人民法院审理案件 的具体时限要求,当然也包括一些对当事人行使诉权的时 间要求,比如上诉期限、申请执行期限、申请再审的期限 等。 3、超过诉讼时效期间,当事人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 民法院应当受理。因为,当事人的实体权利是客观存在的, 只是由于时效制度设计而丧失了依法保护其权利的途径。 (即胜诉权消灭,不能依法由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4、人民法院在审理民事案件时,当事人未提出诉讼时 效抗辩的,人民法院不应对诉讼时效问题进行释明及主动 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进行裁判。 5、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案件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 题的规定第 22 条:诉讼时效届满,当事人一方向另一方 作出,同意履行义务的意思表示或自愿履行义务的,又以 诉讼时效期间届满为由进行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6、 时效规定第 21 条:主债务诉讼时效期间届满, 保证人享有主债务人的诉讼时效抗辩权;保证人未主张前述 抗辩权,承担了保证责任后,向主债务人行使追偿权的, 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主债务人同意给付的情形除外。 7、超过诉讼时效期间,当事人自愿履行的,不受诉讼 时效限制。超过诉讼时效期间义务人履行义务后又以超过 诉讼时效,为由反悔要求返还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8、义务人单方承诺履行诉讼时效期间已过债务后反悔, 人民法院不予支持。虽然诉讼时效届满,但债权债务关系 仍存在,只是由于诉讼时效抗辩权的行使,法院不再对权 利人的债权予以保护,此时债权不具有强制执行力。而放 弃诉讼时效抗辩权系单方法律行为,由于义务人的单方承 诺行为即将发生法律效力。据此可认定义务人放弃诉讼时 效抗辩权,故债权人的债权此时已转化为完全债权,法院 应予以保护,该债权即具有强制执行力。 9、义务人自愿履行部分诉讼时效期间届满的债务,权 利人要求全部履行债务的,如何处理? 对此情况应综合分析,在义务人自愿履行部分债务且 有证据证明其不知诉讼时效完成的事实而部分履行的,则 不能认定义务人放弃部分或全部债务的诉讼时效抗辩权, 只能根据义务人自愿履行法理,认定义务人不能请求返还 已履行的部分债务。但其可以拒绝权利人要求继续履行剩 余部分债务的请求。此情形下,人民法院亦不应予以支持。 若有证据证明义务人放弃全部诉讼时效期间已过的债务的 诉讼时效抗辩权,则人民法院可以对权利人要求义务人履 行全部义务的请求予以支持。 换言之,在义务人以行为方式默示放弃诉讼时效抗辩 权的情形下,除非有其他证据佐证义务人放弃全部诉讼时 效期间已过的债务的诉讼时效抗辩权,否则不能只根据义 务人的部分履行行为认定其放弃全部债务的诉讼时效抗辩 权,而只能认定其只放弃了部分债务(已履行部分)的诉讼 时效抗辩权。 10、不应让诉讼时效制度成为债务人不履行义务的司 法障碍。诉讼时效制度从本质上讲是当事人对实体权利的 处分。当事人一方根据实体法上的诉讼时效制度抗辩是实 体权利的抗辩,需由当事人主张,当事人是否主张属于其 自由处分的范畴,司法不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