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工学结合  实现校企共赢_第1页
加强工学结合  实现校企共赢_第2页
加强工学结合  实现校企共赢_第3页
加强工学结合  实现校企共赢_第4页
加强工学结合  实现校企共赢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加强工学结合 实现校企共赢 “双元制”培训模式是东风汽车公司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享誉国内 职教领域的响当当的“东风”品牌。 近年来,学校在深化“双元制”培训模式 上,坚持改革、创新,面向市场和企业一线,积极探索产教结合、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展“订单式”服务,强化技能性和实践性教学过 程培训,一批批学生也因“作风过硬、技能精湛、实践能力强、敬业精神好” 而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学生毕业后就业率持续多年始终保持在 98% 以上,形 成了以东风汽车公司为中心,向全国各地辐射的就业网络。学校先后被评为首 批全国职教师资专业技能培训示范单位、首批全国职教先进单位、中央职业教 育实训基地、全国先进办学单位等荣誉称号。 一、学校基本情况 多年来,东风汽车公司高级技工学校从职业教育的应用性特点出发,始终 注重依托行业,全过程、全方位、零距离地深度实施校企合作,从而使学校获 得了快速发展:全日制在校生已超过万人,每年为东风公司各专业厂在职员工 培训达 5000 人次以上,为东风公司各单位输送各种技术工人 1000 人次以上。 在专业的覆盖面上,为了更好地与企业接轨,与市场融合,学校在原有车工、 电工、电控、模具钳工、汽车修理等 10 多个专业的基础上不断加以拓宽,新开 辟了工业营销、现代制造技术、数控加工、数控维修、电子商务、模具制造技 术、汽车涂装与美容、物流与配送、计量检测与管理等新专业,以新知识、新 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充实教学内容,使学校的专业设置始终处于“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的超前发展状况。1992 年学校进入省部级重点技校,1994 年跨入国 家级重点技校行列,1996 年成为高级技工学校,2001 年获得了 ISO9001 国际标 准质量体系认证,2002 年又通过了 ISO14001 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证,成为全国 首家通过质量认证和环境管理认证的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2005 年 7 月经湖北 省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及东风公司批准,成立东风汽车公司技师学院,于 2006 年秋季开始招收技师班学员。现今学校已发展成为能全面培养初、中、高级技 术工人、现场技术员、基层生产管理干部、职业学校实习教师、专业教师和管 理干部的综合培训基地。实现了中职与高职接轨、与行业接轨、与市场接轨的 办学思路,创建了“多元化、多层次、全方位”的办学格局,成为全国特色鲜 明的示范性职业技术学校和培训基地。 二、实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走过的历程 从国家引进德国“双元制”职业培训模式开始,到大力推行校企合作的人 才培养模式之时,东风汽车公司高级技工学校通过 20 余年的实践,在校企合作 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逐步探索出一套适合学校实际的方法,得出了自己的一些 体会。 1985 年引进德国“双元制”办学模式,模式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学生 在校三年,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企业参加培训。通过参加企业培训,学 生提前接触和了解了企业生产的全过程,为学生一出校门就能很快适应企业和 社会的需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企业培训环节这个与国内传统模式截然不同的 培训方式,可以说就是我们走校企合作之路的第一步。 但是,学生参加企业培训,从计划、安排到实施和管理,难度非常大,企 业是否需要,政策是否支持,家长是否理解,学生是否愿意,安全是否有保障, 这一切决定了校企合作培训模式的成败。企业的兴衰发展也使得企业实习这个 环节起起伏伏,难以一帆风顺。我们作为企业办学的技工学校,依托东风汽车 公司,实施“双元制”模式,探索在中国国情之下的校企合作办学之路,走过 了许多坎坷和艰辛。 当国家把大力推进半工半读的人才培养模式纳入职业教育工作重点,并将 其作为创建示范性职业院校的一项重要内容的时候,东风高级技工学校看到了 学校进一步发展的大好时机,不失时宜的出台了半工半读实施方案。学生第一、 二学期在学校接受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的教育。第三、第四学期除在学校学习 专业理论知识外还要在企业接受相关技能的培训。第五学期学生在企业参加生 产实践,并要在学校接受技能强化培训。第六学期再到企业进行毕业实践。模 式中的人才培养计划以企业为主制定,充分体现了企业(社会)对职业教育人 才培养的要求,它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种企业真正参与的职业教育模 式。学生的学习过程真正体现了在实践中学、在实践中做,使理论与实践有机 结合,充分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 根据工学结合推进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为了加强对工学结合、半工半 读工作的管理,2009 年 3 月,我们成立了专门机构企业校企合作部。各教 研室的工学结合由过去的分散管理变成由一个部门统一安排和管理,教研室给 予配合。我校在东风汽车公司内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实 现了新时期下我校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突破。 目前,职业教育的改革主题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根据学校的工作安 排和指导意见,我们在总结学校前几年开展工学结合经验的基础上,并借鉴兄 弟学校好的做法与思路,编制了我校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实施方案, 将校企合作的工作计划、方案总则、工作流程、信息沟通办法、学生守则、教 师工作职责、实习协议、奖惩办法等汇编成学生实习手册和教师工作手册,方 案基本覆盖了校企合作工作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和内容。方案从制度、职责和工 作要求等方面对学校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工作进行了规划设计。 开展工学结合的又一难点是学生管理,我们在广泛听取企业意见和学生意 见的基础上,设计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又具有人性化的岗位实习管理体系,即尊 重学生,尊重学生选择企业岗位的权利,在学生下企业前开展企业岗位讲评, 描述企业岗位工作状况,讲清企业要求,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实习岗位,并组织 学生学习实习守则,讲清校纪校规与学生成绩和学生就业推荐的关系,使学生 提高对企业实习的认识,提高对企业的重视程度。另外,我们还根据具体工作 情况,从企业聘请有丰富经验的已退休的中层干部担任实习指导老师,这些老 师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懂一些管理知识,有一定组织能力,对学生有耐心、 有爱心,无论是从经验上、心理上,学生都比较容易接受这些老师们的关心和 指导。再者,这些老师在处理事情上有一套方法,在处理与企业的关系上有一 些工厂知识和经验,企业又容易接受,从而也保证了学生的利益,这对搞好工 学结合与学生管理提供了许多启发,也为今后外聘实习指导教师提供了借鉴。 三、我校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几种模式 1、学校计划式。根据教学计划执行工学结合,比较严格地实现“双元制” 式的理解与企业实践的转换,实现企业实习岗位、专业及内容的相对一致。学 生经过在学校一年或更长时间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培训后,根据所学的专业, 学校与公司内各专业厂进行联系沟通,合理的安排学生到尽可能专业对口的岗 位上参加工学结合下厂实习。为学生提供了包括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两方面能 力培养的实践环境,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下进行岗位实践,培养学生解决生产 实际和工程项目中实际问题的技术及管理能力,取得实际工作经验,培养团队 协作精神,群体沟通技巧,组织管理能力和领导艺术才能等个人综合素质,为 学生今后从事各项工作打下基础。在我校技师层次及中德合作班均采用此方法 2、企业需求式。定向培养(订单式)是目前各职业院校教常见的一种培养 模式,即院校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共同组织教 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为生产制造汽车的大型国 有企业,各专业生产企业对学生的要求也各不相同,特别是在设备维修、模具 制造、机械加工、材料成型等技术含量高、学习难度大的专业上,希望开设定 向培养班。我校结合了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和其他院校好的培训方法,根 据企业生产内容、技术要求等方面,制订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特别是在学生 到企业进行下厂实习时,与企业协商尽可能安排 1 名学生配 1 名师傅进行指导, 进行专业对接培训,学生经过这样的联合培养,毕业时已成为有一定“实际生 产能力”或“维修技能”的“熟手” ,在进入工作岗位后可以很快从事技术工作, 从而跨越了企业需求与学校培养之间的鸿沟。 3、市场需求式。就是根据市场需求,学校及时调整计划满足企业岗位用工。 这种方式大都在熟练工种以及简单重复劳动的岗位及相关专业中采用。市场需 求式主要解决企业用工困难,但就教育教学而言,要把学生定位在认识企业、 了解岗位锻炼上,就技术、技能而言不是主要内容。在我校 B 层次的中级工以 及电子电工专业等均采用此方法。 4、培训前移式。经过了 2008 年的金融危机,东风公司的发展进入了“快 车道” 。其中,东风旗下的神龙汽车公司及乘用车公司,在生产中不断提升生产 能力,对员工的需求也不断的增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