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敦煌莫高窟的保护现状谈文化遗产的保护_第1页
从敦煌莫高窟的保护现状谈文化遗产的保护_第2页
从敦煌莫高窟的保护现状谈文化遗产的保护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敦煌莫高窟的现状谈对莫高窟的保护 【摘要】对古迹而言,保护与开发利用是两架马车。虽然敦煌莫高窟现在越来越受到世人 的重视,但是仍然存在许多问题,石窟依然受到威胁,本文将从存在问题和相应的对策展 开阐述。 【关键词】敦煌莫高窟 保护 一、莫高窟目前所面临的问题 1、 半数壁画存在病害洞窟石壁局部分离,它是莫高窟壁画最危险、损害最大的疾患。经 历了 1000 多年的岁月,目前敦煌壁画中约 1/3 至 1/2 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病害。莫高窟 约有 106 个洞窟、1246 平方米的壁画有白粉层起甲病害。一半以上患有被称之壁画 “癌症”的酥碱病。而颜料层龟裂、霉变、脱落、空鼓等问题也使壁画保护面临巨大 挑战。 “起甲”是指壁画白粉层及其上的颜料层发生龟裂,进而成鳞片状卷翘,甚至脱 落。起甲后的壁画给人的感觉是得了牛皮癣。酥碱从窟脚向上侵蚀,卜面的壁画也就 无所依托而脱落。连窟体带壁画的变酥,让人根本无法对其施加外力。 2、 游客过多不堪重负。敦煌莫高窟正式对外开放始于 1979 年。20 多年来,先后有 80 多 个国家和地区的近 400 万人次游客来此参观。近年来,莫高窟旅游人数明显呈上升趋 势,每年接待量已超过 30 万人次,预计未来 5 一 10 年内,到敦煌莫高窟旅游的人数 还会迅速增加。由于游客身上携带一定的水汽和温度,过多地进入洞窟参观,极易引 起洞窟内温度、相对湿度、墙体表面温湿度及窟内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这样不但会 使壁画产生酥碱,也可能会引起壁画颜料变色。除此之外,参观者的文物保护意识不 强,也是敦煌保护任务艰巨的一个原因。2004 年“五一”期间,敦煌研究院对游客参 观藏经洞过程中的行为进行了监测,发现了在 18212 人的总参观人数中,共有 708 人 触摸了壁画,占参观总人数的 3.9%。 3、 莫高窟环境的脆弱性。石质性的文物从外表上看它们很结实,但是在环境面前,它们 脆弱,对环境的要求也非常敏感,尤其是酸雨对它们的影响。当有酸雨降临时,如果 不对石刻加以保护,酸雨落到石刻上,石刻就会风化,形成粉末。而它们在人文环境 面前所表现出来的脆弱性更是显而易见的。怎么样深刻认识文物环境的脆弱性,并对 它加倍保护,就是文物保护的核心问题。 二、莫高窟现状问题的相关对策 1、采用数字技术挽救洞窟 樊锦诗最先提出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敦煌壁画、彩塑艺术永久保存的构想。传统的实 地临摹在速度和质量上己经不能适应壁画保护和记录的需求,而简单的摄影和录像又难免 发生失真等问题,新的数字技术正好弥补这些缺陷。它的真实录入、易于传播和无损复制 等特点,将是永久性完整保存珍贵文物信息的最佳手段。从匕世纪 90 年代起,敦煌研究院 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合作,开始了“数字敦煌”的探索和研究,目前他们在文物图像采集与 保存、文物历史复原、洞窟虚拟模拟、壁画图案创作等方面已经取得并掌握了一套成熟的 技术和经验。1998 年,敦煌研究院与美国梅隆基金会合作,正式开始了敦煌莫高窟的数字 化拍摄。这种采用最先进数字技术拍摄的图像,不但逼真、清晰、质量高,而且抓住了石 窟艺术中的许多精妙细节,包括在自然光中看不清楚的部分以及被背屏和中心柱等阻碍视 线的建筑所遮挡的壁画。在研究人 l54 员的努力 F,目前己经完成莫高窟 22 个洞窟的测量、 拍摄和编目工作。数字技术无疑是永久性、无损害保护敦煌遗产的最佳手段。 洞窟的计算机虚拟漫游试验。正在打造的莫高窟虚拟漫游系统中,石窟外景采用了系 列照片,支持外景环视和贯穿式漫游,弥补了传统跳跃式漫游的不足;洞窟漫游模型采用混 合三维和二维建模技术,图像更逼真,自由度、真实感大大提高;石窟建筑结构采用三维建 模方法,并将壁画进行纹理贴图,立体感更强。与传统的洞窟实地观览不同的是,在莫高 窟虚拟漫游系统中,将来游人既可以欣赏到莫高窟的石窟外景、洞窟建筑结构,又能跟随 电子向导进入洞窟内部,身临其境地欣赏精美的壁画和彩塑。同时,通过演示厅的多媒体 节目展播,还可以更多、更为详细地了解敦煌的历史和文化。印度、日本、韩国、芬兰等 国家的收藏机构都保存有数量不等的敦煌文献。从 1900 年敦煌藏经洞发现至今,全球范围 内敦煌遗书的整理和刊布工作还没有完成,甚至没有一个学者目睹过全部的敦煌文献。与 此同时,由于各国收藏和保护机构条件的差异,再加上敦煌文物本身的脆弱性,许多敦煌 文献已经出现了劣化迹象。用数字技术“整合”遗产问题三:七成文物流失海外用虚拟漫游 “再造”莫高窟在与国内外机构的合作下,通过数年努力,目前敦煌研究院已经完成 42 个 敦煌藏经洞出土的文献约为 5 万余件。这些数量巨大的手写文献真迹,多半又是孤本和绝 本。有我国第一部正式药典新修本草 、最古老的报纸进奏院状:最古老的数学著作 立成算经等。在海外。目前除中国、英国、法国、俄罗斯等主要的敦煌文献收藏国家 外,通过数字技术将敦煌遗书加工成电子文献,既可以实现这一遗产的永久无损保存,又 可以借助互联网络实现对敦煌遗产整合的梦想。同时,这一技术还可以让敦煌资料效益最 大化,发挥纸质载体难以达到的效果,让世界范围内的学者更加充分地进行敦煌学研究。 目前,除敦煌研究院之外,中国国家图书馆、大英图书馆、法国国家图书馆、俄罗斯科学 院东方研究所、美国梅隆基金会等分散在世界各地的 10 多个敦煌文物、文献收藏单位以及 热衷敦煌文化保护的组织团体都己经参与这一宏伟的“数字敦煌”建设,其中最引人瞩目 的是国际敦煌项目和梅隆国际敦煌档案两个国际项目。. 2、制定好游客管理对策 通过各种渠道汇总游客信息。了解全年游客来敦煌参观的基本动向,做出接待计划。要求旅 行社对 50 人以上的内外宾参观团进行预约,和当地 32 家旅行社建立了预约联系制度,使我们 根据当日游客量,在上、下午参观时间上做适当调节。设置总调度室一处,甲乙两个入口处设 置分调度,形成一个由主任、副主任、总调度、分调度组成的调度机制,根据游客特点,有序 地对讲解员进行合理调配。了解民航、铁路信息,对旅游专机、专列的接待作了特殊安排,极 大地方便了游客。制订了讲解员工作流程图,规范讲解员全程为游客服务的程序与标准。对 外宾散客实行了预约制。通过网上发布外宾散客的参观时间表及接待办法,上午 9 点、12 点 下午 2 点是外宾散客预约参观时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扩大游客参观的空间。洞窟游客过 于集中时,可先将游客分流至陈列中心、藏经洞陈列馆和其它特色陈列馆进行讲解,缓解了窟 区的压力。不定期地进行游客调查活动。了解游客需求,从而改进我们的接待工作,对未来提 高游客参观质量提供依据。严格执行编排的 12 条游线,有效调节窟区内参观次序。 参观秩序。 3、 中外联手保护文化遗产 中国是历史文化遗产大国,自 1985 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来,我国已 拥有世界文化遗产 25 处,自然和文化混合遗产 4 处,自然遗产 6 处,数量位居世界第三。 但客观地说,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水平与遗产大国的地位并不相称。长期以来,历史 文化遗产保护在中国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没有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在文化遗产保护领 域内,也没有形成具有普遍共识的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研究方法、人才培养模式等。 20 年来,中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国际合作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敦煌研究院与美国盖 蒂保护所和东京文化财研究所的合作、秦俑博物馆与德国关于秦始皇兵马俑彩绘保护的合 作、国家文物局和陕西文物保护中心与意大利政府和德国的合作等一系列项目就是开展国 际合作的成功范例。这些合作项目解决了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一些重大难题,尤其是在 多年的国际合作中我国逐渐培养了一批文化遗产保护的科技队伍,提高了文化遗产保护的 技术和水平。近年来,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还走出国门,开展了柬埔寨吴哥窟保护 维修、蒙古国博格达汗宫保护维修、与肯尼亚合作考古研究等援外项目。政府间文化遗产 保护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了对外文化交流,增强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在历史文化遗 产保护领域开展国际合作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尊重人类历史的国 家和人民都愿意携起手来共同保护人类自己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 国际合作中,人类共同的历史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和再现,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不断加深。 4、保护与管理的创新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文物保护技术与管理工作正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 问题。因此,不仅要在实践上采取各种手段解决好实际问题,而且还须从理论上加强探索,认 识保护技术与管理本身与各有关方面相互关系的规律,不断促进保护与管理的科学化,建立起 完整的文物保护科学体系及管理体系。创新是科学研究和科技发展的动力与归宿。文化遗 产保护的进步和创新,已成为解决遗产保护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