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豆杉对甲醛去除效果及其耐受机理初探_第1页
红豆杉对甲醛去除效果及其耐受机理初探_第2页
红豆杉对甲醛去除效果及其耐受机理初探_第3页
红豆杉对甲醛去除效果及其耐受机理初探_第4页
红豆杉对甲醛去除效果及其耐受机理初探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红豆杉对甲醛去除效果及其耐受机理初探红豆杉对甲醛去除效果及其耐受机理初探 前言前言 红豆杉,属浅根植物,其主根不明显、侧根发达,是世界上公认的濒临灭 绝的天然珍稀抗癌植物,是经过了第四纪冰川遗留下来的古老树种,在地球上 已有 250 万年的历史。在全世界共有十一种,目前我国共有四个种和一个变种, 即云南红豆杉、西藏红豆杉、中国红红豆杉和南方红豆杉(变种) 。 据林业专 家介绍,野生天然南方红豆杉具有极高的开发利用价值。从红豆杉树皮和枝叶 中提取的紫杉醇,是国际上公认的防癌抗癌的药剂。红豆杉除了具有药用价值 外,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尤其是在室内盆景方面。蒲恩利、蒲 格霞在盆景养护与室内环境改善研究中,对红豆杉净化室内空气做了初步的研 究。其中致癌物质甲醛转化成像糖或氨基酸那样的天然物质只是简单的带过。 红豆杉对甲醛的去除及耐受机理尚未进行研究。 关键词:红豆杉、甲醛关键词:红豆杉、甲醛室内环境污染、耐受机理、净化作用室内环境污染、耐受机理、净化作用 当今,人类正面临“煤烟污染”、 “光化学烟雾污染”之后,以“室内空气”为 主的第三次环境污染。美国专家检测发现,在室内空气中存在 500 多种挥发性 有机物,其中致癌物质就有 20 多种,致病病毒 200 多种。危害较大的主要有: 氡、甲醛、苯、氨以及酯、三氯乙烯等。大量触目惊心的事实证实,室内空气 污染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隐形杀手”,也成为全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 从目前检测分析,室内空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有以下几个方面:建筑及室内装 饰材料、室外污染物、燃烧产物和人本身活动。其中室内装饰材料及家具的污 染是目前造成室内空气污染的主要方面。根据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 制规范 (GB503252001)以及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GB/T188832002) 可以知道室内空气污染物的来源及危害。 GB50325-2001GB18883-2002 限量 mg/m3 污 染 物 室内污染 来源 对人体危害 类 类 检测国 标 限量 mg/m3 检测国标 甲 醛 CH2 O 各种人造 板、粘合 剂、油漆、 家具制 品、地毯、 墙纸等 0.5mg/m3 刺眼、流泪 0.6mg/m3 喉痛、呼吸 道疾病等 长期可导致 癌变。 0. 0 8 0.12 18204.26 /2000 0.10 18204.26/ 2000 氨 NH3 墙体中缓 慢释放、 添加剂、 增白剂、 烫发剂等 吸入后喉痛、 咳嗽、 头晕及肺水 肿、呼吸 道综合症 0. 2 0.5 18204.25 /2000 0.20 18204.25/ 2000 苯 烟雾、溶 肝、脑、髓0.0.0911737/890.1118883/200 2 C6H 6 剂、油 漆、染色 剂、粘合 剂、漆溶 剂、地毯 等等 血小板、 中枢神经有 抑制作用, 头痛、昏迷 及心律不 齐等 0 9 2 总 挥 发 性 有 机 物 TV OC 建筑材料、 漆溶 剂、油漆、 涂料、 粘合剂、 化妆品等 眼睛、喉部、 呼吸 不适,头痛、 精神不 易集中等 0. 5 0.6 50325/20 01 0.60 18883/200 2 氡 Rn 建材、装 饰材料、 土壤中等 致肺癌、白 血病 2 0 0 B q/ m 3 400 Bq/m3 氡检测 仪 2027503 25/2001 400 Bq/m3 16146/16 甲醛作为室内主要污染气体之一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尤其是居室装修 导致的甲醛超标问题 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表明许多 观赏植物对室内甲醛有 明显的去除作用。植物作为天然空气净化器已被用来改 善环境并监测环境中的有害物质。 根据相关部门的调查 ,我国 70 %以上的家庭装修污染超标。如何降低装修 的危害呢 ? 长期从事红豆杉研究的俞禄生教授发现 ,红豆杉目前是植物界最有 力的室内污染“克星” 。红豆杉能吞噬室内 90 %的苯、86 %的甲醛和过氧化氮 以及尼古丁等有害气体。此外 ,它还能将致癌物质甲醛转化成像糖或氨基酸那 样的天然物质。据国家环境监测中心最新监测的数据表明:红豆杉对室内空气中 的二氧化硫的净化效率为 31.18 %,二氧化氮的净化效率 4910 %,一氧化碳、可 吸入颗粒物、总挥发性有机物的净化效率分别为 2212 %、3919 %、6511 %,能 有效地消除办公人群出现的头痛、恶心、气喘气促、鼻咽部不适、情绪不良等 “办公楼综合症” 。研究表明 ,当室内每平方米达到 400 个叶片时 ,红豆杉就可 有效缓解乳腺炎及乳腺增生引起的疼痛;分泌释放的各种生物碱散发到空气中 , 能起到消毒、杀菌、预防感冒及老年心血管疾病的作用;长期与电脑为伍的人员 ,室 内放置一定树龄的红豆杉 ,可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消除电脑辐射带来的危害。 章新锋在南方红豆杉的园林应用现状与前景分析一文中介绍了红豆杉的 园林价值,红豆杉本身能吸收空气中的有毒气体,对空气的净化作用特别明显, 而普通植物除了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外,不能够吸收空气中的有毒气体。研 究表明,红豆杉不仅对二氧化碳、二氧化硫、苯等室内有害气体有净化降解作 用,而且对香烟中的尼古丁也非常“敏感”,净化率高达%以上。国家环境 3 分析测试中心的检测报告显示,红豆杉对甲醛的去除效率比普通植物提高了 12%。 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报告显示:红豆杉对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硫的净化效率为 31.8%,二氧化氮的净化效率为 49.0%,一氧化碳、可吸入颗粒物、总挥发性有 机物的净化率分别为 22.2%、39.9%、65.1%。这些数据显示,红豆杉在吸收有 毒气体、净化空气的功能上,远大于普通的园林绿化树种。 红豆杉四季常绿,除了作为绿化观赏树种,也是一种良好的盆景制作树种。 以南方红豆杉为例,南方红豆杉生长旺盛,耐修剪,可任意造型,通过人工可 以将其修剪成伞型、塔型、圆型等多种形状的盆景,放于室内,其优美的景观 效果,不但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文化底蕴,而且能全天 24 小时进行光合作用, 吸收有毒气体、释放氧气,净化空气、防癌保健。 红豆杉整体外形的美、枝干的线条美、 叶形的变化美、花的色彩美都是人 的视觉可以直接感触到的。室内植物的红花绿叶以一定的形式应用于室内可以 给人们产生赏心悦目的审美情趣。此外,还具有能维持2 与2:的平衡。 保持空气清新:能吸收空气中 的有毒气体(也称消毒器) ,消除污染,同时还 可以调节室内空气湿度,阻滞尘埃等。红豆杉还能产生丰富的负氧离子,而负 氧离子具有调节人的神经系统和促进 血液循环、降低血压、改善心肌功能、促 进人体新陈代谢、提高免疫力等功能,它是人体强身剂。 美国的 教授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对人 的生态效益。参与实验 的两组人都是电脑操作者,她监测他们的脉搏、血压和 皮肤传导性,它们都能显示压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她的发现表明在有植物的计 算机工作室内,员工的脉搏、 血压和皮肤传导性能更快的回到自然状态。不仅 如此,他们注意力更集中,做出 决定更快,效率增加了。 在台湾园艺 治疗的发展中,发现观赏都市窗景时有较高的波,观赏自然窗景时有较低的 脉电值及脉搏频率;而有窗景与植栽设置的环境有最低的状态焦虑值。室内植 物对神经系统、呼吸道和皮肤的改善作用大于女性,而对黏膜系统的改善效果 是女性大于男性。 室内观赏植物净化空气的机理植物通过叶片上的气孔和枝条上的皮孔,将 空气中污染物吸入体内,在体内 通过代谢进行即降解,或通过根系排出体外, 或积累贮藏于某一器官内。植物对 空气中污染物的这种吸收、降解和积累、排 出,对室内空气污染起到了净化作用 。观赏植物主要通过茎叶吸收、植物代谢 与转化和根际、叶际微生物降解作用等对甲醛进行去除。 室内环境污染植物修 复机理: 植物的吸附与吸收 植物对于污染物的吸附与吸收主要发生在地上部分的表 面及叶片的气孔,将其扣留在叶片的表面。在很大程度上,吸附是一种物理性 过程,其与植物表面的 结构如叶片形态、粗糙程度、叶片着生角度和表面的分 泌物有关。植物可以有效 地吸附空气中的如浮尘、雾滴等悬浮物及其吸附着 的污染物。和 认为植被是从大气中清除亲脂性有 机污染物最主要的途径,其吸附过程是清除的 第一步。已有实验证明植物表面 可以吸附亲脂性有机污染物,其中包括多氯联苯 ()和多环芳烃 (),其吸附效率取决于污染物的辛醇一水分配系数。 植物的叶对污 染物的吸收分别通过气孔或表皮角质层进行。对气态无机污染 物而言,气孔渗 透为主要路径;对疏水性极高的有机污染物,更多的是通过角质层渗透。植物 叶片对污染物的吸收能力与叶龄和毛状体的多少有关,还与外源污 扬州 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染物的化学性质和渗透条件有关。对于挥发或半挥发性的有 4 机污染物,污染物的分子量、溶解性、蒸气压和辛醇一水分配系数等都直接影 响植物的吸收。 植物降解修复 植物降解是指植物通过代谢过程来降解污染物或通过植物 自生的物质如酶类 来分解外来污染物的过程能直接降解有机污染物的酶类主要 为:脱卤酶、硝基还 原酶、过氧化物酶、漆酶和腈水解酶等。对于一些在植物 体内较难降解的污染 物如,将动物或微生物体内能降解这些污染物的 基因转入植物体内可能是种好办法。这种基因工程的手段不仅能提高植物降 解有机污染物的能力,还可以 使植物修复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和专一性。这也是 基因工程技术的一个重要应用领 域。 植物转化修复 植物转化是指利用植物的生理过程将污染物由一种形态转 化为另一种形态的过程。最为典型也是最为重要的是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 气中的二氧化碳,释 放出氧气。植物转化是植物保护自身不受污染物影响的重 要生理反应过程。植物 转化需要有植物体内多种酶类的参与,其中包括乙酰化 酶、巯基转移酶、甲基化 酶、葡糖醛酸转移酶和磷酸化酶等。植物不能将有机 污染物彻底降解为:和:, 而是经过一定的转化后隔离在液泡中或与 木质素等不溶性细胞结构相结合。 植物同化和超同化修复 植物同化是指植物对含有植物营养元素的污染物的 吸收,并同化到自身物质 组成中,促进植物体自身生长的现象。超同化植物可 将含有植物所需营养元素的 大气污染物如氮氧化合物、硫氧化合物等,作为营 养物质源高效吸收与同化,同 时促进自身的生长。这种现象可称为超同化作用 ()。在大气中 多环芳烃类污染物以固 体和液体汽溶胶形式存在,它们都可被高等植物同化。不 同植物之间同化大气 中毒性物质的能力差异显著。 空气污染对植物的影响 空气污染对植物生理机制的影响环境污染正在威胁着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稳 定及人类的健康。植物作为生态 系统中的重要一员同样也受到威胁。植物不能 自主移动,是不能象动物那样选择 逃避环境污染,因此它是研究环境对生物影 响的好材料。植物在受到空气污染后 的反应是多方面的,包括生理生化、物理 特性和外部性状的变化等。 空气污染可以伤害植物的细胞和细胞器。细胞的膜 系统在大气污染的作用下,通透性被破坏,引起水分子和离子平衡失调,造成 代谢紊乱。破坏严重时,细胞 内分隔作用消失,细胞器崩溃,导致最后死亡。 气孔是植物通过叶片的呼吸通道,因此污染状况下植物气孔也产生相应的变化 以适应环境。空气污染还对植物体内的酶系统产生影响。污染物进入植物体内, 一方面在 酶的催化下,进行代谢转化:另一方面也导致酶活性的改变,酶的数 量和活性受到 影响将导致植物机体内一系列代谢反应的改变。例如,氟化物是 多种酶的抑制剂,对糖醇降解途径中的一个重要成分烯醇化酶的抑制作用特别 显著;又如 O3 和过氧乙酰硝酸脂是强氧化剂,能使许多酶蛋白质中的琉基被氧 化而失去活性。杨 成等人研究得出,凯里地区的代表性植物如油茶、马尾松、 杉树、狗脊厥和铁 芒萁在大气污染下,导致体内过氧化氢酶活性下降,脯氨酸 的大量积累。李海亮刚等研究得出,大气污染严重影响到了兰州市常见的绿化 树种槐树的各项生理活动, 叶绿素的降解,糖类的合成量降低,叶细胞液的 值降低,叶细胞膜的透性增大,植物体内脯氨酸出现积累,酶活性 变化,改变植物细胞代谢活性,进而影响细 胞的结构和功能。 空气污染对植物超微结构的影响超微结构是指在电子显微镜下所观察到的 植物细胞的结构。近几十年来,细胞 超微结构成为非常活跃的领域。细胞超微 5 结构将给植物的遗传分化机理带来微观而详实的解释。 细胞膜是是抵御外来污 染物的屏障,当植物遭受到污染物的影响时,会引起 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首先,膜脂可能是污染物的主要作用位点,植物在遭 受污染物伤害后,细胞膜 会发生膜质过氧化作用,氧蛋白变性及膜质流动性改变, 造成膜相交和膜结构 破坏,导致膜损伤,通透性发生变化。从电镜观察得知,受 重金属胁迫时,质 膜及各种细胞器的内膜系统在逆境下都会膨胀或破损,膜的通 透性被破坏,膜 内外渗透压失衡,引起水分子和营养元素的转运受阻,造成细胞代谢紊乱。破 坏严重时,细胞内分割作用消失,细胞器崩溃,最终导致细胞坏死。倪才英等 研究发现, -1 铜和 镉均对泡泡草根细 胞造成明 显损伤。铜使根细胞产生质壁分离、细胞质浓缩、部分细胞空泡化, 使线粒体脊 突消失、结构模糊、外膜破坏镉使根细胞空泡化,并在部分空泡 化的细胞里产 生大小不等的颗粒状物;铜、镉交互污染使根细胞受害程度加深, 并兼有两者的受 害症状特征;线粒体结构彻底破坏、空泡化细胞里的颗粒物更 大电子密度更高、 质壁分离现象更普遍、质膜上的颗粒物沉淀更大。陈醋敏观 察发现,随着大气 污染加重,密叶绢鲜的叶绿体膨胀,内囊体片层消失,被膜 破裂,有的叶绿体甚 至解体;线粒体脊突膨胀成圆形,部分脊突消失,最后整 个线粒体呈透明状,直 至消失:细胞核变形,核膜内陷、破裂,核仁散开,染 色质凝集,部分核膜溶解, 核质散入细胞质中:细胞壁变薄,出现黑色颗粒, 污染严重时细胞壁会出现断裂, 直至通透,最后细胞壁完全消失。 观赏植物净化室内空气研究进展研究植物对气体污染物吸收净化是从研究 园林植物开始的。不论国内还是国 外,目前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园林植物对室外 大气污染的净化。众多研究结果表明, 大气污染使植物体内叶绿素含量降低, 叶绿素值升高,、叶绿 体光系统和膜系统 完整度下降,抗氧化酶系统活性上升,质膜相对透性升高, 游离性蛋白和可溶 性糖含量增加并使植物体内丙二醛积累增加。这些生理指标的 变化幅度与大气 污染物含量呈显著相关,可利用这些生理指标的变化幅度作为生 物监测的指标 来评价不同污染区的污染状况。 人工熏气法是目前研究园林植物净化空气最常 用的方法。对不同园林植物进 行人工熏气试验分析表明绿化树种对大气污染物 二氧化硫、氯、氟等具有一定的 吸收能力,但是不同树种具有明显的差异。其 中有抗性强,但是吸收能力差的 树种;有抗性差,但是吸收能力强的树种;也 有抗性差,吸收能力差的树种。 但是,研究观赏植物对室内空气污染净化的报 道相对较少。 根据国内外文献,室内观赏植物对空气中的甲醛吸收和降解具有选择性, 不 同植物种类对甲醛的去除性能不同,同时发现,土壤和微生物等也可以吸收 降解部分甲醛。目前,国内外对植物去除甲醛的性能和筛选等研究较多,而如 何筛选 出对甲醛具有较好去除功能而本身又受其危害较小的植物种类方面研究 较少,植 物去除甲醛的机理也还需进一步深入探讨。而俞禄生教授发现 ,红豆 杉目前是植物界最有力的室内污染“克星”。红豆杉能吞噬室内 90 %的苯、86 %的 甲醛和过氧化氮以及尼古丁等有害气体。此外 ,它还能将致癌物质甲醛转化成 像糖或氨基酸那样的天然物质。 红豆杉去除甲醛的特性研究红豆杉去除甲醛的特性研究 1、红豆杉简介 红豆杉为常绿乔木,种植下的树可以高达 14 米。小枝到秋天变黄绿色或淡红 褐色;冬芽鳞片背部圆或有钝棱脊;镰刀形叶子,二列式,长 1.53 厘米,比 6 其他红豆杉属的更阔,末端尖而细小,叶底有两道黄间;花腋生,雌雄异株, 雌花只有一个胚珠,下托鳞片数枚;扁卵形种子,两侧各有一不明显的棱脊, 围有红色杯状假种皮。 红豆杉南北各地均适宜种植,具有喜荫、耐旱、抗 寒的特点,要求土壤 PH 值在 5.57.0,可与其他树种或果园套种,管理简便, 其中东北红豆杉,它是第四纪冰川遗留下的古老树种,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 顽强的生命力使之在地球上已生活了 250 多万年。它不但侧根发达、枝叶繁茂、 萌发力强、而且适应气候范围广、对土质要求宽,还耐修剪、耐寒、耐病虫害。 2、材料与方法 红豆杉、甲醛初始浓度为 (甲醛气体的制备向玻璃烧杯内 滴加浓度为的甲醛溶液,用封箱带密封,在” 室温下放置 ,让其完全挥发。 染毒方法将实验材料置于模拟舱内 () ,舱内放有小风扇,盖好顶盖(顶盖中间开有一个直径为 的圆孔) ,用封箱带将顶盖四周密封,用注射器 从玻璃烧杯中抽取预先制备 好的甲醛气体,然后将甲醛气体从顶盖的圆孔注入 玻璃舱内,通过甲醛分析仪测定玻璃舱 内甲醛初始浓度,达到所设的甲醛浓度后, 用较厚重的玻璃片将圆孔盖住,进行染毒处理。 ) 2.1.1 温度对红豆杉去除甲醛的影响 处理一:设定室温为C,光照为,然后用密封舱染毒 法对红豆杉进行处理,处理时间为。用甲醛分析仪测定实验结束时玻璃舱 内甲醛浓度。 处理二:设定室温为,其他同上。 每个浓度处理设个重复。 2.1.2 不同温度下随处理时间的延长红豆杉对甲醛去除量的变化趋势 处理一:设定室温为”,光照为,然后用密封舱染毒 法对红豆杉进行处理,处理时间为。每隔小时用甲醛分析仪 测定一次 玻璃舱内的甲醛浓度并记录玻璃舱内温度和相对湿度的变化。 2.2 光照对红豆杉去除甲醛的影响 处理一:用遮光布将玻璃舱四周及顶部盖住,在与玻璃舱顶盖圆孑对应 位置 用剪刀剪开,以各充入甲醛气体,设定室温为”,然后用密封舱染 毒法对红豆杉进行处理,处理时间为。每隔一小时用甲醛分析 仪测定一 次玻璃舱内的甲醛浓度并记录玻璃舱内温度和相对湿度的变化。 处理二:设定光照为,室温为,其他同上。 每个浓 度处理设个重复。 不同甲醛浓度对红豆杉叶片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设 定室温为。,光照为,然后用密封舱染毒法对红豆杉进 行处理,处理时间为。实验设四个甲醛浓度,分别为(对 照) 、 、 、 ,每个浓度处理 设个重复。 2.3.1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取新鲜植物叶片,擦净组织表面污物,剪碎,混匀。称 取剪碎的新鲜样品,共份,分别放入具塞试管中,加入 乙醇,将具塞试管放入 电热恒温培养箱 ()中,直至组织变白,将具塞试管取出,加乙醇定容至 ,摇匀。用紫外分光光度计于和 波长下测定吸光度,计算出组织中色素含量。单位:。 7 2.3.2 细胞膜透性的测定细胞膜透性的测定采用电导率法,以电解质的 相对外渗率()表示。 2.3.3 呼吸速率的测定呼吸速率的测定采用广口瓶法【,以。的释放 量表示。单位:。 。,过氧化氢酶()活性的测定 过氧化氢酶活性的测定采用硫代硫酸钠滴定法。单位: 。 2.4 不同甲醛浓度对红豆杉叶片超微结构的影响设定室温为,光照为 ,然后用密封舱染毒法对红豆杉进行处理,处理时间为。 染毒后取出植物,将叶片切成 大小碎片,迅速浸入经预冷 的”的戊二醛内进行前固定,后用 、的磷酸缓冲液清洗次,每次 ,然后用的锇酸 进行后固定,后用 、5.57.0 的磷酸缓冲液清洗次,每次 。 再分别用、 的乙醇进行系列脱水,每次。 然后用丙酮和 丙酮(加无水硫酸钠)分别脱水。最后用 浸透与包埋,以型超薄切片机切片,切片经铀一铅染色后,于 型 透射电镜下观察并拍照。实验设四个甲醛浓度,分别为 (对照)、 、 、 ,每个浓度处理设个重复。各处理均取相同部位的叶片 进行电镜 观察。 2.5 红豆杉可去除甲醛限值的测定及受害症状观察 2.5.1 可去除甲醛限值的测定设定室温为,光照为,然后 将供试红豆杉和甲醛溶液同时放入玻璃舱内,将玻璃舱密封, 对红豆杉进行处理,直至红豆杉出现受 害症状。同时在另一玻璃舱内放入 甲醛溶液,做空白试验。待红豆杉出 现受害症状时用甲醛分析 仪分别测定两个玻璃舱内甲醛的浓度。每个处理设个重复。 去除甲醛量 ()空白测定值()一处理测定值() 去除甲醛限值 ()去除甲醛量()供试红豆杉面积() 2.5.2 红 豆杉受害症状观察采用两种方法进行观察。 分别是用肉眼直接观察外表特征的变化和用透射电镜 观察超微结构的变化。 用透射电镜观察超微结构变化是待红豆杉出现受害症状 后进行,将其从玻璃舱 内取出后的操作同本部分。 2.6 红豆杉自我修复能力的测定第一次处理设定室温为”,光照为 ,然后用密封舱染毒法对红豆杉进行处理,处理时间为。 甲醛浓度设为 。用甲醛分析仪分别测定玻璃舱内甲醛初始浓 度和实验结束时的浓度。实验结束后将红豆杉放置在室内进行正常养护管理。 正常养护第天时将其进行第二次处 理,方法同第一次处理。每个处理设 个重复。以每次处理去除甲醛百分率作为自我修复能力的评判标准:第一次处 理去除 甲醛百分率与第二次处理去除甲醛百分率相当则视为其自我修复能力较 强,若第 一次处理去除甲醛百分率远高于第二次处理去除甲醛百分率则视为其 自我修复能 力较弱。 去除甲醛百分率()(甲醛初始浓度一实验结束时 甲醛浓度)甲醛初始浓 度 2.7 红豆杉去除甲醛机理的探讨 8 2.7.1 红豆杉去除甲醛的途径分别测定光、暗两种处理条件下,红豆杉单位叶面 积去除甲醛的量,探讨 红豆杉去除甲醛的途径。 光、暗处理方法同本部分 2.7.2 红豆杉通过体表或体内去除甲醛的判定设定室温为,光照为 ,然后用密封舱染毒法对红豆杉进行处理,处理时间为 。后将其取出,立刻放入处在相同 环境条件下的另一个不含甲醛的玻 璃舱内,将玻璃舱密封,用甲醛分析仪测定舱 内初始浓度。每隔测定 一次舱内甲醛浓度,共测定次。甲醛浓度设为 ,实验重复 次。 3.结果 31 温度对红豆杉去除甲醛的影响 3.1.1 温度对红豆杉去除甲醛总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温度对红豆杉去除甲醛总量产生了一定影响。当室温为 时, 单位叶面积内可去除甲醛总量比室温为时,单位叶面积可去 除甲醛总量多。这说明,红豆杉在。时去除甲醛总量 高于。时去 除甲醛总量。 3.1.2 不同温度下随处理时间的延长红豆杉对甲醛去除量的变化趋势 不同温度下随处理时间的延长红豆杉荷对甲醛去除量的变化趋势显示了不 同温度下随处理时间的延长红豆杉甲醛去除量的变化趋蓟。从中我们可以看到, 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红豆杉每小时对甲醛的去除量是不同的。不同温度处理下, 内红豆杉可使模拟舱内温度和相对湿度升高,但是变化幅度不大。因此, 不 3.2 光照对红豆杉去除甲醛的影响 结果表明不同光照处理下,内红豆杉模拟舱内温度和相对湿度的 影响 不同。光照处理下红豆杉可使模拟舱内温度和相对湿度升高,但是变化幅度不 大。暗处理下,模拟舱内温度和相对湿度均未发生变化。因此,不同光照 处理 下,内红豆杉对模拟舱内温度和相对湿度的影响都很小或者没有影响。 3.3 不同甲醛浓度对红豆杉叶片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3.3.1 不同甲醛浓度对红豆杉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不同甲醛浓度处理对红豆杉叶片叶绿素含量影响不是很大。当甲醛浓度在 一定范围内时,随甲醛浓度的升高叶绿素含量呈 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当甲 醛浓度最适时,叶绿素含量达到最高值,比对照略有升高。经甲醛处理后,叶 片叶绿素升高。但是当甲醛浓度在一定范围内时,随甲醛浓度的升高叶 绿素也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 趋势。当甲醛浓度为最适浓度时,叶绿素 达到最高值,为对照的一倍多。 3.3.2 不同甲醛浓度对红豆杉叶片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红豆杉叶片细胞膜透性经甲醛处理后发生了明显变化。当甲醛 浓度在一定范围 内时,随着甲醛浓度的升高细胞膜透性出现逐渐 降低的趋势,并且在某一范围 内降低最为明显。但是与对照相比, 均高于对照。 3.3.3 不同甲醛浓度对红豆杉叶片呼吸速率的影响 当甲醛浓度在一定范围内时,随着甲醛浓度的升高红豆杉叶片呼吸速率出现 逐渐升高的趋势,但是与对照相比,均低于 对照。某一浓度时,呼吸速率比对 照降低了一半。 3.3.4 不同甲醛浓度对红豆杉叶片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经过不同浓度 甲醛处理后,活性均高于对照。 3.4 不同甲醛浓度对红豆杉叶片超微结构的影响 9 正常叶片叶绿体为椭圆形或卵圆形,由双层膜包被,分布于细胞边缘,排列紧 密;类囊体片层清晰可见,堆叠区明显,由单层膜包被,整个叶绿体内部呈现 出一个完整的膜系统结构。经 膜系统结构,类囊体清晰可见。 甲醛处理后,红豆杉超微结构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叶细胞未发生形变, 叶绿体仍保持完整的 3.5 红豆杉可去除甲醛限值的测定及受害症状观察 当红豆杉单位叶面积去除甲醛量达到一定量时,叶片会表现出受害症状,并 且成熟叶比幼嫩叶先表现出受害症状,而且同一个叶片上叶尖比叶基先表现出 受害症状。从处理开始到表现出受害症状需要 。红豆杉叶片受害前后外 表特征的变化,正常叶片叶色翠绿,受害后叶色呈 褐色。与对照叶片超微结构 相比,叶片出现受害症状后,叶细胞由椭圆或卵圆形变为近圆形,叶绿体从细 胞边缘向细胞中央区域移动,同时膜系统结构保持完整,但是类囊体单层膜破 裂,片层结构分散于基质中,类囊体解体。 3.6 红豆杉叶片自我修复能力的测定 第次处理时,红豆杉对甲醛的去除百分率可达 70。经 过第次甲醛处理 后,正常养护再进行第次处理,红豆杉仍然可以去除一定量的甲醛, 但是去除量较第一次处理时有所降低,约为第一次去除量的 9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