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专业论文)在麦金太尔美德伦理视阈下的一种整合——现代性自我与美德.pdf_第1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在麦金太尔美德伦理视阈下的一种整合——现代性自我与美德.pdf_第2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在麦金太尔美德伦理视阈下的一种整合——现代性自我与美德.pdf_第3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在麦金太尔美德伦理视阈下的一种整合——现代性自我与美德.pdf_第4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在麦金太尔美德伦理视阈下的一种整合——现代性自我与美德.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伦理学专业论文)在麦金太尔美德伦理视阈下的一种整合——现代性自我与美德.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作为当代英美重要的哲学家、伦理学家之一的麦金太尔,在其成名作追寻 美德的发表开始,其美德伦理的思想就得到伦理学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 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力。所以,抓住其关键的思维线索,了解其思想 的全貌,对于当代美德伦理研究不无裨益。本论文在阅读原著和参阅评注的基础 上,对他的美德伦理思想进行架构式的搭建,以期勾画出其思想行程的大致概貌, 把握其思想结构中各逻辑点的联系,在这个过程中,笔者发现一种道德论证的目 的论框架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在其美德伦理的视阈下进行一些独立的、希 冀有益的探索,将现代性自我追溯到启蒙运动的辩证发展,揭示了启蒙理性在伦 理学领域中的悖论,从而造成了现代性自我的物化。而麦金太尔后期著作中对人 的生物性基础上的社会性价值维度的阐释,即人的依赖性和脆弱性,为这种现代 性自我提供了很好的价值归属,本论文最后也是将两者有机整合。这是一种内含 目的论的道德模式,包容了现代性自我的独立性、自主性和一度被其忽略的社会 性价值,从而确定个人独一无二的人生叙事,使道德判断具有客观的基础,以期 给现代性伦理危机提供一种可供参考的解决路径。 整合 关键词:麦金太尔现代西方道德危机美德伦理目的论现代性自我 6 a b s t r a c t a l 舔d a i rm a c i n 够r ei so n eo ft h em o s t i m p o r t a n tp h i l o s o p h e r s 柚de t h i c i s t s i nt h e c o n t e m p o 捌可锄g l o - 砌e r i c 锄w o r l d h i sv i 咖ee t h i c sh a v e b e e nb r o a d l yc o n c e m e da n dh o t l y d i s c u s s e di nt h ef i e l do fm o 豫lp h 钉o s 叩h y 嬲w e l l 嬲p o l i t i c a lp h i l o s o p h y t h o u g hh i sr e m a r k a b l e w o r k a f b e r r t u e w 鹊p u b l i s h e di nt h el9 8 0 s ,i ta l s oh 舔i t sg r e a ti n n u e n c en o w a d a y s ,w h i c h a t t r a c t sm ya n e m i o nt 0t h i ss u b j e c t i t i sh e l p f u lt 0s e i 勰t l l ec l u eo f h i st h i n l ( i n g 柚du n d e r 咖dt 1 1 e 0 u t l i n eo fh i st h o u g h tf o rt h es t u d yo fv i r t u ee t h i c s o nt h eb 越i so fr e a d i n gt h eo r i g i n a lw o r ka n d 廿l e 陀f e r e n c e s ,ia i mt 0 陀b u i l dt l 他s a l 劬eo fh i st h i n b n g ,d 髓wt l l eo u t l i n eo fh i st h o u 曲t ,锄d h o l dt h er e l a 土i o 璐h i po ft h em a j nl o 酉c a lp o i n t s i n 协i sp r o c e s s ,if i n dt h a tal ( i n do ft e l e o l o g yh 硒 i m p r e s s e dm ea1 0 t ,s o1w 柚tt 0d i s c u s st h es e l fo fm o d e m i 锣锄d 仃yt od e a lw i m t h ed i l e m m ao fi t i nt i l ev i s u a dt h r e s h o i do f m a c i n t y r e sv i 咖ee t h i c sw h i c hi n c i u d e s 也et e i e o i o 缈 t h ed i l e m m ao ft h es e l fo fm o d e m i t yi sd u et 0i t sm a t e r i a l i 动t i o ni nm yo p i n i o n t h es e l fo f m o d e m i t yh a sb e e n 伊a d u a l l ym a t e r i a l i z e d 锄dm e c h 锄i z e d 豳t l l ep r o c e s so ft h ei i l 鲫m m e n t a l r a t i o n a l 哕e x p a n d i n g 锄dt h ev a l 嘴r a t i o n a l 哕ss m n l ( i n gs i n c et 1 1 ee n l i 曲t e n i n e n t l 0 s i n gt i l e d i m e n s i o no fv a l u e ,t 1 1 eu n b a l 锄c e ds e l fo fm o d e m i t yh 舔p r o d u c e dq u i t eal o to fm o r a lp r o b l e m s i i l 吐l em o d e mw e s t i nh i si a t e rp a p e r s ,h ei l l 啪i n a t e dt h ed e p e n d e n c e 锄dw e a l ( n 懿so fh u m 觚 b e i n g 舶mt l l e 锄g l e0 仆啪锄sf h d a m e n t a ls o c i a jv a l u ed i m e n s i o n t h eb i o l o g i c a lb 淞i s ,w r h i c h h 私p r 0 v i d e dap e r f e c tv a l u ed i m e n s i o n 访m yv i e w i l lt l l i s p a p e r ip l 绷t 0c o m b i n et l l e 吼b a l a i l c e d i fo fm o d e m i t ) r 觚das o r to fv a l d i m e n s i o ni nt 1 1 ev i s u a l l i e s h o l do fm i n t ) 代。sv i n u ee t h i c s n i si sam o 蒯m o d ei n h e r e n n y i n c l u d i n ga no ft e l e o l o g y w h i c hc o n s i s t so ft h ei n d e p e n d e n c e ,砒r t o n o m y 锄dc r e a t i v i 够o ft l l e 的l fo fm o d e m 时锄dt h ev a l md i m e n s i o no fh u m a n ,g i v e sa u n i q u el i f en a m t i v et 0e v e u o n e 锄d 觚o b j e c t i v ef o u n d a t i o no fm o m lj u d 舯e n t i ta i m st 0p r 0 v i d eap o s s i b l em e t h o di n 他s p o n s et ot h e e t h i c a ld i l e m m ao ft h em o d e mw e s t k e y w o r d :m a c j n t y 他 t h ee t h i c a lc r i s i so fm o d e r nw 髑tv i n u ee t h i c s t e i e o i o g y s e i fo f m o d e 加i t y c o m b i n e 7 致谢 两年的研究生生活即将结束,回首往昔,情景历历在目记得刚刚报考研究 生的时候,选择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但是因为种种原因被调剂到了伦理学, 之前对伦理学涉猎较少,所以心存忐忑,但是导师的儒雅宽厚、侃侃而谈很快消 除了我内心的不安,并且对伦理学产生了较为浓厚的兴趣所以,首先感谢我的 导师朱法贞老师将我引领入伦理学领域,让我有机会较为系统的学习了伦理学, 在获取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增强了对人生的体悟。与此同时,朱老师严谨的治学作 风、学以致用的人文情怀以及极富有感昭的人格魅力深深影响和熏陶了我,让我 在这两年获益颇丰。还有王彦君老师,以其强烈的责任心和深邃的学术涵养给予 我谆谆教导,很好的培养了我的学术习惯和学术头脑。感谢所有帮助和教导过我 的老师们。 于我而言,研究生生活是富于建设性的,在工作两年后重新回到校园,校园 生活的单纯、知识的极大吸引力以及受这种无以伦比的校园人文气息的浸染无一 不对我的身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置身于学术的氛围,让我如沐春风,并且促使 我对自己的人生进行了重新的思考和梳理,感慨良多在新的处境中,也给我一 个重新审视自己、认识自己的机会,以便在未来的人生中能够更好的定位和发展。 这样的经历,让我有机会感受百年名校的文化底蕴,有机会目睹教授们的风 采和魅力,也有机会结识很多不同个性、但对知识有着同样渴求的可爱的同学, 正是他们让我的校园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和有声有色,在我的记忆中留下了难忘的 一幕。感谢所有给予我帮助和欢乐的同学们 当然,还要感谢父母的理解,朋友的支持,如果没有他们的尊重和宽容,我 不可能一路顺利的走来,正是你们给予我不竭的行动的力量和热忱 在一个阶段画下句点的时刻,意味着另一个新的起航,我会继续为自己的人 生努力,也希望大家一切都好 殷燕 二零一零年七月于浙大西溪校区 4 导论:现代性自我与美德 现代性社会萌动于近代机器大工业的兴起与新兴资产阶级的启蒙运动,并以 代表社会发展方向的新兴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为标记。现代性社会在经济领域 以市场经济为特征,在政治领域以民主、法治为特征,在思想文化领域以理性主 义为特征。现代性社会起源于启蒙运动,而启蒙运动即理性书写其胜利史的运 动,当理性的触角伸向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引发了人类生存面貌的焕然一新, 尤其在数学和自然科学领域的巨大成功,理性的极大发挥将精确化、工具化、实 用化作为判断一切的标准,并波及人类的其他领域。相应地,孕育于现代性社会 中的现代性自我,是以“分解的和工具性的思想和行为模式”。为主导的,其现 实表现主要是一种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在笔者看来,正是这种自由主义和个人 主义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现代性道德的困境。 自近代启蒙以来,对道德的论证和谋划从未停止过,但是启蒙道德沦陷在“事 实”与“价值”隔膜的深渊无法自拔,“是竹与“应该”之间的沟壑难以填补; 而后的现代伦理学主要有两个走向:一是英国的元伦理学,一是欧洲大陆的非理 性主义伦理学元伦理学主要的任务是对道德概念、判断和命题进行逻辑分析, 即只是热衷于从语言学的视角揭示道德术语的意义,从逻辑学的角度分析道德语 言,从而寻找道德判断的标准。它既不不关心道德生活实践,也不制定道德规范 和原则,所以现实的现代性自我在它的视野之外。而非理性主义伦理学是在德国 古典理性主义伦理学的困境中作为对立面发展起来的,它拒斥理性主义和普遍主 义,把思维的刀锋指向了个体和直接的生命体验,于是,一系列关于“生命意志”、 “冲动”、“本能”、“个体存在”等等的概念蜂拥而至在笔者看来,这股宣扬非 理性主义的思潮敏锐地搭到了现代性自我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这一强劲有力的 脉搏并且在理论上呈现为多种表现形式,叔本华的生命意志哲学、尼采的强力意 志哲学、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等等无不是其中的突出代表。也可以这么说,现代 性自我的伦理学样式主要是通过非理性主义伦理学来表现的当然,在元伦理学 的情感主义阶段,道德的判断就是主观愿望和好恶的表达这一论断惊人地传递出 了个人主义和主观主义的讯患这一现代性自我的特性。所以,尽管元伦理学在道 。朱贻庭:伦理学大辞典上海辞书f l j 版 t 。2 0 0 2 年版第2 6 4 页。 o 王治河。后现代主义辞典中央编译出版社。2 0 0 5 年版,第7 8 8 7 8 9 页 8 德现实面前表现得相当矜持,却依然不能完全拒绝时代传达过来的精神。可见, 现代性自我在现代已经具备其成熟的形态,如果说在启蒙的近代它只是在酝酿的 话。 元伦理学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即直觉主义、情感主义和规定主义。在规定主 义阶段,图尔闵和黑尔在寻找道德判断的客观标准时已经开始重新引入功利主义 的因素,规范伦理学的复兴蓄势待发。直到2 0 世纪7 0 年代,罗尔斯正义论 的发表正式揭开了规范伦理学复兴的序幕,其后诺齐克以权利为基础发表的无 政府、国家与乌托邦,哈贝马斯和阿佩尔建立在语言学基础上的交往理论等都 是现代规范伦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这种伦理学对二战以来人类的道德生活 给予了积极的探索和富有成效的反应,并且极大的充实了现代西方伦理学的内 容,但这是一种超出人格价值目的的普遍道义论,由于它对人的关注仅仅基于人 的行为和社会基本层面的伦理规范的制度化安排而忽略了人本身,只要他的行为 符合社会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他的行为就是正当的或善的;道德仅仅是对于 规则的遵守,而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则完全是个人的事,于是道德变成了他律性 的约束,成为了“规中无人”可见,现代规范伦理学主要关注的是社会公共领 域的道德规范和原则以及个人行为对规范和原则的服从,对于私人领域则是不加 僭越的。所以,虽然现代性自我被现代规范伦理学赋予自由的外表,但其内涵的 价值一面却不在其视野之内。 真正与现代性自我的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形成锋面的是以阿拉斯戴尔麦金 太尔( a l a s d a i rm a c i n t y r e ) 为代表的共同体主义或称社群主义,他于1 9 8 1 年 发表的代表作追寻美德一书掀起了当代西方复兴美德伦理的热潮。现当代, “社群主义对自由主义的批判是全方位的,这种批判可以粗略的分为社会本体 论、规范理论以及制度选择和辩护这样三个层面。 社群主义阵营中的泰勒、麦 金太尔、桑德尔等对自由主义阵营的批判,其广泛性几乎涉及后者的所有论题, 如个人主义、平等主义、自我观念、权利学说、自由理论、正义分配等等,论战 蔚为壮观。本文主要立足于麦金太尔美德伦理与现代性自我形成的锋面作一思想 的碰撞,不仅阐释现代性自我形成的启蒙来源及其演变过程,而且更置身于麦金 。秦越存t 追寻美德之路一麦金太尔对现代西方伦理危机的反思,中央编译出版社,2 0 0 8 年版,第9 页。 o 应奇,周建华:社群主义的自我观兼评社群主义与新自由主义之争,长春市党委校学报,2 0 0 1 年5 月第3 期。 9 太尔美德伦理这一宏大的视阈中,对这种以“工具理性”为主要特征的现代性自 我进行美德价值的改造,以期能提供一种现代西方道德危机的解决路径。首先, 让我们一窥麦金太尔美德伦理思想的全景。 1 0 一、麦金太尔对现代西方伦理危机的诊断 麦佥太尔的美德伦理是以对现代西方伦理危机的反思为起点的,他认为,现 代西方道德话语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人们无止无休地表达着分歧,不仅无休无止而 且在他看来永远不可能得出任何结论。因为似乎没有任何理性的方法可以确保人 们在道德问题上的一致,道德的上空到处弥漫着情感主义的气息,所谓的道德判 断无非是人们的好恶和情感的表达。 1 、现代西方伦理危机的理论根源一一情感主义的泛滥 麦金太尔在追寻美德的开篇就借自然科学蒙难的假想形象的提出自己的 设想:道德语言经历了一个从曾经的有序状态到现在的无序状态的转变,即当代 西方现实世界中的道德语言正处于一种严重的无序状态。他这样阐述道:“我们 所拥有的就只是一个概念构架的诸片段,并且很多已缺乏那些它们从中获取其意 义的语境。我们诚然还拥有道德的幻象,我们也继续运用许多关键性的语汇,但 是无论理论上还是实践上我们都已极大地( 如果不是完全地) 丧失了我们对于道 ? 德的把握力。”。为了进一步具体论述当代西方的道德气候,麦金太尔列举了当代 道德争论的三个典型例子,它们都是依据各自独特且为人熟知的对立的道德论辩 而形成的,在此仅举其中一例。 关于现代战争的争论。其中包括三个不同的对立的观点:( 1 ) 一场正义的战 争使人们从中所获得的善超过开战所造成的恶,并且能够清楚地区分战斗人员和 无辜的平民而现代战争,由于对未来升级状况估计的极不可靠,并且无法在战 斗人员和平民之间做出切实区分,所以现代战争不是正义的战争,我们应该成为 和平主义者;( 2 ) 如果你想要和平,就要备战获得和平的唯一方法就是威慑潜 在的敌人,因此要扩充军备,让敌人知道你不但随时准备打常规战争,而且也可 能跨越核战的边界,否则你不仅没有和平,还会被打败;( 3 ) 超级大国之间的战 争是纯粹破坏性的,但解放被压迫的群体( 尤其在第三世界中) 却是必要的,从 而是摧毁妨碍人类幸福的剥削统治的合法手段 麦金太尔据此得出这类争论和分歧所共有的突出的三个特征:第一,争论的 o 【美】a 麦金太尔t 追寻美德,宋继杰译,译林出版杜,2 0 0 3 年版,第2 3 页。 每一个立论在概念上的不可公度性( i n c o 蚴e n s u r a b i li t y ) 。每一个论证在逻辑 上都是有效的,从各自的前提都能够推至相应的结论。然而各自的前提所诉诸的 是不同的标准或评价性概念,而这些标准或评价性概念彼此是不可公度的。例如, 在上述争论中,援引正义和无辜的前提与援引胜利和生存的前提相互冲突。正是 当代西方的道德文化没有任何合理的方式对这些主张进行抉择,所以道德争论才 无休无止。一旦争论的双方在对各自互竞对立的观点进行辩护的路途中抵达了他 们自己的前提,论辩也便结束了,剩下的就是谁也说服不了谁、一个前提反对另 一个前提的主观意志的冲突和煽起情绪的喊叫了。而这一特征也就是麦金太尔所 诊断的当代西方道德气候的内在实质,即情感主义道德观,其主旨是道德判断无 非是爱好、态度或情感的表达。 第二,这些争论无不是以一种客观的、非个人的外观出现的。当对立的有着 分歧的论辩双方相向而对站在各自的立场拉开战事的时候,虽然他们诉诸于那些 相同的体现客观标准的独特的词汇,如“你应该”,“道德上应该竹,“法律上 应该”等等,但所表达的涵义却南辕北辙,他们用这种普遍的形式来表达个 别的意志,麦金太尔看到了当代西方道德气候的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之间的自相 矛盾,一方面,道德争论无休无止而且会立刻演变成一场有关冲突的意志相互厮 杀的战争;而另一方面,大家都要戴上追求客观、非个人的合理性的面具,这不 就意味着在道德论辩的实践领域人们对道德生活领域的合理化的渴望吗? 于是 麦金太尔猜测一种类似于客观道德的东西曾在历史的某个时期真实的存在过,而 当代的西方道德语言的无序状态正是从那个有序状态演变而来的。结合第三个特 征,我们可以更好的理解这一点 第三,这些争论各自持有的前提有着极为多样的历史起源。在有关战争的争 论中,正义概念源于亚里士多德的美德伦理,和平和战争的关系的概念可以从俾 斯麦和克劳塞维茨一直追溯到马基雅维利,解放的概念则以费希特为开端,后为 马克思所继承。这些极其简化的名单的罗列表征着当代西方继承的道德资源是何 其的庞杂,在道德文化的表层人们可以怡然自得地谈论这一脉络的道德的多元 论,但麦金太尔提请我们注意对于“交叉着不同观点的有条理的对话”与“混合 着残章断简的不和谐的杂烩”之间的区别,并且认为当代西方正面临着这样的“杂 烩 如果麦金太尔的有关道德语言从有序状态演变成现今的无序状态的设想不 假,那些曾经在各自的历史语境中表达着合理涵义的道德话语,由于其发挥作用 的语境已纷纷失去,并且经过数百年的变迁,其意义发生了或多或少的变化,那 么在当代的道德语境中这些或新或旧、残留着历史的陈迹或透漏着新鲜的气息的 道德语言变成一种经年累月的杂烩也就不足为怪了。 虽然情感主义已然成为当代西方道德气候的不二表征,并且主张这种在麦金 太尔看来是当代西方特有的、历史阶段性的道德气候实际上是所有具有评价性话 语的文化的必然特征,这种道德争论的合理的无休无止性,不仅是现在,而且在 过去,甚至是未来都必然贯穿始终;但情感主义是无懈可击的吗? 麦金太尔通过 三个理由对以其最重要的代表c l 史蒂文森的理论进行了批判史蒂文森把情 感主义发展成为一种作为道德判断的句子之意义的理论,他认为句子“这是善的” 的意义与句子“我赞成这,你也赞成吧! 的意义大致相同,他想通过这一方式 同时注意到道德判断之表达当事人态度的功能和道德判断之用以影响听者的态 度的功能,麦金太尔批判道,首先,从形式上看,这种理论陷入了空洞的循环 如果句子的意义要通过说话者各种情感或态度的表达来阐明,那么,对说话者情 感或态度的识别和描述就是这种理论的一个实质部分,但就是在对这个问题的回 答上,情感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要么保持缄默,要么回答是道德上赞同的情感或 态度,从而一切企图辨别相应类型的情感或态度的尝试都不可避免地陷入了空洞 的循环 其次,情感主义试图将个人偏好的表达和评价性( 包括道德) 表达之间的不 同意义相等同。如同样对于“我为什么应如此这般地去做”的回答,来自对方的 一种回答是“因为我希望这样”,如果就此“我”便心悦诚服地依照对方的意愿 行事而事实上对方并没有给任何充足的理由,那么作为“我”便有一种特别的理 由来遵照对方的意愿,比如对方是“我”的上司或情人,在这种情况下,命令具 有什么样的说服力取决于话语的个人语境;另一种回答是“因为这是你的责任竹 诸如此类的,这种情况并不依赖说者和听者之间的关系,而是诉诸于一种客观的、 非个人的标准而情感主义则把他们等同了起来,认为道德判断无非是主观好恶 和情感的表达,这是一种错误 最后,情感主义旨在成为一种关乎句子意义的理论,但从特征上,情感或态 度的表达是一种无关句子的意义而只关乎其在具体情境中的使用的功能可用 g 赖尔所举的例子说明:恼怒的教师可以冲着刚做错一道数学题的学生叫喊“4 4 ;7 91 ”在这里情感或态度的表达与句子的意义没有关系。既然如此,情感主 义所声称的情感或态度表达的意义与句子的实际意义或使用是可以分离开来的, 那么这样就有存在“使用被意义所遮蔽”的潜在危险,这又是怎样的一种状况呢? 麦金太尔认为,与其说情感主义是对道德语言本身的一种回应,毋宁说是对 1 9 0 3 年以后英国的道德语言( 也就是为情感主义全力拒斥的那个理论体系所诠 释的道德语言) 的一种回应与说明。那个理论就是1 9 世纪以摩尔为先驱的“直 觉主义”摩尔直觉主义主要包括三个论点:第一,“善”是一种最简单的、不可 定义的属性的名称,这种属性不同于以“陕乐”、“有益于进化生存”为名的属性 或任何其他自然的属性,它是一种非自然的属性,并且可以用直觉的方式来把握。 第二,一个善的行为是事实上正在或已经产生的在所有可供选择的行为中产生最 大善的行为,即借助功利主义后果论的方式来进行选择。第三,摩尔得出结论, 友谊的获得、对自然或艺术中美好事物的沉思成了人类一切行为的唯一样式,也 是唯一合理的样式 麦金太尔认为摩尔的三个中心论点中存在两个致命的缺憾,其一,这三个论 点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如果肯定其一而否定其余,也不会危及硕果仅存的 那个论点一个直觉主义者不必是一个功利主义者,如罗斯的“义务论”直觉主 义,认为行为是源自一种义务感;同样,功利主义者也不必是直觉主义者;而且 无论是直觉主义者或功利主义者都不必然信奉摩尔主张的唯一生存样式。其二, 论证的不足,就像第一点所言三个论点之间的整体性和严密性不够,既然是中心 论点的三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必定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摩尔呈现给我们的 却相当于互不相干的一盘散沙。而且且不论争议更大的第二第三点,关于第一点, 摩尔试图用一种糟糕的词典式的对“定义”的定义,来表明“善”是不可定义的 一一并且很大部分是在断言而非论证,所以这部分是虚假的。 正是在麦金太尔看来完全虚假、论证拙劣的观点,凯恩斯视为“一个复兴时 代的开端”,利顿斯特雷奇称为“动摇了从亚里士多德和基督到斯宾塞和布拉德 雷所有这些著述家的伦理学著作”,而列奥纳德伍尔夫则把它描述为“是那些由 耶和华、基督和圣保罗、柏拉图、康德和黑格尔所笼罩在我们身上的宗教和哲学 1 4 的梦魇、迷惘与幻觉的替代品,是常识的新鲜空气与纯粹的亮光”。为什么这些 睿智而富有洞察力的人们会为摩尔天真而自得的启示而欢欣鼓舞呢? 因为他们 接受了他的唯一合理的生存样式中的价值观,但不承认那只是他们爱好、态度和 情感的表达,他们诉诸于一种客观的、非个人的外衣,宣称此为“以未来的科学 自命”的伦理学。他们所列的被他们排斥的那些名单其实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他 们拒斥的是作为1 9 世纪末文化象征的那些理论。西季威克、莱斯利斯蒂芬和斯 宾塞、布拉德雷连同过去的一切都被看成是包袱而被一并地打发掉了,而正是摩 尔替他们扔掉了这个包袱。这个代表了1 9 世纪末文化的包袱正是下一节要详细 阐述的启蒙以来道德的合理性论证失败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在对所有客观的、非 个人的标准的把握丧失以后,似乎没有关于一种一般的道德话语的东西的出现, 而情感主义就这样乘着摩尔启示的翅膀在天地间自由徜徉了 无论是当代西方道德气候的情感主义内在实质和客观、非个人的外观气象的 深刻矛盾,还是启蒙对道德的合理性论证整个的失败从而由摩尔为情感主义插上 了象征自由的翅膀,以及各种原本镶嵌在自己历史框架中的道德语词在失落了原 来的合理性背景而一股脑儿投身于当代的道德气候时而沦为喧嚣纷乱的杂烩,麦 金太尔预设的道德衰微图式已然跃于纸表:“在第一阶段,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特 别是道德的理论与实践) 包含真正客观的、非个人的标准,为具体的政策、行为 和判断提供合理的辩护,反过来它们本身也容易得到合理的辩护;在第二阶段, 存在着维护道德判断的客观性与非个人性的不成功的尝试,而且这期间借助于这 些标准而为这些标准提供合理辩护的筹划一败再败;而在第三阶段,由于在实践 上,普遍地默认( 尽管不是以明确的理论的方式) ,客观性与非个人的主张不可 能有所作为,各种情感主义类型的理论也就隐然地获得了广泛的认同。”。 各种情感主义类型的理论,如当尼采把所谓的客观道德指控为那些过于懦弱 与奴性、而不能以古老的贵族尊荣来确立自己的人的权力意志所戴的假面具,以 及当萨特把第三共和国中产阶级的理性主义道德揭露为是那些不堪承认自己的 选择是道德判断的唯一源泉的人所持的恶劣信念的一种实践,虽然他们的词汇、 修辞和风格迥然有异,但都表达了情感主义实质的那些东西当代西方的道德气 候在麦金太尔眼中正处在第三个阶段,即情感主义泛滥在道德领域的诸种具体实 。转引自【英】a 麦金太尔。 追寻美德,宋继杰译2 0 0 3 年版,第1 9 页 o 【美】a 麦金太尔:追寻美德,宋继杰译,译林出版社,2 0 0 3 年版,第2 3 页。 践中。 2 、情感主义的社会与理论的源头探究一一特性角色和自我与启蒙谋 划的失败 任何一种道德哲学都以相应的社会学为前提,情感主义也不例外。在这里, 麦金太尔通过对特性角色和自我的分析,来揭示情感主义的社会内容和社会语 境。 “特性角色”源自一类传统戏剧( 如日本的能剧、中古时代英国的道德剧) , 它能够在现实当下得以辨认。它们部分地规定了剧情发展的可能性,并且其他的 角色是参照它们而获得自己的角色规定的。在这里麦金太尔是以一种认真而严肃 的态度从社会的角度来使用这一戏剧隐喻的。如维多利亚时代英格兰文化在很大 程度上由公立学校校长、探险家和工程师这些特性角色来界定的;而威廉德国时 代的德国文化则是由诸如普鲁士官员,教授和社会民主党人等特性角色来界定 的特性角色可以从三个显著的的维度来加以把握:第一,它们是文化的道德表 征通过这类特性角色,道德和形而上学的观念和理论在社会世界中呈现为一种 具体化的存在,它们以这类观念和理论为风向标践行于生活的各个领域和方面, 从而也就使自己成为社会存在的道德上的合法化模式。第二,由于它们提供了一 种文化理想和道德理想,特性角色的两个组成部分个人人格和角色必须融为一 体通过将特性角色与个人、一般社会角色的比较一一个人是通过意向来表达行 为中所包含的各种道德信念;一般社会角色中个人人格和角色之间有一定距离, 如一个贸易工会官员借助其角色与雇主代表谈判并参加旨在达到工会目标的运 动,像提高工资、改善工作环境等,但作为其个人,这个官员可能相信工会只是 驯服工人阶级的工具,从而将他们的革命兴趣转移到他处一一来强调在特定角色 中,角色与人格以一种比一般远为特殊的方式融合在一起,界定行为可能性的方 式也比一般情形要有限得多。也许可以如此理解特性角色,作为角色中的个人的 道德信念与角色所要求的道德信念并无二致,从而达到一种融合而非简单结合的 效果第三,它们为态度和行为提供道德上的焦点。特性角色并非意味着受到其 所在的某一特定文化中的成员的普遍认同,而是恰恰提供了分歧的焦点。麦金太 尔提出了三个现代西方的特性角色:富有的审美者、经营管理者和治疗师我们 1 6 以经营管理者为例对特性角色与道德的关系作一简单的分析,以表明现代西方社 会的情感主义道德气候。 人际关系可以分为以道德为依据的和不以道德为依据的,康德是前者的代表 人物。他认为应该把他人视为目的,将自己如此行事的理由提供给他人,但不强 迫别人也接受自己的理由来行事,而是容许他人自己判断,这是诉诸于每一个有 理性的行为者都有按照非个人的标准来行事的自然愿望。而情感主义恰恰是一种 以人为手段和工具的理论,在不同的场合中施加有效的方法来影响他人,从而使 他人成为达到自己目的的手段。这里用来引导自己的行为的不是非个人的客观标 准,而是有关如何“劝说”别人的社会学、心理学的范畴。可见在理论上,康德 和情感主义恰巧立于非操纵和操纵的两端,而在实际的社会中,情感主义在表面 上抹杀了这种区分,如在经营管理者所代表的科层制度中,由于将焦点放在了手 段与目的的有效匹配性上而掩盖了这种区分,而其实质却仍然是一种操纵性的社 会关系 科层机构通过有效组织其所拥有的全部资源,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来 竞争贫乏的社会资源以服务其预定的目的,其合理性是有效使用手段并与目的相 匹配,因此,一种成本与利润的合理比例是它的题中之义,并且衍生出效率。这 种思想源于韦伯,目的问题就是价值问题,而在价值问题上理性是缄默不语的。 雷蒙阿隆在解释韦伯的观点时说:“价值是由人的抉择创造的”,即价值立足于 “一种纯粹由主观性来证明其合理性的选择”由此可以看出在宽泛的意义上 讲,韦伯也算是一个情感主义者。科层制诉诸效率的特征与他的工具理性一拍即 合,于是他对权威和权力进行了区分,也仅仅限于权威服务于目的,有利于目的 有效的完成,在这里他想表明权威的价值中立性而菲利普里夫尖锐地指出: “韦伯所说的目的不可避免的服务于权力”。,也就是科层制权威只不过是 一种成功的权力而已韦伯将权威服务于目的的同时,又将目的轻描淡写的置换 成了价值,甚至权力,其情感主义立场呼之欲出,只是他将权威视为实现目的的 手段,用目的和手段之间的关系抹杀了情感主义的操纵与非操纵关系虽然在解 释管理行为时的有些社会学家极为重视被韦伯所忽略的方面,如里克强调管理者 有必要影响其下属的动机,马奇与西蒙则强调,管理者应该确保其下属的争论必 。转引自【美】a 麦金太尔t 追寻美德,宋继杰译,译林出版社,2 0 0 3 年版,第3 3 页 o 同上 须在其所得出的那些结论的前提中展开,但麦金太尔认为他们强化而非削弱了韦 伯对管理的合法性所做的说明,即依然把控制行为和压制冲突视为管理者的功 能。经营管理者遵照科层制的核心宗旨行使着自己的权威,他们声称具有经营管 理的专门知识,而不参与也不能参与道德争论。他们主张价值中立,尽量把问题 限制在有关效率以及能够提供有效数据的领域,但麦金太尔对他们所声称的专门 知识提出了质疑,在追寻美德一书的第8 章,他用整整一章的篇幅探讨了有 关社会学方面的知识及其功能,并得出社会学知识包括了不可预见性特征和人的 目的性特征,从而推断“管理性专门知识领域是这样一个领域,在其中,各种自 诩拥有客观根据的申言实际上却作为独断( 却又伪装了的) 的意志和偏好的表达 而发挥功能 。 情感主义的自我是其另一方面的社会内容。这种自我的特点是首先,情感主 义的自我是无标准的,因而是抽象的。情感主义认为道德判断无非是主观好恶和 情感的表达,自我才是行为的真正主宰,它可以随时摆脱任何被情感主义者视为 偶然性的社会内容的方面,自我不被束缚于任何的社会角色和赋予任何的社会内 容,它“能够从自己卷入的任何一种情境、自己所拥有的任何一种特性中后退, 并且能够从某种与一切社会的特殊性全然分离的纯粹普遍、抽象的观点出发对这 种情境与特性作出判断”。这种民主化的道德与传统社会将自我界定在社会角色 中的方式是截然不同的。麦金太尔指出在前现代社会个体是通过他在共同体中的 地位和身份被他人所认识的,他行为的道德与否也取决于是否按照社会角色所要 求的行动他可以既是家庭成员,又是村社社员,还是部落成员。每一个角色都 规定了他行动的方向和目标,从而个人是由角色界定的,那么,凡是这个角色对 其他所有身在其位的人所要求的行为方式和准则都是一样的。如果个人跨越了角 色所给予的界限,那他就在试图成为共同体以外的陌生人,即非人,因为在古代 陌生人是被视为异类而加以排斥的 其次,情感主义的自我是缺乏连续性和整体性,从而也就没有自身的合理历 史因为它是抽象的,所以从一个情境转向另一个情境其中不存在必然性,无非 是意志的偶然转向而已在现代西方,个人行动的领域被分割得支离破碎,每个 领域有自己的一套行为的规则,现代人出入于各种异质领域“入乡随俗”,一旦 o 【荚】a 麦金太尔:追寻美德,宋继杰译,译林f i 版社2 0 0 3 年版,第1 3 5 页 o 【荚】a 麦金太尔t 追寻美德,宋继杰译,译林出版社,2 0 0 3 年版,第4 0 页 离开了那个领域自我便立刻恢复了自由的、无牵无绊的状态,这样作为整体的自 我必然被肢解,成为一块一块彼此毫无关联的碎片 情感主义的自我成为飘忽而抽象的东西是有其特殊的社会土壤的。在现代发 达资本主义国家中,社会已被分为两个领域“一边是一个所有目标皆为既定并且 不能受理性仔细审查的组织化领域,另一边是一个以价值的争论和判断为其核心 要素、但其中的问题又得不到合理的社会解决的私人的领域”,这种情感主义自 我的发生是不知不觉的,当作为人生整体的那个远古时代离我们而去,在人们为 摆脱封建等级制而欢欣鼓舞时,他们不知道自己将那些给予行为和道德客观、非 个人化界定的目的论传统一并地抛掉了。 随着情感主义社会土壤的逐渐丰沃,其理论也开枝散叶了情感主义的理论 起源于启蒙运动对道德合理性论证失败的整个过程。麦金太尔考察了“m o r a l i t y ” 这个词历史的演变,认为在17 世纪末和1 8 世纪初( 启蒙运动) ,道德已经与神 学和美学区分开来并成为一个被人们公认的独立的领域,从而进行了对其合理性 的一系列论证,而正是这一系列论证的失败,导致了情感主义的产生。他采用倒 叙的方法阐述了这一历史的演变过程。从道德在现代的成熟形态开始,即道德争 论的无休无止性并毫无合理性结论可言的只是纯粹个人意志的表达,向前追溯。 麦金太尔发现最先是作为在哲学上骇人听闻的发现出现在克尔凯郭尔的非此即 彼一书中。在此书中,克尔凯郭尔推荐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审美的生活方 式和伦理的生活方式审美的生活方式是沉溺于个人的激情之中而直接体验当 下;伦理的生活方式则主要是一种婚姻状态,使过去、现在和将来都让自己在一 种承担责任和义务的框架里延续。根据麦金太尔的解读,克尔凯郭尔的思想存在 着一种矛盾。 在前现代社会,权威与理由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当且仅当一种理由 是充足理由时,那么他就具有权威性;反之,不充足的理由导致权威的丧失。如 在古典时代,我如此行事的充足理由就是角色要我如此这般的行事。我想麦金太 尔在诉说权威与理由之间的这种联系时,其背后的语境起着非常重要甚至容易为 一般人所忽视的作用,而那个时代的人是不可能将思考的眼光跳出这个框架之内 的,他们看到的只是理由和权威的这种一致关系,而全然察觉不出这种一致恰恰 是那个时代的语境默默赋予的而当那个时代被人们欢送而去的时候,这种理由 1 9 和权威的密切联系就被扯断了,而麦金太尔认为克尔凯郭尔就是第一人克尔凯 郭尔认为对这两种生活方式还未作出选择的人作出何种选择,在于他们将何种理 由视为自己接受的理由,是一种最终追溯到对第一原则的选择,在推理链条中的 原则最终是根据第一原则来行事的正是对这个第一原则的选择,他认为只是因 为选择的人将其当作了最终的原则,一旦选择了第一原则,就是心无旁骛的行如 此之事的事了。但某人可以因为偶然的倾向而选择这个原则,也可以因为厌倦而 转身奔向另外的原则,那么这些理由的权威何在? 有人可能会回答说,正是当我 们没有任何理由可依时,我们才求助于特定的权威,比如,在理由分崩离析的关 键时刻,我们可以求助于基督启示的监护人的权威。显然传统的理由和权威的内 在联系切断了。问题还在于,克尔凯郭尔本人是继承了传统的保守的道德原则的, 他的本意是想借助第一原则及其选择即根本选择,来给继承的道德原则提供合理 性的证明,他说任何严肃的选择者的激情与活力,都将把他导向选择伦理的生活 方式,即这一套继承下来的传统的生活方式。那么,我们可以看到在克尔凯郭尔 运用论证的方式和论证的目的之间并不存在着必然的关系。从他的根本选择的方 式既可能导向伦理的生活方式,也可能导向审美的生活方式,这是这种根本选择 的内在特征,因为这种选择只在于个人所接受的理由,而失去传统语境的理由获 得了自由也丧失了方向。但克尔凯郭尔所要论证的继承的以基督教为背景的道德 原则就本身而言是有规定性和方向性的,与根本选择的特征是格格不入的而只 是因为这是克尔凯郭尔所接受的原则,被他不加考察的将之从根本选择中推导了 出来。而在现代西方正是克尔凯郭尔的这个根本选择的特征已经完全的表现了出 来,不同的选择导致的是不同生活方式。所以正如麦金太尔所说“正是新异的东 西与秉承的东西的这种深层内在矛盾的结合,成了启蒙筹划为道德提供一个合理 的基础与合理性论证的必然结果”中所以克尔凯郭尔的非此即彼既是启蒙 为道德的合理性论证所做的系统努力的结果,又是其墓志铭。 在麦金太尔看来正是康德在几乎所有的领域为克尔凯郭尔设置了哲学场景。 “康德对上帝的存在证明的论述以及他在理性宗教的构成问题上的看法,为克尔 凯郭尔讨论基督教提供了一个关键背景;同样,康德的道德哲学也是克尔凯郭尔 讨论伦理问题的实质性背景。而且,克尔凯郭尔对审美方式的解释乃是康德爱好 o 【美】a 麦金太尔z 追鲁美德,宋继杰译,译林出版社,2 0 0 3 年版,第5 5 页 2 0 学说( i n c l i n a ti o n ) 的天才的文学翻版”,。所以,我们须从克尔凯郭尔回到康 德。 如果说克尔凯郭尔的道德内容是保守的,那么康德的道德内容同样是保守 的。康德毫不怀疑人们能在缺乏道德形而上学的系统学习前提下仅仅依靠父母辈 或周围的善良意志的熏陶和其本身道德行为的实践而具有辨别道德和非道德行 为和观念的能力,可见康德也是接受并继承了传统的道德观的,如麦金太尔所言 “柯尼斯堡的康德的孩提时代与哥本哈根的克尔凯郭尔的孩提时代,都深受路德 教的熏陶,所以尽管两人相距近百年之久,却带有相同的传统道德印记”。当克 尔凯郭尔诉诸于根本选择来论证传统道德,康德诉诸的是什么呢? 康德首先排斥 了两种证明道德合理性的方法,经验的方法和宗教的方法。前一种方法认为只有 通过行为的后果是否达到了幸福的目的来判断,康德认为这种方法的不可行在于 幸福本身是个模糊的概念,不能作为指导道德行为的原则;而后一种方法需要在 上帝的命令和人们需要履行上帝的命令之间添加一个条件:人为什么要履行上帝 的命令? 那么我们必然需要找到一种独立于上帝的标准来判断上帝命令的正确 性,然而我们既然有了这样的标准,那么上帝的介入也就没有必要了。随后,康 德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一个道德原则是正确的当且仅当它得到所有有理性的人的 接受,即它经得起理性法庭的审判所以在论证传统道德的方式上,康德以理性 为立足点,但在论证的过程中其局限性也暴露无遗。他不可避免地使用了一些拙 劣的论证,如他断言“当痛苦的前景超过幸福时就自杀”这一准则是自相矛盾的, 因为这样的一种意愿与内在于我们所有人中的求生意愿是相矛盾的,麦金太尔认 为这无异于认为“永远理短发竹这一准则是矛盾的,因为这样一种意愿与内在于 我们所有人中的头发的生长冲动是相矛盾的不仅如此,而且有些不道德或非道 德的准则也能使用康德的论证方式得以成立,如“迫害一切持虚假宗教信仰的 人 、“三月份永远吃素”等都能够始终一贯的被普遍化。当然康德有其道德的前 提,永远把人作为目的,而不是作为手段。但是对于这个问题,康德也没有给出 合理的论证,所以康德的理性主义演变成了形式主义的空壳。如果我们将克尔凯 郭尔的“根本选择”看作是康德理性的替代物,那么应该将康德的理性视为对更 早哲学事件的反应。他们就是狄德罗和休谟对道德基础和道德的合理性论证的结 o 【美】a 麦金太尔:追寻美德,宋继杰译,译林h 版杜。2 0 0 3 年版,第5 6 页。 o 【荚】a 麦金太尔。追寻荚德,束继杰译,译林出版社,2 0 0 3 年版,第5 6 页 2 1 果。 麦金太尔提请我们首先需要注意的是,狄德罗和休谟在道德的内容上很大程 度与克尔凯郭尔和康德是相同的,休谟准备废除传统基督徒的自杀禁令,但在承 诺和财产方面的观点却与康德一样毫不妥协;狄德罗虽然相信基本的人性是由他 所描述的波西尼亚人的混乱性关系所揭示和表现的,但他又清楚巴黎不是波西尼 亚,在拉摩的侄儿中的“哲人”就是狄德罗自己的化身,他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