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ab 鱿r ac t abs tract thi s arti c l ea tt e m p t sto c e n to ro nh ex i n y i n , sl d ea o f j uhe( h a n l l o 拍 o us l i v i n g- to g e t h e r) , m a ki nga fo rt h e r stud y o f h e x i n y i n , s i d e 0 1 o gi c als y s 沈 m . t h e i d ea o f j uhe e m b r aee s h am l o n y b e 。 刀 e e none , s p hys i c aland s p i ri tua l d e s i re, b e 七 刀 e e n o n e per s o n and the o t h e r ; 悦加e en o ffic i al s and c i t i z e n , c o v erm g b asi c v al ueo ri e n t a t 1 0 氏 m o r a lre 酗 at i o nand soc i al me c 抽 而s mso ft h eld ea of j u h e( h a n n o ni o us l i v i ng一 to g e d l e r) . c oreo f thisid e acon s i sts i nh o wto re st raino n e ,sd e s i re w hil e c ul t i vat i ng it .temp l e o fj u h e ( h ann o ni o us l i v in g 一g ethe r) i sits e x te rna l org 耐zat i o nal fo n n ; p ur s u i tso f orig i na1 d o c trin e s and me t h o d o f in s t ructio nar e the p r a c 石 c e o f this i d eai n e d ucat i on. f i n a 1 1 y a c o ncl usi o n i s m ade th a t a fo ri h e r stod y o f he x i n y in , s i dea o f j uh e ( h a n n o ni o us l i vi n g 如g e th e r ) 初l l o ffer a g o o dd e alo f v a l uab 1 e e n l i ght e n m e i 1 t t o the c urre nic o n st ru c t i o n o f h arm o ni o uss o c i ety k 盯 wo r d s : h e 砚nxi n ; 及m p l e o f j ulle ; i d e a o f j uh e ; mo d e me uli ght e nm e nt 1 1 1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 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 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 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 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 论文中不包含 其 他 人己 经 发 表 或 撰 写 过的 研 究 成果 , 也 不 包 含 为 获 得 遇兰生或 其 他 教 育 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 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 位 论 文 作 者 签 名 (手 写 ):枷 雪 蜂 签 字 日 期 : 卿年 丁 月扣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 学 位论 文 作者 完 全了 解渔 鱼左全 有关 保留、 使 用 学 位 论 文 的 规 定 , 有权保留 并向国 家有关部门 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 和借阅。 本人授权南昌大学可以 将学位论文的 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 进 行检索,可以 来用影印、 缩印 或扫描等复 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 位 论 文 作 者 签 名 、手 写 ): 翩气雪 螃 签 字 日 期 :拘叮月 少 日 导师签名 ( 手写) : 行 刁 公 签字日期: , 刁 年 月 “ 日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电话: 何心隐聚和思想研究 第 1 章引言 何心隐是明 代著名思想家 哲学家、 思想家、乌 托邦社会思想的实践者。 他 从嘉靖三十二年 ( 1 5 5 3 年) 起到 嘉靖三十八年 ( 1 5 59年) 的六年时间里, 在家 乡以自己的宗族为基础, 创办了“ 聚和堂” ,旨意在 “ 合族始聚以和, 和聚于心、 其实他的真正理想不仅仅限于 “ 合族” ,而是先以一个宗族为实验点,继续加以 辐射 传播,因 为何说 “ 齐家” 之后, 势必 将推而广之“ 治国、 平天下” 。 这是 何 心隐一生中最为杰出、最有意义的一种探索和实践。他这样至个人利益而不顾, 全部精力奉献于对社会的改良, 进行理想社会的实践, 成为泰州学派主要代表人 物之一。 深入 研究 后发 现, 何心隐的这一 探索和实践, 内 涵着他以“ 促进社会和 谐” 为主要内在规定性的自成体系的思想, 于是笔者把他的思想概括为“ 聚和” 思想。 以历史研究的方法、 文献研究的方法、比较研究的方法和思想考量的方法, 对这 一思想的时代背景、思想来源、思想核心、 实践模式和宣讲传播进行研究,不仅 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还能得到很多现代启示。 1 .1 何心隐的 生平及著作 何心隐 ( 151 7 一巧79 年) ,原名梁汝元,字柱乾,号夫山,明朝吉州永丰 ( 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 人,后因避严篙之迫害改名为何心隐。 他出生于正德 十二年, 从小就 天资聪颖, 才思敏 捷, 早年就做生员。 嘉靖二十五年 ( 1 5 46年) , 在江西省试获第一 名, 本可以 入仕做官,但是他 仰慕当 时风行的 王良 “ 百 姓日 用 即 是道” 之学,于 是背离中国 古代文 人 “ 学 而优则仕” 的传统观念, 放弃 科举考 试,拜王良的弟子颜均为师,从而深受其 “ 民胞物与”的思想影响,这使得何心 隐的人生 轨迹发生了 根本性的 转变, 继而 成长为 一个有 气魄、 有胆量、 有理想的 反 封建统治 制度的斗士。 邹元标 梁夫山 传 有言: 梁夫山 讳汝 元, 字柱乾,而 何心隐其更号 也.少 补弟子员 , 治壁经。 幼时颖 异 拔群, 潜心 经史, 辙以远大自 期, 凡 耳而目 之, 皆 知其为 伟器 也。 嘉靖丙 午 年, 督学蔡公 拔首冠 郡。时本邑 右渠张 公勉学 署邑, 校士, 得公卷, 抚掌叹日 :“ 天 下奇才。 ”由 是 远迩知名. 及闻 王心斋先生良 知之学,竟芥子铃,乃 慨然曰 “ 道 在 兹 矣。 ” 遂 师 礴山 农, 即 以 继 孔 孟 之 传. 在嘉 靖三十八 年 ( 1 5 59年) , 永丰县 令逼 迫人民 缴纳封建赋役 额外的 “ 皇 木 何心隐聚和思想研究 银两” , 何心隐出于对老百 姓深受苛捐杂税苦难的同 情, 对贪官污吏疾恶如仇, 写信讥讽, 于是被迫下狱, 经友人 程学颜营救获释。 第二 年北 上京师, 在京积极 参与罢权宰相严高的活动。 明 儒学案有记载 “ 有蓝道行 者,以 战术幸上,心 隐 授以 秘计。 侦知篙 有揭贴, 战神降语, 今日 当有 一奸臣 言事。 上方迟之, 而篙 揭至, 上由 此疑篙。 御史邹应龙因论篙 败之。 ” 。 因 此何心隐招致 严党的追杀, 被 迫改 名易姓, 南下避祸。 万历年间, 张居正为 相, 张居正 深切地认 识到明 王朝存 在的 严重积弊和危机, 于是 根据当 时的现实国 情进行了 一系列改 革措施, 对人民 实行了 严厉的 统治, 并且诏毁天下书院, 禁止聚徒讲学. 对于张居正的禁 止讲学 的改革举措, 何心隐强烈反对, 声言 要进都“ 持正 义, 逐江陵 ( 张居正, 江陵人) 去位, 一新时局” ; 并且心隐还 特撰 原学原 讲 , 与张 针锋相对, 大力倡导“ 必 学必讲” ,公然 违背当朝 执政者的号令,于是张、 何之间关 系加剧恶化。何心隐 遂被当 时最高统治者诬为 “ 妖尤, 、 “ 奸犯” , 并且视为 “ 敢倡乱 道,惑 世诬民” 的 洪 水猛兽, 示意四 处缉拿何。 万历七 年三月, 何心隐被南安县朱 把总所缉捕, 他 在 狱中 宁死不屈, 于是惨遭杖刑 而逝于狱中。 作 为晚明 进步的思想家, 何心隐就 这样英勇献身,终年六十三岁。 邹元标 梁夫山传亦谓:何心隐 “ 居燕钱聚徒 讲学,因 与司业江陵张公( 即张 居正 引者注) 溪讲不 合, 遂构衅端。比江 陵 栖国,即 首斥讲学, 毁天下名贤书院, 大索 会、 凡讲学 受祸者不音千 计, 即 唐之 清流 宋 之朋党是也。 公归, 葬两 尊人, 遂庐墓焉. 未逮期年, 而南安 把总朱心 学 辑之, 获解楚。巡抚王夷陵 惟知杀 士媚权,立毙 杖下” 何心隐为实 现其理 想 不惜以身 殉之, 其激情奔放的 一生为中国文化 和思 想增添了 颇为 浓烈的 色彩。 何心隐 其平生主要精力致 力于 交友讲学, 又因为躲避 迫害行踪飘摇, 游离失 所, 一生可谓坎 坷艰 辛, 所以 其著作不很多。 距离何心隐被害已四 十六年, 也就 是明天启五 年 ( 1 6 2 5年) 张宿淦订刻印了 其著作 鬓桐集一 部。另 外还有一 部 梁夫山遗集 。 在 1 9 59 年,容肇祖先生把 羹桐集 、 梁夫山遗集校订整 理成 何心隐集 ,于 1 9 60 年 9月由中华书局出版,1 9 81 年容肇祖先生再次校 正后重新问 世。何心隐的其 他遗作, 据永丰县记载,尚 有 重庆会稿 ; 据邹 元 标 梁夫山 传 中记载, 还有 四 方究正注 解 、 聚和堂日 新记等, 可是到目 0黄宗羲 明儒学案, 。中华书局 1 985年版,第 , 以 页。 。容肇祖 何心隐集, 中华书局1 9 60年版, 第1 21页。 何心隐聚和思想研究 前均未发 现。 , 1 .2 何心隐 “ 聚和”思想体系的 基本结构 何心隐以 “ 和谐”为核心,以 “ 聚和 ”为主线,以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 之re的和谐、 官与民等不同阶层之间的和谐为基本要素, 以“ 育欲、 寡欲” 思想、 “ 凡有血气之莫不亲不尊”的 人人平等观、 “ 原学原 讲”的 讲学思想、 “ 聚和堂” 社会组织形式为主要板块,构 成了自己 的 “ 聚和” 思想体 系。 何 心隐所处的时代, 社会矛盾深 重,不 和谐现 象交织在社会的 各个领域。 然而出于对真理的追求, 遭遇迫害,隐姓埋名;为自由讲学,游离失所, 行踪飘 摇。何心隐与当时社会的黑暗抗争, 人生充满着艰难险阻, 但从未放弃自己的理 想。 作为一名 儒者, 深感社会责任 之重。 他不贪图 荣华富贵, 藐视权贵, 生性就 任侠好义,继承和发展泰州学派精神, 肩负起整个民族和谐构建的重任, 产生促 进和谐的思想念头, 这是一种历史的、 逻辑的必然, 也充分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 征。 从其 “ 育欲、寡欲” 观的主 要内 容来 看,主 要阐 述的 是关于 人自 身的和谐、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官与民之间的和谐等社会和谐的三个主要层面, 虽然有些理 想化,但其 “ 聚和”的主题是鲜明的;社会组织形式取名就叫 “ 聚和堂” ,开宗 明义,主题 鲜明; “ 原学原 讲” 观涉及 学与 讲、 知与行之间的关系, 针对当朝禁 毁私学的律令, 力主 “ 必学必讲” ,内涵着多样性基础上的和谐, 突出了“ 聚和” 的主题。 何心隐认为,欲是人之本性,就应该 “ 尽此兴” ,使人的欲望得到合理的满 足,即“ 育欲” 。在满足人们 对合理的 物质追求的 前提下, 百姓要 尽兴而 “ 有所 节” ,君主等统治者要与百姓同欲而不能纵欲,要化个人之私欲为群体之公欲, 即 “ 寡欲” 。 何心隐的这一思想, 具有鲜明的 “ 以 民为本”的 色彩, 具有朴素的 关于 “ 尽兴” 和“ 寡欲” 的辨 证法思想. 何心隐的 “ 育 欲” 、 “ 寡欲” 思 想, 决定 着其 “ 凡 有血气之莫不 亲不尊” 观及 “ 与百姓同 欲” 观,并 且贯穿于 “ 聚和堂” 社会实践活动及 “ 原学原讲” 的讲学思想与实践中, 因而在其思想体系中处于内 在核心的地位。何心隐是思想家, 也是民间教育家、讲学家, 他讲学的内容是传 统儒家的 “ 道统” . “ 原学原讲”是何心隐 “ 聚和”思想的教育理论。根据他的论 述, 讲与学是一直是相互依存的, 讲学活动有相当的合理性和正当性, 讲学发源 。参考 王良与泰州学派林子秋等著,四川辞书出版社,1 9 9 9年12 月版,第265页。 何心隐聚和思想研究 于儒家并存在于尧舜至 孔孟的一脉相传的传统之中, 是儒家的精神体 现, 是传统 经典文化的传承,是人的社会生活的必需。 何心隐创办的 “ 聚和堂” ,突出了 “ 和”的精神。在 “ 聚和堂” 里, “ 育欲 , 、 “ 寡欲” 思 想付诸实践, 人自 身的和谐、 人与人 之间的 和谐与平等, 都得到了贯 彻和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 “ 聚和堂” 是何心隐“ 聚和” 思想的外化组织形式。 何心隐聚和思想研究 第2 章何心隐 “ 聚和”思想的时代背景 2 .1 时空背景 何心隐所处的时代, 是我国封建社会日渐没落、 资本主义开始萌芽的历史时 期,当时社会矛盾日益之深重,不和谐现象之普遍,这是何心隐 “ 聚和”思想形 成的深刻的社会原因和社会时代现实。 1 6 世纪前后,明代中后期,中国封建社会经历了两千多年发展过程,社会 生 产力 有了 较大的提高。 在农 业方面,耕作技术有所进步。当 时在耕耘、选种、 灌 溉、 施肥、 园艺 等各方 面都己 积累了丰富的 经验: 种植面积都有所 扩大, 产量 有所提高; 兴修 水利, 开 垦和改良 土壤, 提高农作物产 量; 而且加强经营管理在 生产技术和经 营管理上, 能因 地制宜, 用人为的力量去改 变自 然条 件, 使“ 田无 不可耕者” .明代中叶以后,在封建的自 给 自 足的自 然经济中已经出现手工业、 城市商业和对外贸易, 以 及私人对 土地的 经营, 手工业也有了 很大的发展。 明中 叶冶铁业、造船业和得到了高速的发展,制瓷业、丝纺织业、印刷业等行业在技 术改进上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大批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涌入城市, 城镇经济日渐 发达, 各地城乡集市贸易蓬勃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也超过了以前任何时期, 侵 蚀了自 给自 足的自 然经济基 础。 一些工商业中心的城镇也随 之发展起来, 也就是 说 在这个封建 社会的母体中己 经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 芽, 冲击着 人们固 有的 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打破了传统的等级制度, 使一个封闭的凝滞的社会显出生 机。但是工商业的发展带来残酷的竞争, 致使贫者愈贫, 富者愈富;再加上赋税 加大, 杂 税增多, 大量的农民 及小生产者背负着沉重的负 担, 最后走投无路只 有 起义。 此外, 楼寇不时骚 扰边境, 并且蒙古铁骑入侵。 而出 现的 新兴的市民 阶层, 成为愈来愈壮大、 愈来愈活 跃的社会力量, 他们更关注自 身 及家族利益相关的生 计问题, 越来越迫切地希望打破原有地社会等级制度, 从而获得相应提升的社会 尊重和政治地 位。 因此,自 由, 民 主和平等的新意识形态 在逐渐萌发, 意识形态 领域内 异端纷呈, 传统伦常受 到猛烈冲击, 此时中国 的封建 社会经历着严重的考 验, 各种社会矛盾极 其尖锐, 社会结构内部 越来越发 生着明显的 变化, 隐 藏着重 重危机 。 何心隐聚和思想研究 2 .2 思想背景 何心隐所处的时 代, 又是思想学 术日 趋繁荣的历史时期, 这为何心隐“ 聚和 、 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学术氛围和思想基础。 明代中后期,中国封建社会进入晚期阶段,生产力结构、阶级结构以至社会 风气都出现了 相应的变化, 它的文 化科学和思想学术出现了日 趋繁荣的局 面。 市 民阶层的文学逐渐发展起来, 文坛上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局面, 小说己成为明代文 学的 主流, 达到相当 成熟的阶段, 其中 三国 通俗演义 、 西游记 、 金瓶 梅 、 水浒传 这些 优秀 经典著作都 是当 时古典小说的光辉 灿烂时期的 产物。 在思 想 学术方面,明代中期以前, 官方哲学崇尚朱熹理学,思想界被受垄断, 人们 “ 非 朱子之传不敢言,非朱家之礼不敢行。 ”人们的思想逐渐被朱熹的禁欲观所麻木 僵化。 可是明代中叶出现的社会危机, 人们开始对程朱理学是否能维护封建秩序 的社会功能产生了怀疑和动摇,寻求能够解决社会矛盾的新学说。 心学的创立者陆九渊,提出 , 心即理”的命题,在明代中叶,王守仁继承和 发展了陆九渊的心学,从心为主宰的观点出发,提出了“ 致良知”说。此学说一 经提出便得到了迅速与广泛的传播, 它拓展了人们的思维空间, 活跃了以往沉闷 的思想空气。 人们经过深刻的反思, 决心崇向心学敝弃朱学, 很快就在社会上产 生巨大反响, 形成了一股崇尚心学的思潮。 当时王学己经发展到一个前所未有的 新阶段, 在思想上开始逐渐代替朱学而居于主要地位。由此出现了各种进步的哲 学思潮及各种学派, 中国学术思 想得到了空前的发 展与繁荣, 可谓百 家争鸣。 在 明儒学案 中, 黄宗羲以师承地域为界, 把阳明学派分为浙中王学、 江右王学、 南中王学、 楚中王学、 北方王学、 粤闽王学、 泰州学派等。 各派之间虽重点不同, 宗旨有别,但他们均属王学, 相互之间绝非壁垒森然,互不相通。实际上, 有很 多哲人学者,他们会 通各派,取长 补短,以 完善自 己的思 想。 何心隐就属于以 泰州人王良 创立的学派。 地以 人闻 , 学派因 地而名, 称 为“ 泰 州学派” 。 泰州学派虽然被黄宗羲讥为“ 狂禅” , 但它的主旨 仍然是“ 内圣外王” , 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儒家学派, 也是王学的重要一支。 泰州学派的特色之一是王良 的 “ 百姓 日用之道”、 “ 百姓日用之学”,它肯定了一种平民主义的价值观,这 是王良 思想的闪光点 和泰州 学派思 想的主旨 和重要的进步 命题, 具有 鲜明的 平民 特征。 并且泰州学派最贴近生活,最接近社会现实,因而担当起以道抗势的重任 何心隐聚和思想研究 就非之莫属了。 何心隐作为泰州学派的一员,为继承和弘扬、 发展此派的内在精 ,付出了毕生的精力。 3 何心隐思想的形成与其个性的关系 何心隐被视为泰州学派一员,除了其思想上的原因,更多的是因为他的鲜 明的个性、激进的行为,还有他 “ 出身主大道”的精神。何心隐思想激烈,人格 高尚,件逆权贵,屡遭迫害而傲然不屈,是中国古代持不同政见者的典型代表。 “ 何心隐的思想性格是反对封建主义的 妖逆 思想, 是类似 黄金五斗 的 左 道妖邪”。这种 “ 妖逆”思想是 “ 泰州学派创始者王灵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也 是王良 思想的具 体阐 发。 ” 黄宗羲 明 儒学案 中有: “ 泰州之后, 其人多能以 赤手搏龙蛇,传至颜山农、何心隐一派,遂复非名教之所能羁络矣。” 何心隐正 是以“ 赤手搏龙蛇” 的姿态,正义昂然, 宁死不屈,与封建政权及封建社会伦理道 德作抗争。侯外庐在 中国思想通史中评价道: “ 何心隐是泰州学派的后起, 而亦是最切实、最有为、最激励的一人。 他抱着极自由极平等的见解,张皇于讲 学, 抱济世的目 的, 而以宗 族为实验, 破家不 顾而以 师友为 性命, 所谓 其行类 侠者。卒之得罪于地方官,得罪于时宰, 亦所不惜。他是不畏死的,逐欲藉一 死以成名。 他思想是切实的所谓 不堕影响 。 他以为欲望是可以寡而不可以无, 可以选择而不可以废,欲以张皇讲学, 聚育英才,以补天下的大空。 他的目 标太 高。 而社会的情状太坏,故此为当道所忌,不免终于以身殉道了。”何后来之所 以 不入仕为官, 怜逆权贵, 出 身主大道, 除了 以 上因素 和他本 人的 j恒 心与 胆识气 魄之外,也和他家庭丰厚的经济实力大有关联;加上何心隐所在的家乡永丰县, 其民俗 “ 好刚自 负,易以义 动, 难以 威劫 , ,由 于这样习俗的浸染, 逐渐养成了 他任侠 好义、 狂儒的性格, 更 影响 着他思想以 及个性的形成, 最终何 心隐成为 封 建专制下的 “ 叛逆”和 “ 掀翻天地”的大无畏者。 。 容茱祖 明代思想 史,开 明书店, 1 , 41 年版 ,第 . 5 5 、2 3 1页 . 何心隐聚和思想研究 第3 章何心隐 “ 聚和”思想的内涵 3 .1 何心隐关于人自身的和谐的思想一“ 尽天之性”与 “ 有所节” 结合观 3 .1 .1 从先秦经典 主张人欲的合理性到朱熹的 “ 存天 理、 灭人 欲” , 在人欲 这个基本层面上人的自 身和谐逐渐被忽视。 中国 古代先秦经典儒学家, 无 论是 孔孟还是荀子, 在 人欲观这个问 题上, 都 承认人欲的合理性, 提议统治者应该从民所欲, 满足人民的物质欲求。 在 礼记 中,记载着孔子的话: “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又有:“ 富与贵,是人之所 欲也。 ”意思既是饮食男女和富贵的追求,乃是 自 天子以至庶民所共有的欲望, 孔子不但没有否定其存在, 而且还把解决百姓温饱, 满足庶民百姓的物欲, 使人 民生活富康, 看作是执政者首要之务; 在孟子看来, 他也不否认人有与生俱来的 生理欲望, 孟子中记载: “ 天下士悦之,人之所欲也” , “ 好色,人之所欲” “ 富, 人之所欲” , “ 贵, 人之所欲” 。 不过孟子并不把人的这种生理欲望称作“ 性气 而将其称为命,这些欲求能不能实现,该不该实现,还要取决于人的社会地位, 即后天的命运,即 “ 不谓之性也” 。 孟子中还有言: “ 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 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 有命也,君子不谓之性 也。 ” 。再看荀子, 荀子中道: “ 若夫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 肤理好愉佚,是皆 生于人之性 情者也; 感而自 然, 不待事而 后生者也。 ” 荀子注 意到了满足百姓的基本生存权利。 荀子承认人的本性就是食色之类与生俱来的生 理欲求,他认为,人天生是感性的存在物,因而必然会产生各种对外物的欲求, 所以人有各种欲望乃是性情之必然。 如果说先秦儒学的人欲观可称得上是合理节制思想的话,那么宋明理学的 人欲观是 一种道地的禁欲 主义。 “ 存天理, 灭 人欲” , 格除物欲对人的本 来善性的 蒙蔽。朱 熹在 朱子语类中 说: “ 去其气质之偏, 物欲之蔽,以复其性,以 尽 其伦” , 还有“ 圣人千言 万语只是教人存天理, 灭人 欲” 。 简单的说, 朱熹主 张的 是明理见性,认为要想体验到、找到万事万物的共同之理, 那么就要除去人的私 欲。 何心隐聚和思想研究 3 .1 .2 从宋明理学到泰州学派,人自身在 人欲方面的 和谐逐步 重新得到了重 视。 在宋明理学压抑人性方面步 步进逼的时候,王良 的日 用之学如异军 突起, 对“ 存天理, 灭人欲” 命题, 作出了 新的 阐释。 在 明儒王 心斋先生选集中记 载: “ 天理者,天然 自 有之理也。才欲安排如何,便是人欲。”又有: “ 君子之 学以已度人,已之所欲,则人之所欲,已 之所恶,则人之所恶。”人欲与天理并 非天生 对立, 顺应自 然的发 展, 以己 欲度人 欲, 乃是顺人 意应天理的行 为。 还有 在 明儒学案中王良的观点:“ 百姓日用条理处,即是圣人之条理处。圣人知 便不失, 百姓不知便为失”、 “ 庶人非下,侯王非高”。王良的这些观点,体现 当时小生产者、小市民阶层的要求和愿望, 维护了劳苦大众的利益, 得到了广大 人民 的拥护,对泰州学派思想体 系有着深远的影响。 3 .1 .3 何心隐的关于 “ 育欲”与 “ 寡欲”之间辨证统一的思想使人自身的和谐 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和阐释 由于何心隐深受泰州学派人物思想的影响, 极力反对禁欲主义, 继承了王良 的“ 人欲就是天理” 的思 想。 于 是何心隐在 辩无欲 一文中, 对周敦颐的“ 无 欲” 主张, 进行了 猛烈的 抨击,提出 人欲合理性的进步主张, 他论述 道: 涤溪言 无欲。 流澳 之无欲也, 其孟柯之言 无 欲乎? 孔子言 无 欲而 好仁, 似亦 言无欲也.然言乎好仁,乃己之所好也.惟仁之好而无欲也.不然, 好非欲乎? 孟子言无欲其所不欲,亦似言无欲也。然言乎其所不欲, 乃己之不欲也。惟于不 欲而无欲也.不然, 无欲非欲乎?是孔孟之言无欲,孔孟之无欲也。岂 派溪之言 无 欲乎? 且欲帷寡则心 存, 而心不 能以无 欲也。 欲鱼 欲熊 掌, 欲也. 舍鱼而 取熊 掌, 欲之 寡也。 欲生欲义, 欲也。 舍生而取义, 欲之寡也.能 寨之又寨, 以至于 无,以存心乎?。 抑无欲观妙之无, 乃无欲乎?而妙必妙乎其观,又无欲乎?抑欲帷激尔, 必 无欲乃妙乎?而妙必妙乎其无缴, 又无欲乎?然则涤溪之无欲, 亦无欲观妙之无 欲乎?。 在此, 何心隐在这里提出孔孟的“ 似亦言无欲” 也就是表面上讲的无欲和周 。 容肇祖 何心隐集,中华书局 1 9 60 年版,第42 页。 0 容肇祖 何心隐集),中华书局 1 9 6 0年版,第72 页。 何心隐聚和思想研究 敦颐的“ 无欲” 说, 有着天壤之别, 并不符合孔孟原儒的传统。 因为孔子是从“ 好 仁”说的,孟子是从 “ 己之不欲”说的,孔孟之 “ 无欲” ,并不是真正主张人要 消除欲望,而是要求人们不要一昧的追求物质欲望, 要有仁义道德之欲,实际上 还是在讲有欲,并不是周主张的无欲. 在何心隐看来,从意愿的角度来看,无论 做什么也是一种意愿的表达,也是人之欲望的一种体现。 所以, 何心隐认为,一 旦将欲望与意愿混同起来, “ 欲生欲义, 欲也” , 渴望生存是人的欲望, 追求正义 也是人的一种欲望, 两者都是人的欲望表达; “ 观妙” 是欲, “ 无欲观妙”也是一 种欲, 欲鱼是欲, 欲仁是欲, 欲义也是欲, 无欲观妙也是欲。 于是无欲也成了欲, 所以何心隐 认为 人总 是有欲的,不 可能 无欲。 在他看来, 无欲是不可能 做到的, 只是多寡不同而己,“ 且惟寡则心存,而心不能以无欲也。 ”“ 欲义”无非就是寡 欲而绝不是无欲。何心隐又问 “ 好非欲乎” 、“ 无欲非欲乎” ,因为欲 “ 无欲”本 身也是有欲,何心隐认为,所谓 “ 欲” ,也不单纯是指一般的利己的欲望,凡人 的物质欲望和道德欲求都是欲,既然如此,周敦颐要求人们 “ 无欲” 便是不正确 的。 何心隐把周敦颐的“ 无欲” 驳得执地有声,于是在反对无欲的基础上, 何心 隐继而提出人的 物质欲望是出于人性本质要求的思想。他说: 声、 色、 奥、 味、 安逸 之乘于 耳目 、 鼻口 、 四肢尽乎其 性于 命之焉 者也。 口 欲货色,欲也;欲聚合,欲也 育 欲在是 , 又 奚 欲哉? 仲尼欲明明德于 天下、 欲治国、 欲齐家 、 欲修身、 欲正 心、 欲诚意、 欲致知在 格物、 七十从 其所欲而不逮天下 之矩 , 以 育 欲也. 育欲在 是,又 奚欲哉? 。 何心隐 认为声 色之欲、 臭味 之欲以 及希望 安逸等物质需求都是人的 天性。 人 的天性中 就存在知 味、 美色、 听声、 享 受安逸的自 然心理, 人人都应该 有这种物 质享受的欲望, 不应加以禁绝, 应该适当的满足这种要求。 发挥 自 然本有的人欲, 合理地、 适当地 满足人 类物质享受的 要求, 何心隐称之为“ 育欲” 。 “ 育 欲” 的 概 念是跟“ 无欲” 或“ 绝欲” 对立的, “ 育欲” 具 有任其自由 发展 之意, 就是 “ 欲” 本身就具有一种合理性且能够自然而然地实现的, 只是由于环境的不同, 不同的 容手机 何心除集,中华书局 1 960年版,第 19页. 若 容肇祖 何心隐集,中华书局 1 9 60 年版,第72 页. 何心隐聚和思想研究 人受到不同的制约而已, 但不要强行抑制 “ 欲” 。 何心隐看到了人性自然的一面, 主张尊重人性,承认 人的物质 欲望的 合理 性,要求 “ 乘乎 其欲” ,对认得合理欲 望做了充分的肯定。 何心隐认为, 人之需要是人们对一定的生活和发展条件的需求性与占有性的 倾向, 是人们日常生活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或动力。 适当的、 合理的需要是应 当予以满足的, 但过多的、 不合理的需要却必须加以节制。 因为前者有利于人们 的身心健康,后者则对身心健康有害。他说: 凡欲所 欲而 若有所发, 发以中 也。 自 不偏乎欲补欲 之多 也, 非寡欲 乎? 寡欲, 以尽性也, 尽天 之性以天乎 人之性, 而 味乃 嗜乎天下 之味以 味, 而色 、 而声、 而 安侠,乃又偏于欲之多者之旷于恋色恋声而苟安苟逸已 乎?、 、 、 、 、 、凡欲所欲而 若又 所节, 节而 和也,自 不 庆乎 欲于 欲之多也, 非寡欲乎? 寡欲, 以 至命也。 至 天之命以天 乎人之命,而 父子乃 定乎天下之父 子,以 父以 子, 而君臣 ,而贤 者, 而天 道, 乃又 庆补欲之多者之堕 补委君委巨 委贤而 弃天弃道己 乎?乃是君子之至 命补性也, 以命不外 乎性也。 凡一臭, 一宾主, 亦莫非 御乎其欲补命者, 君子亦 何尝外之,而又不 尽性至 命矜 欲之寡 乎? 。 从这个意义来看,何心隐所谓的 “ 寡欲” ,是对中国传统儒学的 “ 寡欲” 论 的继承与发展。早在两千年前在 道德经中老子就认识到: “ 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聋, 五味令人口 爽, 驰骋田 猎令人心发狂, 难得之 货令人行妨” ,“ 见 素 抱朴, 少私寡欲。 ” 此意即 色、 声、 香、 味等容易让人眼 花缭乱,使得人心永 不知 足。 这是物欲带来的罪 过。 为了 求得生 命的本 真, 人就不 能强求物质的享受, 也不应追逐外在的 名声。 还有孟 子曰: “ 养心莫善 于寡欲。其为 人也寡欲, 虽有 不存焉者,寡矣; 其为 人也多欲,虽有 存焉者,寡矣。 ” 意思是 修养心性的 最好 办法是减少欲望。 一个人如果 欲望很少,即 便本性有所失去, 那也是很少的; 一 个人如果欲望很多, 即便本性还有所保留,那也是很少的了。而何心隐认为欲 是 人的 本性, 满足人们对合理的 物质追求的前提下, 要节 制那些非分之欲. 可 见 何心隐的 育欲、 寡欲主张,就 是要 “ 尽之天性” , “ 不偏乎欲 于欲之多” ,发展自 然本有的人欲,但必须 “ 欲所欲而若有所节” ,因为 “ 有所节”才能 “ 节而和” “ 尽天之性” ,就是承认和尊重人都有发展 自己人欲的自 然权利;而 “ 有所节” 容锥祖 何心隐集.中华书局 1 9 60年版,第4 0页。 何心隐聚和思想研究 就是 满足自 己 欲望的同 时,要节制,防 止给自 己 和他人带来伤害。 “ 尽天 之性” 与“ 有所节” , 二者联系起来, 并 不矛盾, 具有很强的辩 证性, 这就是何 心隐“ 寡 欲”的意义。 何心隐提出的 “ 寡欲”的俭朴的生活方式,极力反对奢侈浪费。其中包含 的 “ 知足常乐”的人生原则, 以使自己保持内心的安宁平静。 因为过多的欲望会 打破人们心灵的纯净,失掉自己的本真。古人讲过: “ 寡欲者, 其志洁;多欲者, 其心贪也。 ” 是同样的 道理,因 为物质欲望是阻碍精神 提升的 障碍,让自己 的欲 望膨胀只会整天被尘世的烦恼和欲望所束缚, 难以放下心中的杂念, 期盼着很多 事 情来临, 来临了 又生出更多的非 分之想, 幽幽怨怨, 得 不到的 东西去不断地期 盼, 得到了的 东西也是念念不忘, 庸人自 扰, 无端增加了 心绪的压力与 烦扰。自 古以 来, 尘世的 名利让多 少人难以 摆脱, 所以有 人避入山 野, 有人大隐于世, 有 人遁入空门, 也有人愤世嫉俗, 希望藉此与世隔绝, 或借以表示自己的超脱。“ 寡 欲”是反对放纵 自己的欲望, 寡欲则静, 静能致远,头脑里就没有非分之欲、邪 恶之 欲、 有悖于法律与道德之欲。 提倡寡 欲, 不仅要求人们对自 己生 活享受要 求 较少,清贫朴素,而且要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崇尚精神上富有。 3 . 2 何心隐关干官民和谐的思想“ 与百姓同 欲”观 由于承认 “ 欲” 是人性本能的要求, 在这基础上, 何心隐引用孟子的公刘和 太王故事,主张君主圣贤要 “ 与百姓同欲厅 。他在 聚和老老文中说: 聚合有教有养, 伯叔欲率未列于 族未聚和, 欲皆 逐逐, 虽 不 欲货色, 奚欲哉? 族即聚 和, 欲亦育 育, 虽不 欲聚和, 奚 欲哉?聚 合有教有养, 伯叔欲率未列于率, 锥 朝夕与 率, 相聚以 和, 育 欲率 也; 欲辅未列于 辅, 惟朝夕与 辅, 相聚以和, 育 欲 辅也; 欲维未列于维, 惟朝夕与 维, 相聚以合, 育欲维也. 育欲在是, 又奚欲 哉?昔 公刘虽 欲货色, 然 欲与百 性同 欲, 以钨前烈, 以 育欲也. 太王虽 欲色 ,亦 欲与百 姓同 欲,以 基王绩, 以育 欲也. 。 何心隐认为, 人人都应该具有满足 自身合理情欲的机会和权利, 所谓 “ 与百 姓同欲” ,就是对声、色、 臭、 味、 安逸之欲, 君主圣贤要同老百 姓一 样, 不应 该比老百姓多, 同时强调当政者, 应该以义节欲,克制人欲的扩张;承认普通劳 动 人民同 样的有满足物质享 受要求的权利, 必须有饮食、 婚配、 衣著 才能“ 竟其 。 容 攀 祖 何 心 险 集 , 中 华书 局19 60年 版 ,第72页 . l 2 何心隐聚和思想研究 天年,传其天统,终者复始,无有穷已” ,能够生存并繁衍其种;反对当时统治 者在物质享受上的垄断, 并且反对统治阶级代言人虚伪地宣扬“ 无欲” 或 “ 绝欲” 对人民进行欺骗。“ 与百姓同欲” 既是一种道德理想, 又是一种政治主张。他把 “ 与百姓同欲” 提到了这样的高度,喊出了老百姓的呼声,也带有几分对统治者 的规劝。 何心隐认为, 统治者在治理国家过程中要注意关心人民疾苦, 民众哀怨、 水深火热的生存状况、满足人民百姓的合理需求欲望, “ 以基王绩, 。 纵观中国历史,虽然 “ 王权观念”长期占据统治地位, 但 “ 与百姓同欲”思 想亦经久不息。 孔子家语 王言解中讲: “ 古之为政,爱民为大。 ”宋代的程颐 在 代 吕公著应诏上神宗皇帝中更为明确地讲道: “ 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 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为本。 ”明末的黄宗羲在 原臣中理直气壮地说: “ 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 ” , 通玄真经中老 子的“ 与民同欲则和, 与民同守则固, 与民同念者知, 得民力者富, 得民誉者显。 ” 人们可以看到一个铁律, 那就是: “ 政之所兴, 在顺民心; 政之所废, 在逆民心。 ” 因此,中国古代贤明的君主和官员无不常念 “ 与百姓同欲” 之经,有的还把 “ 先 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当作为官准则,自 觉与民同乐共忧,主动为民 排忧解难,因而被载入史册,千古传颂。 何心隐的 “ 与百姓同欲”主张,这样一个伟大的口号,这是一种新的观念, 它体现了晚明时期的社会发生了新的变革, 不仅承袭先人的民本思想, 而且前进 了一 大步, 在阶级 对立的 社会中,要求首 先要 关心民生,满 足人民生 活之急需, 人民 有饮食、 衣服、婚配,自 然就喜悦了,由 此建立一个 其乐 融融的 和谐社会。 何心隐 “ 与百姓同欲” 思想的进步意义及其社会影响是巨大的, 他的“ 与百姓同 欲”思想可以说是中国 16 世纪的 “ 人欲宣言书”,是对程朱理学及整个封建制 度的 “ 挑战书”。 何心隐聚和思想研究 3 . 3 何心隐关于人与人之间和谐的思想 “ 凡有血气之莫不亲不 称”观 何心隐从泰州学派的平民思想出发, 提出了“ 凡有血气之莫不亲莫不尊”的 伦理观。他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是没有贵贱尊卑、亲疏远近之别,他提出: 仁无有不亲也,惟亲亲之为大 ,非徒父子之亲亲已 也,亦帷亲其所可亲, 以至凡有 血气 之莫不亲, 则亲又 莫大 于斯。 亲 斯足以 广其居, 以友天下 之居, 斯 足以象仁也. 义无有不尊也, 帷尊贤 之为大, 非 徒君臣 之车贤已 也, 亦 惟尊其所可 尊, 以 至 凡有血气之莫不车, 则尊又莫大于 斯. 尊斯足以正其 路, 以 达天下 之路, 斯足 以象义也.。 在何心隐看来,传统的仁 只限 于亲人之间, 这样的 仁是狭隘的 , “ 亲斯足以 广其居,以覆天下之居”真正的仁应该亲天下可亲之人, 才 “ 足以象仁” ; 传统 的义也仅限于君臣之尊, 义应该不仅是尊贤, 应该 “ 尊斯足以正其路,以达天下 之路” ,要尊敬一切人, 才 “ 足以象义” ,要达到 “ 凡有血气者无不亲无不尊”的 程度, 这样才是最大的仁义。由此可以看出, 何心隐的仁义境界是天下人民无论 亲疏贵贱、 上下尊卑、 男女老 幼都能 得到同样关爱 和尊重, 使天下 人民 都能“ 广 其居、正其路” ,都能生活在这样一个和谐的社会中。何心隐对正统儒学进行了 不同 程度的改 造, 超越了 君臣、 父子、兄弟、夫 妇的关系,把 传统的 “ 亲亲” 、 “ 尊贤”扩展到 “ 凡有血气之莫不亲莫不尊” ,纳入了平民要求平等的特点,做 到彼我无间, 万物一体泄界大同。 这就是他的最高的 仁义境界, 不仅是代表了 处于下层人民要求 平等的 呼声,更 蕴含了 为下层群 众争 取人身平 等权利的思想。 何心隐这些思想, 来源于 孟子 . 梁惠王上 ) 孟辆 “ 老吾老以 及人之 老, 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的泛爱观,并且有 河南程氏遗书上程颐的“ 仁者以天地万物为 一体”的思想烙印,有张载讲 “ 万物一源” ,又有王守仁在 大学问中的 “ 亲 吾 之父以 及人之父,以及天 下人之父”的 思想影响,又依据王良“ 万物一 体 , 、 “ 体用一源” 论以及颜钧强调 “ 自我”的思想而推导出来的.但是,我们必须看 到何心隐同王守仁有着明显的不同: 王守仁的 “ 亲吾之父以 及人之 父,以 及天下 人之父” , 是维系 君臣、 父子、 。 容肇祖 何心隐集,中华书局 1 9 60 年版,第27页。 l 4 何心隐聚和思想研究 兄弟、夫妇这些封建伦理关系的,是强调要下亲上、 卑尊贵, 要被压迫、 被剥削 者爱压迫者和剥削者, 目的在于老百姓要有维护纲常名教的良 知。 何心隐则不同, 所强调的重点在 “ 凡有血气之莫不尊莫不亲” ,这与王良的 “ 以其无所不包故谓 之仁”是一脉相连的。“ 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的思想,包含着冲决君臣、父 子等封建伦理关系, 尊重普通老百姓人格的意思, 具有打破封建宗法关系的积极 意义。 何心隐此论已经超越了传统儒家 “ 爱有差等”的传统思路, 蕴涵了人人平 等的思想,实际上己经构成了对传统宗法等级制度的挑战。 心隐进一步提出,在君臣、 父子、兄弟、夫妇、师友五伦中,主张师友关系 代替其他的君臣、 父子、 兄弟、 夫妇等 伦常 关系, 这 样人 们 “ 相交 而友” 、 “ 相友 而师” 、人人平等、彼此尊重。他论述道: 天地交曰 泰, 交 尽于友也。 友来交 也, 道而学 尽于 友之交也。 昆弟非不交 也, 交而比 也, 未 可以 拟天地之交 也、 、 、 、 、 、 夫 妇也, 父 子也, 君臣 也, 非不交也, 或交而匹 , 或交而昵, 或交而陵, 而 援.八口 之天 地也, 百姓之天地也,非 不交 也,小 乎其交 也. 。 天地于易 ,易 天而不革天,易 地而不革 地, 师也, 至善 也。 非道而 尽道, 道 之至也。非学而 尽学, 学之至也.可以 相交而 友, 不落于 友也. 可以 相友而师, 不落于师也。 此天地之所以 为大也.惟大为 泰也,师 其至 乎! . 可见,何心隐以友为尊,正是希望人与人的交往都能像天和地之间的关系, 人人都无私心, 从道而行, 这 样就可以 使天下各得其 所、 各尽其用。 于是何心隐 认为在其他各 种社会关系, 如昆 弟关系是“ 交而比印 , 夫妇关系是“ 交而昵” , 父 子关系是“ 交而匹” ,他说 认为这些家庭关系都不能 成大 气, 仅仅局限于“ 八口 之天地, 百姓之天 地” ; 君臣关系 或者是“ 交而凌、 而援” , 他 们之间 缺少平等 之 义, “ 未可以 拟天地之交也” ; 人首先要 具备自 然属性, 但社会 属性对人来说更为 根本, 也更复杂, 何心隐 认为, 在五伦之中, 通过友与其他四 伦相比 较而得出的 结论: 只有朋友关 系才是 “ 交之尽” , 师是 “ 道之至, 学之至” , 因此“ 友” 可拟 天地之交, 最为尊贵, 朋友关系和师弟关系才是超越一切之上的关系。何心隐此 说可谓是惊世骇俗之论,与传统的观念对立,在 “ 五伦”中摈弃了父子、夫妇、 兄弟、君臣 “ 四 伦” ,直指几千年的 封建 传统中 君君、臣臣、 父父、 子子的纲常 容萦祝 何心隐集,中华书局 1 9 6 0年版, 第 2 吕页。 容肇祖 何心隐集,中华书局 1 9 60 年版,第27一28页。 何心隐聚和思想研究 名教, 所以 李蛰说他 “ 人 伦有五, 公舍其四, 而独置身于 师友贤圣之间” ,黄 宗羲在 明儒学案的 泰州学派序中称之为 “ 掀翻天地,前不见古人,后不 见来者。 ” 事实上, 何心隐突出朋友一伦, 亦没有舍弃其它几伦的意思。但是他抬高朋 友一伦, 无 疑会对当 时的社 会秩序构成潜在威胁。 所以 何心隐对“ 五 伦” 的 重新 定位对当时社会冲击是最大的。 因为 “ 五伦” 为 “ 君臣” 、 “ 夫妇” 、 “ 父子” 、 “ 兄 弟” 、 “ 朋友” , 是古代中国社会必须严格遵守的人伦关系,而何心隐独重 “ 朋友” 这一 关系, 重视个人的价 值, 重视人在社会中的使命价 值, 提高人生 存的 意思, 把没有血缘关系的师友作为人伦的首要关系,试图构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公共关系学网络公关试题及答案
- 生物医学新技术研究进展试题
- 社区景观设计案例分析
- 商业合作推广活动策划协议
- 安保服务合同终止协议书
- 历史学世界近现代史试题汇编
- 行政管理公共关系学资源配置试题及答案
- 辩论社团技能提升计划
- 蛋糕模型设计软件介绍
- 厦门春招考试试题及答案
- 房地产销售客户购房动机调研
- 2023-2024学年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期末复习试题
- 第03讲三步解决一次函数的行程问题(原卷版+解析)
- 2024年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实务(中级)》考试真题必考题
- 新能源汽车维修技术与标准
- DZ∕T 0211-2020 矿产地质勘查规范 重晶石、毒重石、萤石、硼(正式版)
- 监狱监管安全隐患分析
- 幼儿诗歌《家》课件
- 中国纺织文化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武汉纺织大学
- 鼓乐铿锵 课件-2023-2024学年高一音乐人音版(2019)必修音乐鉴赏
- 2023年调度受令资格和停电申请资格考试题库(笔试+停送电操作单+上机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