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儿歌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合理运用[文档资料]_第1页
小议儿歌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合理运用[文档资料]_第2页
小议儿歌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合理运用[文档资料]_第3页
小议儿歌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合理运用[文档资料]_第4页
小议儿歌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合理运用[文档资料]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议儿歌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合理运用 本文档格式为 WORD,感谢你的阅读。 在当今儿童教育中,儿歌这一形式深受教师和儿童的喜爱,而且被广泛的运用于教学活动,尤其是在语言教育领域。而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学者许卓娅认为通过儿歌进行的音乐教育可从六个方面促进儿童的发展,分别是身体、语言、认识、情感、个性、社会性。由此可见,儿歌的音乐教育价值还未被完全挖掘。儿歌是儿童文学中最基本的体裁之一,它既是儿童最 “ 美味 ” 的精神食粮,也是文学宝库的重要典藏。随着历史的发展, 儿歌的生命力愈加旺盛,成为了当今幼儿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 一、幼儿学习儿歌的基本条件 学前教育学者许卓娅认为在音乐教学中应培养儿童的歌唱能力、韵律活动能力、打击乐器演奏能力和音乐欣赏能力。 在感受节奏和节拍这一方面,对于 34 岁这一发展阶段的幼儿,根据儿歌教学具有内容浅显、篇幅短小的特点,儿歌教学中所涉及的节奏型也以 2/4 拍居多,节奏以简单组合为主。例如, “ 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和青菜,蹦蹦跳跳真可爱。 ” 中间设计的节奏型为 2/4,可表示为 “titi ta , titi ta, titi titi titi ta, titi titi titi ta, titi titi titi ta。 ” 在这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自己的手和脚,手拍节奏,脚打节拍,让节奏更易于被幼儿所接受。虽然对于小班幼儿而言区分节奏和节拍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在这一阶段让他们在无意识中进行感知,这是有必要的。这样能够在幼儿发展的初级阶段帮助幼儿建立基本的节奏和节拍意识,为以后接触音乐演唱和音乐表演打下一定的基础。 在音乐教育中我们不仅仅注重让幼儿获得技能,更重要的是对幼儿创造力的培养和良好品格的 熏陶。对于这一点,儿歌内容的选择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儿歌教学有很大的创造空间,正因为这一点,在日常的儿歌教学活动中可以很好的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根据 3-4 岁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儿歌主要以轻松活泼、简易的内容为主,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让幼儿感受节奏、韵律给他们带来的愉悦。 4-5 岁幼儿可开始接触伴有乐器演奏的儿歌表演,让幼儿在简单的儿歌表演形式中加入打击乐器的合奏,为幼儿创造力的发展提供助力。 5-6 岁幼儿的创造力和控制力发展趋于成熟,在儿歌的选择上可以加入更多的创新部分,内容的选择可以多选择具有教育意义 、生活气息浓厚的儿歌,例如过新年等。 二、儿歌中音乐元素的分析 儿歌中的节奏。根据幼儿年龄发展特点,学龄前幼儿掌握节奏型的规律依次为 2/4 、 4/4 、 3/4、 3/8、 6/8。 奥尔夫认为对幼儿音乐素养的训练最基本的应为节奏训练。奥尔夫原本性音乐教育最初就是从朗诵字词、姓名的节奏教学开始的。例如:在身边找几样幼儿认识的实物(从单字或双字节开始):纸、笔、杯子、电话。将这几样物品以一字形无序摆放,让幼儿一边念名称一边拍手,有多少字就拍几下。比如说,排列成杯子、笔、纸、电 话,其隐藏节奏型则为 XX X X XX。这种巧妙的办法非常适用于刚接触节奏的幼儿,从生活中寻找节奏,能有效的增加幼儿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中从生活中寻找音乐的方式可以说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儿歌中的创编。儿歌中的创编是指在原有歌词或动作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幼儿自身的思维加工,产生的新的符合原有节奏、节拍的歌词和律动动作的过程。儿歌创编能给幼儿带来了许多有趣的经历,在创编活动中幼儿的音乐能力也相应得到了发展,幼儿的创新思维在活动中的点点跳动获得了提升,幼儿对创编活动的喜爱也随 着成功的体验获得了升华。 三、儿歌的音乐教育方法 1、提供乐理基础知识,初步了解音乐符号。乐理知识在幼儿阶段已可以有简单的接触,当然,教幼儿与教成人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幼儿有自身的身心发展特点,他们认识实物的无意识性强,形象性思维占主导地位,这就要求基础的乐理知识传播要幼儿化。从幼儿的角度出发,五线谱可以变成大池塘、音符可以变成不同类型的小蝌蚪等。用这类儿童化的形式,能够让幼儿在无意识当中去认识五线谱,积累乐理知识。 2、体味不同的表演方式。儿歌的诵读与儿童歌曲的演绎一样,同 样可以分为独、齐、轮、领与齐、对和合。这种念儿歌的多种形式对于幼儿以后的歌唱起了奠基的作用。 独念儿歌是指一个人诵读儿谣,由一个幼儿朗诵,可以适当加入肢体动作。 齐念儿谣是指两人或两人以上诵读相同节奏的儿谣,这种形式在当今幼儿园中是最为普遍的方式,幼儿掌握起来也非常的简单。 轮念儿歌是指分两个声部按一定时距轮念同一节奏的儿歌。 例: 风来了 2/4 风来 啦,雨来 啦,雷公 背着 鼓来 啦!你敲 敲,我敲 敲,敲得 雷公 弯了 腰。 风来 啦, 雨来 啦,雷公 背着 鼓来 啦!你敲 敲,我敲 敲,敲得 雷公 弯了 腰。 领与齐是指由一个领读儿歌众人齐念儿歌组成。 例: 小兔乖乖 4/4 (狼)小兔子乖乖,把门儿开开,快点儿开开,我要进来。 (兔子)不开不开我不开,妈妈没回来,谁来也不开。 3、感受儿歌情感,投入情感诵读儿歌。儿歌作为一种传统的语言艺术样式,与童话一样,最初都是从民间文化的原野中孕育发展起来的。在一本童话集中有过这样一段话:“ 带着民间纯朴的天性和丰饶的情感,操着民间天然的语汇和温婉 的语调,古老的童话进入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日常生活和精神记忆之中。 ” 显然儿歌也是如此,儿歌编纂者在编儿歌时一定也赋予了儿歌特殊的情感。 幼儿教师采取适合幼儿年龄发展特点的、幼儿喜爱的方式范读,并且选择的儿歌作品中包含的情感要与幼儿生活相贴近。通过正确的范读能有效的增加幼儿学习儿歌的兴趣,从而积极参与到儿歌的学习中去,并能在模仿与感受的过程中体验到儿歌所表达的情感。 4、挖掘幼儿的创新潜能。儿歌是幼儿童年生活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为了挖掘幼儿的创新潜能,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我们可以从儿歌入手, 用幼儿喜爱的形式来促进幼儿本身的发展。张锦贻认为,儿歌、童谣对儿童的成长影响是很大的,一首好的儿歌能影响人一生的品格品德的形成。 结语:为了充分发挥儿歌的音乐教育功能,我从儿歌所包含的四个音乐元素出发,收集前人的一些研究,加以总结,简单的分析了儿歌在音乐教育中合理运用的方法。一方面,从 “ 幼者本位 ” 出发,将幼儿作为儿歌音乐教育中的主体,多让幼儿自己去感受和体味儿歌中包含的音乐元素,教师则以引导者、点播者的形式出现,帮助幼儿建立基本的节奏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