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复习方略】(福建专用)高三历史 1.2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课时提能演练.doc_第1页
【全程复习方略】(福建专用)高三历史 1.2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课时提能演练.doc_第2页
【全程复习方略】(福建专用)高三历史 1.2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课时提能演练.doc_第3页
【全程复习方略】(福建专用)高三历史 1.2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课时提能演练.doc_第4页
【全程复习方略】(福建专用)高三历史 1.2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课时提能演练.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民版福建专用】高三历史全程复习方略精练精析:课时提能演练 1.2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45分钟 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2福建五校模拟)据旧唐书文苑传中元万顷传载:唐高宗、武后时期,弘文馆直学士刘祎之、著作郎元万顷等以文词召为翰林院待诏又密令参预机要,以分宰相之权。因常于皇宫北门候进止,时称“北门学士”。历史上与其身份、地位最为接近的是( )a.中朝官员b.郡县长官c.内阁官员d.军机大臣2.(预测题)隋炀帝时,刘炫称“往者州唯置纲纪,郡置守丞,县唯令而已。其所具僚,则长官自辟,受诏赴任,每州不过数十。今则不然,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这段材料中可以反映出( )官吏选拔制度发生变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三省六部制的确立相权不断扩大a bc d3.(2012厦门模拟)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说:“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下面有关隋唐政治制度“突破性进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相权三分,独立施政b中央集权,地方分权c分工明确,相互牵制d完善机构,皇权顶峰4.(易错题)唐高宗时,大臣长孙无忌等撰定唐律疏议三十卷解释律令条文,通行天下,这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部较完整的法典。决定法典能否在全国颁布的审批权在于( )尚书省 中书省 门下省 皇帝a b c d5.(2012龙岩模拟)钱穆在国史新论中纵论汉唐宰相制度的差异时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需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决议,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这则材料说明( )a.政事堂不掌握实际的权力b.皇帝权力被严格限制c.机构设置重叠,官员冗滥d.宰相权力被分散削弱6.“它(科举制)是唯一没有被动摇过基础的制度,是在权威一再崩溃和颠覆中唯一能维持全面而广泛的影响的制度。”“中国竞争性文士考试制度是该国特有的制度,并持续了一千多年。”材料表明科举制( )a有利于选拔社会人才b能够缓和尖锐的民族矛盾c具有稳定性和独特性 d有力地防止了权威被颠覆7.隋文帝以“典吏久居其职,肆情为奸”,下令“诸州县佐吏,三年一代,继任者不得重居之”。隋文帝采取这一措施的目的是( )a提高行政效率b防止吏治腐败c分割宰相权力d减轻人民负担8.(探究题)元史载:“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大新制作”下列选项中符合“大新制作”的是( )a“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b“诏知府公事并须长吏、通判签议连书”c“行中书省统郡县,镇边鄙”d“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9.(2012淄博模拟)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以上材料主要表明( )a明朝内阁的权力高于皇权b内阁事实上成为决策机构c明朝皇权较前代有所弱化d内阁对皇权存在一定制约10.故宫养心殿有一对漆红圆柱,上面镌刻着雍正帝手书的一副楹联“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对这副楹联理解正确的是( )体现了统治者励精图治的思想反映了统治者对集权的极端渴望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传统的民本思想完全是统治者自欺欺人的真实写照a b c d11.“密折”一词始用于康熙朝,最初为一种特权,仅限于少数亲信官员等使用。康熙五十一年前后,地方和中央人员才普遍获得密折权。雍正帝继位以后,又给予道员、知府、同知、副将一级的官员密上奏折的权力。据统计,当时上密折的人数已达到1 000人以上。这表明( )a清朝中央政府决策的开放性b中央的政治权力进一步加强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d清朝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和镇压12.(2012福州模拟)“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对“隐然执政”的准确理解是( )a草拟政令b发布政令c传达圣旨d监察百官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13.(探究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管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实已为官的通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宰相”连称始于战国。当时的所谓宰、相或宰相,地位均相当于丞相。“宰相”一般只是一个习惯用语,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材料二 中国帝制时代的政治体制两千多年间似无实质性的重大变化,但在国家权力的运作方式上,却因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运作机制。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 刘后滨唐代中书门下体制下的三省机构与职权材料三 元朝开始,宰相制度便进入衰亡期。元朝开始是一省多相制,后改为两省多相制,又以中书省取代尚书省。明朝从废丞相到实行内阁制,使中国传统社会的中央官制发生了最重要的变革。(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先秦时期的“宰相”与秦朝的丞相有何不同?(8分)(2)结合材料二,说明唐代“三省体制”运作方式在当时所产生的主要意义。(8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朝以后宰相制度进入衰亡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14.(2012昆明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材料二 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卷一四选举二材料三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须知科举考试,必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的,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我国古代选官主要标准的演变特点。 (4分)(2)据材料一、三,归纳在察举制和科举制下考试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6分)(3)根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朝创立科举制的社会原因。(6分)(4)综合以上材料,概括科举制的特点。 (4分)答案解析1.【解析】选a。分析材料可了解到北门学士并非常设的官职,只负责临时性的草拟诏书、决策、参与机要等。结合各选项说法,本题应选a项,西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设置中朝,中朝官员与北门学士身份、地位最为接近。b、c、d三项不符合“分宰相之权”的要求。2.【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材料的大意说以前州郡的官员多由刺史和县令自行辟除,由中央委派的很少。隋代起,地方的官员都要由中央吏部铨选,不能由刺史和县令自行辟除。3.【解题指南】注意从“突破性进展”的角度去判断这一政治制度的名称,然后加以分析。【解析】选c。解答本题注意关键信息:隋及初唐时、突破性进展。a项错误在于“独立施政”;b项应是在宋代;d项是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特征;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分工明确,但又有合作,相互牵制,c项正确。4.【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对唐代三省职能的掌握。唐代三省中尚书省负责执行,中书省负责拟旨,门下省负责审议,但最终决定权在皇帝。故本题选b。5.【解析】选d。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从关键信息“首长制”到“委员制”可以看出相权的削弱,故选d。6.【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中国封建社会权威一再崩溃和颠覆,而科举制度没有动摇,体现稳定性。中国“竞争性文士考试”体现独特性。a、b、d三项与题干内容不符。【变式备选】(2012武汉模拟)明代有“科举,天下之公(指公平)科举而私,何事为公”之说。之所以这样说主要是因为( )a明代重视科举远超前代b科举制重视儒家经典c古代科举徇私现象普遍d寒族也可凭科举入仕【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对科举制的评价。“科举而私,何事为公”强调了科举制的公平公正。作为选官制度,主要依据就是用考试的办法按才能录取,寒族也可凭科举入仕,d项正确。7.【解析】选b。分析材料可以了解到,隋文帝为了防止“典吏久居其职,肆情为奸”现象出现,下令州县各级官吏,三年一任,不得连任。可见其目的在于防止官吏的腐败。故b项为正确答案。8.【解析】选c。刺史制度于西汉设置,a项与题意不符;b项是宋代;“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反映的是唐的三省六部制,与题意不符; 行省制是元代创立的地方行政制度。9.【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阅读分析能力。材料内容显示,内阁对皇帝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对票拟也可拒绝重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内阁对皇权的制约。a、b、c三项都夸大了内阁职权。10.【解析】选b。“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大意是:做皇帝要自己亲历亲为地治理天下,而不是仅仅被天下人所奉养。体现了统治者励精图治的思想;反映了统治者对集权的极端渴望;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传统的民本思想,说法较片面,本题选b项。11.【解析】选b。“密折”在清朝使用范围扩大,说明能给皇帝直接反映情况的人增多,皇帝能够更多地了解地方情况、监督和控制地方官员,体现了中央政治权力的加强。12.【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对清朝军机处职能地位的认识。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军国大事均经由军机处。但军机处实质上是皇帝的“秘书处”,其主要职责是上传下达。13.【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皇权的强化。第(1)题注意读懂和提炼材料信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对比。第(2)题考查唐代三省体制的影响与评价,注意读懂材料,分析评价角度。第(3)题特别要从明代废丞相到实行内阁制所体现的历史发展趋势出发,分析主要原因。答案:(1)先秦时期的“宰相”既执掌国政,又掌管家务,是一个官职的通称,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秦朝的丞相是正式官职名称,地位很高,负责全国的行政事务。(2)提高了行政效率,避免了国家决策上的失误;使封建官僚制度形成了严密的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专制。(3)皇权专制空前加强。14.【解析】第(1)题结合材料中“举孝廉”、“九品官人之法”、“科举考试”可知是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然后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